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上海失守電影

上海失守電影

發布時間:2023-07-26 04:59:15

㈠ 電影八佰里的手榴彈為什麼需要人抱著,而不直接扔

電影《八佰》中主要說的是四行倉庫的保衛戰,而這一戰是淞滬會戰中的最後一戰。在1937年的10月16日,大場的防線因為敵人兇猛的攻勢而失守,原本駐守在上海的國軍全部潰退,在10月26日,謝晉元在內的88師524團收到命令以四行倉庫為防線全力掩護主力部隊的撤退掩護工作,說的更通俗一些,這就是一場沒有支援的保衛戰。

其三,可以說這場戰役本來就是用來換取同情的戰爭,在J准備撤退的時候受到了要舉行的九國公約,又是因為這件事,才將524團留下來打算利用這場戰爭來換取一些國家的同情並且換來援助。最後一點就是更加的突出戰士壯烈的色彩和愛國的情懷,給人帶來非常震撼的效果,所以才有了後來戰士抱著手榴彈跳樓的事發生。




㈡ 電影驚沙講的什麼故事

電影《驚沙》講述了秦基偉率領西路軍戰士守城3日,最終勝利突圍的故事。

1937初,在西路軍艱苦征戰河西走廊時期,面對著馬家軍重兵瘋狂圍剿,西路軍高台失守,第五軍全軍覆沒。在敵眾我寡,傷亡慘重飢寒交迫,糧彈無濟的生死關頭,接著臨澤被圍,這時秦基偉臨危受命,困守孤城。

秦基偉率領的300多名的西路軍後勤部隊戰士在零下二十攝氏度,衣不遮體、缺少彈葯的情況嫌亮下,對抗馬家軍5個團7000餘人的圍攻,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守城3日,最終勝利突圍。

《驚沙》角色介紹:

1、秦基偉

將領,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指揮銷灶只有後勤部隊、警衛連和婦女團的300多兵力,對抗7000敵軍,浴血鏖戰三晝夜,最終勝利突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2、韓仕宏

外號老韓,與巾幗英雄桂芳是一對夫妻,二人芹斗寬一直未舉行婚禮,但兩人相濡以沫的愛情卻成為硝煙彌漫的戰場中最為溫馨的一幕。但在面對妻子和他未出世的孩子雙雙魂斷沙場的時候,老韓卻將悲傷化作了滿腔的鬥志,與敵人殊死搏鬥,最後英勇就義。

3、桂芳

潑辣但是卻充滿了女戰士特有的堅強。她不聽哥哥和丈夫的勸告,即便懷著身孕,也還執意留下來和大家並肩作戰,最終也不願意做敵人的俘虜。

㈢ 觀電影《八佰》心得感悟範文四篇

寫 觀後感 其實也是我們獨立思考的過程,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提高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更好的充實自己的生活。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觀電影《八佰》心得感悟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電影《八佰》心得感悟範文

   如果說《1917》是偏向於個人英雄主義,憑借著一個人的英勇排除萬難、堅持到底,傳達了正確的消息。那麼《八佰》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體力量、民族力量,這種力量更有震撼力,也更能觸動人心。

   抗戰中的上海,已經幾乎淪陷,被困在四行倉庫中的四佰多名中國士兵是這個城市最後的防線,如友塌果他們失守,上海便真正的淪陷了。

   隔著一座橋對岸的租界是另外一番景象,有歌舞昇平,是美好的天堂。同時也有很多心懷國家危亡的各界人士,他們心中有著無奈、有著失望,更有著對中國士兵的期許。

   日軍揚言三小時之內攻下四行倉庫,想要擊潰這上海的最後一絲反抗,當日軍試圖通過工事摧毀牆體,讓倉庫中的中國士兵失去作戰的陣地。緊要關頭,有人身體上綁了炸彈,開啟了自我犧牲式的爆破,去摧毀日軍的工事。緊接著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士兵排成隊,身體都綁了炸彈,只留下自己的姓名,然後就為國獻身了。

   不禁讓人發出感嘆,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天空中的飛機中有各國的觀察員,為了向其他國家表明中國的立場,冒著挑釁敵軍的危險,中國士兵決定升旗,護旗手被稿鬧機槍掃射,旗桿將倒之際,中國士兵用身體繼續護旗,不顧生命的成為旗桿下的水泥樁。

   戰斗機中的士兵對這種舉動甚是驚訝,飛機的玻璃時不時被中國士兵打中,展示了我們的決心和大無畏的精神。

   最後為了保存實力,去喚醒更多的中國人,四佰名士兵決定沖過橋的對面,沖到安全區。明知道會被機槍掃射,但是這是我們必須的選擇,就好像那幾個冒死將電話線送到倉庫的英雄一樣,多活一個就是多一分希望。

   危難之際,我們能看到同胞之情,安全區的教授也會拿出自己的槍,不願再忍受別人的欺負,混血後代也會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因為身體里流著一半中國人的血。無數的人們拿出最珍貴的物資,為的就是爭一口氣。

   戰爭是萬惡的,和平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吾輩不應忘記這血的教訓,當以自強不息去敬慰先驅。這種近似殘暴,令人發指的場面希望不要再有,那一幕幕血肉模糊,那一幀幀生離死別帶來的只有痛心與沉重。

   記錄不去忘記,是我們最大的尊重。珍惜好好生活,也是先驅們當初最真摯的期望。

   電影《八佰》心得感悟范鍵告罩文

   看了《八百壯士》後,我心中有說不完的激動,這部愛國主義影片,主要敘述當時日軍進攻上海的真實戰況,我八十八軍五二四團第一營官兵五百人,由團長謝晉元中校率領掩護國-軍之撤退,並陷入三面之包圍中,即戰四晝一夜,有四行倉庫通過穌州河進入英租界。這裡面有一個很英勇的女孩,叫楊惠敏,自願當童子軍,父親勸她回去,她不肯,說要讓中國立起來。上海鬧飢荒時,他去維護秩序,還將國旗送到四行倉庫,路上危機重重,可為了立志氣,強民心她死也要去。

   故事的高潮在楊惠敏乘船送國旗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大姑藝人唱八百壯士,在烽火連天的上海四行倉庫已陷入日軍圍攻謝晉元沉穩的指揮戰斗,楊瑞符營長足智多謀,八百壯士英勇頑強,打退多路進攻。上海各界人民熱情支援八百壯士抗敵。女軍楊惠敏身負國旗,在日軍飛機轟炸下潛入倉庫,將旗幟送入倉庫。播音員為市民報告八百壯士戰斗的情況。(孫愛軍)

   當時,全國的童子軍堅守著“不要餉、不吃糧、不怕苦、不怕死”的號令。我為之感動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貢獻,而是為了國家未來的前途而貢獻著,不貪生怕死,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800個烈士,多麼珍貴的“一筆財富”啊,就這樣犧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彈中,我真惋惜埃這時,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為什麼要將八百壯士趕盡殺絕呢?為什麼一定要佔領上海呢?為什麼要攻擊中國,不和我們做朋友呢?為什麼?為什麼?難道,為了統治全世界,日本人要傷害所有人嗎?要讓所有人看不起嗎?

   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國土,璀璨五千年華夏文明,幾萬萬華夏生靈開始遭受日軍大規模的踐踏與蹂躪。失陷的國土,逃難的貧民,潰敗的軍隊苦難時刻的開始。日本人,你們為什麼要這么做?

   如果不是當時的中國不強大,那麼,日軍也不會來攻擊我們了,從現在起,我要發奮讀書,讓祖國更加強大!讓世界各國都和平共處,再也不發生這種事情了。“……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此時此刻,宋祖英的《愛我中華》回響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樣裝滿了沉甸甸的祖國。

   電影《八佰》心得感悟範文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嘹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清晨,朗朗書聲的校園里時常會出現這一幕——莊重而嚴肅的升國旗儀式,每當此時,頸系紅領巾的同學們頂著烈日,將右手高舉過頭項,注視著五星紅旗緩緩升起,這,是我們少先隊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敬。

   我心中的國旗,是那高高掛在天空,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它矩形的紅色旗面,象徵著革命,象徵著中華民族不敗的靈魂;在這碩大鮮紅的旗幟右上方,綴著五顆金黃的五角星,大星居左,四顆小星,環繞在大星之右。那顆大五角星正代表著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而四顆小五角星則代表四個階級,五顆五角星互相聯綴,疏密相間,象徵中國人民的大團結。

   記得從幼兒園起,懵懵懂懂的我們在心中卻已知國旗的神聖,這是一種信念滋養在心間。每當周一上午,國歌奏響時,那些頑皮的、愛上躥下跳的小朋友們,此時此刻都安靜了下來,抬頭挺胸,那冒著豆大汗粒的額頭下,那雙似乎要瞪出眼眶的大眼睛,深情地注視著冉冉升起的國旗。

   上小學了,學校經常邀請一些老黨員、老紅軍來學校,給我們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悠久歷史及優良傳統,那時的我們還不懂事,總是覺得反反復復聽了那麼遍,甚至都有些不耐煩了。可是我們當時何曾想過,這一次次的宣誓、演講、解說,積累著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友愛,和我們今天幸福生的來之不易啊。

   上中學了,伴隨著功課多元化的增加,我們肩上的學習擔子愈加變沉,在老師和學校的教育下,我們對黨、對國旗的認知愈加深刻。黨和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全面的成長環境,學校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我們也為著心中的理想,在不停奔跑、努力奮斗,這不就是我們的初心嗎?我們在國旗下成長,在黨的陪伴與守護下長大。

   五星紅旗,伴我們成長;五紅紅旗,是我們的驕傲。我們為五星紅旗祈禱:原將來的我們,都能成長為棟梁之才,化作五星紅旗上面一顆顆小小的星星,為祖國的發展、民族的復興,奉獻出我們的一腔熱血、一份力量。

   我們在國旗下快樂成長,我們在國旗下幸福生活,讓我們在五星紅旗的帶領下,向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勇前進!

   電影《八佰》心得感悟範文

   看完了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國民革命軍為守住上海最後一個陣地---四行倉庫,與相差十倍的日本進行血拚。在這場戰斗之中,僅僅只有四百多人的524團卻要面對30萬日軍。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但那四百多人卻讓我們看到中國人誓死保守祖國的心。在這部影片中,沒有主角,但每一個人物都讓我們記憶深刻。

   陳樹生,在敵軍的猛烈攻擊下,他選擇在身上綁了七八個爆破彈,視死如歸,沒有絲毫猶豫,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與敵軍同歸於盡,他說,必須要有人去打開一個口子。那一瞬間,我哭了,陳樹生他不是沒有猶豫,他有母親在家,怎麼可能不怕死,但是他沒有選擇,自己的犧牲會帶來更大的勝利。還有端午,原本只是湖北保安隊的一員,以為來上海只是清理戰場的,一心只想和自己的弟弟小湖北好好活下去,等戰亂結束一起去英國看看。但他為了國旗能夠順利升起,也沖出去英勇殺敵,最終中彈而亡。

   整部影片導演並沒有想當然的把主角定為銘記歷史的第八十八師524團團附謝晉元,而是用了一個長的篇幅來描繪524團的戰士形象。其實在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逃兵,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遇到危險時,他們會逃會怕死,但正是這種形象,讓我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可最後他們不還是站了起來嘛,為了國家的尊嚴,他們不再退縮了,他們站了起來,去和敵人拚命!所以中華兒女都是好樣的,中國必勝!

㈣ 雷瑪根大橋的電影資訊

《雷瑪根大橋》(Bridge at Remagen)——美國米高梅公司1969年拍攝;導 演:John Guillermin ;主 演:喬治·西格爾、本·吉扎拉、馬歇爾等;片長115 分鍾。作為藝術作品,這部故事片加入了不少虛構的人物和情節,內涵相當豐富。雷馬根大橋被美軍佔領,「如同一把手術刀,在德國人的萊茵河防線上切開了一道口子!」河對岸鎮守厄爾波爾鎮的100多名德軍工兵發起了自殺式的沖鋒,幾乎全部陣亡!德軍的大炮猛烈轟擊大橋和美軍架設的舟橋,甚至出動了當時剛剛研製成功的噴氣式飛機來炸橋,後來還發射了11枚V1飛彈,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沒能奏效;與此同時,美軍工兵夜以繼日地拚命加固受損的橋身,保證大批步兵和坦克源源不斷地挺進德國腹地——希特勒十分惱怒,下令所有與雷馬根大橋失守有關聯的人員,除一人外全部槍決!——感謝美國隨軍記者,他們在那樣危險的環境中,竟然拍攝了那麼多奪取雷馬根大橋和加固橋梁的鏡頭!!!由於主橋拱在德軍的爆破中受到致命損傷,加之連續多日的人員車輛通過,大橋不堪重負。3月27日下午15:00,就在宣布大橋關閉不到一小時後,雷馬根大橋轟然坍塌,造成當時正在執行維修任務的28名美國工兵死亡,另有63人受傷......戰後許多年,人們經常可以看見布拉特吉老師——當年的大橋守衛者威廉.布拉特吉上尉獨自徘徊在橋頭殘留的雙塔下,長時間的沉思......片中很詳盡地描述了當時的戰爭環境:那些鎮守德國小鎮、年老體弱的「人民風暴」隊員、那獨自在窗口向美軍射擊,被亂槍打穿的孩子——一位堅定的「希特勒青年團員」、那列車上滿臉絕望的傷兵......德國當時已是兵敗如山,連老人孩子都上了前線,這些情節在其它二戰題材影片中表現的不多;片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動的軍人形象,給大家印象最深的當數那位英俊瀟灑,足智多謀,喜歡擺弄精美煙盒的德國軍官布萊恩少校,但他卻是個地地道道的虛構人物!即便如此,他還是反映出了當時德國軍人的尷尬處境——尤其是影片最後,布萊恩少校因為大橋失守被黨衛軍處決,臨死前他叼著煙卷仰天嘆道:「到底誰是我們的敵人啊?」令人心裡為之一顫!這部拍於1969年的影片對敵對雙方將士的描述評價都很公正,而且劇情結構緊湊,場面恢弘,是一部不應該被忽略的好片子!

㈤ 早期中國彩色電影

*
第1章 中國紀錄電影的開端(1905—1921)
電影在發明不久就傳到了中國。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內放映了《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影片,這一天是世人公認的電影的生日。自1896年初開始,盧米埃爾陸續派遣了近百名攝影師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這些攝影師涉足過南極洲之外的各個大陸,拍攝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國拍攝的影片,電影正是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國的。
根據記載,1896年8月11日是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日子。這一天,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放映了多部外國短片。1902年1月,北京也出現了電影放映活動,一個美國電影放映商在前門打磨廠福壽堂放映電影。1904年,電影放映活動由民間進入宮廷。在慈禧太後70壽辰之際,英國駐北京公使向宮廷進獻放映機一架和影片數套祝壽,放映過程中由於摩電機突然炸裂,慈禧認為此物不吉祥,清宮內從此不準放電影。然而,此事並未阻止電影在中國的傳播。
最早在中國放電影的是外國人,最早在中國拍電影的也是外國人。自電影傳入中國到辛亥革命,外國人在中國拍攝的紀錄片有50多部。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期間,不少外國攝影記者來到北京拍攝紀錄片。1904年,在發生於中國滿洲旅順口的日俄戰爭期間,也有外國攝影記者前往拍片。起初在中國長期從事拍片活動的是義大利人阿歷克·勞羅,他於1907年來到中國經營電影放映,後來從事拍片活動,拍過《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強行剪辮》、《上海風景》等短片。
盡管至今尚未找到十分確鑿的證據,但大多專家學者認為中國人拍攝電影的活動開始於1905年。是年秋天(或春夏之交),開設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的豐泰照相館拍攝了記錄京劇名角譚鑫培表演京劇《定軍山》片段的短片,片名也叫《定軍山》。稍後,譚鑫培表演《長板坡》等劇目的片段也被拍成影片。據說,直到1909年遭到火災之前,豐泰照相館的拍片活動一直沒有中斷,而且為了適應無聲電影的特點,這些影片選拍的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動作較多或富於表情的場面。
中國人較早攝制的新聞片是《武漢戰爭》(1911)和《上海戰爭》(1913)。前者記錄了辛亥革命時期武昌起義的幾次重大戰役,而且不久即再現於銀幕,深受歡迎;後者記錄了上海各界為聲討竊國大盜袁世凱而進行的「二次革命」的部分場面,於1913年9月29日在上海新新舞台與故事片《難夫難妻》(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同時映出,被稱為「空前絕後的活動影戲」,連映數天。這兩部影片是中國人藉助外國影片公司的設備拍攝的,中國電紀錄電影的發展有還待於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作為資產階級新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商務印書館開始關注電影,於1918年設立活動影戲部,攝制的影片分為5類:風景片、時事片、教育片、古劇片、新劇片,其中前4類均可歸入新聞紀錄片的范疇。風景片如《上海龍華》、《浙江潮》、《普陀風景》、《北京名勝》介紹了祖國的風景名勝,新聞片如《歐戰祝勝遊行》、《東方六大學運動會》、《第五次遠東運動會》報道了新聞事件,教育片如《女子體育觀》、《盲童教育》具有健康而嚴肅的內容,古劇片《春香鬧學》、《天女散花》、《琵琶記》記錄了梅蘭芳和周信芳表演的京劇片段。1926年,商務印書館影戲部改組為國光影片公司,拍片活動持續到1927年。
1919年,幾位民族資本家集資興辦了專營電影的公司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滑稽片《飯桶》,該公司拍攝的均為紀錄片,包括戲曲片、新聞片、風景片。戲曲片《四傑村》是該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完成之後不僅在國內放映而且運往美國放映。此後,它還拍攝了新聞片《周扶九大出喪》、《張季直先生的風采》、《聖約翰與南洋球賽》、《南京的警政》,風景片《矮子墳》(南通古跡)、《南京風景》。這些影片均攝於1921年,總體來說沒有引起很大關注,但它拍攝於1923年的新聞片《國民外交遊行大會》受到廣泛歡迎,該公司在拍完此片後宣告停業。
電影與資本密切相關,沒有資本就沒有電影,資本的狀況決定著電影的狀況。20世紀初,中國電影的製作主體是民族資本家,由於當時的中國民族資本薄弱,攝制影片的數量有限,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國在1905年到1921年攝制的新聞紀錄片僅30多部。「紀錄片」這個用語是後世對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的籠統稱謂,在當時的中國,無論故事片還是紀錄片都被稱為「影戲」,直到20年代中期才出現「新聞影片」的說法,「紀錄影片」的說法大約出現於30年代初期(較早見於1931年出版的梁實秋主編的《實用英漢詞典》)。電影在誕生之後的很長時間內被當作「新奇的玩意」對待,卑微的地位尚未引起正統人士和統治者的關注
*
第2章 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1921—1931)
20年代,隨著民族資本紛紛投資電影業,中國電影獲得了較大發展。盡管這種發展是混亂、艱難甚至畸形的,但對30年代民族電影的繁榮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這個時期建立的大量影片公司促進了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新聞紀錄片的數量比過去有所增加,甚至出現了大型文獻紀錄片,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的來華拍片改變了西方列強統治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格局,對國外新聞紀錄電影發展狀況的介紹和討論促使中國電影工作者開始關注新聞紀錄電影,人類學紀錄片初現端倪。
自1921年起,由民族資本投資的影片公司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而且這些公司往往是從拍攝新聞紀錄片開始的。20年代,約有20多家公司拍過100多部新聞紀錄片。與以前相比,不僅影片數量有所增加,而且許多影片已不只是對旅途風光或新奇景觀的掃描,還將鏡頭對准重大社會事件,使新聞紀錄電影擺脫了卑微地位,獲得了上層人士的關注。這個時期,拍攝新聞紀錄片最多的幾家影片公司分別是民新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其中以民新影片公司對20年代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貢獻最為突出。
民新影片公司創始人黎民偉可謂中國紀錄電影史上第一個重要人物。1913年,他在香港創建和主持人我鏡劇社期間拍攝了故事片《莊子試妻》,由於這是香港的第一部影片,他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與當時大多數把電影當作娛樂或賺錢工具的電影商人不同,黎民偉認為電影不僅能供人娛樂,而且能移風易俗,輔助教育,改良社會,明確提出了「電影救國」的口號,並在當時中國電影業遠離中國革命的情況下,拍攝了大量表現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新聞紀錄片。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黎民偉拍攝了新聞片《孫中山就任大總統》。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他親自擔任攝影師拍攝了有關的新聞片。此後,他又相繼拍攝了《孫中山為滇軍幹部學校舉行開幕禮》、《孫中山先生北上》、《孫大元帥檢閱廣東全省警衛軍武裝警察及商團》、《孫大元帥出巡廣東北江記》等。孫中山去世之後,他拍攝了新聞片《孫中山先生出殯及追悼之典禮》(1925)和《孫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記》(1926)。後來,他將以往拍攝的影片匯編成大型文獻紀錄片《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1927),並於1941年重新編輯了此片的有聲版,名為《勛業千秋》。黎民偉在20年代拍攝的其他新聞紀錄片還有:《世界婦女節》(1924)、《追悼伍廷芳博士及國葬禮》(1924)、《廣東全省運動會》(1925)。
由於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北伐戰爭在當時產生的重要影響,還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攝了相關的新聞紀錄片,如長城畫片公司的《孫中山陵墓奠基記》(1926),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的《北伐完成記》(1927)、《總理奉安》(1927),民生影片公司的《北伐大戰史》(1927),新奇影片公司的《革命軍北伐記》(1927),三民影片公司的《革命軍戰史》(1927),上海影戲公司的《上海光復記》(1927)、《總理奉安紀念》(1929)。
與從前相比,20年代新聞紀錄片的內容豐富了許多。除了北伐戰爭,還有反映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新聞片《五卅滬潮》、《上海五卅市民大會》、《滿天紅時事展》,以及反映當時其他重大社會事件的新聞紀錄片,如復旦影片公司的《上海光復記》(1927)、《濟南慘案》(1928)、《張作霖慘案》(1928)。有些影片記錄了知名人士的活動,如《孫傳芳》、《盧香亭》、《吳佩孚》、《馮玉祥》、《張學良》。1922年,明星公司在成立的當年拍攝了多部新聞紀錄片,如《滬太長途汽車遊行大會》、《愛國東亞兩校運動會》、《徐國梁出殯》、《江蘇童子軍聯合會》、《萬國商團會操》。
早期來華拍電影的外國人幾乎全部來自資本主義國家,20年代中期兩位蘇聯電影工作者的到來改變了這種狀況,他們先後來到中國拍攝了兩部新聞紀錄片:《偉大的飛行與中國國內戰爭》(1925,B·A·史涅伊吉洛夫編導)反映了蘇聯自製飛機考察隊首次從莫斯科途經蒙古到中國的飛行,《上海紀事》(1927,雅科夫·布里奧赫編導)表現了第一次國內戰爭後期上海的生活和斗爭。
20年代,人類學紀錄片在中國初現端倪。據說,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是首次來到中國拍攝人類學紀錄片的外國人,他從1927年開始率領一個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聯合考察隊對中國西北部進行了8年的考察活動,拍攝了大量活動影像資料。瑞典考古學家J·G·安特生也在20年代來到中國,利用電影記錄了自己在中國北方和西北部的所見所聞,對塞外風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飾等都有所反映。
*
第3章 抗戰紀錄電影的繁榮(1931—1945)
經過20多年的實踐,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獲得了初步發展。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聲電影的問世使新聞紀錄電影的表現手段趨於完善。國民黨政府越來越重視新聞紀錄電影的作用,不僅加強對民營影片公司的利用和控制,而且成立官營影片公司。進入30年代,中國共產黨意識到了新聞紀錄片的重大影響,在艱苦的條件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機構,開始拍攝新聞紀錄片。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配合侵略中國,由派人到中國拍攝新聞紀錄片發展到在中國建立影片公司,甚至企圖控制中國的電影業。這個時期,其他一些國家的電影機構也派人來到中國拍片,這些影片向世界報道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活動。
1931年到1937年,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的主體是民營影片公司。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許多影片公司都認識到了拍攝抗戰新聞紀錄片的意義,紛紛派出攝制組奔赴戰場拍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戰》、《十九路軍血戰抗日》、《上海之戰》,聯華的《十九路軍抗日戰史》、《暴日禍滬記》、《凇滬抗日將士追悼會》,天一的《上海浩劫記》。中小公司也拍攝了抗日新聞紀錄片,如《十九路軍光榮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敵血戰史》(亞細亞影片公司)、《淞滬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戰史》(慧沖影片公司)、《中國鐵血軍戰史》(錫藩影片公司)。這些影片均拍攝於1932年,其中明星的《上海之戰》和聯華的《十九路軍抗日戰史》是兩部內容豐富的影片。
1932年5月凇滬戰爭結束後,一些影片公司和個人趕赴北方戰場,繼續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反映東北戰場的有九星影片公司的《東北義勇軍抗日戰史》(1932)、暨南影片公司的《東北義勇軍抗日血戰史》(1932)和遼吉黑後援會的《東北義勇軍抗日記》(1933);反映熱河戰場的有暨南影片公司的《熱河血戰史》(1934)、慧沖影片公司的《熱河血淚史》(1934)以及張漢忱的《榆關大血戰》(1934)和《長城血戰史》(1934);反映綏遠戰場的有西北影業公司的《綏蒙前線》(1937)、新華影業公司的《綏遠前線新聞》(1937)。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方面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的主要機構是兩個官營電影機構: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和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制」),以及一家半官營性質的影片公司,即國民黨的地方行政長官閻錫山設在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1938年拍攝了《風雪太行》和《華北是我們的》兩部抗戰紀錄片)。
「中電」從1934年成立到七七事變之前,總共出品了53期雜志片《中國新聞》和幾本軍事教育片。這些影片主要報道了國民黨政府的官方活動,其中不少是以反共為內容的宣傳片,如《「青年」與紅軍作戰經過》、《中央剿匪宣傳大隊》。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戰,「中電」暫時改變拍攝反共影片的策略,在拍攝《中國新聞》的同時也開始拍攝以抗戰為內容的雜志片《抗戰實錄》,前者主要報道後方動態及國民黨政要的活動,後者主要記錄國民黨軍隊在抗戰前線作戰的情況。八一三事變後,「中電」從南京遷往蕪湖,1938年初又遷往重慶,主要拍攝新聞片,如表現我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抵抗日寇的《東戰場》、《克復台兒庄》、《抗戰第九月》、《活躍的西線》。1939年,「中電」拍攝了《勝利的前奏》和兩部記錄「重慶大轟炸」的影片。
「中制」於1938年在武漢成立,前身是1935年國民黨設在江西的「剿共」軍事機構「南昌行營政訓處」下轄的電影股,主要拍攝反共新聞紀錄片,編輯在《電影新聞》中,抗戰前已出品30多號。電影股移至武漢後改稱「漢口攝影場」,經過改組擴充之後改稱中國電影製片廠。武漢時期的「中制」,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成了製作抗戰新聞紀錄片的重要基地,所拍影片被編輯成《抗戰特輯》。在1938年9月武漢失守之前,「中制」從武漢遷至重慶,自1939年起增設新聞影片部,由鄭君里負責。他在主持新聞影片部期間,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民族萬歲》,報道了西北和西南地區各族人民支援抗戰的事跡以及他們的風俗人情、宗教活動,其中蒙、藏、回等族同胞為前方將士捐獻糧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嶺中開山修路的場面非常感人。1939年以後,由於蔣介石多次發動反共高潮,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抗戰新聞紀錄片的攝制遭到種種阻撓,「中制」和「中電」的進步力量遭到迫害。抗戰勝利前夕,羅靜予將「中制」抗戰以來拍攝的新聞紀錄片素材帶到美國,與美國導演費蘭克·卡普拉合作編輯了紀錄片《中國之戰》(卡普拉編導的七部系列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中的一部)。
抗日戰爭爆發後,香港電影界也開始攝制抗戰新聞紀錄片。在香港拍攝的近百部抗戰電影中,新聞紀錄片有15部之多,而且5部影片的片長超過8000尺。香港拍攝的第一部大型抗戰新聞紀錄片是大觀影片公司的《廣州抗戰記》(1937),記述了廣州各階層人民動員起來共同抗戰的情形。後來,又出現了大中華影片公司的《保衛華南》,愛群影業公司的《西北江血戰》,中國新聞社的《華南烽火》,建華影業公司的《廈門血戰記》,華北新聞社的《八·一三周年抗戰史》,國際影片公司編輯上映的《抗日戰績》、《八路軍攻打平型關》,以及香港「青年攝影團」在延安拍攝的《延安內貌》(又名《西北線上》)。
從1931年至1945年,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是多數中國電影工作者的共識,成為新聞紀錄片的主流,許多機構或個人都拍過以此為主題的影片。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這個時期表現其他內容的新聞紀錄片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如風光片(《萬里長城》,1931;《神秘的西藏》,1935),體育片(《中外足球比賽》,1931;《第六屆全國運動大會》,1935),戲曲紀錄片(《四郎探母》,1933;《斬經堂》,1937),社會新聞片(《楊虎城閱兵》,1934;《阮玲玉逝世新聞》,1935;《魯迅先生逝世》,1936),企業紀錄片(《中華之絲綢》,1932;《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1935;《膠濟路客貨運輸設備及沿線風景》,1935),家庭紀錄片(《持攝影機的人》,1934,劉吶鷗編導)。以上所列僅為30年代拍攝的部分影片,進入40年代之後這幾類影片的數量更多。
教育片曾是商務印書館影戲部的五大片種之一,在三四十年代獲得了很大的發展。30年代,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南京金陵大學、上海教育電影推廣處等機構熱心於教育電影的製作,內容多為地理風光、國防常識、自然科學、工業生產、農事活動,其中的大多數影片由南京金陵大學理學院的孫明經教授拍攝。1937年春夏,他自南京經江蘇、山東、河北到達北平,又隨西北考察團赴山西、察哈爾、綏遠,沿途拍攝了數十部影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拍攝的《農人之春》,此片參加了1937年的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並且獲得國際農村影片競賽三等獎,這是中國紀錄片首次參加國際影賽並獲獎。
*
第4章 人民紀錄電影的興起(1938—1949)
在中國當代史上,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內涵。抗日戰爭時期,一切主張抗日的人都屬於人民范疇;解放戰爭時期,一切主張反對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及其代表國民黨反動派的人都屬於人民范疇。人民電影事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立和成長起來的,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密切配合了黨的中心任務。人民電影開始於新聞紀錄電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製作的影片絕大多數是新聞紀錄片。
人民紀錄電影誕生於抗日戰爭的烽火中。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世人矚目之地,大批滿懷抗日救亡熱情的文藝工作者來到這里。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電影的宣傳和教育作用,但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紅軍長征途中,由於缺乏必要的條件而未能建立自己的電影機構,直到1938年才創辦延安電影團。起初,袁牧之主持了電影團的創作活動,他在人力不足和設備簡陋的情況下開始了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拍攝工作。雖然此片未能完成,但從當時的拍攝情況和編導的總體構思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氣勢恢弘的影片。
在吳印咸主持工作期間,延安電影團拍攝了新聞素材《晉察冀軍區三分區精神總動員大會》、《聶榮臻司令員檢閱自衛隊》、《晉察冀軍區歡送參軍》、《敵後報紙〈新長城報〉》、《敵後織布廠》、《唐縣青年合作社》、《白求恩大夫》。1942年,延安電影團拍攝了另一部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即《南泥灣》),反映了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和生產的情況。此後,電影團還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拍攝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1942)、《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等新聞素材。這些新聞片和素材雖然數量不多,但發揮了新聞片的宣傳鼓動作用。
在延安電影團進行拍攝活動的前後,多位外國記者來到陝北,拍攝了表現延安生活的新聞紀錄片和素材,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訪問延安時拍過一些新聞電影素材,美國攝影師哈利·鄧漢姆在這里拍攝了紀錄片《中國要給予還擊》(1938),蘇聯攝影師羅曼·卡爾曼的紀錄片《中國在戰斗》和《在中國》(1938)也拍攝了延安的場面。荷蘭導演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國拍攝《四萬萬人民》(1938)期間,由於未能實現去延安拍攝的願望,便將一台攝影機和數千英尺膠片通過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贈送給延安電影團。
1945年,拍攝新聞紀錄電影的活動也在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開展起來。新四軍拍攝了新聞片《彭雪楓師長追悼會》,紀錄片《新四軍騎兵團》、《新四軍的部隊生活》。新四軍在拍片活動的同時還開展了電影放映活動,為戰士和群眾服務。新四軍的電影活動,再次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電影工作的重視和關懷。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這些活動的規模還很小,但取得的成績是極其寶貴的。
人民紀錄電影成長於解放戰爭的洗禮中。解放戰爭開始之後,人民紀錄電影事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標志是1946年成立的延安電影製片廠和東北電影製片廠。由於延安電影團的所有人員已前往東北接收敵偽電影機構,延安電影製片廠的全部人員是重新配備的,他們在嘗試製作故事片《邊區勞動英雄》(未完成)之後,很快轉入新聞紀錄片的製作,拍攝了新聞素材《保衛延安和保衛陝甘寧邊區》。1947年10月,延安電影製片廠結束之後成立的西北電影工學隊,繼續為人民電影事業輸送新鮮血。
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時不足200人,到1949年5月已發展到983人。建國前後,由於全國各地陸續建立電影廠時都從東影抽調幹部,故東影有「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之稱。東影在成立之初確定了以生產新聞紀錄片為主的方針,從1947年初至1949年7月向東北各地派出32支攝影隊,拍攝了30多萬英尺關於東北解放戰爭的新聞紀錄電影素材,這些素材被編入17輯雜志片《民主東北》(其中的13輯全部為新聞紀錄片),第17輯《東北三年解放戰爭》全面記錄了東北解放的過程。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以及建國初期收復國土的戰役中,東影和北影向全國派出的攝影隊有70多個(另一說法為101個),記錄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各大戰役。有些攝影師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如在1948年9月拍攝錦州外圍的義縣戰斗和攻克錦州的巷戰中以及11月拍攝沈陽西區李普屯的戰斗中,優秀攝影師張紹柯、楊蔭萱和王靜安先後壯烈犧牲。
1949年春,錢筱璋帶領東影新聞片組的40餘人於4月初進關,參加了建立北平電影製片廠的工作。此後,東影和華北電影隊的新聞紀錄片攝制工作轉移到了北影。華北電影隊是1946年成立的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電影隊的簡稱,被譽為馳騁在冀中平原的「大車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華北新聞》第1號。1947年11月石家莊解放後,華北電影隊在石家莊有了固定廠址,成立了石家莊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華北新聞》第3號。隨著北影的成立,石家莊電影製片廠完成了歷史任務,多數人員參加了北影的建設。
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先拍新聞紀錄片,以後拍故事片」的指示,北影迅速掀起了拍攝新聞紀錄片的熱潮,從1949年4月20日到10月1日製作完成了5部短紀錄片(《毛主席朱總司令蒞平閱兵》、《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大原》和《淮海戰報》),1部長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以及《簡報》1至4號。其中,長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包括渡江作戰、解放寧滬杭、國民黨海軍起義、人民解放軍繼續向南方進軍等內容,受到了觀眾的極大歡迎和輿論的高度贊揚。1949年8月,隨著「新聞電影工作總結會」召開,人民新聞紀錄電影即將進入新時代。

㈥ 拍攝《八佰》這部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拍攝《八佰》這部電影,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北平和天津以及整個華北地區落入敵手。

國民政府決定集中主力,在上海跟日軍決一死戰,遏制日軍的 瘋狂攻勢,將上海周圍日軍一舉殲滅。

會議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冗長討論,在11月24日會議通過了《九國公約會議報告書》,會議沒有理睬中國政府關於對侵略者日本進行制裁的正當要求,只是強調九國公約和平原則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適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敵對行動,避免局勢升級,坐下和談。這跟沒說一樣,完全是廢話。

而這份報告書公布的時候,淞滬會戰已經結束將近一個月,得意忘形的日軍集中了優勢兵力,矛頭直指凜冽寒風中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影片的最大意義,就是告訴世人,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的民族,無論到什麼時候,總有慷慨悲歌之士,所以中華民族才會生生不息,屹立於世界之林。無論是多麼兇狠的敵人,想要中國屈服都是痴心妄想,在中國人民面前,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影片還告訴大家,一個國家只有足夠強大,才能抵禦外侮;別把希望寄託在別國身上,沒有足夠的實力,一切都是空想!只有把祖國建設好,才能換來永久和平。

㈦ 孤島電影的奇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這個? 看不懂題目?
孤島電影是日軍侵華背景下,特殊時期、特殊地區出品的電影。
從1937年11月上海的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上海租界形如孤島。戰局動盪,各種勢力林立是孤島時期的特色。一方面,雖有許多電影工作者轉移到內地和香港,但仍有留下的電影工作者堅持斗爭,他們排除困難,拍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如1932年2月由歐陽予倩編劇、卜萬蒼導演的《木蘭從軍》就是號召國民抗戰的佳作。此外,於伶的《花濺淚》、柯靈的《亂世風光》等,都在暴露現實的同時,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時代心聲。
但同時,因為電影界在租界相對獨立,電影製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較少,電影公司老闆可以相對自由的控制資本,所以這一時期的商業片發展繁榮。在孤島上海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先後成立了20家左右的電影公司,製作了近200部電影。歌唱片、古裝片等商業類型片在「孤島」時期達到發展的新高潮。電影投資商張善琨長袖善舞,他的新華影業公司在「孤島」時期資本最為雄厚,半數以上的「孤島」時期影片都是這個公司出品的。
「孤島」時期結束後,上海的電影業全部為日寇所侵佔。一些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退出了影壇。在香港的電影界中,左翼電影力量原來是比較弱的,但到抗戰爆發以後,形勢有所改觀。這其間,大陸內地的進步電影力量兩次向香港轉移,第一次是上海淪陷後,有少部分人如蔡楚生、司徒慧敏、譚六友等來到香港,從事抗戰電影活動。再加上後來從重慶來的吳蔚雲、黎莉莉、鳳子等拍攝了《孤島天堂》、《白雲故鄉》、《前程萬里》等片子。第二次是在1941年皖南事變後,在中共安排下,一批進步電影工作者轉移來香港。夏衍在香港創刊了《華商報》;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復刊;茅盾主編的《筆談》等以及《光明報》等使香港文化界頓時呈現出一番新氣象。在此其間,粵語片《血濺寶山城》、《游擊進行曲》、《小老虎》、《民族的吼聲》等的出品發揚了抗日正氣。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香港就淪陷了,結束了抗戰時期南中國電影的歷史。

㈧ 請問電影八佰里為什麼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有四個原因:其一手榴彈從高處往下會反彈不易打到敵方,扔其二,牆體有隙,若是推著重物往下墜,國軍的傷亡或許更大。其三,四行倉庫保衛戰本身就是蔣用來換取同情的戰爭。其四,就電影而言,這樣更能夠突出壯烈色彩。

電影《八百》主要截取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是松湖戰役的謝幕。1937年10月16日,防線失守,上海國軍開始撤退。10月26日,謝晉元所在的88師524團奉命以泗坑倉庫為防線,全力掩護主力撤退。換句話說,這是一場沒有支持的戰斗。

所謂四行倉,是指“北四行”的聯防線。“北方四行”是指晉城銀行、上海中南銀行、內地銀行和天津燕業銀行。這四家銀行是當時上海主要的金融機構。正因為如此,四線倉庫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周邊建築的制高點,易防難攻。更重要的是,四航倉庫“毗鄰公租界,日軍炮擊時會有一些顧慮”。

第三,保護四星倉庫的戰爭是蔣介石用來交換同情的戰爭。在松湖戰役中,國軍戰敗已成定局,蔣介石一步步失去了第一次機會,日軍不斷加大投入。蔣介石正要撤退時,突然接到九國會議。

正是因為這樣,蔣介石又打了一個電話,離開了正在撤退的524團。也就是說,四行倉庫的保衛戰,不僅是為了抗擊侵略者,而且蔣介石還想尋求幫助,以換取其他國家的同情。

第四,就影片而言,它可以突出英雄色彩。陳樹勝抱著手榴彈跳了下去,這是八百中學四線倉庫保衛戰的高潮。決意犧牲的士兵和被感動的士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不僅能給人們帶來震懾人心的效果,也能讓觀眾發自內心的共鳴,對這些立志獻身的戰士產生敬佩之情。

因此,正是因為這些種種原因,才有了拿手榴彈跳下去的事情。

閱讀全文

與上海失守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里有哪些電影 瀏覽:606
電影華沙起義脫鞋片段 瀏覽:772
哪裡看電影沒有水印 瀏覽:940
看小電影都沒啥反應 瀏覽:280
北京電影博物館地點 瀏覽:828
有什麼好看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瀏覽:223
電影世界新聞故事背景 瀏覽:872
冰峰搶險隊在線觀看電影 瀏覽:237
免費看電影無廣告的手機app 瀏覽:550
上海電影節直播2020在哪看 瀏覽:105
電影沒上映怎麼觀看 瀏覽:338
電影觀看微信 瀏覽:353
第一個突破華語電影票房紀錄 瀏覽:485
vr眼鏡看小電影是什麼感受 瀏覽:601
開心麻花電影好看的免費的 瀏覽:360
死亡船電影哪裡能看 瀏覽:630
香水電影未刪減版迅雷下載 瀏覽:317
貓眼電影怎麼保存剪輯 瀏覽:578
2021年3月份上映的電影有哪些外國 瀏覽:432
東瀛霸刀電影下載全集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