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已經在上海大學求學接近四年的准畢業生來回答一波哈哈。
上海大學作為作為一所綜合性重點大學,不僅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歷史上也涌現了非常多的著名校友。
答者現在上海大學延長校區,延長校區北門有兩幢大樓都屬於「易居」,易居是中國房地產行業排名前十的輕資產房企,而其創始人兼董事長周忻就是畢業於上海大學的傑出校友,於2016年獲評「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現在還是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上海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會長。
當然上海大學也培養了非常多的優秀學者,如兩院院士中有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生理學家楊雄里;著名有機化學家林國強、著名產業用紡織材料及復合材料專家孫晉良、著名冶金專家干勇等等都曾在上海大學求學。
謝謝閱讀啦~
② 光影中國一節課有多長時間
一節課是一個半小時。
具體還要看每個學校的時間。光影中國」是「紅色傳承」系列課程之一,由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工作室」主持人顧曉英教授策劃,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程波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劉海波教授等五位骨幹教師擔任主講教師。利用電影直觀性強、以形象和情感打動人等特點,介紹中國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想像,全面培養提升學生的藝術人文素養和愛國主義情懷。
③ 我想考上海電影學
首先你要是藝術生,然後參加你們那的省考,通過後再參加你要報考學校的校考。 簡介: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Shanghai Film Academy,Shanghai University),簡稱「上海電影學院」,前身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成立於1995年,是中國最早在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影視藝術教育專業學院。在教育部2012年一級學科評估中,其戲劇與影視學學科位列全國第4名,上海第一;其新聞傳播學學科位列全國第10名,上海第二。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首任院長(1995-2008)為中國著名導演謝晉(1923~2008),第二任院長(2008-2011)為教育專家金冠軍(1948~2011),第三任主持工作的副院長(2011-2014)為傳媒產業學者鄭涵教授,第四任主持工作的副院長(2014-2015)為藝術學領域的何小青教授。為振興上海電影產業,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於2015年7月5日在原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的基礎上揭牌成立,並聘任著名導演陳凱歌為首任院長,執行院長由何小青教授擔任。上海電影學院為「虛擬法人、實體運作」,是享有經費獨立權、人事獨立權、外事獨立權和教學自主權的上海大學二級學院。發展願景:建成與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發祥地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國內頂尖的影視媒體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國際一流的影視與傳媒前沿學術研究重鎮。 學院學者:學院在多個學科擁有國內知名學者,例如戲劇與影視學擁有陳犀禾教授、金丹元教授、藍凡教授、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聶偉教授、趙曉紅教授、程波教授、劉海波教授等影視歷史、理論與批評專家。擁有馬寧副教授、舒浩侖導演、鄭威導演、張端陽導演等中青年影視編劇導演。擁有張文俊教授、丁友東教授等數字媒體藝術與技術研發專家。上述學者在華語電影研究、中外電影理論研究、影視美學研究、中華舞蹈研究、中國戲曲研究、新媒體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卓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出版學術專著20餘種。 新聞傳播學則擁有吳信訓教授、張詠華教授、鄭涵教授、何小青教授、王晴川教授、許正林教授、張敏教授、查燦長教授、張祖健教授、郝一民教授、李建新教授、薛中軍教授等學者。在中國傳媒理論創新、中外傳媒制度研究、新媒體發展研究等方面出版學術專著20餘種。對外交流:學院所處的上海大學延長路校區位於上海市核心城區,地鐵、高架路帶來了便利的交通,周邊聚集有大型劇院、電影院、馬戲城、多媒體谷等文化娛樂場所和人流旺盛的商業消費區,這一校區計劃建成上海都市影視基地——環上大國際影視產業園區,吸引中外大型影視集團入駐,是影視產業和影視教育相結合的完美園區。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已與美國密蘇里大學、美國田納西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法國里爾第一大學、德國科隆新聞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台灣銘傳大學等世界各國和港澳台地區的近30所院校保持著師生交流。
④ 上海電影藝術學院怎麼樣
上海電影藝術學院怎麼樣如下:
1、上海電影藝術學院是經國家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高等藝術類專業院校。作為文化部高等藝術教育的共建試點單位,上海電影藝術學院聚集了影視、動畫及設計藝術領域的眾多資深教授。
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首任院長(1995-2008)為搜搭國家一級導演謝晉,第二任院長(2008-2011)為教育專家金冠軍教授,第三任主持工作的副院長(2011-2014)為傳世沒拿媒產業學者鄭涵教授,第四任主持工作的副院長(2014-2015)為藝術學領域的何小青教授。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於2015年7月5日揭牌成立,並聘任國家一級導演陳凱歌為首任院長,執行院長由何小青教授擔任。上海電影學院為「虛擬法人、實體運作」,是享有經費獨立權、人事獨立權、外事獨立察運權和教學自主權的上海大學二級學院。
⑤ 如何評價電影《八佰》
《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俞灝明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該片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021年2月28日,獲得2020新浪微博之夜微博年度電影。
劇情簡介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影片評價
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界面新聞》評)
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的影片,《八佰》沒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從片名開始,導演就將焦點設定在「人」身上「古時行軍,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該片從人性出發,既描繪了投身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也刻畫了怕死畏戰的普通人。(新華網評)
戰爭是冰冷和殘酷的,《八佰》中的「靜」凸顯了這樣的冰冷和殘酷。電影開篇用搖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蘇州河北岸的「靜」,這是滿目瘡痍之地,沒有居民,只有殘破與荒涼。「靜」是《八佰》一面,由「靜」到「動」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戰爭的對抗與角力的「動態」,也是人物變化成長的弧光,更是主題精神的升騰的過程和姿態。在槍火和刺刀帶來的慘烈聲響中,該片著力呈現了「八百壯士」阻擊日本侵略者進攻的幾個戰爭段落和側面,戰爭的殘酷性首先被傳達出來,與之交織的是帶有痛感的崇高性。作為一部戰爭類型商業片,該片正視了戰爭的殘酷,與此同時,也不再採取以往戰爭片凸顯指揮軍官個體的智慧與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謝晉元的領導,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合力。(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 程波評)
⑥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是本科嗎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是本科。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Shanghai Film Academy,Shanghai University),簡稱「上海電影學院」,是享有經費獨立權、人事獨立權、外事獨立權和教學自主權的上海大學二級學院。
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5個系,1個部,1個實驗中心,13個研究中心。
有教職員工143人,其中專任教師104人,共有教授(研究員)26人,副教授(副研究員)33人,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本科專業;每年招收近350名本科生。
學院專業
學院已經形成了覆蓋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完整的教育體系。其中四年制本科階段開設有:廣播電視編導、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會展藝術與技術、影視藝術技術等6個本科專業,每年招收近300名本科生。
碩士階段每年會招收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戲劇戲曲學、藝術學理論等6個專業的學術型碩士近60人,招收新聞與傳播和影視製作專業碩士約50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
⑦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的學院學者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在多個學科擁有國內知名學者,例如戲劇影視學擁有陳犀禾教授、金丹元教授、藍凡教授、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聶偉教授、趙曉紅教授、程波教授、劉海波教授等影視歷史、理論與批評專家。擁有馬寧副教授、舒浩侖導演、鄭威導演、張端陽導演等中青年影視編劇導演。擁有張文俊教授、丁友東教授等數字媒體藝術與技術研發專家。上述學者在華語電影研究、中外電影理論研究、影視美學研究、中華舞蹈研究、中國戲曲研究、新媒體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卓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出版學術專著20餘種。新聞傳播學則擁有吳信訓教授、張詠華教授、鄭涵教授、何小青教授、王晴川教授、許正林教授、張敏教授、查燦長教授、張祖健教授、郝一民教授、李建新教授、薛中軍教授等學者。在中國傳媒理論創新、中外傳媒制度研究、新媒體發展研究等方面出版學術專著20餘種。
⑧ 電視劇人世間點評
《人世間》恰如一江浩盪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寫出了國家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其中流淌的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深深打動並溫暖了觀眾的心,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影像心靈史詩。
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人世間》正是在這情、義與語之間達到了高度的藝術平衡,彰顯了主題創作中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新高度。(《文匯報》評)
《人世間》中的周秉昆作為留守城市裡的周家小兒,有缺點、自卑處,卻默默承擔照料老人的家庭重擔和柴米油鹽的日常瑣碎,靠著正直堅守改變命運。不迴避矛盾、不粉飾生活,即便人生實苦,仍洋溢著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
他小毛病一堆,守著自家小日子,對未來很迷茫,卻能在生活洗禮中逐漸找到奮斗方向——「為了讓我爹我媽滿意我」「養心智(讓父母引以為傲)和養口體(伺候父母衣食住行),這倆活兒我全包了」。
父輩普通青年與命運對抗、在風雨中成長的故事,為年輕觀眾提供了一次人生預演的機會,讓他們在周秉昆的人物弧光中看到「每一步穩扎穩打的腳印和汗水」,理解「由努力換來的成長變化,永遠不會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