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匆匆那年》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好看嗎
原著我沒有讀過,咱們光談談電影講的故事給我的感受。青春、愛情這種幾乎人人都有過的東西,最容易產生共鳴,所以懷舊永遠能打動人。片尾曲《匆匆那年》很好聽,王菲+林夕,聽得人哭得稀里嘩啦。這部片子有笑點也有淚點,很多情節能產生共振。點映時,在電影院里我後面有個姑娘全程多半的時間在哭。想來應該是有與片子里很相似的經歷吧。
我看的過程中感覺美好、驚醒、奇妙、困惑和無常:
美好的是青春,是逝去的時光,是那些已經改變又從未改變的人,也是那些深深刻在腦海中的愛的印記,甚至是後悔,那些證明我們存在於世的全部經歷:
當人們從一個原點出發,相逢又散去,投入到各自的生活洪流中時,片刻的駐足,懷念起過去,幾乎很多人都在習慣性美化它們,這大概和大腦的工作機制有關,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我們忘記了很多傷痛,並且在懷念過去時上了濾光鏡。
陳尋回憶起高中時初識方茴那陣子,老師領讀古文的情節,讓人想笑。我記得來京工作第一年,在北京一所中學聽到朗朗讀書聲的時候,心裡感覺也是美滋滋的,可是我回憶起我的高中,並沒有覺得有多麼美。長大後覺得甜蜜的回憶,在經歷的當時,不過是一種平淡無奇的體驗。那時想著的可能是放學後干點什麼,也可能沉浸在被家長批評的煩躁之中,我們還不會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自己的生活,也就沒有對生活的即時的審美判斷,只是認真而專注地活在當下。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說,那段經歷確實也是很美的,那時的悸動與後來我們成熟時的戀愛比起來,我還是更喜歡彼時的青澀和扭捏。年輕時我們無法想像將來會怎麼看待過去的自己,但是那些經驗和教訓化為記憶,存在我們的腦中,還是一點點地將我與其他人區別開來。方茴與陳尋從教室里出來,他們忽而男的在前,又忽而女的在前,兩個人旁若無人地一前一後像兩顆糾纏的雙星系統一樣,讓人覺得心裡真是甜滋滋的。我們都早戀過,知道那種神秘而美好的感情,我與我的妻子也有類似的經歷。陳尋打球的時候把校服反穿,就為了讓方茴一眼認出他來,少言倔強的方茴騎車總會繞道走,就為了多看陳尋一眼。年輕時的勇敢,總是以一種含蓄的方式來表達。男主角陳尋故意少答13分的題,就為了能與方茴上同一所大學,他們在可控制的領域,各自在為自己的目標奉獻和努力。即便上了大學,物是人非,傷了意中人,再回頭看時,雖然後悔,但生活依然要不停向前。我們每個人都從過去的精彩或者不堪的經歷中獲得了很多。
❷ 你對青春校園愛情電影《匆匆那年》有何評價
第一次看連續劇,覺得陳尋好混蛋。之後看小說,覺得陳尋好熟悉。又再看過小說,覺得陳尋好真實。
和陳尋一樣,高中的我也曾用讀書的方式去對待愛情。認為告白了,牽手了,接吻了,上床了,去了同一個大學,進了同一個公司,留在了同一個城市,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會註定在一起。
和陳尋一樣,我也經歷了很多才發現讀書和愛情是兩種不同的游戲規則。讀書是通關游戲,打過一關算一關,打通關後就可以一勞永逸。而愛情是培養游戲,迂迴反復,付出總是被淡忘,努力總是被否定,所以需要無限的精力去維持。
和陳尋一樣,我也曾把全部的精力花在建立一段愛情、確定一種關系,然後才發現已經沒有精力去維持它了。
很多人說他們也會選擇沈曉棠。其實我們最終都選擇了沈曉棠。沈曉棠條件不差,容易接觸,好上,知道如何回應對方的愛,懂得維持關系,為什麼不選擇她?用個惡俗的專業詞,沈曉棠超高的邊際效用(低投入、高回報),理性的男人都不會拒絕。而方茴,這樣一個不懂得如何維護感情的女孩,和她廝守太難了。所以,陳尋放棄了方茴,選擇了沈曉棠。
我們都經歷過這個過程。愛上一個人,確定一種關系;然後發現好難維持;於是否定自己的愛情,開始在對方身上挑錯,說服自己不要再愛她了;然後分手。然後再相愛,再確定關系,又發現相處不易,接著否定愛情、挑錯、說服自己不要繼續愛,分手。周而復始。一直到我們找到一個容易相處的人,然後自欺欺人地說,這就是我最愛的人。和陳尋一樣,我們放棄了最愛的人,選擇了容易相處的人。所以說,我們最終都選擇了沈曉棠。
電視里,喬燃感嘆過最好的東西往往是得不到的。其實這不是最痛心的領悟。最痛心的領悟是,你最愛的人,不再值得你去努力付出。我想這是陳尋離開方茴的真正原因。可能,人就是從這點開始變得現實吧。
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謝謝作者這般優美的
❸ 怎麼評價電影匆匆那年
這其實不止是陳尋和方茴的故事,也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只是編劇和導演為了戲劇沖突,將我們許多人的戀愛往事加大加粗再灑上了狗血。
方茴第一次出場的時候,留著齊耳短發,站在丁香樹下,皮膚白皙,身形瘦弱,引得陳尋等人心神盪漾,在慢鏡頭之下,彷彿時光都被拉長了,在這時候,陳尋對她還僅僅只限於像欣賞一朵美麗的花那樣欣賞她。
最後的最後,方茴站在橋上,穿著紅裙長發及腰,風雨過後的方茴對著鏡頭笑得如釋重負,我們終於長大了,就算最後沒有和最開始愛的那個人在一起,也要相信,那份愛最開始的時候的悸動。
❹ 電影匆匆那年,評價如何
國產販青春電影一直在臨摹《那些年》,幾近被固化的套路已成模版,皆以青春愛情喜劇引人入勝,末尾以傷感的結局一展情懷,所不同的也就僅剩青春過往的呈現,對於《匆匆那年》心醉那淳樸的匆匆年華,卻又奈何那多年後狗尾續貂乏善的老梗。
如若電影能如其名般止戈於那匆匆年華,並更為夯實劇情,那麼這或將是一部真正值得憶青春的力作,《匆匆那年》開篇以彭於晏飾演陳尋的初戀回憶為引,將鏡頭聚焦高中時代的友情與愛情,暖色調逆光鏡頭契合青春賣點的運用使電影質感討巧不失唯美,已然陌生又熟悉的高中校園也方感有往昔如泉涌的共鳴,電影更有別於《同桌的你》搞怪的作態,神似《灌籃高手》的籃球教練,《還珠格格》熟悉的音律,還有那《愛情公寓》中陳赫飾演的曾小賢這次居然變身為了校園偶像,其勝在了真正以時代性的特點令人忍俊不禁, 而彭於晏與倪妮兩位年齡相加能過半百的主演,在那高中校園間亦無違和感,那股已然逝去的青澀在電影中才覺原是如此美好。
不明為何中國拍青春電影都不願去堅守一份始終如一的愛情,此絕非說悲劇性結局不可取,但當《那些年》初始能為之傷感,《致青春》尚能緬懷,到《同桌的你》已覺狗血,更不提那多入牛毛的小成本青春渣作,《匆匆那年》之失也正與此,電影後篇進入大學色調開始逐漸陰暗,分手早孕打胎三部曲如同照本宣科,雖為人傷感,卻以難生共鳴,煽情到點卻太為明顯生硬,這既破壞了前篇電影定位清晰明朗的風格,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中亦更難感受青春的純粹,愛欠缺實感的支離也標志著電影架構的崩塌。
青春是什麼?他可以是如《那些年》中甜蜜後的苦澀,但其不應該成為中國青春愛情電影一種僵化的指標,販青春更不應等同於速食快餐的前篇一律,初戀就一定要分手?就一定要是所謂長大成熟後的大徹大悟?宮崎駿筆下的青春之戀如《側耳傾聽》並沒有著這一切,卻將愛賦予了最生動唯美的形態,《星運里的錯》那跨越生死間的青春愛情,更絲毫未見刻板作態,生命奏響的愛樂是如此動人心弦,而我們對青春對愛情的一展為何就只能是這般的畫地為牢?
《匆匆那年》唯感那年太匆匆,這既是對電影著點青春契合命題的稱道,亦也是對這般難進真實造作而出劇情的亡羊之嘆。
❺ 你如何評價電影《匆匆那年》,片中有哪些不足之處,令人深思
這個電影作為一部青春校園愛情劇,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
最後也是畫龍點睛之筆,就是同名主題曲了。竟然請來了多年未唱的王菲來演唱,清新脫俗的聲音,再配上電影凄慘的故事,真的是在完美不過了。
當然電影也有狗血的地方,那就是墮胎了。但這並不影響電影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