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電影新聞世界介紹

電影新聞世界介紹

發布時間:2023-07-03 04:49:30

『壹』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在哪舉辦的,是哪一年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威尼斯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
介紹:
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貳』 世界十大經典電影簡介

1. 9.2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肖申 克的救贖 (1994) 609,123 2. 9.2 The Godfather (1972) 教父 (1972) 468,25 7 3. 9.0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教父2 (1974 ) 286,922 4. 8.9 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1966) 黃金三 鏢客 (1966) 192,277 5. 8.9 Pulp Fiction (1994) 低俗小說 (1994) 482, 869 6. 8.9 12 Angry Men (1957) 十二怒漢 (1957) 14 5,655 7. 8.9 Schindler'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19 93) 321,031 8. 8.8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飛越瘋人院 (1975) 251,732 9. 8.8 Inception (2010) 盜夢空間 (2010) 371,21 2 10. 8.8 The Dark Knight (2008) 蝙蝠俠前傳2: 黑暗騎士 (2008) 544,767 以上是根據IMDB評分最高的十部電影。

『叄』 世界新聞傳播發展歷程分析

信息的傳播,是流經人類全部歷史的水流,不斷延伸著人類的感覺。簡單回顧現代新聞傳播之前的傳播史,對於現代新聞傳播業史來說,在歷史與觀念的銜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 遠古時代的信息傳播
從猿到人,經歷了數百萬年。語言僅出現於約10萬年前。此前人類的祖先能夠用於傳播信息的符號,不過以下幾種:
1,觸覺和嗅覺。2,視覺符號。3,聽覺符號。
二,基本的傳播媒介----語言
要了解人類信息傳播的歷史,就要了解語言的發生和發展,語言中所蘊含的聲形實體以外的豐富信息。這里有個線索,便是世界語言的譜系。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都可以被編排到十大語系中,「語系」之下是「語族」,語族之下是「語支」,語支下才是具體的語言。從具體的語言往上推,語言→語支→語族→語系,可以看到現在各種具體語言之間在遠古時代關系的遠近,當然這也相當程度涉及到講各種語言的民族(種族)之間血緣關系的遠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當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語系,實際上表達著人類社會流動和語言傳播的軌跡。其中分布較廣大的六大語系,反映了公元以來人們傳播的信息流動和分布。特別是印歐語系從歐洲向世界的傳播,則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廣的印歐語系2,擁有最多講話人口的漢藏語系。3,阿爾泰語系。4,閃含語系。5,班圖語系。6,南島(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
三,傳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與語言的不同在於,它基本是一種改變了的語言形式,使聽覺符號轉變為視覺符號,使語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文字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它的功能體現在歷時性上,即使時過境遷,以文字表現的世界可以較長久地明確記錄或報道歷史上的信息。傳播的文字作為一種媒介,由於帶有更為明確的傳播目的,因而相對語言的使用,要認真和嚴肅得多。歷史上的文字種類很多,經過數千年的演變、交融、創新和衰退,現在世界上跨國使用的文字體系,只有七種,除漢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體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漢文字體系。3,阿拉伯文字體系。4,斯拉夫文字體系。5,梵文字體系。6,希臘文字體系。7,回鶻文字體系。
四,走近現代新聞傳播的先導----印刷術的發明
能夠規模化地復制文字的技術,最早出現於中國,即6世紀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對工藝要求過於專業化的發明,可以適應宗教教義的傳播,但難於在時效上適應真正的新聞傳播。11世紀中國人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適當改進,應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對於規模化的信息傳播,其重要意義大於雕版印刷術。但是,由於缺乏社會需要,中國在幾百年內沒有將其用於新聞傳播。當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重新發明出金屬活字印刷術,歐洲印刷新聞紙流行之後,直到17世紀中葉,中國才將活字印刷用於邸報。古登堡發明歐式印刷術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發現,於是伴隨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商人向全球的擴張,印刷術和最初簡單的新聞公報式的新聞紙傳到了全世界。
五,現代報刊得以在歐洲起源的五個相互依存的條件
現代報刊是現代新聞傳播的第一種載體,最早出現於歐洲,然後緩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後歐洲形勢時的一些要點,對於我們綜合分析現代報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鑒意義。根據恩格斯的分析,考察15世紀末歐洲與世界的狀況,現代報刊在歐洲得以產生的原因,在於以下五個相互依存的條件:
1,世界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的商業和工業從地中海貿易轉向全球貿易,因此造成對新聞傳播的規模化需求。市場經濟向全球的拓展,要求規模化的新聞傳播。1566年義大利的威尼斯城出現定期手抄新聞,這是衰退中的地中海貿易對新聞需求的最高反應。義大利的貿易很快衰落,發生了城市人口向鄉村倒流的現象,使得義大利這個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300年才出現象樣的現代報刊。嚴格地說,威尼斯不是現代新聞傳播的開端,而是歐洲中世紀新聞信傳播發展的頂點,到了頂點,接下去就是急遽的衰落。
2,此時,歐洲地理上正在形成連成一片的文明地區,地理上進行貿易的關卡減少,傳遞信息的障礙也隨之減少。15-16世紀,正是歐洲大陸王權削減諸侯勢力的高漲時期(特別在法國),平民為了自身貿易的利益,大多站在王權一邊。相對統一的國家,提供了商品(包括信息)相對自由流通的空間條件。盡管這一過程是漸進發生的,但割據減少的趨勢,對於現代報刊來說,無論如何是一個必要的生存條件。
3,六個主要的歐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經過文藝復興運動,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標准語言和文字,奠定了規模化新聞傳播的語言文字基礎。報刊的規模化傳播,至少需要在一國或一種民族語言的使用區域內,採用通行的標准語言和文字,而這種文字又要以存在通行的標准語作為前提。當這些條件具備時,規模化的報刊生產和傳播才成為可能。
4,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規模新聞傳播的新技術條件。這個發明恰好遇上德國宗教改革,隨後遇上了世界地理大發現,於是它先是成為大量傳播德譯聖經的技術條件,接著成為全球性新聞傳播的必要技術條件。
5,文藝復興後,文化從僧侶階層的壟斷下逐步解放出來,轉向世俗社會,為規模化新聞傳播提供了一定的讀者群。
這五個條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沒有第一個大背景條件,單獨的其他條件都不可能造成新聞傳播的規模化;而其他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項,都可能使新聞傳播的規模化難以為繼。
六,現代報刊遍及全球的三個環節
現代報刊的起源與其說是一個具體的「點」,不如說是一個在全球的歷史發展的過程。因為現代報刊從歐洲傳播到全球,歷經數百年,只有當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出現現代報刊,這個起源的過程方可說結束。考證起源的「點」,重要的是從宏觀上把握和理解「過程」。從這個角度看,現代報刊的起源表現為三個發展的環節:
1,15世紀中葉德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出現印刷新聞紙。就傳播內容和簡陋的程度而言,印刷新聞紙應看作是中世紀的新聞傳播類型。但是,由於恰好趕上了不久後世界新航路的發現和開通,於是原本屬於中世紀的新聞傳播與未來的現代報刊直接聯系了起來,成為現代報刊起源的第一個環節。
2,整個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商業民族在全球的經商中,無意中傳播了歐式印刷術和簡單的公報式的報紙,構成了現代報刊起源的第二個環節。
3,從17世紀開始,英國作為工業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國,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發展工商業,傳播西方文化,將報刊移植到世界各地。只是在這個時候,新聞傳播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正如哈貝馬斯(J.Habermas)所說,直到17世紀末社會才具備讓大眾知曉信息的條件,「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18-19世紀,現代報刊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過程。
在這里,德國中世紀的印刷新聞紙是最初的源頭,16世紀三個歐洲商業民族在全球的貿易是一個不可超越的歷史過渡,最後才發生以英國為主的將現代新聞傳播業移植到世界各個角落的文化傳播過程。
七,西方報刊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西方國家的新聞傳播史雖然各有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發展特點,但是多數國家報刊發展的歷史,都經歷了較為明顯的依次發展的三個階段。特別是對後兩個階段轉換的考察,尤為重要。
1,封建集權制下的「官報時期」。現代報刊出現於歐洲中世紀末期,因而在報刊誕生的時候,便受到王權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門創辦報刊(例如1665年時的英國、1702年時的俄國),或者特許少數王權信任的出版商出版報刊(例如1631年時的法國),對報刊內容實行書報檢查;同時嚴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則由殖民當局代錶王權行使書報檢查。這個時期封建王朝對報刊內容的檢查,主要是禁止報道和討論與本國政治相關的問題,禁止對官員的批評(任何批評,即使的是真實的,均被視為誹謗),禁止一些當時宗教道德不允許報道的內容,而對於外國政治新聞,只要不涉及本國政治,一般允許報道。
2,新聞自由條件下的「黨報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包括臨近革命前夕的短暫時間)和革命成功以後的一段或長或短的時期,由於國家的基本政治體制、許多具體政策尚未確定,各階級和各利益群體都要為自身贏得更多的革命果實而進行宣傳活動。在結社自由和新聞自由的條件下,人們的熱情集中在政治問題上,政黨活動極為頻繁。在這種情況下,政黨報刊成為報刊的主體,即使是商業性的報刊,也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投入到各自選擇的政治宣傳和討論中。這種情況的典型國家是美國(獨立戰爭至19世紀中葉,大約60年),其他西方國家的黨報時期與商業報刊時期,有時存在一個較為長久的並存期。
3,「商業報刊時期」(又稱自由報刊時期)。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大規模地出現廉價的大眾化的報刊,是商業報刊時期到來的標志。此前的報刊屬於黨報時期,此後或者很快進入商業報刊時期(例如美國),或者從黨報時期的發展頂點走下來,逐漸轉向商業報刊時期。此前,報刊主要被看作一種事業;此後,報刊主要被看作一種產業。現在,西方國家的大眾媒介(包括後來出現的廣播和電視)業已經成為僅次於金融業的高回報產業,新聞傳播業的跨國性經營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八,電子媒介以幾何級數的發展
1844年5月24日,華盛頓-巴爾的摩之間的電報線路開通,創造了令人自身感到驚異的東西,在較長的距離之間,信息可以瞬間傳遞。1847年底,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共產黨宣言》,將電報的發明列入資產階級創造的巨大生產力之內。19世紀中葉,歐洲與美洲(包括南美)間鋪設了海底電纜。通訊社開始利用電報傳遞重要新聞。1862年,電報首次用於戰時隨身的新聞傳遞。
1876年,電話首先在美國出現。僅僅由於英國郵政部門的總工程師認為他們有的是郵差,不需要電話,認識的差距使得英國十年後才開始發展電話。
也是在19世紀,真實圖象的記錄和傳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822年,法國拍出了第一張靜物照片,1839年照相術公之於世,得到不斷的改進,推廣速度較快,於1853年用於戰地新聞采訪。1895年法國首次出現真實再現活動影像的技術電影,並很快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
以上19世紀的發明,為20世紀電子媒介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提供了觀念准備。
1920年11月,美國匹茨堡的KDKA電台的播音,標志著世界上出現了一種新的面向社會的大眾媒介----無線廣播電台。幾年內,廣播技術遍及世界各主要國家。既然聲音可以跨越空間傳播,圖象可不可以?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世界主要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蘇聯,都在研究無線電視。1936年德國的實驗電視部分轉播了柏林奧運會。現在一般把英國BBC電視台1936年11月播出節目,視為世界電視廣播的開端。具體哪個算第一並不重要的,重要的是20世紀30年代,在廣播電台出現十幾年內,電視技術就被推向社會了。只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電視的發展,使之在50年代初從新開始。然而,又是僅過了十幾年,蘇聯和美國於1962年將通訊衛星送上天空,並成功地進行了衛星信號的洲際傳播。
計算機技術從60年代起,很快被運用於發展大眾傳播媒介,先是報刊和通訊社業務(編務和印務)的自動化控制,接著是數字化技術武裝衛星廣播和電視。如果將現代新聞傳播的歷史做一簡單的年代分析,不難看出,20世紀之前的發展處於相當緩慢的算術級數,而20世紀內的電子大眾傳播媒介,其發展則是幾何級數。
1457年第一張印刷新聞紙(紐倫堡)
1615年第一張「真正的報紙」(法蘭克福)
1650年第一張日報(萊比錫)
1835年第一家通訊社(巴黎)
1920年第一家廣播電台(匹茨堡)
1936年第一家電視台(倫敦)
1962年第一次衛星傳播(歐美之間)
顯然,早期報刊的發展是相當緩慢的。其實,19世紀以前報刊對社會的影響力,除了政治動盪時期起些煽動作用外,遠不及文學、哲學、自然科學那樣巨大而深遠,報刊在社會中處於文途末路地位。但是在20世紀,廣播電視的出現和發展,大眾傳播媒介對社會的影響力,由於無處不在、深入到家庭所有成員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今,全世界每天有近4億份報紙在傳播,全社會擁有20億多架收音機和8億多台電視機。21世紀世界新聞傳播面臨的情形是:無止境的傳播技術創新、高度的商業化操作、全面的全球化趨勢。
九,發展迅速但不成熟的網路新聞傳播
互聯網被視為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這種媒體有一個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地方,即它並不是一種提供某種信息的媒體,而只是一種信息平台。個人、團體、傳統大眾媒介、權力組織,只要擁有一定的設備和技術,就可以上這個平台,看到別人的信息和發出自己的信息。它沒有提供不同於其他媒體的內容,但是具備了將各種信息形態(圖文、聲音和活動圖象)相互轉換的能力(盡管目前這種能力是有限的),具有強大的同步交互傳播的能力,以及全球性高時效的傳播能力。然而,一種不能具備產業特徵的交往手段,即使科技含量很高,在沒有市場的支持下是難以發揮作用的。至少在當前,網路傳播處於兩難的境地:最先進的傳播科技,但是不擁有規模化的市場。
網路新聞傳播具有相當的市場發展的可能性,世界上數千家傳統媒介都上了「網」,但是除了個別上網媒介的體育部分外,多數只有投入,很少產出,無法形成商業規模。網際網路是為了商業目而開發的,它的火爆也是由於指望得到巨額回報,現在形成用戶群後卻難以建立起消費市場。迫於競爭壓力,上網媒介又不得不投入巨大的資金和人力,維護系統,升級換代。投資網路是否有出路,利潤何在?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問題。然而日益龐大的網路用戶群(它的特點又是游移的,難以全面控制)卻永遠是一個誘惑,不斷驅動著人們要解決這方面的困難,對此炒作得很熱鬧,尚沒有看到成功的地平線。一個以免費吸引用戶的傳播平台,能夠成為21世紀新聞傳播業的新的形式嗎?這需要持續的誘人動力,以保證新聞源長久地與網路結緣。
基於歷史經驗,在法律確立信息自由流通的前提下,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實行某種形式的新聞政策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需要綜合考察其政治歷史傳統、經濟形態、公眾和領袖人物的民主政治素養等等。歷史上一些發展中國家新聞傳播業的情形,有的似乎超前了些;現實中似乎滯後的多一些。從最近數百年新聞政策發展變化的歷史看,實現自由的信息流通的政策是不可逆轉的。也許會有不同看法,那麼我們共同研究世界新聞傳播史,更多地領會這個世界已經須臾不可缺少的行業走過的歷程,討論中一定會有更好的理解。

『肆』 求 世界新聞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世界新聞》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DVKyf_PdKfGtS1zaNnNKng

提取碼:g4xk

《世界新聞》是由保羅·格林格拉斯執導,湯姆·漢克斯、海倫娜·澤格爾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2020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波萊特·吉爾斯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退伍軍官基德上尉護送失去雙親的10歲女孩回家的故事。

『伍』 世界著名電影及內容簡介

有一種電影,它能讓你回味並且思考生存的意義與愛情的真諦,它的斑駁光影能封存在記憶里永遠不會褪色;有一種愛情,他能把生命中曾經失去的美麗轉化為一卷無影無形的膠片珍藏在心中,如酒一般越存越醇。有一部叫《英國病人》的影片,它讓我們在流暢大氣的影象里見證了烽火年代的點滴印記。當這些承載著情感與回憶的膠片在閃爍的記錄中被復活時,愛情與人性的美好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現,並讓我們在這段超越了國界與道德的戰火愛情中,享受到心靈回歸自我的寧靜,品味到生存與命運的變幻莫測,並帶著永遠無法企及的愛情夢幻奔向永恆。

影片《英國病人》改編自著名作家邁克爾·翁達吉曾獲普立茲等各項文學獎的同名愛情巨著。小說講述了兩個哀宛感人的愛情故事,雖然兩段故事的結局完全不同,卻又意想不到的糾葛在一起。並把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主題放置在殘酷的戰火年代,悲嘆出命運與情感的無常,形成一部關於愛、關於人性的史詩畫卷。如果說作家邁克爾·翁達吉用揮灑的筆觸描繪出一幅烽火歲月的人性浮雕,那麼英國著名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則用深沉細膩的光影釋放出愛情的光輝,並用時空交錯的手法展現出心靈渴望超越的深層意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名在沙漠中意外墜機導致全身燒傷的男子被救起,身處義大利的加拿大籍護士在荒廢的修道院中看養了他。這名如迷一般的英國病人開始每天向善良的護士訴說一段迷樣的愛情故事。這段愛情將兩個生命緊緊的連接在一起,超越了信仰與倫理,沖破了國界與道德。似乎世間的一切在這樣的愛情面前都是蒼白而軟弱的,但這份執著的愛卻在殘酷的現實下也如玻璃玫瑰一樣脆弱的不堪一擊。然而,難以控制的戰火卻毀滅了英國病人和他的戀人,他們死於戰爭,更死於愛情,死於難以控制的「擁有和被擁有」。為了愛情挺而走險的歐洲貴族,擅離職守的英軍護士,內心充滿矛盾的錫克族士兵,被砍掉兩根手指的雙重間諜,這些受到戰爭重創的人們都有一種超越的渴望。這種渴望潛藏在被制約、被規范了的人性底層,就猶如那被掩埋在荒漠之中的古老壁畫。

在回憶與現實互相交錯的時空下,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成為了戰爭的受害者,他們在人性,國界與戰爭的面前都顯得是那麼軟弱與渺小。雖然他們自身的愛是具有毀滅性的,但卻無法與戰爭所帶來的災難相比。也許在戰火中脆弱的生命只有超越戰爭,回歸到愛,回歸人性才能得到心靈的平靜。於是,英國病人的愛情在影片中被演化為某種符號,象徵著個體在戰爭中的精神創傷,傳遞著關於忘卻與記憶、傷痛與瘋狂、精神與慾望的種種信息。身受戰爭重創的人們,渴想著用愛來呵護與滋潤自身;「英國病人」 ,就成為了一種走向文明的人性象徵。而戰爭在影片當中,就如同那漫漫大漠 ,蠻野又空禿 ,凌人而酷吏,宛若是一抹罪惡的荒沙。

或許亂世中無法把握的愛情,都透著一種悲涼,因戰爭失落的情感也讓人無奈。而在戰火中演繹的愛情故事,蘊涵了太多的深情與無奈。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只有在亂世中才顯得奪目和珍貴,戰爭也只有在愛情的嘆息面前才顯得既殘酷又無力。影片中的英國病人在面對死亡時是無悔的,正象他的情人臨死時在日記中寫到的那樣:我們雖死,但卻飽含著愛與經歷。他們在生活上、情感上的糾葛與沖突全來源於自我身心的迷惘與彷徨。經歷戰火的洗劫後,英國病人也似乎只能生活在對往事的回憶當中,希望能從思索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逃避著思想與情感的痛苦與折磨,也許他那顆充滿遺憾的心靈永遠也找不到心靈在戰爭後的歸宿與寧靜。當道德的大廈倒塌後,當信仰的天平失去指針後,這些從戰爭暴力的漩渦中倖存下來的人,將要受著比戰爭本身還要沉痛的創痛……

『陸』 什麼是新聞影片

新聞影片是報道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時事動態的影片。報道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時事動態的影片。以真實與及時為基本特徵。即必須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采訪拍攝,直接紀錄事件的原貌,而不允許虛構情節,或出現扮演的人物;必須現場拍攝,快速編輯和製作,真正成為形象化的新聞報道。隨著電視的普及,新聞影片已逐漸為電視新聞所取代。並且也有以直播為形式的影片,現時報道,有利於掌握現狀。新影廠設有﹕編輯部﹑生產處﹑經營處﹑技術處以及洗印﹑錄音﹑剪輯﹑美工﹑音樂﹑照明和譯制等工作間。

『柒』 大眾電影的相關新聞

3月6日,中國第一電影雜志品牌《大眾電影》在京舉辦改版及全媒體產品品牌發布會,中國電影家協會黨委書記康健民,《大眾電影》雜志社社長翟建農、《大眾電影》總經理廖敏、雜志新老封面明星史可及陳思誠、諸多產業及媒體嘉賓出席發布會。會上,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葉寧啟動《大眾電影》改版儀式,宣布改版後的《大眾電影》全媒體產品將於2014年陸續上線。
《大眾電影》品牌改版多媒體產品「點亮生活」
《大眾電影》雜志誕生於1950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電影平面媒體,曾創造過940多萬單期發行量的世界紀錄,引領一時風尚。順應蓬勃興起的電影產業需求,迎合不斷變化的大眾審美和信息產業巨變,《大眾電影》雜志於2014年全新改版上市,這個經典品牌將以全新的定位重回大眾視野。
《大眾電影》以普及電影文化、推動電影發展、引領電影生活為使命,建立起涵平面媒體、網路媒體、市場調研、行業咨詢、電影營銷、定製出版等系列產品和服務,志在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傳媒品牌。全新改版的《大眾電影》秉承「電影點亮生活」的宗旨,以電影和明星為切入點,展現時尚的生活態度及方式。
《大眾電影》總經理廖敏女士介紹說,全新改版的《大眾電影》雜志,獨家深入的內容引發諸多媒體轉載,獲得讀者和市場的全面認可。經過3個月的運營推廣,《大眾電影》已經成為發行量第一的電影雜志。雜志預計於4月開始全面進駐萬達院線,發行量和影響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旗下iPad版電子雜志、萬影網(onemovie.com)、移動互聯產品也將陸續面世。
創辦六十四年來,《大眾電影》全程見證中國電影發展,許多電影人對《大眾電影》都有著特別的感情。發布會上,趙薇、黃曉明、甄子丹、梁家輝、斯琴高娃、張涵予、佟大為等眾多明星通過視頻表達了對《大眾電影》改版的祝福;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高層及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樂視影業總裁張昭、等業內人士對《大眾電影》品牌的改版發布也非常關注,希望《大眾電影》作為中國電影媒體的品牌代表在電影產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為《大眾電影》改版前後兩期經典封面嘉賓,史可與陳思誠 更與大家分享了他們對《大眾電影》的看法。史可說《大眾電影》是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能登上《大眾電影》的封面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是一種榮譽。陳思誠表示,《大眾電影》這個媒體品牌在電影市場和媒體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做到了與時俱進,讓許多電影人和電影觀眾能真正的互動、溝通。
發布會最後,萬達文化集團副總裁葉寧 與所有出席發布會的電影人共同啟動了《大眾電影》的品牌改版儀式,預示著這一專業電影媒體品牌,將繼續傳承經典,點亮生活。

『捌』 關於世界電影史的發展

(1)電影的發明時期(1896年之前):此時期最豐富的期刊資料是科學雜志與攝影公報,在這些雜志、公報中,除了攝影機的說明和發明家取得的專利權之外,還可以找到有關活動形象的節目的報道,這些報道可以稱之為電影評論的最初雛形。
(2)先驅者的時期(1896—1908年):這時還沒有專門的電影雜志,但記述影片或電影放映的專欄和電影廣告卻可在專門報道演出的期刊上,特別是在報道雜耍場、音樂咖啡館和游藝戲院演出的期刊上找到。另外,在巡迴演出商主辦的同業刊物上也有關於電影的專欄,這些巡迴商人當時是影片的主要買主。
在影片出售成為通例的時期,從為影片所作的廣告中可以相當准確地斷定影片的發行日期。在影片的生產國,發行的日期一般同拍成的日期相近;而在國外,則可能相距頗遠,因為影片的出售可以因種種原因推遲到數月或數年之後。
影片發行商出版的目錄也是這個時期的另一主要原始資料。這些目錄總的說來大多標有日期,或者很容易根據各種材料的綜合來判定其具體的日期。有些發行商兼製片商,例如百代公司,還出版一些增刊,後來又變為月刊,這些刊物可作為編制影片年表的基礎。
這些目錄所列的影片普遍都有順序號,可以依此來編制影片年表,但要對編號採用的方法加以認真的研究。
以人們所熟知的最早的影片目錄,即盧米埃爾公司在1897—1905年間出版的目錄為例來說,它在1897年出版的頭五本目錄就列有標號的785部影片。這些影片起初是按類別排列,而不是依時間先後次序排列。人們可能認為,開頭的兩本目錄(共列有487部影片)是一個整體,而從第三本目錄起標號是以時間先後為序的,因為這本目錄一開頭便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即位五十周年紀念》的一些圖片,而這部影片是在1897年拍攝的。然而,1897年出版的第四本目錄卻在第653號上列出了那部著名的《火車到站》,該片卻是路易·盧米埃爾於1895年夏攝成的,與《出港的船》是同時期的影片,而後一影片卻列在第一本目錄上,標號為第6號。因此我們認為,在1897年的第四本目錄中列有幾部攝於1895年或1896年而在前三本目錄中被遺漏掉的影片。反之,第六本目錄倒可當作概略的年表,同1900年的目錄及作為其附錄的1901年補遺的四頁名單一樣。如果要確定發行的月份,那還須從時事雜志、官方的旅行日期以及國家葬禮、各種揭幕典禮、展覽會等方面的記錄上尋找精確的依據,當然也容易從新聞報紙和歷史著作中發現這些材料。
(3)1908—1920年之間:1908年之後,電影企業的發展引起同業刊物(周刊或月報)的出版。在法、英、德、美等國,許多同業刊物每期都按周刊登發行的影片,這樣,人們就可以依照這些影片在生產國最初發行的周次,為主要國家編制影片年表。在這些刊物上,人們也可以找到影片的故事梗概,有時還有主要演員的姓名,製片商或發行商的大名總是會有的,然而直到1915—1916年間,還幾乎從未看到導演的姓名,因此很難為無聲藝術時代的許多先驅者編出他們的影片目錄。
1908年之後,日報上廣告越登越多,有些日報還介紹一些主要電影院的上映節目,這就能使人們得以確定各國首都或大城市上映首批影片的日期。
(4)1920—1930年間:這個時期在各主要國家相繼產生了獨立的電影評論,同時,那些同業周刊也繼續發展,其讀者主要是「影迷」或電影創作者們。自此,導演的名字方被列出,他們的名字成了編制影片年表的主要關鍵,並且由此能夠輕而易舉地列出他們導演的影片目錄。
盡管這些同業刊物旨在大做廣告,招攬生意,可是它們提供的情況卻比早期專供電影愛好者們閱讀的雜志更為准確、更為詳細,後者除了對幾個大導演之外,對當時錯誤地被認為是不重要的影片漫不注意,時常不提這些影片的導演姓名,也不提共同製作者的姓名。
關於「無聲藝術」時期的情況,電影史家更應認真地查考同業的報刊及其年鑒。在這方面,特別要重視1920年以來紐約出版的《影片年鑒》,這是由《電影日報》社出版的,從中人們可以找到1918年至今美國發行的全部影片的細目和每三年編出的索引,列出這些影片的導演、攝影指導、編劇、主要演員等等的名字……
(5)1930—1945年間:這一時期出現了最早的電影史,在法國,萊昂·穆西納克和路易·德呂克是這方面的先驅者,在供專業人員、電影愛好者及「影迷」閱讀的出版物上,提供的情況也比以前更為准確。
關於有聲影片開始後的時期,可以根據當時的出版物,很容易地列出各國攝制的全部影片目錄,包括長片攝制的准確日期及其攝制合作者的全部名單。
丹麥的奧佛·勃魯森道夫在1940年後出版了一部電影創作者人名詞典和一部影片片名詞典。同樣,在大戰期間,英國電影學會的刊物《畫面與音響》也開始出版《影片索引》。
雖說關於一個導演的作品專述早在1920年就有一些先驅者從事此項工作——在法國最突出的是路易·德呂克——可是這些出版物卻給電影創作者的影片目錄規定了形式。以前,一個影迷,甚至一個電影史家要知道那些重要的日期真是困難重重。《畫面與音響》出版的第一期影片目錄是專記述查爾斯·卓別林的作品,標明他第一部影片的製作日期為1914年1月。而外國研究「夏爾洛」的專家,如法國的皮埃爾·勒普洛翁等人前此曾把卓別林開始拍片的日期定為1912年,這是因為他們未能研究美國的同業雜志所致。
(6)1945年以來:這時關於電影創作者的影片目錄大大增加,它們是由各種雜志或出版商刊印的。
五花八門的影片說明書(它們的不同樣式直到戰後才統一起來)也大大增多,尤其在近十年更是如此,電影學會、電影俱樂部以至各種文化組織都發行這種說明書。它們不是用來記述影片創作者,而是記述影片而印行的。僅以用法語印行的來說,這類說明書在1946年至1962年間就出了1500種(根據讓·朗博特收集的資料),有的說明書只是列印的一頁紙,但很多說明書卻是鉛印的,長達十頁或更多。
我們可以把義大利人首先印行的出版物(《多角叢書》)稱之為「影片分析」,這些小冊子按鏡頭號碼次序分析影片的蒙太奇,它們刊登一些從影片的拷貝翻印出來的照片,描述每一個鏡頭長多少米,合多少秒,等等……
這類出版物由於公眾的冷淡不能繼續出版。然而,自1955年以來,電影愛好者的增多又促進了影片分析的出版(法國在這方面尤為人注目的是《前台》雜志社發行的這類出版物),它依據正片拷貝在放大機下進行分鏡頭的研究。這類出版物的科學價值也許不如1946—1947年間義大利的出版物,但仍不失為一種參考材料,而且比起1920年以來專為「影迷」刊行的《影片故事》那種編輯極其草率的商業性出版物來,要嚴肅得多。
在許多國家,電影研究者、史學家、影評家、電影愛好者以及電影俱樂部的領導人等都出版了影片目錄、影片說明以及影片分析,相形之下本國影片的目錄卻為數不多,這類目錄主要是靠電影公司來出版的

閱讀全文

與電影新聞世界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電影2015迅雷下載 瀏覽:640
槍火戰爭電影 瀏覽:887
對越戰爭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154
美容電影在線看 瀏覽:445
超膽俠迅雷電影 瀏覽:782
吾悅廣場嵊州電影院影訊 瀏覽:566
怪物獵人總電影票房 瀏覽:989
偷香電影圖片 瀏覽:325
最甜微電影 瀏覽:765
什麼的世界色情動漫電影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537
手機上能裝的app電影有哪些 瀏覽:532
有哪些電影拍到女人被摸奶上床 瀏覽:703
西瓜蟲圖圖的電影 瀏覽:266
上海電影博物館學生票 瀏覽:356
關於兒童機器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96
阿詩瑪電影全集完整版 瀏覽:238
一會見大一會見小電影 瀏覽:611
游戲男主比女主小的電影 瀏覽:631
哪個論壇有小電影 瀏覽:933
電影院座位是怎麼排號碼的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