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古代的殘酷民俗:父母60歲後,由兒子背到深山遺棄
第一次看《楢山節考》這部日本著名電影時,被震撼到了:電影講述日本古代信州的一個貧苦山村,由於糧食短缺,老人一到60歲,就要被兒女背到深山「供奉山神」,其實就是被遺棄等死。
圖:1984年《楢山節考》,囊括當年日本所有電影獎項
更加觸目驚心的是,這個殘酷的「棄老」民俗並不是虛構,而是日本真實的古代歷史。
一、
日本長野縣有座著名的「姨舍山」,日文意思就是「棄母山」。
古代日本的長野地區很貧窮,老人上了年紀後,為減輕家庭負擔,就被子女遺棄到深山等死。事實上,關於「棄母山」、「棄老山」的民間傳說、和歌、謠曲,遍布除了北海道之外的日本各地。
日本從古到今,童話、謠曲、俳諧、小說、劇本里,「棄老」為題材的文學產品經久不衰。
日本平安時代(10世紀)的《古今和歌集》里,有一個「棄老山」的故事,說一個母親年過60歲,兒子把她騙到了山上想丟棄,但看到皎潔的月光,良心不安,吟了一首和歌:「我的心難平靜,眼看這棄老山籠罩在月色下。」終於把老人背下山繼續贍養。
對於古代日本的棄老風俗,日本現代學者分析原因有兩點。其一,日本自然資源貧乏,災荒多,由於飢荒、糧食匱乏、戰爭和遷徙,老人成為家庭的負擔和累贅,為了生存,才出現了遺棄老人的問題;其二,日本人自古就有樸素的神道觀,認為萬物有生有滅,「棄老「並不違反日本人的道德,而是為了集團利益的順應自然之事。
二、
除了日本,古代朝鮮、印度也有棄老風俗。
在高麗王朝時代(高麗王朝對應的是中國的五代十國、宋、元朝代),國家有法令:老人年過60後,由兒子用藤椅把老人背上高山遺棄,等老人死後再埋葬,叫做「高麗葬」。60年代有部韓國同名電影,說的就是這個殘酷風俗。
朝鮮的民間故事中,高麗王最終廢除了這個違背人倫的法令,原因是因為一個中國皇帝。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孝子不願意遺棄老母,偷偷把母親藏在山洞,每天送吃的。這時,中國的皇帝給高麗王出了一道難題:怎麼用灰擰成草繩?如果答不出來,就可能被輕視而攻打。高麗王和大臣絞盡腦汁都沒法子,於是發動全國百姓共同解答。
這個孝子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笑了:兒子啊,用稻穀擰成草繩後,放在地上燒掉,灰不就是草繩形狀嗎?兒子遂向高麗王獻計,高麗王大喜,詢問他為何這么智慧?兒子坦然說出是自己藏匿的老母想出的,高麗王深受感動,認識到老人是寶,於是下令廢除了「高麗葬」。
三、
類似朝鮮的「老人解難題感動國王」故事,在佛經故事裡也有一篇《棄老國緣》,只不過,國家是古代印度,不是遺棄而是活埋,而難題也變成很多條,都被老人一一答出。
與亞洲諸國相比,中國古代物產豐富,養老矛盾並不突出,特別是文明程度遠超,儒家思想中」孝道「深入中國人心,絕大多數朝代「不孝」是犯罪,要坐牢的。「棄老」現象只存在極少數貧困地區,如湖北鄖縣等地發現過大量的「棄老洞」。
今天,古代的棄老惡俗早已根絕。日本的養老服務業世界領先,國民平均壽命高達83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適宜養老的國家之一。而韓國和朝鮮,則非常敬老,老人到了60大壽要過「花甲節」祝賀。
從「棄母山」到養老大國,從「高麗葬」到「花甲節」,這中間的漫漫過程,是人類物質和文明的巨大進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願「棄老」永成歷史,願天下的每個父母健康長壽。
⑵ 日本有一部電影、大概的劇情是家裡的老人快要死了就把他們送到山上去、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該影片是《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是今村昌平執導,緒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劇情電影,於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
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2)日本電影老人如何離世擴展閱讀
《楢山節考》劇情介紹:日本信州深山的一個小村子裡,由於貧困沿襲下來的傳統是,活到70歲的老人要被長子背到楢山上丟棄(曰「參拜楢山神」)。 69歲的阿玲婆(坂本澄子 飾)離上楢山的日子已不遠,她常為自己異常結實的身體而苦惱。
丈夫在前一年因害怕被丟到楢山上逃跑一事,阿玲婆並沒放在心上,她所操心的是 長子辰平(緒形拳 飾)的繼弦和村裡人都討厭的次子利助的性飢渴,所擔心的是辰平像他父親一樣懦弱,不敢將她背上楢山惹下笑柄。
而看著辰平、長孫袈裟吉都娶到了稱心如意的妻子,辰平的新妻子學會了如何捉魚,利助也在她的努力下飽嘗了性愛滋味,阿玲婆心裡便只剩下了上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