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電影的拍攝是一項非常復雜和耗費心力的工作,特別是商業大片,需要各部門的共同協作才能最終完成。一般來說,電影拍攝離不開前期准備、現場拍攝、後期製作三個步驟。
最後就是後期製作,現在的電影很多場景和特效都要靠後期來完成,所以這部分工作量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現場收音,那就得配音,如果是同期聲,那也得處理現場的雜音等等,做到聲畫同步,碰到疏漏的地方,還要補拍補錄等等,特效團隊負責做影片中無法直接拍攝出的特效,這都是非常繁復的工作。
在我們外行人看來,這些事情想想都會覺得可怕,其實也只要有經驗的導演統籌調度,嚴格執行片場制度,各部門人員很快就能適應,然後就是默契配合,尋得最佳的拍攝效果。
② 電影拍攝中用固定鏡頭拍從晚上到白天是怎麼做到的
膠片攝影機應該是這樣做的:
固定攝像機,用慢速拍攝整個過程,也就是把每秒的幀數降低。
播放時採用正常幀率(貌似是24幀/秒?),這樣在觀眾看來,這一個幾秒或幾十的長鏡頭包含了晚上到白天的全過程,或者可以這么說:時間被壓縮了。
現在數碼影像的後期製作能搞出好多驚人的效果,不過前期的拍攝應該說還是必須的。試想一下,表現城市中從白天到夜間的變換,從華燈初上,樓宇中點點的燈光逐次亮起,再到車流中的燈光慢慢閃現,加上天空中的明暗變化,日月交替.....OMG~如果單純的用後期處理可是個龐大的工程.......
③ 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
問題一:電影都是怎麼樣拍出來的啊 [轉]
首先當然是要有劇本,然後可能某家公司看上了這個劇本,然後買下來,交給某位�演,進行拍攝。當然也會有導演自己去選的。
前期的工作,你首先改劇本,小說是不可以直接當劇本的!劇本有特殊的格式,內容上也要修改絕晌友刪減。必須找專業的編劇來改。當然原作者會改劇本也可以承擔這份工作,這期間導演、製片都會參與。同時,導演,製片就一邊要找演員了。
演員到位,資金就緒,劇本改完,選定拍攝地址,你就可以開機了。但其中的交涉,協調,籌備,那是相當恐怖的,其中的黑暗心酸估計拍一部韓劇都富裕。
片場的話,導演主要負責拍攝,製片管理劇組的生活,當然兩人的工作偶爾也有交集和重復的地方。
片場的工種多的要死,主要的有攝像,場景服裝道具,化妝,燈光,機械,安保,生活。多到讓你認不過來呀!
拍的時候,一般就是按進度走的,因為在改劇本的時候已經把故事分成一個個的獨立個體,所以其實拍攝的時候,時間順序是打亂的。極有可能你的第一場戲就是結局時候的劇情,然後你接著演中間部分的內容,因為結局是在天黑,中間的劇情也有在天黑的內容。節省時間,節省精力,如果一塊布景要多次用到,那就再一次把用到該布景的戲全拍完。
演員的檔期也會影響拍攝。
可能A演員今天有檔期,但兩天就得走。B座今天也有檔期,但明天就得走。雖然A和B在結局時才爭鋒相對。導演就把A和B的對手戲提前到拍攝的第一天全部拍完,順便還把A其他的戲份趕起來,可能A在電影里有50分鍾的戲,他進組第一天就全部拍完(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可以說,就是誰有空有誰先來,拍完你的那部分就走人。
其中用到那些鏡頭語言,拍攝手法。甚至於光暗效果這一些,你就自己查書吧。
全部拍完了,就把一堆膠片拿去剪輯,除了故事外,鏡頭語言和剪輯語言其實一般較能體現一個導演的風格。剪輯就是把雜亂的故事理順,事件按一條清晰的時間軸排列。導演會在眾多片段中挑挑揀揀,找到自己要的,扔掉不要的。最後就有了個毛樣,這個的時長一般是不定,可能90分鍾的電影,拍攝了300分鍾,初步剪完還有180多分鍾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去做後期,也可以選擇繼續縮短。
後期一般就是加特效,音樂,除雜,配音,修改某些瑕疵,弄掉點一些穿幫的東西。
之後就可以報備審批了謹叢,審批下來,該刪刪該改改,之後再做個片頭片尾,就可以賣了。接下來就是發行商的問題了,也就是包裝推銷,分配利益的事。
其中真正具體的步驟,復雜到足以讓你淚不成聲,你要真有這么執著你可以去查一些電影拍攝的書,網上有沒有,我不知道,書店裡是一定有的!
版權費這並槐個真不好說,至少在國內是很低的。一般還是看名氣,有名的作家肯定多一點。沒什麼名氣的話,還是吃虧得多。編劇的工資也很低,有的分紅也不給的。那個文字校對,其實很原始,人工是必須的。
問題二:一部電影是怎樣拍成的? 電影製作從大的來說,需要投資方,製片方,攝制方,編輯方,發行方。投資方出錢;製片方負責組織建組,解決場地、人員等具體後勤基礎問題;攝制方即攝制組,是電影製作的核心環節,後面會專門介紹;編輯方和攝制方一般是一體的,即前期拍攝與後期拍攝不能脫節,一般都是一個導演,有的是導演拍攝完成,會有專門的牛人負責剪輯,剪輯很有說道的;發行方一般就負責電影的包裝、宣傳、推廣、銷售等。
攝制方:影視製作技術類工種簡單的說就是 導、編、播、攝、錄、美,六個技術工種,配合演員就成攝制組了。導演負責攝制組的統籌,包括劇本解讀展現、現場控制、藝術把握、演員調度等等;編指的是編輯,編導,他們負責策劃,創意,一般在電影中,就是編劇人員,會根據文學原形等形成劇本化語言腳本,撰寫分鏡頭腳本等,把故事電影化,語言台詞化,糅合核心主題意義,一般他們定的劇本對後期剪輯意義不小,藝術獨立電影除外;播即電視製作中的播音主持人員,和導播人員,電影不存在這個工種,對應的是演員,演員要貫徹導演意圖,領會劇本核心並展現給觀眾;攝即攝象組,由攝像師和燈光師組成,配合環境特徵和影片需要設計燈光方案並完成拍攝,這是很講技術的工種,隨便一個小動作就可以導致你看到的影片感覺大不相同,也就是視覺語言的威力;錄指錄音,也很重要,錄音的好壞直接決定觀影感受,他們和攝構成技術核心,即完成了視聽語言的貫徹和展現;美指美工,美工負責置景,包括環境搭建、道具製作等,也包括化妝、服裝、環境定位等等。
以上的6大工種,包括後勤人員等,共同協力完成電影攝制。攝制好後還要進行後期製作,後期製作一般都是導演自己進行後期剪輯,有時候為了參展需要或者其他因素,會有專門的剪輯師,他們會根據拍攝的素材再編輯組織一遍,有時候故事就完全變了,感覺也不同,不同的剪輯風格作的片子也不同的,能拿獎的都很重視這個過程,所以你看奧斯卡的獎項設置,最佳導演外還有最佳剪輯獎。
之後剪輯完成就可以送去洗印加工廠沖印加工復制拷貝准備發行了。好像洗膠卷一個道理。
對了,你看看奧斯卡一般的獎項設置,就可以看到都有哪些主要工種過程了,有一些獎比如最佳視覺效果,說明在後期中,後期特效等也是有的電影不可少的環節,但這類就不是電影製作的必須環節了。
問題三:三D電影是怎麼拍的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問題四:電影里的那些 *** 場景,是怎麼拍出來的 有些演員願意為排 *** 場景獻身,有相當多的場景就是真接進行的。
問題五:在地球上製作出來的電影中的失重場景是如何被拍攝拍攝出來的? 失重效果:以被動實現自由
如何表現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題材電影最重要的,也是難點。一般電影人有兩種常規方法來實現。一種是真的失重環境下拍攝――顯然,這個很難實現,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劇情片進入太空拍攝;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轉瞬即逝,短到根本無法支持演員完成一個失重表演。不過,如果有專門設計的飛機,能以向上隆起的拋物線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飛行,理論上是可以在拋物線頂端前後形成一段時間的完全失重狀態,作為太空無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擬。事實上,影片《阿波羅13號》中的失重場景就是如此拍攝的:劇組及演員乘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運輸機在高空以拋物線軌跡飛行,每次大概能經歷約23秒的失重狀態,足夠攝影機捕捉演員的某些動作。
可是,這種拍攝方式無法適用於《地心引力》,單是導演卡隆要求的動輒幾分鍾的長鏡頭失重效果,就是這種飛行方法在技術上無法實現的;何況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總時長更是借用飛機拍攝無法承擔的。
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擬動作。在地球常規重力條件下實現這種「看起來像」的失重效果,最廉價的方式是水下拍攝,水的阻力效應使動作變得遲緩,可以實現太空中的懸浮與類似飛行的移動動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攝,主要用於太空艙內的部分演員滑行鏡頭的特效參考,但其他絕大部分失重場景,都不是用這種方式拍攝的。首先,水下拍攝無法真實表現演員的表情――憋氣與努力睜眼的神情顯然和太空環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樣;其次,水下復雜的光影反射折射效應,也讓穿宇航服水下模擬太空作業變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終實現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娛樂手藝與最先進的電腦技術的結合:劇組找來舞台劇版《戰馬》的幕後高手,以大型牽線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員的肢體來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動作。這套裝置有12根線連到演員身上四個系點,線的另一端則或者由三位專業木偶師操縱,或者由電腦程序控制的機械繫統控制,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訪中提到影片中最難拍攝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艙、脫去宇航服像嬰兒一樣蜷曲著飄在空中的長鏡頭段落。實際拍攝時,布洛克坐在一個很小的自行車底座上支撐身體,一條腿則綁在裝置上幫助固定,而緩慢的四肢移動以及整個身體的翻騰漂浮動作就是由木偶師與程式控制線纜裝置協助完成的。這過程中,還得用電腦特效做出虛擬肢體來替代演員被綁住的腿,並做出與線控的身體其他部分匹配的動作。
這種線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來拍攝太空艙內場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場景,演員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體動作了――因為包括整個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電腦生成畫面:演員只負責提供臉部表情,其餘的肢體動作,絕大部分由電腦動畫師完成。
無論是線控還是電腦生成動作,都是本片在處理失重效果的一個理念突破:既然無法以「原生」的途徑實現太空漂浮,那就以「絕對控制」外表表現形式的方式來體現無重力動作。
這種完全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技術實現手段,也貫穿《地心引力》的製作過程。
問題六:電影中 突然把人像魔術那樣變出來是怎麼拍攝的? 你好。你所說的伴隨著一陣煙後某人突然跳出來的特效多見於神話劇當中(《西遊記》和《新白娘子傳奇》中常有),這是一種比較老套的轉場特效,因為受技術所限,我們會發現有這種特效的劇目一般拍攝年代較久,其製作方法包括前期拍攝和後期剪輯,實際效果是合成的,並不是簡單拍攝,用非線性編輯軟體的後期剪輯製作比拍攝本身更重要。
如果你所說的畢業設計是拍攝一部短片,其中需要遇到該特效,拍攝方面需要煙霧發射道具。首先將攝像機固定,拍一段煙霧爆炸式出現的鏡頭,然後不要移動攝像機,在煙霧出現的地方拍一次某人從後往前跳一下的瞬間視頻。拍攝完成後用非線編軟體剪輯,(非線編軟體可以用Adobe Premiere、會聲會影等,這是比較常見的)。製作過程中,在第一段煙霧視頻的基礎上插入第二段視頻,在合適的位置覆蓋,再加入部分軟體原代的修飾效果就會做出來。
個人建議,煙霧效果不好拍的話可以去網上搜素材,或者去相關的影片中找,然後用非線編軟體截取。
都是畢業過來人,希望可以幫到你,祝好!~
問題七:電影里的全系技術是真的嗎?他們是怎麼拍攝的? 全息吧,應該是假的,目前還不能實現,拍攝過程中和平時一樣就是沒有了全息投影,全靠演員的演技表現出操縱系統或者是與人工智慧的互動。最後都是靠後期合成的。
問題八:電影中的長鏡頭是怎麼拍出來的 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
④ 拍攝一部電影需要幾個步驟
1、首先是製片方找到一個願意投拍的劇本,與原作者簽署拍攝協議。
2、製片方尋找投資人,購買原著的拍攝權。
3、製片方尋找適合的導演、編劇等,組成劇組。
4、劇組成立後,編劇與導演編制分鏡頭劇本,副導演尋找演員,談好報酬;尋找合適的合作者,比如後期製作團隊、特技團隊等等。
5、投入拍攝。
6、後期製作,開展公映前的宣傳。
7、首映式。
8、公映。
9、分錢, 或者賠錢。
(4)電影表示時間很長怎麼拍擴展閱讀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為規范和改進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和電影片管理制度,提高電影質量,繁榮電影創作,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電影業健康發展,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對影片的內容和技術進行審查。
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後舉辦144個電影節。其中義大利27個,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分別為: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⑤ 人們所說的電影長鏡頭是指什麼
長鏡頭就是一個時間很長,不切,不換,一直用這個鏡頭來拍一個場景。
一般10秒以上沒有切換場景,就算是長鏡頭,一般好萊塢電影長鏡頭就比較少,長鏡頭一般偏敘事,沉靜溫和,而一些好萊塢大片為了追求視覺刺激,鏡頭變換的非常快。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在開車,這個鏡頭10秒左右一直拍他開車,但是鏡頭不一定是固定的,可能有推拉搖移等。
但是,人物場景等不變。如果是好萊塢電影一個開車的戲,它可能拍兩秒鍾車子,中間再穿插一些別的,混著剪輯。中國的導演里邊最最喜歡用長鏡頭的就是侯孝賢了。
影片鏡頭是:電影攝影機在一次開機到停機之間所拍攝的連續畫面片斷,電影構成的基本單位。簡稱鏡頭。
鏡頭由以下幾個因素構成:①畫面,包括一個或數個不同的畫面。②景別:包括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③拍攝角度,包括平、仰、俯、正、反、側幾種。④鏡頭的運動,即攝影機的運動,包括搖、推、拉、移、跟、升、降和變焦,有時幾種方式可結合使用。⑤鏡頭的長度。⑥鏡頭的聲音,包括畫面內的和畫面外的。
鏡頭的組接是電影構成的方式,又稱蒙太奇。組接基本上分為切分和組合兩種。它根據影片內容的要求、情節的發展以及觀眾心理合乎邏輯。
⑥ 找一些拍攝電影時的專業術語
定格
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
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
定格是動作的剎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態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某個細節等。
具體製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復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
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藉此點題,以便給觀眾留有回味。
特寫
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
為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創用。
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
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
出畫入畫
電影藝術處理鏡頭結構的一種手法。
鏡頭畫面中的中心人物或運動物體離開畫面,稱為出畫;人物或運動物體進入畫面,稱為入畫。
當一個動作貫串在兩個以上的鏡頭中時,為了使動作流程繼續下去而不使觀眾感到混亂,相連鏡頭間的人物或運動物體的出畫和入畫方向應當基本上一致,否則必須插入中性鏡頭作為過渡。
圈入圈出
「劃」的一種變化。
以圓圈的方式,從畫面中心圓點開始逐漸擴大(圈出),或以圓圈將整個畫面逐漸收縮為圓點(圈入),並由下一個畫面所取代。
有時圈入也用於強調或突出畫面上某一細節部分。
切出切入
指上下鏡頭直接銜接。
前一個鏡頭叫「切出」,後一個鏡頭叫「切入」。
這種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鏡頭組接方法,能增強動作的連貫性,不打斷時間的流程,具有干凈、緊湊、簡潔、明快的特點。
往往用於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行動的銜接。
在故事影片的拍攝中,同一場面內的鏡頭,一般多採用這種銜接方式。
隨著鏡頭的切出切入,觀眾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逐漸了解表現對象,並不感到畫面的組接痕跡。
淡入淡出
也稱「漸顯漸隱」。
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
後一個畫面逐漸顯現,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的開端稱「淡入」,表示一個段落的開始;前一個畫面漸漸隱去直至完全消失,稱「淡出」,表示一個段落的結束。
淡入、淡出節圓搭談奏舒緩,具有抒情意味,並能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間歇,產生一種完整的段落感。
隨著電影節奏的加快,今已較少採用。
劃入劃出
簡稱「劃」。
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
用不同形狀的線,將前一個畫面劃去(劃出),代之以後一個畫面(劃入)。
一般適用於表現節奏較快、時間較短的場景轉換;尤其是在描寫同時異地或平行發展的事件時,劃的組接技巧有著別種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其不足之處在於,如處理不當,容易使觀眾意識到銀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畫面形象的真實感。
化入化出
也稱「溶出溶入」、「溶變」,或簡稱「化」、「溶」。
電影中表示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
指前一個電影畫面漸漸消失(化出)的同時後一個畫面漸漸顯現(化入)。
兩者隱顯的時間相等,並且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短時間的重疊,即經過「溶」的狀態實現交替。
也枝巧常用以表現現實與夢幻、回憶、聯想場面的銜接。
「化」的方法,比較含蓄、委婉,並往往有某種寓意。
根據內容、節奏的需要,「化」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在1-3秒之間。
長鏡頭
「短鏡頭」的對稱。
指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
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
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
一般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
其中運動長鏡頭包括攝影機的推拉搖移升降等運動。
由於長鏡頭能把鏡頭中的各種內部運動橘碰方式統一起來,因此顯得自然流暢,又富有變化,為畫面造成多種角度和景別,既能表現環境、突出人物,同時也能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於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
長鏡頭的拍攝,由於不會破壞事件發生、發展中的空間與時間的連貫性,所以具有較強的時空真實感。
跟鏡頭
又稱「跟拍」。
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
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
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
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
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特寫。
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
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類型電影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美國好萊塢佔主流地位的一種影片製作方式的統稱。
電影藝術在其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電影所特有的不同類型的影片。
所謂類型,是指由於不同的題材、技巧和格調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疇、種類或樣式。
例如,好萊塢電影最重要類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獨特的題材領域、自然背景、地區特徵乃至於場景、服裝、道具等造型元素,並由此產生這一類型獨有的敘事方式、形象構造、場面調度等藝術手法。
其他類型如喜劇片、歌舞片、犯罪片、 *** 片、偵探片、恐怖片、戰爭片、社會片、 *** 、幻想片、心理片、歷史片、傳記片、愛情片、兒童片、體育片、災難片等都有各自的傳統特徵。
類型電影是藝術產品商業化、標准化的表現形態,多以觀眾喜愛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觀眾感興趣的流於程式化的情節,富於 *** 性的圖解式的銀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觀眾;但由於它保留了歷年來藝術家們卓有成效的創造,形成電影自身的傳統,並隨著時勢的推移不斷有所變化,符合大眾化藝術的要求,因此為好萊塢電影贏得廣大的國際市場,並為其他國家商業電影所仿效。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的解體、導演個人風格的強調、各國新電影流派的興起、觀眾審美情趣的變異,電影類別及其內涵、技法、形式、界限均發生很大變化。
推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
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
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
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後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後面或靠近後邊的人或物。
後景在鏡頭畫面中,與前景相對應,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
後景可以豐富畫面形象,產生多層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鏡頭的空間深度,從而構成場景的典型環境和生活氛圍。
攝影機取俯角拍攝時,畫面中後景的表現最為明顯。
在某些場面處理中,後景即構成背景。
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後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前景。
近景
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
視距比特寫稍遠。
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動占據畫面顯著地位,成為主要表現對象,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
近景和特寫的作用有相似之處,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
在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關系方面,近景有其獨到的藝術功能。
近景有時也用於攝取景物的某一局部。
有些攝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鏡頭,一般稱為「中近景」。
前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
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
具有烘托主體和裝飾環境等作用,並有助於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在某些移動攝影中,藉助前景的變化與更迭,可增強鏡頭的運動感與節奏感。
前景應與畫面內容有機結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裝飾美,會破壞畫面的統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現的主體。
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前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後景。
內景
也稱「棚內景」。
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
內景的有利因素是不受天氣、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同時較易於創造出所需的環境氣氛和視覺效果;不利的方面是耗資大,製作費時,某些場面容易顯露人工痕跡,缺乏真實感。
因此,導演為了追求場面真實,近年多採用實景拍攝。
實景
非人工搭制的場景。
電影拍攝中,為了追求環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選用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
一般須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劇情需要。
實景使影片中出現的場面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既可節約製片成本,也有利於加快攝制進度。
全景
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
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
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
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差別懸殊。
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外景
攝影棚以外的場景。
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
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利於表現地方色彩或民族特色。
外景由美術師根據影片情節的需要事先選定,並可按照導演的創作意圖對實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徵和時代氣息。
遠景
攝取遠距離人物和景物的電影畫面。
這種畫面可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廣闊深遠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或環境氣氛。
遠景可用以表現規模浩大的人群活動,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
同時,遠景也常被用來抒 *** 感、創造意境,即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內心波瀾。
場記
影片拍攝階段的一項工作內容,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
主要任務是將現場拍攝的每個鏡頭的詳細情況:鏡頭號碼、拍攝方法、鏡頭長度、演員的動作和對白、音響效果、布景、道具、服裝、化裝等各方面的細節和數據詳細、精確地記入場記單。
由於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場景和數百個鏡頭進行拍攝的,拍攝時不能按鏡頭順序進行,因此,場記所作的記錄有助於影片各鏡頭之間的銜接,為導演的繼續拍攝以及補拍、剪輯、配音、洗印提供准確的數據和資料。
影片完成後,這些記錄還可供製作完成台本之用。
導演
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
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
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
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
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
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化裝師
影片的重要創作人員之一。
化裝師具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美學素養、繪畫基儲歷史知識和觀察、分析生活的能力,能夠掌握並熟練地運用化裝技法和技巧,帶領和指導助手完成影片所規定的化裝任務。
化裝師根據影片總體造型設計的要求和演員形貌的特點,設計角色的化裝造型,指導製作各種化裝造型所需要的零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試裝和定型。
在拍攝過程中,化裝師負責保持人物造型的連貫性,並隨著人物性格、情緒、年齡、境遇等因素的變化,予以相應的修改,以保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實感。
美術師
舊稱「布景師」、「美工師」。
影片造型設計的主要創作人員。
美術師的工作,從研究劇本開始,由分析人物入手,根據劇情和劇本主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資料積累,進行影片的造型設計。
即以化裝、服裝、布景、道具等造型手段創造劇中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影片的空間環境——符合人物規定情境、具有時代感和地域特點、並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較多動作支點、有利於場面調度和拍攝的藝術空間。
美術師應具有較高的文藝素養和繪畫造型能力,並能熟練掌握影片視覺體現的特有規律;應善於組織和指導有關美術造型部門的工作,以努力體現總體設計意圖。
特技攝影師
電影特技鏡頭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
與特技美術師合作,研究確定設計方案,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攝影設備,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以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
特技美術師
也稱「特技設計」。
電影特技鏡頭的設計者和拍攝工作的組織者,與特技攝影師合作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
特技美術師兼有電影造型的藝術修養和掌握電影特技工藝技術的能力,能繪制特技鏡頭的畫面氣氛圖,勝任各種透視合成鏡頭所需的繪畫和模型加工等。
在與特技攝影師研究確定具體拍攝方案後,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完成特技鏡頭的拍攝任務。
特技美術師提出的特技鏡頭設計方案,須能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與影片總體造型融為一體,並充分考慮到逼真、安全、經濟、省時等要求。
製片人
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
負責統籌指揮影片的籌備和投產,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
製片人大多懂得電影藝術創作,了解觀眾心理和市場信息,善於籌集資金,熟悉經營管理。
製片主任
攝制組的行政領導者與組織者。
根據分鏡頭劇本及導演的創作意圖編制和執行攝制計劃和成本核算,參與選擇演員,確定外景地點,審核布景設計等工作。
對影片的政治思想內容和拍攝進程負主要責任,同時也對影片的藝術和技術質量負責。
環形電影
又稱「環幕電影」。
一種在圍繞影院圓形內壁、呈360?的環形銀幕上放映的電影。
由多台攝影機同步攝制,多台放映機同步放映,有三台、五台、九台、十一台等多種。
環形電影院的放映機裝置在環形銀幕上方的放映室中,觀眾站立於觀眾廳中央,可隨意四面觀看。
由於視野開闊,具有多聲道立體聲效果,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但由於設備復雜,放映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僅半小時左右。
環形電影院不能兼放普通影片,故限制較大,難以推廣。
多銀幕電影
以特製放映機在多塊銀幕上同時映出不同畫面的電影。
觀眾在觀看主要畫面的同時,還能在其他銀幕上看到有關細節。
多銀幕電影可以豐富影片內容,加深觀眾對影片的感受和理解。
球幕電影
又稱「圓穹電影」或「穹幕電影」。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大銀幕電影。
拍攝及放映均採用超廣角魚眼鏡頭,觀眾廳為圓頂式結構,銀幕呈半球形,觀眾被包圍其中,視銀幕如同蒼穹。
由於銀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觀眾面前延至身後,且伴有立體聲環音,使觀眾如置身其間,臨場效果十分強烈。
遮幅寬銀幕電影
也稱「假寬銀幕電影」。
一種非變形寬銀幕電影。
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使畫面高寬比由原來的1:1.33,變成1:1.66至1:1.85,能得到與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
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拷貝
英文的音譯,意為「摹本」、「復製品」。
用作電影術語,指以正片從電影底片復印出供放映用的影片。
後期製作階段
混錄雙片製作階段和完成片製作階段的總稱。
攝制組在完成對白雙片,並經審查通過後,即進入後期製作階段,其中混錄雙片製作包括配錄效果、音樂和混合錄音;完成片製作階段包括洗印部門底片剪接(通稱「套底」)、配光和沖洗光學混合聲底,以及印出原底校正拷貝和標准拷貝。
配對白
後期錄音的重要工作程序之一。
指演員為剪輯完成的後期錄音影片或譯制影片配錄人物對話、獨白等。
演員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須反復觀看銀幕上放映的鏡頭,熟記鏡頭中的表演,並使自己的聲音、情緒和口型與銀幕上人物的表演相吻合。
同期錄音
也稱「現場錄音」。
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制方式。
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
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裝備良好的隔音設備,並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
同期錄音也用於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先期錄音
也稱「前期錄音」。
影片製作中先錄音後拍攝畫面的一種攝制方式。
多用於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將影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製成聲帶,然後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著聲帶還音進行表演。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
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
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音畫對位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
包括兩種藝術處理:(1)音畫對比。
音樂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別。
例如在中國故事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組表現戰士們充滿青春活力、節奏快速的生活畫面,而音樂是氣勢悠長、從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紅旗飄》。
這樣的對比,產生了加強畫面結構的作用。
(2)音畫對立。
音樂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親時撞頭尋死。
興奮歡快的結婚音樂,和祥林嫂頭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畫面形成尖銳的對立,深刻地表現了舊時代的悲劇性。
音畫對位有時也能預示劇情的發展。
例如在故事片《天雲山傳奇》中,當宋薇和吳遙結婚時,表現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樂與喜慶場面相對立,預示著她婚後的不幸。
音畫平行
也稱「音畫並行」。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
指影片中音樂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
其基本特點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
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音畫平行的音樂。
音畫同步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
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相同。
常用於動畫影片。
美國美術電影導演沃爾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導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運用音畫同步的藝術處理。
因而音畫同步的音樂,也稱「米老鼠音樂」。
也常用於歌劇片、舞劇片、戲曲片或喜劇樣式、驚險樣式的故事片中。
有時還會形成畫面、音樂與音響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國影片《孫中山》中,北伐軍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畫面與腳步音響同步出現,然後音樂也同步出現,腳步聲與音樂的低音聲部相結合,加強了音樂的低音,顯得更加雄壯和緊張。
⑦ 怎樣拍攝好一個短片,應注意什麼,有經驗的賜教一下,謝啦
MV的製作技巧~
1.音頻
(1)如果MV中有多個音頻,沒有特殊需要的話,保持其音量一致。
(2)如果MV是純音樂配畫面的,疾配快,緩配慢。
(3)如果MV是有歌詞的音樂,歌詞內容配畫面的同時,疾配快,緩配慢。建議歌詞先鋪在軌道上,因為只有歌詞的預覽是不會卡的,就算你128內存用PRE,都不會卡。調整,讓歌詞字幕符合歌詞音頻,這樣鋪視頻的時候,將相關視頻對准一句句歌詞就很方便了。會 沒有音波顯示,糟笑廳彎糕一點,只好邊預覽邊聽邊調整了,有音波顯示的MV製作軟體就方便很多。
2.視頻與音頻關聯
(1)歌詞內容配畫面,不一定所有的都匹配(不是原唱歌很難做到這點),但要保證能配的都配上。
(2)兩句歌詞之間、歌詞與前/見/尾奏之間、節奏變換點,等等地方,視頻畫面要變換。
(3)快節奏的歌,快節奏的地方,視頻要時時變換符合節奏——即使,你變換的畫面讓人第一遍欣賞時看不清內容。
3.視頻
(1)攝影上取鏡范圍不變、焦距不變、人物動作基本不變的「靜態」視頻,比如說話、碰悶沉思、特寫一類,在沒有濾鏡、遮罩點綴的情況下,最好不要超過3秒,除非是特殊需要。拉、推、跟鏡頭、變焦的攝影畫面是MV片源的首選。
(2)人物的近景與特寫在一個MV中不要出現過多(哪怕是不同的人),遠、中、近、前、後景要分布合理,適當放一些風景、或者主角不在的空鏡頭。
(3)片源如果有黑邊,最好統一修剪掉;不修剪的話,不得使用三維、翻頁之類讓黑邊出現在畫面中心地伏耐帶的轉場,不得在畫中畫邊緣出現黑邊。黑邊的存在,還將影響一些濾鏡的效果,比如說平均濾鏡——狹窄的黑邊同樣被模糊,一模糊就放大更明顯了。
(4)盡量不要出現類台標狀的東西,實在沒辦法用光線、光暈、修剪濾鏡之類的遮一下。
(5)不要天花亂綴式地使用花哨的轉場,不要全程用奪目的閃光轉場,轉場只是點綴,不是MV主體。一般的淡化轉場應該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其他,強音「爆炸」使用粉碎轉場,回憶、閃回使用閃光轉場,等等。
(6)對白、名字字幕問題按著需要辦,想讓人看清字幕的,就選帶字幕的視頻;不想讓人看見的,做全程寬屏的MV,或者想辦法遮掉有字幕的視頻,用歌詞、濾鏡都能遮。
(7)不要把一個MV的內容「塞」得很滿,有的視頻,即使鏡頭很完美,如果MV不需要,刪。
(8)不要留念人物很帥很帥的鏡頭,該轉場的時候一定要轉。
(9)沒有特殊需要,視頻速度的調整,不小於50%,不大於125%,否則將出現明顯的人為加工痕跡。
(10)想表現一件事,要選畫面上最合適、讓人一目瞭然的鏡頭。
4.視頻選景
(1)做集錦的,分配客觀,不因自己喜好偏於哪個角色。
(2)做單人的,不要把鏡頭一直給在主角身上,尤其不要一直給說話近景,也要給一些主角的遠景、與他人的合景、相關的空鏡頭。如果該主角只有近景,那,濾鏡遮罩有什麼用什麼,人為加工出MV的層次,至少給出主角近景身後的全景。(典型中的典型例子:我的《青青奉孝吟》MV)
(3)沒有特殊需要,電視一角色多演員的,最好只給其中一個演員的近景;一演員多角色的,在一個MV中不要出現代表兩個角色的演員近景。
(4)如果名字字幕統一要打,在PS中可以自己做類同該電視上名字字幕的格式的字體,打上去以假亂真。
(5)打鬥場面,如果原片拍得很差,切換鏡頭要頻繁,無轉場的硬切也好,10楨的交叉淡化轉場也好,另外適當加快視頻速度,切出來的打會好看些。
(6)空鏡頭——天空太陽夕陽月亮雲層山嶽江水浪花旗幟……是合適的就拿來用。 附錄1:電影電視術語——後期製作(黑色為原文,綠色為我的批註)
電影電視的片子不外乎是N個鏡頭合成出來的,MV的理念與其雖有不同,MV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電視某一類劇情的集錦,但是製作手段上是可以參考的,某不才,強加在MV上,在此試析一二。
[分鏡頭劇本]
又稱「導演劇本」。將影片的文學內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攝制的鏡頭,以供現場拍攝使用的工作劇本。由導演根據文學劇本提供的思想與形象,經過總體構思,將未來影片中准備塑造的聲畫結合的銀幕形象,通過分鏡頭的方式予以體現。導演以人們的視覺特點為依據劃分鏡頭,將劇本中的生活場景、人物行為及人物關系具體化、形象化,體現劇本的主題思想,並賦予影片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分鏡頭劇本是導演為影片設計的施工藍圖,也是影片攝制組各部門理解導演的具體要求,統一創作思想,制訂拍攝日程計劃和測定影片攝製成本的依據。分鏡頭劇本大多採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詳有略。一般設有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音響、音樂等欄目。表格中的「攝法」是指鏡頭的角度和運動;「內容」是指畫面中人物的動作和對話,有時也把動作和對話分開,列為兩項。在每個段落之前,還注有場景,即劇情發生的地點和時間,段落之間,標有鏡頭組接的技巧。有些比較詳細的分鏡頭劇本,還附有畫面設計草圖和藝術處理說明等。
做MV沒有拍電視這么復雜,MV的文案大致可以等同於以上,不管你的文案是否寫出來,總要有個大致的概念放在心裡。寫出來的文案,不外乎是太復雜太長了,記不住所以才寫。
[合成鏡頭]
一般指採用「合成攝影」方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有時也指電影鏡頭的聲畫合成。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畫面與聲音是分別記錄在兩條載體上的,直到印製影片復制時,才將畫面與聲帶合印在一條膠片上。因此,聲畫俱備的鏡頭,也稱「合成鏡頭」。
約等於MV的視頻與音頻結合。
[音畫同步]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相同。有時還會形成畫面,音樂與音響效果三同步。
約等於MV的視頻內容與音樂節奏同步。
[閃回]
影片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來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起伏。與一般回憶及倒敘不同,閃回不需要中斷原來場景中的動作和節奏,而擷取最富於特徵、最具有鮮明形象性的動作或細節,用極其簡潔明快的手法加以強調和表現,給觀眾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和已經發生的事情,如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兩者統稱為「閃念」。
[出畫入畫]
電影藝術處理鏡頭結構的一種手法。鏡頭畫面中的中心人物或運動物體離開畫面,稱為出畫:人物或運動物體進入畫面,稱為入畫。當一個動作貫串在兩個以上的鏡頭中時,為了使動作流程繼續下去而不使觀眾感到混亂,相連鏡頭間的人物或運動物體的出畫和入畫方向應當基本上一致,否則必須插入中性鏡頭作為過渡。
[淡入淡出]
也稱「漸顯漸隱」。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後一個畫面逐漸顯現,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的開端稱「淡入」,表示一個段落的開始。前一個畫面漸漸隱去直至完全消失,稱「淡出」,表示一個段落的結束。淡入、淡出節奏舒緩,具有抒情意味並能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間歇,產生一種完整的段落感。
我覺得,這個指MV上的淡化成黑色,或者是模糊類的淡化。
[化入化出]
也稱「溶出溶入」、「溶變」.或簡稱「化」、「溶」。電影中表示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指前一個電影畫面漸漸消失(化出)的同時後一個畫面漸漸顯現(化入)。兩者隱顯的時間相等,並且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短時間的重疊,即經過「溶」的狀態實現交替,也常用以表現現實與夢幻、回憶、聯想場面的銜接。「化」的方法,比較含蓄、委婉,並往往有某種寓意。根據內容、節奏的需要,「化」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在1-3秒之間。
貌似這個才是MV上常說的交叉淡化。
[切出切入]
指上下鏡頭直接銜接。前一個鏡頭叫「切出」,後一個鏡頭叫」切入」。這種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鏡頭組接方法,能增強動作的連貫性,不打斷時間的流程,具有干凈、緊湊、簡潔、明快的特點。往往用於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行動的銜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攝中,同一場面內的鏡頭,一般多採用這種銜接方式。隨著鏡頭的切出切入,觀眾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逐漸了解表現對象,並不感到畫面的組接痕跡。
電視原片一般都是這種在MV上稱之為不加轉場「硬切」的方式,在MV上,也不可能在每個鏡頭之間都使用轉場,可以保留原片的部分「硬切」,那些都是很連貫的鏡頭。
[動作銜接]
使影片主體動作具有連貫性的剪接方法。包括人物形體動作、鏡頭動作和景物動作三個方面。人物形體動作以動作變換瞬問的轉折處為剪接點,運用分解法或增減法,使上一個鏡頭與下一個鏡頭的轉換連接具有連續性而無跳躍感,鏡頭動作指推、拉、搖、移、跟、升、降等運動性鏡頭的剪接,一般以動接動,以靜接靜的方法,使上下鏡頭動作有機結合,連貫流暢;景物動作指自然界景物在鏡頭中的動作,諸如行駛中的輪船。火車,日出月落,風雲變幻等等,一般都根據影片內容、情節和人物情緒選擇最佳的剪接點,以取得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這條做一般MV時不需要怎麼注意,電視都給你切好的,如果是「移花接木」型的劇情MV,就得認真選擇毫不相乾的視頻做銜接了。
[較色]
較色是數字合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合成前常常需要對前景和背景畫面進行較色,以便保持其色調的統一。很多時候即使沒有特技鏡頭,也不需要進行合成,但為了使畫面色彩更加漂亮,導演也會要求對拍攝下來的鏡頭進行較色。
N部片子做一個MV,一般要較色,一部片子的,片源色調都給矯正好的。
[幾何變換]
幾何變換修改的不是像素的顏色值,而是移動像素在畫面上的位置。最基本的幾何變換是在平面上對畫面進行平移、旋轉、放縮,另一種基本的幾何變換是鏡像,在模仿鏡面反射時經常使用鏡像。復雜一些的幾何變換是在三維空間對畫面幾何位置進行變換,最為復雜的幾何變換就是在數字經常用到的變形扭曲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漸變。MV上常見。
[濾鏡]
濾鏡利用畫面一定范圍內相鄰的像素進行計算出新的像素值。濾鏡的種類繁多,其用途十分廣泛,能夠實現的功能也千奇百怪。
MV上更常見。
[圖像合成]
我們這里所說的合成特指把兩個畫面合並為一個畫面的過程。有很多種常見的合成方式,它們基本上都是對兩個畫面(有時還需要一個單獨的Alpha通道)進行些簡單的算術運算。
MV上常見的遮罩,往往是脫離原片的背景,自行合成一個新背景。附錄2:電影電視術語——鏡頭類型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像機跟隨運動著的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推鏡頭]
將攝像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像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時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拉鏡頭]
將攝像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像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以上三條,如果片子上有,大加利用,MV會很完美。電影的拍攝上用的比較多,電視劇情冗長,用得少,尤其是古老的片子,基本不用,近幾年的片子使用還好,所以說拍得好的片子MV容易做。有時,可以人為地對片源做一些推、拉鏡頭,前提是保證畫面的清晰度。
[全景]
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差別懸殊。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前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具有烘托主體和裝飾環境等作用,並有助於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在某些移動攝影中,藉助前景的變化與更迭,可增強鏡頭的運動感與節奏感。前景應與畫面內容有機結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裝飾美,會破壞畫面的統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現的主體。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像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前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後景。不僅能使觀眾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由於取景范圍較寬,可以在同一畫面中拍攝幾個人物及其活動,因此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景在影片中占較大比例,大部分用於需識別背景或交代出動作路線的場合。中景的運用,不但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因此常用以敘述劇情。
[後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後面或靠近後邊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與前景相對應,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後景可以豐富畫面形象,產生多層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鏡頭的空間深度,從而構成場景的典型環境和生活氛圍。攝像機取俯角拍攝時,畫面中後景的表現最為明顯。在某些場面處理中,後景即構成背景。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像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後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前景。
[遠景]
攝取遠距離人物和景物的電影畫面。這種畫面可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廣闊深遠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或環境氣氛。遠景可用以表現規模浩大的人群活動,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同時,遠景也常被用來抒發情感、創造意境,即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內心波瀾。
[中景]
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視距比近景稍遠,能為演員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不僅能使觀眾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由於取景范圍較寬,可以在同一畫面中拍攝幾個人物及其活動,因此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景在影片中占較大比例,大部分用於需識別背景或交代出動作路線的場合。中景的運用,不但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因此常用以敘述劇情。
[近景]
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視距比特寫稍遠。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動占據畫面顯著地位,成為主要表現對象,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作用有相似之處。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在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關系方面,近景有其獨到的藝術功能。近景有時也用於攝取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寫]
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特寫鏡頭與其他景別鏡頭結合運用能通過鏡頭長短、遠近、強弱的變化,造成一種特殊的蒙太奇節奏效果。
[大特寫]
又稱「細部特寫」。把拍攝對象的某個細部拍得占滿整個畫面的鏡頭。取景范圍比特寫更小因此所表現的對象也被放得更大。這種明顯的強調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寫和特寫一樣,成為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手段,具有極其鮮明、強烈的視覺效果。在一部影片中這類鏡頭如果太長、太多,也會減弱其獨特的感染作用。
⑧ 電影術語中長鏡頭是什麼意思
長鏡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
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飢鉛旦片較長的鏡頭。
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
長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爛擾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
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
是相對於『短鏡頭』的講法。
(8)電影表示時間很長怎麼拍擴展閱讀:
長鏡頭種類:
1、固定長鏡頭:連續拍攝一個場面所形成的鏡頭,稱為固定長鏡頭。
最早的電影拍攝的方法就是用固定長鏡頭來記錄現實或舞台演出過程的。
2、景深長鏡頭:用拍攝大景深的技術手段拍攝,使處在縱深處不同位置上的景物(從前景到後景)都能看清,這樣的鏡頭稱景深長鏡頭。
一個景深長鏡頭實際上相當於一組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
3、運動長激唯鏡頭:用攝影機的推、拉、搖、移、跟等運動拍攝的方法形成多景別、多拍攝角度(方位、高度)變化長鏡頭,稱為運動長鏡頭。
一個運動長鏡頭可以起到一組由不同景別、不同角度鏡頭構成的蒙太奇鏡頭的表現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