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如何看待鄭正秋的電影感受

如何看待鄭正秋的電影感受

發布時間:2023-05-30 02:16:50

❶ 鄭正秋在中國電影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只知道一點,好象是香港那面的導演,中國最早的一批電影就是他拍的吧。
鄭正秋

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別署葯風。1889年生於上海。中國早期著名電影、戲劇藝術家。鄭正秋從小出生於一個富裕家庭。14歲肆業於上海育才公學。由於受當時進步運動影響,從事戲劇活動,曾在《民言報》任劇評主筆,自辦《圖書劇報》、《民權畫報》。電影在清末傳入我國。1913年由張石川與美商合辦的亞細亞影戲公司,聘請他編寫《難夫難妻》電影劇本,並與張石川合作導演了此片。於是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此後,他自組了新民、鳴民、大中華等劇社,在上海、武漢等地從事新劇活動。1919年,他曾發行《葯風月刊》、《解放畫報》支持當時的學生運動。 1923年由他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影片《孤兒救祖記》拍攝完成,此片為中國攝制長故事片奠定了基礎。此後,他進入創作旺盛期,一共編、導、演了五十三部影片。鄭正秋是中國早期電影工作者,他所作的貢蠢磨獻是顯著、突出的。藝術手法上他善於結構、創造形象,以通俗易懂的藝術手法,打動了觀眾的心靈。他一生都在努力摸索一條紮根於中國大地上的民族文化道路,二十年代他通過《玉梨魂》、《上海一婦人》、《盲孤女》等影片,揭露、抨擊了封建倫理制度的罪惡,1929年至 1931年他又以現實臘團題材從事創作,編寫了《戰地小同胞》、《桃花湖》(1930)、《紅淚影》(1931)等劇本,1932年他運用長期積累的電影創作經驗,帶病為宣傳抗日、推動愛國運動,編寫了《自由之花》、《春水情波》(1933)、《姊妹花》等影片,部分完成了《再生花》、《女兒經》(1934)、《熱血忠魂》等編寫工作。鄭正秋為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片花費了大量心血,他的一生從各個領域進行電影的試驗和創造,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他為中國電影民族化,尋找了一條道路,為中國電影的啟蒙,發展打下了基石,他的豐功偉績,成為我國電影史上偉大的一頁,於1935年去世。

編導故事片:

1913:難夫難妻(與張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個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淚碑 楊小真
1928:黑衣女俠 俠女救夫人 血淚黃花(前集)
1929:血淚黃花(後集) 刀下美輪檔橘人 戰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後集)
1931:紅淚影 玉人永別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兒經(與洪深、張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電影劇作: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大鬧怪劇場 張欣生
1923:孤兒救祖記
1924:玉梨魂 苦兒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後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婦人 盲孤女 早生貴子
1927:掛名的夫妻 俠風奇緣 山東馬永貞 車遲國唐僧鬥法
1928:美人關 火燒紅蓮寺(第一集) 大俠復仇記 女偵探
1929:新西遊記
1930:娼門賢母
1931:恨海

導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雲塔 碎琴樓
1935:熱血忠魂(與張石川、徐欣夫、吳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1924:苦兒弱女 誘婚

❷ 第一代導演的代表導演

鄭正秋(1888—1935),原名鄭芳澤,號伯常,筆名葯風,廣東潮陽人,生於上海,1902年肄業於上海育才公學,曾從事新劇運動,受聘為《民言報》劇評主筆,倡導戲劇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
「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鄭正秋。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出自他的手。

鄭正秋比同時代的導演更有藝術主見與追求,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眾,而且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有感於「清廷的腐敗、民生的困苦」,主張改良舊戲,提倡新劇,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和「為戀愛而戀愛」,「覓取題材,往往打從替窮人叫屈的各方面著想」,強調電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義」之影片。
1913年鄭正秋與張石川合組新民公司,共同編導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與張石川等共同創辦明星影片公司,同時設立明星影戲學校,自任校長。
1913年編導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以廣東潮州地區的封建買賣婚姻習俗為題材,寫一對素未謀面的少男少女在人們的擺布下成婚的故事,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可笑與可悲,使人感到電影除了娛樂作用還有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作用。
1923年攝制完成的《孤兒救祖記》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內部矛盾和掩蓋在倫常關系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張揚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和倫常秩序,體現出中國早期電影明確的社會功利觀與直面現實的「問題」意識。這也是鄭正秋編劇的第一部「社會片」,由於影片富有民族氣息,故事性強,情節動人,轟動一時。使女演員王漢倫一舉成名,成為中國第一位悲劇女演員。
1924年鄭正秋創作第一部婦女題材的電影劇本《玉梨魂》。特別是鄭正秋晚期導演的《姊妹花》,講述的是生長在貧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對孿生姐妹的不同命運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給農民,過著辛勞貧困的生活。由於天災人禍,姐姐被迫到妹妹家裡為妹妹孩子當奶媽,由此引發了諸多令人心碎的情節。鄭正秋在這部影片中的創作視野擴展到社會,反映了階級對立、貧富懸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的生活現實,故事雅俗共賞,導演手法的自然流暢,使得該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創下連映60天的記錄。創造了當時中國票房的最高記錄。1935年3月該片參加了蘇聯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也受到熱烈歡迎。
鄭正秋一共編、導、演53部影片,是第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區別於同時代大多數「惟興趣是尚」的電影人,他有自己的藝術主見與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研究者認為,鄭正秋以其藝術實踐探索出一種以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為中心,結構成曲折動人的情節發展,同時展開和完成一個社會性主題的創作模式,對同時代的電影家和後來者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片花費了大量心血,為中國電影的啟蒙和發展打下了基石,成為我國電影史上偉大的一頁。
獲獎記錄或主要貢獻:
1913年與張石川合作編導了《難夫難妻》,這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譽為「為中國電影事業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
1923年編寫了電影劇本《孤兒救祖記》,曲折的情節 ,鮮明的人物性格,懲惡揚善、改良社會的思想內涵以及在電影藝術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後反響熱烈,第一次為國產片帶來遠遠超過外來影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
1933年編導的《姊妹花》是中國最早的有聲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曲折離奇,表演的樸素細膩,導演手法的自然流暢,使該片創下了在同一家影院連續放映六十餘天的空前紀錄。 張石川(1890—1954),原名偉通,字蝕川,浙江寧波人,導演、電影事業家。他少年喪父,隨舅父經潤三到上海經商,先後供職於華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學英語,熟諳經營之道。
張石川是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是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的中堅,一生共導演150多部電影。他的影片傾向於「處處惟興趣是尚,以冀博人一樂」,較多地偏重於商業利益,以娛樂片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為社會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蘭》、《啼笑因緣》(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強,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觀眾的歡迎。1928年後導演十八集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在上海電影界引起競拍神怪武俠片的潮流。1931年美國有聲影片輸入中國後,他導演了以蠟盤配音的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張石川憑著良好的英文功底,專攻西洋影戲的導演技巧,在早期電影藝術上的探索功不可沒,如《一夜不安》運用了特寫鏡頭和動畫特技,而《橫沖直撞》中使用了多機位剪接的手法,更突顯了電影的特性。他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導演藝術家。
主要作品:
《難夫難妻》、《黑籍冤魂》、《孤兒救祖記》、《玉梨魂》、《盲孤女》、《最後之良心》、《歌女紅牡丹》、《滑稽大王游華記》、《戰地歷險記》、《熱血忠魂》、《女兒經》、《擲果緣》、《空谷蘭》、18集《火燒紅蓮寺》 劇作家、導演。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鵑、百寧。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天津海河邊一個貧困的碼頭工人家中。幼年在河北直指庵小學讀書,後進入了河北覺民中學。由於家境貧寒,沈浮沒有能夠讀完中學便失學了。
1924年沈浮進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任演員,自編、自導、自演了戲劇短片《大皮包》,又名《沈少爺》。這是天津歷史上拍攝的第一部滑稽諷刺故事片。1933年加入上海的聯華影業公司,擔任編導,先後編導了《無愁君子》等多部影片。抗日戰爭初期,沈浮與白楊、陳白塵等人組成上海影人劇團,來到重慶。在這一時期導演了《草莽英雄》、《兩面人》、《霧重慶》等多部話劇,創作了《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滿堂》等話劇劇本。抗日勝利後回到北平,擔任中電三廠副廠長,後來轉入昆侖影業公司,在這里沈浮編導了著名的影片《萬家燈火》,獲得當時進步電影輿論極高的贊譽,標志著沈浮的電影藝術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新中國成立以後沈浮的藝術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完成了《李時珍》、《萬紫千紅總是春》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傳》於1959年獲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獎。
沈浮曾任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一屆委員及第二至四屆常務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1986年去世。 史東山(1902.12.29-1955.2.23),編劇、導演,原名匡韶,浙江海寧人,出生於杭州,早年曾從事美術和戲劇活動,1922年進入影壇參與創作了《楊花恨》(1925)、《兒孫福》(1926)、《同居之愛》(1926)、《王氏四俠》(1928)等影片。1932年與蔡楚生等合作拍攝《共赴國難》,抗日戰爭爆發後,拍攝有抗戰四部曲《保衛我們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勝利進行曲》(1941)、《還我故鄉》(1945)等片。後與陽翰笙、蔡楚生、鄭君里等人組織聯華影藝社拍攝由他編導的影片《八千里路雲和月》,曾轟動中國影壇。新中國成立後任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委員兼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影協第一屆常務委員。1951年編導影片《新兒女英雄傳》,獲第六屆卡洛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導演獎,並著有《電影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幾個特點》、《論電影鏡頭的組接》等書。
史東山編導的影片,內容豐富,人物完整,具有歷史的概括性與生活的真實感;在藝術上富於簡練、明快、流暢的特點。 但杜宇(1897—1972),原名但祖齡。原籍貴州廣順,生於江西南昌。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曾出版《百美圖》畫集。「杜宇」乃杜鵑之別稱,因以為名。但杜宇從小喜歡繪畫,長大後即來上海,以畫月份牌為業,業余時間經常觀看電影,逐漸對拍電影產生了興趣。有一次,但杜宇從一個外國人手裡購得一架電影攝影機,回家悉心研究,居然掌握了攝影技術,於是辦起了上海影戲公司,自任編導和攝影,演員則由家屬擔任。他的侄兒但子久、侄孫但塗亭、侄曾孫但二春(但杜宇年紀雖輕而輩份大)、外甥賀佩之、外甥女賀佩蓉、賀佩瑛,都能演戲,他們共同組成了名副其實的家庭公司。
主要作品:
導演故事片:《傳家寶》、《還金記》、《盤絲洞》、《小劍客》、《盧鬢花》、《萬丈魔》、《媚眼俠》、《畫室奇案》、《豆腐西施》、《美人島》(前後集)、《古屋怪人》、《東方夜譚》、《南海美人》、《失足恨》、《清白》、《健美運動》、《桃花夢》、《人間仙子》、《新娘的前夜》、《國色天香》、《石破天驚》、《南海艷影》、《苦戀》(與陳實合作)、《新天方夜譚》、《江湖奇俠》(一至三集)、《豹子頭林沖》、《花花公子》、《嫦娥》、《新凌波仙子》 邵醉翁(1896—1979),原名邵仁傑,字人傑,別號醉翁,浙江寧波人。1914年畢業於上海神州大學法科,後任上海地方法院及會審公廨律師。1921年任中法振業銀行經理 ,同時在上海、天津、寧波等地與人合股經營商號。1922年集股經營笑舞台,演出文明戲,並創辦「和平社」 劇團,演出自編諷世劇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員作班底,與弟邨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任總經理兼導演。同年導演影片《立地成佛》。後相繼導演《梁祝痛史》、《白蛇傳》、《孟姜女》、《七俠五義》、《乾隆游江南》等。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在左翼電影運動的影響下,導演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的影片《芸蘭姑娘》、《掙扎》,並將改編自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 的電影劇本《一夜豪華》搬上銀幕。 天一公司的影片受到南洋各地觀眾的 歡迎。1936年後期,天一公司陸續將製片資材運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廠。 抗日戰爭爆發後,天一公司結束在上海的製片業務,將全部資材運往香港分廠,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國後閑居上海,後在上海病逝。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1925:《立地成佛》、《女俠李飛飛》
1926:《忠孝節義》、《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電影女明星》、《珍珠塔》、《義妖白蛇傳》、《孟姜女》(與裘芑香合作)、《孫行者大戰金錢豹》(與顧肯夫合作)、《唐伯虎點秋香》(與裘芑香合作)
1927:《白蛇傳》、《劉關張大破黃巾》、《鐵扇公主》(與李萍倩合作)
1928:《夜光珠》、《拳大王》、《雙珠鳳》
1929:《無敵英雄》、《江洋大盜》、《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1:《最後之愛》、《空門紅淚》
1932:《芸蘭姑娘》、《一夜豪華》
1933:《孽海雙鴛》、《生機》、《飛絮》(與湯曉丹合作)、《苦兒流浪記》、《吉地》
1934:《王先生》、《萬花筒》
1936:《黃浦江邊》、《女同學》(與文逸民合作)
1937:《富貴榮華》(與文逸民合作)
電影劇作
1927:《劉關張大破黃巾》(與裘芑香合作)
1928:《尋父遇仙記》、《紅寶石》、《夜光珠》
1929:《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0:《乾隆游江南(第五、六集)》、《施公案(第一集)》
1933:《孽海雙鴛》、《生機》
1936:《黃浦江邊》、《女同學》
1937:《富貴榮華》 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中,有一個早已被湮沒的名字——何非光。這是一個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本身的經歷就可以是一部電影
何非光是台灣人,1913年出生於台中市,16歲那年隻身到上海謀生,先是在一個台灣同鄉開設的診所里當學徒,這年的春節,他到蘇州遊玩,遇到[聯華]在此拍攝《續故都春夢》的外景戲,當時正在拍攝這樣一個場面:農村姑娘朱瑩(陳燕燕飾)手提小籃正在歸家途中,突然,她被身後追上來的一個軍閥騎兵捋上馬背--但是扮演軍閥騎兵的演員,騎術不佳,力氣又不足,再三嘗試也達不到導演的要求。此時,在場的何非光 當了一回替身演員,很出色的完成了這組鏡頭,他的表現引起了影界人士的注意,此後,[聯華]聘他為簽約演員,何非光就因一個偶然的機遇踏上了從影之路。
他先後出演了《人生》、《暴雨梨花》、《小玩意》、《風》、《天明》、《體育皇後》、《華山艷史》、《母性之光》、《再會吧,上海》、《昏狂》、《熱血忠魂》、《日本間諜》等等影片。出色的完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反派角色。
之後,他又轉為電影編導,先後編導了抗戰影片《保家鄉》、《東亞之光》、《氣壯山河》、《血濺櫻花》和影片《某夫人》、《蘆花翻白燕子飛》、《出賣影子的人》、《同是天涯淪落人》、《花蓮港》等等。
他還導演過話劇、越劇、淮劇、上海滑稽戲等等地方戲,尤其是滑稽戲《三毛學生意》作為一個優秀劇目被改編成了電影。
但是,「台灣特務」、「日本間諜」、「國民黨派遣人員」等等莫須有的罪名,使他從1949年以後就被排除在電影界之外,盡管,他曾抗美援朝上前線、到大西北參加軍區文工團-----尋求自我救贖,但是,1958年還是被判處管制兩年,直到1979年8月11日才得到徹底平反。
何非光的電影生涯是短暫的,但是他為電影事業所做的貢獻是在中國電影史上值得一書的,他編導的《保家鄉》抗戰期間在東南亞地區有很大影響;他編導的《東亞之光》被譽為[一柄正義之劍];他編導的《氣壯山河》是中國唯一一部反映中國軍民和盟軍一起直接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片;他編導的《花蓮港》是「第一部以台灣省高山族為題材的愛情巨片」;他導演的《出賣影子的人》票房極佳,影響很大……
自從1949年後何非光從影壇消失,有各種矛盾的零星報道「被國民黨殺害--」、「勞改死在東北--」-----事實上何非光一直默默無聞的活到1997去世。
台灣著名導演李行先生和台灣電影資料館曾做最大的努力,幫助何非光圓他回台灣故鄉省親的心願,但是,就在何非光准備前行的前兩個月,突然發病與世長辭。 楊小仲 (1899-1969) ,編劇、導演。原名楊保泰,藝名羼提生。江蘇常州人。1916年入上海商務印書館補習學校半工半讀,1918年轉入該館機要科任職。1920年將文明戲《閻瑞生》改編為電影劇本,由中國影戲研究社攝製成影片,為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之一。後為商務印書館活動影片部編寫電影劇本。1925年獨立編導影片《醉鄉遺恨》。1927年入長城畫片公司,編導《火焰山》等影片。1929年與陳趾青合作創辦昌明影片公司,編導武俠片《火燒平陽城》等。1931年入聯華影業公司,編導《蛇蠍美人》、《四姊妹》等影片。1935年入新華影業公司,導演影片《紅羊豪俠傳》等。抗日戰爭爆發後曾赴綏遠前線,拍攝傅作義部隊抗擊日寇侵略的紀錄片。1942年後在中聯、華影編導《秋》、《結婚交響曲》等影片。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泰等影業公司編導影片《十步芳草》等。1949年前編導影片九十餘部。建國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執導戲曲片和兒童片。1960年拍攝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紹劇),成功地發揮電影藝術的特殊手段,塑造出孫悟空的神話英雄形象,1963年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1963年編導的童話故事片《寶葫蘆的秘密》亦受到好評。曾任中國影協第三屆理事、中國影協上海分會副主席。
主要作品:
電影劇作:
1921:《閻瑞生》
1922:《好兄弟》
1923:《松柏緣》
1930:《俠義英雄傳》
1944:《斷鴻零雁》
1948:《古屋魔影》
編導故事片、戲曲片:
1925:《醉鄉遺恨》
1926:《馬浪盪》
1927:《武松血濺鴛鴦樓》
1928:《火焰山》、《妖光俠影》
1930:《江南女俠》
1929-1931:《火燒平陽城》(一至六集,與陳趾青合作導演)
1931:《飛俠呂四娘》、《心痛》
1935:《蛇蠍美人》、《四姊妹》
1936:《桃源春夢》、《小孤女》
1937:《飛來福》
1938:《地獄探艷記》、《六十年後上海灘》
1939:《化身人猿》、《白蛇傳》
1940:《隋宮春色》、《雙珠鳳》、《女鬼》
1941:《艷屍復仇記》、《新姐妹花》(與周貽白合作編劇,與張善琨合作導演)、《明月重圓夜》、《上海淘金記》
1942:《卓文君》、《歡樂年年》、《秋》
1943:《三朵花》
1944:《結婚進行曲》、《凱風》
1945:《莫負少年頭》、《廿載恩情》
1946:《民族的火花》
1947:《慾海潮》、《釵頭鳳》
1948:《懸崖勒馬》、《十步芳草》
1949:《異想天開》
1963:《寶葫蘆的秘密》(與殷子、蔣天流合作改編劇本)
導演故事片、戲曲片:
1926:《不如歸》、《母之心》
1927:《一箭仇》、《翠屏山》(與陳趾青合作)
1928:《大俠甘鳳池》
1929:《兒子英雄》、《秘密寶窟》
1931:《兩大天王》
1933:《徭山艷史》
1934:《良宵》
1935:《紅羊豪俠傳》
1939:《琵琶記》
1940:《三娘教子》(戲曲片,與言菊朋合作)
1942:《生命之火》
1948:《痴男怨女》、《間諜網》(與陳翼青合作)
1949:《荒園艷跡》、《殘冬》
1956:《庵堂認母》(戲曲片)
1957:《陳三五娘》(戲曲片)
1958:《蘭蘭和冬冬》
1959:《好孩子》
1960:《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戲曲片,與俞仲英合作)
1961:《周信芳的舞台藝術》(戲曲片,包括《徐策跑城》、《下書殺惜》,與應雲衛合作) 洪深(1894—1955),學名洪達,字伯駿,號潛齋,別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電影戲劇理論家、劇作家、導演。
洪深出身於封建的書香門第,自幼愛好文藝。父親洪述祖是民國初年的風雲人物,1913年因槍殺國民黨領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於德國統治下的青島。
1911年前洪深分別就讀於上海徐匯公學、南洋公學、天津鈴鐺閣中學,1912年入北京清華學校,1916年公費留學於美國俄亥俄大學,學習燒瓷工程,1919年改學戲劇,就讀於哈佛大學並獲碩士學位。
1922年回國,執教於復旦、暨南等大學,在為推進我國早期話劇運動作出卓越貢獻的同時,也關注著電影事業的發展。他「是第一個主張並且寫出劇本的人」(《新文學大系?戲劇導言》)。1924年闖入電影圈,與田漢、夏衍等成為摯友。他在復旦大學任教時,領導成立了「復旦劇社」,推動了大學戲劇活動。接著又與田漢等人成立了「戲劇協社」和「南國社」,成功地演出了譯制劇《莎樂美》使女主角俞珊女士蜚聲全國。他在聯華電影製片公司作編導時,也使電影明星胡蝶榮膺電影皇後的盛名。
1924年,發表了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申屠氏》。1925年秋,受聘於明星公司任編劇顧問,編導《馮大少爺》和《早生貴子》。1926年編導《四月里底薔薇處處開》和《愛情和黃金》。1927年編導《同學之愛》,並把英國作家王爾德的舞台劇《少奶奶的扇子》改編搬上銀幕。其早期作品,比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理的刻畫,開中國電影「心理劇」的濫觴。
洪深為中國電影有聲片的誕生,傾注了極大的熱情。1928年,他翻譯了蘇聯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聯合發表的《關於有聲電影的宣言》。後為中國第一部蠟盤發音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撰寫電影劇本。
30年代初,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與夏衍等在明星影片公司組成編劇委員會。這一年,他導演了《鐵板紅淚錄》,加工改編了《香草美人》,編寫了電影劇本《壓迫》。這些影片,視野開闊,觀點鮮明,反映了工人、農民的生活和斗爭。其後,又陸續創作了電影劇本《新舊上海》、《夢里乾坤》、《女權》、《社會之花》、《四千金》、《鍍金的城》等十餘部,分別由明星、天一、聯華、新華等影片公司攝成影片。
抗日戰爭期間,擔任救亡演劇隊的組織領導工作,進行抗敵宣傳和進步的戲劇活動。抗戰勝利後,他仍在大學任教,並主編《大公報》的「戲劇與電影」副刊。1946年,受聘於國泰影業公司,任特約編劇,導演了名重一時的舞台劇《麗人行》。1947年為啟明影業公司編寫《雞鳴早看天》,揭露社會黑暗,憧憬光明未來。1948年,與人合作導演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鼓吹婦女解放,富於教育意義。
洪深一貫重視電影批評和電影理論建設。早在他回國之初,他為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草擬的「徵求影戲劇本」啟事,就明確地闡明了他對電影功能的進步觀點。1930年2月22日,為抵制美國辱華影片《不怕死》在滬上映,於大光明電影院當場提出嚴正抗議,面對蘇聯影片《生路》,卻撰文熱情地予以贊揚。他的《1933年的中國電影》一文,對左翼電影運動的成就作了全面而又精闢的分析與肯定,他還寫有為數甚多的影片評論和《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電影戲劇的表演藝術》等理論專著。此外,他編寫的《電影術語詞典》,收錄編劇、導演、攝影、製片、洗印、錄音、廣告等二十五類電影詞目近六百條,並注有英文或法文。1935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國最早的電影辭典。
解放戰爭期間,洪深在上海組織教授罷教,並積極參加學生的「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愛國遊行示威,因而受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
建國之後,洪深先後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8月29日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
主要作品:
編導:
《馮大少爺》(1925)、《愛情與黃金》(1926,與張石川合作導演)、《衛女士的職業》(1927,與張石川合作導演)、《少奶奶的扇子》(1928,與張石川合作導演)、《同學之愛》(1928,與張石川合作導演)
導演:
《早生貴子》(1925)、《四月里的薔薇處處開》(1926)、《鐵板紅淚錄》(1933)、《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與鄭小秋合作)
電影劇作:
《申屠氏》(1928)、《爸爸愛媽媽》(1929)、《歌女紅牡丹》(1931)、《舊時京華》(1932)、《如此天堂》(1932)、《壓迫》(1933)、《香草美人》(1933,與史文源合作)、《女兒經》(1934,與夏衍,鄭正秋等合作)、《劫後桃花》(1935)、《時勢英雄》(1935)、《花花草草》(1936)、《女權》(1936)、《新舊上海》(1936)、《鍍金的城》(1937)、《夢里乾坤》(1937)、《社會之花》(1937)、《四千金》(1937)、《自君歸來》(1946)、《雞鳴早看天》(1948)、《幾番風雨》(1949)

❸ 從《老爺保號》看潮汕電影

01 2021年第一部潮汕電影《老爺保號》

1月15日,潮汕「家己人」的電影《老爺保號》帶著潮汕人的期待登錄全國院線。這是近年來繼《爸,我一定行的》和《英歌魂》之後取得龍標的潮汕題材電影

這部影片根據潮汕著名說唱團體壹指團體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陳偉豪、大目和肉丸等三個熱血叛逆、熱愛潮語Hip Hop(嘻哈)音樂的年輕人經受嘲笑和質疑,憑借奮斗和沖勁最終收獲音樂夢和愛情的成長故事。其中以主人公陳偉豪等人的音樂追夢線貫穿影片收尾,以主人公的家庭關系和愛情等情節線穿插其間。

為突出地道的潮汕風味,《老爺保號》將影片人物對話的潮汕話對白佔比提升到90%,全潮汕人演員陣容,並將取景地拍攝的95%取景於潮鄉——普寧。可見,這部影片的票房可以說是壓在了全國潮汕人的身上了。

盡管在某些對白中人物肢體語言反應存在瑕疵,大目和陳偉豪的愛情故事在發展上缺少情節鋪墊,尤其是前部分女主馬琳的落水以及其與男主陳偉豪的相遇有些不合清理。兩人感情的升溫到結尾的結合這個過程顯得略微倉促。從以上來看,影片在敘事的完整性上仍存在不足。

但《老爺保號》在劇情緊湊程度和矛盾的形成及化解上相對之前的潮汕題材電影呈現得相對成熟,並沒有刻意為了突出喜劇元素而無邏輯地拼湊喜劇情景。其中陳偉豪之母(由老一輩潮劇藝術家李蓮香飾演的李金蘭)去世後在庭院幻現這一情景渲染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為了拍好這部電影,總製片請來了潮汕著名說唱團體壹指團體的隊長香菇擔任這部戲的音樂監制。壹指團體是潮汕土生土長的嘻哈音樂團體,成員都是來自潮汕的年輕人,致力於潮語嘻哈的推廣和發展。

作為小眾方言的嘻哈團體,壹指團體多年來的發展可以說是「艱苦卓絕」。這樣的經歷也讓團隊的音樂充滿了彰顯地方標簽、渴求認同的風格。而香菇也把這種風格延續到電影音樂當中去。

                                                       壹指團體主要成員

潮劇作為潮汕的文化名片,是潮汕題材電影熱衷呈現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拍出影片的地道潮汕風味,劇組在片中大量出現了潮劇經典片段,一定程度上再現了潮劇團的風貌,為觀眾打開了一個重新認識潮劇的窗口,也勾起了一大批潮汕人的記憶。

影片內容也討論了「潮劇的衰亡」這一命題。影片中的陳偉豪母親李金蘭是一個資深潮劇演員。自己與兒子雖同樣熱愛舞台,但兒子對潮劇不感冒而熱衷嘻哈,但母親還是支持兒子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最終影片以李金蘭的去世為暗語,並在肉丸失手燒掉劇團後台借潮劇團長陳楚鑫之口說出「劇團沒了,潮劇沒了」。

「現在潮汕發展太快了,我們找遍了潮汕,都沒能找到老潮劇團的身影。所以乾脆我們就自己砸錢,在空地上建出一個古色古香的潮劇團。」——《老爺保號》導演高峰

影片最後似乎給出了一種思考方式——將潮劇與流行音樂結合。

影片中,三個主人公從一開始不欣賞潮劇,到後來慢慢理解潮劇,最後在潮語說唱音樂的創作里融入潮劇的元素,將潮劇服裝、唱詞等帶上說唱的舞台。他們通過滿是潮劇元素的說唱舞台,喚醒年輕人對潮文化的傳承之魂。同為潮汕人的總製片杜元駿也說:「潮劇是我們潮汕人的一個標志性文化,我想讓更多的年輕人去喜歡它、接受它。」

02從小品到電影

潮汕人一直以來都有一個電影夢。

解放前老上海灘的四部賣座片——《姊妹花》《漁光曲》《都會的早晨》《一江春水向東流》,其導演鄭正秋和蔡楚生俱為潮汕人。其中,蔡楚生的《漁光曲》曾連續放映84天,創下票房奇跡,他的另一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更引發了連續在上海灘放映3個多月的盛況。

但這都已是陳年往事。

潮汕題材的大眾化影視作品一直是稀缺的,製作小眾方言的影視作品僅靠情懷是遠遠不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潮汕人的屏幕夢想是由以潮汕小品來堆砌的。在潮汕本土, 潮汕方言小品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一直廣受觀眾熱烈歡迎和追捧。

                                                          小品《大笑西遊》

上世紀末,潮汕民間活躍著一批曲藝話劇表演者,他們大多出身話劇團、潮劇團等組織,演繹潮汕方言情景喜劇,掀起了小品熱潮。一些藝人相繼成立工作室,推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小品喜劇,藉助地方主流媒體的力量走進千家萬戶,並在後期誕生一批出家喻戶曉的「笑星」,如水雞、趙曙光、蔡汕長、方展榮等。

                                                                  方展榮

                                                                  趙曙光

從《個元兩粒》《六合彩迷宮》《潮汕阿兄湖南妹》到後期的《牌坊街的故事》《厝邊頭尾》,在新世紀的前十餘年裡,潮汕小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在潮汕大地「百花齊放,爭奇斗艷」。

                                                    穿越題材小品《金牌家丁》

但小品大多為追求喜劇效果而主題老套平庸,情節平實簡單,製作也相對粗糙,供大眾茶前飯後娛樂消遣,搏人一笑之外並無餘味。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和老一批藝術家的相繼退出舞台,資本看不到小品的未來,小品事業開始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不得不走向沒落。

                                                2016年《我來激笑》總決賽

之後,以潮汕三市聯合製作的潮語幽默演繹大賽和劇本創作大賽《我來激笑》為代表的選秀類節目一度重新掀起小品熱潮,但縱觀參加節目的選手多是民間素人,且節目方後期並沒有完善的培養模式,小品的火棒難以遞交到新一代手上。

盡管仍有一些有志人士依然堅持演繹小品,但很難再製作出像之前那麼膾炙人口的作品。見不到小品復興的潮汕人目睹了中國電影市場繁的迅速繁榮,開始極力呼喚潮汕「家己人」的電影。

2018年,第一部《爸,我一定行的》橫空出世,潮汕人奔走相告。(2012年《鮀戀》打著「第一部」潮汕電影的標簽問世,但未取得龍標)《爸,我一定行的》主創藍鴻春正是當年《鮀戀》的攝影監制。

盡管作品劇本和主題都無法與一線影片比肩,喜劇元素帶著濃重的「劇場小品」味道,但終究在潮汕題材電影這片戈壁上栽下了第一棵樹。

之後的2019年,《英歌魂》也緊隨其後問世,再到如今的《老爺保號》,近年來潮汕題材電影有走向大眾化的趨勢。

03潮汕題材的電影何去何從?

可以預知,未來還會有更多潮汕題材電影問世。在未來幾年潮汕題材電影還將處於探索階段。這個階段是「情懷滿足」階段,潮汕電影的任務和作用主要是滿足潮人對家鄉電影的基本需求。這一時期本地觀眾還不會立馬用過高的藝術標准來要求它。

有了第一個階段的探索,第二個階段將開啟「引流」模式。如果說前期是把作品的每一處都貼上「潮汕」的標簽,那麼在第二階段就是慢慢地撕下一些,進一步擁抱主流市場,探尋潮汕人之外大眾人群的口味,更多地講述潮汕和世界的故事。潮汕題材電影市場的流量窪地將逐步形成。再者,一批本地流量新星也將在後半場冉冉上升,為此後真正意義上的大片製作做准備。

而「探求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的主題」或將貫穿其發展進程,這也是很多做潮汕題材電影的影視工作者的初衷。

目前當務之急,是盡快擺脫「稚氣」,在打造喜劇元素時要跳出「小品」的框架,杜絕為刻意搞笑而無邏輯地堆砌喜劇元素。在作品主題上可以繼續堅持「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這一關鍵詞,故事細化到典型的文藝工作者身上。另一方面,潮汕地區以「重商」聞名,也是著名僑鄉,這片土地上誕生的商業故事也大有文章可做。展現改革開放後外來務工人員入潮的生活圖景,用文化和人群的碰撞及融合反映時代的變遷或許更能引起潮汕群體以外人群的共鳴。

這條路才剛剛開始。將戈壁變成森林,還需要這一代人的努力。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HGQI7Y3WtAiyvfSAk-Slvw

❹ 孤兒救祖記電影的精彩片段是什麼

網路知道
孤兒救祖記電影的精彩片段是什麼

《孤兒救祖記》是中國拍攝較早的長故事片之一,影片的編劇鄭正秋是中國電影的早期開拓者之一,其電影觀念秉承著中國文藝觀的傳統,認為電影應擔負起改良社會,教化民風的重要使命,因而他編劇的電影強調道德教化,關注社會人生,被稱為「[[社會片]]」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這部影片是鄭正秋創作的第一部「[[社會片]]」,也是他電影觀念的一次重要嘗試。在影片中,鄭正秋在一個悲歡離合的家庭倫理故事中蘊含了「教孝」、「懲惡」、「勸學」、「揚善」和宣傳社會改良的主題思想;片中的人物塑造有著明顯傳統故事中的善與惡的特點,情節亦曲折起伏,引人入勝。
由《孤兒救祖記》開創的這股中國社會題材電影的風潮,促使包括明星影片公司在內的很多製片機構在三四年時間內拍攝了大量涉及家庭道德、教育、婦女等題材的電影,此類電影由於和「五四」以後中國社會希求變革的背景相呼應,相當受觀眾的歡迎。直到1927年前後,古裝片開始盛行,社會問題片熱潮才告一段落。
《孤兒救祖記》除了在故事內容上擺脫了早期電影對西方電影例如滑稽片的因襲摹仿外,在藝術上也擺脫了早期電影中[[文明戲]]式的舞台化表演風格。同樣為早期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的導演張石川,在場景設計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也展現出一定的電影化手法,力求影片的形象、情景生活化和真實感,加上影片故事的引人入勝,使影片成為第一部在商業和藝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國產故事片,其在當時的聲譽和影響超過了所有的外國片。
《孤兒救祖記》的成功,不但使成立不久的明星公司獲得生機,而且直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運動]」。此後數年間,國產製片業迅速崛起,據統計,1922年—1926年間,全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單上海一地就有145家。眾多電影公司的出現,導致了電影產量激增,國產電影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中國電影藉此開始走出低谷,進入第一個空前繁榮期。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鄭正秋的電影感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世界韓國完整版電影 瀏覽:590
迅雷掛了之後怎麼看電影 瀏覽:752
電影紅孩兒是哪個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瀏覽:261
雪絨花電影音樂之聲 瀏覽:433
電影橫屏怎麼改成豎屏 瀏覽:467
電影西行囚車是什麼案件 瀏覽:894
勁爆歐美電影主題曲 瀏覽:927
世界最長的電影是哪一部 瀏覽:3
啪姐微博電影 瀏覽:134
電影天堂步步驚心 瀏覽:979
歐陽娜娜北京愛情故事電影版 瀏覽:830
世界奇妙物語完整版電影 瀏覽:183
小男孩誤入妖怪世界電影名字叫啥 瀏覽:697
電影力王高清完整版 瀏覽:653
弘揚中國精神的微電影標題 瀏覽:320
貞貞電影迅雷鏈接 瀏覽:406
美團買的電影票怎麼看取沒去 瀏覽:296
電影國際網站 瀏覽:664
二戰電影高地 瀏覽:429
我一個月去看一次電影用日語怎麼說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