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長城》中威廉·加林擅長是用什麼武器
在我個人看來,電影《長城》中威廉·加林擅長使用的武器是弓箭。《長城》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傳奇影業、環球影業聯合出品,由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馬特·達蒙、景甜、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等聯合主演的奇幻動作片。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
② 我們都被電影騙了!戰場上的弓箭手是如何射中目標的
戰場上弓箭手都是直接一起射向空中形成拋物線,射到敵軍之中;亦或者利用高處直接射擊。
一、弓箭手在戰場如何作戰。
古代時候有很多兵種,有騎兵,步兵,弓箭手。三種兵種都是有不同的用處,一般來說兩軍交戰時都是先讓雙方弓箭手互射一波,再讓步兵上,最後騎兵擊潰對方陣型。弓箭手存在的意義就是消耗對面,戰爭還未開始就先讓對面損失兵馬。像在電影中我們發現那些弓箭手個個都瞄準目標然後射向敵人。事實上真正的戰爭,誰會讓你去瞄準敵人再去射箭。
將弓箭手用的最好的應該是袁紹。雖然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敗了,但他運用弓箭手卻在官渡之戰中大放異彩。雙方僵持在官渡,袁紹直接讓人築起小高堆,然後讓弓喚瞎箭手時不時就射箭到曹營。當時曹操損失非常嚴重,差點都想撤中鏈沖軍了。
③ 電影《長城》好看嗎
《長城》並不算差,或許盛名難副,但不算是什麼失敗的作品。雖然我們可以詬病毫無深度和內涵,但商業上,或許加上張藝謀試圖讓西方人接受一些中國的(而非籠統的東方的或東亞的)文化元素這方面,都是可圈可點的。劇本總體合理,藉助中國古代社會重新構建一個故事並無不可。何況饕餮六十年一遇,逐漸進化,故人類對此也是茫然無知並不奇怪。北宋的時間點選的好,兩漢則無法展示諸多對抗場景,唐則不論火葯出現與否,都無法解釋西域一路的荒涼及威廉二人的誤打誤撞。元不能展現純粹的東方趣味,明清則鎖國日深,只有北宋未絕西域而減歇,又有火葯運用,同時可展現諸多漢文明元素(甚至王俊悶升凱出現,我還心裡盤算了一下是仁宗還是哲宗,不過都是模糊處理而已)。至於為何是六十年,可能隨意定的數字,符合甲子,又或者說明無老將一線經驗傳承。
其餘顏色、英語、發型、武器等,無外乎合理想像,不影響邏輯。演員方面,老戲骨不多講。對演員調教拿捏,張藝謀還是有一手的。同樣是沖鋒陷陣,《盜墓筆記》里的鹿晗格格不入,此處倒像個軍中小伙,可見功力。景甜是資質平庸,由她去好了。倒是陳學冬等連個特寫鏡頭都沒有,就在片尾字幕出現一下,導演已經夠照顧觀眾了。如今的電影業,再也不是《活著》、《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乃至《英雄》的年代了。張藝謀也在學著改變和適應,最起碼他沒有陳凱歌那麼狼狽,馮小剛那麼猥瑣,也算不易了。如果把本片當作向西方觀眾輸出文化來看,它的效果興許比我們想像的都要好。一方面雖然布景、服侍、制度等都有變化,但基本內核還在,不是亂來的。畢竟像《英雄》里所展現的太高雅,無法吸引普通受眾,如今恰好。何況張藝謀還是有情懷的,殿帥死後的孔明燈和《出塞》讓人淚下。王昌齡七絕聖手,穿越古今,喚起的是人類共同情感的中國式表達,這比烏龜師傅教阿寶要 "螞猜老Inner Peace" 好多了。
另一方面,它用毫不拖泥帶水的鏡頭講了一個商業化的有看點的故事,這就夠了。不要覺得我們悠悠華夏五千年,一上來就要給人家表現什麼思想,文化滲透從來都是春風化雨的。孔子學院不會吸引對中國文化沒興趣的兆汪人,但翻譯過去的晉江起點小說卻做到了。由淺入深,先俗後雅,我看這是一個正常也正確的思路。如果說我還有什麼不滿,只能說兩點。一來是藍色軍隊的鎧甲顏色太亮,不符合軍事要求。雖然我能理解美學追求,但追求太過以至於讓人出戲就不好了。二來是殿上人員太雜,或者說太多嬪妃女眷,遑論太監與朝臣服色妝容沒什麼差別。即便要體現朝廷昏庸,也有些過猶不及了。此外,拋棄了對書法等熟悉元素的展示,多了像饕餮爬上華表這類更有味道的鏡頭,還是挺不錯的。總之,我看到的是一位艱難調整自身的大導演,基本在平衡各方要素後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而且他試圖展現新的民族文化,或者說嘗試新的講述方式,這種探討精神值得我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