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秋之白華》講了什麼
《秋之白華》講了瞿秋白與進步女青年楊之華從相知相戀,到終成眷屬,再到生死離別的傳奇愛情故事。
《秋之白華》是由霍建起執導,竇驍、董潔主演的劇情片,於2011年6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視評價
該片採取了一種深情蘊藉的女性主觀視點,透過楊之華的心理獨白將歷史陌生化,帶著女性特有的柔情與嫵媚,將瞿秋白革命生涯里那一段如歌如泣的愛搭差情作了詩意的描述。
《秋之白華》的敘事在歷史的底色上著意寫情,可謂含情脈脈、婉轉曲折,尤其暗合著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獨有的浪漫情調及其典雅的語言方式。該片是一部具有獨特文化品位與咐隱藝術創新精神的作品,對既有的衡枝廳主旋律模式做了一次頗具美學意味的突破。
② 今天看了《秋之白華》,瞿秋白的一段話:為了讓自己在這不堪混亂的世界有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為了實現讓...
「秋白之華,秋之白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放而大之侍橋,愛情之中有革命,革命之中有愛情。其中之意,自述的是瞿秋白心中的家國情懷,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赤子之心。
他者視點與自我言說,打破了對英雄老褲猛人物的權威純神性話語表達,在尊重歷史史實的基礎上重構了瞿秋白的黨員形象。
劇情簡介:
瞿秋白社會學系主任,而楊之華則是他的學生,楊之華是從家鄉來到上海尋求民主救國的新女性,老師的才華和風度深深打動了楊之華,更讓她羨慕的是瞿秋白與妻子王劍虹舉案齊眉。
因為人生理想的差異,她對丈夫沈劍龍感到有些失望。於是,她把全部的熱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和革命中,最終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員。1924年,王劍虹病逝。
③ 「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瞿秋白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21日消息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聯合全國廣播電台共同推出特別報道《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本期推出:瞿秋白。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長汀西門外羅漢嶺下,36歲的瞿秋白身著中式黑色對襟衫、白色及膝的褲子,從容不迫地緩步走向位於長汀中山公園的刑場。他一路用俄文高唱《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共產主義萬歲!」到達刑場後,瞿秋白盤膝坐在一處草坪上,對劊子手點頭說「此地甚好」,隨後慷慨就義。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每當唱起《國際歌》就會想到父親。
瞿獨伊:那時候(我)很小,他犧牲時候我哭出病來了,我始終想不明白,儒雅的書生和壯烈的革命者,哪一個是我的父親。
瞿秋白1899年生於江蘇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加入李大釗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之後於1922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電影《秋之白華》:
楊之華:知道有生命危險,為什麼還要參加革命?
瞿秋白:總要有人走在前面,准備犧牲,為大眾開辟一條通向光明的出路。
1922年底,瞿秋白回國擔任《新青年》等刊物的主編,這一時期,他發表了大量政論首盯轎文章,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作出開創性的貢獻。瞿秋白還把在莫斯科聽到的《國際歌》曲譜帶回祖國,並翻譯成中文。
電視劇《開天闢地》:
毛澤東:秋白同志,聽說你在莫斯科見到過列寧?
毛澤東:秋白同志,聽說你當時就把國際歌翻譯成了中文,我一直想學這首《國際歌》,我覺得這首歌還是應該用中文來唱。
瞿秋白:好,我就教你來唱這首《國際歌》。
翻譯《國際歌》時,瞿秋白選擇音譯「英特納雄耐爾」這個單詞,他希望國人在唱到這個詞的時候,能夠和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發出同樣的聲音。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敗的危急關頭,28歲的瞿秋白主持召開了「八七會議」,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重要貢獻。1931年,瞿秋白來到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和魯迅並肩戰斗,一者肆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在此期間,魯迅曾親筆寫下一副對聯贈給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1935年,紅軍長征後,患有嚴重肺病的瞿秋白留守江西瑞金堅持游擊戰爭,後在轉移途中不幸被捕。英勇就義前,瞿秋白最後唱了一次自己翻譯的《國際歌》。
噩耗傳來,病中的魯迅強忍著悲痛和憤怒,為瞿秋白則判奮筆寫下一副輓聯: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家。
監制:高岩
策劃:武俊山 李謙
主筆:楊寧 景明
播講:長悅
統籌:朱星曉 王澤華
製作:單丹丹
④ 電影《秋白之華》秋白送給之華一本什麼的湖南農民
瞿秋白送給楊之華《湖南農團畝局民運動考察報告》。
電影《秋之白華》中,楊之華從白色恐怖下的上海來到武漢與瞿秋白團聚,送給楊之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希望她也能好好學習。
劇情分析
《秋之白華》講述了1924年到1935年中國革命風起雲涌的大時代中,瞿秋白與楊之華兩個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識青年的斗爭生活和傳奇愛情。他們因覺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愛,因相愛而勇敢,因勇敢而從容。作為革命者,他們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秋之白華》的片名靈感來自瞿秋白送給楊之華的一枚圖章,瞿秋白當時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華和白華之秋刻成塌讓3枚圖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你無我、永不分離。之後耐芹瞿秋白為革命犧牲,楊之華終身未再嫁。
⑤ 《秋之白華》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片中,勸降的人講得誠懇,被勸降的人說得堅定。大家都在表達內心的想法,有著起碼的相互尊重。瞿秋白在最激憤時候也只是頓了頓酒杯,這是多麼符合他個人修養的細節啊。儒雅的他一定不會破口大罵,也不會掀翻桌子拂袖而去,他只是輕輕地告訴諸位,自己絕不會接受釋放條件。聲微義重,以小見大,這才是瞿秋白文人的真實反應。
捨生取義,瞿秋白做到了。但是,他所彰顯的精神,並非是共產主義者所獨有,而是不分民族、信仰、文化的人類所共有的意念與執著。內森黑爾那句「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曾經感動了世界。而在中國,它被稱作士大夫氣節。我們記得顏真卿,記得文天祥,記得方孝孺,我們卻忘了被冠以革命標簽的瞿秋白,他們本是一類人。不,不止瞿秋白,還有許多仁人志士,他們不是出身窮苦的工人農民,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抱負,本可以著書只為稻粱謀求個安穩富貴,但是他們不能無視飢寒下的啼號,他們活得不自私,活得不平庸,他們革命,是為了別人也能活得和自己一樣好。在生死關頭,他們的信仰各有不同,卻無一例外,都憑著這股氣節而舍棄了生命。若是說瞿秋白軟弱,那末他的死則已然駁斥了一切流言蜚語。就義之時,秋白笑言「此地甚好」。於是,導演就讓他走向真快樂的長汀草長鶯飛,讓它美不勝收,讓它配得上瞿秋白的高貴儒雅。就義的場面不去他處,拍攝於常州溧陽,南山竹海一地青翠,湖水微瀾。當竇驍笑坐在花間,我的腦海里浮現的是書本上秋白的臉龐:像,太像了。當年瞿秋白就義的之時褲仔,也一定是如此勇敢地微笑。在那麼多的影視作品中,瞿秋白總是個配角。這一次,竇驍渾身透露著淡然與謙和,彌漫著不驕不躁和彬彬有禮,充斥著智慧與才華。他不再是山楂樹下青澀純朴的老三,而是活生生的知識分子瞿秋白,他讓我隔著時空看到胡好汪這位江南才子俊秀青年的真容。我瞬間明白為何楊之華為如此愛慕自己的老師,她愛他的優雅,愛他的學識,愛他的溫柔,愛他的浪漫,愛他的堅持與執著。 瞿秋白與楊之華,不是在窯洞里開著交誼舞會相識的革命領導與革命學生,不是組織強行安排的城市女兵與大老粗軍官,他們是浪漫的,有情趣的,他們對愛情的追求,與我們沒有任何分別。我們看了太多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表現的革命夫妻,那是經由爭吵冷戰兒女牽絆歲月澆鑄的親情,不是秋之白華那純襪伏粹的愛情,他們之間無須放棄原則,也沒有忍辱負重,有的盡是相互的欣賞與吸引,十年相濡以沫,舉案齊眉。
相比竇驍的清癯與溫雅,董潔那一身濃濃的女人味也讓人感到十分地溫馨。董潔總是適合飾演賢妻良母的絕色,因為她本身就是這樣的人吧?不大紅大紫,不炒作緋聞,但總是安安靜靜地拍戲,就像戲里的楊之華,認真地上課,默默地操勞,外表柔弱而骨子裡堅強。她和秋白應該都是很真的人,不善做作,不懂虛偽。瞿秋白能夠說出內心的話,楊之華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哦,對了,還有沈劍龍,也是很真的人。鏡頭中,楊之華從屋外走到屋內,瞿秋白凝望著她,沈劍龍轉身面壁,一首詩「借花獻佛」般泰然案幾之上。三個人默默地完成著使命的交接與愛的轉移。從此,革命路上多了一對伉儷,人間多了一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