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六部心理治癒勵志電影
十六部心理治癒勵志電影推薦
總有一些電影適合一個人的午後安靜靜的看。總有一些電影能溫暖你頹廢的思緒。 治癒系,就像是午後的時光一般恬淡,碧藍的大海,明亮的橙色調,描繪著酸酸甜甜的青春,漫長而豐富的人生過往。這樣的電影能在剎那間打動你的心弦。
一:諄諄教誨、春風化雨
《放牛班的春天》 Les choristes (2004)
影片在回憶中拉開序幕:一群頑劣成性的學生,一位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教師,再加上一個或幾個頑固不化,粗暴專制的學校領導......於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段微妙的關系開始慢慢地發生變化。
當調皮的學生們組成合唱團,合唱著天籟般的歌曲時,一股暖流淌過我的心窩,一種莫名酸意湧上鼻尖。
當學生們唱歌的老師離去時,漫天飄揚的紙飛機,飄落在老師周圍,曾經叛逆的少年們,用最純朴而真誠的方式,傳達著對老師的不舍與深深的愛。那一刻,詮釋著真情的感動。
《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Carpe diem,seize the day,make your life extrodinary.”(及時行樂,讓你的生命超脫凡俗。)影片中Mr.Keating的這句話,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心靈。
固定刻板的教育體制,扼殺著每一個學生自由的思想。一位不甘束縛於傳統教學思維的教師,用自已獨有的方式開導著學生們。死亡詩社,並不意味著犧牲,而是陰翳下無盡的希望。
結局時學生紛紛站上桌子聲援老師的一幕足以令人感動掉淚。
二:心靈溝通、開敞心扉
《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1997)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是天才,也會有他的苦惱。
一個封閉的內心,必然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個受傷的心靈,唯有不斷給予關懷,灌輸信念,才能走出陰霾,追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世上的每一個人,面對著生活的種種荊棘,心靈的城池上總會飄著陰影。就如影片中的天才威爾一般,心結解開了,生活便不再彷徨。
《雨人》 Rain Man (1988)
達斯汀霍夫曼可謂是傳神地演繹出“雨人”這一智障天才的角色。也許“雨人”生活上並不如常人般自理,可他內心所傳達的濃濃的兄弟情懷讓人感動。湯姆 克魯斯飾演的弟弟查理,原本只想拿回父親的遺產的他,也在與“雨人”的相處改變了自私的自我。這,應該就是影片要傳達的那種“手足情深”的兄弟情吧。
三:人狗情深、至死不渝
《忠犬八公的故事》Hachi: A Dog's Tale (2009)
還記得剛看這部電影時的觸動,當Hachi在主人去世後,每天仍然准時守候在列車大門前的石台上。那場景,深深地觸動著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眼淚便不自覺地奪眶而出。十年的默默守候,化作漫天飛舞的雪花,至死不渝...而我,早已哭得泣不成聲。試問世間何情能勝於此?
人與狗之間的情愫,一旦認定,便永遠相隨。不論風雨,不論逝水長流、歲月塵封,也不論生死離別。靈魂與軀體的交融,孰輕孰重?但願,真情長存…
生與死的距離,對於一條狗來說,它無法參透,它只相信,他的主人會回來。 它的生命如一注流水,一點一點在車站的青石台上年復一年地流逝。作為一隻狗,它有它的原則,不離不棄,不論生老病死。它卧在那裡,十年,透徹成一種風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人狗奇緣》 마음이... (2006)
狗對主人的忠誠,許多人無法參透。影片中,小男孩歷經磨難。妹妹溺水而亡,而他,也在所謂的收留人家屋檐下受盡欺凌。那隻被他拋棄的狗,卻始終對他不離不棄,翻山越水追尋他的蹤跡,即便小男孩無數次叫它滾開。
影片中最後小男孩擁抱為救他而奄奄一息的愛犬,那一幕,真情流露。比起影片中那勢利的母親,還有那些冷漠的人們,這份情感顯得那麼地真誠而感染人心。
四:天高海闊、追逐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相信自己,追逐自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盡管通往自由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Andy依舊不屈不撓,耐心地等待著那個沖破黑暗,涅槃重生的時刻。他做到了,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光明;同時,他也改變了獄友Red的人生態度,他的鼓勵讓Red最終也奮力追尋自己的自由。
希望,永遠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遠不會消逝…
《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很佩服主人公麥克默菲對改變瘋人院“病人”們所做出的種種努力。記得他與一人打賭他能搬動院中那沉重的壓力水箱,奮力嘗試後以失敗而終的他說過這樣一句話:“至少我嘗試過,而你們連嘗試都沒有!”
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悲劇命運。也許,影片最後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著人性的回歸。
五:樂觀人生、擁抱幸福
《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2006)
You got a dream, you got to protect it. (果你有夢想,就要捍衛它。)現實生活又有多少人做到呢?許多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迷失自我,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逐漸忘卻曾經的夢想。影片主人公克里斯· 加德納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他沒有高學歷,卻憑借著自己的堅持與毅力贏得了工作;他是個好父親,總是在困難的時候教導、鼓勵兒子。他的成功源於對生活的樂觀 態度與堅持不懈的奮斗。
當幸福來敲門時,別忘了把它緊緊抓牢。
《美麗人生》 La vita è bella (1997)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這是一部始終貫穿著樂觀態度的電影,盡管影片的後半部分被戰爭的陰霾籠罩。圭多,如此樂觀善良的猶太青年,以至於當他被德國納粹殺害時,我的心瞬間就停止跳動了。他總是面帶著和煦的笑容,他值得擁有幸福的人生。
奎多全家被送往集中營時,無論多危險,在兒子面前,他從未流露半絲苦痛。可以說,是他的樂觀使得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的心靈免遭扼殺。他樂觀而偉大,他的'犧牲讓無數人落淚。
六:歲月無華、溫情濃濃
《天堂電影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 (1988)
《天堂電影院》會勾起許多人或久遠的回憶,它不僅僅述說著人生,還詮釋著懷舊與感動。也許,若干年後的你我,再度回憶起這部電影,又將會激起你我內 心深處記憶的漣漪。一個人的歷史與一種文化的歷史緊密糾纏,人與電影朋友似地相伴成長。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人們普遍感到情感失落的今天,回望人與電影、 人與人之間這種自然、淳樸的情感,確實會讓人們從心底湧出一股親切的感懷。
《小鞋子》(1997) بچههای آسمان
一部觸人心扉的伊朗電影。也許,也就只有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貧窮地區的種種心酸與無奈,才能拍出這樣一部喚起人內心共鳴的好電影。影片取景伊朗底層 人民生活的地區,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系。 結尾金魚親吻孩子雙腳的畫面正是伊朗電影質朴內斂的底板,宛如神來之筆。
七:感人親情、催人淚下
《我是山姆》 I Am Sam (2001)
“我會很有多的時間去考慮怎樣作個好父母,那需要耐心聆聽愛心盡我所能,我不是個完美的父親,但我會盡我所能!”這樣一句話出自弱智父親山姆之口, 讓人感動。人間的真情,其實真的並不如影片中那些律師、醫生所說的“你能給予他多少” “你有沒有能力給予他所需要的”。真正的真情是發自內心的愛,它不需要過多的修飾,也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山姆愛他的女兒,而他的女兒需要這樣的愛。
《螢火蟲之墓》 火垂るの墓 (1988)
“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這是《再見螢火蟲》的第一句台詞。再見螢火蟲,再見那漫天飛舞的美麗,哥哥和他的妹妹在溫馨的螢光里安睡在這 螢火蟲的墳 塋 中,永遠微笑的、幸福的,安睡著。沒有被夷為平地的家園,也沒有指桑罵槐的親戚的白眼……再沒有人可以打擾他們,再沒有人可以打擾他們的安靜 ——這用生命換回的安靜!
那一刻,是落櫻如雪般帶走的轉瞬即逝的青春韶華.....
八:放逐理想、夢想飛馳
《三傻大鬧寶萊塢》 3 Idiots (2009)
爛片名幾乎埋沒了這部勵志而感人的印度電影。 aal izz well(一切皆好) 是主人公蘭徹的的經典台詞。蘭徹無時無刻都在幫助著兩個兄弟走出學習與生活上的陰霾。我倒是從他身上明白到堅持自己興趣的重要性
“有位智者說...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長處,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影片無處不詮釋著“追求卓越,成功就會追著你跑。”這句話。
《跳出我天地》 Billy Elliot (2000)
這是一個講述一個11歲小男孩破除重重阻礙追求夢想的芭蕾之路的故事。有夢想是件好事,而努力去追逐夢想的過程則更顯得珍貴,因為一旦你擁有了夢想這一財富,你會發現,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不過是你生命中的匆匆過客,你堅持下來了,一切的努力就會顯得那麼地值得。
;② 16歲少女被父母拋棄:一個原生家庭缺愛的人,今後該如何愛自己
《過春天》
關於一個16歲少女的故事
_青春年少正當時
最近重溫了2019年的一部電影《過春天》。
一部新人導演作品,沒有大製作、大投資的新題材青春電影,卻斬獲了多項國際大獎。
本片講述了一個16歲少女佩佩的青春故事。
16歲是一個充滿美好的年紀,有青春的臉龐、朝氣蓬勃、美好和憧憬。
16歲同樣是一個多變的年紀,是叛逆、焦慮及迷惘的代名詞。
一個從小得到家庭關愛的孩子,TA的內在是充盈的,內心是被滋養的,不會輕易誤入歧途;
而從小家庭關系缺位,父母關愛缺乏,就會像佩佩一樣,內心自卑、內向,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
影片中,正處於青春期的佩佩,在最需要家庭溫暖的時候,卻背負著原生家庭的陰影,無法獲得自身的歸屬感和存在感。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一句話:人的一生就是童年的不斷重復。
她就像很多人童年的縮影,除了自卑、敏感,其實很多童年影響都存在我們日常生活,它們細微、隱秘地破壞著我們的幸福。
在朋友交往中,只要對方給點關心,就會各種討好,不斷放低自己,對別人的話言聽計從,從而迷失自我;
在戀愛關系中,一旦不在伴侶身邊,就總想找對方、粘著對方,從Ta的身上獲取更多的愛意;
在工作關系中,即使你的觀點和方案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只要有人提出質疑,就會遲疑。
我們面對外界的底氣和態度,取決於自己曾經被如何對待。
《過春天》一個聽上去很文藝的名字,實際是「水客」(走私客)間的一句行話,代指走私順利完成。
01、內心缺愛的人,始終在尋求認可
16歲的少女佩佩,過著和他人相似的生活,唯一不同在於她身居兩所城市,香港和深圳。
她游離在兩座城市邊緣,沒有一個真正的歸處。
一個香港的父親,一個深圳的母親,父母離異,各自有了新生活。
因為這樣的家庭背景下,父母對佩佩的愛有心無力。
圖源:電影《過春天》
佩佩的父親,在香港有新的家庭,除了偶爾給佩佩一些生活費,沒有更多地交流;
佩佩的母親,除了照顧她的生活,更多時候都在沉迷打牌,以及與自己的新男人尋歡。
原生家庭的缺位使得佩佩無法找到內心的依靠和勇氣,只能任由內在渴望尋求出口,支配著她走完這一趟青春旅程。
佩佩形容自己是「無家的人」。當別人問起佩佩,家在哪裡時,她只回答說「很遠」。
這個「遠」,不僅僅是位置上的距離,更是心理上的距離
當閨蜜Jo提出日本旅遊,她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經濟條件,問父親要零花錢、拚命利用所有課余時間打工攢錢。甚至不惜多次逃課廝混,只為讓這個唯一的「朋友」開心。
一個內心缺愛的人,渴望被認同,不斷在外界尋找關注和愛。會討好對方,不斷放低自己,從而迷失自我。
02原生家庭缺位,就會不斷向外求索
加入水客之初,佩佩僅僅是希望能夠擁有足夠的錢,也是她融入這個集體的方式。
她遇到了帥氣令人心動的阿豪,如同母親一般的花姐。
在這個組織之中,佩佩所得到的不僅僅是金錢利益上的滿足,
更為重要的是以往的漂泊和身份上被排外的她,終於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群體性的認可。
原生家庭缺失帶來的孤獨感在這里找到了寄託,雖然這一切都如同海市蜃樓般縹緲虛無,但佩佩卻沉溺其中。
可這些對她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她得到了原生家庭中的認可,缺失的愛和關注。
一個缺少被愛,而又渴望被愛的人,一旦被關愛,那就會無比感動,將對方視為珍寶。
佩佩將家庭關愛的缺失不斷地轉投在別人身上,一開始是Jo,後來是阿豪。
即使得她明明知道阿豪是Jo的男友,卻在接觸之中,不可避免的情愫滋生。
那場手機的戲份堪稱電影最為驚艷之處,互相綁上的膠帶,曖昧的紅色,交雜的呼吸之聲……
圖源:電影《過春天》
彷彿在一瞬間,佩佩人生之中的所有缺失都得到了彌補。
這種感覺,就像遇到胡蘭成的張愛玲,一旦被溫暖,就產生了無限的愛。
這種愛,讓她產生「見了他,她變得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的感覺。
張愛玲是一個一生多麼孤傲的人啊!但是,因為缺少愛,渴望愛。
在一個並不優秀的男人面前,卻產生了低到塵埃中的感覺,但就是這種感覺,居然也讓她心生歡喜,開出花來。
而這種歡喜,讓她在被對方背叛的時候,仍然選擇付出、仍然選擇將稿費郵寄給對方。
就像佩佩,為了把這些人留在身邊,她放棄了原則。
最終她發現,這種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認可,分崩離析也只是轉瞬即逝。
03與自我和解,才能好好愛自己。
電影的最終,警察的到來,讓佩佩這段水客生涯徹底結束。
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原點,但此刻的佩佩,早已經歷過常人難以想像的境遇。
從天真夢幻,到被世界傷害,再到最終接受人生的破碎和不完美,懂得了世界的真相。
導演最後安排佩佩將囚禁在魚缸之中的鯊魚放回了大海,也預示著她與自我和解。
圖源:電影《過春天》
釋懷了自身難以面對的事情後,開始與母親真正交心。
與母親登山、吃飯、談心交流生活,面對如今的一切,她選擇了和母親和解。
香港是否有一天會真正的下雪,我們不得而知,可有些事情,若你不憧憬和堅信著,將永遠都不復存在。
圖源:電影《過春天》
這個春天終將過去,而佩佩也在跌跌撞撞中成長起來,未來她還有很多「人生功課」要面對。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像佩佩一樣,原生家庭缺位,內心缺乏愛,找不到出口,而產生自我懷疑和迷茫。
如何在缺失的原生家庭中找回愛?
與其一味地責怪父母,我們更需要的是先好好愛自己。
唯有好好愛自己,方能有光投射到內心。
有人一生都在被幸福的家庭治癒,而有些人需要一生去治癒原生家庭的創傷。
面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所造成的內心匱乏,有時候不必絕望,不妨試著放下心中的結締,釋懷坦然的面對現實。
我們「家和」課上,有很多學員都有來自原生家庭的困擾。
有些從小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誤以為父母不愛自己;有些是因為親人的離去久久不能釋懷;有些是父母離異後帶來的內心創傷;還有些人是復刻了自己父母的模式,卻找不到合適改變的方式。
學員自述
前幾年就開始學習記憶碎片整理、我只想找回迷失的自己,找回自己的幸福。
我是家裡排行最小,出生幾個月爸爸生病就去寺廟(我停留在認知中以為爸爸走了),鄰居就嘲笑「爸爸不要我」。
媽媽平時又很忙都沒有時間照顧我,是姐姐、哥哥在照顧我,並且媽媽說「我要乖、聽話」,所以形成我的認知中「媽媽也不要我」。
為了想得到媽媽的關注與愛,我用了傷害自己身體的模式「生病」來討媽媽的愛,只有生病時媽媽才會抱我。
看見是第一步,也是最後一步。
在這次的「家和」課程中感受到爸爸媽媽很愛我,找到這么多年自己財富留不住的答案。
如果你在原生家庭方面有任何困擾,或想了解更多,不妨來「和諧方舟」了解問題所在!
可隨時咨詢我們,我們願幫助每一位有困擾的人,成為您最有力的支持!
最後,在這個大家庭中,所有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久違的愛和內在的歸屬!
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在看」吧!
你看過《過春天》這部電影嗎?女主因為內在缺愛而向外尋求關注,對你有什麼啟發?可以在評論區寫下你的感想!
③ 有什麼適合治癒分手的好電影嗎
分手後的過程是很痛苦的,那麼就需要一些電影音樂來幫助自己走出失戀的陰霾,下面我就推薦幾部治癒失戀的電影送給你吧!
1.失戀33天
誰也說不清俊河的夢想究竟是什麼,但無疑,他是有的。他愛護宋珠喜的方式細膩至靈魂深處,就像杜拉斯筆下的中國情人,那樣的忐忑、憂傷、迷離、矯揉、孱弱,而又狂熱瘋癲。
最後一句話:失戀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接受下一次的勇氣
④ 豆瓣8.9分《心靈捕手》:一部可能治癒你一生的電影
願你終其一生,取悅自己。
在1999年後半期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詞彙——治癒系,指可以讓人感到平靜,治癒,舒暢的一種感受。後來衍生到了電影當中,於是自然誕生了治癒系電影,《心靈捕手》正是這樣的一部典型治癒系電影。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天才清潔工的故事。威爾有著過人的聰明才智,但卻是個叛逆少年,整天只知道喝酒、抽煙、打架。一次偶然的機會,麻省理工教授郎博發現了威爾的天賦,開始嘗試『救贖』威爾,故事就此展開。
這是一部關於天才的迷茫與自我救贖的電影,也是一部能讓我在影片結束後,按下【暫停】鍵,花費十分鍾認真地想想『我的人生到底要什麼』的電影。
關於這部電影,我打算用威爾的四條人物關系,來嘗試解釋天才威爾尋找自我的全過程。
你又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嗎?
一、 威爾與女友史凱蘭的感情線—— 象徵著 自卑
一直認為,自卑這種情緒通常會在愛情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如張愛玲這般高傲的女子,在遇到胡蘭成都會這么描述道: 見了他,就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
影片中的天才威爾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但他幼時父母雙亡,多次被寄養在了不同的家庭,又常年遭到養父的家暴,導致威爾一直生活在自卑的陰影當中。
在遇到女主史凱蘭時,自卑的威爾根本不敢搭訕,只躲在一旁的角落默默觀察。後來為了維護好友,才選擇挺身而出,利用他驚人的學識教訓了哈佛大學生。
這一次的解圍,也讓女主史凱蘭對威爾有了好感,留了電話後想要和威爾確定戀愛關系。這時的威爾反而不敢進行下去。
他對心理醫生尚恩說道:現在的她太完美了,我不想破壞她。
經過心理醫生的開導,威爾鼓足勇氣和史凱蘭確定了戀愛關系。但此時的威爾依舊沒放下自卑,在介紹自己的童年時,威爾為了掩飾自己是孤兒的身份,信口胡謅道,自己有12個兄弟。
後來女友史凱蘭想要去斯坦福大學繼續深造,並希望威爾和她一起去,威爾果斷地拒絕了。
威爾的不肯,更多是因為他不敢,他怕往後史凱蘭發現最真實的自己,那個從小遭到養父家暴的不完美的自己。也怕史凱蘭最後會和他的親生父母一樣拋棄他。
因為害怕失去,所以威爾選擇搶先離開。
對待愛情,我們總有那麼不自信的一刻,也許是埋怨自己家境貧窮,長得不夠漂亮,或是自己碌碌無為,無法給對方最好的未來。
其實這大多都是你自己想的太多。
好的愛情應該正如尚恩對威爾的開導:
愛情就是相互合適包容,你包容我,我理解你。愛你的優點,也同樣愛你的缺點。
二、威爾與死黨之間的關系——渴望被愛
整部影片講了很多東西,比如愛情、師生情和友情,其中最令人感動的自然是他的死黨查克對他說的那一番話:
「如果你20年後還住在這里,還在建築工地工作,我會殺了你。
每天我們一起玩一起鬧的時光很棒,但對我來說,去你家接你的那十秒鍾才是最棒的時光,我每次都希望你可以悄無聲息地離開這里,去那些可以展現你天賦的地方。」
其實死黨查克早就察覺到,是他們這群死黨,拖住了威爾去更好地方的腳步。
心理學中,態度特徵是體現一個人性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指我們如何處理社會各方面關系的一種態度。
威爾的童年過得很慘,屢遭拋棄,最後還被養父虐待。 這種經歷使得威爾非常渴望被關愛。這群死黨正好可以填補威爾這部分的情感缺失。
他們每天一起喝酒,一起打架,一起從事最底端的體力勞動。因此當威爾發現自己有過人的天賦時,第一時間選擇了隱藏自己的天賦,他深深眷戀著和朋友們過普通的生活,不希望有任何的改變。
威爾的問題在於他對自己的慾望和需求沒有自己的想法,他此時只不過是一個空洞的人罷了, 逃避和自我欺騙終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影片的最後,解開了心結的威爾駕駛著死黨送他的二手汽車,奔向加州去尋找那個他最愛的女孩。
這時的他,才是真正的威爾。
三、威爾與數學教授郎博的交鋒——真正的自我
影片的一切要從威爾把麻省教授花了兩年時間才解答出來的難題輕松解開開始,教授無意之間發現了威爾這塊璞玉,於是保釋了因為打架而進監獄的威爾,並且找了很多心理醫生來『解救』自我封閉的威爾。
我認為在整部影片當中,威爾與數學教授郎博的關系才最為純粹:教授想利用威爾做學術,而威爾要利用教授逃脫法律的監禁,兩人各取所需。
因此只有在數學教授郎博面前,威爾才不會掩飾真正的自我。
教授介紹了很多高級,坐辦公室的工作給威爾。而威爾始終認為自己不屬於這里,自己只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生活。
這里看似威爾是對的,因為他在追求自我。但實則不然。
因為從始至終,威爾沒有認識到『真正的自我』。他選擇每天花天酒地,從事低端的體力勞動,不是因為他喜歡這種生活,而僅僅是因為他不想和朋友分開而已。
在心理學中,人的自我認識分為四個階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無知);
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
知道自己知道(覺察);
不知道自己知道(習慣)。
而此時的威爾正處於第一個階段,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生活,處在一個最迷茫、最無知的時候。
威爾真的如自己說的那般不喜歡做學術嗎?
也不對,因為在第一次看到數學教授寫在走廊上的難題時,威爾就被深深吸引了。當天早早地和朋友告別回家,在洗漱間的鏡子上奮筆演算起題目。
只有當威爾真正解開了心結,拋棄朋友和郎博教授介紹的工作去追尋女朋友的腳步時,這個選擇才是威爾所做的正確抉擇。
也只有這時,他才算找到真正的自我。
四、威爾與心理醫生尚恩——代表著救贖
《心靈捕手》是一部經典治癒片,更是一部純粹的心理學題材影片,整部影片都在講解心理醫生尚恩是如何解開主人公威爾的心結,而威爾的感情線和友情線,只是穿插在其中的點綴。
作為天才病人,不想被治療的威爾已經嚇跑了多位心理醫生。他像是一個蜷縮著身體的刺蝟,用尖刺保護著脆弱的自己。
同之前的心理醫生一樣,尚恩與威爾的第一次見面就輕而易舉地被威爾惹惱。而不一樣的是,被惹惱後的尚恩出於一個醫生的良知,並沒有選擇放棄威爾。
也正是這時候尚恩才發現威爾遠不像他表現出的那樣壞,威爾更像是一個被嚇壞了的小孩子。
心理學家塔爾瑪德說 過 : 「 我們並不是客觀的看待 所有 事物,而是總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 」
這意味著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很容易會把身邊的一切事物歸咎於我們『自己做得不夠好』。
團隊出錯了,是自己的原因;感情破裂了,認為是自己不夠富有或不夠帥氣;甚至父母偏心,都歸咎於自己做得不夠好。
當這些事情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這些人就會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並陷入情緒困擾。
「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
當心理醫生發現了威爾的症結後,一遍又一遍地對威爾重復著這句話。你親生父母出了意外,與你沒有任何關系,你的養父施暴與你,也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在尚恩一遍又一遍的誘導下,威爾終於從冷靜到啜泣,突破了自我束縛,趴在尚恩醫生的肩膀上痛哭起來。
威爾也終於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了自己的自卑。
天才威爾的煩惱,我們普通人依舊存在。像威爾一樣自卑,像威爾一樣迷茫、找不到自我。
但我們要記住:過往不會制約今後,經歷也不會限制未來。
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的人,有些是好人,有些是壞人。有些人會讓你害怕逃避,有些人會讓你不舍離去。
但遇到這么多人,遇到這么多的事。
我們 終其一生要學會的一件事,那就是對自己好,因為你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 。
終其一生,取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