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如何理解電影世界的真實感

如何理解電影世界的真實感

發布時間:2023-05-07 05:34:41

1. 對電影的看法

電影是由特定文化創造的文化文物。它們反映了這些文化,進而影響了它們。電影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來源,也是一種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電影的視覺基礎賦予了它傳播的普遍力量。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徵,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



(1)如何理解電影世界的真實感擴展閱讀

電影的表現手段:電影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2. 電影的逼真性

的。」為此,他的立論是:「攝影的美學特性在於揭示真實。」他說,「攝影機的鏡頭擺脫了我們對客體的習慣看法和偏見,清除了我的感覺蒙在客體上的精神銹斑,唯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能夠還世界以純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從而激起我的眷戀。」

從以上克拉考爾和巴贊兩位電影理論家對電影本性的認識來看,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他們都把照相本性,即通過攝影機的鏡頭能夠逼真地反映物質世界的現實當做是電影的本性。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改嘩常容易把逼真性和真實性混為一談。能夠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逼真鋒歷性,是科學的概念,是電影本身所固有的天然屬性;而真實性則是藝術上的概念,常指藝銀殲搜術創作上的追求或欲達到的目的。

3.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4. 關於電影真實性和逼真性的區別

電影的逼真性是電影的天然屬性。電影是通過攝影機把客觀世界的形象如實地紀錄在膠片上,再通過放映機還原在銀幕上。但我們常常容易把逼真性和真實性混為一談。

能夠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逼真性,是科學的概念,是電影本身所固有的天然屬性。而真實性則是藝術上的概念,常指藝術創作上的追求或欲達到的目的。不可將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混為一談。

真實性又是和逼真性密切相關的。它首先來自電影的逼真性,而不是真實的事情。盡管故事是虛構的、扮演的,但體現形象的物質外殼必須有逼真的質感,且是以導演構思的主觀刻畫呈現其面貌的。真實又必須用逼真的影像外殼來包裝,才能打動觀眾。

基本介紹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5. 我的世界大電影是真實的嗎

您的問題很有趣,我的世界大電影是真實的嗎?

答案是:這取決於你的定義。如果你把「真實」定義為「真實的人物、地點和事件」,那麼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如果你把「真實」定義為「具有深刻的真實感」,那麼答案就是肯定的。

在電影中,製作人會利用各種技術,如攝影、剪輯、配樂、特效等,來創造一種真實感,從而讓觀眾沉浸在電影的世界中。電影中的角色、地點和事件可能不是真實的,但是他們的表現可以讓觀眾覺得他們是真實的。

此外,電影中的角色也可以被觀眾所認可,他們可以讓觀眾感受到他們的真實感,讓觀眾覺得他們是真實存在的。例如,電影《我的世界》中的主角,他們的表現讓觀眾感受到他們的真實感,讓觀眾覺得他們是真實存在的。

總之,我的世界大電影是真實的嗎?答案是:取決於你的定義,如果你把「真實」定義為「具有深刻的真實感」,那麼答案是肯定的。

6. 電影的質感具體指的是什麼

此題很有意思,難以解答,也註定沒有正確答案。
電影的質感,我認為也可以等同於電影的氣質。
試結合個人的觀影體驗,談一下想法。
----------------
我個人感覺有質感的電影,往往都來源與有想法的導演,導演的想法有多少被呈現在電影里,這部電影就有多少重量。這種重量壓在觀眾的心上,是劇情之外的另一種體驗,它決定了劇情以何種面目呈現在觀眾面前。我更喜歡將質感稱為「一種出發點」。
我看諾蘭幾乎所有的電影,呈現出來的就是「厚重」。這在蝙蝠俠前傳系列中尤其明顯:
1.特寫近景多、即使是全景、中景的時候,被攝入物體巨大身影擠佔了畫面的主體。三部曲里碩大的卡車、碩大的運輸機、碩大的蝙蝠戰車和蝙蝠戰機,連那個蝙蝠摩托車都配了那麼碩大的輪胎,在畫面上,壓著你喘不過氣來。
2.諾蘭在講故事的時候你總能感覺到他的不緊不慢,高速剪輯你是永遠看不到的。即使在處理緊張/高潮橋段時,配上漢斯季默那麼重、快速鼓點的配樂,諾蘭也一定耐性的把演員的動作/台詞完整的展現完,他靠電影故事內在的戲劇沖突張力去讓你緊張。這是一種選擇。
3.統一整個電影的風格、基調。色調是昏黃、灰暗、壓抑的。連蝙蝠俠的聲音都低沉到地底,除了反派,誰都難得在電影里笑一下。順便一提,諾蘭的電影感覺都相當嚴肅。A級製作中為了在電影發展時不至於太冷場經常會講笑話,這些你在諾蘭的電影里是相當少看見的。
諾蘭慢吞吞的講故事,從來不會省略動機/動作讓觀眾自己銜接人物性格變化。所以以上這一切,讓我感覺到他電影中的「厚重」,而正是這種厚重感,讓我感覺到了余華《活著》里說的「一根頭發拴住一萬斤的重量,但頭發沒有斷」。我感受到了蝙蝠俠作為體制外英雄面對打破體制內暴力(警察)與犯罪分子之間平衡時,往往受到的雙方的責難。第三部里管家辭職前的對韋恩說的:我當年埋了你的父母,現在我可不想親手埋了韋恩一家。這種不詳的宿命感一直在後兩部前傳中彌漫,而蝙蝠俠的出現究竟有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點」,真是猶未可知,是蝙蝠俠的出現,升級了這些更為暴力反人類的反派,當平衡被打破,成長往往是天平的兩端。看完《蝙蝠俠》的很多陰暗的想法,和諾蘭營造出來的「厚重」是分不開的,而「厚重」我認為就是諾蘭電影里的質感。
------斯皮爾伯格導演在《拯救大兵瑞恩》後個人風格轉變非常明顯,大量的移動跟拍鏡頭,在一個鏡頭中展現了大量的動作/表情/對話。這種處理同樣是提升內在的節奏張力,在《慕尼黑》中尤為明顯。恐怖份子的突襲、復仇隊員第一次並不熟練甚至緊張的自殺,在這種跟拍,較長的鏡頭展現中,異常的真實,異常的有參與感。
而所有這一切,造成了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真實感」。
即使在科幻片《少數派報告》中,這種處理出來在情感線發展的流暢感,都讓你感同身受。
------還可以簡單舉例子的如姜文的電影,色彩的荒誕、對白的荒誕、人物性格的荒誕/偏執、抽象/理想主義的配樂,仔細看,什麼元素都被刻意的放大或者荒誕了。像極了余華的文字,特別是《兄弟》的里倫理顛覆、浮躁縱欲、眾生萬象。但也正就是余華的文字,那麼的荒誕,骨子裡現實感倒愈加被濃重的揮灑出來。他與他都提筆說了一小撮人物,但我們總能在這一小撮人中看到一大批人。
------類似的例子還能舉出很多,大體都是有自己風格的導演,正是這種風格的導演,讓電影可以任意被揉捏,被突破,被討論,不會像好萊塢很多A級製作一般被公式、被限制、被預見。
電影質感的體現,大抵就是導演的個人手段與想法吧。
以上,提供是一種解釋。

7. 賈樟柯:如何理解世界,理解人可能比理解何為電影更重要

每拍攝一部電影,都是處理各種繁雜事務的過程。導演基本上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在做出決定的工作。

每一個決定的瞬間,幾乎都是下意識的反應,人們把這歸結為一個詞: 藝術感覺

但在創作的時候,在每一個下意識的反應背後,支撐導演反應速度和反應質量的,往往是日積月累的對電影的理解。

正如黑澤明導演所言: 我一直在尋找電影之美,但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猶如出家人的修行,電影是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理解的藝術。電影有其製作的工藝和技術,也有其創作的規律和觀念。

在音頻節目電影課中,我想回到一些關於電影的常識性的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理解。

這個節目不是一系列嚴謹的學術報告,也不涉及高深的理論,也不是電影秘史的鉤沉,就是聊聊電影、聊聊天。

這個節目,僅僅是一個導演的電影學習筆記,僅僅是一家之言。即便如此, 我希望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到一些電影常識,與我一起去理解、去尋找電影的美。

長按下方海報識別

進入賈樟柯的電影世界

電影理論 · 創作實踐

到現在,我都覺得我個人的創作一直得益於理論的滋養。

我們在90年代讀書的時候,像我在的北京電影學院93級,是所有的專業都招,有很多創作的專業: 導演、攝影、美術,教學偏重於創作實踐。

而我是學電影理論的。當時,在同學里流行一種觀點,認為學理論沒有用,對於創作來說理論太遙遠、太枯燥了。

其實那個時候我也分辨不清,因為剛接觸到電影,對我來說, 我的專業是電影理論,這就是我該學的,其次才是自己去學其他專業的一些課程。

北京電影學院的課程設置很科學,我們在大一、大二有很多年級各系都要上的公共課,包括電影攝影,我們也學了兩年。教過我們的老師有穆德遠老師、趙非老師。我們在錄音方面也有專業課,表演也有。

電影確實具有實踐性的技術門檻,理論究竟能起什麼作用? 那時候不太清楚,畢竟它不像學習專業技術那麼顯而易見、立竿見影。

比如上導演課,什麼是軸線?什麼是跳軸?今天這堂課完了確實能學到具體的東西,但在創作時候會馬上面臨這個問題。攝影也是,學習膠片原理,掌握不同鏡頭的特性,這些知識有了之後,在實踐中馬上可以使用,可以印證它。

手繪攝影軸線圖 軸線是所拍的畫面中的虛擬線條

軸線規律是設置攝像機機位所遵循的原則,看是否「跳軸」

但是理論是虛無的,在實踐中往往感覺碰不上,所以就覺得理論好像可有可無。然而隨著電影工作的深入,我後來覺得, 如果把理論比作是軟體的話,那些技術的課程就是硬體,它是保證電影物質呈現的創作基礎。

電影理論首先帶來幾個層面的東西,一個就是對電影這個媒介的理解和認識,簡單說就是何為電影?第二個就是 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人? 我覺得後一個可能更重要。

前蘇聯與美國劇作理論的不同

關於第一點,媒介認識方面的理論,我想舉一個敘事方面的例子。

我們讀書的時候,電影的劇作理論一開始偏向俄羅斯式,也就是前蘇聯的劇本創作方法。

因為那時候我們劇作課的主任教員是王迪老師,他是留蘇回來的,所以他強調 劇本的文學性 ,要可以發表,要可讀,它得是一個文學作品。

王迪(1928-)1961年起執教於北京電影學院

開創了中國電影編劇科班教育模式,1994年獲北京電影學院最高成就獎「金燭獎」

後來到了大二、大三的時候,就開始設立美國劇本方法的課程了。我記得有兩個「胖胖的」美國老師來給我們做短期劇本訓練,他們的教育方法跟思路就完全不一樣。

第一堂課的時候,美國的老師就問了學生一個問題,說 「如果想讓一個人的命運改變,你們覺得有什麼方法?」 我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那時候流行一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我就開玩笑回答說:知識。這其實有些 搞笑 的成分,同學們都在笑我。

老師跟我說:你講得太籠統了,劇本需要具體的動作支持。

比如讓你的人物離開家去外地上學,就可能改變命運;比如說讓人物搬家,他會改變;比如生病,他會改變。他們舉了很多例子,完全是另外一種劇本的創作思路。

我覺得前蘇聯和美國的兩種創作體系都是高度理論化的。當你掌握了兩種體系的不同理論時,並不一定說你要選擇哪一種,而是說兩套理論會融為一種屬於你自己的方法。

敘事的反叛者

在前蘇聯式的劇本創作理論裡面,從來沒有談過敘事的跟蹤性,它的劇本氣質偏向於抒情,基本上不強調敘事的效率。但是美國的劇本創作理論,第一點就是 跟蹤性

何為跟蹤性? 就是一個觀眾從看電影的第一分鍾被什麼牽引,讓他能夠一直看到90分鍾? 是懸念、遞進的情節,還是氛圍?這個跟蹤性是由什麼造成的?

我覺得之後我大量的劇本寫作,基礎寫作都是前蘇聯式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覺得我深受美國電影理論里那種敘事跟蹤性的影響。這種敘事的跟蹤性,需要你內在有一套辦法,無論是建立起來,還是打破它,都會 讓敘事變得具有自我生長性,最少會有遞進感。

我曾經特別不滿意我第二部電影《站台》的初稿。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很多細節方面的回憶與想像寫得很准確,但整體上總覺得缺點力道。

後來我想起美國劇作理論裡面「跟蹤性」的問題,我發現當時的劇本確實是缺乏跟蹤性的。

電影到敘事中段就有一點像俄羅斯套娃,看著很豐富,但揭開一個其實跟第一個一模一樣、再揭開一個跟第二個一模一樣、揭開第三個跟第二個一樣。同一個面貌,一模一樣,只是從大變小了。

之後,我看到很多電影在敘事上都有一個通病: 推動性不夠,一直重復,遞進性不夠,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

這個時候,理論就變得很重要。所謂理論,就是前人對於創作經驗的總結。

而這個理論,它不是信條,不是說理論要求有敘事跟蹤性,你的電影就必須有跟蹤性。你可以反它,但前提是你要懂這個東西, 你要理解創作的常規是什麼。

當你成為一個敘事的反叛者,你應該有很清晰的認知,知道你到底在反叛什麼,又為什麼要反叛?

這不是亂來的,這就是理論認識在創作方面一個小小的指導,它給創作者帶來判斷時刻的參照。

精心的「判斷」更多來源於理論支撐

我覺得無論是作為一個編劇,還是作為一個導演,特別是作為一個導演,很多時候做的是判斷性工作。

小到同樣的五個道具,你究竟挑哪一個?大到挑演員,再到敘事方式的決定、情節的取捨、人物的設置。導演無時無刻不在判斷,而 在判斷的時候,一部分靠直覺,更多的往往需要理論的支撐。

之後我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同行,我發現 能夠長時間保持比較高的創作水平和旺盛創作力的導演,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電影理論。

像已經過世的阿巴斯導演,可以說是一個電影理論家;像奧利弗·阿薩耶斯,他不僅是一個電影理論家,還是一個電影 歷史 學家。再比如馬丁·斯科塞斯,在零幾年的時候,我去他的工作室做客,那時他正在剪輯《紐約黑幫》。

馬丁給我看了一些片段,然後說他為了剪這幾場戲,這兩天一直在看愛森斯坦(Eisenstein)的電影和他的理論書籍。

我想馬丁·斯科賽斯的電影語言跟愛森斯坦蒙太奇式的電影語言,差距還是很大的。但是他能夠在做決定的時候,回到電影史,回到啟發過他的導演們,尋找他現在的位置,尋找他此刻做出決定的依據。

從更大的層面來說, 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電影就是解釋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載體。

我們必須帶著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法來進行創作,這些眼光和方法來自於更大的哲學層面,來自你的基礎人文素養。

比如說你是不是接受過女權主義的一些理論?是不是在性別問題上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你是否接受過新 歷史 主義的方法?你在重新書寫 歷史 的時候,重視什麼?

「新」電影會過時?

現代理論的學習,讓我們更加貼近於人類目前理解問題、處理問題的前沿。

所以有的電影一出手,就是一部現代電影;有的電影一出手,就是一個保守的前現代電影,是過時的。

為什麼會過時?因為你看待世界的目光是舊的、是陳腐的。

怎麼保持一種新鮮的目光, 在於我們對於人類思考這個世界最新進展的理論的掌握,它要變成我們的創作軟體。

通過這些理論學習,我們變成一個現代的人,我們的電影才會具有現代精神。 如果你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30年、40年前,相對來說你的精神可供當代人分享的部分就顯得就落伍。

所以我覺得從根本上來說, 理論是一種自我建設。 當你不停地汲取理論,成為一個具有當代精神的人時,才能夠保證你的電影是屬於當代的。

你可以拍古代、可以拍未來,你也可以拍此時此刻,但是想讓電影所貫穿當代精神,需要你本人是個當代人,否則就算你拿到一個非常有當代精神的小說原著,也可能把它改得缺乏新意。

比如說《趙氏孤兒》,我從九幾年開始看過非常多的改編小說和劇本。同一個故事基礎,但不同改變有不同的側重點。

我記得有一本小說,我非常喜歡。它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仇恨應該被繼承嗎?

我覺得這很新穎。一個古老的中國戲曲故事,在一個新的翻寫小說里,提出了一個新問題:要不要繼承這筆血債?仇恨跟個體有多大關系?這就是一個新的思考。

當然,也有的改編跟幾百年前的戲曲沒什麼區別,還是忠臣良將,那我們為什麼在今天還要重復講述它?這說明寫作者本人的認知理論系統還是陳舊的。

這也就回到了本集的主題——電影的新與舊。

我覺得理論會幫助我們 成為一個擁有現代精神的電影工作者,或者說擁有現代精神的觀眾, 來繼承前人理解世界的方法, 形成一種當下的觀點。 這就是學習理論的重要性。

8. 你覺得電影對一個人正確認識世界有哪些幫助

看電影對一個人的物質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對於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氣質有著巨大的影響!電影是對我們物質以外的生活巨大補充!現實生活是單調的,但是電影世界是無限豐富的。你可以從電影中找到快樂找到共鳴找到理想。另外電影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社交手段,談論電影基本上可以很快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電影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也可以是一直生活追求,不要說電影是虛的沒有意義,嚴格的講生活中除了吃飯睡覺和交配,其他都是虛的!

9. 從電視劇引發的對人性的思考——真實感

最近看完了《都挺好》這部劇,覺得前半部分拍得特別棒。

至於為什麼這么棒?

我想在於演員對角色的精彩演繹和真情的流露,營造了出一種真實的氛圍。

在這氛圍之中,我們的情緒慢慢跟著角色走,對接下來發生的劇情表示認同,對角色的行為表示理解。

角色若是難過,我們跟著難過;角色開心時,我們也會不自覺露出姨母般的微笑。

他們所歷經人生的酸甜苦辣,似乎也能傳遞到我們身上,與我們自己的情感發生共鳴,使我們不得不大呼——

一旦我們覺得他真實,他所做出的一切,所說的話,會繼續牽引我們的注意力去感受接下來的劇情。
反之我們則表示不理解,潛意識里抗拒這些,分分鍾要出戲。

拿個場景舉例( 第二集 05:40 ),小明玉媽媽想賣掉她的房間來供老大上大學,明玉孤身反抗後倍感無力,希望爸爸能說幾句公道話,然而爸爸的表現卻是這樣

分四步分析:

總結:這幾個小動作,真實地演出了出蘇大強內心的矛盾和掙扎,讓人覺得他不想窩囊卻不得不窩囊。這就是好的表演呈現出來的效果,所有的效果疊加在一起後,卜逗角色會從屏幕里脫離出來,立體感就有了。

在生活中,我們享有親情、愛情、友情,我們追求財富、權利、事業。

但往往我們想要的很多很多,以至於不斷陷入矛盾之中,處於魚和熊掌二選一的境地。

大強也一樣,想要當一個好父親為女兒奪回房間,也想在這個家繼續生活下去不願看到妻離子散,只好任由老婆折辱自己,甘願當個自私自利的窩囊廢。

正因為他在親情和生存之間不斷徘徊的心理表現,將一個生存欲總是戰勝親情慾的小人物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覺得這個角色演得真,演得好。等哪一天大強表現得有人情味了,長大了悄弊肆,我們也會為之一笑,因為我們和這個角色已經綁到一起了。

要演出出真實感,你得處在相應的狀態之中
要達到或是想像出這樣的狀態,人生就需要很多經歷
要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生活中的一切就得處處觀察和思考,甚至要主動去經歷

老戲骨們的閱歷自然是不用說的,讓人詬病往往是小鮮肉的演技。你連血都沒啟轎流過,表現出的疼痛怎麼讓我們感同身受呢?不知道的還以為便秘了。

王傳君為了演好《我不是葯神》里長期遭受白血病折磨的病人形象,曾將自己鎖在房間里不吃不喝整整兩天,為的就是達到病人般的狀態。

阿米爾汗為了拍出真實的老年胖父親的感覺,曾一個月瘋狂增重到194斤,拍完老年後又花了5個月時間減回來。當別人問他「想胖很容易,直接塞硅膠不就好了,幹嘛這么折騰?」
阿米爾汗直接回答說:那樣我沒胖子的感覺!

只有把自己帶入角色的狀態,你才會知道角色真正想要什麼,你的呈現才會自然、真實。

心理學有個出醜效應,意指精明的人無意中犯點小錯誤,不僅是瑕不掩瑜,反倒更使人覺得他具有和別人一樣會犯錯的缺點,反而成為其優點,讓人更加喜愛他。

十全十美的人未必會受到別人的歡迎,擁有一些小缺點的人反而更討喜。

很多明星的吃貨屬性,愛打游戲屬性,忘東忘西屬性,家裡亂糟糟屬性,其實都經過了一定的包裝,甚至是故意這么設定的。目的就是讓大家覺得ta更具生活氣息、更接地氣、更真實,能和大家走得更近,能製造出更多茶餘飯後的談資,讓大家不會忘了ta,這樣才常年不掉粉。

記得看《人們的名義》時,彈幕大軍在一身正氣道貌岸然的侯局長和一跪逆襲勝天半子的祁同偉之間紛紛選擇了後者。原因正是因為劇中詳細介紹了祁同偉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了末路,又是怎樣一跪跪到公安廳廳長位置的。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我們更能理解他的遭遇,哪怕他選擇了錯誤的道路。
反觀前者,似乎生來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彷彿是正義的化身,教科書一般的存在。他家庭和睦,工作勤奮,煙酒不沾,滿嘴道義法律,能毫無顧忌地選擇正義,沒有任何缺點,這樣的人大概只配活在電視中了。

喜歡看動漫的人應該知道,大多數厲害的角色也會有一些「缺陷」設定

比如愛看《親熱天堂》的卡卡西

身高矮小的愛德華

暴飲暴食的路飛

不苟言笑的宇智波鼬

正因為擁有「缺陷」,角色形象才更加鮮明,人氣久居不下。
一旦認真起來,這些「缺陷」瞬間消失於無形,顯得格外有魅力,不正是出醜效應的實際運用嗎?

我們覺得一樣東西真實存在,是因為看得見、摸得著它。

假設我們失去了視、聽、嗅、觸等一切感覺,然後去像觸摸真空一樣和它交互,你還會覺得它存在嗎?真實嗎?哪怕所有人都說它存在呢?想一想《皇帝的新衣》這個故事。

所謂的真實,最終來源於我們的感受。但光有感受還不夠,因為你自己都可能懷疑它,轉而去尋求其他人的認同。

我們驚訝於某一件事的發生時,經常會問其他人:「天哪!剛才發生了什麼?是真的嗎?」

我們在工作取得成績或考試考了高分時,會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期待領導的開會表揚,期待老師讓同學以自己為榜樣。

拍了幾張美照之後,我們總會第一時間分享到朋友圈,期待親朋好友的點贊。

看完某部電影電視某本書後意猶未盡,我們會去查閱相關作者演員的資料,會去貼吧灌水,會寫觀後感在圈子裡分享,會推薦給朋友。。

親友群,旅遊群,貼吧,論壇等等等等,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我們的感受需要別人認同 —— 你所感覺到的真實 = 你的感受 + 所有人對你感受的認同程度

其他人對你的認同,
也許是因為他們有過類似的經歷和感受;
也許是來源於他們對你的信任或是崇拜;
也許是來源於他們的處事原則;
也許是來源於他們的理性決斷;

在你受傷或是遇挫的時候,如果有人不但不安慰,反而一個勁地給你講道理,告訴你哪裡做錯了,哪哪又做得不好,試想下你如何看待他?此刻你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耐心傾聽、有過類似遭遇的人,只有他才能理解你的真實感受。

曾經有位女同事拔完牙後迫不及待地找我聊天,我就坐她不遠處,坐座位上隔空聊了很久的手術過程與它的痛苦,怎麼打麻葯的,拔的時候怎麼拿工具一下下撬出來的,最後摘出來是什麼感覺。聊開後一直停不下來,總覺得還有很多細節沒描述清楚。這種因為相同經歷而互相認同的感覺非常微妙的,那樣經歷就顯得更加真實了。

對一件事做評價時,若我們有過相同的感受,才會覺得真,才更容易認可。

假設我沒有這段經歷,而選擇化身個直男去教育她甜的吃得太多了,刷牙不夠仔細,那麼聊天很可能到此結束。

世界上之所以存在那麼多直男存在,就是因為他們缺乏認同別人的能力。他們常常按長輩傳授來的道理去評價其他人或事,而自己又缺乏相應的經歷,盲目自信地認為自己的道理是評判的標准尺度,講道理時認真的表情往往讓擁有過實際感受的人的哭笑不得。

要掌握的道理只有一個——通過各種形式手段去認同別人。

好的表演其實也反映了演員對觀眾感受的認同。

蘇大強的種種細節表現來自於大紅老師生活中對別人的觀察和模仿,有經歷的觀眾看到他的表演後,感受到了他對自己過去經歷的認同,以前的種種感受無意間被喚醒了記憶,神經細胞再度受到刺激傳遞到大腦中樞系統,出現了那時真實的感覺,從而情感發生了共鳴。在這真實感中越陷越深的觀眾,自然也就被倪老師俘獲了。

若能掌握人性這一規律,不管以後演戲還是唱歌,修身還是治國,只要涉及到和人打交道,總是會起到幫助,讓你事半功倍。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可謂將「怎麼去認同別人」這個動作用各種形式的真實案例講到了極致,前幾章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人際關系的基本技巧

第二章——贏得他人喜愛的六個方式

第三章——如何讓他人想你之所想

...... (後幾章不再列出)

這本書是一本行動指南,它所有的點都圍繞一個宗旨闡述——怎麼做才能讓別人有被重視的感覺。

哪怕是一個陌生人,沒什麼交集,如果你對他付之微笑,記住他的名字,就屬於對他的認可,他也會更樂意與你接近。所以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是有一定道理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別人覺得你很重要,離開你事情就辦不了,你自己不就更有存在感,更有被重視的感受了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認同別人並不意味著盲目附和,再加上國外和國內文化是有一定差異的,書中一些案例不要直接模仿。你得發自內心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像對方的境遇,你在他那種情況下會怎麼做,他做了哪些你做不到的,他沒做哪些你做得到的。哪怕做不到這點,只是專注地傾聽,別人也會很感激你。

這類工作/興趣取得成就的共同點是——需要受眾的認可。

所以就得研究大部分受眾經歷過什麼,怎麼經歷的,再把這些經歷的細節通過一定藝術手法修飾後,再用 音符/文字/故事/舞蹈/聲音 把別人帶回那種感覺,反響自然會好。

比如你想要寫小說,考慮到大部分普通人的人生中往往有很多不如意,作業多,工作壓力大,很多人希望自己能一覺睡醒後擁有了超能力,能過目不忘,會各種功夫,能得到異性的青睞等等。根據這些就可以寫主角一開始是如何的寒酸窘迫,然後因緣巧合下拜入xxx門下/穿越到過去/遇到傻白甜,人生一下高出別人一大截,步入上層社會。。。讀者的郁悶情緒積壓已久,發現主角也是如此悲慘後,更容易把自己代入進去,後面的逆襲之路逐漸地把讀者那口惡氣給釋放出來,爽快感讓人無法釋懷,心中滿是感激之意,從此成為你的鐵桿粉絲。

和上述所說的創作型內容不同,上面偏藝術,偏抽象,在認同別人時不能丟了藝術的美感,需要對感受進行修飾,再創作;而這里偏實際,偏生活,常涉及到雙方利益,往往雙方地位還處於不平等的狀態,如果你在認同別人時去加工修飾你的手段,很可能被戴上一頂虛偽、表裡不一的帽子,得到事與願違的效果。

比如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遇到他很愛玩游戲的情況,我們可以在允許的時間范圍內,陪同他一起玩。並對他操作犀利、意識到位的地方進行認可,勝利後一起擊掌慶祝,同時鼓勵他朝較高段位、較高名次邁進。失敗了也不要責怪,停下來分析下戰局。游戲時間一到,哪怕對局未結束也得強行停止,因為一局的時間是能提前預估到的,不要讓他心存僥幸。這樣既培養了時間觀念,也培養了契約精神和自製力。如果我們給予他的認同感,比游戲能帶給他的更多,久而久之,他會不那麼需要游戲了。

但如果你厲聲喝止他,把他關在房間里寫作業,那他肯定一臉的不服氣。因為你沒有去思考他為什麼喜歡玩游戲,游戲能帶給他什麼感受這件事,他很可能會學會這種手段以後去對付別人,甚至是你。

又或者你說自己曾經從不喜歡玩游戲,雖然他當時聽信你的馬上不玩了,若他日後從其它信息源得知了你以前翻牆出校園通宵上網的糗事,那你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可還得繼續教育啊,最後不得不採取一些強硬措施。

所以遇到了不希望出現的現象,但又不是違反原則的大問題,就去想想這種現象出現的內在原因,不要圖快選用強硬手段、撒謊等方式走捷徑,嘗試去溝通,找出可能的原因,對其行為合理性給予一定程度的認可,慢慢去引導、改變不合理的部分,從而扭轉成自己想要的局面。

一般來說一個年代的人經歷會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8090後那時候聽過小虎隊周傑倫的歌,追過F4,打過街機,玩過傳奇魔獸,看過古惑仔,收集過水滸卡。若有一天這些元素突然出現在眼前,你絕對會感慨萬分,淚涌心頭,懷念那美好的曾經。過個三五十年後,我敢肯定,若讓00後聽到鳳凰傳奇的歌,或者從收納箱里翻出用過的一代ipad出來,也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這方面目前運用得最出色的莫屬《貪玩藍月》頁游廣告了,古惑仔+傳奇的組合,目標人群8090後都成為了職場主力軍,有實力消費了。看到以前崇拜過的山雞哥和一起熬夜攻沙的激情,怎麼能不買賬? 游戲老闆的口袋財源滾滾來。

總的來說就是利用過去大家反復經歷的一些標志(歌曲、游戲、明星、場景等等),使得大家在不經意間回憶起了真實的感受。

是的,標志可以有意地去設置,甚至當我們還在娘胎里時就已經開始了。

《品牌洗腦》中提到嬰兒在母體內是能聽到外界的聲音的,而且會留下強烈和持久的印象。若嬰兒反常常聽到母親看某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曲,那麼出生之後很可能聽到主題曲時立馬不鬧了,變得平和起來,心跳速度也會減緩。

狡猾的營銷者們開始千方百計地利用這一點。有大型連鎖購物中心嘗試在超市內播放孕婦們兒時流行過的音樂,在購物服裝區域的每個角落噴灑強生嬰兒爽生粉,在食品飲料區注入了櫻桃的氣味。

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了,大約實驗結束後一年,購物中心收到了很多媽媽們的來信,說他們的孩子迷上了這家購物中心,只要一進入,嬰兒就會立馬安靜下來。雖然管理層並未繼續測試在這些嬰兒上是否能產生長遠持久的效果,但也一些有證據表明,這些實驗確實是會對下一代的購物習慣產生重要影響的。

通過良大師的這篇文章—— KTV的一首歌,帶給我2000萬的業績 ,我了解到了更高端的運用方式。對於有些表現的很收斂、低調的人,他的外在表現會讓你看不到認同他的機會。這時候就要主動出擊,多花些心思了解他的成長背景,擅長什麼,業余愛好是什麼,取得過什麼成就,目前遇到了什麼難題,為的是日後有一天能在某方面給予他認可。

比如對方愛打乒乓球,拿過業余小組獎牌,自己可以抽空學習學習乒乓術語,找朋友去體育館練練。這樣你就能明白別人拿個獎是多麼不容易,之後就是等待適當的時機邀請他切磋切磋然後誇獎他了。

當然這說起來簡單,實際挺難執行的,耗時耗精力,而且有個前提——對方對於你來說足夠重要,越重要就越值得去做。

最後作者在此表示感謝,謝謝您耐心地閱讀完本文。

10. 電影電視里的真實與現實世界裡的真實有如何的不同

曾經為書里電影里的情節而難過,可是那大部分都是觸景生情,在別人的軌跡里看到自己也曾那麼認真那麼虔誠可是卻無比悲涼的足跡,想到自己一路仿襪千山萬水地跋涉過來,有時我們就會感到難過...但是,只有鏡頭屏幕前才能讓你看到轉過身後對方所作的付出,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從何而知...所以呢,生活根本不能和小說電影相比,生活比它們復雜太多了...
至於最好的狀態,呃...怎麼說呢,就當是在聽一個故事吧,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因為這個故事的某些備談激情節而感動,但當中很多畫面自己也不曾經歷過,所以,只要體會當中所表達的和所包含的感情,那侍灶不是夠了嗎?不用把自己比作劇中的主角,也就是說,把自己當作旁觀者吧~...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電影世界的真實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蒼老師的電影哪裡還有 瀏覽:774
漫威紅骷髏是哪個電影 瀏覽:18
煉獄電影全部完整 瀏覽:944
如何下載播放器裡面的電影 瀏覽:823
動畫片雙語字幕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197
日本僵屍的電影哪些 瀏覽:63
怎麼免費看全部電影 瀏覽:310
喜盈門高清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493
如何提高電影剪輯質量 瀏覽:529
救人電影全集 瀏覽:989
抖音現在哪些電影可以看 瀏覽:94
白水縣哪個電影院好 瀏覽:556
奇門迅雷電影下載 瀏覽:739
藍光電影原盤在哪裡下 瀏覽:8
美國電影購買時間查詢 瀏覽:689
賽車總動員電影分析 瀏覽:227
5月電影上映時間2017 瀏覽:247
經典電影海報手機壁紙 瀏覽:936
天龍高清手機電影 瀏覽:339
有哪些好的翻拍電影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