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縱觀電影發展史,一共有過幾次思潮其主要觀點分別是什麼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2. 電影的理論綜述
電影是人類知道其確切產生時間和成長歷程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體,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意產業。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美國及其他地區的電影發明家們相繼發明了能摹擬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聲記錄和還原的技術和機器,這種電影技術從一誕生,就被企業家發展成為電影生意,被政治家發展成為意識形態,被藝術家發展成為電影藝術,被研究者發展成為電影理論。一部電影發展史同時也是電影人探索電影規律的歷史。
商人首先看出電影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發明,迅速建立了最初的電影公司。到20世紀早期,電影公司集中資金建立製片基地,購買昂貴的製作設備,籌資進行故事片的生產,依靠大量觀眾集體買票觀影來牟利。這就形成商業電影生產與銷售模式的雛形。梅里愛的明星影片公司、愛迪生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電影公司的代表。而電影語言及電影藝術的誕生和發展,與導演實踐和理論探索息息相關,最初西洋鏡雜耍的製作人是導演的雛形,隨著對電影表現方式和電影特性的探索,相繼出現了盧米埃爾兄弟、喬治·梅里愛、埃德溫·鮑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的電影藝術探索者,這些電影先驅拓展了電影語言和電影創意的可能性。早期的電影創作、電影經營和電影探索是三位一體的,此時,電影製作者同時也是電影語言的探索者,還是電影的經營者,是具有完備職能的電影人雛形。
華爾街為追逐電影工業壟斷經營所蘊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電影業,電影業之間兼並、收購並形成壟斷,迅速掀起了一股兼並浪潮。到20世紀20年代初,好萊塢只剩下八大製片廠,即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克斯、雷電華、環球、聯美和哥倫比亞公司。八大公司不僅壟斷了美國電影的國內市場,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國電影業當時在歐洲市場的霸主地位。製片廠的主要制度特點包括類型電影的配方式生產、流水線配比、大規模製造、明星制營銷和首輪影院體系。由於製片廠強調集體的智慧和細密的分工,最初電影人的完備雛形被消解在集體的合作之中,電影的創作和經營等關鍵職能也被分解,這個體系需要統一的指揮和調度職能,特定電影的控制權被集中到製片人手裡,形成了製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機會造就了大批業務嫻熟的職業導演,支撐了好萊塢的大規模生產以及技術升級後帶來的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美國電影的強大競爭力迫使歐洲電影尋求突破;19世紀末在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也對電影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形成一系列歐洲先鋒電影活動,其發端於1910年代末期,於1920年代達到鼎盛,活動中心主要是德國和法國,大批學者和藝術家成為導演。歐洲先鋒電影一般包括印象派電影、抽象電影、純電影、絕對電影和超現實主義電影等具體流派,代表流派、人物和作品包括印象派德呂克的《狂熱》、抽象電影費爾南德·萊謝爾的《機器的舞蹈》、純電影謝爾曼·杜拉克的《第927號唱片》、超現實主義電影路易斯·布努埃爾的《一條安達魯狗》等等。這種突出個體風格的電影加強了導演對於影片的控制權。
世界另一邊的蘇聯,自立國起就特別重視電影的意識形態功能,積極培養了一批具有才華的電影人,由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為代表的蘇聯電影學派,提出了第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導演創作理論:蒙太奇理論,並用之於創作實踐,實施導演中心制原則,不朽之作《戰艦波將金號》等就是這一理論的實踐成果。
「二戰」改變了世界格局,同樣深刻地影響了電影。「二戰」的創傷以及戰後的政治幻滅,使得整整一代青年人以創作等方式盡情傾吐自己的失望和憤怒。以1945 年羅西里尼拍攝的《羅馬,不設防城市》為發端,在義大利興起了一次具有社會進步意義並以藝術創新為特徵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後來被稱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而1956年,格里高利·丘赫萊伊,根據鮑·拉普列涅夫的同名小說拍攝了電影《第四十一》,拉開了蘇聯詩電影的序幕,蘇聯開始迎來斯大林後的一個電影創作的春天。
在法國,巴贊開始通過《電影手冊》聚集起一些對電影敘事和電影本體進行深入研究的年輕人,巴贊對蒙太奇思維與表現方式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並提出了著名的「長鏡頭(景深)」理論。《電影手冊》還專門研究經典好萊塢,從好萊塢商業片導演中發掘出了電影作者。法國涌現出一批處女作導演,1958年,法國《快報》周刊專欄記者法郎索瓦茲·吉魯首次使用「新浪潮」來描述新涌現的電影現象。新浪潮電影如《四百下》和《精疲力竭》,既反映了整個時代,也充分反映了創作者個人的認識、思索與風格。新浪潮是一次製片技術與製片方法的革命。從新浪潮電影的實踐來看,新人們普遍反對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主張電影作者論。如戈達爾認為「拍電影就是寫作」,與此同時,部分新浪潮電影實現了獨立製片,這對美國和其他國家製片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電影作者論是導演研究的重要理論,對導演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該理論由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等人提出,主張電影像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即電影作家——導演個人的作品。不是所有導演都能稱為「作者」。電影作者資格包含:⑴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徵,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行者。⑵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後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⑶電影作者是對電影製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的區分。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希區柯克等人是電影作者的代表人物。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作者論的實質是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其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
可以說在電影百年的歷程中,創作啟發理論,理論推動創作,成為一個交互發展的過程。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完全導演論則在電影作者論和製片人中心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導演的完整職能以及與投資人的關系,建立了從新好萊塢、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導演模型和導演資本制的應用原則。
3. 考取中國電影學院或中傳的導演系研究生要准備什麼
中國電影學院 導演專業~~~ 導演專業的考試內容 初試 面試:①自選朗誦(三分鍾內) ②照片蒙太奇 ③回答提問 ④特長展示 復試 ...
考導演系 需要看一下這些書籍 ①《中國電影百年圖史》
②《世界電影理論思潮》
③《西方電影藝術史略》
④《當代電影理論文選》
⑤《當代電影》雜志
01電影藝術史論
①《中國優秀電影電視劇賞析》
②《世界經典電影分析與解讀》
③《當代歐美名片評析》
④《當代電影》雜志
02電影創作
①《電影電視導演術》
②《影視攝影的藝術境界》
③《影視劇作藝術》
④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
幕劇作的原理》
03影視製片
①《財務管理學》
②《管理學教程》
③《營銷管理》
④《獨立製片》
813
綜合考試[藝術學]
①《藝術概論》
②《中國文學史》(一、二、三、四)(只需看戲劇戲曲部分)
③《中國現代文學史》(只需看戲劇戲曲部分)
④《歐洲文學史》(只需看戲劇戲曲部分)
⑤《中國當代廣播電視文藝學》
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⑦《中外美術史》
⑧《電影藝術概論》
親 事在人為,只要您的專業知識夠了 在特長地方發揮正常 其實沒什麼難的 ,,親 你可以多關注一下中國傳媒大學的學校網站哦 親 加油哦 你一定行的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祝您好運一生一世,如果回答有用,請點「好評」,謝謝^_^!》
收起
4. 什麼是電影流派世界三大電影流派及其特點
這三個流派指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流派,法國新浪潮流派和新德國電影運動流派。三個流派不是並行而是相繼出現在電影史上的,時間相差大約十年左右。由於國家和時代不同這三大流派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
但其思想傾向和理論主旨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求「真」,因為三大流派產生的初衷都是為了反對好萊塢那種虛偽、豪華、理想化的拍片方式。他們求「真」的方式就是刻畫內心、表現人生、多用長鏡頭等。但使用這些方式時,各流派之間的標準是不同的,因為他們對「真」的理解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5. 中國人民大學電影學考研經驗分享
Part1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擇校與定專業
如果問一個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相比最擅長的是什麼?
相信絕大部分人撓頭思考之後,會說:考試。
從小考到中考、高考,中國的教育體制賦予了我們強悍的應試能力。但不同的是,考研所需的「應試能力」是區別於之前那些考試的。
埋頭苦學之外,是否能夠結合自身狀況,利用各種渠道獲取報考專業相關信息,也是「應試能力」的重要體現。這一環節可以概括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何謂「知己」?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以我自己為例,本科是傳媒相關專業,也一直很喜歡電影,本科選修了幾門與電影擦邊的課,堅定了要深入學習電影的信心。
(2)學校所在城市、學術氛圍、出題風格是否適合自己
人大位於北京,學術氛圍濃厚,電影學專業偏向於理論研究,注重「史」「論」結合,出題風格一脈相承,偏向基礎知識、重點知識,不出偏題怪題,注重學生的學科思維。
2、何謂「知彼」
(1)地理位置
人大位於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學術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周邊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2)學科排名
人大電影學開辦時間不算長,目前學科排名不算靠前,但發展空間大。
同一個專業在不同學校的辦學方式和考試形式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弄清楚之後,還可以選擇考試科目相近的學校作為備選。就電影學這個專業而言,中傳北影之類的可能會偏實踐一些,人大是學碩,則偏向於理論一些,相近的有北大、北師大、南大、川大等。
(3)考研難度
①招生人數:每年2—3人
②報考人數:近年呈增長趨勢,前幾年都是三四十人,18年大概五十多人,19年大概八十多人。
③難度:逐年增長,但小於北師大、北大、中傳、北影等同位於北京的學校。
報錄比需要關注,但沒必要太過在意,我備考的時候,剛開始也擔心,後來想了想關鍵還是在自己,也就釋然了~
(4)其他優勢
①公平公正,不論出身,只要自身知識過硬,每年都有雙非、二本的同學上岸。
②由於人大電影學偏理論,復試不需要帶作品(對跨考的同學很友好)。
part2 初試
1、專業課
人大電影學考察的特點是:
(1)題量比較大
人大的題目數量大概是中傳、北影、上大的2倍多。專業課一般是發16頁A4紙,我當時幾乎全部寫滿。
所以平時要注重練手速。
(2)著重考察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
相較於其他學校考察的細枝末節,人大注重考察基礎知識,偏僻冷門知識了解即可。
但人大老師明顯注重考察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每門專業課簡答題和論述題都占據了100分之多。高中作為一個理科生的我最怕的就是背誦瑣碎知識點,因此我在備考過程中幾乎放棄了背誦偏僻知識,而是始終按照以下要訣進行:
①樹立系統思維而非死記硬背。(可以利用思維導圖)
②重點知識透徹掌握,一般知識掌握主幹。
③能力范圍內拓展知識面。(利用好論文、公眾號)
人大沒有提供參考書目,因此下面給大家列一些書目:(打*的可作為補充)
【電影部分】
1、電影史
《中國電影史》鍾大豐
(2)9月再開始不算晚
(3)9—10月主攻選擇題,11月開始背大題
4、備考技巧與心態調節
(1)要有一個計劃本,每天定量規劃任務。
(2)提高效率。坐在自習室10小時,5小時在玩手機是得不償失。
(3)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既是給自己的身體減負,也能夠放鬆心情,再輕裝上陣。
(4)電影學考研人不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行業熱點、新上映電影都需要持續關注。
(5)追星、追劇、打游戲都可以,只要不沉迷其中,反而會成為釋放壓力的好方
(6)復習中遇到的困難
復習中遇到一些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尋找目標院校學長學姐的指導,畢竟准備過的人,對於這些問題會有很好的解決方式,另外自己也要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據我身邊的同學推薦,我覺得新祥旭一對一考研機構還不錯,他們的總部是在北京,距離人大很近,是專業做一對一輔導的,給你安排的老師就是目標院校的直系學長學姐,經過10幾年的發展,在考研機構中的口碑還不錯。
part3 復試
1、基本復試情況
(1)時間:
人大的復試時間都比較早,大概在每年3月中旬。
(2)內容:
①專業課筆試:提前命制的試卷,與初試考察內容類似,一般還包括一個影評。
②英語筆試:試卷由外語學院統一命制,每年考察形式不太一樣,一般包括選擇題、作文、翻譯。
③綜合面試:分為專業部分和英語部分。
文學院的面試一般是抽題目回答,也會問你一些其他的相關知識。
所跨專業如果與本專業有血緣關系,要稍微就本科專業做一些准備。比如在英語面試環節,我是按照網上的高頻問題准備的,結果老師聽說我本科是廣告學的,興致勃勃問我「廣告和營銷的區別」以及「請你談談廣告如何運用在電影營銷上」(以我的英語水平,當時的內心:???)後來才知道,這位老師的本科和我同專業…
(3)分數線和錄取比例
分數線一般每年都是345(90、90、55、55)
人大電影學復試錄取比例較高,19年進4錄3,往年也差不多,甚至還有機會被調劑到人大戲劇戲曲學專業。
2、如何准備
(1)專業課:復試考察內容其實與初試類似,出分數前有意識地回顧一下知識點,如果有精力的話可以繼續看相關的書。
另外對於電影學專業而言,保持觀影是必須的。
(2)英語:重心傾斜到對話能力上,這對英語面試很關鍵。
伴隨著近年來的考研熱,考研變得越來越難,但既然選擇了考研,就要將它視為實現當前階段夢想的跳板和機遇,要相信,既然每年都有上岸的夢想成真者,為什麼那個人就不能是你呢?
不忘考研的初心,投入最大的努力,就能戰勝考研路上的一切困難,披荊斬棘,所向披靡!祝學弟學妹們都能夠考上心儀的學校!
6. 中傳電影學考研影視製片方向參考書有沒有 40
2017中傳電影學考研影視製片方向參考書
初試參考書 717電影學基礎
鍾大豐:《中國電影史》 李少白:《中國電影史》 鄭亞玲:《外國電影史》 張專:《西方電影藝術史略》
游飛、蔡衛:《世界電影理論思潮》 胡克:《當代電影理論文選》 《當代電影》雜志
《電影藝術基礎紅寶書》
復試科目與參考書:
電影藝術史論和電影創作理論方向:9055電影作品分析
劉書亮:《中國優秀電影電視劇賞析》(北京廣播學院)
潘樺:《世界經典電影分析與解讀》(中國廣播電視)
胡克:《當代歐美名片評析》(北京廣播學院)
雜志:《當代電影》
7. 重慶大學戲劇與影視學考研經驗
初試並列第三,總排名第二,結局還算美好。
8. 世界電影流派的劃分
電影流派,指電影根據獨特風格而進行分類的派別。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形成,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流派大致有五種:
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
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
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等。
(8)世界電影理論思潮擴展閱讀:
世界電影流派的分類:
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
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
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柯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
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
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
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
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
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
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
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
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
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法國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
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逕庭。
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
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他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