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譯制過哪些經典影片
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和上海電影譯制廠譯配影片目錄(1950-2006)
恭賀上海電影譯制廠成立50周年
(1957-2007)
1950年
小英雄 巴甫洛夫 鄉村女教師 米丘林 勇敢的人 雪中奇羊 怒海雄風 游俠傳 有情人終成眷屬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黨證
1951年
偉大的曙光 生活的光芒 蟒魔王 列寧在1918 無罪的人 作曲家莫索爾斯基 未婚妻 遠離莫斯科的地方 偉大的力量
1952年
華沙一條街 解放了的土地 一寸土 不屈的城 黎明前的戰斗 鋼鐵的城 彼得大帝(上、下集) 烏克蘭詩人舍甫琴柯 生活的創造 偉大的公民(上、下集) 卡嘉 牧鵝少年馬季
1953年
肖邦的青年時代 廢品的報復 奇婚記 演員的藝術 卡塔琳的婚姻 坦卡 祖國的早晨 明日處處歡樂歌舞 音樂家艾凱爾 欽差大臣
1954年
小淘氣 收獲 偷自行車的人 不可戰勝的人 不可分離的朋友丘克與蓋克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曙光照耀著我們 一個女人的新生活 阿遼沙鍛煉性格 我們街上的足球隊 瑪莉娜的命運 米蘭的奇跡 廣場奇遇 綁架
1955年
危險的貨物 魔椅 貝多芬 九月英雄 兩畝地 麥收時節風雨來 為了十四條生命 牛虻 官場鬥法記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集) 假情假意的人們 羅米歐與朱麗葉 馬克西姆·高爾基傳略 夜店(上、下集)
1956年
小勇士歷險記 第六縱隊 百貨商店的秘密 人和土地 孤星血淚 匹克威克先生傳 盜名竊譽 錦綉前程 伊凡從軍記 第四十五號地區 作賊心虛 勇士的奇遇 生的權利 沒有留下地址 第九號病房 兩個探險家 舊恨新仇 邊塞擒謀 山城春色 我和爺爺 生活的一課 世界的心 希望之路 牧女的心願 母親 第十二夜 稱心如意
1957年
墨西哥人 他的真名實姓 馬歇爾歡迎你 舞台前後 春到田間 逃亡者 風山疑案 攻城計 為了蘇維埃政權而斗爭 堅守要塞 漂亮的朋友 仇恨的旋風 木屋的村子 奧賽羅 初歡 警察與小偷 英雄城 叛逆 如此人生 證據 十塊美金 撒謊的鼻子 霧都孤兒 漫長的路 保姆 紅與黑(上、下集) 命根子 法官 不同的命運 紅蓮花 雪橇
1958年
道路之歌 魔鬼的深淵 詩人 不平凡的夏天 馬爾華 三合一 列寧格勒交響曲 雁南飛 第四十一 家庭爭執 祝你成功 北海運輸隊 戰火中的少先隊 懺悔 科倫上尉 心兒在歌唱 被遺棄的人 王子復仇記 一天的起點 危險的生活 幸福的磨坊 痛苦的一頁 柯兒趣游記 兩姊妹 崩潰的城堡 根據法律 血的聖誕節 三劍客 驕傲的山谷 唐·吉訶德 被侮辱與被迫害的人 2×2=5
1959年
1918年 最後的決定 自由城 蒂薩河上 春風野火 戰友 虎口餘生 基輔姑娘(上、下集) 在松林的後面 崇高的職責 上任前 夕海之歌(寬銀幕) 紅葉 第一提琴手 海之歌 他們叫他阿米哥 一個人的遭遇 我了解他 塔娜 愛國者 定時炸彈 球 父與子 狼窟 社會中堅 昨天 白痴(上) 黑營 第卅九旅 陰暗的早晨 毀滅的發明 鷹星
1960年
聖彼得的傘 繼母 三寶磨坊 影子部隊 鯊魚的牙齒 嬰兒 渴 達巴契上尉 三寶磨坊(寬銀幕) 新婚之夜 同一條江 第一課 陰謀和愛情 在水平線上 福瑪·高爾捷耶夫 最後一步 綠色的土地 陰謀與愛情(寬銀幕) 海軍上尉巴寧 伊里斯頓的兒子 科德雷的酋長 黎明 雅辛托叔叔 大牆後面(寬銀幕和普通銀幕) 生活從此開始風暴 帶翼的人 索那大 羅密歐朱麗葉和黑暗
1961年
查雅布拉納 兩頭牛的故事 哈蒂發 生活的道路 白夜 暴風雨的前夕 窮街 阿蘇卡 松川事件 珍珠 廣島之戀 鹽的奇跡 更高原則 真情實況 象你這樣的人 不屈服的人 冰海沉船 獻給檢察官的玫瑰花 大生意 當我們年青的時候 山鷹之歌 智擒眼鏡蛇 神童 聖地亞哥之行
1962年
勇士的傳說(寬銀幕) 壓路機和小提琴 帶閣樓的房子 紅帆 鬼魂西行 老區新貌(寬銀幕) 運虎記 紅帆(寬銀幕) 她在黑夜中 五天五夜 郭林的前程 塔曼果(寬銀幕) 革命的故事 鎖鏈 阿甫夫婦 18號封地 僅次於上帝的人 媽媽你不要哭 阿爾及利亞的姑娘 他們也在戰斗 勇敢的胡安娜 決裂 童友 偷東西的喜鵲 記憶中的街道 聖誕節的前夕 一年中的九天 姑娘們
1963年
我的孩子 小青鳥 皇帝的恩惠 刺蝟和友誼 青年起義者 中鋒在黎明前死去 末日的罪行 罪惡之家 藍色港灣的艦長們 紅色宣傳員 黑帆 聖母的珍珠 瞎子領路人 特殊任務 抗暴記 在法國的壁爐旁
1964年
搜尋長統靴 厚四姐 通向舞台的道路 蝕 合金 卡洛揚 深夜的腳步 偷襲 我們的土地 斷橋(寬銀幕) 魔盒
1965年
沾滿泥土的手 在17度線上 土地保衛者 最初的年代
1971年
腳印 勇敢的人們 戰斗的早晨 第八個是銅像 天亮的時候 同志,你的道路
1972年
巴黎聖母院 簡·愛 冷酷的心
1973年
綠色的群山 烈火行動計劃
1974年
在那些年代裡 沉默的朋友 警察局長的自白
1975年
戰斗的道路
1976年
基度山伯爵 生死戀 阿里巴巴 沉默的人 蛇
1977年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 葉塞尼亞 故鄉
1978年
橡樹,十萬火急 汽車行動計劃 尼羅河上的慘案 在陰謀者中間 望鄉 追捕 紮根大地 戰友重逢 未來世界 悲慘世界 孤星血淚 華麗的家族 孩子與小提琴 縮小包圍圈 吟公主
1979年
看不見的要塞 堅強的翅膀 金環蝕 光陰 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 佐羅 大獨裁者 卓別林 諷刺劇 發工資的日子 水晶鞋與玫瑰花 淘金記 薩拉丁 一天的歡樂 城市之光 馬戲團 車隊 政權·真理 巴黎一婦人 凡爾杜先生 苦海餘生 蝙蝠 惡夢
1980年
砂器 大篷車 阿拉伯歷險記 天平之甍 古堡幽靈 卡桑德拉大橋 啊,野麥嶺 復仇 我的兒子 激戰的前夕 征服黑暗的人 走向深淵
1981年
英俊少年 背井離鄉 遠山的呼喚 父子深情 奴里 啞女 老槍 最後一顆子彈 甜蜜的競賽 風雪黃昏 十四個冬春 檢察員的起訴 沼澤地里的陽光 麻瘋女 天鵝湖
1982年
虎口脫險 苔絲 阿奇扎 郡委書記 大使們 女僕 異鄉淚 冰峰搶險隊 我兩歲 陽光下的罪惡 十六個人 火紅的第五樂章 寅次郎的故事·望鄉篇 啊,野麥嶺(續集) 兩個船長 人世間 重歸於好 非凡的艾瑪 三十九級台階 山的兒子 馴馬手莫蘭特 湯姆叔叔的小屋
1983年
海狼 情暖童心 雪地英雄 綠寶石 護身符 海島探寶 愛德華大夫 棄兒 第三個人 不朽的情侶 屠夫 挪威之歌 威爾斯麵包師的兒子 大海的女兒 除霸雪恨 布加勒斯特居民證 月尾島 妙香山上重逢 海峽 獵人 蒲田進行曲 苦命夫妻 國家利益 鐵面人
1984年
非法越境者 游俠傳奇 女偵探 大水 螃蟹 覺醒 維拉 志同道合 白玫瑰在行動 開往克拉列沃的列車 上校胡巴爾 藝人之家 死亡陷阱 神秘的黃玫瑰 科佩尼科 上尉 兆治的酒館 只要我活著 勝利大逃亡 王中王 鐵騎兵 一個酋長的勝利 熱帶叢林歷險記 張開幻想的翅膀 創奇者 逃往雅典娜 熊貓的故事
1985年
黑鬱金香 馬戲團員的遭遇 溫柔的憐憫 無聲的行動 馬背上的幽靈 希西公主 槍手哈特 總統軼事 金像奇案 我們的膚色 紅發女郎 難忘的假日 從地獄歸來 第一滴血 冒險的代價 罪行始末 誤解 迪斯科舞星 純潔 不能沒有你 好像不認識你 海誓山盟 紅鍾 日本沉沒 幸福的黃手帕
1986年
野鵝敢死隊 一個啞巴的故事 年輕的皇後 印度之行 無腿先生 一個皇後的關鍵時刻 真假薩盧 大輪號和水手號 三個老兵 機組乘務員 少年擒寇記 第七個目標 霹靂舞 羅特的女兒 倫敦上空的鷹 陷阱 謀殺翌日 報警記 姊妹坡 婉麗 換房單獨行動 第一騎兵軍 神秘的黃玫瑰 珠寶奇案 裸露在狼群 斯巴達克思(上、下集) 無根的樹
1987年
海魔 鐵骨金沙 里約的迷霧 來歷不明的日記 國王的光榮 最後一班地鐵 聖誕老人 螞蟻死神 夏日旅行 異國情 不朽的人 黑狼的嚎叫 幻想的日子 他是誰 黑林中的布穀鳥 古宅之謎 紅色飛行員 超人(第二集) 首都消失 伊豆舞女 片山刑警在海島 亂世冤家 沒有陪嫁的新娘 合法婚姻 男子漢們 警官的諾言 大象音樂會 健兒春色 舐犢情深
1988年
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 故鄉行 各得其所 山魯佐德的又一夜 特殊警察 神射手 冰與火 復仇的火焰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莫斯科之戀 傷痕累累的勛章 美元迷 佐羅新冒險 我的朋友流浪漢 藍色行動隊 優駿 釣魚迷巧遇記 孤膽警探 片山刑警在山城 金錢與仇恨 昏迷 好事不成雙 碧海情 痴情鴛鴦
1989年
謎中之謎 神秘的黃玫瑰·藍寶石項鏈 八十年代灰姑娘 糊塗警官 鑽石胳膊 鏡子 印度先生 恐怖籠罩著城市 早安巴比倫 晚餐來的客人 水 生死之間 緝私特警 天網恢恢 良宵難度 危樓風波 清白的手 莫斯科在廣播 電影悲歡曲 孤身復仇 情海冤魂 魂歸故里 無冕之王 約翰·施特勞斯 雙人舞 隨心所欲 命令027 內線人物 總統失蹤記 地震 二十四隻眼睛 偵探的故事 暴風勇士 有生命力音樂 出水芙蓉
1990年
較量 鐵血警探 古墓盪寇 地獄獵手 間諜505 義警神威 細雨夢回 喜結冤家親 薩拉熱窩謀殺事件 超級舞星 忠誠的心 夢游外星 末日可數 柏林之戀 牧師的一家 古幣疑案 片山刑警在酒吧 達芙妮和她的朋友 復仇的鐵拳 法網 砂屋之夢 黃金犬 福爾摩斯外傳 歡喜冤家 熾熱的愛情 冷暖人間 紅海魔影 天外來客 刑警情仇 危險之至 美洲豹行動
1991年
諜海孤魂 歌女坎坷 代號X—13 僱用警察 獨臂英傑 三劍客(續集) 追尋鐵證 純屬巧合 歌星馬麗索爾 聖誕頑童歷險記 命運 過關斬將 血洗鱷魚仇 情系鐵騎 美女神燈 內幕交易 好漢還是孬種 銀白色的獎章 花魁淚 血連環 威龍爭雄 爵士之王 持槍的女人們 上帝的筆誤 愛情與子彈
1992年
暗裡藏刀 獨闖虎穴 千年痴情 法官與警察 珠寶迷蹤 以死抗爭 烈女抗暴 一網打盡 公雞奏鳴曲 私人偵探 江湖雙艷 風谷少女 黑眼睛蛇 女模特的遭遇 籃壇怪傑 新干線大爆炸 討還血債 俠魂倩影 挑戰者 警匪生死劫 鐵窗怒火 孤島奇情 香港之夢 風塵舞姬 惡魔剋星 瑪麗亞·伊莎貝爾 禁宮情妓 綁架
1993年
黑色的漩渦 俄羅斯漂流夢 驚艷奇緣 情報官和他的妻子 夜叉 驚夢奇遇 歸來吧 空屋疑雲 神秘的女人 血染舞鞋 情侶風塵 食人魚 天堂血案 鐵漢雄心 超級特工隊 絕境求生 逃脫死亡 替身情侶 非洲豹傳奇 玩命警探 弄巧成拙 拚命擒賊 死裡逃生 孤膽英豪 遺產大戰 國際女郎
1994年
飛來艷福 泰拳王 賭城奇案 誰是兇手 誤闖諜海 少女情懷 嗜金如命 死亡客車 空中劫難 鋼琴課 亡命天涯 破碎的形象 亡魂迷案 金發女郎 死前之吻 瘋狂的傻瓜
1995年
黑手黨老大 十二世紀來客 4000之謎 幽幽戀情 美味佳餚 真實的謊言 天不絕人 生死搭檔 警察追擊 生死時速 森林之王 黑雨 烈豹降妖 愛神歷險 薩瓦特 絕地戰警 難斷絲絲情 女人的吶喊 傻瓜也瘋狂 紐約大劫案 你是我的唯一 恐怖地帶 戴罪立功
1996年
手足亦無情 舞廳王子 生死兩兄弟 雲中漫步 誘惑 廊橋遺夢 新宿鯊魚 朋友圈 黑暗勢力 四個婚禮一個葬禮 幕後裁決 溫馨人間情 情歸巴黎 女扮男裝 聖誕前夜 古畫之謎 都市外來客 我又十八 神秘的黃皮鞋 勇闖奪命島 女警的追求 金發男郎 碟中諜 死亡面具 特警護送 愛情、背叛和謀殺
1997年
別對我說再見,媽媽 毀滅者 生命交響曲 情有獨鍾 親合力 生死豪情 如此荒唐 恐怖陰謀 山崩地裂 毀滅的追求 新木偶奇遇記 戰地之戀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 愛的權力 血刃 插翅難飛 無事生非 神人卡贊 海上驚情——生死時速續集 好事成雙 美洲豹 冰與火(續集) 特工狂花 深海喋血 怒海驕陽 死亡獵手 心有靈犀
1998年
星際追殺 地火危城 潛在威力 女傭鬥法官 十萬火急 情真意濃 生日歷險 奇怪的大火 絕路烽火 溫柔的陷阱 愛情與戰爭 小鬼當家3 傾力出擊 天地大沖撞 神秘的背影 特警判官 一號通緝令 盧柯納案件 情書 安娜·卡列尼娜 尖峰時刻 怒發沖冠
1999年
悲情探戈 印度拉賈 婚禮歌手 罪犯是誰 電影節的貴賓 國家的敵人 通緝令 致命保鏢 寄居大俠 冰雪迷案 心心戀曲 再見,美國 眨眼 奇異的婚姻 再續前緣 伊麗莎白 魔鬼鄰居 泰坦尼克號上的女傭 天理難容 錯誤指控 烏鴉謀殺案 迎頭痛擊 沖出牢籠 諾丁山 夢想成真 美麗人生 地下搖滾 物極必反 偷天陷阱 人熊傳奇 勇敢王子 第十二夜 生死搏 黑客帝國 義膽騎士 馬可·波羅
2000年
精靈鼠小弟 玫瑰神偷 雙重陰謀 暗藏殺機 驚天行動 狂飆戰警 第六感女神 超時空戀愛 角鬥士 碟中諜2 完美風暴 單身漢 總有驕陽 超級媽媽 弦動我心 霹靂天使 小雞快跑 出租司機 人猴情 同命鴛鴦 特別押送 夢游美利堅 真假姻緣 戰火焚情 路邊草 鋤暴特警 我們接吻吧 芭蕾 懸情瘋人院 大刺殺 烈火恩仇 必死無疑 藍眼睛米奇 淘金奇遇 跳舞街
2001年
拜見岳父母大人 浩劫驚魂 繼母 決戰中的較量 劍魚行動 木乃伊歸來 古墓麗影 侏羅紀公園3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垂直極限 致命追蹤 生命的證據 我最好朋友的婚禮 決戰猩球 怪物史瑞克 尖峰時刻2 暴風雪 暗流 夢斷花都
2002年
火力目標 緣分天註定 最後的證人 綠芥刑警 外星人 蜘蛛俠 精靈鼠小弟2 風語戰士 隔世情緣 無聲的舞者 印度往事 臨時特工 神奇的燕尾服 情歸阿拉巴馬 哈利·波特與密室 第四期計劃
2003年
曼哈頓灰姑娘 尼羅河情人 我知道你是誰 總統與奶牛 我的盛大希臘婚禮 地心搶險記 霹靂天使2 X戰警2 憨探奇案 愛有天意 鋼琴家 偷天換日 展翅高飛 反恐特警組 叢林奇兵 我的野蠻女教師 城市別動隊
2004年
蒙娜麗莎的微笑 芳芳鬱金香 阿波羅13 致命報酬 冷山 世界上最醜陋的女人 50次初戀 超級賽車 後天 怪物史瑞克2 蜘蛛俠2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雙層公寓 虎兄虎弟 暗流2 加菲貓 我,機器人 極地特快
2005年
狂蟒之災2:搜尋血蘭 法國間諜 的士飈花 翻譯風波 極限戰士 蝙蝠俠·俠影之迷 史密斯行動 絕密飛行 警界爭雄 丘吉爾好萊塢年代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漫步月球 喜從天降 伯爵夫人(中、英合拍)
2006年
決戰帝國 一球成名 列車驚魂 南極大冒險 達·芬奇密碼 冰川時代2 魔比斯環(國產) 空中決戰 救贖 俠盜魅影 碟中諜3 生死倒計時 加菲貓2 X戰警3:背水一戰 東京審判(國產) 邁阿密風雲 神秘群島 世貿中心 白色星球 隋唐英雄傳(國產)
1950-1995年目錄根據《上海電影志》整理
1996-2005年目錄根據《上海年鑒》(1997-2006)整理
校對:家干 法蘭
⑵ 譯製片簡介及詳細資料
譯製片在中國走過了漫長曲折的路程。從最初的默片到配幻燈小字幕和"譯意風"在現場講劇情,再到真正的譯製片出現,觀眾逐漸習慣外國明星嘴裡講著流利的中國話,而如今又似乎越來越流行看"原聲片",中國的譯製片在這個過程中寫就了它興衰更替的歷史,也拋出了一個問題:人們還需要它嗎?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戲院公映了由20多個華僑譯配的義大利影片《一舞難忘》。這是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外國人說中國話"的電影。1948年9月,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翻版組,開創了我國電影譯制事業的先河。1949年5月,一部反映前蘇聯近衛軍戰士馬索特洛夫英勇事跡的影片《普通一兵》譯制完成,標志著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譯製片的出現。
1949年東影早期譯製片人員在興山合影袁乃晨回憶當時的情形,"一開始也不叫譯製片,就找了個俄文翻譯來翻譯文本,等到配音時才發現不對,怎麼人家一句我們卻要三句,以為是翻譯錯了,找來翻譯一看,沒翻譯錯啊,那時才知道原來配音不能光意思對,還要注意字、詞、句的轉換。第二次配音,這回一行一行是對上了,可這嘴型又對不上了,才知道這譯蔽脊制工作還要考慮蘇聯他們的口音和語氣,他們的嘴型的起合,第三次配音時就注意哪裡發出這段詞的閉合音。還要作出修改,就比如說烏拉是萬歲的意思,可我們沖鋒不喊萬歲啊,就改成沖啊。不知從何時期開始叫做譯製片"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片中東北味十足的配音雖有些滑稽可笑,但卻與蘇聯紅軍戰士的工農身份很符合,讓觀眾感到親切。該片的譯制導演袁乃晨被稱為"中國譯製片之父",片中的幾位配音演員也因此走上譯製片的道路,成為新中國電影譯制事業的奠基人。
《普通一兵》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東北電影製片廠譯制人員。僅1949年下半年,他們就接連完成了賣並亂另兩部蘇聯電影的譯制,即《俄國問題》和《偉大的轉折》。次年的產量更令人咋舌,多達31部。
從譯製片《普通一兵》誕生到1965年,17年間我國譯制的外國電影達到了775部。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前蘇聯革命題材的譯製片,而這些影片中,許多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制的。
就在《普通一兵》譯制的那年冬天,上海電影製片中檔廠派出翻譯片組到東北學習經驗,隊長就是後來的上海電影譯制廠廠長陳敘一,其被稱為"中國譯製片的奠基人" 1950年2月開始准備譯制蘇聯影片,1950年3月,上影廠翻譯片組譯制的第一部作品《小英雄》完成(後譯為《團的兒子》)。並決定在六一節放映給全國的孩子。只有四個專業的配音演員,三女一男,也是第一個由女生來配音男角色,配音導演又抽來高博等三名臨時配音演員入組。同年6月,在上海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618號,一間十五、六平方米的舊汽車棚改成的放映間,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裝的錄音棚,誕生了中國日後最負盛名的譯製片基地--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譯製片開始有了"南腔北調"的差別。如果說《普通一兵》、《小英雄》這兩部對蘇聯影片的譯制工作僅僅是實驗性質,那麼從那時之後,在上海、東北的譯制工作就邁入了"快車道"。
1958年長影譯製片拍攝小組合影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上影廠翻譯片組製作出了《鄉村女教師》 、《列寧在1918》等一大批上乘之作,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至今仍是常被援引的名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對外國文化的渴求和一批愛崗敬業、有著極高專業素養的配音導演和演員的努力,造就了中國譯製片最輝煌的時期。 《虎口脫險》中尚華和於鼎堪稱珠聯璧合的配音,將法式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魂斷藍橋》中劉廣寧、喬榛的完美演繹讓這部在歐美原本非常普通的影片成為中國影迷心中的愛情經典;《茜茜公主》中丁建華和施融恰到好處的表現讓這個王子與公主的完美童話成為許多影迷的最愛;《葉塞尼亞》中李梓的一句"喂,當兵的……"讓美麗潑辣的吉普塞女郎呼之欲出;《佐羅》中男主角富有磁性的聲音讓無數人迷上了童自榮;《簡·愛》讓邱岳峰所演繹的羅切斯特成為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追捕》中冷峻剛毅的杜丘警長讓畢克成為高倉健所有中文"代言人"的不二人選;群星薈萃的《尼羅河上的慘案》更是一演再演,成為配音教學的經典教材。
1962年周恩來總理與長影譯製片全體人員合影那一串串耳熟能詳、精彩絕倫的對白,那一部部膾炙人口、百看不厭的影片,那些或輕柔嬌媚、或陽剛灑脫的聲音,作為經典永遠地留在了一代人的記憶中和中國電影發展的史冊上。
20世紀90年代以來,《鐵達尼號》、《珍珠港》、《蜘蛛俠》、《黑客帝國》、《指環王》、《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 譯製片依然一如既往地為我們打開那扇了解異域文化的視窗。據統計,2006年譯製片與原聲片的比例約為10:1,每年數量有限的進口大片中,譯製片仍是絕大部分影院放映的主要拷貝。
然而,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外語學習的普及和流行,老一代配音藝術家的淡出,以及市場化環境下譯製作品質量的下降,譯製片似乎漸漸被納入了"懷舊"的范疇。
"活著,還是不活?"這句《王子復仇記》的經典對白,是2006年4月中國譯製片問題討論會的主題,也是人們近來關於譯製片討論的核心,正反雙方都有一籮筐理由和論據。關於中國的譯製片,這是一部未完待續的歷史,未來究竟怎樣,或許不僅僅取決於譯製片工作者的勤勉努力,更將取決於我們--大眾的選擇。
這是最基本的譯製片,也是為了能最快得讓觀眾看到國外電影,但是,因為電影是靠畫面和語言來表現的一種藝術,因此,聽不懂外語的觀眾一邊看畫面一邊看字幕會極大的破壞掉電影本身的完整性,這只是一種最快速最基本的選擇。但對於無法體會外語文化的人來說,看了這種譯製片實際上並不等於真正看懂了電影,只是了解而已。
蘇聯老譯製片海報這種譯製片可能基本上沒有人看過,這是在一邊放原片時一邊有人在解說,解說包括故事基本發展內容,並且解說人還要擔任片中人物對白的表演。著名旅美華裔演員盧燕就曾經在上海做過這樣的譯意風小姐。因此這個要求很高,存在時間也很短,目前已經淘汰。
這種譯製片多用於紀錄片,因為紀錄片多為科教性質的,基本無故事性和人物,因此只需要將原聲減弱並加上配音就可以了,著名主持人趙忠祥解說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科普節目就屬於這種范圍。
這就是最終的譯製片了,通過本國本地語言來代替別國語言,但是要符合演員表演,嘴型相同,年齡性別在聲音上做到相同,這就是最難得了。這就是我國的配音演員基本都是演員出身的原因,不過近年來,也開始專門培養配音演員了。
譯製片曾經有這樣一些電影畫面:瘦弱單薄的簡·愛終於靠在了失明的羅切斯特先生肩頭;面對一屋子嫌疑犯,客輪上的波洛探長終於說出:兇手是你,傑吉小姐!指揮家在水氣蒸騰的浴室里一邊繞圈一邊哼著"鴛鴦茶,鴛鴦品";敢死隊里的烏合之眾叫著"頭兒";甜美的茜茜公主清新活潑而又高貴典雅……
那時,誰沒有花一毛錢看過電影,或者至少,沒有抱著"匣子"在百無聊賴的午後聽過錄音剪輯?那些單調的歲月因為那些帶點歐式腔調的中國話而生動起來。這些電影有著典雅的氣質、輕松幽默或跌宕起伏的情節、精彩的台詞,今天轉頭再看的時候,就像品嘗陳年的老酒,或者翻開泛黃的相冊,遙遠的記憶在一瞬間變得無比清晰。
《簡·愛》是不能不提的經典。它在國外有很多個版本,引進到國內並由邱岳峰和李梓配音的這一版並不是最好的。但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卻無可替代:"你哭了?""沒有。""眼淚順著睫毛落下來了。"
蘇聯老譯製片海報"還沒有結婚?這可不太好,簡,你長得不美,這你就不能太挑剔。可也怪,怎麼沒人向你求婚?"……"喔……那麼早晚有個傻瓜會找到你。""但願這樣。有個傻瓜早已找過我了。我回家了,愛德華。讓我留下吧。"
邱岳峰的聲音是低沉沙啞的,許多圈內人士都認為他的聲音條件並不好。然而,他在同行和觀眾眼中已經被奉為神明--他就是外表瀟灑、內心痛苦、性格多變的羅切斯特,而他也可以是靈活幽默地與警察周鏇的小偷(《警察與小偷》)、一步步走向失敗的夢想者(《白夜》)、良心未泯的殺手(《凡爾杜先生》)、死在紅軍愛人槍口下的白軍中尉(《第四十一》)、帥氣的美猴王(《大鬧天宮》),還有《大獨裁者》、《巴黎聖母院》、《孤星血淚》中身份不同的各個角色。
"他配的任何一個角色都能讓你服氣,就認為他配小偷就是小偷,他配紳士就是紳士。"跟邱岳峰對過戲的同事趙慎之這么說。陳丹青曾寫道:"當我在美國看到《簡·愛》和《凡爾杜先生》,那原版的真聲聽來竟像是假的,我無助地想念邱岳峰,在一句句英文台詞中發生'重聽'"。
《尼羅河上的慘案》被譽為明星雲集、班底強勁的劇目之一。哪怕是一個只有幾句話的小角色,也會有專人"代言"。蘇秀配音的黃 *** 家奧特波恩太太,劉廣寧配音的殺人犯傑吉,童自榮配的激進青年……而滔滔不絕用大段的台詞分析案情的畢克(波洛探長)更是讓人印象深刻。機敏鎮定的探長,聲音渾厚得令人安心,語氣又虛虛實實,張弛有度,將撲朔迷離的殺人案情條分縷析,語言有聲有色,觀眾跟隨著他透過層層迷霧,抽絲剝繭地弄清了真相。
說起畢克,不能不提的另一部片子是《追捕》。這部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並未產生太大轟動的影片在我國卻能風靡一時,畢克功不可沒。高倉健的硬漢形象因為有了畢克的演繹而更加入木三分,以至於80年代高倉健訪問中國時,還特意與畢克會面;1999年出品的《鐵道員》,高倉健還曾打算請畢克配音,只是因為畢克的身體欠佳而作罷。
不論是配《陰謀與愛情》中的斐迪南、《音樂之聲》中的男爵還是《卡桑德拉大橋》中的張伯倫醫生,畢克都是那樣風流倜儻;而在《追捕》、《遠山的呼喚》、《幸福的黃手帕》里,他又是那樣冷峻、凝重。尚華曾經說:"他的感情是即興的,現場抓來,分寸感准確,感情又飽滿,這是他的功力,沒辦法,學不來的。"
如果說邱岳峰的符號是羅切斯特,畢克的代表作是波洛和杜丘的話,那麼《虎口脫險》則成就了尚華 和於鼎。恐怕看過《虎口脫險》的人沒有不被吵吵鬧鬧的指揮家和油漆匠逗得哈哈大笑的。略帶神經質的樂隊指揮出場的那場戲語速飛快,配這部戲的時候,尚華的血壓一度升高到180,晚上睡覺都在回憶指揮的面部表情,想像他的情緒。而於鼎則是慢功出細活,他的聲音條件並不出眾,也算不上伶牙俐齒,配過的配角不計其數,但主角卻屈指可數。尚華跟他配戲的時候就一遍一遍地陪著,等到他慢慢把台詞捋順,才投入情緒。尚華說,一次錄戲,於鼎說完,音效師就用力拍一下桌子。反復排練,於鼎自己卻總也不滿意,直到音效師忍無可忍地說:"我手都拍腫了!"
譯製片宣傳畫於鼎的代表作還有《英俊少年》里的卡爾、《大篷車》里的莫漢,尚華的代表作還有《悲慘世界》里的沙威警長,《冷酷的心》里的魔鬼胡安,《加里森敢死隊》里的"黃毛",《追捕》里陰險的長岡了介。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成立於1955年,現名為"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製作有限責任公司"。長影是我國譯製片的誕生地,前身東北電影公司翻版組,譯制了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之後又誕生了上千部優秀譯制電影和一批批優秀的藝術家。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舞台生涯》(美國) 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舞台生涯》(美國)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永恆的愛情》(巴基斯坦)1980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媽媽的生日》(日本) 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神秘的黃玫瑰》(羅馬尼亞) 1982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金牌》 (菲律賓) 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浪花之戀》(日本) 1984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弗蘭西絲》(美國) 1985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上海電影譯制廠成立於1957年4月1日,由近十家電影廠改組成為一個聯合企業性質的公司。後經過多次改制,組建成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是我國最好的的譯制外國影視片的專業基地。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翻譯片組。初創期的翻譯片組,設在江西路福州路的漢彌爾登大樓的一間辦公室內。基本成員只有組長陳敘一和翻譯陳涓、楊范;譯制導演周彥、寇嘉弼;演員姚念貽、張同凝、陳松筠、邱岳峰以及錄音師、放映員十餘人。
上海電影譯制廠當譯製片這朵藝術奇葩正待艷麗怒放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摧殘了文藝的百花園,譯製片這朵小花自然難以逃脫凋謝的厄運。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國影片成了"封資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但僥幸的是上譯人有賴於當時所謂"內參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從事著譯製片的創作。《創傷》、《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廣闊的地平線》、《第八個是銅像》等阿爾巴尼亞影片系列,被譯製成了中文。《簡愛》、《紅菱艷》、《鴿子號》、《魂斷藍橋》、《巴黎聖母院》、《基度山恩仇記》、《鴛夢重溫》、《羅馬之戰》、《音樂之聲》、《警察局長的自白》、《冷酷的心》等世界經典名片的對白,也悄悄地被演繹成中文。墨西哥的《葉塞尼亞》(1977年)、義大利的《佐羅》(童自榮配佐羅、假總督)、法國的《黑鬱金香》(一開始譯作黑馬丁花,但因歐洲對鬱金香有特定的歷史原因,故譯作黑鬱金香。童自榮配兄弟倆)、法國的《虎口脫險》、美國的《愛德華大夫》等各國的優秀影片譯成中文並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追捕》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安重根擊斃伊騰博文》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啊!野麥嶺》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國家利益》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勝利大逃亡》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黑鬱金香》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譯製片獎
《斯巴達克斯》獲1986、1987年優秀譯製片獎
《謎中之謎》獲198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靡菲斯特》獲198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隨心所欲》獲1989-1990年優秀譯製片獎
《追尋鐵證》獲1991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國際女郎》獲1993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亡命天涯》獲1994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真實的謊言》獲第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5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失落的世界》獲第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7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諾丁山》獲第六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9優秀譯製片獎
《哈利·波特與密室》獲第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2年度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愛有天意》獲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3年度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翻譯風波》獲第十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4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驚濤大冒險》獲第十二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5-2006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功夫熊貓》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7-200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八一電影製片廠目前是我國唯一譯制電影製作的事業單位。1954年,八一廠為配合部隊作戰、訓練以及科研需要,開始譯制以前蘇聯為主的軍事教育片、紀錄片和科研片,到目前共譯制了140餘部。
八一電影製片廠1969年,八一廠開始譯制外國故事片,至九十年代初,譯制了內部參考片《翠堤春曉》、《山本五十六》、《啊!海軍》、《日本大海戰》、《巴頓將軍》、《俠盜羅賓漢》、《阿福》、《莫斯科保衛戰》、《敦煌》等30餘部(以上部分影片未發行)。
1994年開始,是八一廠譯製片的輝煌時期,共譯制了40部外國故事片,譯制質量逐步提高。影響較大的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斷箭》、《龍卷風》、《空中大灌籃》、《拯救大兵瑞恩》、《西點揭秘》、《U-571》、《珍珠港》、《指環王:護戒使者》、《指環王:雙塔奇兵》、《指環王:王者無敵》、《公主日記》、《星球大戰前傳:復制人的進攻》、《烈火雄心》和《國家寶藏》、《星球大戰前傳:希斯的反擊》、《國家寶藏》、《漫長的婚約》、《小戰象》、《加勒比海盜1-4》、《誤入歧途》、《光榮歲月》、《女王》、《 *** 純情》、《火線戰將》、《黑客帝國2、3》、《納尼亞傳奇1-3》、《飛行者》等片。
八一廠譯製片獲獎的有:
《阿甘正傳》1996年獲第十六屆"金雞獎"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
《拯救大兵瑞恩》獲1998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U-571》獲2000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珍珠港》2002年獲第八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同年獲第二十二屆"金雞獎" 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這是中國譯製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時獲得兩項國內大獎。
《烈火雄心》獲十一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提名。
從1973年開始創作譯制影片,成為中國譯製片製作四大廠之一,曾譯制了很多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典影片,給中國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南斯拉夫 1973年、《山村女教師》、《小火車站》越南 1973年、《瑪麗婭》墨西哥、《沸騰的生活》羅馬尼亞 1977年、《大象音樂會》蘇聯 1977年等片。
2012年成立北京電影譯制廠 ,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譯製片製作部門。
由於成立中影集團後,北京電影製片廠名存實亡,因此中影集團在2003年在北洗廠成立了譯制中心,2004年譯制的《亞瑟王》獲得了中國電影華表獎(十一屆)優秀譯製片獎。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譯制中心2011年隨著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洗印分公司譯制中心也掛牌成立了。
由於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關系,中影譯制中心近年來得到中影公司分配的大量外國大片的譯制任務。
電影頻道為紀念中國電影譯製片65周年,於2014年12月31日晚22:00播出講述中國電影譯制之路的專題片《永恆的魅力》
⑶ 海子的死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那樣一個缺乏精神和價值尺度的時代,海子的死迫使人們重新去審視詩歌與生命,對於海子自殺的原因,歷來人們都有不同的解釋,四川詩人鍾鳴在其文章《中間地帶》里 ,海子是因為奔走於昌平和北京之間,而這兩個地方他都找不到自己的家 ,因此便只好讓自己在精神上處於一種中間地帶。上海評論家朱大可在其《宗教性詩人: 海子與駱一禾》一文中 ,賦予海子的死崇高的儀典意義 ,於是海子成了一個英雄 , 成了20 世紀末中國詩壇為精神而獻身的象徵。本文主要從海子詩歌中的三次受難:流浪、愛情和生存來論述海子死亡的精神原因,這三次受難既成全了詩人,卻又毀了詩人。海子是個流浪者,在精神家園的思索中不斷的滋生出對於生命和死亡的矛盾。在愛情中越發傾心於死亡。面對物質化世界旁培唯的擠壓,他所做的一切這一切都並非他理想中的生存狀態,於是對精神世界的無限追求化而為與悲劇人物同步,直到將生命化成灰燼。
關鍵詞:海子 詩歌 流浪 愛情 生存
海子,這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迅速成長起來的北大詩人,在他的詩歌與生命呈現出最輝煌的一刻,離開了我們,1989年3月26日,就在這一年 ,我們失去了一位詩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海子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那個年代文人、詩人在精神上所面臨的困惑,這種困惑古今中外一直都在延續著,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去克服和適應如此的困惑,而非給海子的死戴上一頂輝煌的王冠去膜拜,海子雖然死了,但他卻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優秀詩篇,作為一個詩人來講,他已經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據說,在海子死後的幾年之內,先後有不少於14位當代詩人離開了人世,這裡麵包括另一位北大詩人戈麥和更為有名的顧城。這實在是一個不能接受的數字。正如這樣的一句話,「物質錢卻只能餓死人,精神匱乏卻要活死人」。這些世人都因為精神的匱乏而選擇死,當然也會有其他不同的成分。而海子使他們中最典型最直接的一個,他在《夜色》中寫道:「我有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我有三種幸福:詩歌、王位、太陽」。然而,幸福並不指幸福,這裡面也有受難,受難中也會有幸福,正是這兩者的關系與矛盾,一方面它渴望生活,想超越生活,但當他置身於物質對世界、文明對精神的二律背反中,當這二者的矛盾被激化,它只能去選擇死亡、選擇逃避。
一、 在流浪中萬劫不復
流浪生涯於詩人來說是艱辛的,但於中國新詩來說卻又是萬劫不復中之大幸,無疑又是流浪使詩人達到了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或者說是流浪生涯成就了詩人成為輝煌的傳奇。在《春天,十個海子》中,他不斷的問自己「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在這首絕筆詩中,海子的流浪結束了,這個孤獨而寒冷的夜。文本散發著一種獨自絕望的情緒。悲哀而斷續的思路分裂而破碎的意象,不連貫的臆語,傳達著傷痛而荒涼的心境,詩句帶來了不祥的驚恐。復活了的十個海子,它們都在低低地怒吼著。他是這個春天的倖存者,是最後剩下的一個海子,一個黑夜的孩子,他幾乎是變態地「沉浸於冬天,傾心於死亡」,他一往情深,不能自拔。 他雖然極度悲傷,已無視黑夜和黎明,但他仍「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臆念著高高堆起的穀物,一家六口的吃用,有一種不可斷絕的鄉村情結,他還在懷疑中追逐曙光。矛盾、痛苦、幻滅、絕望,不能自拔。對於他來說,死亡可以結束他所有生命中不幸的流浪。這些正是她理想境界與顯示沖突的相互交錯,也是海子自殺前真實的心理寫照。
流浪是海子在自我探索中尋找精神家園的過程。但是,越往後卻帶給了她一種對於生命和死亡的強烈矛盾沖突。一方面,海子對於生命是熱愛的,「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一層層白雲覆蓋著/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徹底干凈的黑土塊……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活在這珍貴的人間》)。海子是用生命的承載來體會世間的幸福,甚至連太陽、水、植物同樣也是幸福的,他渴望做一個世間最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中慧子對於生活充滿了信心 ,希望自己像平常人一樣過著愉快而又甜蜜的生活,做著一個普通人每天所做在和的普通是事情。而另一方面,當他的精神追求與嚮往的幸福相背時,他對待是橫名的態度卻又如同「一顆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的額頭寂寞的燃燒。」於是他又將對生命的熱愛變為毀滅了。「穿越這座城市/遠遠的走來/去看看他,去看看海子/他可能更加痛苦/他在寫一首孤獨而運培絕望的詩歌/死亡的詩歌(《太陽和鮮花》)流浪的最終還是孤獨,這些對於海子來說,死倒是生了。他在1986年11月18日他就在日記中寫道:「我差一點自殺了……但那是另一個我——另一具屍體……我曾以多種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來……我又生活在聖潔之中……」。這正如駱一禾所說的,海子的詩之於他的生和死,在時間峻笑著盪滌了那些次要的成分和猜度,臆造之後,突然凸露出來,他也就生了!海子並沒有死,1989年3月26日下午4時,這是海子重獲生命的日子,他已經從以前的世界中走出來了,屍體是泥土的再次開始/屍體不是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著疲倦、憂傷和天才(《土地?王》)。在海子的詩中,死是質朴且神聖的,像土地、像草原、像太陽。現實世界裡他並沒有找到春暖花開的精神家園。於是,他要像詩中的太陽那般,將自己與太陽的一生相溶,太陽的一生就是他的一生「太陽就是我,一個好動的宇宙的勞作者,一個詩人和註定失敗的戰士。總而言之,我反抗過生命以外的一切,甚至反抗過死亡。因此,就在這上天入地的路途上,聽見了這樣一句話:地獄之火燒傷他的面頰,就像燒傷他一樣(《太陽七部詩》)」。為了活著而去死,在這樣一種哲學的思索中。死,成為海子和他的詩歌的一次新生。
對於我們來說,一個詩人的詩便是一種精神,而詩人的死則象徵著某種絕對精神和終極價值的死亡。海子的死是一種對於生存的目的的意義,和終極價值懷疑的心態,是作為詩人的海子,在生存中無法擺脫的夢魘,靈魂的虛無,流浪中的生存危機感,還有他自身無法解脫的空虛和荒誕,他只能用自己高尚的生命和最後的詩篇,對這種狀態做以詮釋。海子把流浪視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或許正是在黑夜中走得累、太遠,他已經在經年累月中深感流浪的疲憊,於是他在1982年2月寫的《夜色》中把「流浪」視做萬劫不復的「受難」;他的流浪在某種程度時間是閃電般的,似乎瞬間就走到了「人類的盡頭」,嗅到了「人類的氣味」。或許,在太陽的烈火之後的海子,只剩下屬於遠方的灰燼,充滿了荒涼、孤獨和失望。只有他所在的根——家鄉,在無盡的等候中召剿 毓楣世鎩?ldquo;我要還家/我要轉回故鄉,頭上插滿鮮花/我要在故鄉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聲談吐/我要頭上插滿故鄉的鮮花(《詩人葉賽寧?浪子旅程》)。」
二、在愛情中傾心死亡
海子的愛情是極其不幸的,對待愛情,他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甚至願意用生命去作妥協,可是在事實上,雖然海子一生愛過四個女孩子,但是每一次的愛情都是一次受難,每一次的結果都是一場災難。
第一,從心理層面上來說,經過了四次戀愛的失敗,海子內心的悲痛欲絕望日漸加深,更加一步步讓他對生命產生了排斥。每次戀愛,海子都用著自己的所有的一切去愛著那個女孩子, 海子的初戀女友在詩歌中,海子稱她為B ,因為她的出現,海子由孤高幽閉變得活潑開朗,周圍的一切變得親切可人。1985年4月他為B 寫了一首《寫給脖子上的菩薩》的詩,呼吸,呼吸/我們是裝滿熱氣的/兩只小瓶/被菩薩放在一起/菩薩是一位很願意/幫忙的/東方女人/一生只幫你一次/這也足夠了……菩薩願意/菩薩心裡非常願意/就讓我出生/讓我長成的身體上/掛著潮濕的你!」在這首詩中,海子把自己和B比做「兩只小瓶」,菩薩特地為他們而人做媒,讓他們的呼吸共融在一起,一起享受浪漫而又幸福的日子,菩薩「一生只幫你一次」,海子是在向B許諾一生只愛她一人,借著這一中國人最為信仰的上帝,這是海子感情升華後的表達。
每次失戀海子的心理都是不同的。在這個被世俗所籠罩的天空下,海子終於還是被B無情的拋棄了,在失戀後B的生日那天,海子為她寫了一首詩《給B的生日》「天亮我夢見你的生日/好像羊羔滾向東方——那太陽升起的地方/黃昏我夢見我的死亡/好像羊羔滾向西方——那太陽落下的地方……」在B 生日這天,海子提到了死亡,可以看出這次失戀對他的打擊有多大, 1986年11月18日,傷痛的海子差一點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對待自己感情的失敗,他於當日寫下了一生中僅存的三篇日記中的一篇:「我一直就預感到今天是一個很大的難關。一生中最艱難、最凶險的關頭。我差一點被毀了。兩年來的情感和煩悶的枷鎖,在這兩個星期(尤其是前一個星期)以充分顯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現。我差一點自殺了……」
在詩《四姐妹》中寫到:……我身在這荒蕪的山崗/懷念我空空的房間, 落滿灰塵/我愛過的這糊塗的四姐妹啊/光芒四射的四姐妹/夜裡我頭枕卷冊和神州/想起藍色遠方的四姐妹/我愛過的這糊塗的四姐妹啊/像愛著我親手寫下的四首詩/我的美麗的結伴而行的四姐妹/比命運女神還要多出一個/趕著美麗蒼白的奶牛 走向月亮形的山峰/到了二月, 你是從哪裡來的/天上滾過春天的雷, 你是從哪裡來的/不和陌生人一起來/不和運貨馬車一起來/不和鳥群一起來/四姐妹抱著這一棵/一棵空氣中的麥子/抱著昨天的大雪, 今天的雨水/明天的糧食與灰燼/這是絕望的麥子/請告訴四姐妹: 這是絕望的麥子/永遠是這樣/風後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在詩中,海子把這四個女孩比作命運女神,她們左右著自己的名譽甚至生命。她們使海子所有的日子都為她們破碎,她們可望而不可及,使海子深陷痛苦與絕望。
就這樣,海子的失戀延續了四次,就一個普通人來說,用盡自己的真心情意而換回這樣悲痛的結局,內心的絕望是可想而知的,而對於海子這樣一位情感極為豐富的詩人來說,每次的失戀無疑就是在他的心口狠狠的刺了一刀,海子對死亡的膜拜由此也便開始了。
第二,從道德層面來看,作為一名大學老師的海子,他的戀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受萬人唾棄和鄙夷的。首先,海子的初戀女友B是他的學生,B 也是因為喜歡海子的詩,兩人才開始交往的。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師生戀不足為奇,可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環境里,愛上自己的學生是被視為大逆不道、辱沒門風的行為。其次,海子第二次愛上的是A,一位有夫之婦,他瘋狂的為她寫詩。甚至不顧世俗的一切,甚至說出A本來應該就是他的新娘的話來,更不顧A其實已經結婚生女。當最後一次A因為和海子相會沒能照顧好生病的女兒陷入到極度自責的時候,一切便已經結束了。海子也不得不黯然離開。第三個是他的同事P。還有一個女友S,當她需要的是婚姻和承諾,而海子對於她沒有愛只有愧疚和負罪感。所以當傷害一次次的降臨到這個女孩頭上的時候,她唯一的選擇就只有義無反顧的離開。
作為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他將愛情的悲劇看作是海子自殺的導火索、最重要的原因。據西川回憶,在海子自殺前的星期五,海子曾經見到了他的初戀女友,她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而且對海子很冷淡。當天晚上與同事喝酒,海子說了很多關於那個女孩子的事情。酒醒之後,海子一直堅信自己說了許多傷害那個女孩子的話,萬分自責,覺得對不起自己深愛的人。1989年25日早上,海子從政法大學在北京學院的校址出發去山海關。然而事實上,海子並沒有選擇山海關,而是選擇了山海關至龍家營之間的一段火車慢行道。那是一個適於自殺的地點,海子之前,曾有三個人在那裡自殺。這正印證了海子所說的,「一切源於愛情,愛情使生活死亡,愛情使真理死亡,與其死去,不如活著!」
第三,從物質層面上來看,海子只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一個大學生,沒有辦法去改變老一輩眼中的門當戶對的等級觀念,卑微的出身,講究門當戶對,追求物質功利的世俗觀點在許多人腦海里仍根深蒂固。海子愛過的第一個女孩跟海子情同意合,他們真心相愛,無數個夜晚見證她們的山盟海誓。然而窮人只有路過愛情,在女孩父母眼裡,海子只是一文不值的窮詩人,只會用無聊的詩來打動天真的少女。他們強烈反對女兒跟海子的愛情。這對恩愛的鴛鴦最終被折散。再者就是海子獨特的愛情觀:海子非常痴情,但他卻不願結婚,不願走進婚姻的圍城。他希望同女孩過著甜蜜而又浪漫的戀愛生活。這與傳統的愛情觀大相徑庭。但傳統的力量是巨大的。海子背逆傳統的愛情觀使海子在愛情的道路上多了一條無發逾越的鴻溝。最後就是出身和家境的不同以及成長的經歷的不同,海子形成了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價值理想,生活習慣及詩人獨特的氣質與稟性,這使得海子同戀人之間產生了無法跨越的心靈隔閡。 太多
⑷ 海子為什麼自殺
關於海子的死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將越來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黃昏,我們失去了一位多麼珍貴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著失去一個偉大的靈感,失去一個夢,失去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個回聲,對於我們,海子是一個天才,而對於他自己,則他永遠是一個孤獨的"王",一個"物質的短暫情人",一個"鄉村知識分子"。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學創作大概只持續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裡,他象一顆年輕的星宿,爭分奪秒地燃燒,然後突然爆炸。
在海子自殺的次日晚,我得兄旦到了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怎麼可能這樣暴力?他應該活著!因為就在兩個星期前,海子、駱一禾、老木和我,還曾在我的家中談到歌德不應該讓浮士德把"泰羨此擾初有道"譯為"泰初有為",而應該譯為"泰初有生",還曾談到大地豐收後的荒涼和亞歷山大英雄雙行體。海子卧軌自殺的地點在山海關至龍家營之間的一段火車慢行道上。自殺時他身邊帶有四本書:《新舊約全書》,梭羅的《瓦爾登湖》,海涯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說選》。他在遺書中寫到:"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一禾告訴我,兩個星期前他們到我家來看我是出於海子的提議。
關於海子的死因,已經有各種各樣的傳言,但其中大部分將證明是荒唐的。海子身後留有近2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他一生僅記的3篇日記。早在1986年11月18日他就在日記中寫道:"我差一點自殺了,……但那是另一個我--另一具屍體……我曾以多種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來……我又生活在聖潔之中"。這個曾以荷爾德林的熱情書寫歌德的詩篇的青年詩人,他聖潔的愚蠢,愚蠢得輝煌!誠如梵高所說:"一切我所向著自然創作的,是栗子,從火中取出來的。啊,那些不信任太陽的人是背棄了神的人。"
海子死後,一禾稱他為"赤子"--一禾說得對,因為在海子那些帶有自傳性質的詩篇中,我們的確能夠發現這樣一個海子:單純、敏銳,富有創造性;同時急躁,易於受到傷害,迷戀於荒涼的泥土,他所關心和堅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將在永恆的高度放射金輝的事物。這種關心和堅信,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業,盡管這事業他未及最終完成。他選擇我們去接替他。
當我最後一次進入他在昌平的住所為他整理遺物時,我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所熟悉的主人不在了,但那兩間房子里到處保留著主人的性格。門廳里迎面貼著一幅梵高油畫《阿爾療養院的庭院》的印製品。左邊房間里一張地鋪擺在窗下,靠南牆的桌子上放著他從西藏背回來的兩快喇嘛教石頭浮雕和一本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的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的畫冊,右邊房間里沿西牆一排三個大書架--另一個書架靠在東牆--書架上放滿了書。屋內有兩張桌子,門邊的那張桌子上擺著主人生前珍愛的七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很顯然,在主人離去前這兩間屋子被打掃過:乾乾凈凈,象一座墳墓。
這就是海子從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的住所,在距北京城60多里地的小城昌平(海子起初住在西環里,後遷至城東頭政法大學新校址)。昌平小城西傍太行山余脈,北倚燕山山脈的軍都山。這些山嶺不會知道,一個詩人每天面對著它們,寫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陽》、《弒》、《天堂彌賽亞》等一系列作品。在這里,海子夢想著麥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遙遠的事物。海子生活在遙遠的事物之中,現在尤其如此。
你可以嘲笑一個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個詩人的貧窮。與夢想著天國,而卻在大地上找到一席之地的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不同,海子沒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這或許是由於他的偏頗。在他的房間里,你扒純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海子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之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在離開北京大學以後的這些年裡,他只看過一次電影--那是1986年夏天,我去昌平看他,我拉他去看了根據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說改編的蘇聯電影《白痴》,除了兩次西藏之行和給學生們上課,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這樣的:每天晚上寫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點,整個上午睡覺,整個下午讀書,間或吃點東西,晚上7點以後繼續開始工作。然而海子卻不是一個生性內向的人,他會興高采烈地講他小時候如何在雨天里光著屁股偷吃地里的茭白,他會發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口號,比如"從好到好",他會告訴你老子是個瞎子,雷峰是個大好人。
這個渴望飛翔的人註定要死於大地,但是誰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種飛翔,從而擺脫漫長的黑夜、根深蒂固的靈魂之苦,呼應黎明中彌賽亞洪亮的召喚?海子曾自稱我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腦海里擠滿了幻象。不過又和十九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不同。我們可以以《聖經》的兩卷書作比喻:海子的創作道路是從《新約》到《舊約》。《新約》是思想而《舊約》是行動,《新約》是腦袋而《舊約》是無頭英雄,《新約》是愛,是水,屬母性,而《舊約》是暴力,是火,屬父性;"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不同於"一個人打你的右臉,你要把左臉也給他",於是海子早期詩作中的人間少女後來變成了天堂中歌唱的持國和荷馬。我不清楚是什麼使他在1987年寫作長詩《土地》時產生這種轉變,但他的這種轉變一下子帶給了我們嶄新的天空和大地。海子期望從抒情出發,經過敘事,到達史詩,他殷切渴望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詩歌帝國:東起尼羅河,西達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陸。
至少對於我個人來講,要深入談論海子其人其詩,以及他作為一個象徵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詩歌與社會所產生的意義與影響,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海子一定看到和聽到了許多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是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驅之一。在一首有關蘭波的詩中海子稱這位法蘭西通靈者為"詩歌烈士",現在,孤獨、痛苦、革命和流血的他也加入了這詩歌烈士的行列。出自他生命的預言成了他對自我的召喚,我們將受益於他生命和藝術的明朗和堅決,面對新世紀的曙光。
我和海子相識於1983年的春天,還記得那是在北大校團委的一間兼作宿舍的辦公室里。海子來了,小個子,圓臉,大眼睛,完全是個孩子(留鬍子是後來的事了)。當時他只有19歲即將畢業。那次談話的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但還記得他提到過黑格爾,使我產生了一種盲目的敬佩之情,海子大概是在大學三年級開始詩歌創作的。
說起海子的天賦,不能不令人由衷地贊嘆。海子15歲從安徽安慶農村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工作,初在校刊,後轉至哲學教研室,先後給學生們開過控制論、系統論和美學的課程。海子的美學課很受歡迎,在談及"想像"這個問題時,他舉例說明想像的隨意性:"你們可以想像海鷗就是上帝的游泳褲!"學生們知道他是一位詩人,要求他每次下課前用10分鍾的時間朗誦自己的詩作。哦,那些聆聽過他朗誦的人有福了!
海子一生愛過4個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結果都是一場災難,特別是他初戀的女孩子,更與他的全部生命有關。然而孩子卻為她們寫下了許許多多動人的詩篇。"荒涼的山岡上站著四姐妹/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所有的日子都為她們破碎。"(《四姐妹》)這與莎士比亞《麥克白斯》中三女巫的開場白異趣同工:"雷電轟轟雨蒙蒙,何日姐妹再相逢?"海子曾懷著巨大的悲傷愛戀著她們,而"這糊塗的四姐妹啊/比命運女神還多出一個。"哦,這四位女性有福了!
海子在鄉村一共生活了15年,於是他曾自認為,關於鄉村,他至少可以寫作15年。但是他未及寫滿15年便過早地離去了。每一個接近他的人,每一個誦讀過他的詩篇的人,都能從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輪轉、風吹的方向和麥子的成長。泥土的光明與黑暗,溫情與嚴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質,化作他出類拔萃、簡約、流暢又鏗鏘的詩歌語言,彷彿沉默的大地為了說話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變成了大地的嗓子。哦,中國廣大貧瘠的鄉村有福了!
海子最後極富命運感的詩篇是他全部成就中重要的一部分。他獨特地體驗到了"黑夜從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豐收後荒涼的大地/黑夜從你的內部上升。"現在,當我接觸到這些詩句時,我深為這些抵達元素的詩句所震撼,深知這就是真正的詩歌,那麼現在,他已經不必再講他的詩歌"不變鉛字變羊皮了"的話,因為他的詩歌將流動在我們的血液里。哦,中國簇新的詩歌有福了!
⑸ 他的電影不多卻個個經典,他的配音很少卻讓無數人懷念 ,他是誰
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里有這么兩段,孫少平路過電影院發現當天上映電影是《王子復仇記》,他非常興奮想去看,正好遇到了正要去二刷的田曉霞。
孫少平的妹妹孫蘭香在大學里由於文雅的氣質和美貌被訛傳為孫道臨的女兒。
我們可以看出來,路遙當年肯定是非常喜歡孫道臨的,而且他在書中的這些情節也反映了當年大學里的青年和社會上的群眾對孫道臨的喜愛。
孫道臨老師已經離開我們十幾年了,為了紀念他對我國電影事業的貢獻,他的祖籍所在地浙江嘉善專門建立了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大師的音容笑貌將永載電影史冊。
⑹ 畢克的人物簡介
畢克(1931—2001),中國著名譯製片配音演員、導演;原名畢德泉,又名德全;山東濟南人;1948年蚌埠崇正中學肄業,1949年參加工作,先後在上海金雞旅行劇團、廣西宜山地委文工團話劇隊任演員。
1952年進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上海電影譯制廠任配音演員、導演、廠藝委會主任、顧問。先後為《追捕》、《鴛夢重溫》、《鐵面人》、《現代啟示錄》、《卡桑德拉大橋》、《尼羅河上的慘案》、《老槍》、《霧之旗》、《幸福的黃手帕》、《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新干線大爆炸》、《姿三四郎》和《大鬧天宮》、《毛竹》、《知識老人》等約五百部譯製片、美術片、科教片配音。
其中擔任主配的日本影片《追捕》、朝鮮影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於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後兼任譯製片導演,執導了《兆治酒館》、《鐵面人》、《罪行始末》、《總統軼事》、《威尼斯麵包師的兒子》、《十四個冬春》、《遠山的呼喚》、《謎中之謎》等譯制影片。
其中《遠山的呼喚》(兼主配)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譯製片獎;《謎中之謎》(兼主配)獲1989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譯製片獎。
畢克先生生前為上海電影譯制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一級演員、電影譯制導演、上海市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此外他還擔任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視表演藝術學會常務理事、顧問。 畢克先生於1931年出生在濟南,一直喜歡戲劇與電影。1952年考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即今天的上海電影譯制廠),開始從事電影譯制配音工作,當時只是配各種配角,畢克仍仔細揣摩每一句台詞,一絲不苟,如《孤星血淚》中的鐵匠,戲很少,卻給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大量閱讀名著,理論書籍和廣泛向其他演員學習,這一階段為後來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9年為了給即將召開的第三屆文代會獻禮,上海電影譯制廠翻譯製作了民主德國影片《陰謀與愛情》,畢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讓人感到聲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細膩,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
因此,他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很多愛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瓊宮情史》中的西班牙使節,《鴛夢重溫》中的失憶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個為了錢竟心甘情願接受將軍的情婦做自己新娘的年輕的將軍秘書。
這一階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樂之聲》中的配音馮屈普上校,對唱和台詞之間的銜接處理的極為精當,影片公映之後風行全國,至今仍被視為譯製片經典之一。 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開始,畢克開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類型化為目標,從配感情細膩的愛情片男主角轉變為配正直,堅毅,智慧的角色,如災難片《卡桑德拉大橋》中鎮靜勇敢的張伯倫醫生和《遠山的呼喚》中的田島耕作。
這一時期畢克完成了他對兩個角色的經典配音:《尼羅河上的慘案》中比利時大偵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檢察官杜丘冬人。
尼羅河上的慘案集中了當時所有的上譯配音精英,被成為「譯製片的盛宴」,畢克把波洛的慵懶、自負、智慧的性格氣質通過自己的聲音表現的淋漓盡致,最後長達近三十分鍾的近乎波洛獨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畢克處理的扣人心弦,他歷數在座的每個人都有作案動機和作案時間,但他們都不是兇手,直到最後,他詳盡地敘述了真正兇手的作案過程,終於使兇手無處逃遁。在嚴密推理中又透出一點幽默與調侃。
在《追捕》中將高倉健冷峻、剛毅的風格充分體現出來,尤其是在天台上與邱岳峰配的堂塔醫生的最後對決更是被人稱道。
畢克也曾為反面人物配過音,如《金環蝕》中的神谷,《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致於朝鮮電影代表團來上譯廠訪問時曾驚呼:「怎麼你們選的演員跟我們的演員聲音那麼像,簡直就像我們那些朝鮮演員自己在講中國話。」
另外,畢克還參與了很多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的配音,如《哪吒鬧海》中的李靖,《天書奇譚》中的袁公,《國王與小鳥》中的很有哲學意味的鳥等,特別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採用一種表面謙卑恭順而暗藏調侃和諷刺的聲音充分表現了阿凡提對地主高利貸者的戲弄。
他與另一位配音大師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與巴依老爺的對手戲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詞膾炙人口。
除了為角色配音,畢克還擅長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達克斯》里均擔任旁白,特別是他為《悲慘世界》配的旁白,不僅推進著情節的發展,更完美的再現了原作濃厚而沉重的歷史感;最令人值得紀念的是,畢克先生生前的最後一部配音作品亦是擔任旁白——經典電視連續劇《圍城》(1990年)。 1980年代初開始畢克逐漸也從事譯制導演工作,在不影響自己配音工作的同時,和著名配音員,譯制導演蘇秀合作翻譯製作了《遠山的呼喚》和《姿三四郎》等電影和電視劇,其中《遠山的呼喚》獲得文化部1981年優秀外國譯製片獎。《姿三四郎》轟動一時。他盡心幫助和輔導青年演員,善於啟發演員,愛護演員的情緒,同時又十分的嚴謹,一絲不苟。
著名配音員曹雷曾經回憶在配一個默默抽泣的背影的哭聲時,因為不用對口型,她醞釀好感情轉過身去大哭,哭到一半被畢克叫停,因為她哭的節奏和屏幕上演員肩膀的抖動頻率不同。
1980年代末畢克患上了喉部疾病,這使得他不得不徹底離開了配音這個職業;在他的晚年,日本著名演員高倉健曾希望他為自己的新片《鐵道員》配音,畢克也曾試圖接受,但嚴重的疾病讓他不得不放棄。
疾病惡化後,他已經說不出話,就給年輕演員做口型,做翻譯,通過在紙上寫字做指導;2001年,一代配音大師畢克先生與世長辭,終年70歲。
為了紀念他對配音事業的貢獻,畢克逝世後,追悼會上沒有演奏哀樂,而是用他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為波洛配的大段案情分析代替。 喬榛感慨萬千地追憶起與畢克老師的無數次難忘的合作經歷,喬榛清晰地記得與畢克的第一次合作:「那是70年代給《紅菱艷》配音。他在話筒前的感覺與片中的角色驚人地相似,整個人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氛圍中。盡管那個美術設計師並非主角,但他卻認真地對角色進行反復琢磨。這種對自己近乎苛刻的創作態度,影響著每一個與之合作的演員。」
畢克先生病重之時,蘇秀曾特地從杭州趕來上海到醫院看望畢克,他人很消瘦,由於完全喪失了呼吸功能,只好切開氣管,依靠呼吸機幫助維持生命。可是他頭腦清晰,思維活躍,對很多往事都記憶猶新。但過些時候再去看他時,他已經人都變了形,醫生說他上次病危搶救過來以後,耳朵聾了、渾身都腫了,但他心裡依然明白。蘇秀在板上寫「醫生說你比前一陣好很多。」他苦笑著搖搖著,口型清晰地說「不可能。」
蘇秀說,有一段時間,電視台不停地播放了一些老的譯製片。像《音樂之聲》、《瓊宮恨史》、《尼羅河上的慘案》等等,都是由畢克擔任主要配音演員的。蘇秀還在想,下次去看他,不再問他「胃口好嗎?」「睡得好嗎?」而是跟他談談當年配音這些影片時的趣聞逸事,讓他能得到一點短暫的歡樂。「但我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現,他卻已經走了。」
⑺ 陳敘一的人物生平
1918年12月生於長沙。父親是洋行買辦。家庭的特殊生活環臘脊境,使他從小就學習英文,能用英語會話。進入中學後,他又愛上文藝。當時,他在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革命民主思想影響下,愈來愈看不慣自己的家庭生活,同父親發生了矛盾。1937年,在上海滬江大學讀二年級時,就徑自離家出走,先後在上海英美煙草公司,怡和洋行,怡和輪船公司等處作小職員,開始獨立生活。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敘一深感國家衰亡的危險,精神苦悶,拚命讀書,力圖從中獲取思想養料和精神力量。這期間,他有幸得到著名戲劇家黃佐臨的熱心幫助與指導。1943年,他在借到一本美國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情慾》的話劇本後,便翻譯和改寫成完全中國化的《田園恨》,由黃佐臨導演,孫景璐主演。這是他從事翻譯工作的處女作。不久,他就參加了黃佐臨等人創辦的進步話劇團體--苦幹劇團,當舞台監督,有時也粉墨登場跑跑龍套。1945年,在黃佐臨的悉心指導下,他第一次導演了話劇《埋頭苦幹》和《一剎那》(丹尼改寫)。其間,他還曾為蘇聯商人在上海經營的私人商業電台寫過廣播劇。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敘一在黨組織的幫助下,積極投身於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民主運動。1946年,他經地下黨介紹,從上海到晉察冀解放區,加入了革命隊伍,擔任張家口人民廣播電台顧問。之後,又隨人民解放軍到達晉冀魯豫,在華北人民文工團從事創作活動。天津市解放,他立即被派去參加接管電影院的工作,擔任天津電影服務社副社長。 1949年夏,上海解放後,他被指定為上影廠翻譯片組組長。從此,他就踏上了建設和發展上海電影譯制事業的艱苦歷程。舊中國盡管市場上充斥著外國影片,但沒有我們自己的電影譯制事業。當時上映的外國片不是原版對話,就是打上一些半文不白的字幕,即使偶爾在一些影院也搞上「譯意風」,但仍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全國解放後,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為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首先通過演員的配音,譯制出第一部翻譯配音的蘇聯故事片《普通一兵》。陳敘一得悉後,就帶了三位同伴去東影參觀學習。回到上海,陳敘一即借調了十一個人,憑著一個舊話筒,一部報廢的錄音機,一台不帶銀幕的皮包機(放映時牆上掛白紙),在一間僅有二十平米的小車間里,完成了上海譯制的第一部外國影片蘇聯故事片《團的兒子》。如何提高劇本的翻譯質量,使之符合配音的口語要求;膠片從什麼地方分段,演員怎樣對口型,等等,他們都是在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而後不斷改進的。陳敘一和十餘名譯制人員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三年時間內先後完成了三十一部蘇聯和東歐國家影片的譯制。 不久之後,上海電影譯制廠正式成立了。陳敘一先後任副廠長,廠長,一直肩負著譯製片創作生產的領導工作。三十多年來,他們已經譯制了三十都個國家的五百多部故事片,還把一部分國產科教片,美術片和個別故事片,配音譯成英語,法語版,出口到非洲以及歐美國家去陪漏。另外,譯製片廠還經常接受兄弟廠新拍攝的影片的配音任務。他們譯制的影片,因語音清晰,語言准確,形神兼備而受到觀眾的贊揚。無疑,這是和陳敘一在業務上嚴格要求有著直接的關系。
陳敘一在抓譯製片的質量時,主要在三個環節入手:首先是把本子關,他強調翻譯要忠於原著,堅持質量第一。他的英文底子好,凡是遇到英文本,他總是嚴格查對原文,斟字酌句。對其他語種的劇本,他又常從分析戲的內容和角色著手,同翻譯一起充分討論。碰到問題時,還親自查閱字典,逐字逐句的推敲。在口語化的問題上,他更是下足了苦功夫,只要碰到不太順口的句子,他都一一加以修改,力求每個翻譯劇本都能做到語言流暢,絲絲入扣。各種語言的翻譯本在他的精心修改下,語言質量都得到顯著提高,為影片的蘆局爛譯制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他非常重視配音演員隊伍的建設。他認為一部譯製片質量高低,主要靠演員來體現。在組建隊伍的過程中,他採取先特約,試用,然後根據需要有計劃的把各種行當——猶如京戲里的生,旦,凈,末,丑,逐個配齊。如邱岳峰(已故)、李梓、畢克、尚華、趙慎之、劉廣寧、童自榮、丁建華和喬榛等人各具特色的音色,就獲得了廣大觀眾的贊賞。
他們在譯制過程中,有時碰到要求高,難度大的譯製片,還經常邀請上影廠的著名電影演員參加配音。例如舒綉文在《鄉村女教師》里配的女教師,孫道臨在《白痴》中配的梅什金公爵和在《王子復仇記》里配的王子,張伐在《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里配的列寧,等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敘一在抓配音質量上也是一絲不苟的,配音質量過不了關,影片決不出廠門。如1980年,正當他去美國訪問期間,廠里譯制完成了西德影片《古堡幽靈》,他回來審查時,發現有幾場戲在風格掌握上與原片有差異,於是立即推倒重來,直到合乎要求,才予通過。第三,他在緊張的工作中,身體力行,逐漸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制度。每天早晨七點三刻之前,他一定會騎著他那輛舊自行車出現在廠區,開始例行的巡視,檢查各個部門工作是否到位,以保證八點鍾一到實錄棚可亮起紅燈准時開工。不論什麼生產任務,他都親臨生產第一線,和職工同甘共苦。在他的帶動下,譯製片廠逐步形成了一個講效率,能苦乾的好廠風。
1960年8月,他們僅用五天,如期譯制出有二十大本的日本故事片《松川事件》。這部影片的譯制,是周總理親自下達的任務。如果按一般譯製程序,《松川事件》的完成至少需要四十天時間,而這次陳敘一就是這樣帶領全廠職工,奮戰一百零八個小時,保質保量的完成了任務。正是從這部影片開始,凡是遇上需要趕時間的譯制任務,總是交由上譯廠突擊完成。
陳敘一生前翻譯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美國電視連續劇:《黑暗的公正》,此時,他已患喉癌,剛做了聲帶切除手術。盡管無法言語,但陳敘一翻譯好交到導演手中的劇本,每一頁稿紙四邊的空白處,都寫滿了有關台詞的註解,甚至還會註明:影片中的人在玩什麼牌,怎麼個玩法,演員們應該怎麼叫牌。
1992年4月24日,陳敘一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5歲。他並沒有像自己曾經立下的誓言一樣「倒在話筒前」,卻是在床上看劇本時突然昏迷。彌留之際,女兒依然看見,他的手指還在床沿上一下下敲著數音節。
上海電視台主持人貝倩妮(貝貝)為其孫女。
⑻ 求上譯配音的原東歐一些國家的經典老電影片名
上譯目錄
德國電影
《希西公主》三部曲-1《希西公主》2《皇後的命運》3《年輕的皇後》
《苔絲》
《英俊少年》
《糜靡斯特》
《約翰 施特勞斯》
美國電影
《蛇》
《放大》
《蝙蝠》
《角鬥士》
《美人計》
《蝴蝶夢》長影配
《羅馬假日》長影配
《出水芙蓉》
《傻妹從軍》
《音樂之聲》
《怨夢重溫》
《翻譯風波》
《大獨裁者》
《廊橋遺夢》
《緊急下潛》
《第一滴血》
《魂斷藍橋》
《亡命天涯》
《好事成雙》
《鹿苑長春》
《雲中漫步》
《頭條新聞》
《弦動我心》
《西北偏北》
《心有靈犀》
《寒夜琴挑》
《雪地英雄》
《***神燈》
《佐羅傳奇》
《天羅盜網》
《完美風暴》
《故里尋夢》
《真愛的風采》
《偷襲珍珠港》
《諜海群英會》
《生命的證據》
《斯巴達克斯》
《凡爾杜先生》
《蘇菲的選擇》
《傲慢與偏見》
《傻瓜也瘋狂》
《戰略大作戰》
《現代啟示錄》
《逃往雅典娜》
《愛德華大夫》
《裸露在狼群》
《勝利大逃亡》
《似是故人來》
《秋天奏鳴曲》
《慾望號街車》
《真實的謊言》
《女人的吶喊》
《新天方夜譚》
《溫莎行動計劃》
《卡桑德拉大橋》
《陽光下的罪惡》
《尼羅河上的慘案》
《小迷糊的情淚》
《福爾摩斯外傳》
《鱷魚鄧迪1-2》
《蒙娜麗莎的微笑》
《乞力馬扎羅的雪》
《百萬英鎊》長影配
《舞台生涯》長影配
《湯姆叔叔的小屋》
《被侮辱與被迫害的人》
英國電影
《水》
《海狼》
《簡愛》
《冰與火》
《奧塞羅》
《紅菱艷》
《冰海沉船》
《伊莉莎白》
《孤星血淚》
《苦海餘生》
《39級台階》
《魂斷藍橋》
《霧都孤兒》
《千年痴情》
《新天方夜譚》
《野鵝敢死隊》
《王子復仇記》
《斯萬的愛情》
《汗密爾頓夫人》
《溫莎行動計劃》
《倫敦上空的鷹》
《陽光下的罪惡》
《尼羅河上的慘案》
《水晶鞋與玫瑰花 》
《看的見風景的房間》
法國電影
《老槍》
《佐羅》
《血環》
《他是誰》
《鐵面人》
《美州豹》
《末班車》
《王中王》
《紅與黑》
《夫妻市長》
《阿里巴巴》
《綠芥刑警》
《沉默的人》
《義膽騎士》
《虎口脫險》
《總統軼事》
《廣島之戀》
《悲慘世界》
《亂世冤家》
《黑鬱金香》
《金發男郎》
《瑞安的女兒》
《國王的娼婦》
《瘋狂的貴族》
《警官的諾言》
《巴黎聖母院》
《基督山伯爵》
《紅衣女郎》長影
《最後一班地鐵》
《天使在人間》長影
動畫片《國王與小鳥》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
日本電影
《海峽》
《砂器》
《追捕》
《望鄉》
《生死戀》
《金環蝕》
《姊妹坡》
《霧之旗》
《W的悲劇》
《新宿鯊魚》
《日本沉沒》
《啊!野麥嶺》
《蒲田進行曲》
《遠山的呼喚》
《阿西門的街》長影
《幸福的黃手絹》
動畫片《天鵝湖》
動畫片《龍子太郎》
《人證》長影配音
蘇聯電影
《白痴》
《牛虻》
《紅帆》
《紅菱艷》
《運虎記》
《雁南飛》
《合法婚姻》
《國際女郎》
《訓虎女郎》
《迷人之星》
《沙漠白日》
《一仆二主》
《機組乘務員》
《列寧在1918》
《鄉村女教師》
《戰爭與和平》
《第四十一個人》
《安娜.卡列尼娜》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兩個人的車站》長影配音
《一個俄羅斯人在義大利》
義大利電影
《馬可.波羅》82年中意合拍
《***與小偷》
《早安.巴比倫》
《偷自行車的人》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局長的自白》
《八十年代的灰姑娘》
《馬可.波羅 中意合拍》
南斯拉夫電影
《橋》北影配音
《臨時工》長影配音
《開往克拉列沃的列車》
《二十六個畫面里的佔領》
《你好!計程車》長影配音
《南方鐵路之戰》長影配音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長影配音
羅馬里亞 阿爾巴尼亞 捷克電影
《風暴》
《腳印》
《清白的手》
《好兵帥克》
《海岸風雷》
《偵察英雄》
《寧死不屈》
《沸騰的生活》
《廢品的報復》
《最後一顆子彈》
《橡樹十萬火急》
《神秘的黃玫瑰》1長影
《神秘的黃玫瑰》2-3上譯
《復仇》 警長莫德萬
《好兵帥克》
印度巴基斯坦電影
《奴里》
《人世間》
《大蓬車》
《流浪者》
《海誓山盟》
《不能沒有你》
墨西哥電影
《冷酷的心》
《葉塞尼亞》
埃及電影
《走向深淵》
《忠誠》
⑼ 那些故事片演員 蘇秀
那些故事片演員(根據大家的回帖補充照片說明)
作者:蘇秀 日期:2007.10.28
【作者簡介】
蘇秀 1950年9月考進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上海電影譯制廠前身)。擔任配音演員兼譯制導演。1984年退休。
擔任譯制導演的主要作品有:《帶閣樓的房子》《陰謀與愛情》《冰海沉船》《虎口脫險》《英俊少年》《遠山的呼喚》《啊,野麥嶺》《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以上三部曾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等400餘部集。
擔任配音的主要作品有:《第四十一》《紅與黑》《尼羅河上的慘案》《華麗的家族》《為黛茜小姐開車》等300餘部集。
舒綉文
綉文大姐和高博是最早來到翻譯片組參加配音工作的,那是上海譯制的第二部影片——《鄉村女教師》(又名《桃李滿天下》)。那時候我還沒進翻譯片組呢。他們才是地道的上海第一批配音演員。
舒綉文早在三十年代就進入了上海電影界,抗戰時期,在重慶與白楊、張瑞芳、秦怡被稱為影劇界的「四大名旦」。在著名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扮演「抗戰夫人」王麗珍,那一段與陶金一起跳的探戈特別膾炙人口。她也是解放後,電影界全國僅有的四名一級演員之一(另外三人是:趙丹、白楊和金焰)。她的頭上罩滿了光環,但是她卻沒有一絲一毫的大演員做派。我們這些剛進入電影界的晚輩,也跟著高博、韓非「綉文兒長,綉文兒短」地叫她,她也不覺得我們沒大沒小,而且像對待老朋友一樣地跟我們聊天,甚至跟我們講她初戀的故事。後來我跟她一塊配過《安娜·卡列尼娜》和《母親》。她配母親,韓非配兒子,我配兒子的女友。那是高爾基筆下一位革命的母親,她在廣場上演講,激昂慷慨,號召大家起來反抗。我在錄音棚中看她錄音,感覺她並沒有聲嘶力竭地叫喊,可是全片鑒定的時候,卻覺得她的感情特別到位,又有力度,讓我領略了什麼叫「舉重若輕」,也讓我明白了,感情不到位,不能以喊叫代替激情。
其實,配音演員歸根結底也是演員。演員需要解決的問題:理解人物、塑造人物、掌握人物的節奏,都是一樣的。所以,很多好的電影演員,第一次參加配音,就能擔任主角,像舒綉文、高博、衛禹平、孫道臨以及後來的程之、林彬和中叔皇等人莫不如此。
我們在配《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恰巧電台請她去廣播一篇什麼作品,拿了三十元稿費。她非常高興地要拿這筆錢請大家去吃西餐。那時,電影局對門有一家叫「寶大」的西餐館,每份大菜一元,包括一盆湯,一道菜和一些麵包、果醬、奶油之類。而且,每天的主菜是不同的,有一天是「罐燜雞」,我們還特意選了那一天去的寶大。
吃過「寶大」之後,大家既覺得玩得非常開心,又覺得應該還請綉文一次。於是,說好了每人燒一個菜,到綉文家去聚餐。那天都有誰參加,吃些什麼菜,我已經全不記得了,只記得下著很大的雨,我和邱岳峰是合乘一輛三輪車去的。
孫道臨
他應該是來我們廠最多的,也是時間跨度最長的。從1950年的《列寧在1918》中的捷爾仁斯基,到1958年的《王子復仇記》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斯金公爵,再到1976年的《基督山伯爵》,差不多將近三十年。當然,他的王子是眾人交口稱贊的,而我則更喜歡他配的梅斯金公爵。他的梅斯金那麼善良,那麼單純,道臨的聲音一點不華麗,一點不張揚,簡直單純得像個嬰兒。我甚至覺得,這個角色天底下沒人能比他配得更好了。
他在「文革」中擔任譯制導演的好萊塢影片《春閨淚痕》,我有幸被他選中配女主角伊麗莎白。那是一個與我以往所配的角色很不同的人物。她賢淑、溫柔,她的丈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那時她已懷孕,得到她的公司老闆無微不至的照顧,後來嫁給了他,兒子也不知道父親不是親生的,一家人非常幸福。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兒子要去參軍,母親由於曾經失去丈夫,堅決反對,父親則是支持兒子的。這時,丈夫卻領來了一位從國外回來的客人,這個殘疾的中年人,就是伊麗莎白「陣亡」的丈夫。原來他一條腿殘疾後,不願連累妻子,竟謊稱自己陣亡了。沒想到,二十年後,又闖進了妻子的生活。伊麗莎白要與前夫相認,並希望兒子也與前夫父子相認,卻被前夫斷然拒絕了。他不願破壞伊麗莎白現在的美滿家庭,他說:兒子第一次失去父親的時候,他還沒生出來,不能讓他再一次失去父親。我配的角色一般都是個性很強的人物,很少有這種「纏綿悱惻,柔腸百轉」的類型。感謝道臨給我這樣一個改變戲路的機會,可惜這部影片也沒上演過。
我和曹雷都可以說是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我們這兩個音樂的門外漢,居然敢去染指音樂廣播劇。她寫了講述「圓舞曲之王」約翰·斯特勞斯生平的《播種歡樂的人》,又寫了關於柴可夫斯基的故事《柴可夫斯基》。她自己要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於是請我去做導演。而我們竟然想到去邀請孫道臨做男主角,他也竟然同意了。
不過,我們再大膽,音樂方面的事也不敢隨便瞎寫,因此一有問題便去請教音樂學院的譚冰若教授。那天,曹雷先到我家找我,再一起去譚先生家。她看見我書架下面放著一套金光閃閃的茶具,就問:你哪來的這么一套花里胡哨的東西?我說是廣東的朋友送的。那時正是廣東經濟開始騰飛的時候,很多人都以與廣東沾邊為榮,講話也操著一口廣東腔。這使我們很反感,就把氣撒在廣東人身上了。我說廣東人能有什麼審美觀點?不過是土包子發了洋財。她說就是嘛,好好的牙齒非要去鑲個大金牙,帶個金鏈子,像抽水馬桶上的鏈子那麼粗……
我家離譚先生家大約只有兩三分鍾的路,我們一路走一邊還在編排廣東人如何如何,一直到譚先生家還在說個沒完。譚先生說:「你們倆客氣點好不好?我就是廣東人哪。」我們趕緊說:「你不算,你不算,其實好多廣東人都不那樣,我們說的那種廣東人,不包括你們。」好在譚先生是大人不見小人怪。那時,真不知天高地厚啊!
林彬
林彬比我大幾個月,比趙慎之小幾天,所以老趙一直用越劇里寶玉叫黛玉的腔調管她叫「林妹妹」。她是五十年代中期,開始來我們廠配音的。她台詞好,聲音好聽,搶了我們好多主角戲。如:《生的權利》《第十二夜》《生活的一課》《第六縱隊》等等。雖說如此,並不妨礙我們成為好朋友。從五十年代到「文革」,她幾乎就是我們廠的人。配《羅馬之戰》的時候,我們一起加班,一起住,一起吃桃子,不分彼此。還記得配《羅馬之戰》時,陳敘一要求我作為女王要端莊、沉穩;曹雷要刀子嘴;林彬作為拜占庭皇後,老躺在睡榻上接見使節,讓她用毛邊嗓子說話。當年,我們配出來的人物色彩是各不相同的。可惜後來出的碟片中,大概缺失了中低音,我們之間不同的聲音造型已然盪然無存了。
還記得,1976年有一部英國影片《鐵道兒童》,其中的主角,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一般來說,應該是劉廣寧的戲,但是小劉不知為什麼不在廠里。而那時丁建華剛來廠幾個月,還沒配過主要戲。因此,演員組就有兩種意見,一是主張大膽起用小丁,認為盡管她沒配過主要戲,但是從她配的一些群眾角色中,可以看出她有很大潛力。另一種意見認為,這樣做完全沒有把握,是拿工作冒險。最後導演伍經緯採納了第一種意見,決心起用小丁。為了確保影片質量,還委託林彬全程為小丁保駕。從對口型起,林彬就時刻和小丁在一起,幫她找口型,分析人物,幫她排戲,直到陪她進棚錄音。
除了戲配得好,她還有一手烙餅的好手藝。我烙的餅,新鮮的還可以,第二天就變硬了。可她烙的餅,一直不會變硬,於是大家約好,幾個女同胞一塊到我家去,讓她現場操作,好把她的絕活學來。我們一邊看她做,一邊聽她講,至今我都記得那些要領:什麼溫水和面:順著一個方向擀:烙好一面再翻,不要反復翻……可我始終沒學會,我烙的餅還是沒她烙的好吃。
前年,上海影協為大家過生日,我問老趙「林彬去不去?」我說她去我就去。那天她說,她是為我來的。我說以後常通通電話吧,她說光通通電話怎麼行,我們得聚一聚。可是,又差不多兩年了,我們還一次都沒有聚會過。轉瞬間,大家都已屆耄耋之年,想聚會一次也不那麼方便了。
康泰
五十年代末期,楊沫的小說《青春之歌》曾經風靡一時,後來,聽說小說要搬上銀幕,大家除了對小說女主人公林道靜將由誰來扮演特別關心外,其次,就是在猜測會由誰來扮演那個令女主人公一直傾心的革命青年盧嘉川了。誰將扮演這個英俊瀟灑而又革命意志堅定的可愛人物呢?這份榮耀最終落在了上影演員康泰身上。《青春之歌》公映之後,扮演林道靜的謝芳和扮演盧嘉川的康泰都在一夜之間大紅大紫起來。接著他又和秦怡主演了《摩雅傣》。
康泰在「文革」時也曾多次來我們廠配音,在《戰爭和人》的二、三集中,我配伍代由紀子,他配由紀子情人青年軍官拓植。在《羅馬之戰》中,他配一個歌特王國的樞密院大臣,後來的國王。他為人隨和,毫無心計,脾氣又好,哪怕跟他開很過頭的玩笑,他也不會生氣。
有一次,他到我家來玩,一進門看見我的廳里放著一架鋼琴,立刻興高采烈地說:「哦,你家有鋼琴,我唱一個吧。」
我們演員組有些人,專門對康泰精心策劃了一場惡作劇。我原以為是些壞小子乾的,後來才知道,趙慎之才是主謀。因為康泰經常吃她抽屜里的糖,還特別得意。他們把夾心糖的夾心挖掉,把一小條肥皂塞進去,然後包好。等康泰在場的時候,從口袋裡掏出一大把糖來撒滿一桌子,讓大家來搶,故意把那塊特殊的糖留給康泰。康泰吃到最後說:「這塊糖的味道怎麼那麼怪呀?!」沒有人接他的茬,也沒有人笑。他們這樣欺負老實人,可真作孽呀!
⑽ 求一部蘇聯老電影的名字
【中 文 名】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
【編 劇】埃·帕拉金斯基
弗·卡斯捷蘭諾
得·皮波洛
埃·梁贊諾夫
【導 演】Franco Prosperi
艾利達爾 梁贊諾夫 (Eldar Ryazanov)
【攝 影】加·波卡尼
米·比茨
【作 曲】卡·魯斯季蓋里
【主要演員】安德烈?米羅諾夫
尼內托?達沃利
安東尼亞?桑蒂利
阿利格耶羅?諾斯克澤
塔諾?奇馬羅扎
【出品年代】1973
【出 品】莫斯科電影製片廠
義大利勞倫蒂斯製片公司
【國 家】蘇聯/義大利
【類 別】喜劇/冒險
【影片長度】98 min
【對白語言】漢語(上海電影譯製片衫瞎廠配音)
上海電影譯制廠 譯制
【翻 譯模裂】金雨
【導 演】孫渝烽
【錄 音】魏魯建
【剪 輯】張立群、謝玲燁
【主要配音演員】
瓦西里耶夫……安·米果諾夫(配音:童自榮)
安東尼奧………尼·達沃里(配音:蓋文源)
奧麗卡…………安·桑吉里(配音:狄菲菲)
迪傑比…………阿·諾斯克澤(配音:楊曉或碼空)
瑪非奧索………諾·奇馬羅禮(配音:沈曉謙)
【內容簡介】
義大利某個醫院里的老人臨終前,她美麗的孫女Olga飛車趕來。老人告訴她有一盒珠寶在俄羅斯。同時卻被兩個開救護車的,一個等妻子生孩子的大鬍子黑手黨,一個在醫院養病的瘸子和一個醫生聽去了。於是,一票人殺往俄羅斯,又有個英俊瀟灑的導游來接他們。大家各顯神通,分兵前往。中間發生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醫生的護照被大鬍子從廁所塞下去了,因而只能在飛機上不停的飛來非去。大鬍子總要和瘸子過不去,瘸子說:"我自己來,自己來"一腳踢斷了一根石柱子。導游和救護車司機緊跟著美麗的Olga,上演了公路飛車,引爆加油站,汽車變潛水艇等一幕幕的好戲……
美麗的Olga和英俊的導游在這一幕幕的奇遇里情愫暗生,眼看是金童玉女,佳偶天成。卻被導游熱情的媽媽道破真像,原來他是文物局的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