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上海電影畫報

上海電影畫報

發布時間:2023-03-20 06:36:34

⑴ 為何上海會成為中國電影發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羅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國電影至最近的中國電影,悉由廣東人領銜演出」;他還如數家珍報了一長串粵籍影人名單,有鄭正秋、黎民偉、黎北海、羅明佑、蔡楚生、張織雲、楊耐梅、阮玲玉、胡蝶、陳雲裳等等,聲稱「隨時隨地都遇見廣東籍的銀色戰士」。另據浙江影協統計,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長河中,共有上百位寧波籍影人作出了貢獻,包括電影編導張石川、袁牧之、應雲衛、桑弧、林杉、干學偉、張鑫炎、張子恩;電影經營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電影技術家鄭崇蘭、林聖清;電影演員韓非、張翼、舒適、王丹鳳、喬奇、白穆、陳思思、洪金寶、周星馳等。然而,廣東人從影雖多,廣東並未成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寧波人從影也多,寧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馳騁的空間。當年那些「恥為人後、勇於進取」的寧波人,不約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選擇。上海自開埠後形成的開放性、商業化社會環境,當仁不讓地成為電影這一舶來品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紀末以來,「影戲」在上海這個娛樂需求極旺盛的大都市營造出得天獨厚的文化空間與市場,生成了中國電影史上諸多「第一」,舉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園放映「西洋影戲」,首開中國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紀錄;
1913年9月,第一部國產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上海問世;
1922年3月,張石川、鄭正秋等在上海創辦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中華影業年鑒》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1941年9月,萬氏兄弟在上海攝制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詩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連映三個多月,觀眾近80萬人次,創下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1948年8月,中國第一部譯配英語的《假鳳虛凰》從上海輸往歐美放映。
據統計,上世紀20年代共有142家電影公司在上海開張,此後優勝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聯華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為中國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的龍頭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電影」的說法,因為1949年以前攝制的3000多部國產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為中國民族電影的重鎮。與此同時,在上海涌現出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體,名編導與名演員珠聯璧合,創作出《神女》《漁光曲》《大路》《馬路天使》《萬家燈火》《小城之春》等載入世界電影史冊的經典名作。中國電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均同上海有著密切關聯,誠如先驅者鄭正秋所言:「中國之上海,猶美國之好萊塢。影片公司,星羅棋布;電影明星,薈萃於此。」可以說,在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與電影的歷史淵源如上海這么深厚久遠。
然而,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至今給後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影歷史遺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現今還能尋訪到不少與中國電影歷史相關的舊址,在那些物理空間的背後潛藏著影壇軼聞,留存著彌足珍貴的電影文化符號,彰顯上海所擁有的深厚電影文化積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戲」的徐園,其原址為天潼路814弄地塊,此前還遺留著1881年建造時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聶耳錄制有聲電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紅樓,現掩映在徐家匯綠地之中,此處追根溯源乃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再如,中國影壇名人30-40年代幾乎都在上海石庫門弄堂居住生活過,如鄭正秋(進賢坊)、田漢(日暉里)、夏衍(業廣里)、阮玲玉(沁園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愛里)等,他們住過的寓所現已受到文物保護部門,一塊塊鐫刻著名人姓氏的紀念銘牌出現在那些故居的門首。從搶救電影歷史遺產的意義上說,這些存量不多的舊址構成中國電影跨越一個世紀的人文景觀資源。
上海曾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20世紀30年代,國內共有233家影院14萬個座位,上海一地擁有53家影院3.7萬個座位,約佔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電影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但令人遺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輪城區改造,如建於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戲院」(解放後更名新華電影院)說拆就拆,從此讓人覺得南京西路少了點人文氣息。這也警示我們,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門公布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單上,不少老字型大小影院榜上有名(當年稱「大戲院」):金城大戲院、中國大戲院、光陸大戲院、大光明、新光、蘭心、國泰、美琪等等。在這些影院里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戲院憤起阻止好萊塢辱華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別林訪滬「閃電之旅」光顧新光戲院等。目前「老當益壯」仍在服役的專業電影院屈指可數,僅剩大光明、國泰兩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電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顧肯夫、陸潔、張光宇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本《影戲雜志》,現已成為上海圖書館珍藏的電影文獻鎮館之寶。此後近三十年間,在上海出版的電影雜志、電影畫報多達207種。這些塵封已久的電影文獻,已被上海圖書館列為數字化搶救項目。
記得數年前訪洛杉磯漫步好萊塢街頭,看到早期美國電影業的瓶瓶罐罐、一紙一片均被當作文物陳列,不由感嘆好萊塢角角落落都溢出電影的氣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電影香江」城市名片,訪港遊客步出機場,隨手能取到一張《香港電影地圖》,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圖定址,參觀港島各種電影景點。我想,黃浦江畔也應樹起「電影上海」的標幟,與浦東迪士尼樂園遙相呼應,吸引海內外遊客和影迷來此觀光,構成一趟撫今追昔的上海電影文化之旅。

⑵ 請闡述20世紀30年代,為什麼畫報能蓬勃發展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印刷技術的進步,攝影技術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都給畫報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契機,從而使畫報的發展走向一個高潮。 
1.印刷技術的進步 
印刷行業的發展,印刷技術的進步,促使中國書刊的裝幀藝術出現了新的面貌,使文字、圖片的印製質量得到很大提高,畫報凳派正是在印刷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出現並繁榮起來的。 
2.攝影技術的發展 
攝影術於1839年發明,在19世紀40年代傳入我國。
正是攝影術的引入和發展,使畫報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得到極大拓展,奠定了畫報繁榮發展的基礎。 
3.圖像的力量 
與文字相比,圖像在諸多方面都具有更容易滿足人們需求的優勢,它更方便、快捷、生動、直觀,還具有直接的審美作用,這都是印刷文字難以具備的。 
4.上海電影的繁榮 
電影的發達,刺激了社會對「圖像」的需求,電影與出版互動聯合,催發了大批電影畫報的誕慎粗正生,1921—1949年,先後出版過的電影雜志共計206份。同時,電影劇照和電影明星也成了其他類型畫報必不可少的內容,甚至是有的畫報的主要內容。 
5.通俗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興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寬悔文化發展的三個主要特點是:商業化、多元化、大眾化。受商業環境熏陶的上海人,對於含蓄高雅的傳統文化形式的興趣逐漸減低,而喜歡閑暇生活的娛樂文化~

⑶ 求中國或者外國有名的影評家

日本著名影評家佐藤忠男

日本電影評論家、電影史學家,曾任日本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自1950年起,在《電影評論》《電影旬報》等雜志發表電影評論。1956年其評論文集《日本的電影》出版,獲1957年獲電影旬報獎。此後,他以電影為中心,在戲劇、文學、大眾文化、教育等廣泛的領域,發表了一百部以上的著作。其中《日本電影史》獲得了1995年的每日出版文化獎、1996年的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並在2002年獲得韓國文化勛章、法國文化勛章等。現為日本電影學校校長。

主要著作:
《作為權利的教育》(1968)、《日本電影思想史》(1970)、《今村昌平的世界》(1980)、《溝口健二的世界》(1982)、《上海電影港口》(1985)、《電影與炮聲》(1985)、《黑澤明的世界》(1986)、《大島渚的世界》(1986)、《長谷川仲論》(1988)、《亞洲電影》(1993)、《日本電影史·全四卷》(1995)、《日本電影的巨匠們》(1995)、《小津安二郎的藝術》(1997)、《韓國電影的精神》(2000)、《電影的真實》(2001)等書。

唐納(1914年-1988年),原名馬季良,又名馬驥良,中國江蘇省蘇州人。演員,毛澤東的妻子江青的前夫。唐納是馬與余其越(史枚)合用的筆名。

早年在蘇州私立樹德中學上初中,江蘇省立蘇州中學上高中。193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開始發表影評,加入夏衍影評人小組。1934年秋,進入上海藝華電影公司任編劇。1935年加入電通影業公司,擔任編劇和演員,並主編《電影畫報》。與電通影業公司簽約演員藍蘋(江青)熱戀。1936年4月,趙丹和葉露茜、顧而已和杜小鵑約唐納和藍蘋一起到杭州旅行結婚。三對新人在西子湖畔六和塔前請沈鈞儒大律師為證婚人,鄭君里為司儀,傳為藝壇佳話。

婚後多有爭吵。結婚60天後,唐納就試圖服毒自殺。後來又跳過黃浦江。當年陶行知曾作詩相規勸,希望他正視現實,為國事好好活下去。1937年江青與導演章泯同居,並登報宣布與唐納分手。「八·一三」抗戰爆發,唐納擔任《大公報》的戰地記者,奔走於東部戰場。藍蘋奔赴延安。

後唐納又曾追求過演員陳璐、康健、記者安娜(陳潤瓊)。1952年在法國與安娜結婚。旅居巴黎開辦中餐館天橋大飯店。1988年在巴黎病逝。

曾子航 曾子航(筆名曾子),電視製作人、主持人、影視酷評人、專欄作者。做過日報記者、雜志編輯部主任,電台深夜情感節目主持人和廣州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娛樂節目、談話節目主持人和CCTV-6《佳片有約》節目主持人,並主編過《香港製造——港劇黃金二十年》一書。
現任CCTV-6《今日影視》製片人和北京先鋒文化傳播公司即將推出的談話節目《每周文化論彈》節目總策劃兼主持人,並同時擔任北京電視台《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全國總決賽媒體評審、北京電視台《美麗大講堂》節目常任嘉賓、旅遊衛視《娛樂麻辣燙》節目常任嘉賓、青海衛視《今晚好聊》節目常任嘉賓、根據網路熱門小說《我和一個日本女生》改編的電影策劃顧問,在新浪網和《燕趙都市報》開有影視評論專欄。

凱文·托馬斯
雅克·伊伯特

還有好多。

⑷ 鄭伯奇的生平簡介

鄭伯奇 (1895.06.11~1979.01.25) 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陝西省長安縣人,生於西安。名隆謹,字伯奇。幼年家貧,小學畢業後考入陝西省會農業學堂;15歲加入同盟會,16歲參加辛亥革命。其後以公費入南京民國大學政治專修科,後轉上海震旦大學初級預備班讀書。1917年去日本,先後就學於第一高等學校(東京)留學生預備班、第三高等學校(京都)、京都帝國大學。1921年在日本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發起成立創造社。1926年回國,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並在黃埔軍官學校任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1927年在上海從事革命文藝工作。1929年,與念凳夏衍、阿英、沈西苓、銀如馮乃超等發起成立上海藝術劇社,並任社長。1930年2月,當選為左翼作家聯盟常務理事,同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任職於良友圖書公司,並與夏衍、阿英一起進明星影片公司,任顧問和編劇,與阿英等合作或改編《鹽潮》(1933)、《泰山鴻毛》(1933)、《時代的兒女》(1933)、《華山艷史》(1934)、《到西北去》(1934)、《女兒經》(1934)等電影劇本。其間,用鄭君平、鄭平子、席耐芳等筆名,在上海《晨報》的《每日電影》副刊、《藝術》月刊、《戲劇時代》月刊、《沙侖》月刊等刊物上,發表《中國戲劇運動的進路》、《戲文學的通俗化問題》等戲劇、電影批評與理論文章;與黃子布(夏衍)合作翻譯蘇聯V.I.普多夫金的《電影腳本論》和《電影導演論》,單獨翻譯狄莫辛柯的《電影結構論》等理論著作,主編《電影畫報》等刊物。30年代撰寫的部分文章,收入《戲劇論文集》(1930)、《兩棲集》(1937)中。除戲劇、電影理論的研究寫作外,他還積極進行戲劇實踐。1933年戲劇協社在上海上演蘇聯劇本《怒吼吧,中國!》,與黃子布、孫師毅、沈西苓任導演;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又與夏衍、張庚、孫師毅等人創作整理三幕劇《保衛盧溝橋》,8月7日在上海公演,激起強烈反響。抗日戰爭時期,曾在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1943年冬回西安,1944年起任教於陝西省師范專科學校,1945年曾主編《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的副刊《每周文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西北大學教授;1950年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西北文聯副主席。1951~1952年創作秦腔劇本《血訓圖》和《史惠貞勸夫》,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等。他還創作有小說劇本集《抗爭》、《軌道》、《哈爾濱的暗影》,短篇小說集《打火機》,散文集《參差集》,回憶錄《創造社及其他》等文學作品;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
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者,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 《抗爭》(話劇、短篇小說合集)1928,創造社
《軌道》(戲曲集)1930,啟智
《寬城子大將》(中篇小說)1932,良友
《打火機》(短篇小說集)1939,良友
《兩棲集》(文藝理論集)1937,良友
《牆頭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7,千秋
《哈爾濱鋒高啟的暗影》(話劇)1941,上雜
《參差集》(散文、譯文合集)1945,大陸圖書雜志出版公司
《憶創造社及其他》(回憶錄)1982,香港三聯

⑸ 義勇軍進行曲的來歷

田漢詞、聶耳曲、誕生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的
《義勇軍進行曲》原是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它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把它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後又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很多人對這首歌想追根尋源,報刊上也多次刊登過介紹文章,但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是說這首歌的歌詞,是田漢同志於1935年在上海被捕以後,在國民黨監獄里,用一張包香煙的紙寫的。不久,他託人帶出了監獄,轉給了孫師毅和夏衍同志
1934年,「電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請田漢同志寫一個電影劇本,到這一年冬天,「電通」公司向田漢同志徵稿。兆碰飢田漢同志就先交了個簡單的,名叫《鳳凰的再生》的文學劇本,給「電通」公司的孫師毅同志。1935年2月,田漢同志就被國民黨逮捕入獄了。
「電通」公司為了盡快開拍,決定請孫師毅把田漢同志的文學劇本改族返寫成電影文學劇本,孫師毅徵得田漢同志同意,影片改名為《風雲兒女》。在處理主題歌歌詞時,他僅僅修改了幾個字,這就是原詞第六句:「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前進!」,改成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當時,聶耳同志正准備去日本,得知影片《風雲兒女》有首主題歌要寫,主動向孫師毅、許辛之要求,把譜曲的任務交給他,並表示到日本以後,歌稿盡快寄回,決不會耽誤影片的攝制。果然,沒過多久他就從日本寄回《義勇軍進吵攜行曲》的歌譜。
《義勇軍進行曲》曲譜寄回上海之後,由賀綠汀請當時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擔任樂隊指揮的蘇聯作曲家阿龍·阿甫夏洛莫夫配器。不久就在影片《風雲兒女》中使用

⑹ 中國第一部電影刊物

1921年2月,上海誕生了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叢報》,內容以介紹美國影星為主。1921年2月3日的《申報》上刊出了《影戲叢報》出版的大幅廣告消息。遺憾的是《影戲叢報》僅出了一期。之後,同年在上海又創刊了由陸潔、顧肯夫主辦的《影戲雜志》,頗受電影觀眾歡迎,電影雜志逐步走上正規。影壇繁榮,必將促進影刊的發展,從1921年到1925年短短幾年間,電影期刊就達20種以上了。

從1921年至1949年這28年間,前後出版了近幾百種電影刊物。當時大凡拍過幾部影片的電影公司一般都出有電影刊物,而以《電影月報》、《明星半月刊》、《新華畫報》、《聯華畫報》、《青青電影》等最有影響,出版時間要比其它影刊長一些。早期電影刊物大部分都以一張面孔出現,就是以刊登報道當時中外影星的活動、生活、照片等剪影為主。

1949年5月上海解放。8月份《影劇新地》創刊,由毛羽等主編,內容煥然一新。這實際上宣告了電影刊物一個新時期已來臨。全國解放後,《大眾電影》、《電影故事》、《上影畫報》、《電影藝術》(原名《中國電影》)、《電影世界》(原名《長春電影畫報》)等相繼問世,它們是解放半個世紀以來出版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電影刊物,被廣大電影觀眾稱為電影雜志中的五朵金花。

⑺ 默片時期的著名電影藝術家要五名

阮玲玉、樂蒂、夏夢、藍蘋、凌波等

阮玲玉

人生如戲。

化妝間,一個人對著鏡子,慢慢地抬起右手,畫眉。

從後台一路奔波,在幕後悄悄凝望等待開場,再走過連接幕後和舞台的虎度門,你不再是你自己,你已經成了戲中人。

阮玲玉就活在戲中。1936年3月8日,就在今天上海的新閘路沁園村9號,阮玲玉徘徊在自己的家裡,也徘徊在生死的邊緣,在接下來的幾分鍾里,她在平日里最喜歡吃的八寶粥里放下三瓶安眠葯,她選擇的是永遠的安睡和心境的安寧。

阮玲玉是整個中國電影默片時代的超級明星,她的一顰一笑中散發了當時上海的優雅氣息,從處女作《掛名夫妻》開始,先後拍攝了《自殺合同》、《故都春夢》、《野草閑花》等29部影片。1930年5月,《影戲雜志》舉辦「電影明星選舉」中,阮玲玉以6179票當選第一名,這個時候的巨星胡蝶也僅僅得票3784票,然而所有的這些沒有給阮玲玉帶來所謂的幸福。

25歲的阮玲玉最終死在舞台上,沒有能從虎度門退回來。「我死了,你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好快樂。」,她把遺書留給了下來。她活在公眾的目光中,活在媒體的報道里,活在街頭巷尾的流言蜚語,唯獨沒有活在屬於她自己的世界中。

你認識這些人么?你見過這些電影畫報和美人照片么?如果你年過80,並且曾經做過追隨時尚的年輕人,相信你給出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她們都是解放前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樂蒂、藍蘋……一代名伶,估計不少都已經香消玉殞,這里留下的是她們人生最美的時刻。

樂蒂

「古典美人」樂蒂小姐(1937-1968)以31歲的芳華離世,她從影的15年間,共計參演過44部電影。雖然短暫了些,但憑借著她獨一無二的古典韻味及精湛演技,影壇至今仍無人能取代其特殊的成就及地位;與世長辭幾十年後,仍能令無數老中青影迷心心念念魂牽夢縈的魅力,可謂永不停格的一則傳奇。

夏夢

有「上帝傑作」之美譽的夏夢,曾經是長城電影公司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與石慧及陳思思合稱「長城三公主」。在中國內地觀眾最早看到的香港電影中,夏夢主演的《搶新郎》《董小婉》和《故園春夢》無疑成為了代表作。而與今天的香港女影星相比,美麗高貴且多才多藝的夏夢至今無人能敵。

藍蘋

在三十年代,一個年輕女演員開始在上海嶄露頭角,她先後主演了幾部進步電影,但她自己卻經歷了被捕和婚變等戲劇性的變故,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後,她做了一個改變她一生、也改變幾十年中國現代史的決定:去延安。

她在做女演員的時候叫藍蘋,她去了延安後叫江青。她在1981年1月25日被判死緩時,估計許多現在讀到這篇文章的小朋友們,都還沒有出生。

藍蘋給世人留下了《自由神》、《都市風光》、《狼山喋血記》、《聯華交響曲》、《王老五》五部電影,在過去幾十年裡的中國,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看到這些電影.

凌波

凌波原名君海棠,英文名Ivy,福建省人,香港黃梅調歌唱電影的代表人物。十四歲以「小娟」的藝名開始演出廈語(即閩南語)電影,外銷台灣及東南亞各地。

凌波於1962年開始演出國語片,大部份均是反串男裝演出的黃梅調電影,她亦因此成為此類電影的代表人物。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七仙女》(1963)、《花木蘭》(1964)、《宋宮秘史》(1965)、《西廂記》(1965)、《魚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中以《梁山伯與祝英台》最著名。此片在台灣上映時轟動全島,連映數月不輟,凌波因此榮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據說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裝演出,不便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於是評審當局巧立「最佳演技特別獎」名目以贈。時至今日,台灣傳媒提到凌波,無不以「梁兄哥」呼之,可見《梁山伯與祝英台》餘威猶在。

凌波也拍過不少非黃梅調電影,著名的有:《萬古流芳》(1965)、《烽火萬里情》(1967)、《明日之歌》(1967)、《啞巴與新娘》(1971)等等,此外,凌波亦曾以《花木蘭》及《烽火萬里情》兩部電影榮登金馬獎影後寶座。

七十年代凌波淡出影壇,198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至今。

李麗華

河北省人,香港國語影壇的中流柢柱,有「影壇長青樹」的美譽。父母均為京劇名伶,李麗華因而深受薰陶,曾隨名伶章遏雲學藝。1940年從影,拍過一百二十多部電影,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例如:《假鳳虛凰》(1946)、《誤佳期》(1951)、《小鳳仙》(1953)、《雪裡紅》(1956)、《楊貴妃》(1962)、《武則天》(1963)、《□惜姣》(1963)等等,又憑《故都春夢》(1966)及《揚子江風雲》(1969)兩部電影榮膺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李麗華多部作品中,以《小鳳仙》最為人熟悉。據說李麗華為其角色小鳳仙設計了多套戲服,該批戲服在電影上映後竟然廣受觀眾歡迎,競相仿造,一度成為東南亞的流行服飾,號稱「小鳳仙裝」,傳為影壇佳話。

李麗華1973年退出影壇,移居美國。夫婿嚴俊也是國語片的著名演員兼導演。

胡蝶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從二十年代末延續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三、四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飾演有著不同生活道路的雙胞胎姐妹大寶、二寶,把兩個身份懸殊、性格各異的女性刻畫得非常成功。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國內打破國產影片有史以來上座率的最高紀錄,後來到東南亞、日本、西歐諸國演出,也大獲好評。胡蝶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女演員、娼妓、舞女、闊小姐、勞動婦女、工廠女工等多種角色,她的氣質富麗華貴、雅緻脫俗,表演上溫良敦厚、嬌美風雅,一度被觀眾評為「電影皇後」,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林黛

林黛,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香港歷史上最著名的國語片女演員。1934年出生於桂林,原籍廣西賓陽,1949年隨母來港定居,翌年被星探發掘,加入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成為基本演員。1951年,轉投永華電影公司,拍攝了第一部作品《翠翠》(1953),一炮而紅,成為當時兩大電影公司電懋和邵氏的爭奪對象。 林黛拍了很多等風格、形式截然不同的電影。其中《金蓮花》、《貂蟬》、《千嬌百媚》及《不了情》幾部電影更令她四度成為亞洲影後。林黛曾與多位圈中人戀愛,1961年與曾任雲南省長龍雲的兒子龍繩勛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但後來林黛與丈夫感情破裂,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服食過量安眠葯兼吸入煤氣自殺,失救而死,年僅三十歲。當時她尚有兩部電影《寶蓮燈》(1965)及《藍與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 成。這兩部電影也成為林黛的最後遺作。

主要作品:

《金蓮花》(1957)

《情場如戰場》(1957)

《貂蟬》(1958)

《雲裳艷後》(1959)

白虹

尤敏

⑻ 現在最熱門的收藏是什麼啊

種種跡象表明:以民營企業家、IT業精英、傳媒大腕、演藝界名流為全新陣容的收藏家隊伍開始發動新一輪行情。新面孔、新罩和群體、新資金、新熱點、新專題層出不窮,藏書與學術接軌、藏書與研究並重、藏書與投資雙贏、藏書與修身立業結合已經成為共識。展望2005年古舊書收藏市場前景,除傳統的宋元明古本、明清版畫、名家批稿校抄本、活字本、民國精刻本熱炒外,尚有幾種潛力很高的品種會出現跨越式的價格爆漲。筆者臆斷八大亮點,與書友共商: 與中國電影誕生100年有關的藏品 「中國電影節」、「北京電影節」、「上海電影節」、「長春電影節」、「西安(成都)電影節」、「電影學院『中國電影百年』國際研討會」、「香港中國電影節」、「中國電影插曲、音樂大型巡演」、「中國電影百年———365集電影文獻電視片(上海東方)」、「穗、港電影百年慶典」、「《大眾電影》百萬讀者評選」……等,2005年觀眾將目不暇接。民國電影老期刊、新中國電影畫報中的「五朵金花」———《大眾電影》、《上海電影》、《上影畫報》、《長春電影畫報》、《電影故事》等的早期品種、「文革」前的電影海報、1976年前的電影宣傳畫和電影版連環畫等將如日中天。老影刊藏家謝其章先生新著《夢影集———我的電影記憶》將推波助瀾。 與《義勇軍進行曲》誕生70周年有關的藏品 1935年5月16日電影《風雲兒女》插曲《義勇軍進行曲》首版首刊。《義勇軍進行曲》在1949年10月前的系列出版物、唱片、歌篇、海報、號外、聶耳和田漢先生早期作品、電影《風雲兒女》主角袁牧之、王人美、談瑛早期影照、影劇文獻等將作為文物級藏品與世人見面。一件在手,勝似百件。 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有關的藏品 2005年5月8日起,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慶典將拉開序幕。世界各國元首、各大軍事集團首腦齊聚歐洲,我國引進的歐、美「戰爭大片」20部及傳統「二戰片」將占據電視節目的主頻道,受眾將超過20億人次。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等將是「傳媒大腕」,反映「二戰」的書、報、刊會迎來一輪新讀者、新收藏群體。博物館、紀念館、收藏家提前購藏二戰精品,世界反法西斯史料必將領漲民間書報刊收藏市場。 與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有關的藏品 將有超過60位亞洲各國元首、歐美國家領導人、各大國前任首相雲聚「北京2005年8月15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慶典」活動。60部新拍攝的電影、電視劇,60台大型文藝慶典活動,60座大中城市及「日本受降地」主題慶典,「台灣結束日本佔領回歸祖國」主題展演、香港澳門抗日展、海外華僑抗日展、中美空軍抗日展等將鋪天蓋地般吸引國人的視線。美籍華人籌建的美國(華盛頓市)「日本侵華浩劫紀念館」、中物滾盯國民間籌建的「中國建川抗日紀念館」(成都)將開館,尤以中國收藏家協會主辦的「全國藏書家抗日文獻史料巡迴展」將用180天走遍抗日戰爭各主戰場、慘案事發地、日本受降地、抗備宏日根據地,並發起100萬人簽名活動,將極大地帶動一大批新愛好者沖進抗日史料收藏陣營。 與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有關的藏品 1935年10月,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當年一些報刊書籍可以再現紅軍艱苦卓絕的偉大歷程,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長征題材書報刊,尤其是抗日戰爭爆發前後的早期珍品將進入文物行列。毛澤東著作早期珍本也將再次創出天價。 與紀念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70周年有關的藏品 以「一二·九學運」為中心,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學運地下出版物、名牌大中學校的《畢業同學錄》、新文學作品中的「青年運動」書刊、電影版連環畫中的「革命青年」和電影海報中的諸如《青春之歌》等題材將率先創出新行情。 老照片 老照片是歷史的見證。老照片清晰地記載著真實的歷史,它是一本真實、直觀的無字歷史書,張張都異常清晰地記錄著一個個真實的鏡頭,無一不蘊藏著歲月的痕跡。2004年北京嘉德春季藝術品大拍時,一組天津大資本家王文典的老照片以19.8萬元拍賣成交,這讓老照片收藏者們興奮不已。2004年8月22日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百年紀念」,一位與鄧小平同志共赴法國留學的老者的後代,將20餘幅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青年們的老照片捐獻給國家博物館,這其中鄧小平的80年前老照片為國內首次發現,各大新聞媒體競相報道,老照片成為傳媒熱點。2003年,也是北京嘉德春季藝術品大拍時,兩張估價僅1000元的上海外灘景色長卷和英美艦船行駛在黃浦江上的老照片,最後被一位買家以14.8萬元的高價拍得。目前,國內各地檔案部門、出版社把老照片作為影像資料,對老照片的需求很大。 攝影是人類追喚記憶瞬間的依據空間,承載著歷史真實的一瞬。老照片以歲月滌盪的面孔、歷史的沉思,記錄、搜集、涵蓋了時空精髓。每一幅老照片都會讓人驚異與震動,撫去歲月的塵埃,愛好者正是在這些斑駁濃郁的老照片中,對當時社會人文、生存方式、思維理念與環境中尋找更為形象還原的直覺認識。 歷代地圖 典籍載祖訓,輿圖傳鄉音。歷代地圖是藏書的重要分支。每一關鍵歷史時刻,承載變化最直觀的是當時繪刻的地圖。「圖窮匕現」、「張松獻圖」說的是地圖,而「版圖」一詞,更是直接地把地圖引喻為國家的象徵。1999年,日本高等法院因「地圖」未標注南京市區有一水坑,宣判「南京大屠殺」目擊證人東史郎老人敗訴。消息傳來,國內收藏界嘩然,許多地圖收藏愛好者將珍藏的南京市老地圖捐獻出來,其中尤以日軍侵華時自印自繪的南京軍事地圖最具法律效力,那裡分明載有屠殺現場的「水坑」。地圖成為歷史佐證。2004年北京中國書店秋拍中第195號《北京的歷史地圖》(英文,1936年倫敦出版,87×74cm,彩印)以20900元成交。老地圖已經被藏界視為投資重點。
採納哦

⑼ 丁聰的著名漫畫家

丁聰(1916年—2009年5月26日10時54分)別名小丁。
中國著名漫畫家,舞台美術家。1916年生於上海,祖籍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筆名小丁。擅長漫畫、插圖。2009年5月26日病逝,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開始發表漫畫。自幼受家庭影響,在上海清心中學讀書時就開始發表漫畫。抗日戰爭後為《救亡漫畫》雜志作畫,編輯《良友》、《大地》、《今日中國》等畫報。1940年至重慶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美術師,曾為話劇《霧重慶》設計布景。1942年在桂林、重慶、成亂肢都、昆明等地,擔任《欽差大臣》、《正氣歌》、《北京人》等美術設計,同時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抗戰勝利回到上海,繼續從事諷刺漫畫的創作和舞台美術設計。1947年去香港,參加人間畫會的活動。1949年出席第一屆青年代表大會。全國文代會,後歷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全國青聯常委、全國政協委員,《裝飾》雜志主編等。主要作品有《阿Q正傳插圖》、《四世同堂插圖》等,出版有《丁聰漫畫選》。
筆名由來丁聰在中學時就開始發表漫畫,原來是用丁聰的名字,但「聰」字筆畫太多,做版後,小了看不清,大了占畫面太多,不好看斗激,後經張光宇建議,何不用「小丁」﹖張光宇說:「你爸叫老丁(朋友們都這樣稱呼他),你就叫小丁好了」。從此,丁聰就用「小丁」作筆名。 抗日戰爭時期,轉輾於香港及西南大後方,從事畫報編輯、舞台美術設計、藝專教員和畫抗戰宣傳畫等工作,同時也以漫畫參加過多次畫展。在上海、香港等地編輯《良友》、《大地》、《今日中國》等畫報。後在重慶、成都等地從事舞台美術設計,創作了《阿Q正傳插圖》、《現象圖》等;1944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45年後在上海主編《清明》文藝雜志。1945-1947年在上海發表過不少較有影響的以「爭民主」為題材的諷刺畫。
建國後,歷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全國青聯常委兼副秘書長,中國美協第一、三屆理事和漫畫藝術委員會主任。是第二、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丁聰通過其妹丁一薇結識了上海復旦俄語專業畢業的沈峻,兩人與1957年結婚,
1957年後的二十多年裡,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被迫下放到黑龍江墾區,沒有條件發表漫畫,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又畫起諷刺漫畫來。有《魯迅小說插圖》、《丁聰插圖》及諷刺畫集《昨天的事情》、《古趣集百圖》等。1980年以後,為了彌補失去的時間,他以超常精力,從事文學書籍插圖及諷刺漫畫工作,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數量大超過以前作品的總和。他經常在各大報刊上發表作品,1979年《讀書》創刊起,他的漫畫專欄,始終沒有中斷過。
2009年5月26日,丁聰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丁宅是四室無廳。一進大門,走道里就堆著書。要說「堆」,絕對恰如其分。因為這些書,不是放在書櫃里或書架上,而是打著捆堆在地上,就好像准備搬家或剛剛搬來。其實這些書既不是剛搬來也不準備搬走,而是堆了很多年。
丁聰好讀書和好買書是有名的。進了書店如果不買本書,他就會感覺有點對不起書店,或者對不起自己──白來一趟嘛。
總而言之,丁聰嘩銷世絕不肯空手走出書店,結果就是把書從書店往家裡搬。身為漫畫家,丁聰固然買書比較雜,但他說:最喜歡買的還是畫冊。書買回家來,過去當然是往書櫃和書架里放,放不下了只好往地上堆。只是畫冊肯定被永遠放置在書櫃和書架里。不過丁聰說,如果買書回到家,最頭痛的是給書找不到安身的地方,不要說書櫃和書架上連個縫隙都沒有,就連地板上也沒有空地了。
丁聰的書房──也許更准確的叫法是畫室,只有12平方米。書桌──或者叫畫案,是一塊畫板搭在幾個書箱上,畫板的下面堆滿了書,畫板上四周也堆滿了書和各種資料,像一座座小山,只剩下中間一小塊盆地。丁聰說,自己既不畫油畫也不畫國畫,畫的漫畫都是16開的,所以畫案上有塊16開大小的地方就可以了。當然,有時候小山太高,不僅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就是依靠盆地工作的丁聰也常常被小山擋住,讓別人無法看見他是否在裡面。丁聰的書房不僅地上面積緊張,牆上面積同樣緊張。書櫃和書架,再加上各種各樣的工藝品、照片、畫等等,把牆面遮得密不透風。人家送了一張丁聰夫婦合影的大照片,非常好,可就是找不到掛起來的牆面。環顧丁聰的書房,惟一還有空白的只剩下天花板了,但是無法利用。
丁聰的書房稱為「山海居」,是黃苗子題寫的。「山海居」聽起來風光很好。但丁聰解釋,山指的是書房裡亂,書堆得像山一樣,而他找東西都像海里撈針一般難。原來如此!
丁聰自稱是老年小家庭。兒孫在國外定居,家裡只有夫婦二人,自己八十多歲,夫人七十多歲。但是他們沒有請保姆,因為沒有地方給保姆住,只好請了一個小時工。不要說沒有地方給保姆住,就是兒孫從國外回來探親,同樣也沒有地方住。他們只好花高價租房讓兒孫去住。
從走道里都堆著書,就不難想像丁聰的四個房間里有多少書。丁聰夫人的房間是夫人的工作室,也是他們夫婦的餐廳。可是飯桌上堆滿了稿子和信件,只剩下四分之一的地方供吃飯使用。丁聰說,他們從不在家裡請客,因為沒有地方為客人擺碗。
丁聰的書房很另類,因為不裝修——十幾年前搬進來時還不興裝修呢,當時就是想裝修也無法讓丁聰歇工三個月,因為凌亂不堪。丁聰的書房又很主流,因為書房是給自己用的,不是給別人看的,而且別人看似凌亂其實自己使用時卻是井然有序。況且書房的功能是讀書和工作,又有誰能不承認,這十幾年是丁聰先生的創作高產時期呢。因此,也應該為這間書房記上一筆。 作者:李 輝
「來世上走了一趟,很高興做了一件事,這就是畫了一輩子漫畫」著名漫畫家丁聰先生有一個很別致的筆名:小丁。人們熟悉這個筆名,他就像這筆名一樣:幽默、快樂、淡薄。
「小丁」,不到20歲開始使用,用了七十幾年,一直用到了昨天……2009年5月26日,93歲的丁聰先生因病去世。
「勞動模範」再也不能為讀者勞動了
10天前,記者曾去病房探望丁聰。丁夫人沈峻女士說,他已昏迷不醒好幾天,眼睛也沒有睜開過。我們交談時,他忽然睜開了眼睛,卻已沒有了過去熟悉的眼神,但看到他的眼角有一滴淚水流出。
2009年5月26日下午,沈峻女士在電話中說:「他生前的遺願,一切從簡,不舉行告別儀式,骨灰也不要。他常說自己來世上走了一趟,很高興做了一件事,這就是畫了一輩子漫畫。」
獲悉丁聰去世,著名作家王蒙非常難過。丁聰曾為王蒙畫過漫畫肖像,王蒙也是丁聰漫畫作品的老讀者,對其人其畫非常了解,他這樣談到印象中的丁聰:「他的筆名叫『小丁』,永遠表現出天真、誠懇、善良,而且不管哪一類作品,都能給讀者帶來一種愉快。即使是形象辛辣諷刺性強的作品,在犀利之中也有人性本身的厚朴,漫畫家有諷刺的鋒芒,但他又存在著圓潤、可愛之處。」
在人們的記憶中,丁聰永遠年輕。每逢聚會,只要丁聰在場,關於他的黑發,關於他的永遠年輕,總會成為人們的話題。88歲時,大家感嘆他的年輕,只有他自己頗有今不如昔的感覺。他會這樣說上一句:「不行了!前兩年坐公共汽車沒有人讓座,現在倒是有人讓座了,可見還是老了!」話是這么說,還是有人建議,別看如今市場上挖掘出那麼多所謂永葆青春的宮廷秘方,還不如丁聰現身說法令人信服。可是,問他有什麼秘方,回答是:「不鍛煉!不吃水果!不吃蔬菜!吃肉 !」
其實,真正讓丁聰永遠年輕的還是他的達觀精神。一生的風風雨雨,著實讓他經歷了不少磨難,可是,從來沒有改變過他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情。他慶幸自己熬過右派生活,走過了「文革」,在晚年獲得了難得的創作高潮。
丁聰晚年為《讀書》雜志畫了整整30年的漫畫。《讀書》原主編沈昌文說:「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他埋頭苦幹,從不發表意見,讀者只知道他給《讀書》畫漫畫,不知道我們每期的版式都是他設計,有事找他,他來者不拒。我們都說他是勞動模範。」
今天, 「小丁」這個「勞動模範」,再也不能為讀者勞動了。 丁聰1916年出生於上海。父親丁悚是中國現代漫畫的先驅者之一,既畫諷刺社會現象的政治漫畫,也畫月份牌上的時裝女人。上世紀20年代劉海粟創建中國最早的美術學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時,丁悚擔任教務長。1933年前後,丁悚組織成立了中國的第一個漫畫協會,協會招牌就掛在丁家門口。
丁家一時間成為明星、藝術家們會聚的場所。每到周末假日,這里儼然是上海一個熱鬧的沙龍,張光宇、葉淺予、王人美、黎莉莉、周璇、聶耳、金焰……
作為長子的丁聰,雖然還在上中學,卻已成了這些明星們喜歡的小成員。他坐在他們中間,聽他們談笑風生。聶耳來到丁家,與年少的丁聰成了好朋友。一次他曾這樣對丁聰說:「你想過沒有,為什麼你姓丁,我姓聶,寫起來,一個最簡單,一個最麻煩。」丁聰也曾纏著聶耳走進他在「亭子間」里的小房間,給他講一個個恐怖的故事。「有一次聶耳喝醉了酒,走到天井裡,順著牆爬到閣樓上去睡覺。」一次記者陪同丁聰重回上海,指著舊居的牆角,他說:「聶耳就是從這里爬上去的。」
說到自己藝術修養和風格的形成,丁聰總是會一再提到在上海舊書店閱讀那些歐美時尚雜志、電影畫報的經歷。正是這樣一些雜志,還有不斷上演的好萊塢影片,使年輕的丁聰的思路活躍起來,眼界開闊起來。
丁聰為何對父親的沙龍情有獨鍾?不只是因為他在這里度過快樂的少年時代,也不只是因為那些名流在這里留下過歡樂的笑。更讓他留戀的,顯然是當時上海呈現的文化多元形態,而父親的沙龍不過是一個生動的寫照。他也許就是在那時開始形成了這樣的觀念:畫自己心中所想,畫身邊眼睛所見。丑惡者鞭撻之,美好者頌揚之。
雖然父親是漫畫家,卻不願意兒子今後也走同樣的路。但丁聰自己喜歡上了漫畫。十六七歲時,有一天,他忽然把自己畫的京劇速寫拿出來給前輩們看,他們不由得感到吃驚,他的筆觸竟然如此生動而准確,能夠把舞台上戲劇人物的造型、神態和動態感表現出來。他們沒有想到,經常跟著父親觀看京劇的丁聰,不僅學會了拉京胡和吹笛子,還拿起了畫筆。
丁聰在上海美專雖只抽時間自學了不到一年,卻為他的繪畫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他的筆從未停過,一雙眼睛機敏地觀察著周圍的人與事。理發店、電車、教室、麻將桌、公園、動物園,所到之處,都成了他捕捉速寫對象的場所。教室里圍觀的學生們,頭戴禮帽橫坐在電車條凳上的乘客,麻將桌上專注的婦女和好奇凝望的孩子……丁聰保存下來的畫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大教室里自學期間的生活速寫,以及發表於1936年前後的生活漫畫,讓我們看到了他在藝術上最初起步的姿態。 針砭時弊,譏彈世態
從走上畫壇初顯身手的時候起,年輕的丁聰便學會了用批判的目光觀察社會。身處光怪陸離的上海灘,丁聰與他的前輩和同輩漫畫家一樣,專注於描繪貧富之間的強烈對比,勾畫那些社會暗角的醜陋。丁聰最初顯露出的這種社會諷刺的特點,在後來的創作中蔚為大觀,它與政治諷刺密不可分,融為一體,成為他的創作中最有分量的作品。
在成為右派被迫停筆多年之後,晚年丁聰又揮動起他的筆。
今天的讀者,大多是通過《讀書》每期必有的丁聰漫畫而熟悉了他的名字。他與陳四益先生在《讀書》雜志長期聯袂推出的「世象寫真」專欄,圖文並茂,盡現近30年間中國社會的世態萬象,成了這段歷史不可或缺的記錄。從未衰老的丁聰,就這樣用他的目光,一直關注著每日變化著的中國,用他的畫筆,表達著一個畫家的良心與思考。他數以千計的漫畫涉獵廣泛,政治風雨、世態萬象,盡在筆下。自稱「小丁」,丁聰揮動的卻是一支如椽大筆。
以創作諷刺詩而著稱的池北偶先生,也是丁聰的一個長期合作者。他這樣評價丁聰的漫畫藝術:「丁聰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藝術家。他一生坎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幾十年間卻創作了數以千計的作品,特別是他的許多漫畫,針砭現實,譏彈世態,充分表現出他對國家和世界命運的關心,體現出他對社會、人民的責任感。」
池北偶特別難過地說:「從80年代起,我與他有許多次合作,他為我的諷刺詩配過將近200幅漫畫。前兩年他因病不得不放下筆,去年年初,丁夫人沈峻為了鼓勵他,特地要我新寫一首詩,他居然真的配了一幅畫。我把他的漫畫選了100幅,每幅配一首詩,編了一本書《世態譏彈》,出版社說這幾天就要出版,沒想到書還沒有出來,他就離開了我們。」
為池北偶畫的這幅漫畫,竟成了小丁——一個畫了70多年的藝術家的——絕唱! 丁聰的漫畫名播天下,盡人皆知。吳祖光說過:「小丁的畫有他獨具的特殊風格,畫中每一根線條都是他小丁的,而不可能是任何一個別人的;他的風格是這么的鮮明和強烈,是這么與眾不同!假如有一千幅畫擺在我面前,其中只要有小丁一張畫,我可以保證一眼便能把這一張畫認出來」。至於為什麼丁聰後來的畫都屬名「小丁」,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我開始畫漫畫時,簽名曾用過真名『丁聰』,但繁寫的『聰』字筆畫很多,寫小了,版面做出來看不清,寫大了,在一幅小畫上佔了很大一塊地方,看上去很不相稱,於是張光宇就建議我署名『小丁』。我以為有理,就採納並沿用至今。第二個原因是: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即『小人物』,這倒符合我這一輩子的基本經歷———盡管成名較早,但始終是個『小人物』,連個頭兒也是矮的」。
丁聰的這段自白,倒是給了喜愛他的漫畫的收藏者一個提醒,凡是屬名「丁聰」的必是時間上比較靠前的。這里出示的三幅丁聰的早期漫畫,有二幅屬「丁聰」,《狩獵圖》屬「小丁」,顯然是聽了張光宇的勸說之後的作品,而那兩幅顯然是更早一些的了,你看那「丁聰」二字的簽名式是不是很繁瑣很不好看很不好認?注意孫瑜和金焰臉下那個簽名。雖然簽名筆畫多不好安置,但是,早期的作品比之晚期的作品,從收藏意義上講,當然是願意早而不願意晚了,越早越少,越少越珍貴。
筆墨當隨時代。丁聰漫畫的題材也離不開社會大環境及個人生活際遇變遷的影響。我們看丁聰的早期漫畫,從中可以窺視出一個畫家成長的足跡和周圍生活圈子對創作內容的折射。丁家是朋友常來常往的聚所,是非常熱鬧的沙龍,來客多是新聞界、演藝界、文化界的朋友……張光宇、葉淺予、王人美、黎莉莉、周璇、聶耳、金焰、黎錦暉……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丁聰把漫畫的主要對象就鎖定在這些生活圈內的電影界的人物上了。我們從後來許多關於丁聰的老照片中也可以看到他和演藝界的明星們無拘無束親密無間的合影,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丁聰的早期漫畫會有那麼多的電影明星,不熟悉他們,何以表現他們?
韓蘭根與劉繼群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影壇的一對活寶,滑稽風趣,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到了丁聰的筆下,這兩個活寶更搞笑了,一個端槍瞄準射擊打得著打不著還沒譜呢,另一個就忙著塞耳朵聽不得槍聲響還打什麼鳥獵?這幅漫畫還是彩色漫畫,似從未向公眾展示過,彌足可珍。
這一幅四人肖像漫畫:導演二人、演員二人:蔡楚生、孫瑜、鄭君里、金焰。吳祖光說的丁聰特有的線條在這四幅肖像漫畫上表現得並不醒目,你可以將後來丁聰的人物漫畫與之相比較,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後期的人物像線條是圓潤的可親的,而早期的是見棱見角十分地剛直不阿,四條漢子都只露一隻眼。不告訴你,你不會一眼即知這是丁聰畫的而非他人畫的。
《銀河星浴圖》是丁聰1935年的作品,這一年丁聰還不滿二十歲。在後來天下太平的時候,有人問到丁聰藝術修養和風格是如何形成的,丁聰總是會一再提到當年上海灘流行的那些歐美大畫報對他的影響,還有不斷上演的好萊塢電影對打開他藝術創作思路的啟發。丁聰學習國外漫畫家的筆法和風格,但不是照抄。我們可以以丁聰早期漫畫風格中依稀辨出外國某漫畫家的影子。曾經見過一幅外國漫畫家畫的《好萊塢明星海浴圖》場面寬廣,中近遠景皆備,人物眾多(有五六十人),色彩艷麗,有可能丁聰的中國版《銀河星浴圖》是受到了「海浴圖」的啟發。
《銀河星浴圖》是張大型漫畫,但相比於「海浴圖」卻只有人物的近景特寫塞滿畫面,缺少景深、海灘,亦無廣闊無垠之感,只有幾把遮陽傘放在一個角落裡點綴著。身著泳裝的男女影星分別是(從右到左):孫敏、宣景琳、顧蘭君、顧梅君、舒綉文、鄭小秋、葉秋心、胡蝶、黃耐霜、龔稼家、梅熹、徐來、王獻齋、高倩蘋、高占非、嚴月閑,共16位,5男11女。這其中現在的讀者比較熟悉的是「標准美人」徐來,「影後」胡蝶,在重慶時期被譽為「四大名旦」之一的舒綉文。也只有非常熟悉舊時影星人物的相貌體態的讀者才能一一分辨他(她)們並准確無張冠李戴地一一對號入座。右下方托腮的是舒綉文,中間上坐者是胡蝶,徐來我也能認出來,坐在兩個指手畫腳大開玩笑的男星下面撐著胳膊的女子便是。
隔了不算久遠的七十載歲月,星光燦爛已化為往事如煙,今天我們只能從丁聰的漫畫中,依稀感覺舊日電影人物曾經擁有過的光環和喧嘩了。 丁聰14歲那年父親帶他來上海市楓涇鎮涇尋根問祖,祭掃祖墳。2002年,應吉林電視台邀請拍攝專題片《回家》,回到家鄉,看到楓涇的巨變,心中十分高興。他欣然同意,在家鄉陳列館展出他的漫畫作品。
經過一年的籌備,由他的世交好友,中國美術史學家、評論家、著名書法家黃苗子題寫館名的丁聰漫畫陳列館在楓涇建成並開放。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從文、秦怡、蕭乾、巴金、冰心、方成、馮驥才、新鳳霞、老舍、魯迅、茅盾、黃苗子、錢鍾書、聶紺弩、夏衍、王蒙等等,一個個名人以漫畫的形態,惟妙惟肖地展現在參觀者面前。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聰在中國文化藝術界結交的廣泛。他與中國文藝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名著插圖》展室里可看到,他為魯迅、老舍、葉聖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作品繪過插圖。茅盾在1980年6月與丁聰重新見面時,情不自禁地揮筆寫下了一首《五絕》:
「不見小丁久,相逢倍相親。童顏猶如昔,奮筆斗猛人。」
不僅寫出了他們間的友誼,而且對丁聰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評價。此詩手跡也展示在陳列館內。陳列館還有一間錄像室,展出了他創作和生活用過的一些物品,丁聰把它們取名為『小丁實物」。牆上還有他在十三陵水庫勞動期間,為京劇界知名人物梅蘭芳、荀慧生、馬連良、蓋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蕭長華等畫的人物畫像。丁聰自畫像,他的兒子、孫子等漫畫像也在這里展出。

⑽ 上海真名媛吳越:捧紅前男友,卻被分手,49歲還沒結婚,為啥


《小捨得》有多會搞事情?

先有田雨嵐撕完老公孩子,撕納旁春別人全家。

後有49歲吳越和56歲張國立一見面,就「杠」起來了。

南建龍(張國立飾):

李區長(吳越飾):

比起田雨嵐高調外放的大陣仗,吳越和張國立的對陣。

猶如太極過招,攻人七寸直戳軟肋。

拼的是功底,講的是力道。

幾個回合下來,張國立猶如吃了化骨綿掌,敗下陣來。

低級的吵架是破口大罵無底線,中等的PK是勾心鬥角暗戳戳。

最高級的博弈便是,不內涵沒情緒,我每一句話都能噎得你說不出話。

李區長,做到了。

《小捨得》43集,吳越僅上場5分鍾,就掀起一個小高潮。

將一個女人二十年積怨,秋後算賬大仇得報,演得爽快、帶感。

劇友一致好評:

但真實的吳越,卻和耿耿於懷絕不退讓的李區長,反差極大。

她的字典里彷彿根本沒有仇恨二字,從來都是一份順其自然的理解與豁達。

1972年4月10日,上海閔行區老吳家誕生了一個女嬰。

父母為她取名吳越,希望女兒能越過往後餘生的每一道坎坷。

吳越之名簡約,家庭可不簡單。

吳越的父親,是上海著名書法家吳頤人。

師從豐子愷大弟子錢君陶,還是閔行書畫院的首位院長。

母親,雖未成「家」但也出身大戶。

是一名數學教師,不過教的不是小學生,而是大學生。

他們不僅有學識有格局,而且和睦、感情融洽,是真正的「五星」家庭。

出生在傳統有愛的書香門第,吳越算是真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幸運兒了。

坎坷二字,似乎天生與她不掛鉤。

但吳越,卻是身懷公主命沒有公主病。

沒有坎可越,她就自我超越。

吳越從小就敏而好學,且謙遜刻苦。

6歲便跟著父親研習書法、篆刻。

13歲那年參加全國少年篆刻比賽,還勇奪金牌一枚。

如果照這節奏發展下去,吳啟謹越完全可以繼承父親的衣缽。

當個歲月靜好的「文二代」,安安穩穩地背靠大樹好乘涼。

就好比「淺淺體」創始人賈淺淺,和親爹賈平凹。

但吳越既是懂事得體的好閨女,也獨立、有主見。

平日里溫文爾雅知書達理,關鍵時刻走自己的路絕不含糊。

雖然父慈母愛,但吳越從小念的就是寄宿學校。

強大的內心嚴格的自律,彷彿也是她與生俱來的天賦。

同齡小夥伴在外面撒歡奔跑的時候,吳越卻自覺自願在屋裡看書、學習。

不過有時也有例外。

吳越有位老鄰居是攝影達人,有一次拍照找不到模特。

想到文靜可愛的鄰家女孩吳越,便邀她出鏡。

沒想到一向很宅的吳越,一口答應了。

拍照、攝影也成為閔行小吳,學習之外最大的快樂。

鄰居的一方鏡頭,或許點燃了吳越對鏡頭的熱愛。

小時候對「鏡」笑童年的吳越,上學後也是文藝骨幹。

再加上肚子里都是墨水,講起故事來聲情並茂。

不僅是故事大賽的常客,也經常上台表演。

因為父親的緣故,吳越也獲得了一洞耐些走向更大舞台的機會。

一次中日書法交流比賽的賽後慶典上,吳越當場表演「默劇"。

憑借靈氣十足的生動表演,獲得滿堂彩。

就這樣一邊醉心學習,一邊沉迷表演,依舊沒耽誤吳越的學霸之路。

念的是滬上阿姨們夢想的雞娃牛校--七寶中學。

而關於日後要走的路,吳越也早有規劃。

雖然在書法、篆刻方面小有成績,但吳越真正喜歡的卻是表演。

一有時間就會找來《電影畫報》,沒完沒了地看。

畫報里那些衣著光鮮,因表演在不停體驗全新人生的女演員們。

讓一向恬淡素靜的吳越,生出無限的羨慕。

14歲那年,一部《 尋找回來的世界》,讓男主許亞軍 一炮而紅。

成為萬千少女夢中情人,收到的情書都用麻袋裝 。

吳越雖然沒寫情書,但也視許亞軍為男神,迷到不行。

像所有追星女孩一樣,吳越捧著許亞軍的海報愛不釋手。

好像那些年,把霍思燕海報掛床頭的杜江一樣。

後來,沉迷表演和男神的吳越。

心一橫 做了個超出父母閾值的決定: 我要學表演!

父母得知這事,壓根不同意。

但他們面對的,不是凡事等人鋪路的溫室花朵。

而是早已習慣自己做決定,並對自己負責的吳越。

最終反對無效,他們也就選擇尊重女兒。

高考那年,吳越相當爭氣。

她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入上海戲劇學院。

和「雪姨」王琳、「爾康」周傑、「蔡成功」 張晞臨以及 「國劇一哥」任程偉,成了同學。

大學時雪姨和周傑似乎交情匪淺,拍照時都坐對方大腿上。

但吳越就好像學痴一樣,繼續深耕學業,既不談戀愛也不接戲賺錢。

大學畢業後,吳越被分配到上海話劇中心,成為一名話劇演員。

不過吳越的演員初舞台並沒貢獻給話劇,而是電視劇。

戲里,吳越先是和大他一歲的李亞鵬組了cp,後來又勇敢追求陳寶國。

但是吳越可能也想不到,自己日後會與李亞鵬的老鄉狹路相逢,成了現實版「曉風」。

《北京深秋的故事》之後,吳越又和大16歲的張豐毅組cp,出演了軍事劇《和平年代》。

戲里吳越飾演的聞璐,從身世到性格都和她有些相近。

她性格直爽活潑、聰明伶俐,面對秦子雄既愛又恨,但不會失去自我。

那一年吳越22歲,身材苗條面容姣好,眼神靈動顧盼生姿。

她也演出了一個小女子,初戀時的甜蜜、動情。

更完整塑造了,她對信念的堅持與篤定。

憑借戲中的精彩表演,一舉拿下金鷹優秀女配。

同年滕文驥聯手齊星、夢繼,又找來吳越、陳寶國、李亞鵬。

原班人馬聯手打造了《燃燒的慾望》,將《北京深秋的故事》搬上大熒幕。

慾望的一把火,把吳越的演員之路照得更亮。

此後,她又先後與英達馬玲、胡亞捷以及自己的同學王琳合作。

出演了賀歲喜劇鼻祖《家和萬事興之在外過年》,以及《天子碼頭》、《上海滄桑》兩部年代劇。

98年吳越的「前男友」李亞鵬,牽起京圈大蜜徐靜蕾的手,來了個《將愛情進行到底》。

雖然倆人「愛情到底」成了閨蜜,但《將愛》卻成了大陸第一偶像劇,至今仍是現象級。

「滬上真名媛」吳越,也只比大颯蜜老徐慢了半拍。

搭檔大自己8歲的,圈內「大表哥」溫兆倫。

上演了豪門霸總甜寵虐戀鼻祖--《天地情緣》。

戲里港漂女孩孟晶晶,和霸總黎少雄甜蜜撒糖。

戲外溫兆倫和吳越,雖然一個「港普」一個「滬普」。

但兩人是老鄉,祖籍都是上海閔行。

那年夏天,同樣大吳越8歲的孟京輝,要開演《戀愛的犀牛》。

就這樣吳越從「晶晶」變「明明」,同樣都是女主,卻是不一樣的味道。

戲里性感神秘的小明明,被犀牛飼養員馬路(郭濤飾)以愛情的名義綁架了。

那一晚月黑風高,犀牛嚎叫。

戲外的小越越,卻從不知愛情為何物。

吳越也從沒想到,一場屬於她的,犀牛般生猛的愛情。

在這一年因為600塊錢,「延遲滿足」了。

《戀愛的犀牛》籌備期間,孟京輝的男主首選並不是郭濤,而是郭濤的師弟陳建斌。

那些年陳建斌就像「輝太郎」,接連和孟京輝搭檔了幾部話劇,還拿了金獅獎。

孟京輝覺得他雖「糙漢」,但貴在,戲好人不貴。

所以「馬路」這事,他還是希望陳建斌來「修」。

但當時的陳建斌口袋裡只有600塊錢,覺得自己在北京快混不下去了。

一邊是理想一邊是現實,左右都不是為難了自己。

陳建斌一咬牙告訴孟京輝:

這才有了郭濤和吳越的cp檔。

不過命運之奇妙在於,該你的躲不掉。

雖然沒一起「養犀牛談戀愛」,但終該相遇的吳越和陳建斌還是「有生之年了」。

而囊中依然羞澀,顯得有點「要不起」的陳建斌,便是《菊花茶》的「炮製」者。

在這杯菊香四溢的「茶」里,才情滿腹的陳建斌和人淡如菊的吳越「終不能倖免」。

那時的吳越,早演了一個又一個女一號,拿獎到手軟。

而陳建斌雖然不火,卻火眼金睛,特別會審美。

面對淡然、恬靜的吳越,陳建斌止不住自己天生對美的嚮往。

不僅戲里和吳越演夫妻,把「柏拉圖」式愛情演繹得朴實又夢幻。

戲外也成了高冷女神吳越的「忠犬」,展開猛烈攻勢。

事業乘風破浪的吳越,唯獨在感情方面是個空白。

俗話說得好,好女怕纏郎,更何況這郎不僅能纏還有才。

就這樣,吳越被有才任性的陳建斌「纏」到了手。

倆人不僅火速戀愛,情到濃時還一塊買了房。

但即使沉浸熱戀中,依然沒耽誤吳越拼事業。

和陳建斌在一起的前三年,吳越手揣「王炸」又打出了「春天」。

像馬達一樣,噠噠噠地輸出了《百日驚情》、《情歸何處》、《玫瑰花開》等十來部大戲。

但陳建斌就沒這么風光了,即使劇版《玉觀音》捧紅了孫儷。

但演了影版趙鐵軍的陳建斌,卻仍然查無此人。

同樣是生活在一起的兩口子,事業的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本就大男子主義的陳建斌,心中難免有挫敗和憋屈。

但吳越從沒有女強男弱的想法,默默陪著陳建斌「練級」。

渡過那些最慫最衰,最沒底氣的屌絲歲月。

並且一直用自己的圈子,給陳建斌鏈接資源。

終於一部《結婚十年》,搭檔「馮女郎」徐帆的陳建斌,終於「火前留名」了。

戲中陳建斌和徐帆,是一對被時光消磨了感情,相看兩厭的問題夫妻。

而片中的一幕幕也像預告片般,即將上映在他與吳越的感情生活中。

戀愛第五年,雖然一直低調,但「建越CP」早已經成了圈中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那一年陳建斌也迎來大動作,一部《中國式結婚》終於讓他火了。

吳越陳建斌要結婚的消息,也時不時傳出來。

但吳越似乎並沒有催婚的意思,而是助推陳建斌再造人生「高潮」。

《喬家大院》開拍,吳越推薦陳建斌進組當了男一號。

這一送,就把心上人送進了別人的懷抱。

《喬家大院》讓從未有過交集的陳建斌和蔣勤勤,成了CP。

但初次見面,他們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差。

蔣勤勤覺得陳建斌總是臨時改戲、改詞,吹毛求疵事太多。

陳建斌也覺得蔣勤勤,花瓶一個,跟自己女票比差遠了。

但《喬家大院》一拍就是一年,原本「鋼鐵直」的陳建斌漸漸就成了」繞指柔」。

有一次導演胡玫正在給蔣勤勤補光,忽聽背後有人「議論」:

胡玫當時有點愣了,回頭一看是老陳。

陳建斌也壓根沒給她思考的時間,凝望著蔣勤勤自問自答:「我看就這樣了」。

表白都到導演這了,陳建斌是真不打算把這愛藏著掖著了。

他也一改和吳越戀愛時的低調作風,專門為美人作詩一首。

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

這才情,擱誰受得了。

那時的蔣勤勤,出道多年只和武指張孝正有過一段「小三疑雲」,情史並不復雜。

面對陳建斌的高級示愛,演慣瓊瑤女主的蔣勤勤根本招架不住。

而此時吳越還在很傻很天真地,等著陳建斌拍完《喬家大院》,回自家後院開慶功宴。

卻沒曾想,有一天回到家,面對的卻是空盪盪的房間,星星多寂寥。

陳建斌留了一封分手信,收拾好東西,人間「蒸發」了。

吳越當時整個人都蒙了,根本沒搞懂老陳這是啥意思。

以為是為作品找靈感,特別設計的什麼「行為藝術」。

直到《喬家大院》殺青之後,蔣勤勤陳建斌官宣了「假戲真做」。

吳越才終於明白, 老陳此番上演的是三十六計中的--「暗度陳倉」+「走為上策」。

五年的情愛和時光,抵不過一年的驚艷瞬間。

被分手的吳越,雖然傷心不已,但卻從不主動提及這些是是非非。

即便有人問起,也是禮貌回應:

向來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而吳越卻從來都是不哭不鬧。

她的不哭,不是打落牙齒往肚裡吞的假大度。

而是,可以「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火焰的一半,她一萬分投入不計後果。

海水的一半,她自我療愈,始終保持清醒和獨立。

告別陳建斌之後,吳越似乎「退圈」了。

人們紛紛覺得她是為情所傷,大罵陳建斌渣男。

但凡三人誰有作品問世,這段陳年往事都會被拉出來遛遛。

但吳越從沒詆毀前任半句。

所謂的「退圈」,也只是她從主角的位置,走向了各型各款的配角。

到《美麗人生》中直率天真的普通百姓趙萍萍,《唐山大地震》中溫柔如水的中國好母親、好妻子董桂蘭……

吳越嘗試不停「換臉」,但從來不改初心。

「火」與「紅」對吳越來說,都不是拍戲的意義。

唯有對表演的熱愛與真情,才是最不可辜負的。

但,是你的也終歸就是你的。

45歲那年,屬於吳越的「紅紅火火」,雖遲但到。

一部《我的前半生》,讓產後復出的馬伊琍重上巔峰。

飾演「小三」凌玲的吳越,也火上了前排。

凌玲「凌空出世」,打破了小三必膚白貌美大長腿的草包花瓶定式。

憑「口才」和「心機」獨自美麗,「殺」人於無形。

襯托得羅子君倒像是工具人,啃完老公啃閨蜜老公。

吳越的微博每天都會涌來一大批,由角色上升本人的鍵盤俠。

有的罵她「最丑小三。」

有的罵她,裝無辜裝清高、心機婊,角色即本人。

也有人回想起她和陳建斌、蔣勤勤的「被三」往事。

蔣勤勤一個忍不了,直接拿出吳越當年的分手信證清白。

吳越沒有回懟也沒有在線排雷,而是默默關掉評論。

與流量時代的話題、熱度,以不露痕跡的方式劃清界限。

吳老爹知道女兒的遭遇,大筆一揮用侯寶林大師曾寫下的一首詩開導她。

一家人,都是那麼清醒、豁達還有趣。

如此被富養長大的吳越,她是真千金,而不是假公主。

「小三」凌玲,讓吳越火速「上位」持續「開掛」。

《大明風華》里曾經的女神湯唯,因為演技、扮相被罵慘了。

可吳越飾演的太子妃,卻憑心機權謀,實力抓人。

《精英律師》靳東被嘲油膩,但是代替劉敏濤出演靳東親姐的吳越,再次憑演技領跑。

為了保護孩子和自己,她歇斯底里、甚至荷爾蒙失調,吳越的演技扎了無數單親媽媽的心。

《天坑鷹獵》、《清平樂》,吳越又給王俊凱、王凱當媽。

時而穩重朴實,時而鑽營算計。

吳越沒有年齡危機,更沒有角色焦慮。

並不會覺得演一次媽,自己就被定型了。

她始終認為,演戲是和觀眾同呼吸。

也始終沒放下自己對話劇的熱愛。

陳建斌蔣勤勤在《妻子的浪漫旅行》里,一會哭一會笑,秀恩愛也秀婚姻真相的時候。

吳越曬出的卻是自己和角色「談戀愛」的照片。

她沉下心來讀劇本,靈魂出竅般與角色融為一體。

49歲仍單身的吳越,人們都說她被陳建斌耽誤了。

但對於吳越來說,從沒有「耽誤」一說。

她進可熱烈地愛與付出,退可平靜地守住自己的「桃花源」。

愛與被愛間,她感恩知足,也從不會亂了方寸失去底線。

吳越的父親曾說她:「孝而不順,極有主見。」

唯一的前任陳建斌也曾說:「吳越是所好學校,我跟她學到了很多。」

作為女兒她孝敬父母,作為演員她尊重事業,作為愛人她真誠以待。

但卻從不張揚,從不彰顯自我。

《小捨得》中吳越未施粉黛,全素顏出鏡。

這份敢,放眼當今演藝圈,恐怕找不到第二人。

一個敢於低調的人,一定是因為內心足夠強大。

即使深藏不露,亦能,暗香襲人。

-end-

作者:長夜暗蘿

閱讀全文

與上海電影畫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陰陽師題材電影大全 瀏覽:275
二戰電影解放者 瀏覽:207
高淳最新電影 瀏覽:862
好看的電影戰爭國產 瀏覽:82
微電影方案ppt 瀏覽:203
懵懂的世界電影 瀏覽:687
音樂電影欣賞18 瀏覽:132
美國電影票房20102015年 瀏覽:422
重啟之蛇骨佛蛻電影在線觀看迅雷bt下載 瀏覽:899
用什麼網站看最新電影 瀏覽:787
如何用手機相機照出電影效果 瀏覽:855
和平精英怎麼找到電影院正式服 瀏覽:331
北京拍攝的電影 瀏覽:70
看電影怎麼看電影院放的 瀏覽:287
孤島逃生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677
有什麼古惑仔的電影 瀏覽:577
西瓜大號電電影解說 瀏覽:960
主題歌明天會更好的電影 瀏覽:804
電影風暴的百度雲資源 瀏覽:543
手機上電影怎麼換成普通話 瀏覽: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