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例如電影天堂這種BT網站靠什麼賺錢
靠那些在它網頁上做廣告給的廣告費
Ⅱ 電影是怎麼賺錢的啊,利潤是怎麼分配的啊
一個有力的證明是,歐洲電影業也曾在「二戰」空前繁榮,與美國持平,年觀眾量都達到40億人次,而當1960年,美國減少至12億,歐洲還保持著30億。但後來的與現在的歐洲電影業與美國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尤其在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商業大片出產方面。要了解個中原因,需要分析一部電影的出產過程的重要環節,即製作、融資與發行。 確定劇本與演職員,制定拍攝計劃。如果只是一部自娛自樂的片子,當然只需要自己喜歡,但要讓這部電影符合受眾口味,叫座賣座,就需要製片人有相當的經驗和市場判斷力,還要選定有票房號召力演員或導演,簽訂合同,然後,拿著這份完備的包括合同的計劃去找錢——這些說起來容易,但是,如果不是一個有實力的製片人,那就需要有一副能起死回生的口才,才可能說服一個名導或大牌明星加入。 找錢的途徑,在市場化了的電影產業中有很多種。由於電影實在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因此很少有投資人會單獨投資——除非是國家投資——以便分擔風險,這是從好萊塢到中國國內已經通行的做法。但是,歐洲的做法是,政府會補貼很大一部分資金,補貼最高的比例甚至達到70%-80%,這導致了一部電影的放映收入僅能支付一個很小比例的製作費用,比如在實行國家補貼後的法國,這個比例是30%。這種電影保護政策並不利於電影產業的發展,或者可以大膽地說,任何過分的保護都會帶來產業的裹足不前,並無法自己維持生計;同樣的例子還有台灣的電影業,也因補貼政策持續下坡,最終蕭條,這恐怕不是一個《海角七號》可以挽回的。 要想出產一部能賺錢的電影,必須要靠商業化運作。中國內地的電影產業正在向產業化方向發展,運作方式也越來越商業化,從融資方式就可見一斑。近年來,國家明顯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參與攝制電影片,成都傳媒集團在2007年就參與投資了《赤壁》,這種傳媒集團合作投資拍片的案例越來越多。 除了出資人,還有銀行貸款,甚至以植入式廣告拉到贊助也成為一部電影製作的資金來源,在這一點上,中國電影商業大片的商業化比起好萊塢有過之無不及。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馮小剛式的商業大片有很強烈的文化地域特性,不需要太多考慮這個地域以外的觀眾口味,而好萊塢商業大片則需要弱化這種東西,造出一個更全球化的口味,這樣的植入式廣告顯然不符合好萊塢的大片們。而還有一種靠預售融資的辦法,除了功夫片,大部分國內的電影都還不大適合採用這種方式。 發行則是接下來最重要的環節,貌似簡單,找到一個發行商,然後聯系院線,談好分成,在中影和上影那裡就更簡單,因為有自己的院線,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如果沒有這種便利,發行商是不會幫你的電影付宣傳的費用的,在現在電影宣傳費用節節攀升的情形下,這塊費用不得不大大計算在內。《十面埋伏》上映前,張偉平花2000多萬在北京工體舉辦了一個盛大的首映式,此片盡管口碑極差,但票房一路飆升,直至2.5億,可見宣傳之功。從廣義的成本概念來說,一部商業大片的成本預算中,至少有20%是宣傳費用。甚至有說法,即使在製作上省錢,也不能讓宣傳寒磣。 所以,貌似票房大熱的影片,實際未必賺錢。中國電影業分配票房利潤的比例基本上是50%給影院,40%給製片方,10%給發行公司,而製作方面要再減去製作費用、宣傳費用、片酬人工,可能一部過億票房的電影也是賠錢的。 但是,一部電影的收入不僅僅只有票房一個來源,「每當出現一個影院的競爭對手,電影的收益便多了一個渠道。諷刺的是,這些渠道的誕生都伴隨著電影業的恐慌。」(周黎明《好萊塢啟示錄》)所以,當電視與錄像帶、VCD、DVD出現後,電影又有了新的生財途徑:電視播映權與Video版權售賣的收入。這些渠道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搶電影的飯碗,但又為電影新辟了財路。自從互聯網興盛起來,網上觀影也成為一個新的看電影方式,也說不定又會是電影的新財路,當然,需要規范。
Ⅲ 如何利用影視資源賺錢
一、微博
可以以免費送「悟空傳」為名,為自己的微博漲粉,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的微博打造成影視資源類的賬號,提供其他一些比較受歡迎的資源。
一般來說,微博留廣告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1、話題,建立電影相關的話題,在話題中進行廣告設置。
2、直接注冊相關電影的明星或者宣傳的帳號,用影視名字+全集之類的字眼為名稱。
3、影視評論。一段優秀的觀後感,足以讓大家關注你。
這種引流方式,是非常具有傳播性的,畢竟免費的資源,很多人都會想要,而且一個人看了,也會介紹給身邊的朋友,一個接一個,就像是病毒式的傳播一樣,就會為你帶來無數的流量了。
二、網路貼吧
一般有新電影上映都會有貼吧建立,選擇一個熱播上映的電影貼吧,然後發布免費送的「軟廣」。
發完貼之後,留意不要被刪帖。這里簡單給大家講解一下怎麼發帖才不會被刪?
第一,標題和內容可以相似,但不能一模一樣,哪怕只改動一兩個字,甚至只是改動標點符號,都不能出現標題和內容都一致的情況。
第二,帖子裡面別出現敏感詞,這個就可以用敏感詞檢測工具來查詢了。
第三,微信號QQ這些信息,太明顯會被屏蔽掉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注冊的時候,可以用微信號來注冊。
因為這樣我們在發信息的時候,就可以在帖子下面寫請看頭像名稱之類的,來讓吧友加我們,將貼吧的流量引入到微信。
三、網路知道
一般知道是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利用小號去發起提問,然後自己的大號去回答,放上網路雲盤上有自己的微信號或者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圖片來引流。
另外,網路知道問答有一個點贊和踩的功能,如果一個問答瀏覽量很高的話,這種引流方式會引起很多人點踩的功能,所以要自己准備小號,多點點贊,增加回答的可信度。
變現套路
1、 引流微信個人號就多准備幾個微信號,引流公眾號就准備幾個公眾號。
2、通過熱門電影資源吸引過來的流量,絕對是對電影資源方面有需求的。
所以引流的時候可以免費,但是在後期出了新的影視資源,我們可以再進行收費,所謂免費才是最貴的。
3、 賣粉。如果引來的粉絲不想維護的話,我們可以直接左手引流,右手跑粉了,一個粉絲的單價可以達到1元左右。或者直接賣個人號也是可以的。
總的來說,電影資源的推廣以及變現方法就是以上這些的。
互聯網推廣都是融貫匯通的。比如網路、淘寶問答、母嬰社區、陌陌、頭條等等這些大流量平台,多多研究就會發現有很多相通點。
Ⅳ 電影是怎麼賺錢的
問題一:電影是如何賺錢的? 一部影片的誕生主要有製作、融資和發行三個方面,製片人需要考慮這三方面的商業形式。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四種可能性,但需注意,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很多影片會綜合不同門類的特徵,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種「創新」。
第一種:分步驟投入。資金分幾步到位,合同中規定,當某些條件滿足時,如劇本完成、卡司選定等,下一步的資金便自動到位。第二種:包裝買賣、貨成交易。製片人或經紀人先將影片的要素組合好,如確定劇本、主要演職員、拍攝計劃等,然後找一家電影公司,以求得到它們的投資。一旦對方答應,簽下合同,然後拿著合同再去找別的資金,包括銀行貸款。等影片拍竣,電影公司便來提貨(拿底片)。第三種:預售或稱賣片花。在一部影片尚未拍攝完成前,先將影片的發行和放映權分門別類賣出去,但是,賣片花得到的一般不會是現金,而是期票,因此製片人需要到銀行去按一定折扣兌換成現金。賣片花的成功率一要看製作班子的陣容,二要看行情。一般情況下,一部影片靠預售大約能得到60%的製作費用。第四種:私人集資。一般只適用於低成本影片,由製片人通過私人渠道融資,需要成立有限合夥公司。
資金的多寡、融資的難易,是跟製作方對影片的控制權成反比的。預算越高,資金由好萊塢大廠包辦,往往意味著製作方必須放棄諸如劇本的定稿、卡司的選擇、最終剪輯權等藝術許可權。如果是電影公司負責開發項目並發行,那麼,製片人只是一個雇員而已。所謂的「獨立製片人」,真正的獨立程度因人因項目而異。製片人策劃工作做得越多,籌集到的資金越多,他的獨立程度也就越高。隨著製片人工作「能耐」及職能的增加,電影公司的重要性就相對削弱。在電影公司承擔的各種角色中,關鍵的不是製作,也不是融資,而是發行。
發行聽起來很簡單。西方的電影院大多掌握在幾條院線手裡,發行商不就是跟固定的幾個客戶打打電話,介紹產品,然後在報紙和電視上打打廣告?的確,發行工作無非就是那麼幾件事,但你若不進那個圈子、不是八大電影公司之一,你就根本做不到這些工作。發行商和放映商歷來有矛盾,但它們之間的你爭我奪彷彿是老夫老妻吵架,別人休想乘機插一腳。
在北美市場,放映商的提成有兩種方法:一是收取一筆固定租金,然後再提一個較小的比例;另一種是不收租金,但提一個較大的比例,另外,提取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高。按照業內規矩,發行商在北美市場提成30%,海外市場(指北美之外)提成40%。注意:這里說的發行提成沒有包括廣告費,那些都是另算的。而且,按現在的行規,一部商業大片,宣傳費按製作費的大約50%來預定。
至此,我們來算一下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製作費花了5000萬美元,北美市場賣了1億美元的票房。它是不是一舉賺了5000萬美元呢?非也。首先,媒體報道的1億美元票房沒有減掉放映商的所得。讓我們採用前面介紹的公式,即發行商從中拿回7000萬美元的收入。接著,發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萬美元。而那5000萬美元製作費還需要加上2500萬美元(即5000萬美元的50%)的廣告宣傳費,這一算下來,就成了7500萬美元支出減4900萬美元收入,變成了虧損2600萬美元。怎麼樣?傻眼了吧?
周邊收益才是搖錢樹
好萊塢不靠票房掙錢早已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的課題,美國著名的好萊塢經濟學家愛德華・艾波斯坦在他的研究中點破了這塊藝術聖地的經營之道:今日的好萊塢已經不再是「夢工廠」了,本質上它已經變成一種服務機構――一個關於夢想的交換所。
好萊塢有了新的生存之道,由於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巨大的家庭娛樂市場正向電影公司頻頻招手。現在,只有不......>>
問題二:電影靠什麼賺錢?怎麼賺錢?具體點 票房
問題三:拍電影怎麼賺錢,電影都有哪些盈利模式 黑衣路人 認為賺錢首要條件就是會做營銷廣告,會引流技術,不會營銷,不會引入客戶人群,再好項目也賺不到錢。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廣告在現代商業里變得越來越重要,那什麼樣的廣告才能算是一條好廣告呢?美國著名的文案大師休格曼說,廣告想要有效果,必須要有能捕獲消費者的幾種心理誘因,咱們一起來聽聽。
第一個心理誘因是建立參與感。回憶這樣一個場景,當你去商場購物的時候,賣衣服的導購員會建議你試穿,賣食品的老闆也經常讓你試吃,如果你一開始就拒絕,那你肯定不會買,但一旦你試穿或者試吃後,你購買這個商品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商家的這種行為就是為用戶建立參與感。好的廣告也是這樣,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越是吸引人的廣告,往往就越給用戶建立參與感。比如說有這么一條跑車的廣告,我念給你聽聽,「駕駛這輛新車去逛一圈,感受下炎熱的傍晚駕駛時風吹過你頭發的感覺,把油門一腳踩到底,嘗一下瞬間被沖擊力頂到座椅背後的滋味,看一下精美的電子顯示屏,這是這款跑車帶給你的速度」,怎麼樣,聽我說完你是不是感覺自己在夕陽下開著這款跑車?這就是用語言或者畫面為用戶建立參與感。
第二個心理誘因是建立權威。黑衣路人 覺得人本能的心理傾向就是相信專業和權威,比如說一個數碼小白想去買一個電腦,他一定會先問問身邊懂電腦的朋友該怎麼買,能不能陪他一起去,告訴他各種型號的區別,最好連買哪個都幫他決定好。再比如有時候我們去買西瓜,都要慣性的問老闆這個西瓜甜不甜。所以商家給產品做廣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塑造專業權威感,比如你可以在廣告里列很多數字參數做對比,來顯示自己的專業。小米手機就經常在發布會上這樣做,然後得出自己行業地位領先的結論,這也確實增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
第三個心理誘因是建立聯系,就是把客戶已經知道的東西跟你的產品聯系起來,這樣就消費者才會更容易接受。比如說煙霧探測器剛剛面市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干什麼的。廠商在打廣告的時候就說,這個產品是「天花板上敏銳的鼻子」,一聞到家裡的煙霧就會發出警報。這個人性化的類比一出現,立刻就拉近了產品和客戶之間的距離。還有一個例子,美國曾經出過一款產品,可以遠程式控制制汽車的啟動,在你離車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按一下鑰匙扣大小的按鈕,汽車就會自動打火,你一上車馬上就能開走。最爽的是夏天,你一開車門就能感受到涼爽的空氣,再也不用像在蒸籠里一樣,苦苦等著溫度一點一點降下來。休格曼給這款遙控裝置起了個名字叫「黑手黨的自動機關」,是不是一聽,就聯想到了黑手黨遙控汽車爆炸,眨眼間幹掉對手的火爆畫面?是不是很酷?
第四個心理誘因是喚起歸屬感渴望。黑衣路人認為人人都有對歸屬感的需求,這是天生的。好的廣告就能做到喚起消費者的需求,讓他們感覺到買這個產品,我就能屬於我喜歡的群體。舉個例子,美國的萬寶路香煙,它的廣告成功塑造了一種頹廢的雅痞之美,西方人都想要這種氣質,當然就喜歡萬寶路香煙;再比如,賓士汽車一直標榜的是,開賓士的人就是財富的擁有者,那想做有錢人的人,想炫耀自己的財富的人就願意買賓士車;沃爾沃後來也採取了歸屬感的策略,宣傳說自己的用戶是學歷最高的。隨後幾年,沃爾沃高學歷用戶果然越來越多。所以說,廣告只要給消費者想要的群體氣氛,他們就會自動歸隊了。
黑衣路人:產品要想賣得好,營銷廣告還是得更走心才行。但是要注意,做任何營銷都要走正道,不要做不合天道的產品和營銷,更不要做欺騙群眾的事情。目前網上是魚龍混雜,小白們也要多注意防騙。如果想了解營銷本質,聯系黑衣路人(新浪博客有聯系方式)可以網路找: 黑衣路人新浪博客
黑衣路人最後提醒你:生活不易,很......>>
問題四:電影是怎麼賺錢的? 他們簽了合同的嘛 都談好了的嘛 我引進你的電影 按提成的嘛 我現在就在微信上做電影行業 還不錯
問題五:一些免費電影他們是怎麼賺錢的啊? 可以利用自己的伺服器來建個站啊,你給他錢就差不多.
呵呵,找資助不如弄個GG廣告,賺廣告費和流量費.
問題六:網路大電影如何掙錢 你所謂的網路大電影確切的應該叫 新媒體電影。
時長一般在60-75分鍾之間。在網路平台傳播、放映。
他們賺錢渠道很簡單。
1,投資少,最低有幾萬塊錢拍一部的。
2,廣告植入、贊助招商。
3,與出品、播放平台分層,在網路平台非會員要按照5元一次收費。
4,點擊率高,播放平台會給一部分。
5,衍生品以及後續招商。
你所謂的微電影,大多數是為某品牌、產品來拍的,這個跟廣告商業性質差不多。
還有一部分人就是拍著玩,或者為了自己作品考慮,以後作為樣片為了扎錢用的。
問題七:電影院是怎麼賺錢的? 影院的收入主要來源是票房的分賬,影院和院線之間在價格上五五分賬。院線在下發一部電影的時候會規定一個影票的最低售價,也就是說電影院在任何的促銷基礎上不得低於這個價格。其次影院的收入是電影的貼片廣告,每部電影前面的廣告有一部分是院線植入的,這個部分也是要給影院一些分賬的,另外的部分是影院自己所拉來的廣告植入。一般電影前面都會有貼片,離正式影片越近的廣告越貴。再有影院的100%完全收入就是賣品部,所以現在影院很多小賣部都是影院收入的大頭,包括一些後產品。這些都是每家影院自主獨立經營的內容。以上基本是影院的三大收入點。當然還有一些場地的出租,和影廳的包場會議、活動等。
問題八:拍電影怎麼賺錢 票房唄!
問題九:電影是怎麼賺錢的啊,利潤是怎麼分配的啊? 有些看得上的話 就買你版權 所以就有些是獨家 票房的話還要分一半給各個電影院吧
演員都是演出時說好拿的片酬 片子賣得的好壞是導演和出版商承擔 大部分的導演也是事先拿錢欠合同 出版商聘用什麼導演導演拍出來怎麼樣這風險不可能演員一起承擔 我怎麼知道你這導演怎麼樣 還有群眾演員呢,那一 *** 一也跟你等片子播完了 再大家分錢 還個問題片子是持續播放反復播放 一直在生錢 大家都在等播完再分錢,梗是有評估師預判得多少錢,然後出版商先拿錢給你們?可能嗎
你拿我們耍來玩到後面賣不出去大家一起喝西北風????你賣不出還能耍耍我們,我們都聽你安排怎麼演了,到後面大家一起一樣都不得錢 誰會做 要是這樣我閑著也是閑著 我去吆喝一聲來演電影了 你們都來聽我安排 簽好合同給你等賣了大家再分錢 沒准還能弄幾個潛規則
只能是簽的合同有條款 要是賣得好達到多少 額外再給多少你們
問題十:電影院是靠什麼賺錢?? 票房分成,零食飲料,電影周邊產品銷售。
Ⅳ 電影是如何賺錢的
一部影片的誕生主要有製作、融資和發行三個方面,製片人需要考慮這三方面的商業形式。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四種可能性,但需注意,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很多影片會綜合不同門類的特徵,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種「創新」。
第一種:分步驟投入。資金分幾步到位,合同中規定,當某些條件滿足時,如劇本完成、卡司選定等,下一步的資金便自動到位。第二種:包裝買賣、貨成交易。製片人或經紀人先將影片的要素組合好,如確定劇本、主要演職員、拍攝計劃等,然後找一家電影公司,以求得到它們的投資。一旦對方答應,簽下合同,然後拿著合同再去找別的資金,包括銀行貸款。等影片拍竣,電影公司便來提貨(拿底片)。第三種:預售或稱賣片花。在一部影片尚未拍攝完成前,先將影片的發行和放映權分門別類賣出去,但是,賣片花得到的一般不會是現金,而是期票,因此製片人需要到銀行去按一定折扣兌換成現金。賣片花的成功率一要看製作班子的陣容,二要看行情。一般情況下,一部影片靠預售大約能得到60%的製作費用。第四種:私人集資。一般只適用於低成本影片,由製片人通過私人渠道融資,需要成立有限合夥公司。
資金的多寡、融資的難易,是跟製作方對影片的控制權成反比的。預算越高,資金由好萊塢大廠包辦,往往意味著製作方必須放棄諸如劇本的定稿、卡司的選擇、最終剪輯權等藝術許可權。如果是電影公司負責開發項目並發行,那麼,製片人只是一個雇員而已。所謂的「獨立製片人」,真正的獨立程度因人因項目而異。製片人策劃工作做得越多,籌集到的資金越多,他的獨立程度也就越高。隨著製片人工作「能耐」及職能的增加,電影公司的重要性就相對削弱。在電影公司承擔的各種角色中,關鍵的不是製作,也不是融資,而是發行。
發行聽起來很簡單。西方的電影院大多掌握在幾條院線手裡,發行商不就是跟固定的幾個客戶打打電話,介紹產品,然後在報紙和電視上打打廣告?的確,發行工作無非就是那麼幾件事,但你若不進那個圈子、不是八大電影公司之一,你就根本做不到這些工作。發行商和放映商歷來有矛盾,但它們之間的你爭我奪彷彿是老夫老妻吵架,別人休想乘機插一腳。
在北美市場,放映商的提成有兩種方法:一是收取一筆固定租金,然後再提一個較小的比例;另一種是不收租金,但提一個較大的比例,另外,提取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高。按照業內規矩,發行商在北美市場提成30%,海外市場(指北美之外)提成40%。注意:這里說的發行提成沒有包括廣告費,那些都是另算的。而且,按現在的行規,一部商業大片,宣傳費按製作費的大約50%來預定。
至此,我們來算一下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製作費花了5000萬美元,北美市場賣了1億美元的票房。它是不是一舉賺了5000萬美元呢?非也。首先,媒體報道的1億美元票房沒有減掉放映商的所得。讓我們採用前面介紹的公式,即發行商從中拿回7000萬美元的收入。接著,發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萬美元。而那5000萬美元製作費還需要加上2500萬美元(即5000萬美元的50%)的廣告宣傳費,這一算下來,就成了7500萬美元支出減4900萬美元收入,變成了虧損2600萬美元。怎麼樣?傻眼了吧?
周邊收益才是搖錢樹
好萊塢不靠票房掙錢早已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的課題,美國著名的好萊塢經濟學家愛德華·艾波斯坦在他的研究中點破了這塊藝術聖地的經營之道:今日的好萊塢已經不再是「夢工廠」了,本質上它已經變成一種服務機構——一個關於夢想的交換所。
好萊塢有了新的生存之道,由於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巨大的家庭娛樂市場正向電影公司頻頻招手。現在,只有不到2%的美國人晚上會出外看電影,95%的人則會留在家裡看電視。迪斯尼公司是第一家拿到在電視上播放其影視作品權力的公司。到1960年代,每一家電影廠都有了這張牌。接下來,錄像機的興起讓他們找到了新的生財之道。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在錄像市場的收獲迅速超過了電影院的票房。
更令電影公司欣喜的是,他們鎖定的青少年觀眾也是電子游戲的忠實受眾。於是,電影公司們又從這些領域撈取利潤。電影變成了創造道具,由之衍生出的電視節目、卡通、錄像和電子游戲被賣到世界各地,其收益遠遠超過了電影院票房。2005年,電影公司票房收入的盈利不到他們總收入的15%,但它們從電視、有線電視、DVD,錄像等家庭娛樂項目中賺到的錢卻占總收入的85%。
如今,好萊塢的主要任務已經不是把名導演、影星和所有的拍攝資源捆綁在一起生產電影,而是把從知識產權中掙到的錢「攢」在一起,然後再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包括創造、發行和為知識產權投資的人手中。好萊塢正在變成美國的「藝術華爾街」。
計算公式
收益=票房-放映商提成(票房×提成比例)-發行商提成[(票房-放映商提成)×發行商提成比例]�-製作費-廣告宣傳費(製作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