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秦帝國》四部曲目前已完成三部,其中哪一部最好看為什麼
我喜歡《大秦帝國第一部》現在叫《大秦帝國之裂變》候勇,王志飛、高圓圓等主演。 秦國新君秦孝公立志強國,想一掃被各諸侯欺負的局面,決心尋找治國安邦賢才,在秦國尋找久久不得賢才,得高人指點,把尋找人才眼光放在各諸侯列國,接著秦孝公在諸侯列國發布招賢令,反省秦國靈公、簡公、惠公、出公幾代昏君亂政使秦國造成貧弱,許重諾,願與賢臣共享秦國,商鞅看到秦孝公招賢令的誠意動心了,決心去秦國,秦孝公力排眾議重用商鞅變法,商鞅先是用立木取信之後,獲得秦國百姓信任,開始變法,法令規定: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只有買賣。
2.獎勵頸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3.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變法歷經十八年,難得的是秦孝公與商鞅幾十年同心同德。
個人最喜歡第二部縱橫,尤其喜歡富大龍和演的秦王贏駟和喻恩泰演的張儀,君臣一心共同抵禦外敵,拓土開疆,實乃壯哉!
最愛的還是第一步《大秦帝國之裂變》
個人觀點,大秦帝國三部曲之中我覺的最精彩的還是裂變,裂變涵蓋了大秦帝國從將近敗亡到振興的一個過程,能深深體會到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壯烈,雖然不乏有美化商鞅之嫌疑。王志飛和侯勇這對cp演的極好,尤其是王志飛飾演的商鞅在劇中的表現。
在群雄逐鹿的時代,在山河日變的「大爭之世」,在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華夏大地的西陲正經歷著一場亘古未有的「黑色裂變」。古老的秦部族正是在這裂變般的陣痛中重生。他們燃燒著自己,用一段段血與淚,愛與恨交織的悲壯故事,推動著整個時代前行。最終大出天下,與中原六國相融合,共同成就華夏文明的正源。
戰國時代積貧積弱的秦國,孝公作為商鞅變法最堅定不移的支持者,「你我君臣相知,絕我之世,終不負君」,這是他對商鞅的承諾,殫精竭慮的掌控著宮廷內外的平衡,鬥智斗勇,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商鞅,一個明白事故卻不屑事故的法家名士,他對待事業可以用虔誠來形容,因為事業對他來說不是實現個人飛黃騰達的途徑,他對待事業的熱情就像一個忠貞的教徒對於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一樣,商鞅是個佈道者,終其一生不折不扣地推行變法,實踐著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句標語讓我們熱血沸騰,讓我們由衷的佩服那個時代老秦人的流血流汗以及開疆拓土的不易。
我覺得每一部都很好看。
《大秦帝國》是一部古裝 歷史 劇。由黃健中、延藝執導,侯勇、王志飛、盧勇、孫飛虎、呂中、於洋主演。該劇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以及最後走向滅亡的過程。在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大爭之世」,在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華夏大地的西陲正經歷著一場亘古未有的「黑色裂變」。古老的秦部族正是在這裂變般的陣痛中重生。他們燃燒著自己,用一段段血與淚,愛與恨交織的悲壯故事,推動著整個時代前行。最終大出天下,與中原六國相融合,共同成就華夏文明的正源。
先秦是一個熱血的時代,人人都彰顯著血性,豪氣和張揚的生命力。從 《大秦帝國》之《 裂變》中的「 赳赳老秦, 共赴國難,血流不幹,誓不休戰」,到第二部《 縱橫》中的「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劇中所傳遞的勵志創新、奮進圖強、自強不息的正能量,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這才是秦人先祖精神的寫照,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寫照。
《大秦帝國之縱橫》是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 歷史 正劇,總製片人焦陽。 該劇為長篇 歷史 史詩劇《大秦帝國》系列的第二部,由丁黑執導,富大龍,寧靜,喻恩泰,姚櫓,李立群等領銜主演。講述了商鞅變法後日趨強大的秦國惠文王時期,年輕的秦國國君果斷任用張儀,再一次君臣攜手,縱橫捭闔,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險局,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
該劇講述了商鞅變法後日趨強大的秦國惠文王時期,年輕的秦國國君任用張儀,君臣攜手,縱橫捭闔,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險局,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的故事。《大秦帝國》之《縱橫》讓觀眾領略到2000多年風雲變幻,以正面的 歷史 觀贏得觀眾喜愛,成為廣大觀眾深入了解中國 社會 大格局的最佳切入點。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作為一個 社會 熱門話題,其內涵已經超過電視劇范疇。
《大秦帝國2》採用了以一個君主和一個重臣作為作品主要人物的經歷和相互關系作為中心,用此帶出一段波蘭 歷史 ,真實 歷史 人物和虛構人物,巧妙的處理 歷史 真實和藝術虛構宏大敘事和精彩細節辯證關系,這種方法也為重大 歷史 題材和影視劇創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大秦帝國之縱橫》中觀眾能夠從熒屏上讀到一段 歷史 ,能夠從跌宕起伏的情節、對 歷史 的藝術還原中看到那個時代的格局和氣象。
《大秦帝國之崛起》是一部由中央電視台、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西安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陝西廣播電視台等單位聯合出品,丁黑執導,張博、寧靜、邢佳棟等主演的大型 歷史 電視劇。講述了秦昭襄王嬴稷在宣太後、白起、魏冉、范雎等人的輔佐下,勵精圖治,開疆闢土,將並不強大的偏僻秦國治理成了雄霸一方的超級強國,並拉開了統一中國的恢弘序幕的故事。
公元前305年,秦國 歷史 上執政時間最長一位君王——秦昭襄王嬴稷繼位。其後五十六年期間,秦王嬴稷在其母宣太後和其舅魏冉扶植下,從一個稚嫩年輕君王,成長為了一位堅毅沉著,威震天下真正王者;而秦國也由一個勢力一般二流強國一躍崛成為傲視列國的超級大國。昭襄王在宣太後、縱橫家范醀、「戰神」白起協助下嬴稷採用「力交利交」「遠交近攻」之國策,率領秦國子民先後滅義渠,修長城,重創齊國,攻陷楚國都城,迫魏韓兩國俯首稱臣並以極其慘烈戰役。長平之戰毀滅性地打擊了當時剩下唯一大敵趙國,最後更一舉消滅西周收納九鼎!自此秦國雄傲中原無人能及,八十六年後嬴政統一中國之霸業也由此已經拉開序幕。
《大秦帝國之崛起》作為大型 歷史 史詩系列劇《大秦帝國》中的第三部,具有承上啟下之關鍵地位,在保留精粹的基礎之上,製作再次升級。歷經四年精雕細琢,這也意味著對於 歷史 與故事把控得更加嫻熟與精準。為了體現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秉鈞持軸期間毫不停歇、南拓東出的征戰生涯,《大秦帝國之崛起》再現了戰神白起發動的伊闕、郢都、華陽、長平四大戰役,並殲敵百萬以上的宏大戰爭場面,將風雲際會、群雄爭霸的大秦征戰時代展現地淋漓盡致。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喜歡《大秦帝國第一部》現在叫《大秦帝國之裂變》候勇,王志飛、高圓圓等主演。 秦國新君秦孝公立志強國,想一掃被各諸侯欺負的局面,決心尋找治國安邦賢才,在秦國尋找久久不得賢才,得高人指點,把尋找人才眼光放在各諸侯列國,接著秦孝公在諸侯列國發布招賢令,反省秦國靈公、簡公、惠公、出公幾代昏君亂政使秦國造成貧弱,許重諾,願與賢臣共享秦國,商鞅看到秦孝公招賢令的誠意動心了,決心去秦國,秦孝公力排眾議重用商鞅變法,商鞅先是用立木取信之後,獲得秦國百姓信任,開始變法,法令規定: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只有買賣。
2.獎勵頸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3.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變法歷經十八年,難得的是秦孝公與商鞅幾十年同心同德。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本人老家是陝西的,個人喜歡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裂變戰爭場面宏大,每次秦軍一列陣喊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干,死不休戰時感覺熱淚盈眶,而且很細致的拍攝出了當時秦國老秦人各種弊端,還有衛鞅和贏渠梁攜手共進,改革秦國的決心的一系列辦法,看著一段是十分感人的
《大秦帝國》是一部古裝 歷史 劇。由黃健中、延藝執導,侯勇、王志飛、盧勇、孫飛虎、呂中、於洋主演。該劇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以及最後走向滅亡的過程。在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大爭之世」,在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華夏大地的西陲正經歷著一場亘古未有的「黑色裂變」。古老的秦部族正是在這裂變般的陣痛中重生。他們燃燒著自己,用一段段血與淚,愛與恨交織的悲壯故事,推動著整個時代前行。最終大出天下,與中原六國相融合,共同成就華夏文明的正源
個人感覺第二部好看,因為第二部國君嬴駟的扮演者是富大龍,他演的國君亦正亦邪,很貼地氣,往往能使劇情引人入勝,百看不厭,尤其是和兒子的對話堪稱本劇經典!
第一部好看 比較感人 第二三部由於寧靜的出演 成了這兩部劇最大的敗筆
電視劇的話最喜歡第一部,後面兩部丁黑那貨做導演,把原著改成了宮廷劇!連孫皓暉都說丁黑導演的那兩部背離了原著好多,他不滿意!
❷ 如何點評電影《大秦帝國之縱橫》
秦國在三部里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三部劇的整體氛圍就不同啦,裂變里的秦國是危亡之中變法求生,當然最悲壯;縱橫里的秦國有了家底,蠢蠢欲動尋求時機,我最喜歡縱橫裡面各式嘴炮,意氣風發;然後到了崛起,秦國已經是語文課本先秦最強大反派的存在了,然而各種危機也開始埋下。總覺得崛起沒有縱橫看著那麼爽,除了老實人的那一段,其它地方我都看不下去。可能因為裡面沒有了我最喜歡的嘴炮,沒有了我最喜歡的兄弟齊心,裡面的角色也沒有縱橫里那麼可愛吧。還有一點,史書里秦尤其是昭襄王這一段,大多都是以六國的視角記敘的,然後秦就是妥妥的大壞蛋,六國敢和秦叫板的都是英雄。現在拍秦為主角的電視劇,不能把秦說得太壞,但也不能太顛覆傳統文學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尺度不好把握,結果導致崛起有些情節實在是很尬。
❸ 有哪些關於秦滅六國的電影,電影中如何描寫秦始皇的
1、《英雄》是張藝謀執導的武俠電影,由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於2002年12月14日上映。電影主要講述戰國末期,七雄並起,惟秦國最為強大,急欲吞並六國,一統天下。為對抗秦國的吞並,六國各地俠客欲刺殺秦王的故事。
2、《荊軻刺秦王》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影片。該片是由陳凱歌導演,主要演員有鞏俐、張豐毅、李雪健、孫周等。該片講述了公元前三世紀的中國,雄心壯志的嬴政如何統一天下,而不惜鏟除一切阻礙,最後建立空前帝國的經過。
3、《秦頌》是由大洋影業有限公司及西安電影製片廠共同出品,周曉文執導,姜文、葛優及許晴主演的歷史題材影片。該片講述秦始皇滅六國時,高漸離為即將建立的秦王朝創作歌功頌德的樂章《秦頌》的故事。影片1996年10月31日於中國香港上映。
4、《大秦帝國》系列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以及最後走向滅亡的過程。是一部以秦國為主要視點來展現戰國時代波瀾壯闊的史詩。
5、《大秦帝國之縱橫》是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品。講述了商鞅變法後日趨強大的秦國惠文王時期,年輕的秦國國君果斷任用張儀,再一次君臣攜手,縱橫捭闔,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險局,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
❹ 大秦帝國 這部電影怎麼樣
好像電影版(電視版剪出來的)的只在日本上映過,內地都是電視劇的。是一部很精彩的歷史劇!
一、人治與法治,兼談歷史劇的現實意義
——不能變?
——法立如山!
——不能緩?
——法貴時效!
——不能減?
——減刑潰法!
——不能特赦?
——法外無恩!
這是渭水大刑之前,孝公和衛鞅的對話,斬釘截鐵,字字千鈞。還有很多很多的經典辨析,引人深思。這些,僅僅是為表現兩千多年前的那段歷史嗎?顯然不是,頭腦清醒之人都該知道歷史劇乃至歷史小說,與真實歷史都是絕不能混為一談的。對於真實歷史,可以有多種解讀,而將其再現於文藝作品,則往往會加入一些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思考,為此可以對歷史事件加以虛構挪移,對人物加以誇大或扭曲,都不足為奇,也是可以被允許的,典型例子便如《三國演義》。而《大秦》對商鞅變法做這樣的大力渲染,想來自然也不會僅僅是為了給歷史上被司馬遷同學批為刻薄寡恩的商鞅同學平反,在我看來,拔高商鞅,目的無非是借古喻今,借他之口,宣揚法治精神,陳說人治之害罷了。而這種法治精神,且不說在當時的真實歷史上是否存在過,縱然時至今日,也沒有這種如此深徹的法治,以人代法,以言代法的現象依然存在,某隻身在公職單位,對此更是深有所感,比如政令法規模糊,執法尺度不一,領導發言至上,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種借古諷今的意圖,在該劇中是極其明顯的,也正因此,我很懷疑,這部片子能否在主流電視台上廣為播出。縱觀近年大受好評的主流熱播歷史劇,都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如《雍正王朝》之於當時的吏治整頓,如《漢武大帝》之於漢文化的復興,而這些片子,都是得到國家主流媒體的大力支持的。《大秦》能否得到這種支持,尚在未知之數。不管怎麼說,電視劇終究只是電視劇,我們也不能寄望於通過一部電視劇能改變什麼。
還有一點,劇中所展現的這種以法至高的精神,對人治的批判,幾乎是對以往所有歷史劇古裝劇的無情諷刺,比如孝公臨終前留下數道密詔,拳拳之心盡在指望自己身後能保衛鞅周全,類似這種先君密詔情節在各種歷史劇古裝劇中可謂比比皆是,往往是為了表現這些君王的未雨綢繆之英明,然而在這里,這些布置密詔卻被衛鞅一一收回銷毀,其理由是,「你有密詔,他有密詔,誰想抗命就抗命,國法何在,安定何在?」還有許許多多的片子,不遺餘力的表現某某君主如何如何的英明神武,臣子都是愚蠢或者狡詐的,只有君主能洞悉一切,而這里,依然是借商鞅之口,說出了「國治,斷民王,斷臣強,斷君亡」這樣的話,是說,國家事務,是非若能由民眾判斷,則國家可以稱王於世,若能由群臣決斷,國家也可強盛,若只能由國君一人裁斷,則離亡國不遠矣。而劇中所展現的孝公作為一國之君的博大胸懷,與衛鞅這一大權臣之間的那種堅定不移的信任,更是令人感慨,相比之下,那些大肆宣揚諸如「皇上的心意便是最大的國家典制」雲雲,處處充斥著揣摸上意與勾心鬥角,大肆渲染帝王之術平衡之道的宮廷劇,實在是天淵之別,可惜,就是這些東西,卻每每在主流媒體上大行其道。
二:人物與演員
秦孝公嬴渠梁,這是全劇之中我最喜愛的人物。有朋友說,自古以來,秦孝公一直只是隱藏在商鞅變法背後的一個模糊的影子,的確如此,只要是學過中學歷史,都知道「商鞅變法」,然而對於變法背後的秦孝公,卻是知之甚少。這部片子,終於將這個背後的影子推倒了前台,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國君。少入軍旅,上馬可於三軍之中生擒敵方主帥;危難之中繼任為君,他可以忍辱負重,以求休養生息,血書國恥以奮發圖強,繼而以博大胸懷廣招天下賢士以共圖大業。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用人不疑,他身上集中了太多太多令人沉迷的品質。一般而言,太過完美的人物,往往會給人以高大全、假大空的感覺,然而這里,這個秦孝公,卻完全沒有給我這種感覺,事實上,我更願意直呼他的名字——嬴渠梁。也許這多少要歸功於他的飾演者,侯勇。對侯勇得了解,除了大秦,僅限於記憶中多年前的一部《大染坊》,然而也是極其喜愛的片子。他的表演,讓人真切的感受到這個人物的真誠。人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劇中的孝公卻無數次的落淚,有時候甚至只為一曲民謠。然而你決不會產生如劉備過江哭民的那種假惺惺的感覺,只因他的淚,不是流給別人看的。他的眼睛裡,有著那樣深沉的苦痛,又有著山嶽般的沉著和堅毅。正如劇中台詞,「公如青山」,那是怎樣一種氣場啊!他站在那裡,就像山一樣,讓人仰望,讓人倚賴,讓人安心,更讓陰暗小人不敢稍有異動。這個人物,實在是被侯勇演得太好了,讓人想不花痴都難!
然後說衛鞅,這個同樣是全劇重中之重的人物。個人感覺,角色尚可,表演欠佳(這個問題已經有過很多爭論,我不想跟人爭,所以我說的是我「個人感覺」,青菜蘿卜尚且各有所好,何況是一個演員,所以想要罵人想要扣帽子想要誅心的就免了,如果觀點不合,敬請高抬貴步繞道便是)。王志飛,也是我所不了解的演員,看他的衛鞅,尤其是前期,常給人一種做作的感覺。中年以後頗為好轉。就人物角色而言,劇中極力刻畫的,也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物,所謂「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良臣,力行變法不顧自身安危的改革家。可惜王的表演,恕我不敢恭維。
公子嬴虔,受刑之前,他是一個可愛的深明大義的粗漢子。身為獻公長子,掌握著實權,面對一眾老世族的擁戴,能不為所動,堅決支持弟弟繼位,僅此一點,何其難得。看慣了兄弟相殘的宮廷斗爭劇,驟然見到這樣的兄弟同心,反而頗不習慣,以至於總要擔心他會變。可是他沒有。他深知自己沒有弟弟的才能謀略,但他並不嫉妒,而是全力的支持和信任。孝公說要變法,變法是什麼,當時的他並不完全明白,但他明白一點,只要是對秦國有好處,只要是能富國強兵,他做什麼都可以,於是他讓出了國君以下最高的實權職位。而後不幸受太子之累,為穩定亂局,甘受劓刑之辱,然而,這一刀,也終結了那個明朗的漢子。他把自己囚禁起來,自絕於世,仇恨卻使他清醒。孝公死後他復出鼓動嬴駟除掉衛鞅,雖為私仇,卻也不忘大局,他坦盪依然,我力主殺他,是為私恨,但為根除復辟勢力,他也必須死,這是大局。很殘酷,但這就是事實。
景監、車英,景監的演員看起來滿眼熟,名字卻是不認得,也想不起來他演過的其他片子。秘密出使魏國,主持招賢館,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薦衛鞅,都演得很不錯。為國舉賢,全無私心,甘做屬官,更是可敬。車英印象不深,更多的時候比較像活動布景,從hc的角度看,貼了鬍子之後很帥(據說是漢武大帝裡面的主父偃,當真是一點都沒看出來啊~~~)。
子岸,如果不是他的死,我不會記住這個人物。可是他死了,在私恩與公義之間,他選擇了一種最激烈的方式了解了自己的生命,面對贏虔的當面索恩,他用自己的胸口撞上對方的劍,「我們兩清了!」如此的激烈,一瞬間,心為之怵緊。
其他人物,魏王很有喜感,「下刀之前的動作才叫邦交」的那段論述很精闢;公子昂,很難想像這是當年的十三爺;龐涓,世人對他的所知,常出於孫臏的故事,然而他雖有嫉賢妒能的毛病,雖用兵不如孫臏,卻仍然是魏國朝堂上始終清醒的一個,此類角色對於尤勇而言當不為難;老太師甘龍,真正的老梟,孫飛虎以老蔣的特型演員出名,出演這樣的角色,自然也是游刃有餘了。杜摯、孟、西、白等人,略嫌臉譜化,套用甘龍話說,一看就是赤果果的反派。
女角裡面,呂中把太後的國母之威和慈母之愛融合的極好。年輕的幾位,白雪同學實在是聖母瑪麗蘇得要命,熒玉後半段還行,玄奇不錯,小令狐滿可愛,僅露面幾秒鍾的黑棗很漂亮。
三: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總是這種純粹到極致的情感令我聳然動容,沒有半分抵抗力。在這個情愛纏綿慾望橫行同人當道的世界裡,已經容不下這種純粹和陽剛,那是只屬於男人們之間的肝膽相照。渭水舟中的一席話,櫟陽宮中的三天四夜,醞釀出的是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
——信君如信我,終我一生,絕不負君!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兩手相握之間,便是一生的生死相扶,是九死無悔的承諾。
嬴渠梁做到了,他用他那如海的胸襟包容了一切常人所不能容,用他那鐵一樣的臂膀為衛鞅的變法撐持起一片肅凈的天空,他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多方布置,以求身後能保衛鞅周全;衛鞅也做到了,他把畢生的才智和治國的理念化作了秦國的富庶和強大,開創出了一種嶄新的社會秩序,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後世的褒貶作為祭品。
變法之初,孝公言道,「左庶長盡管放手變法,朝野任何風浪,我嬴渠梁承擔!」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開府大典上,君臣同車而來,更有甚者,這位為君者竟然伸手扶臣子下車,用堅定的目光掃去了為臣者的疑慮,也向朝野昭示了他對變法大臣的信任和一往無前的決心。渭水大刑,一聲號令,七百人頭落地,縱然冷麵鐵心如衛鞅,也無法不為所動,刑場歸來,再次見到那個永遠挺立如山的背影,他終於心力交瘁不支倒地,孝公將他扶起,衛鞅以君臣有別急止之,孝公卻道,不,你我更是兄弟!……一時間,明知是戲,也不由得眼前一陣模糊。
前面亦已說過,對王志飛的表演不敢恭維,好在這幾場戲還是比較入味,後面得知孝公時日無多時的驚痛萬分卻仍需咬牙硬挺,以及孝公葬禮上的表現,也還算可圈可點,只是孝公死那一段仍顯神遊,嘆氣。
提到孝公之死,順便說,朋友說全劇最為心痛的兩處便是孝公之死和子岸之死,於我而言,這兩者卻是大不相同的,子岸之死,因毫無預兆,如此突然而猛烈的撞擊,瞬間的震撼難以言喻;而孝公之死,由於劇中已經多做渲染,且又因事先看了朋友的劇透,乃至看到他們說要上函谷關時,已經是幾度不忍心看下去,那是眼看著悲劇將要發生卻無法改變的壓抑和綿長的心傷,而後的衛鞅之死,也是如此。看著那一代曾經號令天下莫不懾服的權臣在各方敵對勢力相互借力的漩渦中一步步走向那世人皆知的結局,盡管對表演者仍不免腹誹,卻還是無法不為之所動,不單是為他自己,更是為他身邊的那些人,子岸,景監,車英,王軾……等等等等,對了,還有熒玉,短短數月間連失親人,蒼老的感覺演出了味道,怒斥嬴駟的那一段,直是又郁懣又解氣。
四、關於愛情
不得不說,實在是不喜歡歷史劇中夾雜的愛情,而本劇中的幾段愛情戲,也多不敢恭維。
一是衛鞅與白雪,且不說白聖母同學的強大瑪麗蘇特性,單就二人的演繹就足以令我抓狂,一個做作,一個呆滯,簡直就是欺負我看劇不喜快進么!比較順眼的是多年後衛鞅回到崤山那一段,雖然情節也是俗套至極(高圓圓蒙著眼睛跟兒子捉迷藏結果捉到兒子他爹,囧),但因演得較好(是說可以不用看見高圓圓同學那雙大而無神的眼睛咩?),還頗有幾分感人;
二是衛鞅和熒玉,開頭也是一樣的囧,到熒玉同學不管對方意願死活要嫁給他,是為囧之極致,我向來最討厭的便是這種一廂情願的強求,哪怕被拆散的那一對並不招我待見。大概囧到極致是平常,成婚之後倒是頗有好轉,中年以後的幾場戲倒是頗見相濡以沫的溫情。獄中的那段,可謂無聲勝有聲,竟也騙去我若干淚水,比之鞅白刑場婚禮的狗血,勝過百倍。
三是孝公和玄奇,好吧,這個倒是沒啥狗血橋段吧,偏又跳躍的令人瞠目。雪夜相逢,全然未見一見鍾情的端倪,再度登門,短劍相贈,也只見得因敬賢而及其後人,如長兄之於小妹的關心呵護,何曾有半分男女之情?而後重逢於神農山下,便已是一副心有所系,聞聲飛奔的情狀,囧就一個字。。然後飛奔完了直到離開陳倉河谷,可以看出的是玄奇對孝公有情,卻依舊看不出孝公對玄奇有蝦米怎樣了不得的深情啊。。。再然後又沒下文了,直到孝公病重,扁鵲同學一看,得,「秦公心中有痴情糾纏……」啊???倒塌。。。於是,難道我看漏了蝦米重要情節?不可能嘛,我連白聖母都忍了,還能跳孝公的戲么?看走眼了?倒回去再看,再看,還是看不出來有蝦米「痴情」嘛!不死心,求助於原著,好嘛,原著倒是講得明白,尤其是初相識,孝公傻傻的找熒玉問要給女孩子送禮物應該送什麼,和貽劍定情那兩段寫的相當不錯,既見深情,又不狗血,可是電視里,卻是潦草至極,一點都沒表現出來,編導的問題,還是演員的問題?好歹你在初見之時,贈劍之時,給幾個眼神也好啊?難道說侯勇叔叔不善於演這種小兒女的感情戲?
四是景監和小令狐,這一段倒是蠻不錯,簡單而不失韻味。
總而言之,愛情戲在該劇中,雖然還不至於多到喧賓奪主,但僅就現有的部分,卻也是敗筆居多。
其他:喜歡片子的畫面、色彩,沉樸厚重,有電影的感覺;服裝道具,雖有考究派指出諸多紕漏,但對於似我這般看熱鬧不求甚解的外行而言,已經覺相當的滿意;還有一點十分喜歡,就是劇中人的禮儀,那種有別於以往古裝劇的作揖的禮節,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覺耳目一新的古樸和典雅。
這幾日也斷斷續續的看了一點原著,感覺小說的手法帶有傳統小說的白描化,更像一個大的框架,而電視劇則在這個框架上增加了許多細節,使得人物更為豐滿。只是不知後面的幾部,何時才能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