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上海電影同聲評論場

上海電影同聲評論場

發布時間:2023-02-12 08:15:30

上海電影

是上海影城嗎?
上海影城座落在中國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番禺路口160號。它是1991年上海市政府實事工程之一,是滬上首家五星級影院,並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之先河。 (公交路線:48路 72路 76路 113路 138路)
從1993年起至今連續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曾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點最佳設計獎,榮獲建國五十周年上海經典建築提名獎,作為歷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會場。
上海影城是集電影放映、會議、餐飲、娛樂、書屋、廣告、展覽為一體的大型文化企業。
2003年首度在國內嘗試連鎖經營的模式,全額投資座落在浦東八佰伴十樓的第一家連鎖影院--"新世紀影城"。
使影城的規模再擴大。上海影城和新世紀影城為藝術交流、電影展映等以電影為主的文化活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
上海影城擁有14000平方米,是國內最大的影城之一,下設10個部門,員工170餘人。上海影城本部共有9個風格迥異的電影放映廳。
第1廳1118座,紅色基調、熱烈輝煌,銀幕寬22米、高10.5米。音響效果參照國際THX技術標准設計,18台頂級數碼影院功放的總功率達30000W,創全國之最。
配備了SDDS八聲道全數碼立體聲、SR-D和DTS六聲道數碼立體聲音響設備、70毫米放映機及同聲傳譯設備。世界頂級的JBL揚聲器分布在放映廳四周和頂上,其視聽效果在國內堪屬一流。
1997年的第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影城一廳率先在全國引進SDDS八聲道數碼放映設備、2001年第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影城一廳又首次向國內觀眾展示了先進的數字電影放映技術,硬體設施領先全國同行。
第2廳458座,藍黃基調,寧靜溫馨。按最佳聲場效果布置的世界頂級JBL單元揚聲器足以營造出一個聲情並茂的世界,影城二廳安裝了數字放映設備,清晰的數字電影在這里得到完美的體現。
第3廳288座,氣派豪華,座椅舒適,視聽效果一流。它也可放映各種數字式的影片,世界頂級JBL單元揚聲器及現代化的音視頻硬體設施使其獨樹一幟。
除了電影放映功能外,這些廳具備齊全的硬體設施,而成為滬上許多著名的企事業單位理想的大型會議場所。

② 潘迪華 | 讓王家衛情有獨鍾的上海味道

潘迪華出身在上海常熟路一個商人之家。她出生的年代——1930年代,已是Broadway一詞在上海登峰造極的時代了。

Broadway,可理解為廣博多元、萬物共淪一爐。中文也有過譯為「百樂會」「百老匯」,現統一為「百老匯」。上海人的英譯,真可謂匠心獨到,音、意都相融。

而百樂門之所以譯為「百樂門」,相信譯者也在意、音上盡量往Broadway上靠。百樂門對老上海娛樂業的意義,其實不單在其金碧輝煌的外表和爵士樂隊,應該講,百樂門是近代史上中國首家引入Cabaret規模的餐廳。Cabaret和Restaurant不同,雖然都是提供美食的餐廳,但前者有歌舞餐廳之意,後者只是單一的餐廳。1932年百樂門的落成標志著Cabaret在上海已自成一體,比殖民地香港要早二十年之久。

上海灘上的許多流行,最新的好萊塢插曲、最流行的女子發式衣飾,都源自於Cabaret Show。

畢業於上海中國女中的潘迪華,美麗活潑,是頗具反叛個性的上海Baby。

1940年代後期,好萊塢歌舞片在上海鋪天蓋地,一部新片剛剛上演,好萊塢夢工廠的工業化操作就已令其製成唱片,唱遍上海大街小巷,還有周璇、李香蘭等待著江南小調韻味的時代曲,令潘迪華無師自通,跟著唱機就可以朗朗上口。

那點老歌,對上海人都是永恆的回憶——「天涯呀天涯,覓呀覓知音……」真正是如一注醇酒,讓人心都醉了。

然而1949年之後,上海夜總會門口的霓虹燈相繼熄滅了。到了1960年代中後期,白光、周璇錄制的《夜上海》《玫瑰玫瑰我愛你》的黑膠唱片給踏碎了扔進垃圾桶……那時的上海,入夜後一片死寂,連街燈都是昏暗孤寂和蒼白的。

可那些唱著《何日君再來》的上海Baby們,並沒有隨著靡靡之音的被禁而面目模糊,她們中的一部分南下去香港神魂顛倒去了。潘迪華就是其中一個。

1949年5月,這個年輕的上海Baby孑然一身南下香港,誠然帶不走上海百老匯的舞榭歌壇,卻帶著絲絲縷縷的海上生活精華。

潘迪華是香港導演王家衛手中的一張上海百搭。

幾乎王家衛每一部有上海元素的電影中都有潘迪華。可以講,潘迪華是王家衛電影的靈魂,縱使她從沒在其中出任過主角,只要晃過她的上海韻味的身影,王家衛的電影就成為王家衛了,而且一個不小心,她會搶走主角的戲。

在《花樣年華》《阿飛正傳》或者是侯孝賢的《海上花》中,潘迪華那口原汁原味、沾滿十里洋場吳儂軟語的老派上海華,入耳頗有時光倒流的感覺。潘迪華猶如《人鬼情未了》里那個靈媒,我們唯有憑借她那一口老派上海話,才能感性地與那個逝去的時代有個短暫的交流。

千禧年之後,雖然仍然講著一口標准道地的上海話,被問及有無葉落歸根,回上海養老的打算時,她卻無奈地一笑,說:「我知道上海越來越好,但是大約回不去了。我在香港可享受政府免費醫療……」畢竟身在香港逾半個世紀,接受了落花飄零、他鄉認故鄉的事實。

她是一朵曾在上海十里洋場綻放的蒲公英,然後被一陣風吹起,在維多利亞港邊落地生根,帶著就上海百樂門的一縷余韻,又沾上一身英倫殖民地的紅塵,還揉入絲絲嶺南之風。

潘迪華位於香港跑馬地的家,一如五十多年前她位於上海常熟路的家,屬都會的「上只角」高尚地段。 她的家居布置如同她那一口原汁原味的老派上海話,很是老上海。 尤其那深色方形嵌花柚木地板,正是老上海最規范的、資歷最深的、圖案經典的打蠟地板,比淺色的楓木地板更顯沉實華貴。她家的玄關清清爽爽,不似一般香港廣東人,門口供著土地公,還有一長列各式各樣的拖鞋。

她客廳里的喬其紗元寶型燈罩、布質的鋪著透花白紗巾的沙發、粟殼色的銀器櫥和同料同色的六人大菜檯子,造型老式、經典,猶依稀飄散著1960年代前一種老上海中產階層的居家芳醇。這樣的審美,這樣的上海情結,反在今日的上海已不多見。

難怪《阿飛正傳》中,王家衛安排了一個場景 :劉嘉玲飾演的咪咪對那位上海太太(潘迪華飾)中日緊閉的大門內的居家,充滿好奇,一日,終於鼓起勇氣要求這位上海太太打開大門讓她見識一下。上海太太就閃身請她入內。通過王家衛的鏡頭看到一個南下香港的上海太太的居家擺設: 一樣的喬其紗大燈罩,一樣的鋪著白通殺的布質矮沙發、矮咖啡櫃……

1931年出生的潘迪華,論年紀,她足以做個時髦外婆,然而看她的眼神舉止,令人想起白先勇收錄在《台北人》中一個短篇《永遠的尹雪艷》:「尹雪艷總也不老,不管人事怎樣變遷,連眼角也不肯皺一下。」

她天生屬於燈紅酒綠的歌壇和夜總會,屬於磨人心腑的情場。

中國人對女孩涉足歌壇舞榭,本已有成見,如再躋身飲酒作樂的夜總會,更是萬萬使不得,如再沾上點點洋氣,簡直可謂丟祖宗臉—— 偏偏潘迪華就是個另類。

在上海時她狂熱地做著明星夢,甚至已考入電影公司,但父親堅決不讓去。不料,香港圓了她的明星夢。

1953年,潘宛卿用「潘迪華」這個藝名,拍了電影《白衣紅淚》,開始她水銀燈下的生涯。

1957年,香港璇宮夜總會,這位上海Baby在友人的慫恿下,被臨時拉去替代了即將離職的歌星。僅僅在樂隊領班帶領下練了三個禮拜的歌,潘迪華這個在夜總會中完全新鮮的名字,伴隨著穿一身晶亮亮的串珠旗袍的美人魚般的上海小姐,開始了粉墨登場。就是這個晚上做為契機,幾個月後,潘迪華的名字被亮閃閃的霓虹燈照得金光燦亮,融入夜香港的不夜城上空,成為其中一道絢爛的風景。她的歌喉唱遍了麗宮、首都、香檳等幾間港九高級夜總會,在香港流行曲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至今,若要問誰使香港第一個華人爵士音樂家、歌手及樂師?港人都會異口同聲答: 潘迪華和顧嘉輝的樂隊。

以前滬、港的Jazz樂壇都被菲律賓和西方白人一統天下,滬、港本地的Jazz音樂家歌手都屬「留學派」——跟著留聲機學的。

潘迪華自小就迷Jazz,或者這種富有節奏的、熱鬧得如萬花筒的旋律,本來就是她的個性。她從小就坐在房間的地毯上,對著留聲機,邊抹唱片邊學唱爵士樂。

朋友對她說,唱爵士樂要有良好正宗的英語基礎,光靠上海中國女中和一般應答的英語是不夠格的。她即時去英國文化協會辦的英語班苦攻牛津英語,並拜師跟樂隊領班李寶璇老師學Jazz。學唱Jazz,也學Jazz舞。一星期上足五天課,每次練歌費三十元,一個月也要六百元。在1957年,六百元算一筆大數目。《花樣年華》里梁朝偉飾演的報館編輯,想來都沒有六百元一個月的費用。

曾有香港報紙如此感慨:「……香港是個華洋雜處的社會,加上近年觀光事業蓬勃,娛樂業也隨之蓬勃,但夜總會卻仍紛紛以外籍人士表演作號召,令人不可思議。為什麼不能用東方藝人的技巧去吸引遊客?難道真的是『月亮是外國的圓』嗎?」

為了呼應,香港大會堂餐廳夜總會特聘潘迪華作駐唱歌手。

接下來,剛剛在香港矗立的當年屬最摩登的酒店「希爾頓」,也終於承認了香港歌手的國際地位,潘迪華成為首位駐唱希爾頓的華人歌手——那都是1960年代後期的事。她同父異母的兄弟潘勝華是這樣介紹她的—— 「我阿姐在香港出名的程度、猶如當年的白光、周璇在上海的出名……」

《花樣年華》中,王家衛特別要她在片中唱一曲《梭羅河畔》,那是1960年代被她唱紅的一曲歌。是她的風華絕代。1960年代的青年早都已步入中年,潘迪華那沙啞的豆沙聲,經歷過情愛的滄桑、全世界最豪華夜總會的熏陶,帶著一股濃麗的頹廢,恰如電影最後將秘密埋在樹洞里的梁朝偉的心情,喚醒了那一帶青年對自己的花樣年華的追憶。

當上海人只有八隻樣板戲可看的時候,香港第一家免費電視台已在每周末晚上推出《歡樂今宵》推動流行音樂的發展,通過熒屏,令一般市民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夜生活。而潘迪華就被邀請為這檔節目的首位駐台歌星。

為了這檔節目,她特地花了近三萬元的服裝費。1960年代的三萬元,可以買層樓了。可惜當時還是黑白片,再加上強烈的燈光令旗袍上的閃片珠反光得厲害,結果這批華服都派不上用場。

1968年十七屆亞太旅遊會上,潘迪華作為香港旅遊協會派出的親善大使中的一員,穿著綉著金龍的旗袍,為眾人高歌一曲《繽紛港九》,成為整個會議中最精彩的插曲。會議後,一班原打算去東京的代表,紛紛改道去香港考察旅遊資源。從此,《繽紛港九》成為潘迪華巡迴演唱的指定節目,被人稱為「香港的市歌」。

如果只唱中文,自覺市場始終有限。 為了令外國人聽得懂,潘迪華首創用英文唱中國歌曲。 自從踏上歌壇起,她已起誓要做其他中國歌手沒有做過的。

她有大把理由可以奢侈地置辦行頭。只是,她從來沒有一件袒胸露背的性感晚裝。很多女歌手可以有幾架用集裝箱裝的華服,潘迪華只有十八件華麗的綉花或串珠的旗袍。誠然,人人都知道旗袍是中國女人的國服,但並不是每個中國女人都能襯得起這樣一件窄腰、貼身、開衩的國服的。

潘迪華當然明白,當女人要靠身體來吸引他人注意時,那是悲哀和無奈的。她曾自信地說:「我從來不賣弄性。」

接下來, 潘迪華帶著她那十八件旗袍和一把中國寶劍,開始在世界各豪華夜總會巡迴演出,成為現代版的「天涯歌女」。 她是很享受這一切的。潘迪華風姿綽約的上海Baby身影,向世界提供了另一個上海版本,外媒將她稱為「東方夜鶯」。

但她不滿足只做外國人的「中國娃娃」,這就是為什麼,她會在1974年的時候做出那樣一個壯舉:拿出近百萬元積蓄來打造中國的百老匯歌舞劇《白娘娘》。她要做中國文化的使者。

這出根據《白蛇傳》改編的具有中國色彩又揉入西方百老匯形式的音樂劇「白娘娘」,票房慘敗。但盡管如此,戲中的改良古裝成為日後香港電視台跳中國民族舞的既定服飾。她總算是圓了一個夢的。

和眾多上海Baby一樣,年輕時招蜂引蝶的漂亮女孩,到頭來總是影單形只,大都逃不過 「醜醜夫人相,紅顏多薄命」 的詛咒。

潘迪華這一生豐富地猶如一本跌宕長篇小說中的主人公,其中,不能忽視的,還有她生命中經歷過的三個重要男人。

一個是她愛得肯為他死的,一個是她為了歌唱事業寧可放棄的丈夫,一個是愛了她二十三年又無法娶她的情人。

潘迪華從不諱言,初來香港時,她曾與一位長她一截的上海先生一起生活。

「他很好,教會我許多事!」回憶往事,沒有怨憤,沒有悔忌。後來,這位上海先生回了上海,不知他是否熬過了後來上海的一連串政治運動。1950年代中後期,有不少香港上海人回上海。

這次愛情給她帶來一個兒子,她此生唯一的一個孩子。想必這位教會她許多的上海先生就是那個她肯為他去死的一個。

在香港的家中,客廳東牆下寫字台上方式一幅書法: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潘迪華說這是她先生寫的,只是這個「先生」——一位香港政府高官,並不是他的丈夫。

潘迪華是在1974年——因為《白娘娘》的慘敗,最低落最沮喪時,認識的他。她終於找到了一副堅實的肩膀,可令她靠上疲憊的頭,但他卻是有家庭的。

她給了他七年時間,但他仍放不了那個家。她不要做不能見光的情人。七年後,斷然斬斷情絲,走出溫暖的愛巢,重登歌壇作環球演出,又開始她的天涯歌女的生涯。

不料一年後,當她在舊金山的夜總會演出時,他也在台下。這次重逢,令她再也不想失卻他。從此,他們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直到他病逝。

「知道他患上絕症後,我想接他來我這兒養病,我是很會服侍人的……」她這樣的女人,或者她自己未必知道,她的臂彎,是無數男人夢想的溫柔港。

她是想,最後的日子可以陪他一起過。一如當年的凱瑟琳·赫本,無名無份地與斯賓塞苦戀了二十多年。最後,斯賓塞死在了她的懷里。這個願望潘迪華沒有實現。

她也沒有能去參加摯愛的葬禮,就此兩隔。二十三年,足夠她在心裡將他奉為自己的先生。

上海Baby們的情感之路,總是一支「我等著你回來……」的變奏。

作為生活中的女人,從繁囂熱鬧的歌壇下來之後,家庭生活的空缺她不得不面對。但是她並不後悔。

「我不後悔,」 潘迪華曾在采訪中說: 「我很虛榮。虛榮心,人人都有,我的特別重。別人的虛榮或者是買豪宅、穿金戴銀;我的虛榮,就是愛揚名,愛人人都知道潘迪華這個人,愛站在舞池中央令各色聚光燈都打在我身上。」

但她絕不鼓勵別人躋身歌壇娛樂界。因為一腳踏入這個名利場,虛榮心會令你再也無法回頭。就像瑪麗蓮·夢露的成名爵士曲《鑽石和愛情》中的歌詞:

2003年的時候,潘迪華自費將自己一些絕版歌曲再整理出版,有朋友勸她:「你不可以只憑幾個年輕人的話又沖動去做傻事。現在發行這些舊歌,會有市場嗎?你又想再蝕呀?你還在做夢呀?」

男人喜歡的女人,不一定是最漂亮的,有一種女人,像永遠在發夢。

③ 2017-06-30 紀錄片|《上海100》

無意間發現紀錄片《上海100》,它鏡頭對準的不再是燈光璀璨的陸家嘴,而是身邊那些平凡的人、事、物。

短小精悍,痕跡濃厚。

這才是上海!!!

但就這樣一部紀錄片,豆瓣卻無封面無評分,三四行介紹,僅有10人看過。

這對我這種有強迫症的人來說,無法直視。

只得自己動手整理。( 看心情... )

有些事物早已消失,看過即可。

有些礙於時長、並未完全展現。

走過,路過,看過,差不多就忘了。

S1E01 老相機博物館

上海老相機博物館,內設中國老相機製造廠家專區、全機械120雙反(膠片)相機「海鷗」4A-109型工藝技術專區、攝影留念群體雕塑群、珍貴收藏相機展區、全機械120雙反(膠片)相機「海鷗」4A-109型整套傳統裝配作業線展示等,旨在向公眾演繹相機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記憶。

一個時代的結束。

S1E02 河濱大樓

河濱大樓,新沙遜洋行投資,公和洋行設計,新申營造廠建造,1935年竣工。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鋼混結構八層(現11層),坐北朝南,現代派風格。依據不規則地形,平面作連續「∽」形布置,不僅與沙遜洋行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相吻合,也解決了大樓地處一塊東寬西窄的狹窄地帶,設計中較難處理的通風採光問題。沿河立面通過內陽台與開小窗的牆面形成虛實對比。似乎什麼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上海這個城市我覺得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容納各個地方的語言、風俗習慣等等,就像個小聯合國。河濱大樓彷彿是一部講述流動與融合的移民史。

這是上海的縮影。

S1E03 新文化服務社

海久負盛名的新文化服務社九華堂書齋,穿過吵鬧的街道和長長的居民住宅區,拐過一道彎,「新文化服務社」的牌子才躍然眼前。走進店內,約150平方米的開間和滿目的圖書,才突然讓人驚覺,這也許是上海最大的一家國營舊書店。 開業16年,新文化服務社以公道的價格和周到的服務,樹起了自己在上海舊書業的名氣。

舊書的魅力不在外觀的美麗,而是氣質上的芬芳。能被翻閱多遍的書都有生命,時代精魂在泛黃的紙頁里沉寂。

一部近現代出版業的歷史,濃縮在了不到200平米的店堂里。

S1E04 城市舞步

交誼舞是起源於西方的國際性的社交舞蹈,又稱舞廳舞,舞會舞,社交舞國標舞。最早起源於歐洲,在古老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自16、17 世紀起,交誼舞已在歐洲各國成為一種普遍的社交活動,故有「世界語言」之稱。到20世紀20年代以後,交誼舞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所以又稱它為「國際舞」。

關於一個城市的記憶,猶如一部無比龐雜的小說,充斥著各種迷宮般的細節,顏色、聲音、氣味,林林總總,點點滴滴。

夜晚的上海,嫵媚優雅中透著野性與激情,夢想和現實逐漸重疊起來 。錢祥卿

S1E05 戲夢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背景或許燈光璀璨,或許黯淡乏味,全憑一唱一作,贏得滿堂喝彩 。牟元笛,男旦。

S1E06 老麥雜貨店

懷舊風的ZAKA小鋪,有歐洲搜羅來的老唱片,舊明信片,老式眼鏡,二手包,二手衣服,復古配飾。深灰色木門讓文藝范顯得深沉了些,門牌上「老麥雜貨鋪The Cottage Shop」的字樣倒像是用修正液仔仔細細勾勒出來的,表面附著一層好似歲月雕琢出來的斑駁痕跡。推門進室內,感覺是來到了老麥的房間,地板上堆著的老式行李箱子似乎剛和老麥從某個神秘地方一同回來,架子上的美軍戰地葯箱雖不能嗅到些火葯味,卻能透過磕碰印子遙想那時戰場上的風火瞬間。

多數人喜歡新鮮光亮的東西,但總也有些人喜歡舊物,喜歡舊物上時光的味道,在褪卻外在裝飾後,留下來的黯淡卻真實的內容。

堆放著舊物的空間,往往給人一種微妙的感覺,城市中不同角落的舊物們,經由不同的路徑抵達於此,轉瞬又各奔東西。在此,彷彿匯聚了這個城市許多微小的被時光浸泡過的片段。

S1E07 同濟梵文男

梵文為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名稱。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被當作一種宗教禮儀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來。來自同濟大學的小吳十分喜愛梵文,享受翻譯梵文帶來的快樂。吳雙昊

S1E08 人民照相館

作為上海的老牌照相館,人民照相館曾經創造過輝煌,深受滬上明星、名人的追捧,它也曾為數不清的新郎新娘,定格美麗的瞬間。也許,越是唾手可得的東西,帶給人的快樂就越少。

身處這個隨手即能拍照的時代,有誰記得,曾經,照相是這樣一件隆重的事。

在那個年代,拍照是一件深具儀式感的事情,一張張照片記錄下了人生命中每個重要的節點,以及社會變動里每個生動地細節。

隔著時代的煙塵,有多少人曾經明澈的青春,在這一張張黑白照片上閃耀。

鏡頭和膠片定格下來的舊時光,是許多人心中珍藏的記憶,也是這個城市不可磨滅的生活。

S1E09 暮色東台路

根據記載,東台路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築,當時名為泰山路。光緒三十二年,以法租界公董局副總董名改名安納金路。民國32年1943年以江蘇東台改今名。東台路在上海盧灣區東北部,近西藏南路、復興中路,北起崇德路,南至肇周路。長586米,寬12.1~12.6米,車行道寬7.4米。

尋常人家過著尋常日子。舊貨不僅僅是擺設,更是穿越感的生活方式。

S1E10 配音演員

配音演員:是指為影片配上對白的人,其不同於舞台演員和電影演員。他們從聲音上來再現原片(劇)中人物的形象,以聲音做為其表演手段。他們在配音前必須對原片的故事、藝術樣式、風格、時代背景等作充分的分析,然後擬定出自己對某一角色的配音方案,也稱之為「聲音化妝」。

這是一群專門為配音藝術而生的人,他們的熱忱,才情,成就了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譯製片。

S1E11 畫聲音的人

主講師毛泡泡,是首位中國圖像同聲傳譯師,美國視覺會議之書機構認證視覺引導師,在2013年榮獲中美外交學會「中美十大傑出青年代表」。她將風靡全球的Visual Communication視覺溝通工具引入中國,泡泡在歐洲工作和居住13年,於2012年帶著Created in China的使命歸國,致力於能讓更多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通過圖畫的力量發現創意,展開想像的翅膀,能天馬行空迸發點子並幫助到人際溝通,團隊達成共識,產生願景和激發行動幫助組織提高績效。

「閱讀障礙」上帝為你打開了一扇窗,因為你的思考能力和觀察能力和其他人不一樣。

S1E12 等一杯咖啡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意思是「力量與熱情」。咖啡樹是屬茜草科常綠小喬木,日常飲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種不同的烹煮器具製作出來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樹果實內之果仁,再用適當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在世界各地,人們越來越愛喝咖啡。隨之而來的「咖啡文化」充滿生活的每個時刻。無論在家裡、還是在辦公室、或是各種社交場合,人們都在品著咖啡、它逐漸與時尚、現代生活聯系在一起。

每天喚醒你的是什麼?也許是夢想是家庭,一個人或一種念頭。對有些人來說,也許只是一杯咖啡。

他們在這里喝咖啡,聊著房價,看著報紙,點評時事。咖啡的好壞,全在火頭和等待的時間。那些帶他們喝咖啡的人,都已經成為了話題在的故事,喝咖啡的人來了又走, 唯有咖啡的香氣始終未變。

S1E13 童畫童話

觀摩庄曉璐的油畫作品,能感覺到一股青春氣息。她的畫作構思獨特,造型多變,線條流暢,色彩明快,富有幻想色彩和給人以想像空間。配上她富有哲理的優美詩文,更是珠聯璧合,圖文並茂。她的油畫作品業已引起畫界和收藏界的關注。

S1E14 恰到好處夏飛雲

夏飛雲,中國當代著名民族音樂指揮家;1936年出生於浙江桐鄉;196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1961—1997年分別擔任上海音樂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民樂系副主任、教授;1969—1978年任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劇組中西混合樂隊首席指揮;1992—1993年任香港中樂團駐團指揮;在任期間,曾率領香港中樂團遠赴加拿大演出,受到觀眾及音樂界一致好評;1962—1999年兼任上海民族樂團、上海電影樂團、東方廣播民族樂團客席指揮;1997年退休後任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民樂指揮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留學生中國民樂合奏課教師。

反對花拳綉腿,越精煉越好。恰到好處。

S1E15 棕綳先生

棕綳的製作工藝獨特,用木頭做成框架,然後用棕絲加工成的棕線密密地串編成床面。棕綳床具有極好的韌性,受力均勻,軟硬適度,睡卧舒服,又防潮通氣,修理方便,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傳統卧具。方殿發,周萬德。一輩子做了4千多個棕綳。

這個不是賺錢的行業,是弄口飯的行業。

S1E16 鴿子王

打開《上海信史》,你會常常讀到這個名字——王忠寶。雖然在上海信鴿史中,與老一輩協會工作者和養鴿人相比,他的年紀比較輕,但能被載入中國第一本信鴿史冊,恰恰說明了王忠寶對上海信鴿的貢獻和在賽鴿領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幾次與王忠寶長談,因為對一個人了解越多,越難用一個定義概括,左思右想,覺得用「一位思想者」來形容比較貼切。

石庫門房子的屋頂上,鴿群盤旋往復。每一隻都能回來。

S1E17 華亭畫廊

畫家袁益敏先生由於家庭影響十歲就開始學唱滬劇,他父親是著名滑稽大師袁一靈的大徒弟,靈字輩,袁百靈。又受鄰居姜榮根,沈磊夫婦啟蒙,後期奚耿虎介紹進南匯滬劇團,大世界滬劇團舞美,樂隊。從此深一步接觸了滬劇。他說:「滬劇是我終身喜愛,是我生活中精神食糧。」

一個城市的氣質和情調,往往並不在那些地標性的建築,而在一些隱秘的小馬路和弄堂里。薄暮時分,是一個城市最具人情味的時刻,微暗的天空下,路燈漸亮。小馬路上敞開的窗口,飄出菜飯的香味,召喚著人們歸家的腳步。

S1E18 我要不一樣的婚禮

這不是演出,也不是派對,而是一場婚禮。王麗今年27歲,是一個有個性有想法的女孩子,她期待一場特別的婚禮,她要把朋克風格用到婚禮中去,加上骷髏的元素,黑色、搖滾、鉚釘、流蘇、重金屬……

S1E19 折騰小子

他叫邵斌彬,朋友們都覺得他像西藏人,於是都喊他藏民。幾個月前,他關掉了第一次創業的咖啡館,它叫粒子咖啡,股東有四十三個人,那個時候他們年輕、單純,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夢想。兩年裡,不斷嘗試各種努力,但最終還是抵不過昂貴的租金,關門了。他回憶起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一次旅行,然後重新振作繼續折騰了起來……

越折騰越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S1E20 造夢空間

高傑租下這個地下室,經過幾周的改造,已經有點模樣了。這些被數字時代替換下來的電影拷貝和放映機彷彿已經在這里沉睡多年,高傑把這個地下室命名為——老電影根據地。當你還在添磚加瓦的時候,旁人其實很難想像到它將來會是一個怎樣的空間。

放映老電影的美妙之處或許在於點亮放映機的一瞬,那些過去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就立刻栩栩如生地在眼前生活起來了。

S1E21 做提琴的人

這已經不是一個用手工慢慢做東西的時代,很多人都不願意花時間等待一個獨一無二的物件,然而這里還有這舊時光的痕跡,夜深人靜時,親手為你做一把小提琴。李貴福,建國後第一代提琴製作人。

手工製作的東西是有靈魂的,製作者的感情和心血,乃至汗水和氣息。 在上千次的碰觸中滲入其中,它被寄予期望,被託付夢想。

S1E22 陶瓷修復師

一直以來,古陶瓷修復是文物界修復難度最大要求最高的手藝,面臨著人才稀缺的困境。蔣蔚的父親蔣銀道是一位著名的陶瓷修復師,在中國古陶瓷修復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蔣蔚20歲時開始向父親學習修復手藝。父女倆致力於古陶瓷文物修復,推廣古陶瓷文化。本集蔣帶您走入陶瓷修復師的世界,感悟陶瓷魅力。

靜下心來學一門手藝,是一種苦役,也是一種福分。

S1E23 未完待續

顧師傅是東昌電影院的最後一位服務員,工作了大半輩子,服務員、跑片員,幾乎所有和電影院有關的工作都做過。這所建於1954年的浦東第一家專業電影院,其實已經歇業十個年頭了,如今,電影院的工作人員處於半賦閑狀態。

許多人的美好回憶,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躺在那裡…… 證明時間的唯一方法就是看著它流逝 。而那些消失的東西,住進了記憶里,反倒是成了永恆。

S1E24 海洋館

上海海洋水族館位於中國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環路1388號,緊鄰東方明珠塔。由新加坡星雅集團和中國保利集團,聯合投資5500萬美元打造而成,建築面積20500平方米。於2002年2月對公眾開放,每年平均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超過100萬人次,被授予國家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稱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的人造海水水族館之一。

在每個人最深沉的夢里,一定有一個是關於海洋的。

每個人都會愛上海洋館,或許因為海洋是生命最底層的烙印,是作為生物鏈頂端的人類,對於自身起源不可磨滅的印記吧。

S1E25 一個人的武林

朱小毅是一位瑜伽老師,從事這個行業已有七年的時間。他用瑜伽的修煉方式去生活,一個人的世界並不寂寞,因為有事情做,很充實。

《馬爾特手記》我們應該以一生之久,盡可能那樣久地去等待,採集真意與精華,最後或許能夠寫出十行好詩,有時,痛苦是幸福的,因為它是一種全然投入的一種狀態。

在令人窒息的悶熱里,我想去幻想,一場陽光下的祈禱,我想去看一頁書,或者一個人走走,室外是冬天,零下1度。找一個和自己較勁的方式,身體與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S1E26 食心食意

江文宇原本應該只是上海和平飯店一名普通的冷盤間小師傅,但是他除了日復一日地跟著主廚學習工作,還充滿想像力與干勁地琢磨著在冷盤間和餐廳里「玩」點花樣,比如之前讓人大開眼界的「蒙眼片烤鴨」等。話語間,Sanji 一直用充滿著對烹飪無限熱情的語氣訴說他的小夢想,而和平飯店則是他「夢開始的地方」。

S1E27 思南住客

思南路,位於上海。馬路兩側滿是陰翳的法國梧桐和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擁有當年法租界上小馬路的共同特徵外,還有著不同於其它馬路的獨特吸引力:二十幾幢花園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樣式——是城市歷史的活話本。作為上海11個歷史風貌保護區之一,思南路記錄著當年花園洋房的「原生態」:過了皋蘭路開始,一直到建國路,走在這一段的思南路上,人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年月。

葉展葉落,思南路的住客們來了又走,只留下這看似清晰卻又模糊的輪廓。原來,我的所謂的追憶無非是刻舟求劍而已。

S1E28 塗鴉公社

塗鴉一詞起源於唐朝盧仝說其兒子亂寫亂畫頑皮之行,後逐漸演變成了帶有時代色彩的藝術行為。塗鴉主要的介質為牆,但進入20世紀後期,塗鴉所創作的介質不只是牆了。到了21世紀,許多年輕人把塗鴉與時尚的嘻哈元素結合,向多元化發展。

S1E29 星星的不完美

熱愛手工製作筆套製作物具的設計師星星,想要用指尖留住物體的溫度。她將自己的感受傳遞到製作的物體上,賦予它們情緒與生命。手工的溫暖與溫度。

S1E30 西岸印象

上海徐匯濱江,又稱西岸,它現代卻不摩登,它干凈,平鋪直敘,那些寬闊的水勾勒出黃浦江另一種嶄新的色彩。

S1E31 女拳

拳擊是一項戴拳擊手套進行格鬥的運動項目,對於女生來說是一項較為艱難的運動。吉娜熱愛拳擊,對於她來說,練習拳擊是一種享受。

S1E32 斯諾克與蛋糕

諸瑛,女,1982年5月25日出生,上海人,斯諾克裁判。曾執法多次斯諾克比賽,2008年,諸瑛拿到了象徵檯球裁判最高榮譽的「國際金章」,成了國內目前唯一頂級女裁判。執法2011年英錦賽首輪斯蒂文斯與坎貝爾的比賽,這是諸瑛第一次執法三大賽,她也成為斯諾克歷史上第一位執法三大賽正賽的中國裁判。

S1E33 你不可阻攔我

行走在上海這座城市裡,你會發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把城市作為訓練場,翻越種種障礙物,這些動作看上去很酷,其實並不然。袁廣,雲南昭通市鹽津縣人。17歲那年,剛初中畢業的他有一個夢想:去大城市證明自己的價值。他選擇上海,然而要在這里生活紮根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S1E34 我就是吃素的

韓李李,阿拉兔的設計者,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數碼系教師,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先後參與《大力士》(海格力斯)《辛巴達航海記》等多步美國動畫的設計稿環節的工作,擔任過《太空牛仔》《二十六個秘密》等法國歐洲動畫片的執行導演。現任上海工藝美術學院游戲專業游戲造型設計專職講師,教研組長。在校期間多次入選全國各類美術大展,畢業後轉入各類地下、小眾的展覽和創作中,05年創立摩意空間。

S1E35 藍調四人行

Chair Club是上海最具代表的BLUES音樂俱樂部。這里是藝術家們的聚集地,結合當代藝術以及現代藍調音樂,為愛樂者及藝術家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潘文喆一行人痴迷於藍調音樂,最艱難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來看他們的演出,但他們依舊因為熱愛而堅持。

S2E01 書香文廟

周日凌晨,城市的各個角落開始進入沉睡的狀態,老城廂的文廟路上卻開始熱鬧起來。微弱泛黃的燈光照出一個個來回走動的人影。伴隨著窸窸窣窣的說話聲,看著頗為詭譎神秘,這就是傳說中的鬼市。當城市伴隨晨曦慢慢蘇醒過來,鬼市搖身變回了市井氣息極濃的街道。

文廟舊書市場的形成是1986年的時候。書籍也有生命,也會變老,這些曾經的時代見證,記憶集合,在輾轉流量之後,來到了文廟,這未必是它們理想的歸宿。

所幸,卷卷書香,帶上塵世的煙火氣息,落在愛書人手上,倒也生出來別樣的滋味。

S2E02 舊時之光

上海老弄堂,舊時回憶中充滿著踩上去嘎吱作響的木樓梯,狹窄過道內每家每戶縱橫交錯的晾衣桿,和經年累月潮濕不見光的後天井;在每個悶熱的夏日夜晚,跟著弄堂里的玩伴們一起,抱著半個大西瓜,搬著小板凳,在馬路邊圍坐著乘風涼,下軍旗。

那些片段里,幸福就是外婆手中,舊蒲扇扇出的些許涼風。

斑駁的牆面,生銹的鐵門,手寫的廣告牌,閉上眼睛,似乎還能聽到弄堂里此起彼伏的叫賣聲。

如今,絡繹不絕的叫賣聲早已隨著時光散去。

S2E03 海富便利店

法華鎮路上不知名的弄堂里就有一家便利店,不到30平米的店堂里,擺放著將近200多種進口啤。生活就是一種充足感。海富便利店對於現在的張阿姨來說,

就如同她的一座城堡,她一人看管城門, 一人派兵布陣,一個人守著喧囂和寂寞 ,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之後,年輕時候的瘋狂沖勁,已然成了回憶,剩下的就是現下,守住了這方寸,就守住了她對人生的另一番理解,也守住了她內心的從容。

S2E04 朝花夕拾爵士夢

上海靜安寺百樂門。爵士樂是這個城市繁華的符號,時光流轉,與繁華擦身而過。李香蘭與鄭德仁。

S2E05 觸摸聲音

對於大多人來說, 聲音,猶如圍繞在周圍看不見的空氣 ,它們忽快忽慢,時強時弱,又像是人們呼吸之間的心跳,聲音是實實在在的觸摸。顧安平,鋼琴修理師。

S2E06 人生AB面

王峰,黑膠唱片收藏者。人的一生當中,總有那麼一些物件、情感或者故事,曾經占據生活的大部分,凡事沒有永恆,總有謝幕退場的時候。

S2E07 擊樂飛揚

鄒文灝,打擊樂團。

S2E08 吹薩克風的老人

陳建初,老年薩克斯愛好者。

他們不再是白發的長者,不再是暮年的老人,而是追逐夢想的少年。

S2E09 老爸帶我去「鐵三」

鄒成,鐵人三項的推廣和訓練,帶著孩子參加鐵人三項比賽。

S2E10 古布

鄧乃瑄,古布花紋很雅很內斂。

S2E11 都市武俠夢

中華武魂,矯羽,太極拳。武術是沒有止境的。不需年少輕狂,四海為家。不用滿身風沙,仗劍天涯。

S2E12 我給上海剪個影

剪影作為一門容東西方文化元素,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雖脫胎於中國漢代的畫磚和皮影,因它風格的寫實,卻盛行於歐洲。但卻不登大雅之堂。李建國,「上海主題剪影」創始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動畫設計師,

S2E13 木頭玩具創想家

源木工作室,林升源,木頭玩具創想家,一個取材全部是木頭,另一個是它們反應的卻是時尚尖端的科技精神。

S2E14 螢火蟲姑娘的田園夢

康洪莉,條背螢。走在自己白天耕耘過的田地里,聽聽紡織娘的叫聲,看看喜歡夜間大量現身的結網勞蛛。

S2E15 菜園匠心

俞璐,有機市集,在農場種地,是抬頭看天,而在家做首飾,則更多的是低頭,俯仰之間都和美有關,但都要耐得住寂寞和等待。

④ 電影《我不是葯神》怎麼樣

關燈拆電影 《葯神》為何是7月神葯?

一冰

好消息!

全球首個「同聲評論影廳」來了!

你與電影專家只差一個二維碼的距離!

名家名導同聲評論服務就在電影院里等你來掃

隨手掃掃座椅扶手上的二維碼

即刻進入小程序體驗服務

地址:SFC上影影城(港匯恆隆永華店)6樓2號廳

現有開業優惠同評券6.6元秒殺活動(有效期半年)

《我不是葯神》成了7月國產院線的神葯,頭回見點映排片搞得像公映,公映前票房已經過億。趁著周末我連刷兩遍,場場爆滿,見證數對軟妹哭倒在男友懷里,承受了我這個年紀不能承受的暴擊。

跟隨著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的還有人們對「陸勇案」的關注,一夜之間這則幾乎快要被忘記的新聞又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

也正因影片引發的巨大討論,《葯神》被稱作是「中國電影的標桿」,把文牧野、徐崢、寧浩稱為是「敢踩高壓線的中國良心」,一夜之間《葯神》幾乎成了中國電影的代表。

優秀的電影讓你的眼睛濕潤,而《葯神》真正超越優秀的地方在於擦乾淚後,我們跟著徐崢一起在後視鏡里看見了眾生的苦相,照見了自己的靈魂。

「凝視」是《葯神》的一個核心表現方法,每個主要人物都有各自的凝視時刻。

在福科的理論中這對「看」與「被看」的關系呈現的是上下級權利的分割。黃毛的首次凝視出現在他打劫呂受益的那場戲,直勾勾的眼神愣是把老呂給看蒙了。

後來黃毛被抓,在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還是用同樣的眼神瞄準了程勇,嘴裡蹦出一句:「你是為了賺錢」。觀眾通過黃毛的凝視點明了《葯神》中最重要的一條邏輯:不以錢作為衡量標准來界定凝視的上下級。

思慧的凝視時刻也得到了充分表現。她本是夜總會的鋼管舞演員,為了慶祝仿製葯大賣,她跟著程勇一行人來到夜總會慶祝。男領班來喊思慧上場表演,卻被憤怒的程勇用「巨款」砸到發昏,親自上檯子跳了一段艷舞。

鏡頭一個環攝,全場的目光都集中在男領班一人身上,男的跳鋼管舞成了當晚的一道奇觀。畫面最後聚焦到思慧臉上,她正目不轉睛盯住台上的舞者,嘴裡大喊著:「脫褲子!脫褲子!」這一刻她眼中所見早已不是gay里gay氣的領班,而是往日賣弄風騷的自己。

雖然噙著淚,她卻不一定有多恨男領班。思慧真正凝視的對象是這個被金錢掌控,毫無善意的喧囂世界。

更不用提劉牧師的凝視,看的是蒼生百命;慫貨一枚的呂受益對妻兒靜靜凝視後選擇不拖累這個新興的家庭;就連葯販子張長林都通過一場凝視,由黑洗白。

被捕後張長林接受審問,三個回合太極拳打下來還是不肯供出幫著賣葯的程勇。這時鏡頭一拉,切換到警局監視器的屏幕,張長林正對著攝像頭狂笑。這一凝視是對機關的質疑,是對情與法的拷問,是真正穿透牆壁直達體制內部的深切一眼。

主角程勇的凝視更多聚焦在自我,影片上來第一個鏡頭是程勇凝視著手中迦梨女神像的主觀鏡頭。傳說中迦梨女神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的妻子,為救蒼生化身為迦梨女神與惡魔對抗。這個惡魔一旦流血,一滴血就會生出一個新的惡魔傀儡。為了打敗他,迦梨女神不得不事先吸盡他的血液再與之戰斗,而惡魔之血也使得女神陷入狂暴,憤怒的踱步震動三界。

最初的程勇是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印度神油店老闆,兜里的票只比要飯的厚那麼一點。他之所以供奉迦梨女神無非是看中人能吸血,他眼裡哪有神明,只有錢財。

第二次表現程勇凝視迦梨女神是在呂受益病重之後,程勇來到印度為老友買葯正巧遇上九夜女神節。路上開過載著迦梨女神和濕婆神像的板車,程勇再次和女神對視。

除了與迦利女神的兩次深情對望,前前後後導演還給程勇安排了五次凝視。一次他從後視鏡里看呂受益的妻子跪倒在地,車緩緩前行,視線卻緊緊跟隨呂妻,此刻程勇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離正確的方向越行越遠;

他去看病重的老呂,遇到護士來清創,紗布揭開是老呂身上血淋淋的創口,程勇終於直面了這些年他斂財的行為給病人造成了何等的創傷……又是一次凝視。

還有幾次與病友群群主會面,他想通過凝視展現權利,卻被患者戴的一重重口罩設置了心理的屏障;以及最後法庭上陳詞時程勇凝視鏡頭,彷彿是直接在和觀眾進行交流。

質量最高的一次凝視發生在程勇從呂受益家上香出來,門外熙熙攘攘擠著前來治喪的病友。導演只給這些群眾演員安排了一個任務:看著徐崢。在這條長長的似乎永遠走不完的通道中,程勇洞見了每個在場病人的未來,他們來此地不僅是與曾經的病友告別,更是提前看一眼自己將來的靈位。

買不起葯,治不起病的他們也即將化為一張黑白照片,一段往生咒。每與一人擦肩,就是與死神打一次照面。於是程勇低下頭不再去看,他終於無法再直視那具行屍般的自我。

相反,反派在影片中不僅沒有凝視,導演還為他們的凝視設置了障礙。瑞華制葯公司的兩位發言人都戴眼鏡,其中的高層更是佩戴有色眼鏡四處亮相。眼鏡這個道具不僅標識了他們「精英」的身份,更是為人與人之間有效的心靈溝通(即凝視)形成了一道物理屏障。他們無法從別人身上看見醜陋的自我,自然也無法完成程勇般英雄的轉變。

這里導演很巧妙地設置了一道障眼法。瑞華制葯的醫葯代表幾次出現的地點都相當蹊蹺。兩次在警局,分別先是和局長會面,後來連警方會議都參與旁聽,甚至還插嘴調整作戰方針。接著又在電視信號上出現,他在「健康之路」欄目慷慨陳詞,仔細看欄目LOGO就會發現和央視的同名欄目異常相似。在影片尾聲代表還與瑞士大使見面,一路他所出現的場合從地區到國家,最後上升到國際層面,明裡暗裡地諷刺人民的苦難與體制的腐敗是脫不開關系的。

影片呈現的終極凝視是觀眾對於銀幕的凝視。導演兩次表現了從上海的浦西往浦東看的空鏡,江那邊是上海最貴的CBD,大陸金融發展最迅速的地塊。物慾、拜金,讓人不斷地靠外在修飾來提醒自己「人」的屬性,卻幾乎要忘了我們與生俱來的群居天性。人字一撇一捺彼此依靠,我不是葯神的下一句應該是:我是個人。落難的時候需要依靠別人,順風順水的時候也得想著回饋社會,畢竟「誰還沒個生病的時候啊?」

它不一定是生理上那個病,窮也是一種病,搞基也是一種病,少數派也是一種病。病理正是這個世界沒有同理心。《葯神》看起來像在說陸勇的故事,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扮演著一個小角色。它之所以能超越優秀進入偉大殿堂,正是由於觀眾通過凝視它,撇見了自我的丑態。

閱讀全文

與上海電影同聲評論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星球大戰外傳西瓜影音先鋒 瀏覽:580
80s的電影在哪裡可以下載 瀏覽:995
dy天堂電影 瀏覽:263
北京電影學院bbs 瀏覽:843
我的世界積木大電影二 瀏覽:354
在哪在線看小電影 瀏覽:716
文章黃渤電影全集 瀏覽:465
人若只如初見免費觀看西瓜電影 瀏覽:977
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元旦晚會 瀏覽:470
2020年英語電影雙語字幕網站 瀏覽:33
涼山之戰電影完整版 瀏覽:57
天堂鳥電影完整版 瀏覽:745
美國電影僵屍世界2015 瀏覽:271
2000公安題材電影大全 瀏覽:156
電影上海王李夢 瀏覽:93
服部平次出場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45
近代史南京條約微電影 瀏覽:256
宗教題材的電影有哪些梁家輝 瀏覽:715
怎麼在赫茲上傳電影 瀏覽:510
最好看的十部動作電影完整版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