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這場運動中,以李鴻章為代表的領導者在海軍方面做出了哪些貢獻
李鴻章在海軍方面做出的貢獻可都是大手筆。首先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北洋水師。其規模在當時是世界第六,亞洲第一。還包括了兩艘鐵甲艦。鐵甲艦在當時是海上巨無霸。就與現在談航空母艦一個意思。另外在各大江大河口和沿海海島設立了幾十座現代化炮台。裝備了幾百門大口徑遠射程克虜伯大炮。即便是現在去看也令人震撼。另外還建立了江南製造局、天津製造局、漢陽兵工廠等現代化軍工廠。在當時世界上也是最先進的。其製造的槍炮彈葯到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國軍重要裝備。這些工廠甚至至今還是我國海軍軍艦和裝備的重要生產廠家。
⑵ 洋務派興辦的最大近代軍事工業是什麼
洋務派興辦的最大近代軍事工業是江南製造總局 。
江南機器製造局在同治年間是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對於清朝的軍事力量以及重工業生產都有提升作用。例如從1865年開始,在李鴻章、曾國藩的主持下,江南機器製造局開始了對德式武器的仿製,1867年仿製出德國毛瑟11mm前膛步槍,這是中國自己生產的第一種步槍,該槍使用黑火葯和鉛彈頭,威力驚人,在1867年時,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十五枝毛瑟槍和各式彈葯,李鴻章認為當時該局生產的槍械彈葯,對於後來捻亂的平定有所助益。除了槍彈之外,該局也在1868年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製船身)惠吉號。1891年時,為中國首次煉出鋼鐵。但整體而言,江南製造局在晚清時的軍備生產品質並不好,例如步槍的水準不高,性能不佳(據說因此連李鴻章率領的淮軍都拒絕使用),且生產成本高於直接購買。造船的情形亦類似,1868年首次生產之後,陸續造了數艘汽船,但所造船的速度不快,整體生產成本及耗燃料都高,結果反而不如直接向外國購買(自造一艘船的錢大約可以向英國買兩艘船)。
製造局軍備生產成本的高漲,可歸因於幾個方面:一、所有的生產原料幾乎都靠進口。二、人員薪水偏高。三、申購物資浮濫。四、人員人數過於浮濫:除了外國顧問日漸增加,中國官員、職員有不少人是利用關系進入,坐領乾薪。以官員而言,1870年代初期只有40人,大約不到十年人數就增加了一倍之多。
到19世紀末,江南製造總局一年可以製造子彈9萬發,地雷200枚,槍支2000支。
5.船業領航
江南製造局發展到主營造船,與近代科學家徐壽大有關系。徐壽被稱為中國近代造船的鼻祖。曾國藩說徐壽:「研精器數,博學多通」,評價極高。1862年,曾國藩將徐壽推薦到安慶軍營內軍械所,專辦製造事宜。1867年,江南製造局創辦第二年,曾國藩、李鴻章就把徐壽派到局門,入住高昌廟。由此,江南製造局開創了造船新紀元。
從1868年到1884年,徐壽主持了10餘艘兵輪的設計建造,從明輪到暗輪,從木殼到鐵甲,從600噸位到2800噸位,為中國人自己建造輪船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1868年建成的中國第一艘木質機動兵輪「恬吉」號(後改名「惠吉」號)試航時,轟動了上海。船長185尺,寬27.2尺,馬力392匹,載重600噸。船身木質,鍋爐自造,主機用外國的舊機器改裝。因為它改變了中國兵船唯靠進口、不能自造的歷史,當時的封疆大吏曾國藩親自登船試行,稱贊「堅致靈便」,並為其命名為「恬吉」號,寓意「四海波恬,公務安吉」。此後,江南製造局又建造了「海安」、「馭遠」等多艘兵船,鍋爐與主機都是自造,船上能裝配26尊大炮、載容500名水兵。1876年,中國第一艘鐵甲軍艦「金鷗」號,又在江南製造局誕生。僅1905年至1911年的6年間就造船136艘。到1918年,為美國人建造了4艘萬噸輪,這是中國人有史以來造的最大的船,也是中國從未簽訂過的最大的造船合同。這些正應驗了李鴻章當年在奏摺中的所說,「庶幾取外人長技以成中國之長技,不致見絀相形,斯可有備而無患」、「有事可以禦侮,無事可以示威」。
盡管,江南製造局在1949年解放之前的84年裡,幾經改名,屢遭磨難,但「江南」這兩個字始終未改。除軍艦之外,中國第一門鋼炮、第一支後裝線膛步槍,這些超脫了冷兵器痕跡的近代意義上的禦侮之器都出自江南之手。從林明敦式後裝線膛槍,到德國的新毛瑟槍;從強裝線膛炮,到後裝線膛阿姆斯特郎炮,江南無不在仿製中很快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但真正實現江南創立之初「日省月試,不決效於旦夕,增高繼長,尤有望於方來」的理想的,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新江南」時期。
⑶ 洋務派辦的最大的軍事企業是哪一家,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民用企業又是哪一家
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 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南製造總局(1865)、福州船政局(1866)、天津機器局(1867)和湖北槍炮廠(1890) 最大的是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1867年,由虹口遷至高昌廟,經過不斷擴充成為清政府最大的軍事工業。該廠技術和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外國,除製造槍炮彈葯外,也製造機器和修造輪船。1905年造船部分獨立,稱「江南船塢」,兵工廠部分人稱製造局。後分別改稱「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廠」。
⑷ 抗戰期間中日武器對比,就知抗戰勝利有多麼不易
1912年9月中國軍隊一個炮兵連是6門75毫米火炮,日本是炮兵中隊是4門75毫米火炮,中國軍隊炮兵營是18門火炮,日本炮兵大隊是12門火炮,中國師直屬炮兵團是54門火炮,日本師團直屬炮兵聯隊是36門火炮,日本在一戰時師團是不配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的,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單獨編屬為野戰重炮兵大隊聯隊配屬軍一級任務作戰,在1931年後日本部分常備師團從炮兵聯隊中抽出12門75毫米火炮換成12門105毫米榴彈炮,我國當時除原禁衛軍有一個150榴彈炮營,18門150野戰榴彈重炮,1912年後劃開劃入其他部隊,我國當時其他部隊是不配備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的,不需要,我國上海兵工廠可以生產各種口徑火炮,包括120毫米速射炮305毫米岸防炮等各種口徑重炮,岸防炮進行拆卸或稍加改造就可以變成野戰攻堅重炮,太重,有鐵路運輸好些,除非有大的攻堅戰役會特別運來,我國在1920年前中央直轄的各野戰師火炮是滿編的,部分地方師旅有些不滿編,這一方面基於我們的火炮生產能力,上海兵工廠漢陽兵工廠要多少火炮要什麼火炮都能生產出來,關鍵是要付得起錢,漢陽兵工廠試制120榴彈炮成功,遠程火炮,後沒大規模生產,因為軍隊不需要,不要嫌自己造的差,老,能用就行,能將炮彈射向敵人就是好炮,造的差可以改進,後來沈陽兵工廠和有一台國產子彈機起家的太原兵工廠也可以生產各種口徑火炮,1912年到1928年中國建立起了大中小教育體系,師范教育研究生教育職業教育。我們是背了比較多的外債的,在中國滅亡清國時,為阻止各國聯合起來干涉中國滅亡清國,我們暫時答應繼續償還清國的賠款,我們滅了清國為他們報了仇竟然還要求我們還,應該還過來,部分滿洲貴族想換皇帝,認為以載湉的名義一宣戰,外國就不讓載湉幹了,為這還偽造外交文件給葉赫那拉,煽動義和團鬧事,沒有部分滿洲貴族的支持義和團能在清國統治的核心地區京畿鬧得起來,那裡有十餘萬清國部隊,他們要是能鬧得起來,那比他們組織更強戰鬥力更強的捻軍太平軍不早打進清國京師了,滿洲人要承擔主要責任,1912年後我們借了筆外債,辛亥之役時南方漢人大量擴軍,之後他們找中央要錢裁軍,中央借錢給他們裁軍。經過努力到1915年我們實現了財政收入平衡,財政盈餘兩千萬元。1928年後到1928年我國開始編組105及其以上口徑火炮為獨立炮兵營炮兵團,或配屬軍級作戰,部分師也有配備,並組建擁有各種口徑火炮的炮兵旅。國民黨不懂經濟,能力低,輕視工業軍事工業,原有的工業軍事工業不說發展還被他大量敗掉,造不如買,外國的又好又便宜,不知道發展本國工業軍事工業的重要性。一個小數據,1921年,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實習廠從上海高昌廟所設的陸軍部國營軍器工廠(可以生產各種機床)訂購子彈機一套,日產子彈1萬發。後經太原育才機器廠仿造了子彈機,產量翻了一番,日產2萬發。另可以製造六五步槍、七九步槍和沖鋒槍的子彈。1928年後中國還能不能生產子彈機就不知道了。國民黨不知道組織恢復生產,每年都要從外國借口數億銀元的鋼鐵,1912年到1928年中國對漢陽鐵廠進行了擴建,新建了一座4號250噸煉鐵爐7號30噸煉鋼爐,新建大冶鐵廠兩座450噸煉鐵爐,龍煙鐵廠一座250噸煉鐵爐,六河溝鐵廠10噸煉鐵爐以及上海和興鋼鐵廠陽泉鐵廠,這些鋼鐵廠鋼和鐵總量加起來能達到80萬噸。國民黨嫌自己造的鋼差。
⑸ 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第二次起義
發動於1927年2月22日。
18日,北伐軍佔領杭州,先頭部隊到達嘉興。19日,上海總工會發布總同盟罷工令,至22日,罷工人數達36萬多人。上海防守司令李寶章,勾結公共租界工部局帝國主義勢力,對罷工工人進行殘酷鎮壓,將工人蔡建勛、史阿榮殺害「示眾」,繼又逮捕54人,殺害31人。中國共產黨領導上海工人、學生、市民奮起反擊,21日晚開始不斷與軍警發生局部戰斗,至22日下午6時,總同盟罷工發展為第二次武裝起義,「建威」、「建康」兩艦炮擊高昌廟兵工廠,閘北、南市發生巷戰。由於起義計劃被泄,各區工人糾察隊失去統一指揮,加上北伐軍在上海郊區停止前進,鈕永建的便衣隊按兵不動,致使工人陷於孤立,起義再次失敗。其間工人、學生、市民犧牲、被捕共六七百人。
⑹ 如何記憶洋務運動企業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任用中國工匠,仿製西式槍炮,是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從1862年起,用三年時間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
安慶內軍械所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設的製造近代武器的軍事工業,也是洋務派創辦的仿製西式武器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主要製造子彈、火葯、炸炮等。「內」,表示這個軍械所屬於安慶軍內的設置。1864年,清軍攻陷南京後,該廠由安慶遷到南京,改名為金陵機械製造局。
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1867年,由虹口遷至高昌廟,經過不斷擴充成為清政府最大的軍事工業。該廠技術和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外國,除製造槍炮彈葯外,也製造機器和修造輪船。1905年造船部分獨立,稱「江南船塢」,兵工廠部分人稱製造局。後分別改稱「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廠」。
福州部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經營的設備最齊全的新式造船廠。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聘用外國人擔任技師。主要由鐵場、船場和學堂三部分組成,1884年馬尾海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後雖經恢復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後,改稱海軍造船所。
漢陽鐵廠
1889年春,兩廣總督張之洞籌劃在廣州建立煉鐵廠,同年他調任湖廣總督,籌辦的煉鐵廠也隨遷漢陽,1890年在大別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漢陽鐵廠基本完工,共有六個大廠,四個小廠,煉鐵爐兩座。1894年投產,開始均為官辦,從籌辦起至1895年,共用經費五百八十餘萬兩。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因無力籌措經費,於1896年改為「官督商辦」。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工人約三千人,每年出鋼七萬噸。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鐵廠部分設備被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成立大渡口鋼鐵廠。解放後收歸人民所有。
輪船招商局
簡稱「招商局」。中國最早設立的輪船航運企業。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分局設煙台、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緒十一年)改為官督商辦。1909年(宣統元年)歸郵傳部管轄。1912年改為商辦,更名商辦招商局輪船公司,後又改稱商辦招商輪船有限公司。1932年國民黨政府收歸國營,更名國營招商局,歸屬交通部。抗日戰爭期間,總局先遷香港,後移重慶。戰後遷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機器製造局
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近代輪船公司,也是洋務派興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它成立時買輪船3艘,到1877年收買了美國旗昌輪船公司,擁有輪船30多艘,形成一支實力較強的商船隊。
⑺ 洋務運動所創辦的軍事、民用工業有哪些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
一、軍事工業:在洋務運動初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通過引進大機器生產技術,在各省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以加強軍事力量。
1.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在安慶大觀亭由曾國藩設立,為中國最早的現代軍工企業。
2.江南機器製造總局:1865年9月20日在上海由曾國藩規劃,後由李鴻章經始督辦,並由丁日昌總辦,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主要製造槍炮和修造輪船。
3.福州船政局:1866年8月19日由左宗棠在福州馬尾設立,開辦了我國第一個正規的飛機製造廠----海軍飛機工程處,從事水上飛機製造。
4.北洋機器局:1867年在天津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設立,是中國早期的現代化兵工廠。以製造火葯、槍炮、子彈、水雷,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
5.蘭州製造局:1869年於西安由左宗棠建立,生產彈葯。
6.漢陽兵工廠:1890年在漢陽由張之洞設立,除了步槍製造設備以外還引進了煉鋼與火炮製造設備,成為當時中國少有可以生產各式陸軍用輕重兵器之兵工廠。
二、民用工業:由於前期的軍事工業耗費了大量銀餉卻沒有明顯成效,並且軍事工業所需的原料也出現短缺,洋務派決定以「求富」為口號,再發展一批民用工業以籌集資金,這批民用工業的產品很多是以市場為導向,具有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特點。
1.輪船招商局:1873年01月14日於上海由李鴻章等設立。從事江浙漕糧運輸及各種客貨運輸業務。
2.開平煤礦:1878年在開平由李鴻章設立。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國南方地區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而帶來的煤炭緊缺問題。
3.湖北織布局:1888年在廣州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籌設,能織原色布,斜紋布,花布等,暢銷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還遠銷海外。
影響:
第一,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
第二,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
第三,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⑻ 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上海工人在黨領導下,為配合北伐,連續舉行了幾次武裝起義
三次。
北伐戰爭期間,上海工人階級為配合北伐進軍,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第一次起義
發動於1926年10月23日。
10月,北伐軍佔領武昌以後,立即把主力調往江西戰場。軍閥孫傳芳在江西作戰失利,浙江省長夏超和國民政府駐滬代表鈕永建約定,脫離孫傳芳,歸附國民政府,並向上海進軍。中共上海區委(又稱中共江浙區委)決定和鈕永建合作,組織聯合暴動,以幫助夏超奪取上海,於10月23日夜發動武裝起義。但因夏超的部隊作戰失敗,起義准備不足,工人隊伍力量薄弱,起義遭受失敗。工人領袖陶靜軒、奚佐堯等10餘人犧牲,百餘人被捕。
第二次起義
發動於1927年2月22日。
18日,北伐軍佔領杭州,先頭部隊到達嘉興。19日,上海總工會發布總同盟罷工令,至22日,罷工人數達36萬多人。上海防守司令李寶章,勾結公共租界工部局帝國主義勢力,對罷工工人進行殘酷鎮壓,將工人蔡建勛、史阿榮殺害「示眾」,繼又逮捕54人,殺害31人。中國共產黨領導上海工人、學生、市民奮起反擊,21日晚開始不斷與軍警發生局部戰斗,至22日下午6時,總同盟罷工發展為第二次武裝起義,「建威」、「建康」兩艦炮擊高昌廟兵工廠,閘北、南市發生巷戰。由於起義計劃被泄,各區工人糾察隊失去統一指揮,加上北伐軍在上海郊區停止前進,鈕永建的便衣隊按兵不動,致使工人陷於孤立,起義再次失敗。其間工人、學生、市民犧牲、被捕共六七百人。
第三次起義
發動於1927年3月21日。
3月中旬,北伐軍向蘇州、常州和松江進軍,對上海形成包圍圈。21日,北伐軍薛岳第一師進入上海近郊龍華,嚴重率第二十一師佔領蘇州,上海守軍軍心動搖,工人和民眾革命情緒高漲,中共上海區委決定發動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由中央軍委書記兼特別軍委書記周恩來擔任總指揮。周恩來同上海區委負責人羅亦農、趙世炎和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等,在特別委員會領導下,對第三次武裝起義作了周密的准備,在工人中建立了嚴密的組織,組成了約3000人的工人糾察隊,其中有武器的150多人,秘密進行了武裝訓練。他們召開市民代表會議,爭取和團結廣大市民群眾。起義前發動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破壞張宗昌運兵上海的計劃,斷絕敵人對上海的增援。
3月21日中午12時,上海總工會發布總同盟罷工令,全市80萬工人實現了總罷工並立即轉入武裝起義,租界里的中國工人也集合到華界參加起義。隨即工人糾察隊分別從南市、虹口、浦東、吳淞、滬西、滬東、閘北等七個區向反動軍警據點發動猛攻,市民群眾也主動幫助糾察隊築街壘、運彈葯、送食品。工人武裝經過30個小時的浴血奮戰,於22日6時許攻克了敵人的全部據點,佔領了上海,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勝利。
這次起義共消滅3000多名北洋軍和2000多名武裝警察,收繳槍支5000多支。起義勝利後,上海各界代表舉行市民代表會議,成立上海市民政府。在19名委員中有共產黨員汪壽華、羅亦農等9人。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打擊了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反動統治,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頑強戰斗精神和強大的組織力量。3月26日蔣介石到達上海,4月12日北伐軍接管政府,上海歸為國民政府管理。
⑼ 中共成立後上海領導了哪兩次著名工人運動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領導了省港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工人運動。安源路礦工人罷工則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其中省港大罷工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罷工,但是失敗了。
在歷史上,勞工運動始於工業革命後的歐洲,起初受到政府的強力壓制。現今習以為常的周休二日、最低工資、有給薪休假及工時縮短等權利,都是當時勞工運動者的訴求。隨著國際貿易與跨國公司的興起,近年來勞工運動也有走向國際串聯的趨勢。
省港大罷工的背景:
1925年5月中,上海發生工潮,工人領袖顧正紅被殺。學生示威聲援,被租界的英籍巡捕開槍射殺,十三人死,數十人重傷,是為五卅慘案。事件引起全中國出現反抗外國在華勢力的五卅運動,各地直接參加聲援運動的人數估計有一千二百萬人。
當中日本及英國更為矛頭所指。香港的工會由共產黨人鄧中夏(中華全國總工會總書記)及蘇兆征(香港海員工會)等人以中國國民黨員身分組織,以全國總工會名義,召集香港各工會聯席會議,成立全港工團聯合會,決議罷工。
6月19日起,各個有指揮的工會,包括:電車、印刷、船務、首先響應,三日內即有二萬人離開崗位,返回廣州。各學校學生亦同時罷課。在廣州,沙面英租界的華工亦於6月21日起響應,拒向英商及領事館提供服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省港大罷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