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決戰新世界的幕後故事
四分之一世紀
北美洲原是古老的印第安人長期休養生息的大陸,正當印第安人以緩慢的速度,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前進的時候,歐洲殖民者一手持劍,一手執聖經侵入了北美洲。「一旦被發現,永遠被改變」,400年前,當一隊勇於冒險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漂洋過海踏上北美新大陸,開辟了第一塊英屬殖民地——詹姆斯鎮時,他們做夢也未想到這會是人類歷史上空前富強繁榮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奠基禮。
在導演特倫斯·馬立克看來,最新電影新片1607年相當遙遠,而且部族紛爭與殖民開拓的命題也足夠龐大,不僅敘事龐雜,還要深挖人性,稍微有些閃失,就難以面對江東父老,因此在構思劇本時頗為謹慎小心,大量考究取證,簡直搬出了歷史學家的態度,從著筆到成型投拍,前後跨越了25年,四分之一世紀的光景足以證明其嚴謹的創作態度,但《新世界》的定位並非為正襟危坐的歷史紀錄片,因此在角色的塑造上難免融入些戲說的成分,印第安公主波卡洪塔斯與白人青年約翰·史密斯之間的「風中情緣」聽上去就已足夠動人。
真人版《風中奇緣》
1995年,迪斯尼公司拍攝了經典2維動畫片《風中奇緣》,將英國拓荒者約翰·史密斯與印第安公主波卡洪塔斯頗具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搬上了大銀幕,不過早在70年代,導演特倫斯·馬立克就被兩人之間的美麗情感所打動,有意將其拍成電影。本片製作人莎拉·格林(Sarah Green)說:「泰倫斯在25年前就完成了《新世界》的初稿,和他執導的其他影片一樣,《新世界》也充滿了對人性的深切剖析和理解。影片故事講述了我們的歷史,用愛鉤織出我們的缺陷、優點、美德和正在成長的意識形態。故事中的人們不斷背叛,最終他們會學會很多真理,會發現只能依靠自己。這里沒有真正的英雄和惡人,每個人都值得同情,都存在瑕疵。」
與眾不同的是,馬力克對400年前發生在詹姆斯敦的種種事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影片中融入了自己的見解。「我們對1607年的事都不太了解,」製作人格林說:「但我們必須遵照當時的文學記載,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便是約翰·史密斯,我們努力用約翰·史密斯與波卡洪塔斯的傳說為泰倫斯的意圖服務,用真實事件為影片故事服務。一些真實人物的細節和命運被更改了,以推動故事的情節發展和戲劇性。某些事件也被壓縮,因為這不是一部紀錄片,要用戲劇情節來演繹。」
在物色扮演約翰·史密斯的演員時,馬力克很清楚柯林·法瑞爾是首選。28歲的法瑞爾不但與在北美登陸時的史密斯同歲,而且也是精力充沛、風度翩翩的探險家。馬力克從一開始便與法瑞爾取得了聯系。在出演本片之前,法瑞爾已經憑借《狙擊電話亭》、《超膽俠》和《虎陣戰地》一系列熱門佳作贏得了觀眾和評論界的一致贊譽,作出加盟本片的決定對他來說並不難。他說:「你甚至不必看劇本就能決定,因為泰倫斯的每一部電影都是最好的證明。」
在談到扮演約翰·羅爾夫的克里斯蒂安·貝爾時,製作人格林說:「多年以來,泰倫斯和我一直非常看好克里斯蒂安·貝爾。他不但機智並善於表演,而且還有一種敏銳的洞察力。他願意消失在約翰·羅爾夫的角色里,並在必要時刻意輕描淡寫的表演。」
在選角過程中,找到扮演波卡洪塔斯的最佳人選是最重要和最棘手的。因為世人一直對她的身份、年齡、模樣和她與約翰·史密斯的關系存在爭議,唯一能確定的是她很年輕,只有12或13歲,不過這在土著人看來已經成年了。演員不但要表現出她的天真和活力,還要流露出她飽經滄桑的特質。因此,製片方一度陷入困境。製作人格林回憶說:「找到成熟或者單純的女演員很簡單,但能集於一身的卻鳳毛麟角。我們花費數月時間找遍了美國和加拿大,後來將搜尋范圍擴大到全世界。在最後一個月,我們縮小了范圍,聚焦於那些具有表演天賦、有趣而漂亮的女演員。當時選角導演雷內·海恩斯(Rene Haynes)正與奧麗安加·基爾徹(Q'orianka Kilcher)簽約另一部電影,雷內的一個助手注意到她應該很適合《新世界》,於是推薦了她。我們最終和她見了面,她不僅外表迷人,而且她的冷靜和深邃超越了她的年齡。」
基爾徹的父親是秘魯土著人,15歲的她擅長音樂、舞蹈和歌唱,只出演過一部電影,那就是2000年的《聖誕怪傑》。基爾徹不但富有年輕人的朝氣,而且氣質高貴,雖然讓影壇新人擔綱女主角存在很大風險,但基爾徹的印第安人血統對扮演波卡洪塔斯很有幫助,她不必接受訓練,因為那就是她的生活。素麵朝天參加試鏡的基爾徹一下子就征服了主創人員,大家都認為她就是波卡洪塔斯。
B. 阿凡達作為反類型電影 其與以往電影的不同之處
《阿凡達》:戳穿3D立體電影騙局,破滅卡梅隆神話
就跟之前眾說紛紜的華語賀歲大片一樣,在不同的標准之下,《阿凡達》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貌。所以,在評說這部影片之前,我想先把我的評價標准作一番說明:如果你是一個幾乎不進影院或者只是逢年過節才進影院看幾次電影,主要觀影手段是通過網路下載和在線觀看的普通觀眾的話,那麼我可以說《阿凡達》想像力爆棚,視聽精彩,場面宏大,立體畫面逼真刺激,絕對值回你「一年等一回」的票價。如果你是一個引進大片影院必看、此外有著豐富DVD觀影經驗的影迷,那麼我告訴你《阿凡達》除了完全虛擬的納威族人的電腦特效出色之外,整部影片並無多少新奇之處,加之故事老套節奏稍緩,導致觀影過程中給人的感受波瀾不驚,並沒有什麼超強刺激和快感,立體畫面同之前公映過的其他立體大片相比並無明顯提高,有負於本片「年度最受期待大片」、「卡梅隆十二年磨一劍」的作品之名。在這兩種評價標准下,如果以前一種衡量的話,就沒什麼探討的必要,「好」就一個字,而且在這種評價標准之下,90%的好萊塢大片都堪稱水準之作;如果按照後一種標准衡量,才能在充分的觀影經驗基礎上,講本片同其他大片以及導演本人其他作品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中,細致分析影片的各個層面,從而給本片一個准確的定位和評價,本人下面對《阿凡達》的評論即是基於後一種評價標准。
一、劇情:故事老套,索然無味
作為一個享譽國際、幾乎每片必是經典的大導演,且前一部故事片還是《泰坦尼克號》這樣的「神作」,詹姆斯·卡梅隆筆下《阿凡達》的故事模式,相對來說無疑是太過老套了,比之他一貫求新求變的創作風格來說就是失敗。擁有高科技的地球人殖民外星潘多拉,地球人戰士在同當地土著「落後文明」納威族人相處過程中,逐漸為他們自然和諧的生活所吸引,從而看清了地球人慾望驅使下的自私殘忍的陰暗面,於是徹底轉換身份認同,率領納威族人以弱勝強,大敗地球人軍隊故事,完全就是《與狼共舞》的翻版,此外諸如《風中奇緣》、《新世界》等影片也有類似的模式,片方在宣傳中也毫不諱言這就是一部外星版的《與狼共舞》。這樣一來,從籌備到製作期一直頂級神秘的影片,在故事上對觀眾來說算是沒有任何新鮮感可言了。這樣的結果我想也並非是卡梅隆創意衰竭,而是對創意的「堅持」所致,根據導演的自述,《阿凡達》的故事創意上世紀90年代就有,只是因為當時技術水準未達標只能束之高閣,現在技術攻關完成又把劇本從故紙堆里翻出來,所以這個故事放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可以豎起拇指贊其創意,放在當下我們只能拇指朝下了。而且,從影片的實際呈現來看,跟《與狼共舞》各方面元素的相似度實在過高,人類戰士跟外星公主的相識相戀,逐漸學習適應納威族人生活的磨合過程、最後帶領納威族戰士大戰人類以及人類對潘多拉星球的殖民掠奪,除了添加了各種奇異的動植物和科幻元素之外,跟《與狼共舞》的故事主線完全吻合,甚至納威族人的服飾造型、表情舉止、生活習性,也只是讓人感覺是印第安人換了個藍身長尾、扁鼻大眼的馬甲。對於這樣一部年度頂級大片,故事從預告片發布到影片公映都無法給人驚喜,說輕點是平庸,說重點就是失敗。
再來仔細分析一下劇情細節和內涵,也會發現有欠嚴謹、精彩稍遜之處。影片中地球人同納威族人的實力差距實在太大,一個已經進化到星際旅行時代的科技和武器水準,一個仍然是印第安式的原始生活方式,如果說印第安人還能依靠著地利、戰術和人數優勢,對當年的美國軍隊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甚至能偶爾獲勝的話,那麼地球人和納威族人的戰爭數量級著實差得太遠,完全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如此過於強烈的反差,等於影片編導自己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無法在「以弱勝強」的劇情編排上自圓其說。即便影片在最終決戰地「靈魂樹」的區域內玩了一個磁場干擾的概念,讓地球人的武器制導統統失靈,納威族人都不具備同人類一戰的能力,地面部隊騎馬沖鋒看起來氣勢挺猛,實際上等同於送死,空中部隊雖然情況好些,但在地球人的強大火力下也難以久撐。萬般無奈之下,導演也只好讓潘多拉星的「女神」愛娃顯靈,發動星球的生靈對人類展開「人海戰術」的攻擊,這才扭轉戰局。這樣不是靠「人力」而是靠「天意」的設計實在有些賴皮,看看影史上《勇敢的心》、《指環王》、《天國王朝》、《亞歷山大大帝》等戰爭片以弱勝強環節的設計,都是通過巧妙地鋪墊合理性和戰爭的層次感,令人信服地講清楚弱勢一方是如何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氣戰勝強者的,而《阿凡達》過於懸殊的實力差距讓自己在劇情上喪失了「以弱勝強」的轉圜空間,最後只能以玄之又玄的「女神」和「天意」來解決問題,這樣別說是片中的地球軍抵擋不了,就算地球人再強大十倍百倍,也只能是戰勝星球上的生物,也沒法與擬人化的整個「星球」為敵啊,又是一個無法轉圜的實力差距,編劇手法實在不高明。而且倘若星球如此「有靈」的話,早在巨樹被毀滅的時候就應該給地球人點顏色嘗嘗,讓他們知難而退,不至於人類都攻進星球聖地、距離毀滅千鈞一發了,才召喚百獸救駕,星球女神也愛搞這種「玩的就是心跳」的游戲嗎?
從整體的劇情安排和節奏看,雖然劇情組合沒有太大毛病,從頭至尾都通順流暢,但節奏感明顯稍緩,劇情在大部分時間里都顯得波瀾不驚,缺乏緊張刺激、一浪高過一浪的節奏感,只有在結尾大戰上,純商業的視聽刺激才充分發揮出來,而且除了外星球的奇異生物和自然景觀吸引眼球之外,劇情上明顯缺少同等程度的創意和亮點,對比一下導演經典前作《終結者》、《真實謊言》、《泰坦尼克號》等影片中閃耀全片的亮點和創意,本片無疑是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生涯中排名倒數的劇本。從影片整個宣傳上強調技術優勢,甚少談及劇情內涵的定位,也可以看出劇情在本片中的弱勢地位。
二、內涵:物慾悖論,諷刺之極
格外諷刺的是,雖然導演極力歌頌原始社會的質朴真純、和諧安詳,極力抨擊地球人科技進步、物質強大下的慾望膨脹、良心盡喪,但真正到了命運之戰的關鍵時刻,決定勝負手段缺還是少不了物質和科技。影片中,決定大戰勝負的不僅僅是女神愛娃召喚來的飛禽猛獸,主人公的兩顆手雷報廢了兩艘巨型飛船,才是轉危為安的關鍵所在。拯救納威族人的不是他們的常規武器弓箭匕首猛獸,而是純屬地球舶來品的手榴彈,看來無論導演怎麼在影片中否定物慾崇尚自然,關鍵時刻也不能無視科技和物質的決定力量,這也說明導演雖然在創作立場上站在納威族人一邊,但心底里對「原始」戰勝「科技」也沒什麼信念,因而片中對美好原始社會的營造以及渲染納威族人以弱勝強的勝利,不過為了逃避過於的物慾橫流的現實,而營造的虛幻夢境罷了。
戲里戲外導演對「物慾」的態度,如果細想一下的話,更感覺無比荒謬與諷刺。片中通過人類對潘多拉星球珍貴礦藏的開發掠奪,對人類因為自身物慾毀滅自然,泯滅人性進行了旗幟鮮明的批判,試圖讓觀眾明白,在現實中追求極致的物慾是不對的,自然和諧才是王道。但是,反觀《阿凡達》影片本身的出爐,不就是人類在電影方面追求極致物慾的一種體現嗎?從少則3億、多則5億的天文數字投資,就盡顯橫流的慾望,以此雄厚資金為基礎,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攝手法、攝影技術、後期製作技術上不斷突破現有水準,把原本依靠劇情、內涵取勝的本片,在宣傳上生生給掰成了一部力壓《變形金剛》、《2012》的技術型大片,導演四處宣傳也總是強調非3D立體不能領略魅力的影片特性,給廣大觀眾腦海中營造出一幅只有戴著立體眼鏡、坐在IMAX巨幕下才能實現完美享受視覺的畫面,看看身邊人談論《阿凡達》的觀影計劃,不都是在討論哪個影院的3D效果最好,哪個影院有IMAX銀幕,平時不捨得花錢到影院看電影,如今上百元的票價也不當回事了,這一切不正好是人類物慾淋漓盡致的體現嗎?挑動人類物慾涌動的不正是影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嗎?一方面在影片中說教遠離物慾回歸自然,一方面在現實中極力強化影片的物慾屬性,吸引觀眾觀看;同時,觀眾一方面帶著十足的物慾去觀賞影片,一方面還要認同影片否定物慾的觀點,簡直是天大的諷刺啊!這么說來,卡梅隆通過影片內涵實現了對自身拍攝影片行為的否定,觀眾通過觀看影片實現對自己觀影行為的否定,真是越想越有趣啊,還有比這更吊詭的事情嗎?我不知道本片的技術是不是像宣傳中的說的那樣「前無古人」,但影片內外這種物慾悖論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荒謬和諷刺感,我相信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了。
三、戳穿3D立體電影騙局,破滅卡梅隆神話
最後,重點談談在宣傳中強力打造、無限誇大、成為影片最大看點的3D立體技術以及用此技術打造的視覺效果,我想說的是,不管有多少人的大贊影片的視覺效果有多麼多麼震撼,只要你是個這兩年看過大部分引進立體電影的觀眾,今年《變形金剛2》、《2012》等特效大片也基本沒落的話,我不信你仍然會對《阿凡達》的畫面和立體效果產生強烈的驚喜和震撼。因為《阿凡達》實際呈現的水準,離宣傳上吹噓的「獨一無二」的境界差得實在太遠了。宣傳上一直在強調卡梅隆的3D立體系統是如何如何非同凡響,讓人產生極大的立體技術提升的觀影期待,然而實際觀看效果讓人感覺跟之前看過的立體大片的視覺效果並無明顯差別,人物和景物的立體感並不強烈,畫面的立體層次感也並不分明,反倒是別的立體大片打「立體」牌總要玩些物體沖突銀幕飛向觀眾立體噱頭,而《阿凡達》連這些噱頭都沒有,就更讓人覺察不到明顯的立體感了。
說句大實話,根據筆者近兩年立體大片一場沒落的觀影經驗,所謂立體電影不過是好萊塢為了提升票價、更快圈錢玩的一種蒙人概念,堪稱最成功的一次集體炒作、精心策劃的驚天騙局,只要給觀眾帶上個立體眼鏡,就有充足的理由收取比普通影片高出一倍的票價,而且還不打折,反正觀眾已經被「3D立體影片」的概念忽悠得暈頭轉向,大部分人又沒有足夠的3D立體觀影經驗,這剩下跟著喊好的份兒了。其實,立體影片的成像效果跟現實生活中人眼對周遭景物的立體感知還有很大差距,只要看過立體電影的人,肯定會對這一點有鮮明感受。而且立體電影也存在審美疲勞問題,看多了立體電影,新鮮感一過,立體效果就沒法對眼球形成最初的那種強烈的刺激的和沖擊力了,久而久之讓人也不會覺得戴眼鏡看立體電影,跟觀影普通3D電影有多麼大的不同,不覺得立體電影在視覺效果上有多麼強的優勢,也許這也是現在的立體技術還不夠強大的緣故吧,什麼時候立體效果能完全突出銀幕時刻把觀眾包裹在立體畫面中,這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劃時代的突破。反正以目前的立體水準,筆者看過IMAX加3D立體的《阿凡達》之後,明顯感覺視覺沖擊力甚至不如在普通2D銀幕觀看過的《2012》和《變形金剛2》。
當前的3D立體影片優點並不明顯,缺點卻十分突出,必須戴個眼鏡看銀幕,本來就感覺有些不適,有的近視眼還要眼鏡套眼鏡,感覺就更不爽了,看畫面就像隔層紗看東西,總是覺得看不真切。最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亮度太低,3D立體的銀幕亮度只有普通是2D的1/4到1/5,畫面明顯偏暗,畫面一暗清晰度就受影響,景物的邊緣都略顯模糊,一模糊立體層級感的效果也差了起來。以筆者在北京觀看《阿凡達》效果最好的影院之一石景山萬達影院IMAX加3D立體的實際觀影感受來說,立體感表現平平,清晰度和色彩層次都較差,估計觀看普通2D銀幕,清晰度和色彩感要比3D立體要更好些。
3D立體影片還有個技術缺陷是在不穩定的鏡頭中,無法流暢表現劇中角色的快速運動,就拿《阿凡達》里,男主角在叢林里被野獸追逐那段,高速的奔跑、躲閃、跳躍,結合著立體畫面,產生出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效果,我身後坐著的一位女生就連呼「看得真暈」,而在普通2D銀幕中,類似的鏡頭則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至於宣傳中大肆渲染的詹姆斯·卡梅隆費盡心血打造潘多拉星球,號稱「為了讓銀幕展現最精細的生態,卡梅隆和他的團隊甚至研究到了細菌層面」,實際觀影的效果也沒那麼誇張、沒有多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意,主要還是以噱頭感十足的奇異生物這種傳統套路來吸引眼球。潘多拉星球的大致樣貌基本就是以地球為藍本,展現的奇異動物也就是迅雷獸和長頸馬兩「主角」,加魅影、槌頭雷獸、閃雷獸、毒狼這幾個「配角」,沒費勁一數就數完了,植物最有共性,都跟撒了過度熒光粉似的,總體上講展現的物種並不豐富,因而影片構建的這個潘多拉星球也並不顯得多麼宏大。
其實,影片在技術上真正的強大之處,在於面部捕捉和動作捕捉技術的提升,宣告「技術狂人」羅伯特·贊米基斯徹底敗在了「技術大神」詹姆斯·卡梅隆手下,贊米基斯也是面部捕捉和動作捕捉技術的忠實愛好者,在《極地特快》、《貝奧武夫》、《聖誕頌歌》三部影片中進行著連續不斷的嘗試,也一直無法取得完善的效果,難逃「死魚眼」的惡名,角色動作也明顯欠缺流暢,而詹姆斯·卡梅隆只出手這一部《阿凡達》,就立馬讓面部捕捉和動作捕捉技術達到了比較完美的效果,動作流暢、表情生動、情感飽滿,讓觀眾完全認同納威族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純在,而不是電腦動畫的虛擬人物。這是這才是本片在技術層面的最大突破之處,這才是本片的最大亮點。
上面說了這么多大家解開3D立體電影的騙局,下面乾脆連詹姆斯·卡梅隆的神話也一並戳穿得了。綜上所述,《阿凡達》故事算不上精彩,立體效果稱不上出眾,仍然能在全球引得萬眾追捧,票房突破10億,成功的因素中,影片質量最多佔到一半,卡梅隆確實拍了部好片,但還未到《終結者》、《真實謊言》、《泰坦尼克號》等前作的經典水準;另一半應該是導演自身名氣和超強宣傳的合力在起作用。本片的宣傳堪稱09年度最成功的電影營銷,極力強調影片在技術上的至尊地位,以及非立體電影不能表現其視覺效果的唯一性,雖然之前也不乏立體影片,但這些影片只是告訴你「立體效果好」,沒有告訴你「為什麼好,好在哪兒」,而《阿凡達》在宣傳中把這個「為什麼」解釋得十分清楚,這就超越了其他立體影片,讓所有人形成觀看本片必須看3D立體的信念,無數人為本片獻出觀看立體電影的「第一次」。你要問為什麼之前也有不少立體電影,那麼多觀眾非要把「第一次」獻給本片呢?除了剛才提到的強大、到位的宣傳非其他影片能比之外,詹姆斯·卡梅隆的超強人氣也非其他導演可比。此人之前但凡出手必是大片、必是經典,上部劇情片《泰坦尼克號》更是全球無差別大賣、影史票房第一、無人可比的「神作」,「卡梅隆作品」在觀眾心目中已經同「好片」、「經典」劃上等號,而且觀眾足足等了12年才等來一部《阿凡達》,期待心情積壓得越久,觀影熱情也就爆發得越強烈,《阿凡達》最終順利實現大賣也應該在出品方的意料之中了。這點跟張藝謀的《三槍》有些類似,都是導演透支個人信譽,幫助平庸的影片平步青雲,票房爆棚,影片質量真的沒人去較真了,這也怨不得人家卡梅隆,誰讓他有這個資本呢?人家已經是是個傳說,就讓觀眾去迷戀哥吧,哈哈!(文/列文)
C. 《新世界(2005)》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新世界》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OFTCfrZUO1Opi_a9uiDkxQ
D. 電影啟示的演員都是純印地安人嗎
該片參演人數十分龐大,僅美國印第安人、只說西班牙語或瑪雅母語的群眾演員就有3000名之多,但卻沒有一位明星。很多演員在首次演戲之前,竟然從來沒有見過高樓大廈。吉布森信奉的是「真實性勝過明星效應」。
主演該片的是一名25歲的新人魯迪·楊布拉德,是北美印第安人中克曼奇族和克里族人的後裔,他此前在德克薩斯州「土著美洲人」劇團跳舞。雖然第一次演戲,但魯迪認為表演並不是很難的事,「作為一名舞蹈人員,我知道如何通過自己的眼神和肢體來講述故事,這多少符合演電影的一些要求,而且,我的先人也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斗,因此,以我美洲土著血統的身份來飾演這個角色並不難。」這名新手拿出了很多絕活,他的表現深受觀眾的好評。
電影中的女一號也是一名新人,來自墨西哥。美洲土著影星勞爾·特魯吉洛可能是《啟示》中美國觀眾見過的唯一熟面孔,他去年在《新世界》中露過面。
E. 有哪些著名的電影配樂大師
TOP1:電影音樂的王者——— 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約翰.威廉姆斯是電影配樂家中的佼佼者,曾超過24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提名,並5次獲獎。同時,他的配樂還15次獲得格萊美獎。其著名代表作有:《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戰》三部曲、《辛德勒名單》、《第三類接觸》、《大白鯊》、《E.T.》、《愛國者》等。
主題式變化是威廉斯配樂的慣用手法,他常為電影中的主角或主題事件譜寫一段主題旋律,然後在影片中隨著角色的遭遇和劇情的轉折,將這個主題變化出各種情緒的變奏,這樣的技巧實際上是出自瓦格納歌劇,但同樣的手法在不同的音樂家手上,自然是各有巧妙不同。約翰威廉斯的主題往往呈現精確的詮釋和高度的可辨識性,使得音樂和電影中的情節形成密不可分的結合,大白鯊的神出鬼沒,印第安那瓊斯的傳奇冒險,絕地武士的神秘力量,銀河帝國的大軍壓境,正義化身的超人,流落他鄉的E.T.,在約翰威廉斯的音樂中彷佛歷歷在目,這也使得他的音樂不僅深受影迷與樂迷的喜愛,更一再受到金像獎與葛萊美獎的垂青。
很難再找到一個如同約翰威廉斯般,跨越古典與流行,電影界與音樂界的多元化作曲家,如果沒有了約翰威廉斯的音樂,我們又怎能想像這世上竟然有這樣一顆心,它可以容得下這兩款截然不同的曲風繆斯;你或許更難想像這位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從來都不願讀劇本,他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因為他獨具慧眼,不但可以看到影片風情,還可以讀出電影無法捕捉到的愛。
TOP2:電影音樂的唯美主義者———約翰·巴瑞(John Barry)
約翰·巴瑞原名JonathanBarryPredergast,1933年9月3日生於英國的約克鎮,是電影配樂史上最負盛名的老一輩電影音樂大師之一。他早期為11部007系列影片所譜寫的配樂中,帶有爵士搖滾風格的邦德主題膾炙人口、歷久不衰。約翰·巴瑞曾獲得4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生的自由》、《冬獅》、《走出非洲》和《與狼共舞》,以及1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生的自由》中的《BornFree》。約翰·巴瑞的作品大致可以區分成早期的爵士搖滾,與近期的唯美管弦樂兩種典型風格。
他的代表作為大家所熟知的有:《007系列》前期的作品、《午夜牛郎》、《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與狼共舞》、《時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桃色交易》、《卓別林和他的情人》(Chaplin)。
TOP3:電影音樂靈魂詩人—— 埃里奧.莫利康內(Ennio Morricone)
在眾多的配樂大師中,埃尼奧·莫里康內是一個絕對無法被忽視的名字。從工作時間上,他已經浸淫配樂屆超過50年之久;從作品數量上,他參與製作的影視配樂近500部,絕對稱得上是高產;從涉獵領域來看,電影、電視全面開花,而且從歐洲到亞洲再到好萊塢,配樂作品涵蓋全球各大國,建樹頗豐;在業界獲得的榮譽也堪稱重量級,第79屆奧斯卡所賦予他的終身成就獎,更是對這位配樂大師的最大肯定。回望他的配樂作品,《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美國往事》《鏢客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埃尼奧·莫里康內經手的經典之作不勝枚舉。
TOP4:獨樹一幟的風笛——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詹姆斯·霍納1953年8月14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早年師從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古典音樂大師GyorgiLigeti,後在南加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獲得音樂作曲碩士和博士學位。在他獲得博士學位後,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轉入電影界,為美國電影學院及新世界電影公司出品的一些低成本恐怖片或科幻片配樂。詹姆斯·霍納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高手,他所創作的情感主題音樂以其優雅的旋律、強烈的情節暗示帶出唯美華麗、充滿詩意的配樂風格,在樂壇獨樹一幟。
其代表作有:《光榮》、《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勇敢的心》(Brave heart)、《阿波羅13號》(Apollo 13)、《泰坦尼克》、《蒙面佐羅》(The mask of Zorro)、 《Deep impact>(末日大撞擊)、《The devil』s own》 (Harrison Ford)、《美國鼠潭》。
TOP5:如日中天的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
漢斯.季默是最近最如日中天、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大師之一,擅長將傳統的弦樂與先進的電腦合成樂相結合,他的創意和膽識令他足以勝任不同類型影片的音樂創作,成為當今樂壇不可多得的電聲配樂奇才。
其著名的作品有:《獅子王》(The Lion King)、《埃及王子》(Prince of Egypt)、《The Thin Red Line》、《獵殺紅色十月》(Crimson Tide)、 《石破天驚》(the rock)、《斷箭》(Broken Arrow)、《雨人》、《黑雨》(Black Rain)、《綠卡》(Green Card)。
TOP6:電聲配樂的高手—— 范吉利斯(Vangelis)
范吉利斯(Vangelis)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集創作,演奏和音樂製作於一身,一個真正的全才。被人們稱為現代的瓦格納(Richard Wagner)。他的許多史詩般的電子音樂作品和電影配樂深得樂迷們的鍾愛。如 『Chariots Of Fire』 影片〖火的戰車〗配樂,『Theme from Antarctica』電影〖南極〗主題曲,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影片〖哥倫布〗配樂等等。
1970年代的范吉利斯全心投入電子音樂創作,並轉往倫敦為電影製作配樂,開啟他輝煌的電影配樂時代,其中包括1981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的「火戰車」、1982年的「銀翼殺手」、1983年的「南極物語」、1992年的「1492征服天堂」等重要作品,范吉利斯開創了電子音樂與電影配樂的嶄新前景,奠定了所謂未來太空音樂的發展,可謂居功厥偉。
也許正是因為范吉利斯的無師自通,他的音樂具有獨特的無法復制性,他以鍵盤音樂為基礎,巧妙融合古典、流行、電子、new age 等音樂元素,發展出綿密的管弦樂法以及嶄新的電子音樂語法,而他身兼作曲、編曲、製作的能力,更完整地呈現他的音樂理念,從早期古典樂器到後來的新電子音樂,在范吉利斯手中誕生出嶄新的表現方式,成為一種未來感十足的新音樂。范吉利斯的成就,不僅反應在全球的唱片銷售數字以及無數的得獎紀錄,國際天文聯盟更決定將新發現的「6354號星雲」正式定名為「Vangelis」,藉以向這位音樂大師致敬。
TOP7: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Maurice Jarre)
大家熟知的《人鬼情未了》(Ghost)的主題曲,就是他的佳作之一。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Maurice Jarre):作為著名導演大衛.里恩的親密合作夥伴,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無疑是本世紀電影音樂創作領域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
莫里斯1924年9月13日出生於法國里昂,少年時代,和乎對音樂一竅不通。一次偶然的機會,莫斯被父親播放的一張唱片《匈牙利狂想曲》深深吸引,於是便立志成為一名指揮。在朋友的鼓勵下,莫里斯考取了巴黎國家音樂學院,畢業之後,他加盟聖路易斯馬胡劇院管弦樂團擔任編曲和指揮。從50年代起,莫里斯正式開始他的電影音樂創作生涯。由於他精通俄羅斯、印度、日本、南美和阿拉伯等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文化,因此被稱為「電影配樂多面手」。
在莫里斯眾多的配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作品皆來自大衛.里恩執導的影片,它們是《阿位伯的勞倫斯》(1962年),《日瓦戈醫生》(1965年)和《印度之路》(1984年),他精湛的配樂藝術使他三次登上奧斯卡領獎台。其中,他為電影《日瓦戈醫生》創作的「拉拉主題曲」更是當年最為暢銷的單曲。60年代中期以後,莫里斯獎創作重心轉移到了萊塢,他與不少世界級名導如希區柯克、約翰.休斯頓、伊里來.卡贊等都有成功合作。1988年,由他為電影《霧中的猩猩》創作的音樂使他再度榮獲奧斯卡提名。1991年,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的精彩音樂又賦予他ASCAP大獎得主這一無上榮耀。莫里斯.賈爾輝煌的音樂生涯足以他成為世界電影音樂創作史上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
TOP8:日本電影配樂的殿堂級人物——喜多郎
說喜多郎是天才,是因為他從未接受過音樂方面的教育,甚至看不懂五線譜,從前用他自己的方式記錄音樂(有點類似圖畫),但他的確是個多才多藝的音樂家,除了演奏吉他、貝斯、鍵盤、簫及許多其他的樂器之外,他還作曲、編曲、製作。
可以說,早在70年代便開始致力於研究電子合成音樂的喜多郎(kitaro),是New Age音樂的首席代表,他的作品有著日本New Age音樂開路先鋒的獨特風格。
將古典、流行、爵士融入電子音樂,這種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方魅力,使得kitaro從首部作品《天界》面世開始,就得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聽眾的肯定(當然很多人對於他的音樂比對他本人更為熟悉)。
1980年喜多郎與美國GeffenRecords簽約,(他現在的唱片公司是DomoRecords),喜多郎的專輯正式進軍美國。1993年及1997年,喜多郎完成了兩張原聲帶:《天地》和《宋家皇朝》。前者獲得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後者則贏得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在喜多郎的音樂生涯中,共被格萊美獎提名多次。喜多郎後來的風格和早期不同了,樂器的使用也更為廣泛,有人說少了早期的寧靜,但是,不論過去現在或是未來,不論曲風再怎麼改變,喜多郎作曲的用心及對大自然的關懷是永遠不會變的。
TOP9:電影音樂家——托馬斯.紐曼Thomas Newman
一般來說,Thomas Newman的音樂並不像典型的好萊塢電影音樂,具有高度的戲劇性和煽動力,反而呈現內斂沈穩的性靈色彩,看似平淡卻另有一番省思沉靜的意境,其間也不乏令人意外的輕狂,活力與熱情。
Thomas Newman到目前為止,曾在1994年以《新小婦人》與《肖申克的救贖》同時入圍金像獎,並在次年以《Unstrung Heroes》再度入圍金像獎喜劇既音樂劇類最佳電影音樂,1999年的《美國麗人》更是大受矚目,此外Thomas Newman也一再受到其它影展與影評人的肯定,配樂的邀約不斷,雖然如此,有一位聲名顯赫的父親,對於電影配樂的工作,Thomas Newman偶爾還是會感慨:I Never Felt Easy。但從Thomas的成績與受到的歡迎來看,他已然走出自己的音樂生涯,並且走的有聲有色,
TOP10:用真誠感動人們——澤貝紐·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
澤貝紐·普瑞斯納,1955年出生於波蘭的Bielsko-Biaka,第一部電影配樂是在1978年,由Antoni Krauze導演的《The Weather Forecast》。從此,普瑞斯納與電影配樂結下不解之緣,尤其是與波蘭大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合作,更讓普瑞斯納一躍而成為國際知名配樂大師。
普瑞斯納所獲得的榮耀獎項包括:1997年柏林影展銀熊獎;1996年吉恩·貝克(Jean Becker)導演的《愛麗莎的情人》(Elisa),以及1995年《紅**深》兩片讓他獲得兩次法國影藝學院愷撒獎;1995年獲得波蘭錄音工業獎;1994年獲得The Mayor of Krakow』s Medal終生成就獎;1991年、1992年、1993年三度獲得洛杉磯評論協會年度最傑出電影配樂獎;1992年、1993年兩度獲得金球獎;1992年因為向海外介紹波蘭文化的傑出成就,獲得最佳外交總理獎等等。目前普瑞斯納是法國影藝學院會員。
在電影原聲帶的銷售成績上,《雙面維羅妮卡》原聲帶自1991年發行後,至今全球銷售超過三十萬張,1992年獲得法國金唱片。紅白藍三部曲全球銷售超過七十萬套;另外《普瑞斯納的音樂》(Preisner』s Music)專輯收錄近十年來他的電影音樂創作,在波蘭銷售超過六萬張成為白金唱片。
F. 一部美洲入侵者與印第安土著居民斗爭的電影
出自《新世界 》The New World (2005)
導演: 泰倫斯·馬力克
編劇: 泰倫斯·馬力克
主演: 柯林·法瑞爾 / Q'orianka Kilcher / 克里斯蒂安·貝爾 /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傳記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 阿爾岡琴語
上映日期: 2005-12-25
片長: 135 分鍾 / 172 分鍾(extended cut) / USA: 150 分鍾(original cut)
G. 探險的電影有哪些
關於探險的電影有很多啊:
《木乃伊1、2、3》: 第一部拍的最好,其他兩部的情節一般,特效很好。
《印第安納瓊斯1、2、3、4》:又叫奪寶奇兵,81-89年拍了前三部,09年拍了第四部。典型的冒險電影。
《國家寶藏1、2》:根據美國歷史杜撰的尋寶故事,尼古拉斯凱奇主演。
《指環王》三部曲:經典的魔幻史詩冒險電影。
《地心游記》:1959年的版本最好。2008年重拍的那部比較一般,但畫面和電影技術有提升。
《圖書館員》系列:只看過三部。有點電視電影的味道,但內容和奪寶奇兵類似。
《賓虛》:經典電影,以賓虛的經歷為線索,講述了耶穌的一生,也算是冒險電影吧。
《沖出寧靜號》:寧靜號飛船的太空歷險記。
《銀河系漫遊指南》:英國式幽默電影,講述在地球被宇宙拆遷辦公室毀了之後,一個英國人的銀河系冒險旅程。
《80天環游地球》:經典的科幻冒險。
《亞瑟王》:圓桌武士的冒險旅程。
《外星人保羅》:風格幽默的冒險電影。外星人保羅逃離地球人追捕的故事。
《撒哈拉》:類型片,情節很一般,動作場面還可以,大部分場景都能看到汽車在沙漠戈壁中飛馳追逐。
《絕嶺雄風》:史泰龍主演,純粹的冒險動作片,沒有魔幻元素。
《冰封168小時》:講述兩名登山者的遇險的故事。
《垂直極限》:營救登山者的大冒險。
還有地心游記1.2 奪寶奇兵 奇異精靈事件薄 納尼亞傳奇系列 無價之寶 指環王系列 金剛 垂直極限 觸及巔峰 黑暗侵襲 木乃伊系列 古墓麗影 圖書館員系列 七寶奇謀這些都不錯的哦!
這是我之前被採納過的答案,希望你也喜歡~~~
H. 求關於美國屠殺印第安人的電影!!!有追加分哦!!!
http://lib.verycd.com/2004/10/16/0000023334.html
中文名稱:搜索者
英文名稱:The Searchers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56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http://lib.verycd.com/2003/10/25/0000000386.html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導演:
凱文·科斯特納 Costner, Kevin
主演:
凱文·科斯特納 Costner, Kevin
瑪麗·麥克道尼爾 Mcdonnell, Mary
格拉漢·格里尼 Greene, Graham
獲獎:
獲第6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響和最佳音樂等共七項大獎。
I. 根岸季衣的電影
2011年12月《輕蔑》
2011年08月《白兔糖》
2010年10月《天堂故事》
2010年06月《貓咪出租》
2010年04月《碎片》
2008年11月《那天以前》
2008年08月《歡樂頌》飾 冢田真由美
2008年03月《哀憑歌:血眼》
2008年01月《完全沒問題》
2007年08月《二十二歲的分別 彼岸花物語》
2006年10月《悲傷天使》
2006年09月《貝魯娜的尾巴》飾 Mikiko Suzuki
2006年07月《神的左手 惡魔的右手》飾 Miwako Tani
2006年04月《鬼伎回憶錄》飾 內務
2006年02月《鋼盔美眉的異想世界》
2006年01月《怪談新耳袋—幽靈屋》
2005年09月《那個座位》
2005年08月《印第安之夏》
2005年08月《妖怪大戰爭》飾 Sunakake Baba
2005年08月《怪談新耳袋:幽靈公寓》
2005年02月《少女殺手阿墨2》飾 Yone
2005年01月《來日知華》
2004年12月《理由》飾 Satoko Sunagawa
2004年09月《奶油檸檬》
2004年05月《飼育的房間:連鎖種》
2004年02月《向世外的俱樂部進軍》飾 Mitsue Hirayama
2004年02月《葯房女孩》
2003年10月《飼育的房間:最後的棲身之所》
2003年08月《動起來》
2002年11月《圈套劇場版1》飾 Kikuhime
2002年11月《飼育的房間》
2002年08月《命》飾 Sugihara
2002年05月《嫁入煩家的天使》飾 Toshiko Yaguchi
2001年10月《柏拉圖式性愛》飾 Yukiko Kadokura
2001年08月《佛》飾 Chizuko
2001年07月《可笑的兩個人》
2001年05月《赤橋下的暖流》飾 Tomoko Sasano
2000年10月《向日葵的聲音》飾 Tomomi的媽媽
2000年06月《渚》
2000年04月《瘋狂星期一》飾 近藤美代子
2000年03月《切膚之愛》飾 Rie
2000年01月《玻璃之腦》飾 Nurse
1999年09月《大怪獸空中決戰3》
1999年08月《死國》飾 Teruko Hiura (Sayori's mother)
1999年07月《學校怪談4》
1999年07月《那個夏天的日子》飾 Woman at table
1998年02月《感官新世界》飾 Yoshi Kikumoto
1997年05月《迷霧》
1996年03月《女優靈》飾 Tokiko Tsutsumi/Hitomi's agent
1995年09月《明天》飾 Yuuko Ichigase
1995年04月《神風72小時》
1995年04月《流砂幻愛》飾 Ms. Nezu
1993年01月《護理來電》飾 Minako Nishimura, Chief nurse
1992年《青春搖滾》飾 Kinue Fujiwara
1991年05月《八月狂想曲》飾 Kane的醫生
1990年05月《夢》飾 Mother carrying child
1987年《漂流教室》飾 TV Reporter
1986年10月《海與毒葯》飾 Ueda, Nurse
1986年10月《到荒野去,到山上去,到海邊去》飾 Sakae的媽媽
1986年04月《他的摩托,她的島》飾 Mama at Michikusa
1985年04月《寂寞的人》飾 Makoto的媽媽
1983年07月《穿越時空的少女》飾 Namiko Tachibana
1981年10月《惡靈島》飾 Tome, Maid
1980年10月《野獸之死》飾 Yukie Hara
1980年04月《五番町夕霧樓》
1979年04月《復仇在我》飾 Keiko O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