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成事在人優秀觀後感
篇一:電影《成事在人》觀後感
近日,綠城集團旗下的《北京御園匯》會館組織全體員工集體觀看了美國電影《成事在人》。說是作為20XX年8月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要我們每個人都寫一篇關於電影的觀後感。電影《成事在人》主要的是講述了經歷多年牢獄之災後成功競選南非總統的納爾遜·曼德拉與率領南非球員贏得19XX年橄欖球世界盃的球隊隊長弗蘭克斯·皮納爾,如何化解種族仇恨的故事。曾經倍受種族隔離制度摧殘的曼德拉毅然支持一支以白人為主的球隊代表國家出戰,而這支球隊則用無差別的體育精神感染了原本內心存在隔閡的隊員們以及全體國民。這也更加彰顯了納爾遜·曼德拉的偉大及其人格魅力!
納爾遜·曼德拉的一生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作為酋長的兒子,他本可以衣食無憂,安享一生,但他卻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了另一條布滿坎坷和凶險的道路——消除種族的隔離,為此他不惜付出了近三十年的牢獄之災。但他的心中卻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光明永遠屬於熱愛祖國,人民和生活的人……影片中所傳遞出的大愛,團結,協作及其所產生的民族凝聚力。就企業而言,我想談談如下幾點感想——
1,人格魅力:影片中納爾遜·曼德拉的人格魅力是我最受感動的,在經歷了二十七年的牢獄之災之後,他並沒有囿於個人恩怨,當選總統後不但沒有報復對他迫害的種族主義者,反而重用白人做自己的保鏢,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仍在獄中」。若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來說,這樣的人格魅力也當有借鑒作用。用人之道也是一門藝術,孔子在《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就曾這樣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說的就是上級對下級若多一些禮遇,那麼下級就容易指使了。反之,則疏。即使當面恭敬,也將敬而遠之,離心離德!用人之道不光是要用聽話的人,個性的人也要適才而用,清人顧嗣協在《雜興》一首詩中就曾這樣說過「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取短,智高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說用人要揚長避短,不要求全責備。
2,集體凝聚力:凝聚力對於做任何事情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企業。只有在企業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之後,才有可能欣欣向榮,可持續地發展,才有可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如果企業喪失了凝聚力,人心渙散,那後果是可想而知。凝聚力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形成的,他需要有持續的企業文化做滋養,也就是這個企業的創始人的人格魅力所決定的。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影片中曼德拉的人格魅力,就影響了他周圍的人,國家,甚至全世界。所以他就能在他的國家消除種族隔閡,就能讓白人球隊代表國家出征,而成為黑人和白人團結融合的紐帶。至於我們的會館,我想就凝聚力方面做的也很不錯,比如定期給員工過生日,組織員工去旅遊等,事情雖小,意義非常。這樣不光給員工休息和交流的機會,也給企業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當然如果能夠經常的組織一些書法,歌詠,體育之類的比賽活動,效果當更妙!
3團隊協作精神:影片中跳羚隊的團隊協作精神也是值得稱道的,在遭遇了人心浮動和一連串的挫折之後,痛定思痛而重新振作起來,最終取得了勝利。做企業也是如此,如果也效法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那將是企業的悲哀,也是企業家的短視。在這方面被稱為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做的相當成功。雖然他的企業用人「終身制」也有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但在穩定員工隊伍和企業的長期發展中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也是一個很謙和的人,見誰都禮貌在先,他的經營哲學就是:「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當然員工也要以企業為榮為榮,以企業為辱而辱,這才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要知道一個企業的內部不團結,上下猜忌,員工經常的跳槽,定將是企業的悲哀!有一個精誠團結,互相協作的管理,生產和經營團隊,就一定能夠讓企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好了,最後就讓我在寫給曼德拉的一首詩作為本篇觀後感的結束。
《曼德拉》
從黑暗中走來
把光明藏於心中
歷盡劫難
一生追求平等和自由
你用大海一樣的胸懷
寬恕你的「敵人」
讓他們再大愛中感受你人格的魅力
你知道
假如這個世界還能創造奇跡
和諧共生
就應該不分種族
不論貧富
去除偏見和敵視
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20XX年8月31日晚於北京玉泉山下
篇二:《成事在人》觀後感
參加領導力第二階段培訓,又一次來到美麗的深圳,由於有重要的活動,所以當天的培訓沒能全程參加,只是下午三點鍾才到培訓現場,僅聽了岳偉老師兩個小時的演講。
晚上七點鍾,培訓公司給我們播放了一個影片「成事在人」,輔導老師讓我們看完後,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於是兩個小時的電影播放,讓我們所有的學員都感到強烈的震撼。當影片到了最後場面,南非橄欖球隊和紐西蘭橄欖球隊爭奪冠軍比賽進入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團隊的精神、頑強的鬥志和必勝的信念,讓南非橄欖球隊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時,現場就不時響起了培訓學員的激情的掌聲,而頑強的南非隊最終獲得了冠軍之後,所有的學員站起來給南非隊橄欖球隊鼓掌,給南非黑人總統曼德拉鼓掌。
而我為影片中主角曼德拉總統那兩句台詞在思考,「我,是我命運的主宰者,我,是我靈魂的掌舵人」。曼德拉一個偉大的智者,具有強大的意志,不屈服於命運,用德行約束自己,感染部下。我在想,一個人活著如果沒有靈魂,那就相當於行屍走肉,實際上他已經死了;一個團隊如果沒有靈魂,那就是一盤散沙,實際上就沒有戰鬥力;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靈魂,那就是混亂,實際上就是落後和被人欺辱。
曼德拉,這位南非黑人偉大的傳奇,就是南非這個國家的靈魂。長達二十多年的牢獄服刑,在不大的黑牢空間里,他以堅定的信念,不屈的鬥志,塑造了一個偉人偉大的靈魂。正像曼德拉在獄中讀過的那首英國著名詩人的詩一樣,《不可征服》,「透過覆蓋我的夜色、我看見黑暗層層疊疊。 感謝上帝賜予我,不可征服的靈魂。就算被地獄緊緊拽住,我,不會畏懼,也決不叫屈。遭受命運的重重打擊,我滿頭鮮血,卻頭顱昂起。在憤怒和悲傷的天地之外,聳立的不只是恐怖的影子,還有,面對未來的威脅,你會發現,我無所畏懼。無論命運之門多麼狹窄,也無論承受怎樣的懲罰。我,是我命運的主宰者。我,是我靈魂的掌舵人。」
曼德拉出獄後,懷著大愛的胸懷,以身作則,以德報怨,沒有一些人希望的秋後算賬,睚眥必報,寬恕所有過去迫害他的敵人。而且用真情和國家利益征服了身邊所有的白人和黑人。影片的曼德拉在成為南非總統之後,日理萬機為國家工作,他的內心裡就是要消除人類種族的隔離與歧視,通過給一個白人統治下的帶有種族歧視標志的橄欖球隊注入了新的靈魂,最終通過體育比賽這個事件,凝聚了南非人心,消除種族歧視,泯滅了民族的仇恨。
影片以曼德拉出獄後為起點,以感人的細節刻畫了曼德拉內心世界,他目光深遠,他的胸懷,就像他出獄後的一句話,「當我走出監獄的時候,我知道,如果我不放棄種族的仇恨,那我雖然出獄了,我仍然還在監獄中」,一個領袖的風范就在於此。影片中很多細節都是描述如何做好一個領導者,如何指揮一個團隊。當橄欖球隊處在頹廢的時刻,曼德拉以偉大的人格感染和說服教育,征服了不贊成曼德拉當總統的球隊的隊長。而改變的隊長,通過榜樣力量讓自己的橄欖球隊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再一次印證了岳偉老師所講的偉大的團隊需要強將指揮,需要精神支撐,需要情感激發。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曼德拉竟然別有意識的叫上了球隊每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種激勵員工向上、得到最大尊重的領導藝術,值得我們企業領導者學習。
當然影片的情節有些誇張,一場體育比賽怎可能消除幾百年種族的仇恨,現實中的南非種族歧視仍然存在,白人和黑人貧富依然差距很嚴重,曼德拉也不可能真正徹底解決過種族歧視問題。影片的主題情節過於理想化。
我認為在激烈動盪的年代,過於仁慈不可能帶領一個國家走向富強,曼德拉絕對是一個好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智者,但他絕對不是一個稱職的領導者。一個領導者必須恩威並重,必要的時候,就要採取鐵的手腕,方可能掌控紛亂復雜的局面,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我覺得曼德拉很像中國明朝的一位皇帝,他就是明朝「土木堡事件」的犧牲者,明英宗皇帝。他在土木堡事件中,被瓦刺俘虜,也經過了漫長的牢獄。但是在監獄中,他能感化看押他的獄卒,能感化所有仇視他的敵人,最後連瓦刺的高官都成了他的朋友。而這位明英宗出獄後,歷盡挫折回到祖國,還能忍受新皇帝的歧視,承受著各種痛苦和折磨,奇跡的是,若干年之後,他又一次當上皇帝。歷史上明英宗是一個絕對仁慈的好人,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明帝國就是在他手上走向沒落。
不過曼德拉確實是一位感召力很強的政治領袖,他的人格魅力,他的領導作風,仍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影片結束後,我們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們,還是爭先恐後的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篇三:《成事在人》觀後感
不可征服的靈魂
《成事在人》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是一部激勵人心的電影,是一部充滿人文精神的.電影。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成事在人。同時,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可征服的靈魂。
這部電影的核心故事是19XX年的南非橄欖球世界盃比賽,而電影中的主人公是曼德拉。剛剛結束27年牢獄之災的曼德拉,成功競選了南非總統。當時的南非政局動盪、經濟低迷、治安紊亂、種族歧視、國民內部矛盾激烈。曼德拉,這位新上任的國家領導人,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他領導人們破除種族隔離制度,身先士卒,僱傭白人保鏢,在各方面努力建立不同膚色的溝通。作為19XX年橄欖球世界盃的東道主,南非重回國際體育大家庭。不過,南非的橄欖球隊跳羚隊,隊員都是白人,因此,被很多黑人看做種族歧視的代名詞。在他們國家橄欖球隊出現危機的時候,曼德拉為這個球隊站了出來,為他們打氣,為他們吶喊加油,在精神上給予最好的輔導。他接見了跳羚隊的隊長皮納爾,兩人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皮納爾帶領著白人球員走訪了南非各地,把橄欖球運動普及給普通民眾,讓這項運動成為了黑白聯合的紐帶……
我對橄欖球不太了解,更理解不了為什麼如此眾多的人對體育的瘋狂、迷戀。這部影片卻讓我明白了體育的魅力,體育的精神。我仍記得影片中跳羚隊的隊員們說:「足球是紳士們的流氓運動,橄欖球是流氓們的紳士運動。」而我想說的是:「橄欖球是一項拚命的運動。」剛開始,我不理解導演為什麼要讓我們看他們「拚命」的比賽,心想這不是很無聊嗎?可是,越看下去,我越激動緊張,隨著他們的比賽而激動緊張。這時的我,已經融入到了比賽中,雙拳緊握,想為他們加一把力;有人受傷,想扶起他,「千萬挺住」;錯失了時機,不禁扼腕嘆息;不放棄而繼續「拚命」,感動充盈;贏得了球,欣慰又驕傲。這是多麼奇妙的感覺啊!
體育,能令人奮進;體育,能增強勇氣;體育,能實現自我;體育,能融化感動冷硬的心,使人們消除隔閡,團結在一起;體育,賦予人們不可征服的靈魂!
從曼德拉的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心靈美、精神美,曼德拉具有獨特非凡的人格魅力,不僅成就了他自己,還深刻地影響著他身邊的人。曼德拉和藹慈祥,有著一顆寬容偉大的心。他以堅強的意志,承受住了27年之久的牢獄之災,並且始終不放棄自己。而且難得的是,經過那麼漫長的牢獄時間,他的性情卻始終那麼溫和,沒有對社會充滿仇恨,沒有報復,而是心中充滿了大愛,不計前嫌與人共事,感激社會,回報社會,為南非鞠躬盡瘁。這是一顆多麼寬容偉大的心啊!
他不顧身體疲勞地工作,晨練時累倒在街道上;他不懼危險,堅持到比賽球場,與每一位運動員握手,記住他們沒一個人的名字,為他們加油打氣;他不考慮是否會影響政治上黑人對他的支持,毅然決然支持、說服保留跳羚隊;他不管多麼忙碌,總會時刻關注跳羚隊的比賽,為他們分析形勢;在世界盃比賽的時候,他穿上跳羚隊的運動衣,和千千萬萬南非人民坐在一起,激動地為他們的球隊加油……這些,怎麼能不令人感動?
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詩歌偉大的力量,它直達人心、超越一切、永恆深刻,在今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放棄詩歌呢?熱愛詩歌吧!熱愛詩歌,就是熱愛生活!詩歌是不可征服的!靈魂是不可征服的!被征服的,永遠只是脆弱的肉體!我們追求的,正是曼德拉式的不可征服的靈魂!正是詩歌中給予人類的力量!讓我們大聲地朗讀吧!
透過覆蓋我的深夜
我看見層層無底的黑暗
感謝上帝賜我,不可征服的靈魂
就算被地獄緊緊攥住,我不會畏縮,也不會驚叫
經過一浪又一浪的打擊,我滿頭鮮血不低頭
在這滿是憤怒和眼淚的世界之外,恐怖陰影在游盪,還有,未來的威脅
可是我毫不畏懼
無論我將穿過的那扇門有多窄,無論我將肩承怎樣的責罰
我是我命運的主宰,我是我靈魂的統帥
這是19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威廉?亨利的詩歌《不可征服》。我在腦海中不由地想像:在黑暗、潮濕的牢房裡,飽經滄桑的曼德拉,用枯瘦的雙手,撫摸這具有魔力的文字,默念這給人力量的言語,從中汲取勇氣,點亮希望。
監獄的牆壁再厚,怎敵得了詩歌的穿透力!
監獄的光線再暗,怎擋得了詩歌的萬丈光芒!
監獄的生活再苦,怎能磨滅詩歌帶給心靈的慰藉!
監獄的空間再狹小,怎能阻止不可征服的靈魂飛往廣闊的天地!
是啊!正是這首詩歌,陪伴曼德拉走過了灰暗的牢獄生活,鼓勵他,給了他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不可征服的靈魂,最終使他走向了成功。他又以這首詩歌鼓舞了皮納爾,使灰心喪志的跳羚隊重振志氣,團結一致,最後贏得了比賽。
影片中還提到了南非的國歌,當時的南非國歌由於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矛盾,並不能成為真正的國歌。有人熱愛,有人無視,有人痛恨,這國歌里交織了多少人、多少情緒。可是,音樂是沒有界限的,通過曼德拉的努力,跳羚隊奪得冠軍的結果,我們最終看到,南非人民沸騰了!他們不由自主地起立,懷著崇敬而激動的心情,深情地唱起他們的國歌。這一刻,令我久久地感動,令我想到我們國家的國歌,想起每一次聽到、唱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心中的激盪和驕傲。
政治、體育、人性、詩歌、音樂,彼此間交織在一起,最終促成了民族團結和體育精神的結合、共贏。美好的東西可以讓人忘記紛爭,忘記宿命,強大的精神同樣可以,而真、善、美結合的力量更能夠創造奇跡。的確,他是一位偉大卓絕的領袖。有人說「沒坐過牢的人生不完整」,這句話的精神內核大概是:未經孤獨考驗的勇氣不鋒利,未經認真審視的人生不完整。27年囹圄生涯賦予這位黑人總統的是不可戰勝的勇氣、智慧和決絕,是不可征服的靈魂!
Ⅱ 您對《地心引力》(2013年電影)有何評論
電影是一種視覺媒介。電影應該通過攝影,表演和剪輯來講述他們的故事,而不是吐出一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許多電影都試圖做到這一點,但很少有像阿方索·卡倫(AlfonsoCuarón)的《重力》(Gravity)那樣成功的電影。
但是腳本並不是重力的榮耀所在,而是Cuarón創造的內在體驗。空間成為英雄和反派,邊界和陷阱,障礙和目標。這部電影是一部驚心動魄的驚悚片,並沒有嘗試更多。
這就是為什麼Cuarón的電影是使用電影的視覺媒介的近乎完美的實現。它既不試圖講述一個深刻的故事,也不試圖造就偉大的人物,但它仍然使您充滿每一種預期的情感。它不會讓你喜歡角色,而是會讓你覺得自己是角色。
一個角色被黑洞的引力吸引到電影的宇宙中。
Ⅲ 求千與千尋的影評(800)字以上
關於千尋與小千
「忘了名字就回不去了」——白龍
湯屋在影片中被比喻為充滿誘惑、慾望、嫉妒和排擠的現實社會,千尋其實是一個剛剛從象牙塔中走出的女孩,名字在這里其實指的是人最初的價值觀。
初到湯屋,「千尋」被改成了「小千」,象徵了初入職場人原有的價值、底線會受環境影響改變。
記住名字就是把握住自己最初的原則。
忘了名字就是忘了自己的原則,被環境改變著。
回不去指失去了自我,找不到最初的理想,偏離了航線。
1:影片中的湯屋被比喻成現實社會,雖充滿骯臟與混亂,卻也能讓我們在當中找到生命的真善美。
2:千與千尋是主人公在兩個世界的不同名字。喻示著兩個不同性格的千尋。現實中,她懶惰,厭學,膽小;在另一個世界中,她堅強,勇敢,激發出無限潛力。
3:影片中的河神形象一直是大家所討論的話題——為什麼河神是那麼骯臟,渾身充滿垃圾,以至於被誤認為腐爛神。而最後卻是千這個小女孩凈化了他?也許,這正象徵著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對江河的污染,而要千尋去凈化他,也是說明人類所造成的結果,需要人類自己來解決。
《千與千尋》是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獻給曾經有過10歲和即將進入10歲的觀眾的一部影片,它以現代的日本社會作為舞台,講述了10歲的小女孩千尋為了拯救雙親,在神靈世界中經歷了友愛、成長、修行的冒險過程後,終於回到了人類世界的故事。
佛教說,入世的生活是物質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與千尋》正是藉由小女孩千尋的經歷,在積極探索一條入世的道路。千尋由一個物質世界跌入一個對於她來說全然陌生和充滿著困境的神靈的世界,「回歸」將是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取勝的魔法只有一句話——「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尋最終發現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她於是努力以成長的主題去實現自己對世界的懷疑與期待。
「在萬物重生的早晨,來到靜寂無聲的窗前,一切歸零之後漸漸充實,不再去追尋海的彼岸,耀眼的寶物一直就在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發現。」
宮崎駿沒有迪斯尼那麼花哨,他甚至有些落伍,直到現在,他還堅持用手工繪畫而不是電腦繪圖來完成自己的卡通片。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說是一部電影,用什麼去打動別人,這就是人文。所以,宮崎駿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個人,而不是一個個沒有知覺的卡通。
電影的力量在於動人,卡通的力量在於純真,宮崎駿掌握了這些力量,他取得了理所當然的勝利。——《新聞晚報》
「這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鬥的冒險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斗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里如何生存。學習人類的友愛,發揮人本身的智慧,最終千尋回到了人類社會,但這並非因為她徹底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於她挖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的緣故。現在的日本社會越來越曖昧,好惡難辨,用動畫世界裡的人物來講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這就是我製作電影時所考慮的。」——本片導演宮崎駿
《哈利·波特》和《千與千尋》都是很流行的幻想文學作品,都很受歡迎,但從想像力這點來看,前者不如後者。日本漫畫家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非常好,把孩童時期的想像力都發揮出來了。如果比較兩部作品,可用搭積木來做比,有一堆各色的積木,《哈利·波特》很好地使用這些積木搭了一座非常好的建築物,而《千與千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創造了另一套積木。——評論人楊鵬
宮崎駿的許多影片被稱為「成人童話」是有根據的,他的影片是對社會、人生的一種深遠層面的思考,雖然他本人一直保持著對少年題材的特有的偏愛,但也不可避免地從成人視角出發,例如《紅豬》是作者自傳性的作品,《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等都是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話題,都旨在給現實中盲目著破壞平衡的人們一個啟示(特別《幽靈公主》MPAA給它分級是PG-13,即不適合13歲以下的觀眾觀看)。 宮崎駿也絕不是要將動畫變成為成人的專利,《千與千尋》就是他為孩子們所做的一部影片,他從千尋的視角出發去看世界,千尋的想和做,宮崎駿都完全依照兒童的思維進行,這就使小觀眾們對影片多了一絲認同,少了一絲間離效果。
遷往新家的途中,10歲的小女孩千尋和父母無意中撞入了一座隱藏在山林深處的奇怪小鎮,空盪盪的街道邊,店鋪一家連著一家。在路邊的小吃店裡,熱氣騰騰的食物讓千尋的父母忍不住大吃起來,然而千尋卻注意到這個地方真的是一個人影也看不到,這一切背後一定藏著巨大的秘密!它是什麼呢10歲的小女孩千尋又會遭遇怎樣的冒險呢?這就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峻的最新大作《千與千尋的隱秘》要為我們講述的故事。
源於食物的慾望,父母觸犯了規條而被變成了豬———這是宮崎峻一個典型的情節,一個絕妙的黑色幽默。才10歲的女孩千尋被迫在幻境之城的神仙浴場里討生活,突然面對人生的窘境,千尋根本無法選擇,但在艱苦的勞動中,柔弱的千尋發現了那沉睡在她內心的力量,也第一次真正地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愛。終於她要出發去解救陷入詛咒的父母和她所愛的人。
有點離奇,有點黑色的幽默,卻又充滿了厚重的哲理和動人的溫情,這就是宮崎峻動畫的魅力。
3年前宮崎峻在創作另一部著名的動畫大片《幽靈公主》時,就得了嚴重的手疾,年紀已過半百的他是忍著傷痛完成了那部讓人回味深遠的動畫的,在《幽靈公主》的首映試上,宮崎峻早就宣布從此封筆。可3年之後,這位60多歲的老人終於還是忍不住重出江湖。而且一出手就是這部製作極其精良的動畫巨作———《千與千尋》,它不僅在今年2月拿下柏林金熊獎,更在日本國內突破了《泰坦尼克號》創下的票房紀錄。這是不是讓人不可思議?
原只是為了孩子創作的此片,《千與千尋》卻讓更多的大人醒悟到已經失去的純真與熱情。
和宮崎峻過去的作品一樣,這部《千與千尋》保持了他一貫的畫風,水彩畫出的風景透著靈氣和清新,精細的建築描繪中又藏著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線條簡單的卡通形象又不失單純與可愛,這些都讓你很容易就分辨出宮崎峻特有的風格。
當你走進宮崎峻的世界,你彷彿遠離了世俗的人生,這里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被賦予了靈性:可愛好玩的運煤螞蟻、有八隻腳的鍋爐老頭、外表冷峻內心熱烈的小白、橫蠻的女巫湯婆婆和她那胖得無法移動的寶貝兒子、脆弱可笑的無臉人,甚至那巨大的神仙浴場也像是一個有著生命的巨蟲,還有那被大海包圍的車站又通向何方?
然而這也是一個現實的世界,這里上演著所有人生的悲喜劇。它不是簡單的教化,不是簡單的善與惡的對決,所有的故事、沖突的都源於人的內心,是對自我的艱苦尋找。
Ⅳ 尋找蝴蝶效應影評!
蝴蝶效應影評3則
《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
導演/編劇:埃里克·布雷斯Eric Bress
J·麥凱伊·格魯伯J. Mackye Gruber
主演:艾什頓·庫奇Ashton Kutcher 飾 埃文·泰瑞博
艾米·斯馬特Amy Smart 飾 凱勒·米勒
凱文·施密特Kevin Schmidt 飾 少年蘭尼
米羅娜·沃爾特斯Melora Walters 飾 安德里亞·泰瑞博
類型:劇情/科幻/驚悚
級別:R級(暴力,性內容語言和輕微毒品使用)
片長:113分鍾
發行:新線New Line Cinema
上映日期:2004年1月23日
官方網站:www.butterflyeffectmovie.com
劇情簡介:夢想回到過去改變現在
伊萬(艾什頓·庫奇飾)最近感覺有點迷失,這個有著不幸童年的大學生,在小時候經歷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損壞了他原本完美的人生。可怕的是,這些事情就像消失進了黑洞一樣,伊萬怎麼也想不起來。
孩童時的那些可怕記憶殘留在他的腦海里,纏繞著他現在的生活,令他無法安心,他只依稀記得那時自己是和幾個好朋友生活在一起:凱蕾(艾梅·史瑪特飾)、琳妮(阿爾頓·漢森 飾)和湯米(威廉·李·斯科特 飾)。
在童年可怕記憶的折磨下,伊萬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醫生鼓勵他用旅行來放鬆自己,此外,每天把發生的事情一件件詳細記下來。如今,在旅行和寫日記的幫助下,進入大學的伊萬突然意識到,記錄自己每天所做事情的筆記本,可以幫助自己找回孩童時候的記憶。
很快,伊萬通過記事本找回了記憶,這些記憶讓他察覺到了自己的過錯,並因此失去了幾個好朋友。尤其是凱蕾,他童年時候暗戀的女孩。在童年記憶慢慢恢復下,伊萬慢慢的想起了小時候的許多事情,這時他才驚訝的發現,自己當年做錯了那麼多的事。
找回了記憶的伊萬並沒感到快樂,相反,內疚代替了黑洞開始折磨他,令他痛苦極了。在痛苦的邊緣,伊萬希望能夠徹底擺脫童年的陰影,於是,他幻想著用自己現在的意識,潛入童年的身體,去重新挽回那些做錯的事,並且珍惜與童年好友的友誼,好好地去愛每一個人。顯然,伊萬希望能通過改變自己的過去,來改變現在。
但是,伊萬在過去改變的每一件事,當他回到現在時都發現它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而且損害更加嚴重,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為了彌補錯誤,伊萬又再次返回過去試圖消除痕跡,但事與願違,他的所作所為只能再次導致現實世界的漸趨崩潰。於是反反復復,他奔波於日益混亂的過去與現實之間,直到不可挽回的結局。伊萬試圖改變過去,希望能與他暗戀的凱蕾一起幸福生活的夢想,也成為了泡影......
影評一:《蝴蝶效應》:向無限可能性投降 作者:郝岩冰
有些電影不是用來講故事的。《蝴蝶效應》就不是用來講故事的。
由埃里克·布雷斯 (Eric Bress) 和J·麥卡·格魯勃(J.Mackye Gruber)導演的這部作品的題目來自於混沌理論"蝴蝶效應"。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在上個世紀寫過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克薩斯州引起龍卷風?》。他說,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很可能就會導緻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洛倫芝將這種現象命名為"蝴蝶效應"。這個常識在我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造成了莫大的障礙。我試圖猜測導演的陰謀是通過一件極其微小的事情和一個極其嚴重的後果來講述一個充滿了嘩眾取寵意味的故事。這個故事有時間、地點、人物,有起因、經過、結果。但我的企圖明顯地徹底失敗了,影片《蝴蝶效應》根本就不是講故事的。
艾什頓·庫奇飾演的影片主人公艾文是個失憶症"病人"。這一病人的身份給導演留下了無限的空間去討論,而不是講述。在這一事先預設的前提之下,艾文對於往事的任何回憶都是主觀性與被迫性偶然結合的結果——當下事件和環境的影響,建立在倫理道德基礎之上的行為准則,符合這一準則的自我要求和規范,以及對於自身行為的前後因果的檢討——一起構成了艾文的回憶/想像。他唯一實在的/可以被確認的根據是他的日記。在影片中,幾乎每一次痛苦的往事回放/探討都是從艾文痛苦的生理反應開始,而一旦當他進入臆想之後,往日的世界便成了一個可以糾正和修改的世界——蓄意製造的爆炸事件有/沒有發生嚴重後果,這是第一個關節點,此後的凱麗(艾梅·史瑪特飾)、琳妮(阿爾頓·漢森 飾)和湯米(威廉·李·斯科特飾)的不同人生景遇和結果均出自於這一事件的不同結果。
如果用事件/故事構成的成分去剖析這部影片,並且嚴格認定某事是可以被確認為發生過的,而某事僅存於艾文的臆想——這顯然是沒有意義的。艾文的失憶症讓他有足夠的理由去假設過去,同時觀眾也有足夠的理由去跟隨這種假設。是艾文還是湯米挽救了那對母子的生命?艾文最終成為一個體面的人還是一個落魄的殘疾者?湯米到底是惡棍還是虔誠的基督徒?凱麗淪為了妓女還是艾文身邊漂亮的女子?甚至於諸如童年的凱麗到底有沒有在其父親的變態心理操縱下拍過影片這樣的問題,都是無法找到確認答案的。影片中所給出的每一個假定的答案都是建立在一個假定的提問之上的,而這一假定提問的發問可能又是前一假定條件的假定結果。電影《蝴蝶效應》只是通過種種互相矛盾的事件向觀眾展示了命運的無限可能性。
影片從艾文的視角出發,但並不代表就是從艾文的態度出發。如果艾文是一個純粹的失憶症患者的話,那麼他將是一個非常痛苦但是輕松的人。他童年的罪惡印象將在記憶的黑洞里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是在醫生的指導下,他開始記錄每天發生的每件事。這本日記成為了其記憶可以被探討的可能——雖然艾文每次臆想的經過和結果都不同,但共同的出發點卻都出於童年記憶的不同部分/片段。投放爆炸物是一件事,但是到底有沒有炸死人就是另外一回事;拍色情影片是一件事,但到底有沒有拍成就是另外一回事......影片的豐富恰恰就是在對於"另一回事"的探討之中被呈現的。
如果僅僅停留在對於無限可能的無限探討之中,影片顯然會陷於嘈雜與凌亂的表象之中。沒有記憶的艾文是個痛苦的人,而恢復記憶可能的艾文也是一個痛苦的人。他的記憶空白在其童年造成了可怕的折磨,而當他成年之後開始溫習日記並進入往事回放的時候,巨大的愧疚成了艾文無盡痛苦的無盡源泉。在少年罪惡的陰影之下,命運鏈環上的每一節都不能脫開干係,而每一節的方向都在艾文的臆之中陷入無限方向。《蝴蝶效應》這一片名在此時透露了它的命名意義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我願意將這部影片理解為悲劇。艾文每一次進入往事回放的時候都要經歷痛苦的生理反應,甚至每一次都要流血,但他卻對此抱有無限期待,並且不屑地努力。影片中的艾文在某一次從臆想中清醒過來之後,鼻孔里流了很多血,而旁邊的室友在肆無忌憚地與女伴做愛。他向艾文道歉,問是不是影響到了艾文。這位可憐人面帶微笑說很好很好。他僅僅是從這一次臆想之中獲得了修改往事的幻境滿足而已。導演的頑固在於繼續和深入。他讓艾文忍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去陷入這種幻境。艾文每一次認真的、誠心的努力換回來的都是更糟糕的結果,這與他的願望背道而馳,而且更加讓人痛苦和不可收拾。命運的無限可能性,帶有了不可知的色彩。
"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幻想自己能夠改變過去好使目前的狀態更好些,或者希望過另一種生活、成為另一個人",麥卡·格魯勃說,"這部電影反映的就是這種想法,以及假如我們真這樣做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卻只能是毫無結果。
影評二:回憶並不總是田園牧歌--我看《蝴蝶效應》 作者:不周山
思想的懶惰和身體的脂肪一樣,是跟隨著年紀一天天增長的。人一天天長大,也一天天失去探索與思考的執著,很多東西都不想去追究了。對於累人的片子,一向也是拒絕看的。這一部《蝴蝶效應》,也是因為朋友說好看,才一起看了。但是真的很累,一邊看一邊想理清故事的情節,卻基本上是徒勞,後來通過查資料,才多少搞明白一點。也許正像很多朋友說的,看這樣的片子,是不必太追究情節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與想法,重要的是,他是否讓你思考,是否對你有一點點啟發。 這里,我也就撇開導演的意圖以及傳說中的四五個版本等等不談,只談個人對影片的理解。對於我來說,這是一部關於記憶的影片。
伊萬是個陽光燦爛的大學生,他在大學里的生活無憂無慮。有一天,他偶然發現了一本小時候的日記,他開始回憶起模糊的童年。而這,成了他噩夢的開始。
伊萬試圖找回丟失的童年記憶,因此他去拜訪童年的朋友。但是他們都不想告訴他,童年的女友凱麗更因為不想回憶起不堪回首的往事而自殺了。為了挽救凱麗,伊萬開始不停地追索童年,他在時光中穿梭,一次次對自己的過去做出修整,但他想要拯救凱麗的願望卻一次次落空。
童年的伊萬是個懦弱的人,他和他的朋友倫尼、凱麗忍受著凱麗的弟弟湯米的欺侮。在回憶中,伊萬一次次地試圖站出來改變凱麗的命運。
第一次,伊萬在一個大男孩企圖猥褻凱麗的時候義正詞嚴地站了出來,他拯救了凱麗,自己也因此飛黃騰達,在大學里呼風喚雨,與凱麗情投意合,但湯米的出現毀了他的美夢。湯米企圖襲擊伊萬,伊萬為自衛殺死了湯米,被判入獄。污穢的監獄顯然將把伊萬的生活推向另一個方向,看起來,這一次的努力是失敗了。
第二次,伊萬在湯米試圖燒死的他的小狗時站了出來。伊萬交給倫尼一把鋼錐,要他去解救小狗,倫尼卻一錐殺死了湯米。倫尼因此而發瘋,將要在瘋人院里度過一生,他憤怒地向伊萬控訴,躺在瘋人院里的本應該是伊萬。這一次,伊萬的選擇傷害了他的朋友,他不得不重新去做選擇。
第三次,伊萬回到了第一次的選擇上,只是這一次他沒有在監獄里呆多久,很快就被釋放了。但是,出獄後的伊萬卻痛苦地發現凱麗已經變成了一個妓女。
第四次,伊萬在湯米企圖炸傷一個嬰兒的時候站出來飛身搶救,結果卻炸掉了自己的雙臂。在大學里,倫尼跟凱麗成了親密的一對,而自己只能坐在輪椅上讓他們推著到處跑。更要命的是,因為這次爆炸,伊萬的母親也深受打擊,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顯然,這次的努力又是失敗的。
第五次,伊萬再次回到了大男孩企圖猥褻凱麗的場景中。這一次,他沒有義正詞嚴地譴責,而直接拿出炸葯要炸死大男孩,但不幸的是,他炸死的是凱麗而不是大男孩。
一次次的失敗後,伊萬終於選擇了回到他和凱麗相識的那一刻。在那一刻,他讓凱麗從他身邊滾開。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因為這樣一來,他和凱麗之間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了,他也就不必再去拯違救凱麗了。
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嗎?至少伊萬是不確信的。他不知道他這樣做了以後凱麗的生活是否真的會變好,所以在實行這一計劃之前,他才會那麼焦慮的躲在辦公桌下寫他的留言。事實上,伊萬拒絕與凱麗相識,只是把凱麗從自己的世界裡推開罷了,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凱麗是否生活得幸福,他無從得之,伊萬要藉助這一"無知"才能求得心理的安寧。至於影片結尾,兩人擦肩而過的場景,不過是導演給出的一個理想結局罷了。
讓我們回到開頭。伊萬一切困境的開始就在於他偶然發現了自己童年的日記本,通過這本日記他試圖找回自己失落的記憶。假如沒有那本日記,假如伊萬不去追索,那麼也就不會有之後的種種了。讀大學,找工作,娶妻,生子,老去,死去,伊萬將平平靜靜地過他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與其回到過去去抹掉過去的生活,不如此刻就不回憶。
記憶並不總是美麗的,有些令人甜蜜,有些令人傷感,有些甚至是令人痛苦的。回憶的世界裡並不總是田園牧歌,有些東西失去了就不要再去追尋。無根的你我在空中飄盪,總是要比把自己綁在受刑柱上更好一點。
影評三:影評第一彈之蝴蝶效應 作者:tallrain
這是一本酷電影,導演玩概念玩得很酷,因為不斷地把劇情解構,所以觀眾也被深深地吸引。
劇本的框架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男主角有一種回到自己過去時間的能力,而他的記憶同時卻能夠延續。他試圖改變歷史的動機是希望修正自己的命運,使自己的親人愛人生活得更加美好,雖然看似得償所願,但每次都另有變故不期然而生,所以最終還是成事在天。
蝴蝶效應通俗的解釋是,"在南美洲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會影響北半球的風暴"。其實這種解釋很容易被誤讀。
氣象學家洛倫茲發現,天氣預報不可能做到非常地精確,因為總有一些初始值或參數不能被計算到,而它們卻可能對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混沌理論的基礎假設之一。
自從牛頓用數學來解釋和計算物理現象以來,科學家對於人類的認識能力盲目地樂觀,但是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發現科學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對於數學而言,數學家對於自然的建模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可以建模並有唯一解的;二是可以建模有若干個解的;三是可以建模且有不確定解的(因為對初始值和計算精確度依賴);四是可以建模但是無解的;五是不可建模的。
二十世紀量子力學的發展,更加動搖了傳統的科學觀。當人們把對自然的認識深入到原子水平時,卻發現原子的許多行為卻是不確定的。因此盡管我們認識到熱傳導是因為分子運動,但對這種運動的度量卻使用統計學的單位。
回到電影,當男主角認識到某個人的某種行為直接地導致一種現象,他就回到過去,有意識地避免這種行為,但這種行為僅僅是因素之一,總有一些因素是他沒有計算到或無法干涉到的,而這些因素同樣影響了最終的結局。這正應了西方的一句諺語:"魔鬼藏在細節里"。在龍珠Z中也有類似的情節,特蘭克斯從未來世界乘坐時間機器回到過去的世界,卻發現世界的發展已經和未來大不相同。
現代科學的基礎是量子力學,而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徵卻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帶來了許多諸如統計學的困惑。
比如一顆骰子,放入一個黑箱中,手搖之後,我們不知道它的點數,只知道從統計學的角度而言,任何點數的概率均為1/6,盡管它"事實上"只可能有一個唯一的、確定的值。自然就這樣隱藏了起來。
科學家試圖用一些奇怪的理論來解釋這種矛盾,比如平行宇宙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每當原子分裂一次,宇宙了同時也分裂了一次,這樣任何一種可能的情況都得以體現。同樣以骰子為例,搖了之後,分裂出了6個平行宇宙,其中一個點數是1,另一個是2......套用到電影中,男主角在其中一個平行宇宙中誤殺了人,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沒有。奇怪的是,他能夠在這些宇宙中跳躍,而他的記憶卻保持"絕對時空"上的連續性,看來他的記憶存放在一個瘋子的宇宙中。
時間是一個謎。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盡管他宣稱因果關系不因時空改變,但是在他的方程中,時間是與方向不相關的。混沌理論盡管證明了時間不能反演,但同樣不能證明時間不能反向。也許一個比較"聰明"的解釋是:從統計學的角度而言,時間可以反向,但是其概率無限接近於零。尼采宣稱上帝死了,但是又興奮地發現了"無限輪回",其實他是混淆了無窮的概念。比如對於x/(x*x+1),當x趨於無窮的時候,它的值卻趨向於零。因此盡管可以把時間視為無窮,但也並不是說所有的可能都可以得到表達。
人類隨著智力的發展,對於自己的認識曾經一度忘乎所以,而最終仍將認識到自然的種種限制,並且正是這種限制,體現了生命的意義、抉擇和努力的意義。當我們回首往事,自然會對以往的錯誤感到懊悔,然而也正是這些錯誤、這些道路,成就了我們的個性;正是那些痛苦使我們感受到生命中的刻骨銘心。
這是一本酷電影,導演玩概念玩得很酷,因為不斷地把劇情解構,所以觀眾也被深深地吸引。
劇本的框架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男主角有一種回到自己過去時間的能力,而他的記憶同時卻能夠延續。他試圖改變歷史的動機是希望修正自己的命運,使自己的親人愛人生活得更加美好,雖然看似得償所願,但每次都另有變故不期然而生,所以最終還是成事在天。
蝴蝶效應通俗的解釋是,"在南美洲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會影響北半球的風暴"。其實這種解釋很容易被誤讀。
氣象學家洛倫茲發現,天氣預報不可能做到非常地精確,因為總有一些初始值或參數不能被計算到,而它們卻可能對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混沌理論的基礎假設之一。
自從牛頓用數學來解釋和計算物理現象以來,科學家對於人類的認識能力盲目地樂觀,但是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發現科學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對於數學而言,數學家對於自然的建模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可以建模並有唯一解的;二是可以建模有若干個解的;三是可以建模且有不確定解的(因為對初始值和計算精確度依賴);四是可以建模但是無解的;五是不可建模的。
二十世紀量子力學的發展,更加動搖了傳統的科學觀。當人們把對自然的認識深入到原子水平時,卻發現原子的許多行為卻是不確定的。因此盡管我們認識到熱傳導是因為分子運動,但對這種運動的度量卻使用統計學的單位。
回到電影,當男主角認識到某個人的某種行為直接地導致一種現象,他就回到過去,有意識地避免這種行為,但這種行為僅僅是因素之一,總有一些因素是他沒有計算到或無法干涉到的,而這些因素同樣影響了最終的結局。這正應了西方的一句諺語:"魔鬼藏在細節里"。在龍珠Z中也有類似的情節,特蘭克斯從未來世界乘坐時間機器回到過去的世界,卻發現世界的發展已經和未來大不相同。
現代科學的基礎是量子力學,而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徵卻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帶來了許多諸如統計學的困惑。
比如一顆骰子,放入一個黑箱中,手搖之後,我們不知道它的點數,只知道從統計學的角度而言,任何點數的概率均為1/6,盡管它"事實上"只可能有一個唯一的、確定的值。自然就這樣隱藏了起來。
科學家試圖用一些奇怪的理論來解釋這種矛盾,比如平行宇宙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每當原子分裂一次,宇宙了同時也分裂了一次,這樣任何一種可能的情況都得以體現。同樣以骰子為例,搖了之後,分裂出了6個平行宇宙,其中一個點數是1,另一個是2......套用到電影中,男主角在其中一個平行宇宙中誤殺了人,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沒有。奇怪的是,他能夠在這些宇宙中跳躍,而他的記憶卻保持"絕對時空"上的連續性,看來他的記憶存放在一個瘋子的宇宙中。
時間是一個謎。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盡管他宣稱因果關系不因時空改變,但是在他的方程中,時間是與方向不相關的。混沌理論盡管證明了時間不能反演,但同樣不能證明時間不能反向。也許一個比較"聰明"的解釋是:從統計學的角度而言,時間可以反向,但是其概率無限接近於零。尼采宣稱上帝死了,但是又興奮地發現了"無限輪回",其實他是混淆了無窮的概念。比如對於x/(x*x+1),當x趨於無窮的時候,它的值卻趨向於零。因此盡管可以把時間視為無窮,但也並不是說所有的可能都可以得到表達。
人類隨著智力的發展,對於自己的認識曾經一度忘乎所以,而最終仍將認識到自然的種種限制,並且正是這種限制,體現了生命的意義、抉擇和努力的意義。當我們回首往事,自然會對以往的錯誤感到懊悔,然而也正是這些錯誤、這些道路,成就了我們的個性;正是那些痛苦使我們感受到生命中的刻骨銘心。
Ⅳ 誰能幫我找一篇影視評論啊,順便哪個電影都好啊!謝謝
回憶並不總是田園牧歌--我看《蝴蝶效應》
sillyfox | 2004年十月16日, 11:24
思想的懶惰和身體的脂肪一樣,是跟隨著年紀一天天增長的。人一天天長大,也一天天失去探索與思考的執著,很多東西都不想去追究了。對於累人的片子,一向也是拒絕看的。這一部《蝴蝶效應》,也是因為朋友說好看,才一起看了。但是真的很累,一邊看一邊想理清故事的情節,卻基本上是徒勞,後來通過查資料,才多少搞明白一點。也許正像很多朋友說的,看這樣的片子,是不必太追究情節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與想法,重要的是,他是否讓你思考,是否對你有一點點啟發。
這里,我也就撇開導演的意圖以及傳說中的四五個版本等等不談,只談個人對影片的理解。對於我來說,這是一部關於記憶的影片。
伊萬是個陽光燦爛的大學生,他在大學里的生活無憂無慮。有一天,他偶然發現了一本小時候的日記,他開始回憶起模糊的童年。而這,成了他噩夢的開始。
伊萬試圖找回丟失的童年記憶,因此他去拜訪童年的朋友。但是他們都不想告訴他,童年的女友凱麗更因為不想回憶起不堪回首的往事而自殺了。為了挽救凱麗,伊萬開始不停地追索童年,他在時光中穿梭,一次次對自己的過去做出修整,但他想要拯救凱麗的願望卻一次次落空。
童年的伊萬是個懦弱的人,他和他的朋友倫尼、凱麗忍受著凱麗的弟弟湯米的欺侮。在回憶中,伊萬一次次地試圖站出來改變凱麗的命運。
第一次,伊萬在一個大男孩企圖猥褻凱麗的時候義正詞嚴地站了出來,他拯救了凱麗,自己也因此飛黃騰達,在大學里呼風喚雨,與凱麗情投意合,但湯米的出現毀了他的美夢。湯米企圖襲擊伊萬,伊萬為自衛殺死了湯米,被判入獄。污穢的監獄顯然將把伊萬的生活推向另一個方向,看起來,這一次的努力是失敗了。
第二次,伊萬在湯米試圖燒死的他的小狗時站了出來。伊萬交給倫尼一把鋼錐,要他去解救小狗,倫尼卻一錐殺死了湯米。倫尼因此而發瘋,將要在瘋人院里度過一生,他憤怒地向伊萬控訴,躺在瘋人院里的本應該是伊萬。這一次,伊萬的選擇傷害了他的朋友,他不得不重新去做選擇。
第三次,伊萬回到了第一次的選擇上,只是這一次他沒有在監獄里呆多久,很快就被釋放了。但是,出獄後的伊萬卻痛苦地發現凱麗已經變成了一個妓女。
第四次,伊萬在湯米企圖炸傷一個嬰兒的時候站出來飛身搶救,結果卻炸掉了自己的雙臂。在大學里,倫尼跟凱麗成了親密的一對,而自己只能坐在輪椅上讓他們推著到處跑。更要命的是,因為這次爆炸,伊萬的母親也深受打擊,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顯然,這次的努力又是失敗的。
第五次,伊萬再次回到了大男孩企圖猥褻凱麗的場景中。這一次,他沒有義正詞嚴地譴責,而直接拿出炸葯要炸死大男孩,但不幸的是,他炸死的是凱麗而不是大男孩。
一次次的失敗後,伊萬終於選擇了回到他和凱麗相識的那一刻。在那一刻,他讓凱麗從他身邊滾開。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因為這樣一來,他和凱麗之間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了,他也就不必再去拯違救凱麗了。
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嗎?至少伊萬是不確信的。他不知道他這樣做了以後凱麗的生活是否真的會變好,所以在實行這一計劃之前,他才會那麼焦慮的躲在辦公桌下寫他的留言。事實上,伊萬拒絕與凱麗相識,只是把凱麗從自己的世界裡推開罷了,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凱麗是否生活得幸福,他無從得之,伊萬要藉助這一「無知」才能求得心理的安寧。至於影片結尾,兩人擦肩而過的場景,不過是導演給出的一個理想結局罷了。
讓我們回到開頭。伊萬一切困境的開始就在於他偶然發現了自己童年的日記本,通過這本日記他試圖找回自己失落的記憶。假如沒有那本日記,假如伊萬不去追索,那麼也就不會有之後的種種了。讀大學,找工作,娶妻,生子,老去,死去,伊萬將平平靜靜地過他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與其回到過去去抹掉過去的生活,不如此刻就不回憶。
記憶並不總是美麗的,有些令人甜蜜,有些令人傷感,有些甚至是令人痛苦的。回憶的世界裡並不總是田園牧歌,有些東西失去了就不要再去追尋。無根的你我在空中飄盪,總是要比把自己綁在受刑柱上更好一點。
Ⅵ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感悟
「海上鋼琴師」,以主人公為線索,描寫了一個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從沒踏入陸地的傑出鋼琴師。片中很令人嘆息的時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陸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觀後感 800字感悟,歡迎閱讀分享。
更多「海上鋼琴師」的相關 文章 推薦【↓ ↓ ↓ 】
★有關海上鋼琴師感觸五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心得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作文7篇★
★《海上鋼琴師》800字觀後感5篇★
★《海上鋼琴師》電影影評及優秀觀後感★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平淡卻悠長的回味,莫里康內的配樂已經可以讓你失眠.我時常眼前浮現,那個看著女孩下船,雨中捧著那張唱片,憂郁的眼神,讓人心碎,時間在那刻定格.
兩年前我的音樂老師曾經對我說過:義大利人特別善於用寓言來解釋人生,比如卡爾維諾。因為深度閱讀能力的欠缺,我對歐美的小說一直是敬而遠之,所以一直沒有機會對此進行印證。幸好講述寓言並不單是文學可以做到,電影也可以。
一部好電影的所有組成元素在《海上鋼琴師》中都有著淋漓盡致的展現。傳奇、深刻、浪漫、雋永,優美而靈動的音樂、華美的畫面、精緻的構圖,以及一流的表演。
影片的主人公,一個天賦異秉的鋼琴家,是個被遺棄在巨型渡輪上的孤兒,名叫1900。在船上長大,一生沒有離開過大船,他生命的全部由鋼琴和大船組成。一生只有一次想要離開渡輪走向陸地,那是因為鍾情於一個在船上邂逅的美麗少女。然而,陸地上的生活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種陌生讓他恐懼,最終恐懼讓他對陸地望而卻步,他選擇了退回船上。此後再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他離開那艘船,即使是生存與否這樣的問題。美麗少女的深情回望成為留在他內心深處永遠無法痊癒的一道傷口。
和眾多歐片一樣,這部片子也充滿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塗的時候閑庭信步。他生世凄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擇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通過他暗示什麼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選擇。人的一生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擇,每一個細小或者重大的選擇決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選擇了留在船上,他無法邁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頭。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他說「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a perfume too strong. It's a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ould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那個吹康牌樂器的胖子,上船掙錢的時候只有一把小號,到影片最後還是靠別人施捨才繼續擁有這把小號,人生,在很多時候都是在循環,周而復始的循環,我們都在循環中消耗生命的時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個發現自由女神的人,他們縱聲高呼,為了一個不知道結果的目標而激動,從而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還有爵士樂本身似乎也暗示著那種自以為是的人,「什麼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來理解大師。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謝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美國的西部片中,快槍手一對一的較量很是惹眼,但歐洲人可以用鋼琴當武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鋼琴比賽才結束,1900第一眼就愛上的女人出現在了舷窗外,他彈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內,柔情似水。這一幕,必將成為電影史上的浪漫經典,這一曲,也必將成為傳世之音。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聲中與世訣別,選擇了自已的守候,他說,"Max, you'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m here. You're a minority, and you better get used to it.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從表面上看,我們靠選擇製造我們的命運,1900一生中有很多成名的機會但是卻選擇了在輪船上渡了自已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其實選取擇的本質不在於選取擇的本身,不在於明智准確的決斷。人生決不是投機,也不是賭博,而是內心探索自我,認識自我,才是穩定恆久的立身安心的基本。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觀念的局限,「無為而無所不為」,實現人生選取擇的自由,而不是在飄移浮動的潮流中沉浮不定,喪失自我,迷失選擇!
「I was born on this ship, 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 but two thousand people at a time. 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 but never more than fit between prow and stern. 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里也有慾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我已經習慣這么生活。 )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我猶記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幾上,反復回放1900留給他朋友的最後話語,然後一字一句地用黑筆摘抄在白紙上。
多年之後,那張從路邊攤上淘來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過程中遺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遠走他鄉。但是一直不曾忘記,1900最後留下的話語,眼神,是那樣堅毅,孤獨,而溫柔。始終會在心底出沒,帶來聲息。
為什麼不想離開大海呢。因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鍵盤,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是因為這樣嗎。
學習,工作,為人父母,然後老去,聽來彷彿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卻還是那樣長。
因而在漸行漸遠的曾經,心中有強烈的無處排解的情愫和孤獨的那時,我也曾在高樓上凝視遙遠的地面,想像自己縱身一跳,人生的樂章戛然而止。
然而終究不可能成為1900,因為我們的人生道路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養。他只有水手給予的名字,一個年代,1900。他面對鋼琴,無師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和掌聲。他也開始愛,愛一個女孩,靜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測他是否會為了她而下船面對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後選擇的卻仍是他的鋼琴,他的大海。他說,鋼琴只有88個鍵,但是外面的世界,卻是有著無數黑白鍵的巨大鋼琴。他無法駕馭。
後來我漸漸明白,1900代表著一種理想,代表著這個塵世中的多數人,註定不會付諸行動,卻會始終心懷嚮往的理想。矗立在那裡,自由,決絕,而悲傷。
我們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這個世界的意義在於「傳承」。就像一個游戲,每個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獲得的任務,卻是如何使這個游戲永遠存在。贍養父母,繁衍後代,諸多必須背負的責任令前行顯得緩慢而艱難。然而我們的人生對於整個游戲而言,存在的時間或許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暫,這個游戲的運行時間才會越長,才有可能,「永不結束」。
這樣一想會不會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奮斗的一生,其實不過一粒微塵,輕得彷彿隨時都會消失。
然而在閉上眼的那一瞬還會不會含笑著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帶領他們的孩子在綠草地上放起風箏;會不會含笑著想起,自己曾擁有良人在側,從此不再無枝可依;會不會含笑著想起更久遠的從前,父母曾令你無憂無慮,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緒,或許唯有感慨地大笑出聲,無奈地搖搖頭,道一句,那時真小。
會不會想起那些溫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經的付出與所得,帶著回望的滄桑,感懷,和嶄新的希望。
我們為什麼不會像1900一樣,選擇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這樣壯烈,卻獲得永生的自由?
因為,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見它的混亂,卻因為某一瞬間體驗到的那些溫情,那些無以倫比的美好,而心甘情願地忍受著它所給予的傷害,努力彈奏出最華美的人生樂章。
我們或許從來都不是天才,但是我們至少能做到勤懇、踏實。我們從堅硬和純白開始,學會圓滑,學會世故,但內心深處,終究會一直記得,這一生所做的種.種妥協,不過是為了在這個微塵世界,在這架上帝給予的鋼琴上,創作出獨屬於自己的旋律與琴音。
那麼親愛的,我是不是忘了告訴你,
從心生這個夢想的這一刻開始,
你就已經成為了最好的鋼琴手。
請一定要,繼續加油。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1900,這個海上的天才鋼琴師已經第三次在我的電腦屏幕上出現,第一次,有所感觸卻難以表達,第二次,只為重溫這經典之作,卻不想,被當中動人的音樂深深吸引,確切地說應該是被片中人們那種被音樂陶醉的表情所吸引,是什麼樣的音樂能讓人如此沉醉?於是,伴著對影片中音樂的解讀文字再一次觀看了它。 最後,眼前那個穿著禮服演奏,那個坐在滾動的鋼琴前滑過大廳,那個站在廢墟當中仰頭看著他的朋友,談著關於兩只右臂的問題的1900,漸漸地、漸漸地幻化成畫中那個踩在雲端撐著一把洋傘的孤獨、堅毅而執著的背影,逐漸清晰、清晰。。。。。
我知道那是一個我們世界之外的「世界」,闖不進也走不出,他是在雲端的舞者,有著對自己理想的執著追求,所以他不是孤獨的,他的內心比我們任何人都強大。同時,他也是矛盾的,他無法脫離於這個社會而獨立存在,所以他選擇了逃避,選擇了湮滅於漫天的火光之中而得到永生的自由。
而我們,眾多的人不都處在這樣的矛盾和孤獨中嗎?但我們為什麼不會像1900一樣選擇永生?因為,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見它的混亂,卻因為某一瞬間體驗到的那些溫情,那些無以倫比的美好,而心甘情願地忍受著它所給予的傷害。我們勤懇、踏實,我們從堅硬和純白開始,學會圓滑,學會世故,最後就是現在這般丟掉了個性,只能在無數的經典中得到共鳴,藉助藝術尋找同感。
進而敬畏,理解!
目送他一步一步,輕輕踏上雲端……
好的電影里總是會有好的音樂作為背景, 收藏 了片中的幾支曲子,《playing love》是1900留下的唯一首曲子,那個時候、那個女孩,還有1900那一刻的陶醉,與一個叫「愛情」的詞語有關。差一點,1900為了這個女孩踏上陸地,可惜的是最後踏上陸地的還是只有那張刻有《playing love》的碟片。
還有片尾1900那段經典的台詞,共享:
偌大的城市,綿延無盡。
並非是我眼見的讓我停住了腳步,
而是我所看不見的。你能明白嗎?
拿鋼琴來說。
鍵盤有始亦有終。
你確切地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
它們並不是無限的,而你,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
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付。
而你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裡,
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
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
那是上帝的鍵盤啊!
你看到那數不清的街道嗎?
如何只選擇其中一條去走?
一個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屬於自己的屋子,一種生與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一想到這個,難道不會害怕、會崩潰嗎?
我在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變萬化,然這艘船每次只載2000人。
這里有著希望,但僅在船頭和船尾之間。
你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上奏出你的歡欣快樂。
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陸地?
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
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
我永遠無法走下這艘船,
這樣的話,我寧可舍棄我的生命。
畢竟,我從來沒有為任何人存在過,不是么?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感傷的海上傳奇
生於船,
長於船,
死於船,
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 故事 ,也是一個關於他的傳奇。
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
孤獨,自從他被拋棄在維珍尼亞號開始就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劇,
樂者,自從在丹尼的海葬聽到音樂時就註定與音樂的一生糾纏,
傳奇,自從他無師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註定了他一生的傳奇,
他有個好長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無根的,終生都在飄泊的維珍尼亞號上,至死也沒有踏足陸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與音符所組成。與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樂,他用率性而為的靈感,譜出最有情的音樂去解讀人生。
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是一種超敏銳的洞察力,與靈歌之王雷·查爾斯不同,雷·查爾斯是用音樂來完成對生命的依託,而他卻是用音樂去解讀生活,感悟人生,雖然他們對音樂都有異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卻有著不一樣的執著,雷·查爾斯將一生都放在了音樂這個精神生活上,而對於1900來說,音樂就是他的語言。他用心靈演繹融入了世間百態的樂曲。
他是音樂演繹的天才,輕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過琴鍵,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著的就不僅僅是音符,而是對生活的真誠。深情飄逸的曲風,唯美、優雅的飛揚,他的音樂時而精巧,時而大氣,時而細膩,時而磅礴,時而小心,時而大膽,時而激情,時而委婉。他以音樂來體現人物,用音樂來表達情感,用音樂來講述人生,他用音符來代替語言來觸及人們的心靈,聽著他的音樂,就像是聽著人生的經歷,聽著人生總總,他的手在鍵上,但是心如痴迷的樂者一樣隨著自已的音樂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音樂的世界是這么廣闊,原來音樂講述的世界是這么的迷人,這種音樂與人生的立體結合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對於音樂也有了另一番的認識。
孤獨的寂寞與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輪就是他的家,他的執著就是對海的依戀,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復始的人來人往、悲歡離合、人間萬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盡了人間的繁華、冷漠、凄涼與虛偽,也看盡了人生。
「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在陸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運,他也無法操縱那幺多的選擇,他的能力僅限於用88個鍵子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所以他選擇了不變。船就是他保護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時也是他與紅塵隔離的地方。沒有身份證,沒有出生證明,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陸地的牢籠,真正是牢寵卻是他的心,是一個在他的心中永遠的家。對於外界的不可知與不確定,他只有幻想、好奇與極大的恐懼。而維珍尼亞號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這里,他有時像個頑皮自在的孩子,有時卻又孤獨的叫人心酸,孤獨的藝術人生與無盡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後醒悟,性格豈非宿命,決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對於1900,他宿命的一生豈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純粹的天才,他的個性是天才與幻想交融,他沒有下船,他選擇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議,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碼,他選擇了自已的路,為自已而活,而我們是不是還在為了一些遙不可及的所謂理想而奮斗,是不是還在為了壓力、為了別人而活,對一些唾手可得的卻沒有珍惜,對這些身邊的美好都沒有觸摸過。這豈非也同樣不正常。
友情是世間賜予他的唯一的溫暖
自從出現了光影的留念後,影片里就從來就不缺愛情,但偏偏這個海上鋼琴師卻沒有這樣的好運,對海的依戀,對選擇的恐懼,使他錯過唯一一次去愛的機會,他掰碎了那張記錄了初戀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沒有結果的回憶。
還好,宿命在剝奪了他愛情的權力後,又給了他一段難得的友情。
這也是一個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影片就是隨著胖子麥克斯的旁白開始,麥克斯也成了他主動與社會相關聯的唯一鈕帶,而與胖子麥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與音樂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託,也正是由於這個老友的存在,我們才會覺得他這孤獨的一生有了些許的溫暖。
當胖子抱著唱機,播放著柔情似水的無名樂曲在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上尋找他時,隨著影片的剪輯,胖子與柔情的音樂出現在了船上的一些舊地,這時與其說他的行為是尋找,倒不如說是緬懷,緬懷與1900一起走過的日子,緬懷對過去光影的留念。
你為什麼暈船浪?這是兩人多年後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話,這也是他們友情最開始的記憶。
胖子最終沒有勸阻1900的最後決定,理解的面對他不歸之路的選擇,這是一種什幺深度的感情,換了是你,你會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還是放手讓他達到靈魂的升化。當麥克斯默默地含淚離開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時,1900叫住了他,給他講了一個不好笑、但動人的笑話,我也發覺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傾訴竟也感性、如此動人,也如此傷感,這時我有了一種莫名的悲傷,是一種孤獨的傷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靈魂
整部影片的氣氛都是由這個男人來營造的,從來沒有看過蒂姆·羅思這樣的儒雅,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的朴實,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著痕跡,洗盡鉛華、渾若天成,驕而不躁。
他賦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並不年輕帥氣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將與紅塵疏遠的海上鋼琴師的無世俗、輕松、自然、雍容的性格進行了最有力的詮釋。他的眼神,親密而疏遠,清轍且憂傷。他將人物進行細節的刻畫,用點托起了人物,「隱」而不發的霸氣,悠然自得的優雅氣質,卻又略帶童稚純真。
在他的演繹下,這個海之子,就像是一個惹人憐愛、頑皮反叛、隨性而為的孩童,卻又有著叫人傷感的孤獨宿命。這會是一個不朽的角色,這會是一個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靜的歐州風格,非現在一些狂轟爛炸的好萊塢影片可比,雖然有幾段因要帶出劇情的而設置的回憶也稍嫌突兀與冗長,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我對影片的喜愛。它雖有看似稍有荒誕的劇情,但演員出色的表演賦予了影片太多,將你帶入了故事,讓人完全忘了這是一出戲,只是一個關於奇跡的 傳說 。 當他平靜的抬頭望向天空,那清轍直透入人心靈的眼神至今叫我難忘,看著他隨著爆炸的像涅盤一樣的維珍尼亞號號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與感嘆。
從來沒有一部片子能帶給我這樣的感傷,我想把文字寫的傷感,細膩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筆無法達到。這部影片的原聲音樂應該是最有價值,因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樂都記錄著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卻不矯情,平淡卻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這部片子的直譯名《1900的傳奇》一樣,這是一個奇跡,是一個海上傳奇,傷感的。
看過《海上鋼琴師》後,我有一種想要理解1900的沖動,那怕只是一點點。雖然隔著電視屏幕,隔著遙遠的年代,隔著大海,所幸的是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清晰的看到1900純凈得如同嬰兒般的藍眼睛。演員蒂姆·羅斯的精湛演繹使我確信,真的有那樣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戶籍和國籍的天才鋼琴師曾在海上飄泊過。人世間的誘惑,功名利碌,他都視若無睹。即使是愛情,或可曾讓他魂牽夢縈,但就算那樣,他也只讓畢生之愛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動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夢幻般輕柔舒緩的樂曲,三等艙里膽怯忐忑的一個輕吻。此外,便是鋼琴、遊船和大海,還有浪濤中的平穩與寧靜。八十八個琴鍵上創造的無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樂,充實了他有限而單純的生命。
1900是優雅的男人。絲紋不亂的深金頭發,纖塵不染的衣帽領結,風度翩翩的舉手投足,才華出眾的自信風采,純凈脫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鋼琴前曾有多少美女為他傾情?他一定是沉浸於自己的音樂而無暇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單純但不乏人性之美。與養父間短暫的親情,與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愛情,以及陪伴他最長時間的邁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潤過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細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傾注在鋼琴的八十八個琴鍵上。誰能理解他的心聲,誰能讀懂他憂郁而溫柔的眼神,誰是他不離不棄的愛人?惟有流淌於他指間的動人樂符。
若與俗世的生活來對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實的地方。比如,他從未接觸過鋼琴和音樂,但當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鍵上的時候,那些動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瀉而出;他從未受過正統的 教育 ,卻能說出那麼詩意而蘊涵豐富的語言;甚至最後,當朋友邁克斯在那條殘破不堪的,顯然已廢棄很久的遊船上找到他時,1900哪來的食物維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顆詩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開物質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靈魂與音樂的交融,同時引導觀眾與片中或精彩絕倫,或妙趣橫生的音樂達到共鳴。
最後,當天上的一縷光線投射下來。1900仰起平靜的臉,似乎在問上帝,天堂里有鋼琴嗎?
1900舉起雙手在空中虔誠的彈奏,輕盈悠揚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靜的空氣里迴旋。頃刻間,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1900帶著他尚未湊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好幾天不上線,昨日一來就看到朋友推薦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鋼琴師》。實話說,我平時不大看電影,外國的更是不輕易碰觸,因為感覺他們總喜歡把諸如災難,暴力,詭異這些東西在視聽上大肆渲染罷了,沒什麼看頭,相較之下,我還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輕柔和緩,溫情浪漫的東西,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
只因《海上鋼琴師》是她推薦的,隨即尋找打開,直接進入畫面,二十分鍾後,我在心裡笑著說:這傢伙,你怎麼知道我會喜歡,居然不早告訴!是啊,展現在面前的,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長的史詩,它不是看完之後的唏噓嘆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擊靈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節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鏟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里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為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鏟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於是,他就叫1900了。從此後,1900在船上度過了他的一生,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弗吉尼亞號。
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一個天才鋼琴家誕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麼規則,標准之類的東西,他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媽媽」,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樂,他演奏的簡直是仙樂。別人無法進入他的世界,而他卻可以「看」到遙遠的城市,看到那裡的大霧,松濤,甚至行走著的人們的表情,他用自己獨有的內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樂的形式傳遞,抒發。他的樂曲是天籟,一如他的靈魂樣純潔,干凈。別人也曾勸他下船,甚至也有愛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終究沒有與這些相融。因為他的音樂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來,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傳遞著他內心的安靜, 清明 和潔凈,這是一個何等的境界,這是一個何等的嚮往。當時無論是下等的工人,黑人,還是貴族白人都嚮往自由,嚮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覺的形式出現的美國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樂也正契合了這樣一種嚮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讀為一種靈魂的訴求。
塵世間的人們,每每被俗務俗事所困所纏,常常逃不出自己 編織 的種.種藩籬,然而,這些東西與一個博大的胸懷,與天地之寬廣比起來算的了什麼。許多的人,許多的我們身邊我們周圍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往往有著特別的人格魅力,他們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內心書寫者人生,他們樸素恬淡,但他們,富有。就像1900一樣,戰爭也好,誘惑也罷,似乎與他都沒有任何關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寧,這就夠了。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感悟相關文章:
★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感悟5篇
★ 觀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心得5篇
★ 電影《海上鋼琴師》800字觀後感範文
★ 《海上鋼琴師》800字觀後感精選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心得體會
★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5篇觀後感
★ 《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
★ 《海上鋼琴師》加長版觀後感以及影評800字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Ⅶ 求 千與千尋 影評
《千與千尋》 —用想像溫暖現實
2001年,宮崎駿完成了他的全新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同時又一次創造了日本電影史上的票房紀錄,在眉飛色舞的商人眼裡,評價宮崎駿的創造力的惟一參數就是赤裸裸的物質積累,紙幣決定一切。宮崎駿就是一棵搖錢樹。他商業嗎?
2001年的宮崎駿,依然堅持著他的手工繪畫原則,無聲地抵制著泛濫的機器加工業,履行著藝術的原則;在《千與千尋》中決不重復過去的故事;堅持的是從來都不曾改變的創作意念。他懷疑人類的所做所為,在懷疑中不斷自省,他試圖在創作中完成自己的心路歷程,於是在《千與千尋》中,成長成為他更加現實的一種思考。毫無疑問,宮崎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家,而在他的童話世界裡可以找到現實的出路嗎?
2001年,我站在珠江新城的東邊像往常那樣看著夕陽西下,簡陋的民房已經被高尚住宅替代,泥土路消失成筆直寬闊的水泥路面,菜地被妝點成人工草坪,沒有感覺,只是如一隻渴望尋找回往日快樂的「狸貓」般轉身離開。而身後是久石讓為《幽靈公主》創作的交響詩,東方的悲傷與抒情涌動,雖然,表面上這並不是一個適合悲傷和抒情的年代。
在宮崎駿動畫世界裡,他把純真留給孩子,而將沉重的思考附加在已經沒有純潔的成年人身上。於是,宮崎駿,孩子,帶著恐懼的成年人,一起運用自己的想像力。
千與千尋的故事
與宮崎駿前20年創作的主題不同,《千與千尋》里沒有戰爭,不以田園的回歸、人與自然的交鋒為重,這是一個單純的關於成長的故事。
任性嬌氣的小女孩千尋不小心迷失在慾望之都——湯婆婆的家。父母因為禁不住食物的誘惑而變成了豬,千尋的名字也被湯婆婆偷走,她變成了游離在世界之外,沒有來由的「千」,於是「千」要尋回本來的千尋,還要拯救父母。
在必須經歷的磨難中,千學會了忍耐(毫無怨言地做著湯婆婆安排的苦工);學會了尊敬(幫骯臟的羅神洗去身上污垢);善待常人(讓無根漂泊的蒙面人有一個躲避風雨的所在);要有誠實的品德(幫白先生歸還了他偷來的寶物);找到屬於自己的愛(為白先生找回失落已久的名字);實現自己的諾言(讓父母重新變成人)。
宮崎駿以東方固有的美德完成了一次奇異的成長禮,而在千尋的故事這條主線上由延伸出另外兩個小枝椏。
蒙面人的故事——漂泊無依的蒙面人偶然地走進了慾望之家,他貪婪地毫無節制地狂飲暴食,他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就要在膨脹中走進死亡,好心的千帶著他逃離了這個充滿慾望的世界。
湯婆婆的寶寶的故事——如果沒有千,寶寶將永遠被禁錮在望不到風景的搖籃里,他已經成年的身體上有一個不可能長大的腦袋,一次意外的事件,被魔法加身的寶寶得以跟隨千做一次短暫的旅行,他終於明白外面的世界並沒有可怕的病菌。成長需要的是一個廣闊的世界。
鐵軌從水面上突起,列車准時出現,開往另一個善意的角落。千、蒙面人、寶寶在黑夜的旅途中靜靜地守候各自的光明,直到遠處透出一道微弱的燈光。
在這樣的情節里,宮崎駿開始為自己的故事尋找一個合理的結局,千站在湯婆婆面前,她面對的難題是在一群一模一樣的豬里,找到自己的父母。
千說:他們根本就不在這里。
於是,附在千身上的咒語自動消失,千從湯婆婆手裡拿回了自己的名字,她完成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可以回到人類的世界裡。
此時此刻的宮崎駿,將無忌的童言升華成開啟世界之門的箴言,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終其一生在他的墓誌銘上寫下了一個「無」字,以純潔之心去應對原本純潔的世界,一切才歸附於平靜。
走出湯婆婆的家,父母已經忘記了發生的變故,因為他們自身的慾望太多,只有千尋留下了生命中的烙印。在父母(象徵人類)的未知中,孩子的心智悄然成熟,而世界默默地為其微笑。
在《千與千尋》里,戰爭被隱喻成心靈的磨難,自然被純真替換,電影里那些遠去了的古建築是宮崎駿在向自我的田園回歸中的一絲惆悵,畢竟已經回不去了。
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成長。在人與自然的對決中疲憊的宮崎駿回到了現實世界裡,他決定用成長的主題去實現自己在對世界的懷疑,而與以前僅僅是在懷疑中表達一種人與自然對立著的情緒不同,他這次想說的是,如果每個人都是「千」,人與自然就純潔的渾然一體了。
而我想問,此時的宮崎駿,是否會感覺到比《平成狸和戰》里更深的無奈與悲哀呢?
在陰陽兩界,她的名字分別叫千與千尋
湯婆婆是個職業經理人、她是個巫婆、極有經營天賦,她的企業就建在日本某主題公園遺址上——某個超豪華的洗浴中心:供神仙們玩樂、賺神仙的錢。沒想到神仙也搞這個?
千尋是個十歲的小姑娘,某次隨父母喬遷他鄉、大概是父母工作調動之故吧。爸爸駕駛豪華四輪驅動奧迪車、對抄山間便道很有自信……於是這般便闖進了湯婆婆的勢力范圍、那是人類不得進入的地方。
是的,這就是《千與千尋》,因為它,才真正讓日本動畫大師宮崎峻譽滿全球的,雖然這之前他已優秀無比。其實,這個故事結構本身很「好萊塢」的,但是表現方式確完全是東方式的,我們來看看:
千尋他們一家盤旋山間小道,他們不知道他們正在闖入仙界(另外一個世界),在路邊,矗立著一尊石佛:似笑非笑、似顛非顛、有一種東方式的神秘預兆——這一切只有坐在後座上的千尋注意到。
而同樣,在進入仙界的城門口正中,也矗立著一尊石佛、而且是一尊雙面石佛,因為它的緣故才讓他們一家棄車步行的。在這里,石佛是一個暗示或者說是警告:千尋一再央求父母不在前行,可是無濟於事。
進入仙界後,那真是另外一個世界,大街上空無一人,斑駁的牆壁、接踵林立的集市,仿似一座棄城,因為是白日,神仙們還在睡覺。在某街道上,千尋的爸爸發現一個小吃一條街,熱氣騰騰、琳琅滿目,可是沒有賣主,父母倆顧不了那麼多就開始自助起來,爸爸還說:我有的是信用卡和現金。而此時在千尋的眼中,到處是風聲鶴唳、危機四伏,她又一再央求父母別吃了,趕快走,當然,這一切還是無濟於事。
小千尋一個人走在空盪盪的城裡、心裡緊張,眼看天就快黑了,突然一個淡紫色頭發的男孩出現在面前,他對千尋說,這不是你來的地方,趕快走,等天黑了,你就出不去了。千尋飛也似的跑到小吃一條街,她的爸爸媽媽已變成了兩頭貪吃的肥豬,驚惶失措的小千尋一陣亂跑,可是一條小河擋住了的退路。
天完全黑下來,千尋被隔在了另外一個世界,當然也包括她那已變成肥豬的父母。只不過她不再叫千尋,她的名字已被湯婆婆剝奪,她叫千,她的新朋友們叫他小千。
接上文,就在小千完全絕望之際,她的身體開始透明起來,她禁不住哇哇大哭,淡紫色頭發男孩出現了,他是也忘了名字的白龍,白龍給了小千一種葯,小千的身體重新實在起來。
夜生活開始了,整個仙界(陰界)都亮了起來,有一艘船舫慢慢靠岸、燈火通明,那是神仙們從遠處趕來偷歡的,此時的場面具有很強的東方式的儀式感:一個個著古裝(象中國的唐裝)的神仙們,上朝般的飄飄上岸,似乎能感覺到他們還在寒暄:您吃了嗎?畫面溫馨、一點也沒有陰界的陰汽。
白龍告訴小千,她得找份工作,慢慢的想法子再回去,於是,小千在白龍、鍋爐爺爺、小玲的幫助下開始做洗浴小工,乾的都是臟活累活苦活,(呵!有些象留學生的海外生活!)這期間,她給圬臭不堪的河神排過圬物,幫助過無面人改邪歸正,幫湯婆婆的孿生姐姐錢婆婆、一個善良的巫婆找到了印章,當然更重要的是,小千與白龍這對年青男女,因為愛情,互幫互助,度過了重重難關。
影片的結尾,千尋(她重新開始叫千尋)和父母逃出洗浴中心,重回人間,在城門口,雙面石佛依舊,只是他們的汽車上已落滿枯葉和樹枝,天庭一日,人間十年,誰知道,他們這一去是多少時日呢?
《千與千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又是獲獎又是破票房記錄的,固然,其高超幾近臻熟的動畫技巧是功不可抹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他營造的那個世界正是人們所嚮往的:歌舞昇平、快樂似神仙!作為人,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對來生也就是陰界有個美好的期望,不是嗎?無數戀人不是這樣海誓山盟嗎:咱們來世還做夫妻!
相信大多數人和我有同樣的想法:首先,我們並不迷信,幾乎可以說是相信科學,既然在微觀物理世界裡有「物質」就有「反物質」,而且在哲學層面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有「陰」就有「陽」,那我們為什麼就不相信除了我們生活的陽間就沒有陰間呢?就算是我們對來世的樸素嚮往吧!
於我來講,《千與千尋》中的那個豪華洗浴中心正是我對我來世生活的企盼:在另一個世界的每個夜晚,有溫泉和酒,還有歌伎。但願此刻我們的先人們正在享受。而且我還企盼在我的來世世界裡有那麼一盞迎客獨腳燈:當有朋友來訪時,它可以單腳蹦過去把可人引過來,然後自己有掛在院門口……
而且,《千與千尋》還給我們的這種樸素嚮往提供了有力佐證:在陰界,人是臭的,而且人是可怕的!——正如我們對陰界有同樣的芥蒂!
不管怎麼說,《千與千尋》極牢的抓住了觀眾的心理,藝術與商業雙雙獲得成功理所當然,而且,《千與千尋》完成後,其拍攝場景和工作室成為日本著名旅遊景點,唉,賺錢嘛,就賺到底!
Ⅷ 電影《地獄神探》觀後感
文 道道老
《地獄神探》是改編自同名漫畫,由弗朗西斯·勞倫斯導演,基努·里維斯、蕾切爾·薇茲、蒂爾達·斯文頓等出演的驚悚恐怖電影。
影片講述了康斯坦丁從小具有辨認惡魔與天使的能力,這種超能力對他造成無盡的困擾,迫使他在十五歲時選擇自殺。但是天堂與地獄都不願接納康斯坦丁,對人類、惡魔甚至天使都失去信心的他從此游盪在天堂、地獄和人間。
故事簡介
約翰·康斯坦丁是一名周遊列國,專門調查各種常人無法理解和弄清的超自然異象的神秘術士。而這一次,他「工作」的地點則選擇在了美國西海岸重鎮落杉磯。安吉拉·道森是該城的一名女警探。在她的觀念當中,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鬼神,科學可以解釋一切現象,解決所有問題,一個典型的無神論者。
然而,她的雙胞胎姐姐卻離奇地自殺,這令她費解、迷惑,從而展開調查。康斯坦丁發現了越界的魔兵,也在調查。二人在各自調查的過程中不期而遇,發現他們調查的案子走向一致,是一件事。
在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後,女警探對神秘事件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時,在二人之間也逐漸萌生了一些感情的東西。
但是,雙重性格的康斯坦丁不時地也會暴露出令人感到恐懼的一面。因此,這個奇怪的二人調查小組中間也會常常出現不和諧的音符。
善良與邪惡同在,魔鬼與天使共存的奇異世界裡,有著「地獄神探」之稱的康斯坦丁憑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勇敢的犧牲精神,和女警探一起沖破邪惡的圍攻,終將惡魔抵禦在了人類的文明世界之外,避免了一次地獄魔鬼對人類的瘋狂進攻。
影片分析
首先,這部電影是一部最好的「吸煙有害健康」的宣傳片,沒有之一。
片中康斯坦丁煙不離手,每天都會吸一盒半的香煙,即三十支,這在常人的社會里簡直就是煙槍,不能叫煙鬼了。
而且在開始他就得了肺癌,還有半年的壽命。其上癮程度也是令人咂舌,即使還剩下半年生命,他也吸煙不止。甚至最後要死了,撒旦來叫他下地獄,他還要用上二十秒吸一支煙再說。後來撒旦為了和上帝搶康斯坦丁,要把他救活,手進入他的身體,弄出來很多污濁臟黑的東西,令人惡心。所以「吸煙有害健康」這宣傳片也是做絕了。
其次,也是「酗酒有害健康」的宣傳片,雖然效果沒有「吸煙有害健康」那麼好。片中的胖神父就是被酒給「溺死」的,實際是就是醉死了,雖然他是受魔幻影響。這不明顯也是酗酒有害健康嗎?
第三,《地獄神探》是一部不僅顛覆傳統英雄形象,也在顛覆傳統宗教觀念的作品。電影中由基努·里維斯所飾演的男主康斯坦丁,是一個並非懲惡揚善的自私英雄,他鏟除惡魔的動力只是希望藉此取悅上帝,獲得通向天堂的門票。
在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撒旦居然也能救人,並能拯救世界,即使是撒旦,也是守規矩的,不讓他的兒子來世上自立為王,將他的兒子扔回地獄。同時,他為了跟上帝搶康斯坦丁,給他治好了病,等於是救了他一命。這些構思都使電影雖然有著濃厚的宗教味道,也讓大家的眼前不僅一亮的感覺。
第四,片中實際上微妙地用了對比的方法。像康斯坦丁,他一直「為民除害」,只是出於私心,他不想死後去地獄,只是想去天堂。所以上帝知道他的目的,他一直去不了。在影片的最後,他才是毫無私心地要求把女警探的妹妹從地獄中放出,才被勉為其難地收到天堂,撒旦才收他去地獄時拉不動他。
而他的助手查斯從一開始就一心地想自己能給他幫忙,康斯坦丁不教他除魔方法,不讓他涉險,他就自己背後學。全無私心,直想幫忙,到最後也真的在康斯坦丁遇到麻煩時幫上了忙。所以他死了,直接就是有了雙翅的天使了。
這是查斯和康斯坦丁的對比。
另外還有查斯和天使加百利的對比,查斯思想純潔,直接變成了天使。加百利雖為天使,目的邪惡,被變成了平民,丟掉了翅膀。
還有,加百利因為動機不純,名為天使,卻在跟撒旦戰斗時失去了法力。被撒旦給打敗了。可以想像,後來是查斯頂替了加百利的職位。
所有善惡都在一念間,也在一念間使自己本身發生了變化。
所以這部電影是有宗教性質,也有教育人的性質,並引起心靈的深思。
第五,影片的一大看點,當然是片中的帥哥和美女。片中,基努·李維斯飾演的約翰·康斯坦丁身著黑色大衣的造型看上去是那麼帥氣;他就是穿著白襯衣,也是帥氣無比。
他的每一張圖片都堪作電腦壁紙,美得無與倫比。向人豎中指本是一種無理的粗俗的舉動,但是影片中康斯坦丁向撒旦豎中指時,卻美輪美奐,太漂亮了。有人稱基努·李維斯演技沒有進步,在我看來,他已經達到了片中要求的技能,把頹廢,憤青的形象都演了出來。這里不需要太多的演技,是影片的需要吧。
蕾切爾·薇茲在片中飾演的女警探,也是非常漂亮,堪稱一景。在片中,她的水汪汪的大眼睛,總會讓人動容。給影片增色不少。
第六,影片中也有幾個好的構思。像胖神父受迷幻被酒溺死。還有神父可以將一般的水當成聖水用,也這是康斯坦丁在與群魔斗時,用打火機靠近煙感器,將聖水引下來的構思來源。康斯坦丁通過貓和水去地獄,通過聖水回來。通過坐過二百多人的椅子觀察地獄情況。還有惡鬼通過通靈者做界面來到世間,等等,好構思。
總之,這是一部改編漫畫很成功的一部電影,值得大家抽些時間,仔細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