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洲有哪些分量重的電影節
在2019亞洲電影展中,「亞洲經典」單元一定備受影迷矚目。
顧名思義,「亞洲經典」單元當然都是亞洲影史上的不朽之作。但本單元不僅挑選了《紅高粱》、《那人那山那狗》、《切腹》、《小鞋子》等曾斬獲國際大獎的代表性亞洲電影,還包括具有極高史學價值的奇幻片鼻祖《盤絲洞》,以及在表現手法上有突破意義的《雅馬哈魚檔》等經典作品。
先跟大家聊聊《盤絲洞》和《雅馬哈魚檔》這兩部作品。
1927年2月2日在上海中央大戲院上映的《盤絲洞》,是中國現存第一部「神怪片」。 「神怪片」源於中國神魔小說,《西遊記》、《聊齋志異》所衍生的電影都屬於這個范疇。《盤絲洞》對原著故事的還原非常大膽,妖精們造型前衛而新潮。影片在上映之初曾「實創中國影片在上海開映之新紀錄」,造就萬人空巷的傳奇。不過,《盤絲洞》的價值還不止在於「神怪片」——中國1920年代電影作品存世極少,《盤絲洞》便是其一,這部影片曾在國內失傳80餘年,2013年拷貝才在挪威國家圖書館被發現。
1984年上映的《雅馬哈魚檔》在當時也是一部轟動之作。這部電影所表現的內容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廣州的風土人情,二是改革開放後的個體戶生活。導演張良將故事片的戲劇性融入進了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運用了大量的偷拍、跟拍,在片中可以看到很多長鏡頭。《雅馬哈魚檔》還有一個在現在看來都不常見的創舉,那就是選用非職業演員。飾演「海仔」的是真正的個體戶黎志強,「珠珠」的飾演者則是商場售貨員楊麗儀。通過本片,既可以了解到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的故事,又可以欣賞到廣州的「市井風情畫」。
另外四部電影《紅高粱》、《那人那山那狗》、《切腹》和《小鞋子》,都是在國際上享有美譽的亞洲電影,想必影迷們一定如數家珍。
1987年上映的《紅高粱》,改編自莫言同名小說,是第一部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亞洲電影,也是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的代表作。《紅高粱》與1980年代的「尋根文學」關系緊密,拍攝的故事紮根於鄉土中國,表現出了人、民族、乃至整個中國土地的蓬勃生命力。張藝謀沉穩剛健的敘事風格,顧長衛敏銳大膽的色彩運用,鞏俐和姜文的出色演技,使本片足以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
1999年上映的《那人那山那狗》也是一部在國際上斬獲不少獎項的影片。影片講的是一對鄉間郵遞員父子之間的故事,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郵路,二人的心結在路途中慢慢打開。這部影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有中國傳統美學色彩,含蓄內斂,崇尚自然。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樣,片中沒有通過過多言語來表達感情,父子之情盡在不言之中;敘事也如行雲流水一般,毫無刻意用力之處,卻足以感動人心。湖南綏寧的自然景觀,與這種表達敘事風格相得益彰,給了影片山水畫般的清新影像風格。
《切腹》於1962年在日本上映,次年入圍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終導演小林正樹拿下了評審團特別獎。這部57年前的電影,在豆瓣評分高達9.2,被1萬多人標記過,足見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切腹》以武士階層為主人公,講述了兩個嚴格平行對應的切腹故事,畫面明朗,敘事凜冽,頗具極簡主義風格。這部電影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在張藝謀的武俠電影《英雄》中,也能看到本片的影子。它的意義不僅在於電影領域,對於想了解武士道精神及日本美學的觀眾,同樣是不二之選。
1993年的《西便制》也是一部大師之作,導演林權澤被視為韓國電影界教父級人物,曾把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入圍了個遍。《西便制》如同一首民間藝術的輓歌,在一個父親和一對兒女的悲劇故事裡,表現出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藝術無處安放的境遇。現代與傳統的沖突在影片的表達形式上也有所體現——用倒敘、插敘來打破傳統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中充滿了對傳統消亡的隱喻。這部電影是韓國電影復興的奠基石,它在當年激發了外國影片佔領韓國市場的環境中,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本片最初只在首爾的三家影院上映,最終卻破了票房紀錄,令韓國進入了百萬票房時代。
《小鞋子》是部曾感動全球觀眾的伊朗電影,1998年它不僅在美國創下伊朗電影票房紀錄,還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影片以一雙鞋為線索,講述了一對窮苦兄妹的感人故事,充滿現實主義人文關懷,被影評人評為「近乎完美的兒童電影」,「洋溢著單純的善良和純潔」,它還影響了包括新加坡導演梁智強在內的許多電影人的創作。在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既是票房的保障,又是影片水準的保障,他的作品兼具可看性和藝術性。展映期間,馬基德·馬基迪將攜《小鞋子》親臨北京,參加活動。
說了這么多,你該知道「亞洲經典」單元有多經典了吧?作為影迷的你,趕快挑選自己心水的電影,來2019亞洲電影展「一飽眼福」吧。
2. 北影節電影票再遭爆炒,為何影迷會為之「瘋狂」
北影節的影迷們之所以如此瘋狂,主要是因為以下三方面原因:1、北影節的作品有門檻;2、北影節的作品都未上映;3、北影節能夠看到明星。
最後,北影節之所以能夠吸引到這么多觀眾,其實也是因為北影節可以看到明星,熱愛電影的影迷,可以在北影節看到自己喜歡很多年的演員,甚至有機會跟演員和導演探討劇情,提出你的疑問是可以得到解答的,這對於很多影迷來說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所以大家爭著要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3. 中國五大電影節
金雞百花電影節
長春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北京國際電影節
四大電影節
4. 中國最權威電影節有哪些
華表獎,金雞百花獎,金像獎,金馬獎,上海電影節,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白玉蘭獎,華鼎獎
5. 北京國際電影節是a類電影節嗎
是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是中國繼上海國際電影節之後的第二個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FIAPF)的國際A類電影節。
北京國際電影節創立於2011年4月,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管理局和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承辦,以「融匯國內國際電影資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為主旨,以「國際性、專業性、創新性和高端化、市場化」為定位,每年舉辦一屆。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於2022年8月13日至20日舉辦。電影節以「同心·篤行」為主題,包括「天壇獎」評獎、北京展映、電影嘉年華等九大板塊。
今年「注目未來」單元有來自全球13個國家推送的15部影片(《紐約真人類》《阿祖羅》《天竺葵》《女孩不哭》《我們是大人》《故鄉異客》《宇宙探索編輯部》《靈魂觀測器》《泳池邊的奧利韋里奧》《銅管樂團的故事》《疑雲之上》《鐵銹》《未來的模樣》《三次為定》)參選,其中14部影片參與展映。
6. 中國一共有幾個電影節
中國一共有十個電影節。
1、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簡稱華表獎,也稱政府優秀影片獎,創辦於1994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是中國(內地)電影界的政府獎,體現黨和國家對電影事業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扶持 。
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 。
2、中國電影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於1981年創辦,是中國大陸電影界權威、專業的電影獎,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因當年屬中國農歷雞年,故取名中國電影金雞獎。
金雞獎評獎委員會是由中國最具權威的導演藝術家、表演藝術家、電影劇作家、攝影家、音樂家、美術家,以及電影理論家、教育家、事業家共同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專家獎」。
3、大眾電影百花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聯聯合主辦。百花獎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並由觀眾投票產生獎項,因此又被稱為「觀眾獎」。
百花獎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為了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獎杯為銅質鍍金花神。百花獎也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和最有群眾基礎的電影大獎。
4、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是中國台灣地區的電影獎項,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由於早期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並未設置類似音像製品競賽獎勵,金馬獎成為華人區最受注目的電影盛會之一。
5、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開始舉行,並於1993年12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
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
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頒獎禮活動。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
6、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中國第一個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
7、北京國際電影節
北京國際電影節前身為北京國際電影季,創辦於2011年,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具有國際性、專業性、創新性、開放性和高端化、市場化的大型電影主題活動。
旨在融匯國內國際電影資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將成為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的重點文化活動,打造東方影視之都的核心活動。
2012年2月,北京國際電影季更名為北京國際電影節,每年舉辦一屆並設立評獎單元,但由於准備不夠充分直到2013年才進行獎項評選,自此,主競賽單元天壇獎正式設立。
8、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是1992年經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同意正式創辦,國際製片人協會承認的,具有國際性質的電影賽事,是中國第一個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級電影節 。
中國長春電影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9、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由《南方都市報》於2000年發起並主辦的傳媒評選的電影獎項,該獎聯合中國多家有影響力的媒體,是國內唯一將內地、香港、台灣三地公映的華語片進行共同評選的電影獎。
該獎由來自兩岸三地的知名電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參與評審,是為了表彰在電影藝術上勇於創新,在表現人性上深度發掘的作品及其創作人員。
10、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報社、 中國教育電視台、 北京電視台 、北京廣播電視台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文化活動。
7. 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區別
唔,說說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比較大型的有法國戛納,主要側重藝術類的影片或者特別出位的片子,一些剛出道的導演一般喜歡把自己的一些實驗作品拿來參展,藉此揚名。
德國柏林電影節,喜歡把大獎發給政治性比較強的電影,好多電影那叫一個枯燥乏味,金熊還就喜歡發給那樣的,而且喜歡發給拿種族blablabla說事的。
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和戛納的風格很相似,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電影節,值得一說的是比較青睞中國電影。
美國聖丹斯電影節:獨立電影的天堂,發現小成本獨立製作電影,比如當年的《陽光小美女》。
中國上海電影節:這個不多說了吧……你懂的。
暫時就想起來這么多……
8. 國內電影節都有哪些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在中國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國上海舉行。
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文化廣影視集團國際大型活動辦公室承辦。電影節在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
北京國際電影節
北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2008年,其前身為北京國際電影季,是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北京市政府主辦的電影節。
2016年4月16日至4月23日,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北京舉行。
金雞百花電影節
金雞百花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由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和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一年一屆國際性影展。每年一屆,為期4天。金雞百花電影節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影響和規模最大,最專業,最具權威性的電影評獎活動,被外界譽為「中國奧斯卡」。同時金雞百花電影節也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的電影節。
9. 如何評價北京國際電影節
北京電影節是個非~常非常年輕的電影節,事實上整個亞洲范圍內的電影節起步都很晚,香港電影節創始於1977年,東京電影節創始於1985年,而上海和釜山更是九十年代才開始舉辦電影節...根本無法和歐洲那些歷史悠久的電影節同台競技。且不說三大,隨便一個倫敦和莫斯科這樣的電影節都有半個世紀以上的歷史。更不要說2011年才開始舉辦的北影節了——事實上它好像直到前年才真的更名為電影節,之前只是個不比業內人士放映會規模大多少的「電影季」...
對於這樣一個起步階段的電影節來說,奢求巨大的影響力是不現實的,它更需要的是完善的組織協調工作,更多的商業合作成果與對電影文化的普及。從這屆來看它還是挺有希望的。網路售票使它第一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帶來了大量客源;召集到了近百個國家的三百多部參展影片和較有影響力的評委;影院里終於有了像樣的片單和觀影小冊子;據說還簽下了多少億的片約...比起往年有很大進步,明年應該也會更好吧,畢竟北京坐擁全國最大的電影資源和觀影群體。
當然,就個人而言,最希望今年放映的火爆能夠讓商業院線看到盈利的可能,明年多提供些市內的影院而不僅僅是一個資料館...四處奔波實在是太痛苦了,所有市內影院全都只排個速七煩不煩啊?
另外,個人最喜歡的是北電放的展望未來單元,囊括來自伊朗、愛沙尼亞、日本等十多國的新片,並且基本上每部放映後都有同主創交流的機會,多數影片都或多或少有些驚喜。
遺憾的是一部主競賽單元都沒看到(全都排的太偏了啊喂!實在懶得去五棵松和雙井啊!
10. 一個40歲影評人的電影節旅程
很欣慰地,在40歲生日這天,還在軍校里的Sama君特地請了一天假出來跟我聊微信,稍來生日祝福。於是,在第101篇專欄這個巧合的契機,Sama君又來客串一次。
Sama君: 生日快樂啊!師父~
我: 謝謝啊~
Sama君: 我看到師父在微信好友圈曬了一份「40好物」的清單啊!
我: 嗯吶。
Sama君: 讓我驚訝的是,電影才列了六部,音樂倒是列了15樣。
我: 就是。我還算是犯規了,畢竟,像我選了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集,這樣一次都要包含五、六張CD的。
Sama君: 不是還有一套漫畫《艾瑪》嗎?(捂嘴笑)
我: 哈哈!是呀~實在割捨不下,這套漫畫也是我搬來四川唯一還留到的漫畫。
Sama君: 話說師父在四川生活還順利嗎?
我: 老樣子,沒有起色。不過還是撐著。
Sama君: 找不到工作嗎?
我: 嗯,暫且每個月兩千的稿費還是讓一家人不愁溫飽。沒辦法,這種生活是自己找的嘛~
Sama君: 師父加油!不過,師父闊別北京那麼多年,再回去主要也是為了參加電影節吧?
我: 是的。畢業之後,九年沒有回去北京了。本來有北電的同學說要臨時搞個同學會,不過後來沒有搞成,只有個別跟幾個同學碰到面。我戲稱,九年才回來一次,下次再來北京估計要2028年啦!
Sama君: 哈哈哈!不可能那麼久吧~
我: 誰知道呢?
Sama君: 那麼,與去年去過的上海電影節、海南島電影節相比,北京電影節有什麼不同的嗎?
我: 老實說,上海電影節什麼情況我現在也記不清了。海南島比較近一些,且我參加了較多的活動(畢竟片量不多,好像不去參加活動也沒啥事好乾),所以印象比較深刻。但總之,相較來說,好像上海電影節還會在周間白天排片,但北京電影節基本只有電影資料館白天也排片,其餘戲院都只有傍晚(六點)開始有排片。
Sama君: 那片量不多嗎?
我: 多啊!只是合作的戲院也多,所以一下子鋪開來,基本一定會有片子是沖突到,所以我感覺影迷的痛苦應該就是在取捨影片了。
Sama君: 所以基本還是排片策略的問題。
我: 是的,還有一個比較根本的心理:對於觀眾結構的猜想。我感覺白天不排片的策略基本就是放棄了學生族群。
Sama君: 嗯,這點好像跟台北的電影節很不一樣。
我: 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城市幅員太大,比較沒辦法像西門町那樣幾間戲院串聯,影迷要趕場就比較方便了。
Sama君: 北京或上海都沒有像西門町這樣幾間戲院離得很近,有所謂的「電影街」這樣嗎?
我: 似乎是沒有的。影城與影城之間都隔得滿遠,而一家影城可能也就釋出一廳(也許最多兩廳)給電影節。所以簡單來說,如果要在同一個晚上看到兩三部片,就只能在同一家戲院。
Sama君: 那也要剛好同一個晚上的兩三部都是想看的片。
我: 沒錯,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就在想,是不是排片時多數時候考慮到的是時間長度,而不是影片類型。或許同一個單元的片,可以在同一家戲院的晚上三場排,比如說,影人紀錄片,可能對於這一個單元有興趣的影迷,就能在一個晚上接連看兩三部這個單元的片,而不是說同一個時間點,這個單元的片是分散在不同的戲院,這樣根本就不可能看全了。
Sama君: 所以因為戲院隔得遠、戲院願意釋出的廳少,就基本沒有改善的可能性了?
我: 也要看電影節那裡有沒有覺得需要「改善」。我是有提出台北經驗,說到他們現在的排片策略基本就是放棄學生族群了。我不知道北京的影迷里頭是不是真的沒有學生在里頭,如果是這樣,其實我是非常無法想像的。
Sama君: 所以也沒有日場優惠這種方案?
我: 是的,沒有。都說周間日場基本沒有片可以看,只有資料館有排片而已。所以按說應該還是要像台北這樣,周間日場有優惠,而電影節票價本身應該也要低於一般商業片。
Sama君: 所以電影節票沒有比較便宜?
我: 沒有。有時候還更貴。
Sama君: 天吶!這對影迷來說真的是福音嗎?
我: 也許我們很難想像。不過我後來想到的是:既然對影迷來說要趕場如此不容易,也可能就減少了可看的量,如此一來,也許就更願意花錢去買他們可以看的那些場次。簡單來說,比如我有十部片非看不可,這樣可能要花600元票錢。不過,其中有五部會沖突到,必然看不到。那麼我的必看清單只剩五部,預算當然也就縮到剩300元,壓力相對小,也就不太會猶豫了,這300肯定要花出去的。
Sama君: 我怎麼聽起來感覺有點阿Q精神啊……
我: 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盡管我還知道有人整個電影節看到四、五十部片的(且有一個我還在台北見過;盡管我與他的品味天差地別),我也是滿吃驚的,因為這意味著應該有一些片是他們沒那麼想看,只因為時間、地點剛好方便,為了沖「業績」於是還是看的。這件事我去年在上海電影節就有感受到了,對於那些沖數量的影迷來說,有可能會順便看一些本來沒有預期要看的片,於是這些冷門片就能搭著熱門片的勢頭多賣幾張票。
Sama君: 所以感覺真的沒有積極一點的解決方式了……
我: 不盡然。就說我主要對北京的電影院分布情況不熟,也不了解他們如何跟影城經營者溝通、合作,所以只能是想像。我是想像說排片的構思可以區域為單位,比如交通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的鄰近幾個影城可以是一個單位。每個這類單位的排片策略可以獨立,比如三四家影城,再根據那一區域的潛在觀眾屬性(上班族多呢?還是學生多?什麼行業別多些?)去配片,這些片再彼此搭配,周間日場也排,票價可以低一些,讓更多學生觀眾參與。因為我以自己的經驗分享過,在2003年的小津百年影展時,我也會因為在同一天內可以排到四到五場(有時三場)想看的片,我就會特地請假,一整天都泡在電影院。
Sama君: 所以周間日場還是有可能吸引到上班族的。
我: 是的,只要排片理想,我相信請一兩天假特地去看電影的情況應該不會太難。區域排片的好處,應該可以更容易抓到目標對象。比如像在中關村那裡,那麼多學校,且電影學院離那裡也不遠,就可以在周間日場多排一些片。我印象中去那裡看了三場,大概影展方也考慮過那裡觀眾的口味吧。
Sama君: 所以師父應該沒有一天內看超過一部的吧?
我: 確實沒有。記得有一晚要去看《冥王星時刻》,但我記錯時間了,以為是六點開演,去到了戲院才發現是八點20分。那怎麼辦呢?我就想說不然就看看前一場在演什麼。但是,發現不是我感興趣的片,即使我有VIP證可以免費看,我都還是不想進去看,寧可在附近瞎晃,消磨時間。不過,本來一度要放棄看《冥王星時刻》,想到還要等那麼久,看完還得趕緊去趕末班地鐵,實在麻煩。
Sama君: 但是師父還是看了這部片嗎?
我: 是的,且非常慶幸自己留下來看了,因為它反而是我在電影節里看到最喜歡的一部。
Sama君: 哇!難得聽到師父誇華語片。
我: 是啊~而它甚至還不是新片,好像去年底有小規模上映過了。
Sama君: 那師父看到夢寐以求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嗎?
我: 唉說起這件事就傷心,我在第100篇專欄有講過了,過幾天有發出來我再轉給你看好了,這里懶得再說了。總之,看是看了,但沒看完,因為為了要趕去一場《未來的未來》主持映前,來的是這部片的製片人,他希望我能提前起碼半小時跟他對一下流程,因此提前了半小時離場……
Sama君: 做映前主持有什麼好玩的嗎?
我: 說到這個,這次就有很深的感觸。本來我覺得做映前比較難做,因為不能劇透,在不能劇透的前提下,我是沒什麼優勢的。
Sama君: 也就是說師父無法做拿手的文本分析。
我: 是這樣的,我起初就是這么想的。還記得去年在海南島電影節做映後,當時給一位之前去武漢認識的馬來西亞導演的作品做映後,經過我夾議夾敘(也就是一方面提問,一方面分析)的主持,很多觀眾表示有因此比較能看懂這部片。這也是我在台灣帶映後的經驗來的,在帶高中生或小學生做映後賞析時,已經很習慣這樣的模式。海南島電影節時這種主持環節感覺也還是挺好的。所以對我來說,映前似乎不好發揮。
Sama君: 那,提前去跟製片人對流程是否真有必要?
我: 起初我也有點抗拒,畢竟我已經有把提問大綱發給他們了嘛!不過,見到面時,發現製片人齋藤優一郎人還滿好的,且,在一定程度來說,我也算是有問到一些私貨,這在映前主持是沒有分享給觀眾的。
製片人齋藤優一郎和肥內老師(真容)
Sama君: 比如?我記得師父很喜歡《未來的未來》的!
我: 是。比如說那間屋子故意設計成有一些台階,主要就是要讓男孩小訓可以透過爬的動作,以這個過程來象徵他的成長。不過,我本來很想說,我兒子四歲時好像腿也沒這么短,比較難直接想到原來有這層「鍛煉」的意圖。不過想一想,既然是以細田兒子為藍圖設計的人物,很可能日本人還是比較矮小,所以四歲了爬樓梯還那麼吃力……
Sama君: 哈哈哈哈哈!師父這樣有點人身攻擊啊!
我: 我不是那個意思嘛!另外就是,除了房子之外,原來連片中想像的車站中,有一些不是現成有的新干線列車,也是找來真的列車設計師幫忙設計了現實中沒有的列車。這點也滿有趣的。
Sama君: 所以找來真正的設計師是為什麼?
我: 為了寫實。寫實是這部關於家族樹故事的重要維度。
Sama君: 但是片中又多是想像……
我: 是,比如像超觀點問題……但這個我沒有私下問製片人,畢竟是製片人,也不是導演。但我有迂迴問到類似的,比如我有問說這些想像的影像的真實參照程度,但我是覺得可能這個問題有點辭不達意,總之,確實沒有問到我想知道的答案。基本還是含混地說是很寫實的,他就開始舉一些片中呈現孩子的例子來說明這些都是透過觀察細田兒子(他有被帶來工作室讓大家參考)得到的靈感。
Sama君: 這些也在映前主持時講到嗎?
我: 喔沒有,也還是我私下問的。
Sama君: 不過,剛剛師父似乎說是「起初以為映前難做」,所以後來是改觀了嗎?
我: 對。按我剛剛說的之前的台灣經驗或者海南島經驗,我仍相信映後對我來說是很有利的。不過在《武士馬拉松》一場有點爭議的主持之後,我就改觀了。
Sama君: 發生什麼事了嗎?我沒有跟到……且,我發現師父的豆瓣注銷了!
我: 注銷豆瓣跟這件事沒有直接關系。不過,總之就是我在第一場《武士馬拉松》的映後主持,因為時間掌握不當(剛好前一天我的表壞了,又不好在台上拿手機出來看時間……),使得開場時我本來讓觀眾想想問題,但最後竟沒有留下給觀眾Q&A的時間。
Sama君: 所以跟來賓(是導演吧?)聊得這么投緣?
我: 相反!還好那天我白天花了一整天時間准備晚上的映後,在那一場也還在戲院中再看了一遍影片(原本是看渣畫質、英文字幕的試看檔案),確認一些細節後才主持的。但是,導演伯納德‧羅斯其實不太健談,還好我准備的方向夠多,所以即使他常是簡答,還是沒有空場太久。
結果,變成有些時候我得解釋自己的提問,甚至還讓批評我的觀眾以為我很愛這部片且是導演的粉絲。完全是誤解啊!一方面我並不愛這部片,覺得後面的轉折過於浮面不可信,二方面,在這部片之前,羅斯的片我只看過《永恆的愛人》而已。
Sama君: 很像師父的作風啊!從您的很多文章都以為您對某部片非常推崇。像,我之前有讀了您寫的《阿麗塔》,沒有細想時,也覺得師父怎麼突然會喜歡這類影片;但再從文字的蛛絲馬跡去看,才發現您其實不愛這部片的。
我: 是的。但,這就是專業度的問題嘛!總之,之所以引起那一場觀眾的反彈,主要就是……剛看完影片的觀眾總有很多話要說的。於是,隔天,還是主持《武士馬拉松》第二場,我就特別交代工作人員要提醒我時間,起碼要留一半時間給觀眾。當然,情況就如我預料的那樣,一些提問也不像提問,倒像是要證明自己看到了什麼東西。
Sama君: 情況有比第一場更糟嗎?
我: 也不能說更糟,畢竟是觀眾自己提問,離場的情況有比較嚴重倒是真的;但這個我倒是不怎麼在意的。並且我還在想,既然有一些提問其實跟我已經講過的還重疊到,那還不如以後乾脆全部時間都留給觀眾好了。
Sama君: 那麼,羅斯導演這么不健談,是不是也不好主持?
我: 當然會有點吃力。不過,我後來倒很能理解這種情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專業。特別是當我自己在寫分場大綱時深有體會,當我把元素依序排好之後,其實場與場之間,場本身,都已經被賦予足夠的意義了。事實上,要是我,大概也只能講出很簡明的答覆,畢竟,我要講的話都在作品中了嘛!因此,我後來能理解,當我試圖要跟羅斯探討片中突然出現的一頭黑熊的隱喻,他的回答是「一頭熊就是一頭熊」,我想,當場應該就 搞笑 了吧~
Sama君: 立馬被當作電影大外行吧?哈!
我: 是。
Sama君: 好在「肥內老師」應該還是有點知名度吧?
我: 錯了!幾乎完全沒有。我等一下轉一下微博上一則批評我的博文你就知道了。
Sama君: 所以師父因此覺得映後反而比映前難主持了?
我: 可以這么說哈!不過,不跌一次不長一智,下次我大概知道要怎麼應付這種場面了。
Sama君: 抱歉在師父生日這天讓您回想起不太愉快的場景。
我: 哈哈別這么說,再說,這篇記錄刊登的時候,都不知道生日過多久了吶!
Sama君: 總之,祝師父一切順心啊!
我: 好的,你也是。
更多專欄
我被這部日本電影,深深折服!
大師布努埃爾的故事,竟然被拍成了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