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的姐姐》安然姑媽對著套娃說俄語戳中淚點,這部電影的淚點還有哪些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的淚點比較多。
我的姐姐還沒上映的時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當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票房也一直在增加,我們都知道,這幾年的文藝煽情電影並不吃香,因為,這些劇情大部分都比較老套,當你好,李煥英上映的時候,正好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很多人看到這部電影都很感動,而我的姐姐也是這樣的煽情片,關於中國式家庭的一部電影,上映之後,很多人在電影院直接淚奔,為什麼這種文藝片會這么感人呢,我的姐姐正好抓住了大家的心理,這部電影更能引起大家的感想。
淚點還有,當安然不想撫養弟弟時,弟弟說,我只有你了,淚奔有沒有,弟弟並沒有做錯什麼,而安然也沒有做錯什麼,親情就是這樣,無論怎麼樣就割捨不了,最後的結局也是大圓滿,這也是折射一種現象,生活中的真善美。
⑵ 《我的姐姐》觀後感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會倫理及其變遷的深刻之作,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個人事業發展還是撫養幼弟的艱難抉擇逐步展開,
背後的邏輯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們所面臨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人生觀對傳統的家庭本位價值觀、人生觀的激烈撞擊。
影片通過一系列戲劇性沖突為我們揭示了這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即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一個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該片的開放式的結尾可以稱得上「絕妙一筆」
影片中兩個姐姐互訴內心的一場戲展現出兩代女演員細膩而精到的演技,貢獻了影片最大的淚點,
同時,也是這樣一組人物的映照關系,讓影片全然跳脫出一個個體命運的悲劇,而展現出一個龐大而久被忽視的群體樣貌
影片呈現在公眾面前的赤裸裸的現實問題,目前它或許不能也無法解決,但由此引發的思考,對「姐姐」這一身份的審視,對女性困境的正視,對重男輕女的透視,遠比一個理想的結局更重要、更深刻
該片能夠打動人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正在於對於人的復雜情感的准確描摹,失去父母的姐弟在其後的相處中那種雙向的靠近,
原本受傷害有怨氣的姐姐在糾結中對於親情的絲絲體會,一切繁復微妙都被創作者細膩准確地呈現給觀眾
該片是對於青年女性成長經歷一次深刻剖析,並且尖銳地觸及很多令人關注的社會議題
電影後半部分感受親情血濃於水,在撫養和放棄之間的掙扎抉擇是非常直戳淚點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個人物的形象刻畫都非常立體出彩。
導演和編劇做這部電影想傳遞的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種展示,讓觀眾看到,這種困境中的女孩真實經歷的痛是什麼。這是對特殊語境下出生和成長的女孩們的縮影折射。
姐姐安然(張子楓飾)的父母為了要一個男孩,不惜謊報她身有殘疾,是個瘸子,甚至在檢查人員撞破姐姐身體健康的真相時,父親對她一頓暴打。高考時姐姐填報的北京臨床醫學專業,也被父母偷偷改成了家鄉的護理專業,理由是「女孩要早點賺錢養家」。考研去北京成為姐姐擺脫父母的光明出路。但父母不幸車禍身亡,給她留下了年僅六歲的弟弟。原本已經明確人生規劃的姐姐,面臨著要撫養關系冷漠疏離的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理想的艱難
⑶ 這張圖片講的是什麼電影
這是國外「油管」上叫【Nukazooka】的up主自製的視頻。
⑷ 《我的姐姐》票房破3億,影片中有哪些令你感動的瞬間
在2021年的4月2號張子楓主演的我的姐姐這部影視作品也是正式的上映了,而這部影視作品騙了不少觀眾的眼淚,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這部影視作品確實是非常的感人。而我認為最感人的片段就是,姑媽在看著俄羅斯套娃說俄語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是我們不得不因為現實放棄自己的夢想。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很多東西大家如果是有興趣的話也是可以前去觀看一下,而張子楓的演技也是讓大家都覺得非常的震驚。相對於來說張子楓在娛樂圈當中確實是很年輕的,而她能夠擁有這樣的實力也是不容易的。她在很小的時候就進入到了娛樂圈當中,她的演技一直都是大家所認可的。而且張子楓也是作為娛樂圈當中的一股清流,她沒有被娛樂圈所污染。
⑸ 我的姐姐:當了18年獨女,一朝成了姐姐,觸了多少人心底的傷疤
文/紫依
如果可以,每個女孩都希望自己在父母心裡是獨一無二的。如果非要實現父母"好"字的美好願望,那也希望自己是妹妹,而不是姐姐。
當姐姐的苦,有誰不知?
我們小時候總聽到的是,"你是姐姐,就該讓弟弟","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他比你小,我們當然要多關注他一些"。
而如果有一天,當你習慣了20年來以獨生女自居,結果回家後,爸媽歡呼雀躍地告訴你,你當姐姐了,你會如何?
當你正滿心歡喜地規劃著自己的未來時,爸媽卻突然不在了,留下一個嗷嗷待哺,乳臭未乾的弟弟給你,你怎麼辦?
張子楓首次挑大樑的電影《我的姐姐》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是繼續追求個人獨立生活,還是放棄夢想撫養弟弟,這就是擺在她面前的問題,更是留給我們深深的思考。
自我與親情之間,如何抉擇,是個永恆的命題。
如何不辜負自己,同時也不放棄對親人的責任?
這樣的問題幾乎貫穿了任何時代的任何個體,這之中當然就有無數的故事。
如果有部電影,敢於直面姐姐的問題,說出很多姐姐說不出口的真心話,不強行大團圓,不把人架到道德高點進行批判,那它無疑就是成功且犀利的,而《我的姐姐》正好做到了。
現實生活中,姐姐總是被犧牲的那一個,而且所有人還覺得那是理所應當的。
《大江大河》里童謠飾演的宋運萍,完整地詮釋了那個時代的完美姐姐形象。她為了弟弟讓出自己讀書的名額,又為了丈夫放棄自己繼續進修的機會,最後為了家庭一屍兩命。
她是許多人心裡的白月光,我們為之惋惜,卻有不少媽媽輩的人說,「沒什麼,我們那個年代的姐姐都是這樣過來的。」
正如《我的姐姐》里最大的淚點,就是朱媛媛飾演的姑姑,她用看似平靜的語態說「 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起,就一直都是!」
這句話不輕不重,正好敲擊在我們的淚點上。
那一刻,我的閥門關不住了,忍不住失控落淚。
看到姑媽這個角色,就會想到他們這輩人一路走來的犧牲,並為之感動。
我媽媽也是這樣,她把讀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妹妹,還差點失去當年分配工作的名額,因為要讓給弟弟妹妹。
但是,憑什麼呢?
不同於姑媽認命式的妥協,張子楓飾演的姐姐安然是獨立長大的,在她人生的頭18年裡,她是獨生女。
她有著強烈的自我認知,帶著00後這代人獨特的印記和思想。
在20世紀的今天,她不會做出完全犧牲未來的事,所以她會想要把弟弟送給合適的領養家庭,賣掉父母的房子,自己前往北京考研追求理想。
在原生家庭里,她受傷了,所以,一直想要逃離,努力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可這一切計劃,就因為一次意外,她 "不得不"重新面對,這個原生家庭給她留下的難題——4歲的弟弟。
當安然被弟弟,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時;當周圍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她該肩負起姐姐的責任,她找不到地方發泄時,安然找到了那個肇事司機,發出了靈魂的拷問。
在安然的認知里,這兩個問題,不止是問那個司機;更是想問,不經過她的同意,擅自要二胎的爸媽。
她花了18年,終於鼓足勇氣,攢夠資本,想要圓夢時,卻要獨自面對這個爸媽意外離世留下的「爛攤子」。
只是因為她是姐姐,或者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裡,「長姐如母」的法則就是如此?
去年那對69歲老夫妻,不顧40多歲的女兒反對,不惜母女反目,也要倔強地堅持生下二胎的新聞,猶如在耳。
雖然他們硬氣地堅稱「自己有退休工資,不需要女兒幫忙」,可誰曾想過,萬一,萬一呢?
當父母年邁,為了照顧年幼弟弟之責,母女對薄公堂的例子,還在少數嗎?
倫理道德是一方面,可權利自由又是另一方面。
世上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第一次有一部電影,敢於質問,一直以來,所有姐姐們心中都認為理所應當的一個問題。
第一次有一部電影,勇於聚焦"姐弟關系"這個命題之上。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極力推崇《我的姐姐》的原因之一。
"我的姐姐",她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其他。
正是安然一次次地抗爭和爭取,姑媽最後也松動了,她在安然的身上,看到曾經拚命掙扎的自己,終於不願意再用過去的那套思想,再束縛住同樣身處困境的安然。
所以她說「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裡面」,她也認同,安然可以有自己人生的選擇,不必重復自己的老路,這就是姑媽對姐姐的疼惜和理解。
姑媽與曾經的自己和解,接受姐姐的另一種可能,也是電影想要表達的另一主旨。
就連一開始不懂事的弟弟,經過和姐姐的朝夕相處,從最開始的對立到建立感情,到最後和解;
他從「我就是這家裡的老大」到理解姐姐的想法,自己給自己找領養家庭,准備不拖累姐姐的行為,也是他接受了姐姐的「我的人生並不是只有你」的思想。
安然的堅持和抗爭是有用的,她沒有接受 社會 既定的安排和姐姐命定的軌跡,她讓所有人都為之動搖。
姑媽是因為,她曾經也是那個有理想的姐姐,理解並支持,這一點就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
不把命運施壓給自己的不公平,通過代際傳承給下一代,鼓勵她活出自我,這就是電影引申出來的最寶貴的一點。
電影名為《我的姐姐》,實際上,並非單純從單一視角來看問題。
舅舅眼裡的獨生女,何嘗不是爸媽眼裡曾經的寶貝女兒安然?
姑媽眼裡的安然,何嘗不是曾經那個執著的自己?
安然眼裡的媽媽,何嘗不是個認命的可憐姐姐?
甚至連舅舅和姑媽,也未必都是彼此角色所定義的身份。
安然以為爸媽不愛她,是舊思想作祟,所以才會固執地,不合時宜地要了弟弟。她羨慕被舅舅視若珍寶的女兒,也希望自己能夠享受那種被捧在手心上的感覺。
這其實是一個從未真正感受過父愛陪伴和支撐的女孩,被原生家庭所刺痛的傷口。
就像影片中,肖央飾演的舅舅說的「兒女都是債」。
你可以選擇朋友和愛人,但無法決定「我從哪裡來」,原生家庭打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
安然羨慕舅舅對獨生女兒的呵護,和堅持只要一個孩子的想法,甚至說出「希望舅舅就是爸爸」。
誰能想到,這個看似不中用,整天吊兒郎當,游手好閑,姐姐姐夫車禍去世了,他還能悠閑地打麻將,甚至雲淡風輕的和警察回話「死的就是我姐那兩口子」的不靠譜舅舅,會在「姐姐」安然挨打的時候,第一時間站出來。
有時候難免發出感慨,安然的媽媽犧牲自己,換來的就是這樣一個不爭氣的舅舅?
姑媽犧牲自己,換來的是這樣一個「重男輕女」的爸爸?
媽媽和姑媽,都曾經是家裡的姐姐,代表了我們母親那一輩的女性。姑媽對安然說的類似認命的話,其實也是曾經的自我安慰;包括對安然表現出來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模樣,都是自己年輕時候,父輩的正常表現。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很深刻,看起來像是一道選擇題,其實答案就在這里。
如果安然選擇撫養弟弟,放棄學業,那未來的她,不就是翻版的姑媽嗎?
她現在也就只是一個小護士,看起來沒什麼前途,還天天被人嘲笑。
如果她選擇忠於自己,拋開 社會 既定的的家庭責任,那她的未來,就可能是像舅舅那樣:沒有包袱,沒有壓力,沒有什麼傳宗接代的舊思想,過得自由自在。
看似說的是姐姐安然,其實,電影通過兩代姐姐,不同家庭的命運軌跡,從各方面探討女性的處境和自我成長。
安然和弟弟之間的和解,恰恰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點睛之筆。
電影一開場,安然就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在樓下車禍死亡。
面對警察的詢問,安然沒有一般女孩的驚慌失措和不安,她反而對答如流,甚至沒有一點表情,彷彿在說的是別人的事情。
是什麼,讓她如此平靜,又如此反常?
其實不是她冷血,而是她的偽裝。
她既渴望來自爸媽的關愛,就像她期待,那個寵女兒的舅舅是自己的爸爸一樣;她又知道這樣的渴望不現實,因為爸媽義無反顧、千方百計地生了一個弟弟。
所以,受到過原生家庭傷害的她,就用表面的麻木來封閉自己的 情感 ;
所以,一開始,她與弟弟的狀態就是敵對的。
在此之前,弟弟被寵壞了,在爸媽面前,他一直都是任性而自我的。
一開始,姐姐給他准備的早餐,他會嫌棄地扔掉;
姐姐對她吼的時候,他會向她吐口水;
而姐姐也認為這樣的弟弟是自己的負擔,更是她追夢路上的阻礙,所以,她很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段關系,像極了現實生活中兄弟姐妹的樣子。
電影《快把我哥帶走》也是與此類似,可血緣就是個奇妙的東西,盡管有時候你很討厭ta,不希望世界上有這樣一個ta與你相爭,但在不知不覺中,你們又慢慢習慣並接受了彼此的存在。
姐弟感情的發展,是有一個漸進式的過程的。
第一個小高潮,是姐姐在地鐵站故意躲在衛生間里,放任弟弟找尋她。當弟弟哭得不成樣子,到處尋找姐姐的身影時。也許,他們第一次意識到,彼此的重要性。
就像姐姐說的,「我的世界不只是你。「,可弟弟卻答道 」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那一刻,我心底的某個角落也被觸碰到了。
有一天,你也會發現,這世界,你是別人眼裡的唯一時,許多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
他倆真正的破冰,恰恰是弟弟受傷後,姐姐背弟弟回家。
相對於之前的遙遙相望,這一次的肢體接觸,彼此的感情就有了一個突破性的轉折。
從生活細節中,一點點地體現他們每一次的 情感 遞進,姐姐對弟弟,從一開始的陌生和排斥,到意識到彼此的血緣連接,再到相互產生感情,享受到彼此帶來的溫暖,他們的距離越來越近。
誰曾想,這樣一個小可愛弟弟,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姐姐塵封已久的內心,一點點,一寸寸地溫暖,治癒了她受傷的心。
而弟弟自己呢,別看他那麼小,其實他精著呢。父母離世後,他的保護傘一下子沒有了,必須快速適應,與這么一個不熟悉的姐姐建立關系。
他所有的小動作,其實都是在試探和求證,姐姐是否喜歡他。
觀察、嘗試、試探、反饋,這其實就是姐弟倆建立親密關系的過程,雖然一開始並不順利,甚至有點劍拔弩張和跌跌撞撞,但好在最後,他們找到了。
姐姐最後是什麼選擇,電影並未直接點出,而是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姐姐》故事大膽,視角溫柔,觀點犀利, 情感 真摯而濃烈,畫面和配樂無一不充滿美感與和諧;再加上主演張子楓、肖央、朱媛媛復雜而准確地演繹,總結來說就是:太好看了,太催淚了。
據說導演殷若昕和編劇游曉穎,最開始創作這個劇本的初衷,正是緣於2015年二胎政策放開,許多家庭選擇在一胎都快18歲的情況下要二胎,成為一個獨特的 社會 現象。她們想通過姐姐安然的經歷讓大家看到,這樣的家庭里發生的親情的撕扯和碰撞,留給大家思考。
結局之所以是開放的,是因為觀眾根據自己的經歷和價值觀,會有所選擇和傾向,沒有必要強行大團圓。
所以,在《我的姐姐》里,正是主創們真誠地表達、無功利心的態度和走鋼索一般的權衡,這才使得電影足夠耐看,又足夠動人。
最重要的是,電影給了人希望,對「姐姐」這個身份的希望。
更因為,現實中的我,也正面臨著與安然同樣的處境和困惑。
我生活在閩南地區,這邊對生兒子的執念有多深,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
當我從小以獨生女自居,生活狀態優於身邊那些有兄弟姐妹的同學時,我無比自豪。
可誰能想到,在我畢業工作後的第一年,某一次假期回家時,突然發現家裡有一個3歲的小男孩。
而他正是我爸爸這些年偷偷抱養的弟弟,要上幼兒園了,帶回來家裡養。只是因為,他回鄉下老家,總被那些人嘲笑沒有根(他只有一個不能寫入族譜的女兒)。
當時的第一反應是,爸媽已經快60了,15年後,當他們生活不太能自理時,這個孩子就到了該讀大學的時候,那時候,照顧弟弟的重擔不就在我身上了嗎?
更何況,後來因為弟弟小要讀書,我爸媽在本該退休安享晚年的年紀,卻不得不在老家脫不身地照顧他。
就連我懷孕生子期間,他們都不曾有機會來關心過,甚至在我進產房的那刻,也只有爸爸來,而且生完隔天,爸爸就匆匆回家去了,因為那不是周末,弟弟要上學。
我當時的那種孤單和失落的感覺,無以言表。
而我,也在帶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想通了許多事。既然作為姐姐,我已經獨立自主了,有自己的人生了,與其抗拒,對爸爸保持敵對,不如尊重他們的選擇,學會和解。
既來之,則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