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電影製作成本詳細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
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1)電影宣發成本比2017年如何擴展閱讀:
剪輯技巧
1、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2、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3、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2. 《流浪地球》一路艱難險阻,創作中到底遇到過什麼樣的困難
《流浪地球》項目困難,總結就是沒有錢,和沒有任何經驗,還有「敢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吧。
官方在2018年11月14日,曝出的首個「秋褲特輯」,大概有提過一下。實際上只要站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大環境上分析一下,情況一目瞭然。
當時新聞宣傳也有,吳京看了劇本非常的感動,哭得是稀里嘩啦的,加上吳京希望推動中國科幻電影,於是毅然決然的加入《流浪地球》這個項目。
最後《流浪地球》無比成功,中國電影票房第一名和第二名,變成了冷鋒和劉培強的戰爭。
《流浪地球》創作過程遇到的問題,大致如此,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3. 大年初一電影票房破紀錄 哪些電影領跑
你好,今年的大年初一電影大部分撤檔了。
有報道稱:春節7部電影撤檔,業內人士分析:可能五一或暑期上映。
從《熊出沒·狂野大陸》,到《急先鋒》,1月23日中午開始,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2020年春節檔7部電影全部宣布撤檔。
就在當天早上,1月25日大年初一的預售票房突破了4億元,整個春節檔的預售更是達到了5億元左右。各大片方在宣布撤檔的同時,紛紛表示將會與各大售票平台和院線積極妥善處理退票事宜。
春節檔電影票可免費退款。
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數據顯示,在1月23日上午8時56分,1月25日大年初一的預售票房突破了4億元大關。
因為《熊出沒》《囧媽》《奪冠》等電影的提檔,2020年春節檔將於1月24日率先開啟,但就在距離春節檔開始還有20個小時的時候,撤檔的消息陸續傳來。
4. 電影宣發投資需要多少錢
電影宣發即電影宣傳以及發行。有的公司只做宣傳,有的只做發行,有的公司兩者同時進行。宣和發是不同的兩個渠道,宣傳簡易的講就是為一部影片宣傳對接的主要就是各類媒體,宣傳影片的知名度、口碑度、話題性。發行對接的主要就是院線,核心目標是陣地物料和排片。宣傳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各大媒體、各種平台廣告、口碑營造等。而我們現在做的是口口相傳,朋友圈宣傳方式。現在是朋友圈時代,一部電影不論你多大製作,多大牌明星、導演、編劇,只要朋友圈有人說這是個爛片,一傳十十傳百最後也會變成爛片。只要朋友圈有人說某一部電影值得看,那觀眾們就會好奇想要去看看。這就是大眾的從眾心理! 而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大眾配合你宣傳電影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成為電影的版權擁有者,成為電影的股東,與電影收益有直接關系!所以現在各大電影出品方願意拿出部分份額讓普通人參與認購,購買了電影版權的投資者擁有電影票房分紅收益。這樣一來投資者為了讓自己利益最大化,就會盡心盡力的為自己的電影進行宣傳,發動親朋好友去電影院捧場,最終的結果就是雙贏! 舉個例子:現在某公司想拍一部電影。預計投資一億元人民幣,有了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但是想要票房保障最重要的還是宣傳得到位。所以出品方決定讓出一部分電影利潤進行宣傳,將一億元成本拆分為10000份,每份價值1萬元,出品方自己佔有50%。將剩餘50%份額通過電影宣傳公司進行銷售讓普通人也能參與電影投資,並進行電影宣傳。假如投資者A通過宣發公司認購了100萬元該片版權,也就是購買了100個份額。那麼A投資者就佔有總投資的1%,也就是A投資者享有票房可分賬的1%收益。所謂電影票房可分賬就是=(票房-院線分賬-國家電影發展基金會費用-稅費及相關費用)。一般一部電影的可分賬是票房的30%~40%,假如該片最終票房為10億元人民幣,可分賬就是3億~4億元。A投資者可分得其中的1%,也就是300萬~400萬元!而且這還只是票房收益,電影下映之後還會在各大視頻網站上映比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視頻,提供給會員客戶或者收費觀看,通過這種方式帶來的收益,也是參與投資者分紅的。簡而言之,這部電影帶來的所有收益,投資者均有權參與分紅!!現在觀眾對電影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流量明星已經沒有那麼有效了,一部用心製作的,能打動人心的電影才有可能成為票房黑馬。中國電影從來都不缺觀眾,缺的是優秀的電影。全國各項優秀影視項目,歡迎來聊。
5. 電影的製作成本和製作周期一般是什麼樣的
聽說只有僅僅9天!
6. 網上報道《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製作成本需要4個億!我怎麼也看不出她需要4個億拍攝!都是不用搭景!
成本不光是拍攝成本呀,還有宣傳成本等等。
《你好,李煥英》票房破40億元,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5名。
超乎預期的票房成績使得各家出品方從中收獲豐厚的票房收入,很巧的是,這些出品方不少都是上市公司,而這些公司按證監會要求公布了他們從《你好,李煥英》中獲取的這筆收入。
其中,截至2月17日,《你好,李煥英》票房達27.25億元時。華誼兄弟從中獲得的營業收入約為860萬到1031萬元,北京文化源於該片的營業收入約為6000萬到6500萬元。
截至2月18日,影片票房約為31.68億元時,華錄百納參股公司北京精彩時間獲取的營業收入約為9000萬到1億元。除此以外,華錄百納還透露,公司從中獲得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200萬到1300萬元。
依據這些營收和凈利潤數據,作為保底發行方的貓眼和儒意,是否能夠享有多數票房收入,成為今年春節檔的大贏家呢?
結論是《你好,李煥英》的製作加宣發成本在3.08億元到4.92億元之間。不感興趣後面計算過程的也可以不用看了。
3到5億元製作與宣發成本
由於華錄百納既公布了營業收入,也公布了凈利潤,我們便可從中大致推算出影片的成本。
從華錄百納對北京精彩時間的持股比例為46%,及華錄百納公告所示公司目前從影片中獲取的凈利潤為1200萬元到1300萬元,可推算,截至2月18日,北京精彩時間從《你好,李煥英》中獲得的凈利潤區間(數據1)為:2608萬元-2826萬元。
與此同時,北京精彩時間獲取的營業收入(數據2)為9000萬到1億元。
由營業收入減去凈利潤可得,北京精彩時間投入《你好,李煥英》中的營業成本(數據3)約為6174萬元-7392萬元。由於該公司不僅屬於影片出品方,還是影片宣發方之一,可推測這個營業成本應該同時包括影片製作成本和宣發成本。
此外,北京精彩時間佔有的該片投資份額(數據4)應該在15%到20%之間。
那麼就很簡單了,成本和份額佔比都知道,那麼《你好,李煥英》的製作加宣發成本在3.08億元到4.92億元之間。
保底方VS出品方,誰才是大贏家
那麼在這次保底中,究竟是片方獲得的分賬比例高,還是保底發行方獲得的分賬比例更高呢?這就得細說了。
此前媒體報道過,2017年《戰狼2》中,北京文化和影聯傳媒為其保底的票房收入為8億元。上映前,兩家保底公司支付保底費用約2.2億元(其中北京文化1.4億元,影聯7759.42萬元),占保底票房收入的27.5%。而後的分賬,則按保底方與片方約定的比例進行。(註:後文中提及的所有分賬比例都是減去專項基金、稅費、院線與影院分賬和宣發費用後的分賬比例)
從上表統計的分賬比例看,《戰狼2》的保底發行中,保底發行方要求的分賬比並不高,出品方仍舊是票房收入的最大受益者。
針對不同影片,片方和保底發行方的分賬比例其實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在《西遊·降魔篇》中華誼兄弟就獲得了高達70%的分賬比例。
從北京文化、華誼兄弟和華錄百納公布的公司從《你好,李煥英》票房收入中獲得的營收來看,該片使用的應該也是階梯式的保底分賬比例,即票房收入在不同區間時,片方的分賬比例隨之變化。
那麼《你好,李煥英》中,片方的分賬比例到底是高還是低呢?
按照此前情況,保底發行方向片方支付的保底費用通常占保底票房收入的25%到30%之間,取中位數即27.5%來看。
《你好,李煥英》所有片方在影片上映前收獲的保底費用大約為15*27.5%=4.125億元。
在此前提下,再讓我們來看看當《你好,李煥英》票房為31.68億元時,可供片方和發行方分享收益的部分有多少呢?
眾所周知,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中,需要向專資辦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以及向稅務部門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這部分屬於「不可分賬票房」。
扣除「不可分賬票房」後,《你好,李煥英》可分的票房約為29億元。
這些可分賬票房中的1%,需要由院線交給「中影數字」作為發行代理費,剩餘部分的57%分給電影院和院線,43%分給片方和發行方。
如此算來,片方和發行方實際能分得的收入僅有:
29*(1-1%)*43%≈12.37億元
按照上述保底費用比例的假設,在2月18日影片票房達31.68億元時,片方和發行方可分配的12.37億元票房收入中,最多隻有12.37-4.125-1.5=6.745億元可供片方和保底方共同分賬,其中扣除的1.5億元為保守估計的影片宣發費用。
如果此次貓眼和儒意兩家保底方如果支付的保底費用比例為27.5%,那麼很可能《你好,李煥英》中,保底發行方貓眼和儒意在超過15億的票房中,享受更高的階梯比例,也就是超過了27.5%。
那麼保底方將享有影片票房收入中的算式為6.745*x%=y(億元)。其中他們的利潤為y-4.125=z(億元)
片方截止到2月18日,一共可分得的票房收入為6.745*(1-x)%+4.125=k(億元)。
其中x大於27.5%。
因為我們不知道是否《李煥英》會如《戰狼2》一樣再做倒階梯式的分賬比例(也就是當票房超過一定的值,反而獎勵出品方),所以目前根據現有情況已無法計算。
但毫無疑問,奔著50億去的《李煥英》,養肥的肯定不只北京文化,而是包括貓眼在內的保底方、發行方和華錄百納這樣的出品方。
7. 5部電影的成本 其中,《熊出沒
《熊出沒-變形記》的成本最高
變形記 製作成本:4934萬
宣發成本:4680,總成本:9614萬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8. 2月票房100億,電影大盤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從2月15日到25日,春節期間總票房已接近85億元,整個2月票房也幾乎達到了100億,這樣的成績,不可謂不牛。
偷票房,編劇是「親日分子」,影片出品公司互相撕逼……就在大家亢奮地數數的同時,影片之間也開始了明爭暗鬥。
這場在2017年年底就已開啟的腥風血雨般的春節檔大戰,隨著時間的推進,戰火卻從未削弱,甚至不斷升級,2018年成為春節檔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
春節假期已經結束,2月也已經見底,如果單純再去糾結春節檔的是非已經沒有太多意義。
筆者認為,與其回顧和感嘆,倒不如去預測一下未來,明年的春節檔將會怎樣?幾年之後的春節檔又會怎樣?
2019的春節檔排片:一個字,不變應萬變
春節檔與其說是一場全民狂歡,倒不如說是頭部公司的「分蛋糕」派對,大到中影華夏萬達光線,小到一些原來做批片的公司甚至是猜不透名堂的公司,都加入了春節檔影片的出品方,就連做電視劇的華策也抓住機遇出品了一部賀歲片。
筆者大膽預測,2019年的春節檔基本可以有一個大致的輪廓出現,無非就是這些名字:《捉妖記3》?《唐人街探案3》?《西遊記之XXX前傳》?外加雷打不動的《熊出沒》以及從這兩年開始嘗到甜頭的戰爭動作片的最高標桿:《戰狼3》?
不知不覺,從2014年春節檔票房超過10億開始,春節檔已經顯現了某些規律,這樣的規律在2018年得到了一個更為強烈可靠的印證,於是我們有理由相信,2019年的春節檔有極大可能延續這樣的規律。
規律1
續集不怕多,只要有人看
《爸爸去哪兒1》在2014年上了,2015年馬上就有了《爸爸去哪兒2》,直到這個IP逐漸在官方被限制,在民間被淘汰。2014有《澳門風雲》,2015就有了《澳門風雲2》,直到後來《澳門風雲3》的口碑實在差到沒人看…
更不用說《西遊記》的,大鬧天宮,白骨精,牛魔王,伏妖,降魔,女兒國,等等等……
筆者去年曾經和做《女兒國》特效的一家公司的老闆吃飯,老闆說得很實在:「不用動什麼腦筋,女兒國拍完了就會有紅孩兒,紅孩兒完了還有哪吒,哪吒完了還有盤絲洞,什麼都不用多想,每年春節拍一部西遊就夠賺了。」
《西遊記》系列被不同的導演,公司拍攝,成了春節檔續集效應的最大受益者,只可惜IP擁有者吳承恩無法轉世,否則他老人家一年賺幾個億的版權費是沒問題的。
《西遊記》為什麼大家這么喜歡?因為一個字「穩」,吳承恩老人家故事情節編排的巧妙,拍起來很順;又是人盡皆知的四大名著,觀眾沒有任何陌生感;很多情節又都是合家歡,老老少少都能看。
不要小看了這一個「穩」字,春節檔要的就是這個「穩」——穩賺不賠。因此,大IP的續集很適合春節檔上映。前作只要算是成功的,同樣的一套班底就可以穩穩地延續,故事在前作基礎上穩穩地繼續展開,大不了換幾個角兒,換一個場景,拍出來就穩穩地賺票房。
最好的例子就是《熊出沒》這個系列,簡直是「穩穩」派續集春節檔的經典大作,不知不覺間已經連續五年進入春節檔;從某種程度上,《熊出沒》已經在春節檔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壟斷,很難想像有另外一部動畫片可以趕走《熊出沒》順利搶占春節檔動畫合家歡的「吸金大位」。
於是,我們有理由相信,2019年的春節檔我們還將看到《熊出沒》,還有《西遊記》,甚至還有《捉妖記3》和《唐人街探案3》,更甚至,筆者預測,還有《戰狼3》。
你覺得有點煩對嗎?沒事,你還是會掏錢看戲的。原因我們後面再說。
規律2
票房越來越穩,觀眾越來越習慣
春節檔的總票房和《熊出沒》一樣,也是異常的「穩」,但是這種「穩」更多的是「穩定地增長」。2014年春節檔票房首次突破10億,達到14.5億,2015年票房18.1億,2016年達到33.8億,2017年達到34.2億,2018年達到57億,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穩」的規律,不僅票房收入越來越高,而且在當年度票房中的佔比也是不斷升高: 2015年全年票房為440億,春節檔佔4.1%;2016年全年票房457億,春節檔佔6.0%;2017年全年票房559億,春節檔佔6.11%,從趨勢來看,今年春節檔佔2018年票房的比例可能會更高,大概率會超過7%。
另外,近三年的春節檔,就影片的「量」來說,數量和質量都呈上升趨勢,從2016年的4部影片到2018年有6部。
這樣的趨勢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觀眾越來越習慣在春節假期去影院看片,這種習慣也是過去4-5年逐漸培養起來的。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各個影城的觀眾結構具有明顯特點,家庭式購票、情侶約會,同學聯誼式集體購票比例不斷增多,這樣的現象在二三四線城市觀眾群體中尤為明顯。
最為值得注意的一種春節檔觀影現象是「返鄉青年的催化劑」作用,春運大潮下,一線城市的上班族回到2-5線,據2017年微影數據顯示每個人可以帶動大概3-5個家鄉的潛在用戶觀影,這種觀影習慣會隨著每一次的返鄉大潮慢慢普及,不斷沉澱;另一方面隨著影院建設不斷下沉,銀幕數增多,這樣的」返鄉催化劑「在沉澱後經歷爆發,終於在今年得以井噴,而且這樣的厚積薄發在接下來的幾年應該還將持續。
規律3
從一家獨大到群雄紛爭,春節檔的競爭將會越發激烈
有心人應該還記得,從2014年開始到2017年,春節檔雖然非常熱鬧,但是競爭還算有限,相對溫和。
每年總是有那麼一到兩部脫穎而出,成為最大的贏家,而其他票房未達到預期的影片,也大多識趣知趣,對於已經比平時放大數倍的觀影量和票房體量感到滿足。
但是從2017年開始,春節檔出現了一番激烈的肉搏戰。內行應該還記得,當時《西遊伏妖篇》上映7天拿下11.5億元的票房奪得了春節檔冠軍,《功夫瑜伽》也斬獲了8.7億票房,《大鬧天竺》的票房為5.7億,《乘風破浪》4.1億。雖然《西遊》還是冠軍,但是面對的是同時三部大片的追擊和「搶票房」。
這樣的情況在之前的春節檔從未發生,一方面是因為春節檔體量還不夠大,影片爭奪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也沒有太多的公司傾盡全力把宣發成本提高壓在一部春節檔大片上;但是這樣的情況在2017-2018年發生了根本扭轉,類似《美人魚》這樣一家通吃的現象可能永遠都不可能再重現了。
2018無愧史上「最激烈春節檔」,早在春節檔開始前幾天,業內就瘋傳「春節檔票補限令」,即全國影院票價不低於19.9元,單部影片補貼不得超過50萬張,這背後的邏輯很清楚:誰都不願意對手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得高票房,誰都對自己的內容有信心,覺得自己的影片能夠大賺一票。
除夕當天,春節檔電影預售已超6億,其中,《捉妖記2》預售為2.68億,《唐人街探案2》預售2億,《西遊記女兒國》「超前點映」加預售達2.6億。
各部影片的宣發投入空前巨大,平均下來每部影片的宣發成本都是在1億上下;手段也是多種多樣,從春晚、衛視晚會、高鐵、飛機,到深度異業營銷,甚至農村的牆面……
這樣的預售和宣發投入導致後來票房的行情一天一個情況,幾天一個逆襲,直到最後口碑逐漸沉澱,拋開各種微博上的爆料和指責,宣發和預售上動靜最小的《紅海行動》竟然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筆者不再去贅述和復盤2018春節檔的具體情況,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春節檔的蛋糕分享者越來越多,6部影片齊上陣,歷年最多,100多家出品方坐陣後方,類似中影,華夏,橫店,金逸,文投等公司都投資了至少兩部影片,這樣的群狼相爭和群虎環伺證明了一點:春節檔已經進入徹底的戰國時代,如果未來的春節檔出現更多的影片,更多的出品方,以及更多的狗血劇情,從預售,宣發,到收尾,請不要驚奇,這就是中國電影市場所有真實現象的集中體現。
春節檔的迷思:究竟有沒有瓶頸?難道春節檔會一直這樣火爆下去?
2019年的春節檔很有可能出現更多的續集電影,包括已經續了N年的《熊出沒》,刷新票房新紀錄的重任也有可能由「《戰狼》+春節檔「這樣的雙重」王冠效應「來完成。當然,也有可能會有新的大片進入明年或者後年的春節檔爭奪,開心麻花可以出個春節檔的喜劇大片,《前任4》也可以挑著春節檔來個大挑戰…….
可是,問題來了,春節檔的增長究竟有沒有瓶頸?難道春節檔就一直這么火爆下去,100億?200億?
筆者認為,有三個維度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清醒地認識春節檔的本質,同時預測可能的威脅到春節檔持續增長的瓶頸。
01
宏觀經濟與社會環境的變化
在中國,電影業或許是唯一一處還在被行政高度干預的大眾消費市場,雖然它的很多經營環節已經完全向民營機構敞開,但它每日的交易狀況仍在政府的掌握之中,至少是大方向上(至於誰偷了誰的票房之類的,其實監管部門並沒有特別在意,從宏觀上來說,都是些小數字)。
不言而喻,看電影本質上是一種娛樂消費,那麼中國城鎮居民收入的水平決定了娛樂消費的規模。文化產業就是因此而能成長,電影也不例外,春節檔更不例外。
中國目前正處於所謂的「第三次消費升級」時期,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旅遊等服務業消費。電影作為大眾娛樂,裹挾在整個經濟大趨勢中,必然會遵循一些常見的市場規律。比如市場高速增長期時,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往往對消費能力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電影並不是一個新生消費,它作為娛樂項目已經長久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只是近些年因為影院的新建,針對盜版的管理,以及內容審查的放寬,讓觀眾的消費場景發生了變化,消費支出得以增加。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能夠制約電影票房增長或者春節檔票房增長的,到頭來還是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和物價水平;試想一下,如果電影票每張平均100元的話,三四線城市的票房一定會急劇下降,大家又都會回到每晚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免費節目或者用wifi刷朋友圈的不變軌道中。
這也是為什麼春節檔前出現了票補限令和出品方與宣發方的各種反復,因為無可否認的事實是現在全年度票房,包括春節檔的票房,並不是觀影消費規模真實的體現,有相當一部分是商家攜起手來自己導入的「水分「。
02
春節檔的「非電影化「
曾有人說過,中國電影的最大問題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和中國電影低下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樣的矛盾近兩年看似被緩和了不少,但是沒有人能夠保證隨著好萊塢大片的更新換代,《捉妖記》和《熊出沒》們是否還有能力滿足大家的審美需求。
三四線城市的人越來越愛看電影,春節檔全家出動,但是這似乎與電影的生產水平並不相關。對於一線城市以外的人群來講他們看電影更像是一場節日,春節檔去電影院更像是去尋一下開心,而不是真正的所謂「觀影興趣「:電影院放什麼就看什麼,只不過要動腦子選擇一個看起來更有趣。
看電影本身變成了一種純銷費和純消遣,電影本身的意義就變得不再重要。隨之而來的就是危機,只要人們能夠找到更多更新的消遣方式,春節檔看電影的意義就不會顯得這么重要。
春節可以去國外旅遊,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選擇去國外旅遊,那潛在的看春晚的人群以及去影院看春節檔的人群就降低了,當然要等到三四線城市居民春節紛紛去旅遊,可能還得等上一段時間;同樣的,如果有越來越多國人春節有了其他娛樂方式,比如看某個火熱劇集,比如打某些游戲,那麼自然春節檔看電影的人群都會降低。
當然,春節檔的火熱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紅利,就算有再多的人群被其他娛樂方式牽引,還是會有足夠的觀眾去買電影票:所以春節檔一大瓶頸就是檔人口紅利不再足以支撐春節檔的基本票房需求,那個時候就會有問題了。
至少現在看來,這樣的問題並不嚴重。
03
人民欣賞口味的變化
最後的最後,也是一個隱藏的主要因素,是中國整體觀眾的欣賞口味和觀影層次變化。
試想一下,如果今年春節檔還是上映了一部叫《澳門風雲4》的電影,票房會有多少?無論宣發砸多少,檔期排多少,估計會和《祖宗19代》相差無幾。
所謂的三四線小鎮青年,說句實話,在很多行業內部人士看來,和「文盲「或者」傻瓜「的同義詞相差不遠,說白了就是什麼片子都要看。但是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呢?
至少從2018年來看,小鎮青年的口味也會提高,也正在提高,雖然很難期望他們出現全面的批判性觀影思維,但也不是任何質量的電影進入春節檔就能忽悠到他們。
雖然中國電影的製作水準還是參差不齊,但是至少爛片放多了觀眾也會厭倦,也會看懂,怎麼著也得生產出一些「不那麼爛的爛片「來吸引消費者。
春節檔的瓶頸會來嗎?
哪一天小鎮青年路過縣里的影院,看著幾張海報,搖搖頭:「真的沒什麼好看的,還是老樣子,走,回家吃雞去。「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中國電影的產業和市場方能真正出現質的變化,那麼春節檔瓶頸的到來或許將是一件好事!
9. 1000萬影視宣發費到底可以實現多少億票房
1個億。宣發費起步1000萬,高的時候可以到達1個億,票房做得再高沒有用,算回賬來不掙錢,投資回報風險極大。電影宣傳不變革,混亂將持續下去,片方損失嚴重。
10. 投資一部好的電影宣發大概需要准備多少錢
投資電影的人最想問的就是,知道了影片成本,那麼影片的宣傳策劃成本一般是多少呢?俗話說得好「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單單靠影片拍的好就想得到高票房是不夠的,拍好了還得宣傳策劃一番。按照以前的來說,一部電影的投資金額過億都要讓我們驚呼「大製作」!而如今的大片單單是電影宣傳花費就少則幾千萬。電影宣傳階段早已是電影市場的頭等大事,有的影片電影宣傳花費乃至可以超過總投資達的一半,與製作花費齊平。
今年春節檔期的幾部高票房的影片無一列外均重金投入在電影宣傳花費上。《捉妖記2》的電影宣傳花費是最高的一部,粗略估計應該接近3個億,這樣的電影宣傳花費也帶來了鋪天蓋地的宣傳策劃,可以說幾乎無死角,線上與線下隨處可見。乃至連農村都掛上了看《捉妖記2》的宣傳策劃橫幅,央視的春晚倒計時節目里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這樣的宣傳攻勢也讓《捉妖記2》在上映之初技壓群雄,可見宣傳的重要性。
《唐人街探案2》的前作作為票房黑馬,這一次續作來臨也是趾高氣揚,電影宣傳花費花了1.5億,總投資超過了5.5億。宣傳攻勢雖然很強勁,但我們還是能明顯的感受到《捉妖記2》的宣傳策劃更具優勢。確實,花3億的效果比1.5億要強,沒白花。在上映之初《捉妖記2》也領先於《唐人街探案2》,後來卻被超過了,這完全是因為口碑的原因,只知道掏錢去宣傳策劃卻不在乎影片質量,完全的顧頭不顧腚,影片質量永遠是影片的核心部分。
影片《紅海行動》的電影宣傳花費也在1億左右。
要敢於掏錢宣傳策劃的影片通常可以得到大量的排片佔比,電影院方排片時是很注重這個關鍵因素的。這也是逐漸形成的市場導向,近些年高票房影片毫無例外都是電影宣傳做得很好看的電影。當然,電影宣傳也是很費勁的一個階段,線下的各種廣告投入是最基礎的,線上的話題度、打廣告、上綜藝都是常用手段,電影路演也是必備階段,導演帶上主演一個一個城市的宣傳策劃電影路演,可以說不比拍電影時輕松。總之,就是用盡各種手段號召觀眾們走進電影院買票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