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屆茅盾文學獎有哪些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的
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1),改編自首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周克芹的同名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在1981年首次被搬上熒幕,北影廠和八一 廠各拍攝一部。2012年,《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被再次改編翻拍。本圖為北影廠出品的版本。本片通過「文化大革命」中一個農村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歌頌了 勞動人民和基層幹部抵制動亂、堅持生產、嚮往幸福生活的精神。
電影《闖王旗》(1978),根據首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改編。電影講述了李自成起義過程中發生的事情。1984年《李自成》被再次改編為電影《雙雄會》,講述了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成同盟共同推翻了明王朝的歷史故事。
電影《芙蓉鎮》(1986),根據首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古華所著同名小說改編。該片是一部反映建國以來多次政治運動中小人物悲歡離合的電影。1989年台灣出品了電視劇版《芙蓉鎮》。
電視劇《鍾鼓樓》(1986),改編自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劉心武的同名小說。全劇敘述了普通百姓們的喜怒哀樂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帶有濃烈的北京市井的味道,是八十年代北京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2015),由路遙的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得獎的同名小說改編。該劇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面對現實壓力和人生抉擇時,兄弟倆依舊堅守 最初夢想和對愛情執著的追求的故事。這是《平凡的世界》被第二次搬上熒屏,早在1990年的時候,《平凡的世界》就已經被改編為電視劇。
電視劇《少年天子》(2003),根據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凌力的同名小說改編。該劇講述了清朝開國皇帝順治五歲登基、二十四歲夭折的戲劇性人生。
電影《穆斯林的葬禮》(1993),又名《月落玉長河》,改編自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霍達的同名小說。描繪了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六十年間的興衰沉浮,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內容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電視劇《戰爭和人》(2012),又名《滄海橫流》,改編自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作品,王火的同名小說。以國民黨上層官員、法學權威童霜威及其兒子童家霆的家庭變故和人生遭際為主線,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南半個中國的全景畫卷。
電影《白鹿原》(2012),根據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作品,陳忠實的同名小說改編。影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爭斗為背景,主要表達北方農民生存狀態中那種耐人尋味的原生態的東西。
電視劇《抉擇》(1998),根據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張平的同名小說改編。本劇講述了中陽市市長李高成依法辦事、堅持正義、打擊腐敗勢力的故事。到2000年,該小說又被拍成電影《生死抉擇》。
電視劇《塵埃落定》(2003),改編自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作品,阿來的同名長篇小說。全劇通過土司家傻子少爺的眼睛,講述了麥其土司家鴉片的種植、貿易的引入、漢人的進駐、解放軍的到來這段交織著血淚的家族史。
電影《長恨歌》(2005),根據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作品,王安憶的同名小說改編。影片講述了一名上海傳奇美女一生和四個男人的故事。2006年,《長恨歌》又被改編成電視劇。
電視劇《南方有嘉木》(1997),根據王旭烽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作品《茶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是一部寓「國史」於「茶史」之中、借一個茶人世家三代人的興衰史體現民族發展史和社會演變史的作品。
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2010),改編自熊召政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得獎作品《張居正》。該劇講述了張居正在明朝萬曆年間推行萬曆新政從而使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得以實現萬曆中興的故事。
電視劇《歷史的天空》(2004),根據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得獎作品,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改編。講述了一個起伏跌宕,錯綜復雜的漫長故事,貫穿了從抗日戰爭到撥亂反正時期長達四十年的歷史。
電視劇《英雄時代》(2003),根據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柳建偉的《英雄時代》改編。以史天雄和陸承偉為主線,由兩人不同的信仰和價值觀,以及不同尋常的兄弟關系和淵源引發出一場驚心動魄「兩足相爭」的人生話劇。
電影《聽風者》(2012),改編自麥家的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得獎小說《暗算》。該片講述了解放初期,國民黨殘余敵特人員意圖顛覆新政權,為監聽敵台而設 立的神秘部隊701陷入了空前危機。在這場看不見的戰斗中,演繹著一場腥風血雨的諜戰傳奇。另外,電視劇版《暗算》在2005年時已經播出。
電視劇《推拿》(2013),改編自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畢飛宇的《推拿》。講述的是沙復明、王泉、孔佳玉等人在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最終收獲了各自的愛情與幸福,在重新營業的「沙復明推拿院」實現團圓。2014年,《推拿》又被拍攝成電影。
Ⅱ 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改編的電影的名字也是《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34年。
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其父為漢族),但有部分苗族(沈從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從文母親是土家族)血統,現代著名作家(備註:雖然沈從文生活在當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稱之為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Ⅲ 推介幾部以北京為背景的經典電視劇或電影或者文學著作
除了上邊的在推薦幾部不錯的
電視劇:血色浪漫(劉燁 孫麗主演)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佟大偉 江一燕 陳羽凡主演,陳羽凡的表現很不錯哦)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導演 夏雨 耿樂主演) 北京樂與路(張婉婷導演 舒淇 耿樂 吳彥祖主演)
著作:《龍須溝》(老舍) 《圈裡圈外》(庄羽,不算著作,但很好看)《看起來很美》(王朔,王朔的作品都有濃重的北京痞勁兒,但是以北京為背景的應該是這本比較突出吧)
暫時就想到這么多,如果在想到新的在來告訴你~~
Ⅳ 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的作者簡介
鐵凝,女,1957年9 月生於北京。祖籍河北趙縣。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
1975年高中畢業,因酷愛文學,放棄留城、參軍,自願赴河北博野縣農村插隊。同年《會飛的鐮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該小說是鐵凝高中時的一篇作文,後被認為是其小說處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農村務農4 年,此間寫出《夜路》《喪事》《蕊子的隊伍》等短篇小說,發表於《上海文藝》《河北文藝》等文學期刊。
1979年調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冬,參加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會議期間拜望茅盾、張天翼等前輩。
1980年參加河北省文學講習班。同年,短篇小說《灶火的故事》在孫犁主辦的《天津日報》「文藝增刊」發表,《小說月報》轉載,並引起爭鳴。第一本小說集《夜路》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2年夏,參加《青年文學》編輯部在青島舉辦的筆會,會間寫出短篇小說《哦,香雪》(發表於當年第9 期《青年文學》)。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3年《哦,香雪》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第一部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在《十月》發表。
1984年短篇小說《六月的話題》發表於《山花》,並被改編為電視短劇。同年由保定地區文聯調河北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並於當年召開的河北省第四次文代會上當選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
1985年,《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和《六月的話題》分別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根據《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的電影《紅衣少女》獲本年度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年初,在中國作家協會第4 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成為該協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位理事。 5月,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之邀,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美國,其間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及國際筆會中心美國會所與美國作家、學者座談、交流中美當代文學現狀。
1986年應邀赴挪威參加第二屆國際女作家書展,在該書展專為中國作家舉辦的「中國作家報告日」做「中國女作家與當代文學」的演講。同年中篇小說《麥秸垛》在《收獲》發表,河北省文聯召開鐵凝作品研討會。
1987年應霍英東先生之邀,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香港、澳門。中篇小說《村路帶我回家》改編為同名電影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
1988年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在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學四季》創刊號以頭條位置發表,次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台灣版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由台北新地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小說集《麥秸垛》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西班牙文《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單行本在西班牙馬德里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2 月,《文藝報》、作家出版社、河北省文聯在北京聯合召開《玫瑰門》研討會。同年,中篇小說《棉花垛》在《人民文學》發表。
1990年至1991年,寫出《孕婦和牛》《馬路動作》《砸骨頭》《埋人》等小說,將《哦,香雪》改編成同名電影,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拍攝,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為首批國管專家,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兩年間積極協助當地政府為開發野三坡旅遊風景區立項和申請資金。
1992年出版兩本散文集《草戒指》(百花文藝出版社)、《女人的白夜》(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年,發表中篇小說《對面》。獲得該年度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莊重文文學獎」。
1994年,長篇小說《無雨之城》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連續4 個月列為上海、深圳、北京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鐵凝認為此書並非為了暢銷而寫。被《女友》雜志評為「中國十佳作家」。
1995年春,應美國政府之邀,參加「國際訪問者計劃」訪問美國13個州,並接受俄克拉何馬州「名譽副州長」之證書。夏,應高雄文藝家協會之邀,隨內地作家代表團訪問台灣,在台北拜會林海音先生。9 月,在北京參加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非政府論壇。日本東京近代文藝社出版鐵凝小說集《給我禮拜八》,譯者池澤實芳。電視劇《遭遇禮拜八》(上下集)播出。
1996年10月,河北省作家協會從河北省文聯中獨立分設,鐵凝當選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同年年底,在中國作家協會第 5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鐵凝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同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5 卷本《鐵凝文集》。
1997年秋,應美國國務院邀請,隨中國國務院知識產權考察團訪問美國。短篇小說《安德烈的晚上》在《青年文學》發表,多家刊物轉載,獲《小說選刊》年度獎。之後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由青年電影製片廠拍攝。被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聘為客座教授。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1998年2 月,赴香港參加香港作家協會成立10周年慶祝活動。3 月,應以色列希伯萊作家協會邀請,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以色列。5 月,應韓國亞洲美術館邀請,陪同父親訪問韓國。在河北省第七屆文藝振興獎評選中,獲該獎項中的最高獎「關漢卿獎」,即「個人終生成就獎」。被《萌芽》雜志社聘為「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主編10人卷《女作家影記》,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初,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在《十月》發表。5 月,在北京參加挪威中國文學研討會,做題為「無法逃避的好運」的專題發言。9 月,河北文學館及河北省作家協會新址落成。年底長篇小說《大浴女》脫稿。
2000年初,長篇小說《大浴女》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同時該作品討論會在北京召開。9 月,參加由中國社科院土辦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品討論會。
2001年春,由小說《安德烈的晚上》改編的同名電影由青年電影製片廠拍攝並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出。
2001年4 月,應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協會邀請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8 月,擔任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評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此篇同時亦獲首屆「老舍文學獎」,《十月》文學獎,《小說選刊》年度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北京市文學創作獎等。年末,在中國作家協會第6 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02年初,被上海大學文學院和河北大學人文學院聘為客座教授。7 月,應加拿大世界華文寫作協會邀請,參加「華人文學——海外與中國第6 屆研討會」。在「文學中的文明與暴力」的主題研討中,做題為「從夢想出發」的專題演講。
8 月,在河北省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藝術隨筆集《遙遠的完美》脫稿。日本東京近代文藝社出版鐵凝小說集《紅衣少女》,譯者池澤實芳。法文版《大浴女》即由法國比基耶出版社出版。由《永遠有多遠》改編的15集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國內40餘家電視台播出。
5 種小說和散文集《誰能讓我害羞》《第十二夜》《回到歡樂》等分別由新世界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等出版。
2003年,《遙遠的完美》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應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之邀,主編5 卷本《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選》。
應新加坡教育部邀請,赴新加坡「寫作營」授課。
日文版小說集《麥秸垛》由東京現代文藝社出版。
2004年出版《鐵凝日記》。
2006年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其長篇新作《笨花》。
2006年11月14日第七屆全國作代會上最新當選為全國作協第七屆主席。
Ⅳ 小說《青春之歌》《青春萬歲》作者
鏈接:
《青春之歌》是當代作家楊沫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58年首次出版。
Ⅵ 有北京電影製片廠設置林子峰指導的影片什麼根據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
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凌子風執導的影片《邊城》根據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
《邊城》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彩色故事片,由凌子風執導,馮漢元、戴吶等主演,於1984年上映。
影片改編自沈從文同名小說《邊城》,講述了民國初年湘西山區偏遠小鎮茶峒城發生的故事。
角色介紹
翠翠
演員:戴吶
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愛上儺送二佬。儺送遠去,她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
Ⅶ 北京作家劉一達的小說和小說改編的電影有什麼
前兩年劉一達賺得不少,《人蟲兒》《胡同根兒》《百年德性》等作品相繼推出,並接連改編成電視劇,讓劉一達的名字在出版界和影視界都變得耳熟能詳。近日,記者在對劉一達進行采訪時得知,劉一達正在醞釀一部新的京味兒文學作品,這部作品是反映北京家庭從民國初年到現在的歷史變遷的長篇小說,計劃在明年春節與讀者見面,對於喜愛京味文學的人來說,這又是一份值得期待的文學大餐。
Ⅷ 以一二.九運動為背景的文學名著《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楊沫(1914~1995)當代女作家。原名楊成業。原籍湖南湘陰,生於北京,1995年12月11日卒於同地。曾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等職務。其代表作是描寫一個知識女性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其中鮮明、生動地刻畫了林道靜等一系列青年知識分子形象。小說於1958年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歡迎,並被改編為電影。
1914年08月生於北京。曾就讀於溫泉女中,因家庭破產而失學,當小學教員、家庭教師和書
店店員。1934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戰爭的散文和短篇小說。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爆發後到冀中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做婦女、宣傳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報》、《晉察冀日報》等報紙的編輯、副刊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北京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全國人大常委等職。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優秀長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識青年林道靜這一藝術典型。小說在讀者中特別是青年學生中影響深廣,曾由作者改編為電影劇本,拍成同名電影上映。楊沫的作品還有中篇小說《葦塘紀事》,短篇小說選《紅紅的山丹花》,《楊沫散文選》,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記》,以及《楊沫文集》等。1995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Ⅸ 小說作者淡歌的簡介
談歌,原名譚同占。1954年出生於河北省龍煙鐵礦,祖籍河北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作家、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河北省龍煙鐵礦西二區小學、河北宣化第四中學就讀。1970年3月參加工作。先後做過鍋爐工、修理工、車間主任、地質隊長、機關秘書、宣傳幹部、報社記者、政府副市長等職務。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共發表長篇小說19部,中短篇小說千餘篇,計有1500餘萬字。部分作品被譯成法、日、英等文字介紹到國外。曾獲《當代》《十月》《人民文學》《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獎。1984年考入河北師范大學。1986年畢業,曾在《冶金報》《冶金地質報》任記者。1996年調入河北作家協會至今。現任河北作家協會副主席。
中文名
譚同占
別名
談歌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4年3月
重要短篇小說
獲得主要獎項
作品改編
作品評價
人物影響
作品欣賞
創作年表
1978年開始業余文學創作。
著名作家談歌 劉文韜 攝
1979年曾在《工人日報》發表獨幕話劇《歡迎檢查團》等作品。至1989年十年間,在工作之餘,曾在《蓮池》、《個舊文藝》、《北京晚報》、《河北日報》、《保定文藝》、《東海》、《北京文學》、《小說林》、《四川文學》、《廣州文藝》、《作品》、《天津文學》、《工人日報》、《健康報》、《青年作家》等幾十種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300餘篇、詩歌百餘首。短篇小說代表作有《總工程師與賣大碗茶的兒子》(《河北日報》責編:韓曉春)、《你有多少聚M烯我都要》(《現代作家》責編:楊泥)、《水滸知識智力競賽側記》(《廣州文藝》)、《假如你第一次扛槍打兔子》(《小說林》)、《四十歲的大學生》(《工人日報》)等。曾獲《工人日報》《河北日報》《天津文學》等一些報刊的徵文獎或年度獎。
1990年起,專注於小說創作。一些中短篇小說多次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作品與爭鳴》、《作家文摘》等轉載。如《年底》、《大廠》、《絕品》、《天下荒年》、《野民嶺》、《單刀赴會》、《天香醬菜》等。出版並發表長篇小說《家園筆記》《票兒》《白玉堂之曲之殺》等19部。
重要文學活動:
1981年參加了河北省文聯舉辦的第二屆文學講習班(為期半年)。
1994年被河北省文學院聘為專業作家(為期兩年)。1994年參加了河北省青年作家代表大會。
1996年參加了河北省作家代表大會。
1996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1998年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
2001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2002年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第一屆高級研討班。
2006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2012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主要作品集或主要長篇小說
中篇小說集《大廠》(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中篇小說集《城市熱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長篇小說《城市守望》(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長篇小說《家園筆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短篇小說集《人間筆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短篇小說集《絕唱》(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雜文隨筆集《一吐為快》(遠方出版社2001年)
中篇小說集《天下故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中篇小說集《英雄傳說》(台灣知本家出版社2005)
隨筆集《品讀水滸人物》(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長篇小說《票兒》(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年)
短篇小說集《人間筆記2》(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
隨筆集《燈下閑讀》(地震出版社2013年)
長篇小說《曲之殺》(江蘇文藝出版2010年)
1990年以來部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存目:
《山毛櫸》(中篇)《昆侖》1990年5期
《那一陣我活得沒滋味》(中篇)《小說家》1991年6期
《空槐》(中篇)《長城》1993年5期
《狗頭金》(中篇)《荷花澱》1994年1期
《我曾讓你傻半天》(中篇)《天津文學》1994年1期
《大忙年》(中篇)《北京文學》1994年7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猴兒的故事》(中篇)《小說創作》1994年12期
《山問》(中篇)《長城》1995年1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年底》(中篇)《中國作家》1995年3期
《天下大事》(中篇)《北京文學》1995年6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野民嶺》(中篇)《小說林》1995年4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天下無忌》(中篇)《珠海》1995年4期
《天下荒年》(中篇)《北京文學》1995年10期
《黑日》(中篇)《長城》1995年5期
《高山流水》(中篇)《當代作家》1995年6期
《廁觴》(中篇)《天津文學》1995年11期
《大廠》(中篇)《人民文學》1996年1期
《天下書生》(中篇)《小說家》1996年1期
《城市警察》(中篇)《小說林》1996年2期
《天下濤濤》(中篇)《芙蓉》1996年3期
《城市行為》(中篇)《作品爭鳴》1996年12期
《城市熱風》(中篇)《北京文學》1996年7期
《雪崩》(中篇)《當代》1996年4期
《熱風》(中篇)《十月》1996年4期
《天下匆匆》(中篇)《百花洲》1996年4期
《大廠續》(中篇)《人民文學》1996年8期
《官司》(中篇)《東海》1996年10期
《車間》(中篇)《上海文學》1996年10期
《西天路上》(中篇)《海峽》1996年5期
《警察的故事》(中篇)《啄木鳥》1997年3期
《危礦》(中篇)《春風》1997年3期
《天下憂年》(中篇)《北京文學》1997年3期
《下崗》(中篇)《百花洲》1997年4期
《長河落日圖》(中篇)《今古傳奇》1997年4期
《污染》(中篇)《芳草》1997年8期
《小廠》(中篇)《時代文學》1997年3期
《年初》(中篇)《中國作家》1997年5期
《城市》(中篇)《人民文學》1997年10期
《風波》(中篇)《作品》1997年11期
《陽光里的股東們》(中篇)《北京文學》1998年1期
《絕士》(中篇)《十月》1998年2期
《山草謠》(中篇)《東海》1998年4期
《年前秧歌》(中篇)《山花》1998年4期
《城市劇團》(中篇)《時代文學》1998年3期
《鄉關何處》(中篇)《特區文學》1998年3期
《大地無垠》(中篇)《春風》1998年10期
《的爺》(中篇)《人民文學》1998年10期
《猴事》(中篇)《小說家》1998年4期
《天絕》(中篇)《十月》1999年2期
《無處告別》(中篇)《長城)1999年2期
《家園筆記》(長篇節選)《當代》1999年5期
《逍遙樓》(長篇小說)《今古傳奇》1999年6期
《城市檢查官》(中篇)《啄木鳥》2000年第1期
《意外》(中篇)《上海小說》2000年3期
《遭遇背景》(中篇)《江南》2000年第1期
《豪氣沖天》(中篇)《十月》2000年2期
《你千萬別往心裡去》(中篇)《上海小說》2000年2期
《陽光下發生的事情》(中篇)《上海小說》2001年3期
《楊志賣刀》(中篇)《十月》2001年5期(小說月報轉載)
《商敵》(中篇)《青春閱讀》2001年10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陽光下的沖突》(中篇)2001年3期
《不服氣你去試一試》(中篇)《上海小說》2001年3期
《大雨到來之前》(中篇)《長江文藝》2002年9期
《神探白玉堂》(長篇小說)《小說月報原創版創刊號》2002年
《城市傳說》(中篇)《十月》2002年2期(小說月報轉載)
《城市秧歌》(中篇)《上海小說》2002年1期(作品爭鳴轉載)
《城市遷徙》(中篇)《當代》2004年3期(作品爭鳴轉載)
《火車提速》(中篇)《上海小說》2003年6期(小說選刊轉載)
《血色黃金》(長篇小說)《小說月報》2003年2期
《旁觀者迷》(中篇)《啄木鳥》2005期1期
《廣陵散》(長篇小說)《十月長篇小說》2005年增刊
《黑幕重重》(長篇小說)《今古傳奇》2006年1期
《老樂的執迷不悟》(中篇)《小說月報原創版》2006年4期(新華文摘、作家文摘轉載)
《核磁共振》(中篇)《當代》2006年6期(小說選刊轉載)
《玄武門小說(節選)》(長篇)《十月長篇小說》2007年2期
《明天有暴雨》(長篇小說)《長江文藝長篇小說卷》2008年
《升國旗奏國歌》(中篇)《小說月報原創版》2008年3期
《人物筆記二題》(中篇)《天津文學》2008年9期(小說月報轉載)
《鳳凰令》(長篇小說)《今古傳奇》2009年3期
《局中局》(長篇小說)《今古傳奇》2010年6期
《票兒》(長篇小說節選)《小說界》2009年5期
《橋》(短篇小說)《小學語文六上》2019年12課
重要短篇小說
《筆記二題》(短篇)《東海》1990年10期
《筆記三題》(短篇)《河北文學》1990年11期
《大黑和二黑》(短篇)《河北文學》1992年4期
《筆記二題》(短篇)《東海》1992年6期
《筆記二題》(短篇)《四川文學》1992年10期
《筆記二題》(短篇)《天津文學》1992年8期
《絕活》(短篇)《河北文學》1992年12期
《筆記二題》(短篇)《春風》1993年7期
《三叔的故事》(短篇)《百花園》1993年6期
《名流》(短篇)《北京文學》1994年1期(中華文學選刊轉載)
《絕情》(短篇)《春風》1994年1期
《筆記二題》(短篇)《鴨綠江》1994年1期
《絕賭》(短篇)《春風》1994年3期
《筆記三題》(短篇)《天津文學》1994年7期(中華文學選刊轉載)
《名角》(短篇)《當代人》1994年6期
《筆記二題》(短篇)《當代人》1994年10期
《猴之事》(短篇)《廣州文藝》1994年3期
《筆記三題》(短篇)《作品》1995年10期
《筆記二題》(短篇)《中國作家》1996年3期
《賺了三塊四角六分錢》(短篇)《廣州文藝》1995年4期
《絕橋》(短篇)《小說界》1995年5期
《喬邁下海》(短篇)《當代人》1995年6期
《筆記二題》(短篇)《當代人》1995年10期
《絕人》(短篇)《北方文學》1996年1期(小說月報轉載)
《筆記三題》(短篇)《春風》1996年7期
《筆記二題》(短篇)《飛天》1996年7期
《李秀平的故事》(短篇)《作家》1996年11期
《城市票友》(短篇)《當代人》1996年11期(小說月報轉載)
《岳姑娘的故事》(短篇)《芒種》1996年1期
《絕店》(短篇)《當代人》1997年2期
《大哥的故事》(短篇)《長城》1997年3期
《短篇二題》(短篇)《芙蓉》1997年3期
《犯罪心理學》(短篇)《羊城晚報》1997年8月
《絕橋》(短篇)《春風》1998年5期
《事件》(短篇)《佛山文藝》1998年5期
《筆記三題》(短篇)《當代作家》1998年5期
《絕偽》(短篇)《小說家》1998年6期
《單刀赴會》(短篇)《當代人》1999年2期(小說月報轉載)
《筆記五題》(短篇)《上海小說》1999年3期(小說月報轉載)
《短篇二題》(短篇)《紅岩》1999年3期
《秦瓊賣馬》(短篇)《人民文學》1999年10期(新華文摘轉載)
《高大力的故事》(短篇)《青春閱讀》2000年1期
《布店》(短篇)《章回小說》2000年10期
《賭客》(短篇)《紅岩》2000年5期
《李二娘的故事》(短篇)《廣州文藝》2000年12期
《賀梁紅梅》(短篇)《作家》2005年5期(小說月報轉載)
《海口》(短篇)《長城》2005年4期(小說月報轉載)
《萬家福超市》(短篇)《當代人》2005年9期(小說月報轉載)
《絕印》(短篇)《人民文學》2005年12期(小說月報轉載)
《穆桂英掛帥》(短篇)《上海小說》2006年1期(小說月報轉載)
《絕品二題》(短篇)《長城》2002年5期(小說月報轉載)
《絕渡》(短篇)《長城》2003年3期(小說選刊轉載)
《老頭包子》(短篇)《青春閱讀》2005年12期
《故事、事故》(短篇)《北京文學》
《黑子和石頭》(短篇)《小說月報原創版》2007年2期
《保姆張秀梅》(短篇)《中國作家》2007年5期
《和平里10樓》(短篇)《作品》
《馬洪剛的愛情》(短篇二則)《作品》2008年4期
《孟家母子》(短篇)《山花》2005年6期
《老同學三題》(短篇)〈長城〉2006年6期(小說月報轉載)
《暴水橋頭》(短篇二則)《小說界》2005年5期(中華文學選刊轉載)
《酒道》(短篇)《現代小說》2006年創刊號
《張子和》(短篇)《北京文學》2006年10期(小說月報轉載)
《老張》(短篇)《當代人》2006年5期(小說月報轉載)
《天香醬菜》(短篇)《作家》2007年1期(小說月報轉載)
《洗澡》(短篇)《作品》2007年7期(小說月報轉載)
《郭氏姐妹》(短篇)《芒種》2007年8期
《一聲嘆息》(短篇)《啄木鳥》2007年5期
《蘇子玉、龍粥》(短篇)《十月》2008年5期
《瓷人》(短篇)《上海文學》2007年9期
《鋦人》(短篇)《上海文學》2007年12期
《兩個女人》(短篇)《芒種》
《紫硯》(短篇)《啄木鳥》(小說選刊轉載)2009年1期
《魚塘女人》(短篇)《啄木鳥》2009年6期(小說月報轉載)
《拾荒女人》(短篇)《啄木鳥》2010年9期
《奇人與奇石》(短篇)《中國作家》2010年1期
獲得主要獎項
1、《大廠》獲《人民文學》1996年特別獎。
2、《大廠》獲《小說選刊》1996年獎。
3、《大廠》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4、《年底》獲1995年河北省文藝振興獎。
5、《官司》獲《東海》1996年三十萬文學巨獎銅獎。
6、《筆記小說二題》獲《中國作家》1996年小說獎。
7、《天下荒年》獲《北京文學》1995年中篇小說獎。
8、《筆記三題》獲《天津文學》1994年至1995年小說獎。
9、《城市警察》獲公安部金盾文學獎。
10、《城市警察》獲《啄木鳥》獎。
11、《熱風》獲《十月》1997年文藝獎。
12、《山草謠》獲《東海》1998年銅獎。
13、《燕趙筆記》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14、《老張》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15、《當局者迷》獲公安部偵探推理大賽獎。
16、《張子和》獲《北京文學》獎。
17、《核磁共振》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
18、《天香醬菜》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19、《升國旗奏國歌》獲「梁斌文學」獎。
20、《升國旗奏國歌》獲《中篇小說選刊》獎。
作品改編
中篇小說《大廠》被中央電視劇製作中心改編成8集電視連續劇。被西安電影廠改編成電影《大廠》。被改編成一些地方戲。如越劇、話劇、呂劇、廣播劇等。
中篇小說《年底》《年初》被遼寧電視台改編成25集電視連續 劇《選擇》。
獲遼寧省電視劇金獎 中篇小說《大忙年》《雪崩》《城市熱風》等九部中篇被中國電影合拍公司改編成27集電視連續劇《震盪》。
短篇小說《絕人》被中央電視台改編成電視電影《夏日情懷》。
獲優秀獎 短篇小說《名流》被中央電視台改編成電視電影《小鎮名流》。
獲優秀獎 中篇小說《野民嶺》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改編成《沉默的山無言的河》。
中篇小說《山問》峨嵋電影製片廠改編成《山問》。
短篇小說《城市票友》被北京電視台改編成電視電影。
作品評價
近些年來,雖有不少文學作品在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讀者群中獲得好評。但像《大廠》(載《人民文學》1996年第l期,作者談歌)這樣,反映工廠生活而能受到普遍歡迎、產生轟動效應的,還沒有過。那盛況,有點兒像17年前《喬廠長上任記》問世時的情景。《大廠》寫的是某市一家有2000職工的國有企業,因前廠長礎吞公款留下虧空,更因面臨諸多難點,陷於窘困境地:外欠的帳要不回來,來討債的賴著不走;老勞模患重病硬撐著不肯住院,小家屬做手術得藉助眾人捐錢;一些工人情緒浮躁,有的偷原材料外賣,有的砸財務科撒氣;總工程師心神不定,發明創造因無資金推不上去,想調離工廠另謀出路;就在年關逼近之時,為跑業務壯門面而留下的唯一一輛高級轎車丟失……作品把工廠方方面面的「窩心事」,像打摺扇似地一瓣瓣鋪展開來,將大大小小的矛盾沖突,如扇骨般都歸結到一廠之長呂建國身上,通過他之所歷所感,描繪了廠內外眾生相,映現了當今的浮世圖。僅從故事情節的設計與安置來看,這部中篇並沒有新奇的內容,也未見曲折的結構;且該廠不夠大,它所遭逢的那些「窩心事」,對於真正大型國有企業來說,多半可謂小小不言。但是,《大廠》......
1996年3月1日《文藝報》報道:《人民文學》今年第一期發表的反映國營大中型企業當前處境的中篇小說《大廠》在讀者中引起熱烈反響,再一次證明了文學緊貼現實生活的重要性。《大廠》十分真實地觸及到當前國營大中型企業的困境,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塑造了廠長呂建國等一批在困苦中堅韌奮斗的企業幹部和工人形象。作品發表後,《人民文學》編輯部收到很多讀者來信,稱贊這是一篇感人的佳作。有的讀者說,讀《大廠》就如同當年讀《喬廠長上任記》一樣,令人振奮;有的讀者反映說,載有《大廠》的《人民文學》在所在單位被爭相傳閱;有的讀者在稱道《大廠》能真正貼近工人的心的同時,也批評目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對現實生活毫不了解,把廠長寫成只會上酒樓、摟女人、偷漏稅的人物。《大廠》也在文藝界引起熱烈反響,《作家文摘》、《小說選刊》、《新華文摘》等報刊分別予以轉載,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正在籌備改編電視劇,有關單位還有改編電影的意向。
以下摘自《談歌文化小說論》:談歌自《大廠》、《年底》等緊貼現實的小說創作蜚聲文壇,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當代作家,受到大量讀者和批評家的熱烈贊揚,成為「現實主義沖擊波」中勢頭最猛的一股力量。但談歌也因此被批評界永遠定位於只能書寫即時性社會題材的作品。筆者認為,這類作品雖然緊貼現實、目光敏銳,具有較為重要的文學史意義和價值,但它們缺乏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意識,在藝術上也有失粗糙。而在文化小說中,談歌將目光拉進歷史與文化,試圖用更深沉的人文視角和傳奇性的民間話語來發掘燕趙精神乃至民族文化中的內核。這些小說文化味頗濃,以講述傳奇故事的方式回溯老保定的奇人逸事,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蘊和藝術價值,並能代表作家小說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學界對談歌小說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他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上,對其文化小說的研究很少,集中論述談歌文化小說的著作更是鳳毛麟角。在筆者看來,批評界對談歌整體小說創作的豐富性是認識不足的。為彌補談歌小說研究的缺失,本論文集中論述談歌的文化小說。本論文採用歷史美學分析、文本細讀、文化分析等方法,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相互支援,各文類之間相互對比,從中突出談歌文化小說的審美意蘊和藝術個性。筆者從探討談歌個人性格、燕趙文化的整體氛圍和談歌文化小說產生的關系入手,以從審美意蘊到藝術個性為線索分析談歌的文化小說創作,這樣就完成了對談歌文化小說從內容到形式的系統觀照。著重解析談歌受關注較少的文化小說,既有利於論文創新,也有利於集中解決論文的中心問題。本論文從三個方面論述談歌的文化小說: 第一章追溯談歌文化小說出現的淵源:談歌個性豪爽直率,血氣方剛,燕趙文化的整體氛圍也給了他潛在的影響,使他在自己的文化小說中塑造出某些「實驗性自我」,將自己理想中俠肝義膽的生活付諸文學想像中的「實踐」。另一方面,他用文化小說追憶燕趙風骨的堅韌、奉獻、勇敢、頑強是要將這種精神與當代社會的精神現狀作對照,企盼用它再造理想的精神世界,張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深沉的道義承擔也是談歌寫作文化小說的內在動機之一。第二章論述談歌文化小說的審美意蘊:燕趙文化精神是談歌文化小說的內核,具體包括燕趙精神、燕趙文化人格、燕趙民間文化。另一方面,「新的歷史意識」是談歌文化小說的精神旨歸:這些小說以重寫歷史、還原真實歷史為創作旨歸,採用歷史辯證法重寫歷史人物,關注「被歷史記錄所遺忘了的」人的歷史和歷史事件的真相。在第三章里,筆者論述了談歌文化小說獨具的藝術個性,指出這些小說將傳奇性和寫實性相結合使作品具有了極強的藝術張力:既生動,又深邃;戲劇性是談歌文化小說的潛在結構模式,作者擅於製造戲劇沖突,運用各種戲劇性結構方式,採用戲劇的內心獨白手法,人物也具悲劇色彩。談歌文化小說將顯性的話本結構與潛在的戲劇結構相結合,形成了具有無限張力和活力的敘述方式;受古典散文和地方戲詞的影響,談歌文化小說的語言文白相間,古今雜糅,典雅凝練。談歌把口語、文言、書面語以及曲藝語言、評書話本語言神奇地結合起來,使諸多語言元素在他的文化小說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這種話語方式使這些小說的語言呈現出典雅又富有詩韻的魅力。談歌的文化小說創作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的「現實主義沖擊波」小說的不足,更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在文化小說的創作過程中,談歌在小說藝術上完成了自我超越。談歌文化小說作為研究界的一塊璞玉,應得到更多的研究和關注。此外,談歌文化小說創作民族化的精神內核和民族化的表達方式對當代文壇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以下摘自《白燁——《97小說風尚:寫實》:談歌在1997年的幾部作品,較之過去更注重直陳現實、直抒胸臆,其中尤以《天下憂年》為最。這部作品中的「我」,真是陷人了內憂外患、四面楚歌的境地:先是妻子所在的工廠開不出工資,想調動工作沒有門路;其次是15歲的侄女小麗因學習不好,被弟弟一巴掌打出家門不知去向;接著是67歲的老岳母不慎摔斷了腿,交不起巨額醫療費難以就醫;隨後又是「我」去山西找侄女,人未找到又遭歹人搶劫,同車的旅客竟然無人過問。寫到這里,作者遏抑不住滿心的痛楚和滿腔的義憤,先以插人社會新聞的方式羅列了道德滑坡造成的世風日下景況,又以引經據典的論說抨擊了人心不古帶來的人情冷漠和血性淡薄。這部作品可以說用一種疊床架屋式的情節結構,對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幸進行了集束式的掃描,人們既看到了釀就人生悲劇的客觀因素,又看到了在其中推波助瀾的人為因素,從而達到了對於當下現實深刻而大膽地反映。但從閱讀的感覺上看,《天下憂年》已很難說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它的敘事如同報告,語言如同訴狀,幾乎讓人感覺不到虛構與想像的成分,徹頭徹尾的事件記述和觀感描述,使它的紀實性質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如果說它是小說,那一定是紀實小說,而與其說是紀實小說,還不如說是社會特寫更為明確。
以下摘自來源:中華文學基金會 2006-4-14 11:56:00 1996年,平靜的中國文壇忽又熱鬧起來。隨著《大廠》、《天下荒年》等作品驚雷般地炸響,談歌也如同一隻沖下山林的猛虎,裹挾著一股颶風騰躍而出。這年,談歌發表長篇小說1部、中篇小說17部、短篇小說23,還有一部25集電視連續劇,總計近200萬字;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幾家文學刊物的頭條幾乎被他佔去了大半。這在當代中國文壇上簡直是個奇跡!無怪乎海內外一些評論家驚呼:文壇上的這一年是「談歌年」。
《當代》雜志主編汪兆騫說:談歌是文壇上的一個才子,多面手,他有好幾種筆法,好幾種路數,能寫各式各樣的小說,如同武術大師,精通十八般武藝。他的百餘篇「絕字頭」筆記小說便是明證。他的歷史小說《絕土》,寫的是荊柯刺秦王。這是一個幾近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幾千年來,民間的口頭演繹和渲染,已將故事和人物大致確定為一種模式。談歌卻賦故事和人物以全新的神貌:易水河畔寒風怒號萬物蕭殺,荊柯一身縞素,瘦弱得幾乎被一陣風捲去,但他毅然與太子丹絕別,為洗雪自己的名譽而踏上不歸之路。作品淋漓盡致地「潑墨描寫,鮮活靈動的人物形象,撼人魂魄的故事,使你不能不去痛苦地思索。似乎是一種規律,探索者心中沒有絕對權威,頭上沒有「緊箍咒;惟其如此,才能勇探新路,獨辟蹊徑,開一種風氣之先。談歌的長篇小說《家園筆記》,就是一部打破傳統的結構模式,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的力作。著名編輯郭小林說:「讀談歌的小說,總感到人物要跳將出來,涕淚淋漓的對你直抒胸臆,可謂此中真歌哭,情文兩俱備。」
人物影響
1996年中國文壇掀起「現實主義沖擊波」的領軍人物。談歌與關仁山、何申被稱為河北三駕馬車。因其許多小說作品在1996年被多家刊物同時刊出,1996年文壇,被一些媒體戲稱為「談歌年」。談歌的短篇小說諸如《城市票友》《穆桂英掛帥》《絕品》等被編入大學教材與中學教輔教材。小小說《橋》被編入小學六年級人教版語文課本。《大廠》《絕屠》等十幾篇小說被譯成日文、法文、英文介紹到國外。
Ⅹ 林斤瀾的資料
可以在這里找到!~~~
林斤瀾
林斤瀾(1923~ )
中國作家。原名林慶瀾。浙江溫州人。中學時代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和地下革命活動。1945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曾學習過電影戲劇專業。1950年發表第一個劇本,其主要劇作結集為《布穀》於1957年出版。此後轉為寫小說、散文。第一部小說集《春雷》於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灣姑娘》使其嶄露頭角。還出版有《飛筐》(特寫集)、《山裡紅》(小說集)等。1966~1977年輟筆。文化大革命後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力作《竹》曾改編為電影。1981年發表的《頭像》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獎。出版的小說集有《滿城飛花》、《林斤瀾小說選》、《矮凳橋風情》,文論集《小說說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說多取材於北京郊區農村生活和知識分子的遭際,以散文的筆法,著力表現一種特殊的氛圍,結構精巧多變。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稱為「怪味小說」。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
林斤瀾的《矮凳橋風情》系列小說,以故鄉溫州的家鄉人和事為題材,融現實生活的變動和民間傳說的敘說為一體,描繪了一幅幅夢幻般變化著的溫州風俗畫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個兩三年裡就發起來的矮凳橋全國紐扣集散市場,鎮上有一條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飯館的街道和又綠又藍非綠非藍的如幔之溪,從憨憨跑供銷扯到空心大好佬講的黑胡須白鬍須憨憨造樓的傳說,魚圓店女店主溪鰻與傳說中的美麗水妖互相游移……。林斤瀾這些溫州風味小說的特徵,首先是傳說性。這些「並不是作者家鄉改革開放的諸人事的實寫,而是一種『當代傳說』,它在發生的一剎那已和其他傳說一樣,成為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的歷史上的又一則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舊夢和將信將疑的新夢糾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場面和時遠時近的傳說攪和在一起,給作品造成了奇異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卻使人不僅能感覺到混沌體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還能感覺到其中閃爍著的現實與歷史雙重復合的文化審視和思考,可以觸及到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深層的某些東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橋世界是一個寓言的世界,它講述著一個關於歷史的過去與明天、關於認識過去與明天、關於拯救過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瀾同汪曾祺—樣,是新時期里少有的專心致志於短篇小說創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說,以結構和語言見長。就其結構而言,精緻縝密而又奇巧多變。情節並不繁復,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虛實相生,呈現出反正相符、表裡烘托的審美特徵。作者在具體組織和裁剪素材時,十分注意主次詳略、疏密遠近、高低藏露的藝術處理,細節也都精心篩選過。他的作品語言,無論人物的語言還是作者的敘述語言,都很簡潔凝練。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較濃,頗為練達;而《矮凳橋風情》里,則有意融人了溫州土話,似更喧騰。林斤瀾的作品也的確有點澀,但耐人咀嚼.
·作者簡介 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溫州人。中學時代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5歲離家獨立生活。1945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1949年後到北京市文聯創作組從事劇本創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書——戲劇集《布穀》。以後發表的作品大多為短篇小說,一般取材於農民或知識分子的現實生活,講究構思立意,風格清新雋永,獨樹一幟。短篇小說《台灣姑娘》因在題材和寫法上新穎獨到,曾引起讀者注意。1962年春,由老舍主持,北京市文聯舉行了三次「林斤瀾創作座談會」,專題討論他作品的風格特色。近年寫了一系列以浙江農村為背景的短篇小說,1987年結集為《矮凳橋風情》出版,一時為人傳誦。這些作品語言凝練、含蓄,兼溶溫州方言於其中。作者以濃縮的結構、突兀跌宕的情節,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林斤瀾其他的作品尚有《春雷》(小說集,1958)、《飛筐》(小說散文合集,1959)、《山裡紅》(小說集,1962)、《林斤瀾小說選》(小說集、1980)、《石火》(小說集,1982)、《小說說小)(理論集,1985)、《滿城飛花》(小說集,1987)以及一些報告文學等。林斤瀾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