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北京電影學院插班生

北京電影學院插班生

發布時間:2022-12-20 08:42:50

Ⅰ 什麼是插班生,插班生好嗎如題 謝謝了

現在我發現很對家長都在問這個問題,都在想給孩子找一個比較好的學校,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事實上北京這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插班生,插班生只是校外的人員宣傳的時候打出去的口號,北京這邊的高校都不會承認有插班生的。 北京這邊的高校只有旁聽生,跟讀生,自修生。 含義就是跟隨統招大學生一塊上課,一塊學習,享受統招同樣的師資和享受同樣的資源。最後只能取得高校結業證的一種學習方式。 雖然這種方式學生最後拿不到統招畢業證。 但是高校的師資,條件,環境等,這些不是一般院校可以比擬的,所以每年非常多的孩子選擇這種方式。 交-流:l39 - l〇47-5ZZ9 北京有開始跟讀旁聽的院校有: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

Ⅱ 北京電影學院的插班生待遇和畢業證好嗎是正規的去學習嗎誰能詳細說下

必然不一樣啊,人家是正兒八經考上的,你花點錢就去上了,最後還和人家拿的證一樣,那大家都去當插班生好了,幹嘛還考呢?

Ⅲ 請大家來看看我能不能考北京電影學院啊!!跪求!

首先你要有充足的自信!其實普通家庭也肯定有考上的可能。據說有潛規則,但那樣考上的人也是少數,北京電影學院是口碑比較好的學校,他們不可能砸自己的招牌。所以只要你有實力,就完全可以考上!既然你長得還可以,演技也還不錯,那就好好學學專業方面的知識來考。不學的話,考上的可能是會降低的。他們學校的考試一般是三試(但貌似表演系的考試比較多),是淘汰制,還蠻殘酷。每考完一試就會在指定的地方放榜,如果榜上無名就無法再參加下一試了。所以還是要打好基礎才能過關斬將直到最後一試。

Ⅳ 在校大專生想轉至北京電影學院

一、首先轉學是不可以的,想上北電都要經過考試,即專業面試和高考。
二、北電今年沒有高職,最近一年是08年招的,09年也沒有,至於11年招不招就要看安排了。高職是和本科一起招生的,只不過分數沒有本科高,也需要參加高考。
三、你現在是大專,但是連中專證都沒拿到?好奇怪的學校。不過按照規定,在校大學生或大專生是不可以報考的,除非你退學;再者就是大專畢業後接本。如果你現在是中專生的話就可以報考,沒有畢業證也不要緊,就和高三學生考北電的意思是一樣的,他們考的時候當時也沒有拿到高中畢業證啊,只要高考報名了就可以。
四、只要你走統招生的話,就肯定要通過考試的,不可能讓你先上學再考試!所以不可能有插班的。插班也只能是旁聽生,肯定不能算學校的學生,享受的待遇肯定也不一樣。其他大學也是一樣的。

Ⅳ 北京電影學院的北影淵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延安電影團攝制了《延安與八路軍》的影片後,電影團團長袁牧之奉黨中央的指派於1940年夏攜帶該片的全部底片赴蘇聯莫斯科進行後期製作。袁牧之在蘇聯期間考察了莫斯科全蘇國立電影學院後,受到了很大啟發,產生了中國要發展人民電影事業也需要辦一個「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初衷。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迅速進展,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和積蓄幹部,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當時,人民電影事業的唯一基地,東北電影製片廠從1947年初開始,先後辦了四期電影幹部培訓班,先後培養了520餘名幹部,其中440名幹部參加了電影工作,70餘名參加了部隊及地方文化工作。這些訓練班堅持的辦學方向和教育方針為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影教育事業積累了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周楊、夏衍以及袁牧之、陳波兒等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領導人,面對舊中國遺留給電影園地的斷壁殘垣,規劃對它的改造、建設和發展時,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農兵、寫工農兵的電影專業人才。在一時還沒有條件辦起「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情況下,委派陳波兒從實際出發規劃實施。於是人民電影教育事業開始了它的初創階段。在陳波兒的領導下,謝鐵驪、巴鴻、王賡堯等經過籌劃,並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來總理同意,於1950年6月創建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並於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開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個大專三年制的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開學典禮。
表演藝術研究所由陳波兒擔任所長。所址設在西城區石老娘胡同4號院,後又逐漸發展了三處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號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佔地面積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積有2000平方米。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支部,隸屬電影局總支,為第8支部。
演員一班於1951、1952年招收了兩次插班生,畢業時共有55名學生。
1951年新學年開始,又招了演員二班、編劇班,演員二班有24名學生入學,編劇班有37名學生。
1951年5月,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簡稱電影學校)。
在當時,專業教師多是來自解放區、部隊和國民黨統治區從事革命文藝工作多年藝術家。任課教師先後有:王逸、嚴恭、謝鐵驪、陳懷愷、巴鴻、李露玲、肖龍、石聯星、唐遠之、耿西、許之喬、王震之、吳天、林藝等。當時在教學方面,開始學習已經介紹到中國來的蘇聯劇作及表演理論,並編寫了《演劇教程》等專業課教材。同時聘請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別講授《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由王震之講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史東山和蔡楚生講授《電影特性》。此外,夏衍、周揚、馮雪峰、陳荒煤、於敏、俞平伯、丁玲、聶甘駕、孫家琇、艾青、老舍、盛家倫等著名文學藝術家,都來校進行專題講授。
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專業教師雖不多,教學計劃也比較單一,然而講授的課程卻涵蓋了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學生接受的知識面很廣闊。這一時期,無專門教學設備,條件簡陋,練功就在四合院內磚地上,影片觀摩要到電影院去買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燒煤球爐子。學生實行供給制,條件雖艱苦,學風卻是團結、緊張、活潑、嚴肅。
1951年秋,演員一、二班、編劇班先後赴湖北漢陽參加土地改革6-8個月。之後,編劇班又深人石景山鋼鐵廠參加車間工會工作和石鋼工人共同生活了三個月。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以孫明經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修科、以陳河聲教授為首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電化教育專修科、以錢家駿、范敬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專修科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調來電影學校。至此,電影學校成為具有藝術系科和技術系科的綜合學校。它標志著中國電影教育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與此同時,學校遷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墳新建的校舍。新校舍佔地3.3公頃,建築面積6900)平方米,其中排練廳300平方米、劇場(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實驗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邊設置的簡易操場15000平方米。
院系調整後,1952年電影學校參加了全國高校統一招生,開辦了新聞攝影專修科、洗印專修科及蘇州美專轉來的動畫專修科三個兩年制的大專班,洗印專修科除大專班外,同時招收了洗印中專班;為發展民族地區的電影放映工作,舉辦了民族地區放映師資訓練班。直到1954年,又先後舉辦了新聞攝影幹部訓練班、第一期放映師資訓練班、俄文專修班等在職幹部培訓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改名為北京電影學校。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99次政務會議上做出決定。「……電影局應積極准備條件,爭取四至五年內創辦電影藝術學院,培養電影人才,首先是編劇、導演、演員……」。在電影事業管理局制定的電影事業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列有在北京電影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北京電影學院的規劃。文化部並根據政務院的決定為解決建院後的師資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學生去蘇聯和民主德國等地學習電影編劇、電影攝影、電影美術及電影工程;組織專人到蘇聯考察電影教育;同時聘請蘇聯電影教育專家來校講學培養師資。1955年11月由蘇聯專家B·伊萬諾夫、B·卡贊斯基、A·西蒙諾夫、B·安東年柯主持授課,以培養師資為重點舉辦了導演、演員、攝影、製片四個專修班,學員都是來自各電影製片廠具有相當實踐經歷的創作和製作部門的在職幹部,學制二年。學校同時配備了一部分師資力量協助蘇聯專家工作並隨班學習。
蘇聯專家在專修班的講授中,除了理論講授外,更重視課間影片作業的實習,學校為此在原來演出科的基礎上建立了實習辦公室,增添了影片實習設備和教學輔助力量。四個專修班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先後拍攝了《小白旗的風波》、《眾叛親離》等九個聯合作業影片片斷,演員專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劇《仇敵》和《第十二夜》。周恩來總理親臨觀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並接見蘇聯專家與學員,對專家的教學和學員的學習成績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1955年7月,北京電影學院籌建小組「關於籌建北京電影學院工作的報告」,經文化部上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於7月24日親自批示給高等教育部並由綜合教育司於8月4日正式列人計劃。
從表演藝術研究所第一個演員班到專修班這一電影教育的初建的歷史階段,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急需與發展輸送了576名名專業的畢業生。這其中,如:酈子柏、印質明、趙聯、龐學勤、李孟堯、孫羽、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於彥夫、董克娜、楊靜、於洋、張桂蘭。李文化、魏鐸、沈傑、常彥、阿達等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以及汪流、余倩、劉國典、孔祥竺、韋彰等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1956年6月1日,國務院批准北京電影學校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任命電影事業管理局局長王闌西兼院長,建院後,校址設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專業學系設置為電影導演系、電影演員系、電影攝影系和放映師范專修科。同時參加了全國統一招生。三個本科系(四年制)還要進行專業考試(含初試和復試),招收了86名學生。他們正是新中國電影隊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學生。放映師范專修科招收了29名大專科學生。三個系的課程設置分: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講座課。在共同課方面又分:政治課、文藝史論課、外語、體育課。教材、劇目、參考書目等方面雖也有中國民族藝術教育傳統的內容,但教學計劃的框架基本上採取的是蘇聯電影教育體系。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電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
1959年,增設了電影美術系,本科五年制。並進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決定新成立的北京電影工程學院的電聲、化工、機械三個專業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轉人電影學院,建立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電影文學系,由文化部文化學院轉來二年級15名學生學習電影編劇和電影藝術理論,於九月初開學。
1963年,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撤消後,美術系在校學生轉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美術系(美61屆)繼續學習。
從1960年到1965年,由實驗電影製片廠組織的本科生各屆畢業班攝制的聯合畢業作業,短故事片20部、71本,紀錄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龍》、《大木匠》、《父子倆》三部短故事片、《高爐電花》、《裝卸之歌》二部紀錄片曾在中國國內發行上映。
這一時期,教學對象主流是本科系各專業,但仍堅持著為電影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在職幹部。1959年曾建立過短訓部,為各電影製片廠培訓了「新聞編導」、「新聞攝影」、「錄音」、「洗印」四個專業的學員273名;這一年還舉辦了表演師資進修班,聘請蘇聯表演藝術家尼·潘可娃來校任教,1960年8月表演師資進修班結業,演出了蘇聯話劇《樂觀的悲劇》。攝影系舉辦了「電視攝影幹部短訓班」、「科教電影攝影短訓班」,導演系舉辦了「科教影片導演進修班」,工程系舉辦了「放映師范專修班」。作為教學改革的一項措施,1960年表演系試招收了一屆初中畢業生的六年一貫制的兩個教學班。
從1960年開始,學院攝影系先後接受了越南、柬埔寨、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派來的學習電影攝影的留學生,導演系也接受了阿爾及利亞的留學生。
1959年3月,北京電影學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託,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攝制定期的新聞雜志片《北京新聞》,以反映北京市各條戰線的建設、發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兩期。與此同時,還攝制了《建設密雲水庫》及北京工業、北京農業等方面的大型紀錄片多部。
《北京新聞》於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到1962年秋共發行了63期,由於電影膠片進口銳減,市委決定暫停攝制。
六十年代初期,課程設置加強了史論課的建設,增設了《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藝術概論》,制定了《學生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
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電影教育完全陷於癱瘓。1970年5月,全體教職工下放部隊農場勞動,接著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設備、影片資料、圖書移交出去,電影學院被掃地出門。
這一時期,電影學校在壓力下先後招收了「工農兵學員」的大專、中專、進修班等22個專業班。
「四人幫」被粉碎後,1977年經國務院批准又恢復了原建制北京電影學院。
文化部為迅速重建北京電影學院,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長王闌西任組長,盧夢、 鍾敬之、申伸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撥亂反正,恢復了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五個系本科的招生,文學系先以舉辦進修班主逐步恢復本科招生。舉辦表演師資進修班,各系並舉辦幹部專修班。為給民族地區 培養電影幹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內蒙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表演、攝影、美術、錄音四個專業的本科班。 1982年7月,羅光達、周傳基以觀察員身份赴澳大利亞參加 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絡中心)會議之後,學院先後派出考察團考察了東、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電影電視教育的現狀。
繼學院學術委員會恢復、創辦《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之後,建立了電影理論研究室,並先後組織了一系列有關電影美學、中國電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國優秀影片的創作實踐、電影與電視等專題研討會。教師們先後在《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及報刊、雜志上發表了有影響的論文300餘篇。各專業教師先後完成的理論專著有70餘種,其中《攝影曝光控制》、《攝影鏡頭的性能與選擇》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國家一級),《元美學》、《色彩學基礎與銀幕色彩》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987年-1992年間獲國家及部級優秀教材獎共9種。
在史論課的建設方面,重建了7個國家的「電影研究」課程以及35門選修課程。
實行「學年學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兩年後根據學分成績,少數學生按大專畢業,其餘繼續學習)並在1985年級6個專業的新生班試行。
畢業生在教師指導的畢業演出中,其畢業作業《中彩》、《童年往事》、《隨風而去》分別獲得國際大學生奧斯卡電影節獎和東京國際大學生電影節的特別導演獎等。

北京電影學院於1984年被吸收為CILECT的會員學校,並於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託,由學院主持召開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電影、電視培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亞太地區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個高等影、視院校代表。
1984年,電影學院受權招收碩士研究生,並逐年擴展研究方向和擴大招生人數。此後又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研究方向為電影歷史和電影理論的碩士研究生教學班。
1989年,建立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培訓中心,
1991年5月,學院制定了《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發展規劃綱要》。
1992年,學院決定建立「金燭獎」、「北京電影學院獎」,前者為獎勵在校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和職工;後者則為表彰學院師生及歷屆校友在電影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電影作品而設立的榮譽獎,以弘揚電影教育並推進中國電影藝術的提高。獎項分大獎、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獎七項,1993年5月5日,舉行了首屆「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金燭獎」頒獎大會,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以金字鐫嵌在校園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合作建立了跨校雙學位學制班。從1994年開始並擴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計劃。
1995年,與中國攝影家學會合作辦學,成立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另外北京電影學院董事會也成立了。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國家廣電總局簽約共建北京電影學院,根據共建協議,北京電影學院還將在通州區建設佔地面積500畝的新校區,建成後可保障6000名學生在校學習,將比目前的學生培養規模增加一倍多。
2015年,北京電影學院舉行建校65周年慶典活動; 中信國安投資有限公司與北京電影學院簽署了關於聯合辦學的戰略合作協議,北京電影學院相關專業的二級學院將陸續遷址到位於河北香河的中信國安第一城。

Ⅵ 北京電影學院以前叫什麼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

1950年9月14日,第一個大專三年制的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開學典禮。表演藝術研究所由陳波兒擔任所長。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支部,隸屬電影局總支,為第8支部。演員一班於1951、1952年招收了兩次插班生,畢業時共有55名學生。

1951年新學年開始,又招了演員二班、編劇班,演員二班有24名學生入學,編劇班有37名學生。1951年5月,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簡稱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

(6)北京電影學院插班生擴展閱讀

北京電影學院的藝術創作: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產單位,能夠進行正規的商業電影生產,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據不完全統計,青年電影製片廠創作或參與創作的電影作品,獲得國內外電影獎項77個。

據不完全統計,在新中國所拍攝的一萬余部電影作品中,由該校師生校友擔任主創的約佔70%。學校教師和畢業生,多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政府「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各種國家級重要獎項,獲獎影片百餘部(次)。教師和畢業生榮獲包括奧斯卡、柏林、戛納、威尼斯、東京等重大國際電影節的多個獎項。

Ⅶ 關於大學插班生

插班生只是社會上的叫法,學校內是不承認插班生這一說的,學校承認的是本科課程班,跟讀生,或者旁聽生。
可以跟讀旁聽的專業,除了小語種,醫學類的或者藝術類的,其他四十多個專業基本上都可以跟讀。
目前北京這邊可以跟讀插班的學校有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

不懂的可以找我 l39 l〇47 5ZZ9
現在社會上對於這方面的宣傳魚龍混雜
家長一定的明白,如果你的高考成績達不到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就不可能被錄取的,說什麼花錢就能上統招,這些純屬騙人,千萬不要相信。

Ⅷ 上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要什麼文憑嘛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屬於一本文憑。去上這個學校,需要考試進去,畢業後是一本文憑。

北京電影學院(Beijing Film Academy),簡稱北電(BFA),是中國唯一、亞洲最大、世界知名的電影專業院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公辦藝術院校。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最終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0餘年來,北京電影學院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2萬余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學院建立了完整、科學的電影學學科體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學為主體,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和繼續教育、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多形式的電影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北京電影學院是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兒童電影研究中心的掛牌單位。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在陳波兒的領導下,謝鐵驪、巴鴻、王賡
西四石老娘胡同,成立於1950年。
堯等經過籌劃,並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來總理同意,於1950年6月創建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並於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開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個大專三年制的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1910-1951,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陳波兒,新中國剛建立,表演藝術研究所由陳波兒擔任所長,王逸擔任副所長。所址設在西城區石老娘胡同4號院,後又逐漸發展了三處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號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佔地面積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積有2000平方米。
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
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支部,隸屬電影局總支,為第8支部,首屆支部書記謝鐵驪。
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陳波兒
演員一班的主任教員開始由嚴恭擔任,不久改由謝鐵驪任主任教員,直到這一屆學生畢業。這個班並於1951、1952年招收了兩次插班生,畢業時共有55名學生。
1951年新學年開始,又招了演員二班、編劇班,演員二班有24名學生入學,主任教員是陳懷愷。編劇班有37名學生,主任教員開始是林藝,不久由耿西擔任,直到這一班學生畢業。
1951年5月,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簡稱電影學校)調任白大方為校長,並兼中國共產黨的支部書記。
1951年秋,演員一、二班、編劇班先後赴湖北漢陽參加土地改革6-8個月。之後,編劇班又深人石景山鋼鐵廠參加車間工會工作和石鋼工人共同生活了三個月。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以孫明經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修科、以陳河聲教授為首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電化教育專修科、以錢家駿、范敬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專修科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調來電影學校。在北京組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
院系調整後,1952年電影學校參加了全國高校統一招生,開辦了新聞攝影專修科、洗印專修科及蘇州美專轉來的動畫專修科三個兩年制的大專班,洗印專修科除大專班外,同時招收了洗印中專班;為發展民族地區的電
1953年改名為北京電影學校
影放映工作,舉辦了民族地區放映師資訓練班。直到1954年,又先後舉辦了新聞攝影幹部訓練班、第一期放映師資訓練班、俄文專修班等在職幹部培訓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改名為北京電影學校。校長白大方,副校長兼黨的支部支記盧夢。

閱讀全文

與北京電影學院插班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電影真心話大冒險 瀏覽:424
街球王微電影 瀏覽:925
福利電影網站黃鱔 瀏覽:723
岳雲鵬說郭德綱電影票房 瀏覽:467
羞羞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55
我是誰電影主題曲叫什麼名字 瀏覽:685
汽車如何觀看電影 瀏覽:437
功夫電影有哪些 瀏覽:482
80電影天堂mp4下載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128
t神馬電影院 瀏覽:621
電影越調申鳳梅李天保弔孝全集 瀏覽:490
電影h庄園的一次午餐資源 瀏覽:225
2013國產電影票房 瀏覽:756
電影你的名字講的什麼歌 瀏覽:135
如何在淘寶上開電影票店 瀏覽:249
電影病毒在線觀看 瀏覽:385
李英愛電影最新 瀏覽:339
義犬報恩電影天堂 瀏覽:997
電影弱點視聽分析 瀏覽:655
電影天堂走火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