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開天闢地演的是什麼
劇情簡介:
版本1
中國電影《開天闢地》人物造型(陳獨秀)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抗議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把山東從德國手中轉讓給日本的強權統治.高呼「外爭國權、內懲舊賊」、「取消21條」等口號,並在示威遊行中火燒國賊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
北洋政府逮捕了32名愛國學生。北大校長蔡元培協同13所人學校長要求總統徐世昌立刻釋放學生。上海也舉行三罷活動支援北京愛國學生。
《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時被捕.引起民憤,反動軍閥被迫將他釋放。蔡元培、李大釗、胡適及眾師生到監獄門口迎接。
陳獨秀對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十分欽佩.表示馬上成立馬克思研究會;李大釗提出還應進一步組織發動工友。
1921年,在南湖的一隻遊船上,來自全國的12位代表,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共產黨進入了歷史舞台.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革命路程!
版本2
中國電影《開天闢地》人物造型(李大釗)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抗議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把東從德國手中轉讓給日本的強權統治.高呼「外爭國權、內懲舊賊」、「取消21條」等口號,並存示威遊行中火燒國賊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
北洋政府逮捕惡了32名愛國學生。北大校長蔡元培偕同13所人學校長要求總統徐世呂立刻釋放學生。上海也舉行三罷活動支援北京愛國學生。
《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時被捕.引起民憤,反動軍閥被迫將他釋放。蔡元培、李大釗、胡適及眾師生到監獄門口迎接。
陳獨秀對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十分欽佩.表示馬上成立馬克思研究會;李大釗提出還應進一步組織發動工友。宣傳新文化、新思潮的運動在全國掀起:天津有周恩來、鄧穎超參加的覺悟社;濟南有第一師范學生組成的勵新學會;湖北有董必武創辦的武漢中學……
毛澤東等發起「驅張運動」。率代表團赴京請願,李大釗與他促膝長談,認為經濟基礎問題的解決一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才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前提。一系列愛國行動再次引起軍閥政府的恐懼。李大釗連夜將陳獨秀送出北京.兩人相約南呼北應,盡快建黨。
1920年.毛澤東在上海見到陳獨秀,夜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稿.憧憬著中國革命的未來。堅信農民將是革命的主力軍。
1921年7月23日。來自長沙、武漢、上海、濟南、北京等地的毛澤東、何權衡、董必武、陳潭秋、李達、李漢俊、王盡美、鄧恩銘等13名代表聚會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會議中途受到密探打擾,地下斗爭經驗豐富的馬林機警地建議立即散會。後經李達夫人王會悟提議,會議改在浙江嘉興南湖一隻游舫上繼續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黨章。
「馬克思主義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民族萬歲!」的誓言低沉卻又震撼寰宇。紅船迎著滾滾波濤馳向遠方……
中國電影名《開天闢地》,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91年,本片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而拍攝;這部電影史詩化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偉大歷史事件。以恢弘磅礴的氣勢、豐富深邃的內涵,描繪了一幅絢麗的歷史畫卷,是新中國銀幕上第一次展現七十年前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雄偉畫卷。本片榮膺中宣部第一屆「五個一工程」優秀故事片獎。
中文名:開天闢地
外文名:Epoch-making
出品時間:1991
出品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導演:李歇浦
編劇:黃亞洲 汪天雲
製片人:柴益新
主演:邵宏來,孫繼堂,王霙,佟瑞欣,夏正興,啜二勇,龔力群,張冰
上映時間:1991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演員表
龔力群飾張太雷
夏正興飾鄧中夏
佟瑞欣飾許德珩
常蘭天飾李達
曹力飾董必武
郭偉華飾周恩來
啜二勇飾張國燾
王霙飾毛澤東
孫繼堂飾李大釗
邵宏來飾陳獨秀
馬迎春飾高一涵
丁嘉元飾王星拱
朱晨迪飾李星華
王佳藝飾李葆華
蔣寶英飾趙紉蘭
翟萬臣飾戴季陶
孫濱飾孫中山
金康民飾吳炳湘
杜澎飾徐世昌
張冰飾劉仁靜
顧懷中飾王盡美
田純飾鄧恩銘
譚增衛飾羅章龍
任廣智飾蔡元培
盧問章飾何叔衡
洪融飾高君曼
曹克明飾陳延年
宋憶寧飾宋慶齡
郭浩飾許世英
王詩槐飾胡適
韓韜飾楊明齋
丹尼爾莫利特飾維經斯基
王楠飾陳望道
洪彬飾肖子璋
侯天來飾李漢俊
耿歌飾楊開慧
魏宗萬飾王懷慶
張毅燃飾張敬湯
肖榮生飾馬俊
王琪飾鄧穎超
周野芒飾旁白
崔傑飾陳公博
於慧飾李勵庄
戴兆安飾包惠僧
李建華飾陳潭秋
王衛平飾黃凌霜
符沖飾周佛海
蘇克飾蔣介石
職員表
導演:李歇浦
編劇:黃亞洲汪天雲
編輯:祝鴻生
攝影:沈妙榮朱永德
錄音:任大銘
美術:瞿然馨孫為德
作曲:楊矛
剪輯:陳惠芳 錢麗麗
化妝:楊龍生 沈東生 殷麗華
服裝設計:謝鴻儒
服裝:張存忠 魏曉明 羅兆娟
道具:喬偉成方勇何菊生薛順奎袁林根
照明:李明德 楊義孝
置景:徐美忠 陳壽超劉育海馮語規 潘介弟婁中元
繪景:
中國電影《開天闢地》
林福增張順發
煙火:錢阿法 焦伯澤
擬音:錢守一
旁白:野芒
副導演:胡立德楊蘭如史鳳和
副攝影:許銘華王國富
副美術:韓莎莎
特技設計:戈永良吳嘉葵
特技攝影:范幼龍
製片:孫德鈺
製片主任:柴益新
中國電影《開天闢地》DVD 封面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⑵ 尋找一部老電影
《聊齋志異》中《晚霞》改編的《碧水雙魂》
1986年
導演: 岑范
編劇: 豫梅
類型: 故事片
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色彩: 彩色
製作單位:
上海電影製片廠
演、職員:
主要演員
張小清(阿端)、何晴(晚霞)、高玉倩(解姥姥)、張綺軍(淮王)、陳希(龍窩君)、孟謙(阿端媽)、陳紅冰(雞鶯)、閉惠琴(王妃)、劉振中(吳江王)、狄梵(女管家)、戈輝(李總管)、於清忠(瘋老頭)、孫吉祥(老艄翁)、沈長雲(班主) 攝影:陳震祥、張永正
美術:黃洽貴、姚唯
作曲:徐景新
錄音:劉廣階
剪輯:唐於龍
副導演:石勇
編輯:趙清銳
特技設計:陳繼章
特技攝影:顧錦龍
化裝:李萍、沈東生
發飾:戴雅仙
照明:周學銀
置景:徐茂鴻、劉育海
服裝設計:謝鴻儒
服裝:庄培玲、王海娣
道具:方勇、李永周
繪景:張伯清
泥塑:唐紹延
煙火:葉毛根
擬音:錢守一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指揮:陳傳熙
獨唱:曹燕珍
製片主任:沈錫元、劉振中
主要簡介:
本片根據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晚霞》改編。
晚霞、阿端是富陽江一帶最負盛名的舞妓和雜耍藝人。晚霞被淮王看中買進府中,因不甘受辱投江自盡;阿端在淮王的逼迫下,雖已筋疲力盡還得一再表演"綢吊"絕技,終因體力不支墜入江中而亡。在江底,阿端被龍宮中歌舞部掌班解姥姥救起,解姥姥引他見過龍君後,把他編入龍窩君的歌舞班。在龍窩君宴請吳江王的宴會上,阿端見到了一位美艷絕倫而又神色凄楚的少女,她那一曲如泣如訴的富陽江歌謠,深深打動了阿端。這少女就是晚霞。共同的身世和遭遇,把兩顆年輕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們相愛了。不久,晚霞被吳江王看中奉召入府,再次被逼自盡。阿端聽到噩耗,頓時如五雷轟頂,也憤然地跳下了懸崖。這對情侶的剛烈品行和真摯愛情感動了上蒼,晚霞和阿端死而又死,生而復生,終於回到人間結成夫婦。淮王得知這一消息,又派人來抓晚霞。新仇舊恨激起了晚霞和阿端心中的怒火。他們將計就計來到淮王府,戲弄、痛斥、懲治了這個兇殘貪暴的人間魔王。在晨光微熹的江面上,晚霞和阿端乘舟遠去,在悠揚的富陽江歌謠聲中逐漸消失在晨霧里……
⑶ 電影龍虎門 翻江蛟的演員是誰
施祖南 .... 翻江蛟
姓名:施祖男Vincent Sze
生日:10月24日
身高:181cm
體重:70kg
教育程度:Marketing(France)
語言:廣東話 ,英語,普通話,法語,日語
專長:跆拳道黑帶、系東流空手道黑帶二段、極真空手道第六級
曾演出之電影:《男兒本色》、《Invisible Target》、《龍虎門》、《千杯不醉》、《殺破狼》、《機動部隊:同袍》
龍虎門
主演:甄子丹 .... 王小龍
謝霆鋒 .... 王小虎
余文樂 .... 石黑龍
董潔 .... 馬小靈
李小冉 .... 羅剎女
元華 .... 王降龍
陳覲奉 .... 馬坤
行宇 .... 老妖
施祖南 .... 翻江蛟
阮民安 .... 米頭星
陳宇琛 .... 四眼明
林詠倫 .... 獨眼龍
林中定 .... 黑仔傑
鄧萃雯 .... 王小龍母親
嚴華 .... 棍妖
喻華 .... 火雲邪神
薛立賢 .... 童年王小龍
譚竣浩 .... 童年王小虎
陳筠婷 .... 童年羅剎女
配音:火雲邪神 .... 古天樂
馬小雲 .... 梁洛施
羅剎女 .... 官恩娜
友情出演:奇俠 黃玉郎
片名:龍虎門
出品人:任仲倫 李南 黃百鳴
監制:黃百鳴 施南生 許朋樂 於冬
策劃: 許安
執行監制:甄子丹
動作導演:甄子丹
導演:葉偉信
編劇:黃子恆
原著:黃玉郎
製片主任:羅剛
攝影:高照林
造型顧問:張叔平
美術指導:麥國強 林子僑
服裝指導:利碧君
原創音樂:川井憲次
剪輯:張嘉輝
視覺特技製作:千燮兒
片頭設計:YU+Co.hk
港方工作人員
助理武術指導:嚴華
執行製片:陳耀華 文卓求
助理製片:鄧安琪 李尚斌
第一副導:姚敏琦
第二副導:郭子健 許錦汶
場記:閔家偉
助理美術:李子豐
助理服指:周文潔 朱欣欣
發型:劉偉慶 曾逸平 謝瑞強
化妝:林智聴 文潤玲
第一助理攝影:阮振華
第二助理攝影:廖振強
第二組攝影師:張文寶
第二組助理攝影:曾後忠
穩定器操作員:葉少青
遙臂控制員:周少東
推軌員:阮振明
機工:郭紀力 李傳考 何偉生
燈光師:胡天恩
助理燈光師:陳星
收音師:錢永勵
助理收音:麥致安
劇照:黃健民 譚永森
道具領班:孔惠發
道具:伍仲偉 容錦偉 謝富基 劉國安
電工:李保林 吳世全
剪輯助理:鄧文滔
製作特輯:黃子恆 鄭緯機 陳百佳
服裝管理:鄧汝好
茶水:林麗冰
內地工作人員
宣傳總監:孫晨
製片:何清 柏家文
製片主任:羅剛
現場製片:潘仲明
現場副導:聶春申
演員副導:張延斌
演員助理副導:成葉平
機工:王海濤 宣遠河 王正前 王志勇 王正凱 王正友
楊震 田文鈳 陳瑞 王珂 王培紅
電工:何紅文 劉慶華 謝鋒 劉文甲 何下文 王寶利
李勝科 孫建升 陳華林 何桂軍
製作會計:敢卓群
化妝:陳京京 周茜 凌琳
梳頭: 曲會勇 熊少勇 劉劍峰
道具場工:孫文貴 劉煥海 王成貴 楊志坪 朱眾友 張文儀 曾慶福 朱偉生 張敏
雲存萬 王承升 王立軍 錢超 李文忠 王成禮 劉輿生 周重江 張桂勝
江曉進 金孟 唐明華 江道友 金峰 張光明 江道文 沈自霞 聶法超
李雪鋒 曾照寶
武術組:譚鎮渡 蘇東 李珩 喻亢 郭紹恆 張楠 魏玉海 張家煒 高翔 仲鋒
美術助理:華熔
服裝領班:曲雅波
服裝員:黃建湘 羅進闌 張春紅 曹利平 姚恆銀
劇務:徐士逐 王順江
場務:袁徵兵 伊新健 馬永鑽 庄國君 朱葉 溫坤 王凱 王江 凡東風 孫江輝
劇組文員:施曉兒
底片運送:施俊利
茶水:錢筱英 李金平
視覺特技製作:千燮兒(數碼視覺)有限公司
視覺特效指導:許安
數碼動畫總監:楊國強 黃智亨
視覺效果製片:紹耀華 蔡曉欣
高級三維動畫師:陳彥鈞 葉雪虹 曾偉成 曹展能 譚嘉寶 李峰 何翔
三維動畫師:紀俊俊 梁海峰 任毅剛 申曉峰 莫浩新 錢曉勇
余磊晶 余躍海 衡青青 奚超 高松 許忠良 朱嘉良 丁鈞
數碼合成主管:郭占華 葉柏佚 黃其永 劉宇輝
二維合成師:趙力豐 方雷
影像概念設計師:麥天傑 鍾振威
片頭動畫設計師:陸明
繪景師: 張亞平 陳凱
設計繪圖員:鄭黎明
視覺效果統籌:曹飛霞
視覺效果助理:葉雲年 宋汪平 張曦文 周蕾 李芳芳 胡佔一 趙坤 王芳 陳陽
聲音後期製作公司:北京和聲創景音頻技術有限公司
聲音效果製作:王磊 莫惠嘉
動效製作:柯千千 塗顥
配音錄制:孫秋霞
配音導演:章斌
混音師:史蒂夫·伯吉斯(奧) 何威
錄音工程師:謝凡 張暉
聲音後期協調:耿聆 魏志遠 李靜
粵語配音領班:黃鳳英 張炳強
底片沖印:東方電影沖印(國際)有限公司
字幕製作:東方電影沖印(國際)有限公司
攝影器材: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
菲林:富士
演奏:
弦樂:內田輝
銅管樂器:數原錦 寺島基文 川上鐵平 佐藤洋樹 堂木雅樹 Fred Simmons
號角:西條貴人 中島大之 謄侯秦
長笛:高桑英世
鋼琴:中西康晴
鍵琴及敲打樂師:川井憲次
演奏統籌:Daybreak Inc 大林茂 井田亞紀子
錄音及混音師: 福代教平 山本慧 長谷部智子
錄音師助理: 中田武士 見留由紀 中內茂治 益子信重 山本慧 長谷部智子
鳴謝: 橫店影視城 港聯航空公司 海逸酒店 土瓜灣街坊會 龍威會 中環海岸置業 香港墨球總會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 電影服務統籌科
授權拍攝: 文化傳信有限公司
製作顧問: 玉皇朝出版有限公司
製作: 東方電影出品有限公司
監制: 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
攝制: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東方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出品: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東方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⑷ 胡偉民的人物經歷
2005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十大戲劇導演大師》一書中,胡偉民的名字赫然在列。登陸上海戲劇學院網站時可以看到,胡偉民與余秋雨、沙葉新齊名,他是一位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戲劇的著名藝術家。上海戲劇學院為培養出這樣的高材生而引以為豪。可惜的是:正當胡偉民風華正茂、果實累累的時候,這位藝術家卻於1989年6月20日下午英年早逝,終年僅56歲。他帶著未完成的戲劇理想,帶著無數藝術構思,匆匆地走了,留給人們的是無盡惋惜和綿綿思念。 1932年7月22日,胡偉民出生在常熟橫涇鄉湖浜村的一個農民家庭。5歲那年,日本鬼子來了,在兵荒馬亂的日子裡,母親帶著胡偉民一波三折趕到上海,與做清潔工、茶房的父親胡雲龍團聚,從此一家人狠下決心:即使死也要死在一起。此後,他們開始了城市貧民的艱苦生活。在胡偉民小學讀書時,因為戰亂,學校時常關門,為了生計,胡偉民開始集郵。在郵票市場上,他竟也能獲得微薄收入。他小小年紀對戲劇卻十分喜愛,成為劇場的常客,為此常遭父親的訓斥。16歲那年,他最終違背了父親的意願,考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在國立戲劇學院,胡偉民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他經常穿一件夾克衫,戴一頂鴨舌帽,一副落拓不羈的浪漫派頭。實際上,他頭腦里正在經歷一場思想革命。解放前夕,他與同學們一起在「總統府」前演出活報劇《美國馬戲團》,諷刺國民黨要員的奴顏婢膝。在「四▪一二死難烈士追悼會」上,胡偉民還發出了「十字架下你的墳,十字架上我的愛」的吶喊。
1949年南京解放,胡偉民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但他還是放不下戲劇,不久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在校期間,胡偉民與幾個同學合作創作了話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上演後影響很大,獲得了學院的獎勵和部隊的立功證書。校長熊佛西非常賞識胡偉民的戲劇才能,讓他留校當了助教。
1954年,22歲的胡偉民考取了留蘇預備生去北京進修俄文。正當胡偉民滿懷激情准備赴蘇進修時,厄運悄悄地向他逼近了。在1955年清查「胡風反革命集團」中,胡偉民被認作「受胡風思想影響嚴重的人」,被取消了去蘇聯留學的資格。接著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胡偉民因對肅反擴大化提了意見,被劃為右派分子。從那時起,他離開上海,被遣送到北大荒,一去就是六載。在那些日子裡,他天天去伐木、墾荒,用胡偉民的話說:「這些苦我都不怕,怕的是讓我遠離戲劇。」這位24歲的年輕人,常常在冰封的松花江上獨自散步,他在思考人生,但面對茫茫荒原,他找不到答案。
胡偉民終究沒有垮掉。他在受磨難時,有位小戰士期望有一天能看到他的戲;一位老將軍囑咐他:「你還年輕,千萬別消沉!」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在凄風苦雨中,他當時的未婚妻顧孟華毅然陪伴他一起來到了北大荒。結婚以後,夫妻倆依依相伴,患難與共。正是這人世間無價的情愛,使胡偉民從消沉中走了出來。他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北大荒,北大荒也回饋給他們愛情的結晶——兩子一女。夫婦倆給這3個孩子分別取名雪樺、雪楊、雪蓮。
1964年,胡偉民和妻子、兒子一起被調到揚州文工團工作,他終於又回到戲劇舞台上來了。他在揚州工作期間,以近似瘋狂的熱情一連排了7個話劇,並開始接觸各種劇種的演出。可他還沒來不及施展他的才華,「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胡偉民被逐出文工團,在一家花鳥商店當職工,他的才華被不斷的政治運動三番五次地扼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為胡偉民改正了右派問題。不久,他被調到上海青年話劇團任導演,擺脫了22年的厄運,從此胡偉民真正揚起了戲劇理想的風帆。 胡偉民到青年話劇團排的第一個戲是《神州風雷》。這戲別人已經演過,但胡偉民不重復別人,在寫意上下工夫,大膽突破傳統框式,給人以耳目一新。一位外國戲劇家說他沒有想到在中國能看到導演構思如此新穎而大膽的演出。
胡偉民又排出了《再見了,巴黎》、《骯臟的手》、《秦王李世民》等戲。他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一個戲一個樣,一個比一個花樣翻新。《秦王李世民》以一組自由移動的平台為支點,輔以一組自由升降的條幕,6個由演員扮演能開口的陶俑,類似希臘悲劇里的歌隊,向觀眾評說千秋功過。
《秦王李世民》一炮打響,胡偉民聲名鵲起。當戲劇界爭說《秦王李世民》的時候,另一部滑稽戲《路燈下的寶貝》又脫穎而出。
1982年春,胡偉民應邀來北京參加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召開的「京滬導演會議」。這次來北京,與20年前那一回的心情自然不一樣。會議於4月21日在一家招待所開幕。大家剛坐定,一份《戲劇報》送到每位代表手裡。這一期正好發表了姚芳藻寫的一篇介紹胡偉民的長文,還配有他風度翩翩的照片。一下子,胡偉民就成了會場的焦點。胡偉民是第一小組的召集人,在組里第一個發言的就是胡偉民。兩天後,第一個在聯組台上發言的還是胡偉民。他有絕好的口才,而且音色柔和,富有磁性,說起話來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博得到會同志的一致喝彩。他與北京人藝導演林兆華在這次盛會上唱了主角,從此被中國戲劇界稱為「南胡北林」。
1983年春節剛過沒幾天,胡偉民就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匆匆飛到西寧,因為那裡正在趕排歷史劇《三百年前》,經過夜以繼日的努力,排練初步告畢。胡偉民在給北京同行朋友的信中說:「此劇的主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以歷史上台灣回歸祖國的一段史實,闡明炎黃子孫一家,盛世要求統一的思想。」
1986年4月,中國首屆莎士比亞戲劇節在上海、北京同時舉行。胡偉民是唯一能同時向戲劇節奉獻兩台莎劇的導演。於是出現了《新民晚報》記者李葵南描述的情景:「他在人民大舞台剛剛帶領他導演的越劇《第十二夜》的演員們向觀眾謝過幕,又在深夜的南京路上踩著自行車趕到長江劇場,在那兒他執導的另一出名劇《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正臨近尾聲……」
用中國戲劇搬演莎士比亞,是胡偉民的一大創舉,繼莎劇《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紅房間、白房間、黑房間》之後,他又導演了木偶劇《迷人的雪頓節》、桂劇《泥馬淚》、越劇《第十二夜》、川劇《紅樓驚夢》等,他的藝術表現才華和創作熱情似火山一般的迸發出來。有位記者曾笑問胡偉民:「你怎麼會承受如此重荷?」他說:「生命在於運動!」
胡偉民也是橫向聯系最為廣泛和頻繁的導演。他不僅導話劇(這是他的本行),導地方戲,還導電視劇,導木偶戲。他給上海木偶劇團導演的《迷人的雪頓節》,在中國開創了演員和木偶同台演出的先例。正如作家許國榮、童道明的文章中所說的:「單就這一點,就足以使胡偉民獨步中國劇壇。」
1985年之後,胡偉民做了兩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一是自己執筆寫了話劇劇本《傅雷與傅聰》,這個戲選用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鋼琴曲貫穿始終,可以說是個戲劇性的交響曲。二是接受廣州市話劇團邀請擔任該團藝術總監。這是一般藝術家不會做也不敢做的。
胡偉民主張話劇要發展,要有超前意識,將東方的藝術精髓同西方的戲劇革新思想結合。他在排演滑稽劇《路燈下的寶貝》時,與笑星們幽默地說:「中國基督教有個三自革新委員會,我們也來個三自改革委員會,那就是:自設難題,自找麻煩,自討苦吃。我來,很可能給你們闖個禍,我想搞的東西也許中國舞台上沒見到過,說不定把滑稽劇搞得不倫不類,失敗了,那就是苦海無邊;成功了,當然其樂融融。」結果是非常成功的,演員們都伸出大拇指誇胡偉民:「服帖!」
1989年,胡偉民作為中國戲劇家代表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變化中的世界」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胡偉民在發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三個肖像——神、鬼、人》為題的演講時,全場沸騰,出現了高潮。莫斯科電視台播出了胡偉民發言的特寫鏡頭。會議期間,胡偉民還與國際超一流導演彼得·布魯克、尤利·留比莫比共同探討了對世界戲劇藝術的看法。 1989年那個炎熱的夏天,胡偉民剛從戲劇學院匆匆出來,感到胸口堵得慌,並伴有陣痛。他慢慢地騎車朝不遠的華山醫院走。沒想到,一進醫院他就倒下了,而且再也沒有站起來,也許他實在太累了。
胡偉民因突發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塞,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他的逝世,在中國戲劇舞台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上海的同行說:「戲劇陣地一個舉足輕重的指揮員驀然消失,給上海戲劇力量的格局造成愈加劇烈的傾斜。」北京的同行說:「胡偉民的死,不僅僅是戲劇界的損失,也是我們民族的,甚至是世界戲劇舞台的損失,他的空缺一時很難補上。」遠在美國、歐洲那些盛贊過胡偉民導演的藝術評論家、藝術家們,在吃驚之餘,都感到無比惋惜。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余秋雨在胡偉民的追悼會上沉痛地說:「我可能不會在上海戲劇界孤獨地逗留,因為我的朋友胡偉民已經死了。」不久,余秋雨竟辭去了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職務。
胡偉民在上海戲劇界活躍了不足10年,導演的劇目竟多達40多個,這在中國戲劇界是十分少有的。
胡偉民充滿生氣,生龍活虎的生活節奏和努力探索、勇於向上的進取精神獲得了戲劇界的贊譽。他被推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家藝術委員會委員、理事,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委員,登上了國家一級導演的寶座。2005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劉烈雄博士主編的《中國十大戲劇導演大師》一書,將胡偉民列入中國十大戲劇導演大師之一。
他導演的話劇《真情假意》榮獲1984年觀摩演出導演獎和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導演獎;同年執導的電視劇《血紅的杜鵑花》,榮獲江蘇省1985年度電視劇大獎;同年還獲得上海文藝記者協會評選的花冠獎;1986年他導演的桂劇《泥馬淚》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屆劇展大獎和導演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上海市文聯頒發的戲劇評論獎、上海文學藝術獎。胡偉民知識淵博,興趣廣泛,1989年他發表了生平第一部著作《導演的自我超越》。在胡偉民逝世3周年之時,在美國的大兒子胡雪樺把他父親的生前遺作話劇劇本《傅雷與傅聰》搬上了舞台,在美國再次引起轟動,美國新聞界報道了胡氏家族對戲劇藝術的卓越貢獻。
慶幸的是:胡偉民的3個兒女自幼酷愛影視藝術,大兒子胡雪樺在國內影視界小有名氣,作品有《中國夢》、《中國孤兒》,後來赴美國留學深造。1993年,胡雪樺自編自導話劇《蘭陵王》獲肯尼迪藝術中心演出大獎,本人獲導演榮譽獎。
二兒子胡雪楊在國內拍片也不甘落後,他的處女作《童年往事》於1990年在美國榮獲第十七屆奧斯卡學院獎,這在國內尚屬首次。他的第二部影片《留守女士》摘取了埃及金字塔大獎。之後,他又與哥哥合作完成了電影《淹沒的青春》,由胡雪楊親自出演男主角。1995年,胡雪楊來到家鄉沙家浜鎮拍攝電影《牽牛花》,最近,正在籌拍《上海1976》。
他倆的妹妹胡雪蓮同樣是位電視藝術愛好者,她曾經准備報考導演系,但媽媽顧孟華對她說:「好啦!一家已有三個導演了,你別進去軋鬧猛啦!」後來,胡雪蓮改變主意,考入了復旦大學國際經濟系,現已在美國一家公司當經濟總裁。
這正如上海電影製片廠製片主任楊公敏先生所說的:「沙家浜真是人傑地靈,不但出了部好戲《沙家浜》,而且還出了個中外聞名的導演世家。
今年是導演胡偉民逝世20周年,如果他地下有知,看到這一切,也會含笑九泉了。
⑸ 張紀中簡介
張紀中,1951年5月23日出生於山東菏澤。導演、製片人,監制、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會員。
1987年,張紀中拍的第一部電視劇《百年憂患》,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89年,由張紀中擔任導演的《有這樣一個民警》獲得第十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
2003年,由張紀中擔任製片人的《射鵰英雄傳》獲得新浪2003年年度人氣電視劇金獎。2004年,由張紀中擔任製片人的《天龍八部》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2007年,張紀中憑借《神鵰俠侶》獲得第三屆電視劇風雲盛典「最佳製片人」獎。
(5)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製片主任擴展閱讀:
1951年,張紀中出生於北京。相當一段時間,他夢想成為一名演員,為此先後報考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山西藝術學校,但都因為「政審」不過關而被拒之門外——父親曾經是資本家,國統區代縣長。
1968年底,張紀中到山西原平縣落產,成為一名知青。1972年,他報考了忻州地區文工團。在「政審」之前,張紀中獲准提前去劇團試用,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在門口檢票。
在過去的七個月里,他最擔心的是依然過不了「政審」關。但命運很快給了他答案,因為拒絕軍管會主任的妻子無票進場,他還沒等到「政審」就被轟出了劇團。張紀中這才明白,「列寧和衛兵」的故事只能發生在蘇聯。
1974年,經歷了六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張紀中終於通過了「政審」,成為軒崗煤礦的一名教師。
在這期間,他先後教過歷史、語文、農業基礎知識、生理衛生,還當過班主任。軒崗煤礦有一個業余文藝宣傳隊,所有的成員都是礦工,知識分子張紀中自然成為宣傳隊的中堅力量。
他是宣傳隊的導演、編劇,作曲、指揮,同時還兼管著外聯和後勤。——這其實也是日後的製片人的工作了。
1978年,「可教育好子女」張紀中如願以償地進入陝西省話劇院,這年他已經27歲,離開北京已經整整十年。
1983年,因參演《楊家將》,張紀中認識了該劇攝像張紹林,他們的內心都不滿足於當前的現狀,充滿了理想,相約共創未來。
1988年,山西電視台和山西省教委擬共同投資拍攝電視劇《百年憂患》,因拍攝資金等問題無法達成一致,遲遲未能開機。
這時,張紀中自告奮勇以製片主任的名義參與其中,關鍵問題居然迎刃而解。於是,張紀中擔任製片主任、張紹林導演的電視劇《百年憂患》很快開機,他們牛刀小試就獲得「五個一工程獎」。
《百年憂患》開始了張紀中的製片人之路,他和張紹林先後合作了《刑警隊長》《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等電視劇,均獲當年飛天獎。
在多方嘗試後,張紀中終於給自己找准了定位:他沒有演員的靈性,也沒有編劇的恆心,也沒有導演的專一。
所以,他既不適合當演員,也不適合當編劇,也不適合當導演——最合適的位置就是製片——無論是製片人還是製片主任。
「反正事無巨細,任何困難麻煩,都由這個人來處理這個人來管,這個人就應該是我。製片人是把我所有性格弱項化腐朽為神奇的一項職業。」
之後的張紀中就開始了他製片人的傳奇之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