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佰》(四行倉庫保衛戰)到底擊殺了多少日本士兵
四行倉庫保衛戰底擊殺了日軍200多人。
謝晉元在中國國軍軍營接受中外記者采訪時,中國國軍共為四百二十名,撤退時為三百七十七人,其中除有十餘名已殉難外,余者受傷入醫院治療中。
這一役,中國國軍軍堅守最後陣地,力戰四日夜,擊退日軍六次圍攻,日軍死約200餘,中國國軍軍傷亡37人,營長楊瑞符少校彈穿左胸,負重傷。楊瑞符彈穿腿部。
(1)上海抗日四行倉庫電影擴展閱讀:
參加這場保衛戰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262旅524團第1營將士,被稱為「八百壯士」(又稱四行孤軍),實際四百餘人,他們抵住日本軍多番進攻,掩護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及其他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保衛戰成功振奮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士氣。
四行倉庫與上海公共租界只相隔一條蘇州河,因此整個戰斗展現在西方世界面前,進一步吸引國際社會注意,然而沒有如蔣中正期望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的國際支援。
❷ 八百電影里的倉庫還在嗎
資料顯示,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靜安區中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正門門牌號為光復路1號,它是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佔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
這座倉庫創建於1931年,為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它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即緊靠西藏北路的大陸銀行倉庫與緊靠現晉元路的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的,但一般均統稱為「四行倉庫」。
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帶領一個營大約420多號人退守四行倉庫,選擇此地的原因也是極為特殊的,除了四行倉庫本身易守難攻外,就是為了讓僅有一河之隔的租界看看中國軍人為抵抗侵略者固守家園的犧牲精神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慘無人道。
❸ 有木有淞滬會戰的電影或電視劇,還原真實歷史的
電影《八佰》。
《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俞灝明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影片評價
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
❹ 八百電影演的什麼
一部講述國民黨抗日的電影,建議與林青霞的老電影《八百壯士》一起看。
❺ 電影「八佰」引爭議,究竟是鐵骨錚錚還是在歪曲歷史呢
近期一部電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近期爆火的的八佰這部影片,影片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淞滬會戰後期,在全面戰敗的情況下,派一小股部隊駐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四行倉庫後面就是英法租界,前面則是硝煙紛飛,雖然上海已經失守,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干涉,甚至調停和援助,所以才打了這一場幾乎是必輸的守衛戰,四行倉庫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打敗日軍,其更具有戰略和政治上的意義。
可以說,四行倉庫保衛戰,有時候政治意義更加大於現實意義,而作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極小組成部分,如果說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的話,那麼四行倉庫保衛戰,則進一步的顯示了國軍英勇抗爭的決心和勇氣,也讓中國軍人的錚錚鐵骨展示在世界面前,從這一點來看,它無疑來說是很成功的,而從另外一點而言,這卻幾乎是一場沒有太大意義的戰斗,因為從後續的情況來看,最後謝晉元所率領的大部分守衛官兵最後還是迫於日軍的壓力,還有上面的命令,選擇了退入了租界,最後大部分人在後面的日子裡面都是結局悲慘,除了極少數人最後存活下來,大部分人都是屈辱的死去,甚至做了日軍的俘虜,從後續來看,故事的結局卻是不太好看!
❻ 抗日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斗,被管虎搬上了銀幕
文 | Min
管虎的新片《八佰》前日舉辦了一場發布會,這部電影講的是抗戰時期最激烈的一場戰斗——「四行倉庫保衛戰」。
管虎導演的上一部作品《老炮兒》大家都還記得,引發了熱烈的網路探討,讓馮小剛拿下金馬影帝,也挖掘出了馮小剛在導演之外的另一面。雖然我們都知道馮小剛在此前也是一個不錯的演員,演過挺出彩的角色,但是在《老炮兒》里展現的爆發力,還是和管虎作為導演對角色的塑造力,和對場面的掌控力分不開的。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歷史事件又被叫做「八百壯士」,講的是在抗日時期1937年的上海,中國士兵在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抵抗日軍進攻長達四天四夜,掩護其他軍隊撤退的故事。
這場保衛戰之所以慘烈到極點,和戰役發生的地理位置有非常大的關系。
對電影歷史略有了解的人可能會知道,在中國電影史上有一段時期叫做「上海孤島時期」,指的就是在抗日年間,上海大部分淪陷,電影業一度進入停滯,但在這種停滯中,蘇州河以南的外國租界部分尚未淪陷,能夠大量生產電影,呈現電影業繁榮的狀態。
而租界的電影繁榮區被淪陷區包圍的地理狀態,就像一個孤島,因此而得名。
而四行倉庫在蘇州河的北岸,它的對面也就是南岸,就是租界區;而其他部分則是淪陷區,遭到日軍的進攻。由於英美租界就在河對岸,蘇州河又很窄,日軍就不敢使用重炮轟炸,只能肉身硬攻。
管虎展示四行倉庫地形圖
整個戰役的過程,就暴露在河對岸西方世界的目光之下。當時有非常多的國外戰地記者都前來采訪,也有相當多的國內人士觀戰、募捐、聲援。如果用現在的目光來看,這是一場向世界全程直播的戰爭。
而蘇州河只有50米的寬度,僅僅50米,就隔開了戰爭與和平,人間與地獄。這種強烈的反差和戲劇性,簡直就是電影故事的天然素材。
雖然史稱「八百壯士」,但當時的守軍,其實只有400多人。但守將謝晉元在對外宣稱時,為了穩固士氣,假稱守軍有800人,才留下了「八百壯士」的稱號。
「八百壯士」事關民族氣節,它不是第一次被搬上銀幕。戰役發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它就被拍成了電影,由著名的左翼導演應雲衛執導,編劇則是陽翰笙。演員裡面則有《馬路天使》的導演袁牧之,和他的妻子陳波兒。
1938年版的《八百壯士》
這部無聲電影雲集了當時中國電影的最強陣容,但今天我們看不到全貌了,中國電影資料館還有這部影片的50多分鍾殘片拷貝,唱段部分丟失了。應雲衛在裡面用了一些在當時實現難度很高的俯拍、橫搖鏡頭來展現戰爭場面,當時那是相當厲害。
香港也在同年拍攝了《八百壯士》,導演是曾經和當時「好萊塢唯一華裔女導演」伍錦霞合拍過《女人世界》的魯司。
1975年,丁善璽也執導了一部《八百壯士》,丁善璽去世後金馬獎曾為他追加終身成就獎,足見其影響力。這部《八百壯士》星光璀璨,連客串都是大咖,徐楓、秦漢、張艾嘉都有露面;柯俊雄飾演指揮長謝晉元,林青霞也有角色。
她演一個叫楊惠敏的女童軍,年僅14歲,在抗敵的時候,偷偷在內衣上裹上國旗,穿越火線,給抵抗軍們送去。這個角色為她帶來亞洲影展影後的殊榮。
林青霞和楊惠敏的合影
在管虎導演的這部新《八佰》里,女童軍的角色會由誰來演,非常讓人期待的。
為什麼同一個題材,在不同的時代會被反復拍攝?
《八佰》的意義相當於是重新塑造一段歷史,在拍攝中最重要的就是追求真實感和現實感。管虎說,影片中的一切場景都將會是最真實的還原,他們會一磚一瓦建起那座佔地200畝的四行倉庫,再人工開鑿出一條新的蘇州河,還會對兩岸的建築進行1:1的實景搭建。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演員,是人。
《八佰》最近還啟動了一次規模浩大的演員招募,並提出了一個型態演員的概念。所謂型態演員,就是指是介於主演和群眾演員之間的演員,他們也許沒有什麼台詞,但是他們的表情和動作會具有較大的表演空間,最終由他們的群像去體現整個時代的質感。所以,影片對型態演員的要求,就超過了普通的群演,需要專門徵募。
管虎說,劇組會找一批這樣的型態演員進行集中訓練,以最大程度地還原當時上海街頭民眾的氣質,而不是簡單地讓群演換上衣服,成為畫面單調的背景。
這也是一種對歷史真實的追求吧,舉個例子,李安在拍《色戒》的時候,也會去糾結,王佳芝經過的櫥窗里的衣服,是不是幾個月前剛從巴黎傳過來,在上海正流行的款式?街道轉角處建築的樣式,是不是和歷史中完全一致?
希望《八佰》會帶來一種全新的真實,不僅在銀幕上復原八十年前中華民族和侵略者浴血奮戰的場面,也復原那個最風情萬種的「東方巴黎」。
❼ 《八佰》的情節與史實不符,電影為什麼要這樣拍
《八佰》的情節雖然與史實不符,電影這樣拍另有深意。
先從《八佰》真實的歷史背景說起。
一、電影《八佰》的歷史背景電影《八佰》是根據抗日期間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的。
影片開頭,我們看到的是一臉倉皇與疲憊的士兵在荒野中行進,遠方是可見的硝煙和滿目瘡痍的大上海,配上幾聲鴉叫,基本奠定了本片悲涼凄慘的格調。
事實上故事確實很悲涼。
老蔣消極抗日,國軍節節敗退。
所以電影後來請願的刀子、不知戰爭殘酷要參軍的中二學生、獨自游過河送旗的楊惠敏(唐藝昕飾)、募捐的百姓,都是被喚醒家國意識的國人。
❽ 四行倉庫電影叫什麼
有關四行倉庫的電影叫《八佰》。
四行倉庫位於我國上海蘇州河北岸,歷史上,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場重大戰役淞滬會戰的結束。
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掩護國民革命軍八十八師及其他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
《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八佰》的評價:
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的影片,《八佰》沒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從片名開始,導演就將焦點設定在「人」身上「古時行軍,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佰」。
人,才是最重要的。該片從人性出發,既描繪了投身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也刻畫了怕死畏戰的普通人。
❾ 八佰的內容簡介
電影《八佰》是根據抗日期間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的影片,影片初始,我們看到的是士氣低迷、組織渙散的軍隊走在田野中,被戰爭破壞了的上海,配上幾聲蒼涼的鴉叫聲,奠定了這部影片的基調必然悲涼凄慘的。我想結合史實來分析一下題主的問題。
一、歷史上的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在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志著淞滬會戰的結束。淞滬會戰又是怎樣的戰役呢?歷史書上只能用形容詞形容一下淞滬會戰的慘烈,數據倒是可以直觀地印證一下這場戰役的悲壯與絕望——我國軍80萬人對戰日軍20萬人,國軍宣布傷亡30萬人,日軍宣布傷亡4萬餘人,這意味著什麼呢?大家能感受到嗎?日軍的攻勢難以抵擋,但是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內遷贏得了時間。
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三、結語任何國家,在民族存亡之際,都有捨身取義為國為家之人,有自私自利做他人走狗之輩,有冷眼旁觀見風使舵的二鬼子,民族大義當前,可否團結一致?魯迅先生口誅筆伐,想要通過筆桿子喚醒麻木的國人,軍人死守陣地,是命令使然,亦是心底吶喊,國不在,家何在?
❿ 八佰為什麼要撤退
八佰之所以要撤退,主要還是政治因素造成的。
英雄們的結局可以說是悲涼的,相信他們中的大多數寧願當初一直固守,哪怕是死於戰爭中,也比後來的屈辱經歷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