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電校慶女星造型合輯 各款各型的美女們盡收眼底
楊冪在參加北電70周年校慶時穿著一身黑色皮質套裝,上身黑色長款西裝外套內搭白色打底,下身是高腰短褲,腳上穿著過膝長筒靴,除了內襯之外,從頭到腳, 楊冪都是以黑色為主,特別有女神范,當然參加北電校慶的女明星不止楊冪一個,還有很多女藝人都來到了現場為母校慶生。
張子楓是北電在校生,她身穿白色雪紡衫參加校慶,溫柔可愛,一頭干凈利落的短發很顯眼,不管是從妝容還是穿搭上來看,張子楓就像一朵百合花,青春靚麗,朝氣蓬勃。
夏夢也是北電的新生,她穿著條紋襯衫,簡單樸素,展現了淡雅嫻靜的氣質,都知道她的演技很好,相信再經過幾年的校園學習,夏夢的演藝之路會越來越優秀,演技也越來越成熟。
楊紫穿著西裝和紗裙套裝來參加北電校慶,英姿颯爽,氣場十足,不愧是從北電走出來的藝人,她最近幾年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香蜜沉沉燼如霜》和《親愛的熱愛的》等,以後她依然會給大家帶來更多好作品。
趙薇算是北電大師姐了,身穿灰白色的風衣,干練有型,腳上穿著厚底馬丁靴,插兜拍照的她帶著師姐氣場,現在趙薇參加的《演員請就位》正在播出,這個節目讓大家看到了趙薇真正的實力。
姚晨參加校慶時穿著黑色長款皮衣,上面拼接了紅色和紫色,顯得姚晨成熟穩重,特別有型。
周冬雨穿的服裝跟其他人不太一樣,她專門穿著閃閃發光的長裙,優雅從容,感覺周冬雨現在越來越自信了。
關曉彤穿著長款黑色西裝,露出纖細修長的大長腿,不得不說關曉彤的身材保持的真好,穿什麼都好看。
『貳』 楊紫亮相北電校慶,你覺得他的顏值怎麼樣
10月17日是北京電影學院70周年校慶的日子,許多優秀的畢業生紛紛回母校慶祝,這些畢業生在娛樂圈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人氣也很高,比如出席的明星有黃渤,趙薇,朱一龍,楊冪,姚晨,周冬雨,關曉彤,楊紫等等,帥哥美女雲集非常熱鬧。
她顏值變化最大的還是在歡樂頌中飾演邱瑩瑩的時候,這部劇中她的嬰兒肥不見了,臉部線條也比較光滑和柔和,鼻樑也更高,整個臉型更加立體,甚至有網友認為她打玻尿酸,而這種反應也能表示楊紫的顏值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可,更具女神范了,而之後參演的這兩部大熱電視劇,讓她的顏值又上升了一個台階,精緻的妝容,緊致的皮膚都顯得整個人精神非常飽滿,還是很美的。
『叄』 國慶60周年,閱兵式
中國舉行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
從10月1日上午10點開始,在世界最大的廣場,伴隨著禮炮聲,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到10月1日的深夜,最後一枚禮花在天空綻放,這一天所有關注和祝福註定是屬於共和國60周歲的生日。這一天,56個放(梯)隊受閱部隊,在天安門廣場地面和空中,以磅礴的氣勢,奉獻一場精彩絕倫的閱兵盛典。從地面到空中,從無人機到巡航導彈,從大型預警機到龐大的直升機群,這是我軍現代化建設成就得全面展示。在裝甲車流帶給人的震撼和自豪之後,是群眾遊行隊伍帶來的歡樂海洋。60輛綵排車組成的36個方陣和6節行進式文藝表演,濃縮了共和國60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共和國,祝您生日快樂!
廣場LED顯示屏世界之最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北端兩側首次設置的2組超寬、高清的LED電子顯示屏。這兩組高科技顯示屏寬均為50米,高7·5米,採用點間距16毫米的全彩色LED像素,整屏解析度3072x320點,遠程同步控制,高清數字顯示,其橫向3072點像素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廣場LED顯示屏之最。
8萬翻花童 圖案49變
8萬名中小學生在天安門廣場擺巨型方陣為國慶慶典作背景表演。整體廣場背景由41幅、49次變化的文字和圖案組成,與閱兵、群眾遊行等作呼應。文字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圖案包括長城、和平鴿等,還將展示"江山如此多嬌"的巨畫。 表演學生來自全市6個城區271所中小學。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包括翻花支架、塑料翻花、桃花、牡丹花、麥穗、道具包、七色光花環、彩旗、紅旗、畫布等
1 升國旗
上午10點,由200名武警官兵組成的國旗升旗儀式護衛隊將從鋪滿紅地毯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北側平台出發,沿中軸線向國旗桿進發。途中戰士們將正步走169步,象徵著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周年所走過的歷程。
升旗手將從國旗桿南側平台接過國旗,伴隨國歌,五星紅旗將冉冉升起。
2400人合唱團
國慶60周年慶典上2400人的合唱團將放歌天安門前。合唱團成員主要來自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幾十所北京院校。整個群眾遊行過程中,合唱團將循環演唱20餘首歌曲
1500餘人聯合軍樂團
1500餘人組成的聯合軍樂團位於廣場最前方,其規模、人數創歷次國慶閱兵軍樂團之最。演奏曲目達到45首次。將使用長簫、黑管、大號、長號、小號、圓號、打擊樂等10多種樂器。其中閱兵曲目19首,群眾遊行曲目26首。
民族打擊樂團
130人組成的民族打擊樂團今年將首次出現在慶典上,樂團主要由建鼓、大鼓、排鼓、扁鼓、大鑼等民族樂器組成。
七色光區
一萬余名小學生頭戴花環,在國旗桿兩側組成七色光區。
2 閱兵式
胡錦濤主席乘坐的閱兵車,在其他兩輛車護衛下開始閱兵。
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紅旗轎車仍將作為今年閱兵檢閱車。紅旗特種檢閱車原型車為紅旗HQE。車身長度超過6米,全鋁車身,有三排座椅,採用全手工精心製造。
6 群眾遊行
在閱兵最後的空中梯隊結束受閱後,是42個國慶群眾遊行方陣出場。
國慶群眾遊行由36個方陣和6節行進文藝表演組成。
美好未來。參加遊行和表演的有來自各界群眾共10萬人,遊行還包括60輛反映、展現各方面建設成就和代表包括港澳台的在內的34個省、區、市的彩車。
3徒步方陣
首先接受檢閱的是 14個徒步方隊,該方隊包括三軍儀仗隊,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院校和部隊方隊、武警方隊、民兵和預備役方隊。徒步方隊的編成隊形,大部分為25×14+2,也就是正面25人,縱深14排,領隊2人,一個方隊總數是352人。
4 裝備方陣
30個裝備方隊包括坦克、步戰車、火炮、導彈和保障裝備方隊。
5 空中梯隊
12個空中梯隊包括預警機、轟炸機、加受油機、殲轟機、殲擊機、直升機、教練機梯隊。
56根民族團結柱
60周年國慶慶典首次出現中層景觀布置,56根民族團結柱矗立在廣場東西兩側。柱身正面分別繪制身著節日盛裝的56個少數民族一男一女載歌載舞圖案,背面為該民族的吉祥圖案和民族名稱。民族團結柱寓意著平等、團結、和諧的56個民族。柱高13.6米,整根柱子重達26噸。
60個充氣紅宮燈
60隻巨型充氣紅宮燈懸浮於廣場東西側路上空,宮燈布置以長安街為起點一直向南,直至正陽門,全長764米,每個紅宮燈間距24米,紅宮燈採用高科技懸浮技術,5點系留,可抗4級風。國慶慶典時它們飄系升空,現場形成背景宏大、氣氛熱烈的整體效果。
廣場東西兩側拐角處還設立了兩塊單體面積達360平方米的LED大屏幕,屆時,慶典中歡慶的精彩場面都將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現,讓觀禮和表演自然融合互動。
金水橋
胡錦濤主席乘坐的紅旗車從金水橋通過前往閱兵地點。
天安門城樓
黨和國家領導人將登上天安門城樓主席台觀看慶典儀式。除固定觀禮台外,天安門城樓前還搭建了臨時觀禮台並安裝臨時座椅"招待"各方貴賓。
『肆』 北電校慶,哪些明星到場了
在北京電影學院70周年校慶之際,北電舉辦隆重的慶祝活動,10月17日活動開始眾星紛紛來參加活動為母校慶祝。北電各屆的優秀畢業生趙薇、黃渤、姚晨、楊冪、吳磊、關曉彤、周冬雨、楊紫、馬天宇、朱一龍、祖峰、張子楓、張小斐、金巧巧等均出席活動。
北京電影學院是我國三大藝術表演高校之一(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央戲劇學院)是優秀的電影人的搖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電影電視人才。北影的畢業生如今大都在影視圈有所成就或者成為了拱頂之石。
北京電影學院從1950年創辦至今,已經走過了個年頭,這七十年中國的電影界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得益於北電等優秀表演院校的培養和學生們的用心,才能夠讓觀眾看到一部部優秀的作品。
(4)北京電影學院周年慶擴展閱讀
黃曉明、周冬雨等人發文為母校慶生:
2020年10月17日是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0周年的紀念日。除了星光璀璨的現場,微博上也隨處可見「祝母校生日快樂」的祝福文案。
未能到場的黃曉明表示「很遺憾因為在劇組拍戲,沒法到現場跟老師同學們一起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遙祝母校70歲生日快樂」,周冬雨感慨發文「今天回家了」,張若昀曬出「西土城路4號」的地標,2020級新生焉栩嘉寫下「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校訓。
『伍』 北電校慶楊紫與馬天宇一起走紅毯,他倆私下的交情很好嗎
北電校慶楊紫與馬天宇一起走紅毯,他倆私下的交情很好嗎?
北電70周年的校慶上面,大家看到了很多的明星,有不少都是膾炙人口的,不乏有一些大家心目中的男神女神他們全都來自於北電。這么多優秀的藝人回到自己的母校為學校慶生,讓不少的人過足了一把眼癮,能夠看到那麼多的帥哥美女偶像來到北電,而且一路上都有直播。其中不乏有大紅大紫的楊紫,很多人對他的評價是,只要誰和他搭檔演戲,都能夠大紅大紫。或許話說得有點誇張了,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和他搭檔的很多男明星,人氣都不差。而這一次我們聊的則是楊紫和馬天宇。兩個人當時是一起走的紅毯,那麼他們的交情好不好呢?
04,馬天宇紳士的邀請在北電70周年的紅毯上面,我們看到了兩個人,雖然並肩走在一起有說有笑,也有互動,但是始終都沒有手挽著手。可想而知,有兩個人是很注意彼此間的分寸。馬天宇紳士的邀請,楊紫熱情的合拍,兩者看起來是那麼地和睦。雖然他們之間是很好的朋友,但他們之間又保持著彼此應該有的距離,確實難得。
以上僅是筆者觀點,歡迎留言區評論補充。
『陸』 北京電影學院的[續教育學院]怎麼樣啊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始建於1950年,1956年 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建院50年來,形成了以製作專業為主體,教學、創作、理論、科 研並重,多學科的電影教育體系。
北京電影學院現有7個系,兩個分院,即:導演系、表演系、文學系、攝影系、美術 系、錄音系、管理系,攝影學院和動畫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的專業設置為:導演專業、 表演專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攝影專業、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 錄音藝術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廣告學專業和動畫專業。以上專業涵蓋的教學方向 有:導演、表演、電影編劇、電影理論、電影攝影、影像工程、圖片攝影、錄音藝術、 製片管理、發行管理、廣告學、影視節目製作、影視美術設計、動畫等。
北京電影學院具有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進修生、函授、夜大、留學生等多層 次、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方式。學院以其優良的教學傳統,以及師資力量雄厚,系科專業 齊全,教學設備完善,教學秩序規范等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中國培養影視藝術創作、 影視事業管理及理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院附設國際培訓中心、繼續教育中心、影視實驗中心、電視劇製作中心、數字技 術與藝術研究中心、信息研究中心、音像出版社、圖書館和青年電影製片廠等部門,為 教學、創作、科研和國內外求學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北京電影學院50年來培養了八千餘名學生,他們中許多人已成為我國影視行業的高 級管理人才和傑出的電影電視製作及創作人才。他們創作了大量的故事片、科教片、動 畫片、新聞紀錄片、舞台藝術片和電視劇。八十年代以來,電影學院畢業生和在校師生 創作的影片頻頻在國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幾乎每一部獲得國家級獎項的優秀影視作 品都有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擔任主創人員。這些優秀影視作品不僅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新 的篇章,而且也奠定了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迎接新世紀到來之際,為總結辦學經驗,加強學術交流,辦好電影學院,繁榮文 化事業,北京電影學院定於2000年10月5日上午10時在學院放映中心隆重舉行建院50周年 慶祝大會。屆時,全國各地和海內外的校友們將歡聚一堂,共商未來大計。
撫今追昔,繼往開來。我們要繼續發揚北京電影學院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良的教學 作風,為培養德藝雙馨的優秀影視人才,為21世紀中國電影的輝煌而奮斗。
趙薇 張國立 陳坤 黃曉明等
『柒』 北京電影學院的北影淵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延安電影團攝制了《延安與八路軍》的影片後,電影團團長袁牧之奉黨中央的指派於1940年夏攜帶該片的全部底片赴蘇聯莫斯科進行後期製作。袁牧之在蘇聯期間考察了莫斯科全蘇國立電影學院後,受到了很大啟發,產生了中國要發展人民電影事業也需要辦一個「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初衷。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迅速進展,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和積蓄幹部,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當時,人民電影事業的唯一基地,東北電影製片廠從1947年初開始,先後辦了四期電影幹部培訓班,先後培養了520餘名幹部,其中440名幹部參加了電影工作,70餘名參加了部隊及地方文化工作。這些訓練班堅持的辦學方向和教育方針為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影教育事業積累了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周楊、夏衍以及袁牧之、陳波兒等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領導人,面對舊中國遺留給電影園地的斷壁殘垣,規劃對它的改造、建設和發展時,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農兵、寫工農兵的電影專業人才。在一時還沒有條件辦起「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情況下,委派陳波兒從實際出發規劃實施。於是人民電影教育事業開始了它的初創階段。在陳波兒的領導下,謝鐵驪、巴鴻、王賡堯等經過籌劃,並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來總理同意,於1950年6月創建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並於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開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個大專三年制的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開學典禮。
表演藝術研究所由陳波兒擔任所長。所址設在西城區石老娘胡同4號院,後又逐漸發展了三處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號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佔地面積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積有2000平方米。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支部,隸屬電影局總支,為第8支部。
演員一班於1951、1952年招收了兩次插班生,畢業時共有55名學生。
1951年新學年開始,又招了演員二班、編劇班,演員二班有24名學生入學,編劇班有37名學生。
1951年5月,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簡稱電影學校)。
在當時,專業教師多是來自解放區、部隊和國民黨統治區從事革命文藝工作多年藝術家。任課教師先後有:王逸、嚴恭、謝鐵驪、陳懷愷、巴鴻、李露玲、肖龍、石聯星、唐遠之、耿西、許之喬、王震之、吳天、林藝等。當時在教學方面,開始學習已經介紹到中國來的蘇聯劇作及表演理論,並編寫了《演劇教程》等專業課教材。同時聘請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別講授《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由王震之講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史東山和蔡楚生講授《電影特性》。此外,夏衍、周揚、馮雪峰、陳荒煤、於敏、俞平伯、丁玲、聶甘駕、孫家琇、艾青、老舍、盛家倫等著名文學藝術家,都來校進行專題講授。
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專業教師雖不多,教學計劃也比較單一,然而講授的課程卻涵蓋了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學生接受的知識面很廣闊。這一時期,無專門教學設備,條件簡陋,練功就在四合院內磚地上,影片觀摩要到電影院去買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燒煤球爐子。學生實行供給制,條件雖艱苦,學風卻是團結、緊張、活潑、嚴肅。
1951年秋,演員一、二班、編劇班先後赴湖北漢陽參加土地改革6-8個月。之後,編劇班又深人石景山鋼鐵廠參加車間工會工作和石鋼工人共同生活了三個月。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以孫明經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修科、以陳河聲教授為首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電化教育專修科、以錢家駿、范敬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專修科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調來電影學校。至此,電影學校成為具有藝術系科和技術系科的綜合學校。它標志著中國電影教育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與此同時,學校遷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墳新建的校舍。新校舍佔地3.3公頃,建築面積6900)平方米,其中排練廳300平方米、劇場(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實驗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邊設置的簡易操場15000平方米。
院系調整後,1952年電影學校參加了全國高校統一招生,開辦了新聞攝影專修科、洗印專修科及蘇州美專轉來的動畫專修科三個兩年制的大專班,洗印專修科除大專班外,同時招收了洗印中專班;為發展民族地區的電影放映工作,舉辦了民族地區放映師資訓練班。直到1954年,又先後舉辦了新聞攝影幹部訓練班、第一期放映師資訓練班、俄文專修班等在職幹部培訓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改名為北京電影學校。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99次政務會議上做出決定。「……電影局應積極准備條件,爭取四至五年內創辦電影藝術學院,培養電影人才,首先是編劇、導演、演員……」。在電影事業管理局制定的電影事業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列有在北京電影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北京電影學院的規劃。文化部並根據政務院的決定為解決建院後的師資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學生去蘇聯和民主德國等地學習電影編劇、電影攝影、電影美術及電影工程;組織專人到蘇聯考察電影教育;同時聘請蘇聯電影教育專家來校講學培養師資。1955年11月由蘇聯專家B·伊萬諾夫、B·卡贊斯基、A·西蒙諾夫、B·安東年柯主持授課,以培養師資為重點舉辦了導演、演員、攝影、製片四個專修班,學員都是來自各電影製片廠具有相當實踐經歷的創作和製作部門的在職幹部,學制二年。學校同時配備了一部分師資力量協助蘇聯專家工作並隨班學習。
蘇聯專家在專修班的講授中,除了理論講授外,更重視課間影片作業的實習,學校為此在原來演出科的基礎上建立了實習辦公室,增添了影片實習設備和教學輔助力量。四個專修班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先後拍攝了《小白旗的風波》、《眾叛親離》等九個聯合作業影片片斷,演員專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劇《仇敵》和《第十二夜》。周恩來總理親臨觀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並接見蘇聯專家與學員,對專家的教學和學員的學習成績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1955年7月,北京電影學院籌建小組「關於籌建北京電影學院工作的報告」,經文化部上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於7月24日親自批示給高等教育部並由綜合教育司於8月4日正式列人計劃。
從表演藝術研究所第一個演員班到專修班這一電影教育的初建的歷史階段,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急需與發展輸送了576名名專業的畢業生。這其中,如:酈子柏、印質明、趙聯、龐學勤、李孟堯、孫羽、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於彥夫、董克娜、楊靜、於洋、張桂蘭。李文化、魏鐸、沈傑、常彥、阿達等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以及汪流、余倩、劉國典、孔祥竺、韋彰等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1956年6月1日,國務院批准北京電影學校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任命電影事業管理局局長王闌西兼院長,建院後,校址設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專業學系設置為電影導演系、電影演員系、電影攝影系和放映師范專修科。同時參加了全國統一招生。三個本科系(四年制)還要進行專業考試(含初試和復試),招收了86名學生。他們正是新中國電影隊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學生。放映師范專修科招收了29名大專科學生。三個系的課程設置分: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講座課。在共同課方面又分:政治課、文藝史論課、外語、體育課。教材、劇目、參考書目等方面雖也有中國民族藝術教育傳統的內容,但教學計劃的框架基本上採取的是蘇聯電影教育體系。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電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
1959年,增設了電影美術系,本科五年制。並進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決定新成立的北京電影工程學院的電聲、化工、機械三個專業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轉人電影學院,建立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電影文學系,由文化部文化學院轉來二年級15名學生學習電影編劇和電影藝術理論,於九月初開學。
1963年,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撤消後,美術系在校學生轉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美術系(美61屆)繼續學習。
從1960年到1965年,由實驗電影製片廠組織的本科生各屆畢業班攝制的聯合畢業作業,短故事片20部、71本,紀錄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龍》、《大木匠》、《父子倆》三部短故事片、《高爐電花》、《裝卸之歌》二部紀錄片曾在中國國內發行上映。
這一時期,教學對象主流是本科系各專業,但仍堅持著為電影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在職幹部。1959年曾建立過短訓部,為各電影製片廠培訓了「新聞編導」、「新聞攝影」、「錄音」、「洗印」四個專業的學員273名;這一年還舉辦了表演師資進修班,聘請蘇聯表演藝術家尼·潘可娃來校任教,1960年8月表演師資進修班結業,演出了蘇聯話劇《樂觀的悲劇》。攝影系舉辦了「電視攝影幹部短訓班」、「科教電影攝影短訓班」,導演系舉辦了「科教影片導演進修班」,工程系舉辦了「放映師范專修班」。作為教學改革的一項措施,1960年表演系試招收了一屆初中畢業生的六年一貫制的兩個教學班。
從1960年開始,學院攝影系先後接受了越南、柬埔寨、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派來的學習電影攝影的留學生,導演系也接受了阿爾及利亞的留學生。
1959年3月,北京電影學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託,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攝制定期的新聞雜志片《北京新聞》,以反映北京市各條戰線的建設、發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兩期。與此同時,還攝制了《建設密雲水庫》及北京工業、北京農業等方面的大型紀錄片多部。
《北京新聞》於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到1962年秋共發行了63期,由於電影膠片進口銳減,市委決定暫停攝制。
六十年代初期,課程設置加強了史論課的建設,增設了《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藝術概論》,制定了《學生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
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電影教育完全陷於癱瘓。1970年5月,全體教職工下放部隊農場勞動,接著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設備、影片資料、圖書移交出去,電影學院被掃地出門。
這一時期,電影學校在壓力下先後招收了「工農兵學員」的大專、中專、進修班等22個專業班。
「四人幫」被粉碎後,1977年經國務院批准又恢復了原建制北京電影學院。
文化部為迅速重建北京電影學院,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長王闌西任組長,盧夢、 鍾敬之、申伸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撥亂反正,恢復了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五個系本科的招生,文學系先以舉辦進修班主逐步恢復本科招生。舉辦表演師資進修班,各系並舉辦幹部專修班。為給民族地區 培養電影幹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內蒙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表演、攝影、美術、錄音四個專業的本科班。 1982年7月,羅光達、周傳基以觀察員身份赴澳大利亞參加 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絡中心)會議之後,學院先後派出考察團考察了東、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電影電視教育的現狀。
繼學院學術委員會恢復、創辦《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之後,建立了電影理論研究室,並先後組織了一系列有關電影美學、中國電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國優秀影片的創作實踐、電影與電視等專題研討會。教師們先後在《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及報刊、雜志上發表了有影響的論文300餘篇。各專業教師先後完成的理論專著有70餘種,其中《攝影曝光控制》、《攝影鏡頭的性能與選擇》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國家一級),《元美學》、《色彩學基礎與銀幕色彩》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987年-1992年間獲國家及部級優秀教材獎共9種。
在史論課的建設方面,重建了7個國家的「電影研究」課程以及35門選修課程。
實行「學年學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兩年後根據學分成績,少數學生按大專畢業,其餘繼續學習)並在1985年級6個專業的新生班試行。
畢業生在教師指導的畢業演出中,其畢業作業《中彩》、《童年往事》、《隨風而去》分別獲得國際大學生奧斯卡電影節獎和東京國際大學生電影節的特別導演獎等。
北京電影學院於1984年被吸收為CILECT的會員學校,並於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託,由學院主持召開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電影、電視培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亞太地區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個高等影、視院校代表。
1984年,電影學院受權招收碩士研究生,並逐年擴展研究方向和擴大招生人數。此後又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研究方向為電影歷史和電影理論的碩士研究生教學班。
1989年,建立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培訓中心,
1991年5月,學院制定了《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發展規劃綱要》。
1992年,學院決定建立「金燭獎」、「北京電影學院獎」,前者為獎勵在校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和職工;後者則為表彰學院師生及歷屆校友在電影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電影作品而設立的榮譽獎,以弘揚電影教育並推進中國電影藝術的提高。獎項分大獎、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獎七項,1993年5月5日,舉行了首屆「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金燭獎」頒獎大會,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以金字鐫嵌在校園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合作建立了跨校雙學位學制班。從1994年開始並擴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計劃。
1995年,與中國攝影家學會合作辦學,成立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另外北京電影學院董事會也成立了。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國家廣電總局簽約共建北京電影學院,根據共建協議,北京電影學院還將在通州區建設佔地面積500畝的新校區,建成後可保障6000名學生在校學習,將比目前的學生培養規模增加一倍多。
2015年,北京電影學院舉行建校65周年慶典活動; 中信國安投資有限公司與北京電影學院簽署了關於聯合辦學的戰略合作協議,北京電影學院相關專業的二級學院將陸續遷址到位於河北香河的中信國安第一城。
『捌』 李冰冰、徐崢、胡歌等齊賀母校75周年,上戲和北影相比實力如何呢
上戲和北影共同迎來周年慶,兩者之間肯定是要對比的。上戲有眾多明星送祝福,很多明星默默無聞曬照片,倒也挺壯觀。若要輪兩者的實力,還要看年代。初期上戲在國內絕無僅有,另外兩個連名字都不值一提;中期各家發力,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後期北影、中戲發力,上戲各種事情不斷,演員輸出接近斷層。
3、現在對比從現在來看,上戲輸出越來越少,拿獎的基本都是北電和中戲。而剛剛入學的一批人,但凡有名氣或者拿全國第一成績的,全都跑到了北電和中戲。就連孫儷的妹妹也沒去自家門口的上戲,反倒跑到了北影。其實上戲的輸出,早已經開始變得不如另外兩家,各種事件層出不窮。主要集中在40年齡段,這個年齡上戲幾乎無敵。可其他年齡段和後續的輸出,上戲要差很多,就如同網上所說的“斷層”。
『玖』 北電校慶娛樂圈都有哪些明星前來參加
北電可以說是孕育了非常多優秀的演員的一個學校,而近日他迎來了七十周年,也邀請了非常多知名的明星回來參加校慶活動。在這一天,大家看到了非常多平時穿著精緻禮服的明星回到自己的母校,共同慶祝這一個歡樂的日子,大家的心中都不免熱淚盈眶。而除去這一些人,還有楊冪這一個如今大紅大紫的女明星出場,可不要忘了,當年他剛開始小有名氣的時候,就是因為北電校花的名號才出名的,所以說母校可以說成就了他。給予了他一個非常好的天地,讓他能夠開啟自己的演藝歲月。
北電七十周年不僅僅是每一個校友應該感到開心,也是我們中國演藝界應該感到開心,他這么多年來一直為我們國家帶來優秀的演員。為我們的演藝事業做貢獻。
『拾』 北電校慶:楊紫臉腫反被關曉彤的腿襯托成笑話嗎
北電校慶來了很多明星,楊紫和關曉彤都是被邀請的嘉賓。有網友看了合照表示楊紫的臉腫了,與關曉彤纖細修長的腿相比,實在是有些難看,事情真的如此嗎?
事情梗概楊紫關曉彤二人一同前往北京電影學院參加學校的周年慶典,有明星的地方就有合照,有合照的地方就有比較。這次營銷號不比臉,用關曉彤的腿與楊紫的臉相比,以此博取熱度和關注。產生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在於不少娛樂媒體想要獲得kpi,於是企圖通過引發粉絲爭吵的事情來增加閱讀量。
沒有比較的必要說實話兩個女明星,可以互相比較顏值,也可以互相比較身材,例如腿型等等,但是拿臉和身材做比較的事情,這也是非常罕見了。說實話對比同類的事情才有必要,那臉和腿比較,不知道是磕磣了臉還是腿。這就好比拿早飯和學習成績比較哪個更香,真的沒有必要,類型不同。顏值的話看的是五官、骨相和皮膚、整體的協調性與個人的的氣質,但是腿可以看長度、粗細,骨相等等,根本就不是一個事情。
寫在最後楊紫和關曉彤都是童星出身,兩個人沉浮娛樂圈多年演出了不少電視劇作品。個人認為既然是演員,看看作品和角色比單純比美有價值得多,畢竟演員看的是作品,而不是選美,校慶是一件喜事,大家都穿得漂亮開心地參加活動,沒必要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毀了這個氣氛,造成濃濃火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