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鴉片戰爭>>和<<甲午風雲>>電影中講到的時間 地點 任務 故事情節和涉及的國家有哪些
電影沒看過但是歷史學過:
鴉片戰爭:1839年虎門銷煙-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地點廣州、虎門、香港、寧波、南京等東南沿海一帶,還有天津大沽。任務???(英國侵略中國,使中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果(割地賠款香港島、3000萬元、開放通商口岸),交戰雙方(清:道光、林則徐、琦善等;英國);
甲午風雲: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地點(朝鮮平壤、遼東半島、黃海、威海衛),日本侵略中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大加深,結果(割讓台灣、遼東半島、賠償2億兩白銀、放棄朝鮮宗主國),交戰雙方(清:慈禧、鄧世昌、丁汝昌、李鴻章;日本)。
B. 甲午風雲的歷史背景短一點
甲午風雲的背景就是甲午海戰,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戰爆發。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費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一系列激烈交戰後,全軍覆沒!
C. 電影甲午風雲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清末,中國北洋水師整裝待發,擬為運兵的商船高升號護航。但正要起錨時突然傳來熄火的命令,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李默然飾)前往提督衙門詢問原因。
《甲午風雲》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由林農執導,李默然、浦克、王秋穎、龐學勤等人主演。該片於1962年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英勇抗擊日本海軍,在彈葯用盡後,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的故事。
影片評價:
該片是歷史片,但又不囿於歷史的真實,為激勵民族正氣而做了適當的改動。該片在總體藝術水準上十分完整、凝煉,稱得上是慷慨悲壯,大氣磅礴。該片塑造了幾個極其鮮明的藝術形象,主人公鄧世昌。
毫無疑問地集中寄託著創作者的社會和藝術理想,他是主戰派的代表,忠勇兼備,性情剛烈,從力主出海作戰到最後彈盡糧絕之際,下令全艦撞向日本旗艦「吉野號」,他的英雄氣概,愛國熱忱,視死如歸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李默然的表演亦濃烈熾熱,沉著深切,將這一代愛國將領表現得聲情並茂,感人至深。
D. 甲午風雲電影主演
我好久之前看的。
導演:林農
主演:浦克 李默然 周文彬 龐學勤 任偉民
劇情介紹:
《甲午風雲》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與歷史不符),後旗艦被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E. 電影 甲午風雲的主要內容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鴉片戰爭後,請政府搖搖欲墜,日本帝國主義蓄謀侵華,於1894年在中國領海挑釁生事。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無辜遭難。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與日寇開戰。
但李鴻章借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們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的主戰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擊沉。
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出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戰事愈發激烈,但我方彈葯卻已用光,作戰形勢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
(5)電影甲午風雲人物時間及背景擴展閱讀:
《甲午風雲》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由林農執導,李默然、浦克、王秋穎、龐學勤等人主演。該片於1962年在中國上映。
角色介紹
1、鄧世昌——演員 李默然
致遠艦管帶,他收留了打傷吉野號的王國成,當著李鴻章面怒斥日本特使羅皮爾,呈上請戰書,被革職。太後對日宣戰,鄧世昌再被啟用。中日艦隊海戰關鍵時刻,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擊沉日艦西京丸,迎向敵旗艦吉野號,與敵秋津號等展開激戰,發現炮彈用光,命令全艦列隊開足馬力撞沉吉野。
2、丁汝昌——演員 浦克
北洋水師提督,本決定讓北洋艦隊為高升號護航,卻接到「熄火」的命令,鄧世昌前往提督衙門詢問,丁汝昌告訴他,這是李鴻章的決定。丁汝昌本想嚴肅追查方伯謙臨陣脫逃,假報軍功的醜行,但懾於種種關系,終於不了了之。與鄧世昌赴天津謁見李鴻章請戰,看到李鴻章對日一味忍讓。西太後下詔對日宣戰,丁汝昌迎戰。
3、李鴻章——演員 王秋穎
北洋大臣。他下熄火命令,使北洋水師不能為高升號護航。會見日本政府特使羅皮爾時,他一味忍讓妥協,使鄧世昌怒斥羅皮爾,為此震怒。李鴻章親自檢閱北洋水師時。漁民和水兵活捉了化裝的羅皮爾,鄧世昌將他綁送李鴻章並再次呈上請戰書,李鴻章一怒之下將鄧世昌革職。西太後下詔對日宣戰,李鴻章為平息眾怒,再次啟用鄧世昌。
3、王國成——演員 龐學勤
濟遠號水兵。日本海軍偷襲擊沉高升號,管帶方伯謙臨陣脫逃後,他率領水手們奮起還擊打傷敵旗艦吉野,保證了水師沒有進一步受損,卻被方伯謙除名。王國成憤而投奔鄧世昌,鄧世昌收留了他。鄧世昌在水師慶功會上當眾揭穿了方伯謙臨陣脫逃,假報軍功的醜行,王國成出面作證,方伯謙掏出槍竟欲擊斃王國成。
F. 甲午風雲影片反映的歷史背景
編劇嚴重誤導大眾認知。
情節從豐島海戰說起:豐島海戰,在方伯謙解說之下,以及其他軍官認可他的說辭。濟遠艦是在力竭拒敵,鏖戰四點鍾之久,午時我船整理炮台損處時,倭船緊追,我連開後炮,中其望台,船頭,船腰,彼即轉舵逃去」 。經過眾多軍官認同,在沒有置疑之下,為此得到光緒帝特下旨,稱贊方伯謙以寡敵眾,力戰持久,給予賞銀。此說歷史已成定論。因為當事人和其他軍官在場說詞一致,有疑問可以當面置疑,方伯謙只是小軍官,沒有後台勢力,他沒能力搞特權手段。至於為什麼要翻說,原因無他,就是故意污衊方伯謙,以便讓李鴻章在甲午黃海之戰的罪惡得以解脫,李鴻章斬殺方伯謙是殺人滅口,濫用私刑,斬殺方伯謙(是在非戰斗之時)不讓他有任何辨護機會,這是非法斬殺,斬殺理由是臨陣脫逃。所有的污衊都是為了幫李鴻章非法斬殺之罪解脫罪責,以及襯托鄧世昌高大特殊英雄人物的形象。非法斬殺,這才是值得翻案。
鄧世昌的特殊英雄是建立在炮彈用盡之下,用艦船撞擊敵艦。可是鄧世昌致遠艦打撈上來後發現致遠仍有炮彈。
並且,事實上,與艦共存亡,不是跳海棄艦自殺,而是留在艦里直到戰死,或在艦里自殺,這才是與艦共存亡。所以內里情節,存在太多疑點。甲午海戰所有艦長都是留在艦里自殺。惟獨鄧世昌跳海自殺。為什麼會游泳的人會選擇跳海自殺殉國?第一不一定自殺成功,第二增加被俘虜的機會,笫三增加別人置疑是否殉國自殺。因為中國有水遁逃命秘法,就是潛入水中,閉氣潛游幾十米或上百米,然後仰游只露出鼻子和口,在這種距離之下,用肉眼在海中根本無法找到你的位子。茫茫大海不可能游回岸吧?他有可能游到敵艦投降,然後隱姓埋名。
從甲午海戰沉船打撈上來的炮彈,發現中國彈頭是泥沙彈頭,日本彈頭是高爆火葯彈頭。因此懷疑李鴻章甲午期間串通日本間諜所為何事。這些彈頭都是李鴻章指定親戚包辦。北洋海軍在如此條件之下死傷大半,日艦根本無法擊沉,方伯謙決策正確撤離,因此可以確定方伯謙是被李鴻章殺人滅口,並嫁禍於他
查18世紀德國海軍軍事博物館,根本就沒有泥沙實心彈或泥沙穿甲彈,所有穿甲彈或炮彈都是爆炸的炮彈。
《清末海軍史料》記載,查黃海一戰,濟遠中彈70餘處,傷痕累累,由此可見,方伯謙濟遠艦是在奮戰後,帶著重傷撤離戰場。
在甲午海戰,方伯謙「濟遠」號以一敵三,在日艦包圍下絲毫不懼,不停開炮還擊,造成日艦傷痕累累。以濟遠炮擊之精準,如果是火葯彈頭日艦有可能沉沒三到四艦。濟遠甚至因開炮過多導致炮盤熔化。
李鴻章專權,無法無天。方伯謙被逮下獄後,笫二天就被斬首(是在非戰斗之時),一位上級軍官連審辨權力都沒有,可見李鴻章掌權之時,他帶給中國是多麼黑暗的年代。方伯謙被斬後,濟遠官兵聞訊伏屍痛哭,軍中憤憤不平。文廷式作《哀遼東賦》,抨擊李鴻章假公濟私,加害方伯謙,認為「指三字(莫須有)而成冤,壞長城而失傍」。李鴻章無道,清朝焉能不敗亡。
李鴻章德行有多壞?李鴻章76歲的時候,還娶了小妾,而且一娶就是兩個,一個13歲,一個14歲,都是豆蔻年華。古代娶女不超過14歲也是罪惡之極,14歲也是屬半幼女半成年,15歲才算成年,更可況76歲高齡娶13歲小妾。在古代,娶幼女為妾也是屬嚴重道德敗壞,大逆不道之徒。李鴻章考得是功名,讀得是聖賢書。道貌岸然敗壞綱常禮義。
李鴻章甲午戰爭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管海陸軍,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學畢業丁汝昌為海軍提督(總司令),理由陸軍比海軍勇猛,必須由陸軍之人帶領海軍,其私心之重,可謂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因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師成了李鴻章的私家軍。丁汝昌不但沒有基本海戰常識,還把陸軍的歪風帶到海軍,艦隊在平時訓練中弄虛作假,水手紀律鬆懈。艦艇機器維護極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貨,船速減了三分之一,錢全部到了李鴻章口袋裡去了。《馬關條約》事件: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甲午戰爭期間,李經方支援糧食給日本在華進攻的部隊。並且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李鴻章甲午期間曾經串通日本間諜,因此事干係太大,軍機處看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奏摺後,沒敢呈給光緒皇帝,原因無他李鴻章權勢已到一手遮天之地步,所以李鴻章輕易逃過刑罰。但無風不起浪,因此聯想到,李鴻章遭遇日本人槍擊,據清朝調查,槍手手按轎夫肩上,近距離射擊,子彈入觀骨下非致命點,只開一槍,槍威力偏小,槍手然後若無其事的離開。李鴻章手按面部走回住處。這情節跟台灣總統陳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計轉移視聽,尺度剛好不致命。然後日本媒體配合減白銀一億兩,天衣無縫。因此李鴻章再次坐穩宰相之位。李鴻章當時絕對有必要演這一出戲。日本減少賠款的原因不過是世界列強干涉而已,《馬關條約》簽訂僅僅六天後的4月23日,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聯手,就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日本減少一億兩是急著簽約,三國介入有可能拿不到錢。在談判期間俄國一直通過外交干涉,甚至於不惜一戰。李鴻章為什麼不利用俄國為中國爭取?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李鴻章為日本爭取了兩億銀兩索賠外加天價的台灣島。日本為了記念李鴻章功績,把一條街命名為李鴻章道。
同事歌頌方伯謙」雄略豪宕,戰具整齊,舟師勇壯,挽承矩之刀魚,乘風稷之海浪,神勇奮於澹臺,老謀深於陸抗「,當時膾炙人口,為人們所傳誦。
要讀懂近代中國苦難史,就不能不說李鴻章,李鴻鴻就是近代中國苦難其中之一的禍首。李鴻章掌權晚清四十年與清朝敗亡息息相關。李鴻章還沒有掌權之前晚清四十年前,中國還是世界首富之國,李鴻章掌權四十年期間國運每況愈下。李鴻章到底是中興之臣,還是敗亡之臣一目瞭然,無須多言。
借用毛澤東對李鴻章的評價〝舟大水淺〞意思是〝志大才疏,才能淺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借用左宗棠對李鴻章的評價〝誤盡蒼生〞意思是〝禍國殃民〞倒行逆施,胡作非為。宰相無道則國不昌。
方伯謙若是不撤離留下來直到全艦戰死,徒添敗亡擴大,對戰局亳無益處,中國除了不智之人一味譴責之外,還包含大量居心叵測之徒,惡毒醜化辱罵之聲四起,令人憤慨。一位智勇雙全,將帥之才就這樣被賣國賊給斬了,還要嫁禍於他,難怪冤氣上百年不散。方伯謙保住了軍艦,減少了傷亡,縮小了敗亡,殺出血路,他不是民族英雄誰有資格是!
G. 電影《甲午風雲》故事,被誤解的沙子炮彈,被冤枉的劉步蟾,還有什麼
老電影《甲午風雲》拍攝於上世紀中葉,那個時候中國史學界對甲午海戰的認識還存在不少誤區。甲午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充斥著最多撲朔迷離謠言的一段歷史,很多真相長時間不為人所知。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甲午戰役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的因素是炮彈問題。根據中日雙方的數據對比,不難發現,甲午海戰直到結束,日本的開花彈還剩下1200多顆,而北洋水師在此次戰役開始之前僅僅有3000餘枚炮彈,而3000餘枚炮彈當中很少是開花彈,更多的是實心沙土的,這樣的沙土彈威力更小,影響力更小,在戰場過程當中所能夠起到的打擊能力更是少之又少
不過這部電影主要是為了宣傳民族英雄,致遠艦管帶鄧壯節公,所以以當時的研究水平來說,只要大方向沒錯就行了。
H. 甲午風雲的起因,經過,結果
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後市場狹小、資源貧乏、國內階級矛盾尖銳,需要戰爭轉移人民的視線,並且征韓侵華是日本的既定方針。時間1894--1895。人物:中國方面以民族英雄鄧世昌為代表。主要經過分別為四場戰役:平壤之戰、黃海之戰、遼東半島之戰、威海衛之戰。結果以中國戰敗,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宣告結束。
I. 甲午風雲背景,情節,人物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搖搖欲墜,日本帝國主義蓄謀侵華,於1894年在中國領海挑釁生事。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無辜遭難。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與日寇開戰。但李鴻章借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們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的主戰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出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戰事愈發激烈,但我方彈葯卻已用光,作戰形勢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遭遇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
J. 甲午風雲的歷史背景和故事便概
背景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准備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
第一款:「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 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但日本並沒有遵守這一條約,而是積極向中國擴張。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准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台灣。
並迫使清廷承認日軍侵台是「保民義舉」(即間接承認琉球人是日本屬民),從台灣撤軍。由於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於1879年完全並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經過:
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成歡之戰),由於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
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毅軍以分統太原鎮總兵馬玉昆率五營一隊,與河州鎮總兵衛汝貴盛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13526人,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合,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清廷估計到日軍將乘勝入侵遼東半島,諭令李鴻章速謀戰守。李鴻章根據「各國探報,倭人將以大股圖犯北京,又雲謀襲沈陽」的情勢,提出了「惟有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沈陽以顧東省之根本;然後厚集兵力,再圖大舉,以為規復朝鮮之地」的戰略方針 。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日本大本營對山東半島的作戰部署為「海陸夾擊」北洋艦隊。李鴻章在建完各炮台後,即調派綏、鞏軍各4營分別駐守北幫炮台、南幫炮台。同時在劉公島上駐扎北洋護軍,並在海港東西兩口布設防材和敷設水雷248顆。
結果:
議和締約
10月初,奕欣親自出面,請求英國聯合美國和俄國共同調停中日戰爭。由於美、德、俄三國各有各的打算,英國於10月6日提出的調停建議沒有獲得任何結果。
11月初,日軍侵入遼東,將戰火燒入中國。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龍興之地」遭到兵燹之災,又轉請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出面調停。這時,美國政府認為對清政府進行訛詐的時機已到,表示願意居間 「調停」。
由於急於求和,李鴻章在恭親王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國人,即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璀琳作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議和的條件。但日本拒絕和他談判,同時又通過美國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
當時旅順已失守,慈禧皇太後害怕日軍進犯京津,便不顧光緒皇帝等人的反對,先指使奕欣委託田貝秘密向日本疏通,後於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並聘美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赴日求和,當時日本正在猛攻威海衛。
由於軍事上的勝利,日本覺得使清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機會還未到來,因此借口「全權不足」,將清政府的這兩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驅逐回國。
日本擔心造成第三國干涉的借口,自動宣布承諾休戰,30日雙方簽訂休戰條約,休戰期21天,休戰范圍限於奉天、直隸、山東各地。此時日軍已襲占澎湖,造成威脅台灣之勢,停戰把這個地區除外,保持了日本在這里的軍事壓力。
4月14日,清政府電令李鴻章遵旨定約。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