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道士下山》這部電影
在創作精神上,《道士下山》是《無極》和《三槍》的私生子。它們都體現了導演在操弄自己不熟悉的類型和題材時的進退失據,並且想當然地加進許多效果和初衷完全相反的時髦元素,同時還不忘了夾帶貌似高深的哲學或人生道理,於是帶來的觀影效果出奇一致,那就是全程令人難堪的坐立不安。其實這一切早有徵兆,不知有多少人在王寶強從地上撿起吳建豪扔過的飛刀時,立刻猜到他接下來會「出其不意」地射中靶心,或是當元華讓陳國坤先行一步時,已然料到他會偷下毒手,這些都是觀眾領先導演的證據。電影成功的秘訣沒有太多,其中核心的一條是,導演千萬不能比觀眾笨。
B. 你覺得《道士下山》這部電影怎麼樣呢
像往常一樣,我還是希望能夠在評價一部電影時能保持對客觀的無限靠近。當我發出「我們是否真的可以仗著自己是『掏了票錢』的消費者而對所有不合自己口味的電影隨意發泄不滿,對電影創作者表達猛烈的憤怒,甚至不顧基本的敬意(尊重)?」的問句時,實際上是很容易招致誤解的。盡管如此,這種拷問仍然很有必要。電影《道士下山》才剛剛上映便迎來一大波「激烈批評」,網路上一些圖一時嘴快或博一時熱門的「尖酸」甚至「惡毒」的評論看得令人不禁倒吸涼氣:談論電影本身也就算了,對電影創作者進行人身攻擊就太失風度了。這是一個全民皆愛吐槽的時代,標新立異、毒辣大膽的言論總是能搏得不少眼球,但如果為了搏眼球而進行有意的人身攻擊,在我看來,再正確的批評也無異於罵街(是的,說的就是豆瓣上某篇文章)。對電影的態度如果總是這樣,未免有失得體。盡管我們誰都可以對電影保持高度苛刻,可以用近乎自由的表達去批評各自不滿意的影片,但這些犀利的炮口對准那些毫無誠意的「快餐」是有必要的,對於那些有誠意且用心的電影,則大可不必。我不是反對批評,只是希望能夠通過重申「尊敬」與理性的必要性,讓討論回到電影本身,出離主觀喜好的憤怒或厭惡,還電影人一些基本的尊重(至少不要用謾罵之詞進行人身攻擊)。
C. 如何評價電影《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是非常一個不錯的電影,這個電影很受現代人們的青睞,增加了人們對道士下山這部電影的情節的內容的一些變化情況,使人們更加喜歡這一類電影,更加對這電影有一定的知識了解,所以道士下山這場電影是非常不錯的。
D. 如何評價陳凱歌的電影《道士下山》看過感受如何
《道士下山》:所謂人生真理,往往沒有什麼道理光看《道士下山》加陳凱歌三個字,你會想到什麼?想必是集武當峨眉各家之所長,又心懷天下還兼具幾分霸王別姬氣質的一代白鬍子長老,面對世間蒼涼終於坐不住了,於是急急火火地下山賑濟世人救民於水火,順便來上一段唐僧與女兒國國王般纏綿悱惻愛而不得又令人惋惜的愛情。
但陳導的《道士下山》呢,可謂是打破了你所有這些烏托邦假大空的幻想,直接點題,題目是啥意思電影就是啥內容。講的就是一個小道士,被迫下山後所經歷的匪夷所思又毫無懸念,曲折離奇又套路滿滿的春晚小品式「奇遇人生」。
而看似平淡的情節,也許初衷正是想告訴我們,不管是不是亂世,人生本沒有那麼復雜。
E. 如何評價陳凱歌的電影《道士下山》
這個片子講了修煉需要在紅塵歷練,沒有經歷紅塵的是是非非,愛恨情仇是無法悟道的。影片從小道士(王寶強扮演)因能力強而被排擠下山,自謀生路,遇到紅塵中師父(范偉扮演)收留,發現師娘(林志玲扮演)出軌,害死了師父,後來小道士沉了這對姦夫淫婦狗男女的船,為師父報了仇。後為了生存想做強盜,走過彎路被高人教訓,經歷了一系列事情,領悟了「不折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壞人作惡,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一種作惡。」影片最後幾句台詞表達了影片真正的思想:「只有經歷的紅塵的善惡是非,愛恨恩仇,才能領悟真正的大道真諦,把人生悟透,將人世看懂,是學道,必須的一步」。影片通篇講的就是佛家宣揚的:不入紅塵,焉能看破紅塵,不入世,焉能出世的道理。最後小道士在紅塵中的種種坎坷和經歷,終於悟到了這些道理,這時的他應該是悟道而得道了。
《道士下山》 這部電影看似只是在講一個窮道士因道觀沒錢養活,被趕下山後的生活,其實是以一個道士的眼睛看另外的 2個故事 。
第一個故事 是民國版的武大郎、潘金蓮和西門慶。道士何安下下山後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幫助他的人,就是他後來的師傅崔道寧,也就是故事中的武大郎。但這里要說導演的厲害之處,其實只是看起來是民國版武大郎,實際是在影射何安下的人生第一種可能。
為什麼這么說呢?關鍵在於師傅崔道寧的婚前職業,也是個道士。在廟里對來請願的美麗女子玉珍一見鍾情,寧可放棄道士的身份也要回歸凡塵。玉珍其實就是表現塵世中的一個誘惑,美麗卻帶著危險,在嫁給比自己大了很多,又丑又老的崔道寧後,無法忍受老男人的玉珍與崔道寧的弟弟崔道融暗通款曲。
其實這里何安下面臨的是第一個人生選擇,是做崔道寧這種老實巴交的人,還是做崔道融這種有心機,懶惰,喜歡挖牆腳的壞人。而何安下選擇了第三條路,他沒有像崔道寧那麼軟弱,明知道玉珍和崔道融在合謀欺騙謀害他,還是不忍心傷害妻子和弟弟,也沒有選擇像崔道融那麼卑鄙,沒有道德底線。
他並沒有去霸佔玉珍,但是他並非對玉珍帶來的誘惑完全不動心,在與彭乾吾的兒子彭七子意外相遇後,他在聊天時曾說過自己想和玉珍有另一層關系(台詞過於呵呵,不好打字了)。說明他不是沒有動心,而是害怕自己像崔道寧和崔道融沉淪,他最後鎖住船艙,害崔道寧和崔道融雙雙淹死。
其實不光是為了師傅報仇,一方面他不願意成為崔道融那樣的人,被玉珍誘惑,所以,除掉玉珍是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人性的貪婪,崔道寧死後,葯鋪就成了玉珍和崔道融,而何安下必然要面臨被趕走的命運,畢竟他知道玉珍和崔道融的事情,那樣他又會成為一個孤兒,和剛下山毫無區別,所以,何安下選擇了讓這兩個人死,埋葬一切。
第二個故事 是查老闆和周西宇。這是何安下人生的第二個選擇和開始,周西宇與查老闆的關系,是亂世中唯一的感情,但也是亂世結束後不得不分開的無奈。人總要活成自己,並且各有各的無奈。周西宇要躲避師兄彭乾吾的追殺,他好不容易把查老闆帶回正途,不能再耽誤他。
但是查老闆想要的卻是和周西宇一起同生共死。其實這就是一種選擇,周西宇可以選擇和查老闆繼續過著一起練武,看雲卷雲舒的日子,也可以選擇,放手。何安下也面臨一樣的選擇,是選擇和自己一日春宵的女子一起生活,還是按照她期望的,把孩子送給她,然後放她離開。周西宇選擇放手,何安下也一樣,畢竟有些人確實沒有辦法和他真正在一起,有太多現實的壓力。
何安下看到的故事,其實不光是以第三人的眼光去看,更多的還是經歷同樣的事情之後,如何去選擇吧。
陳凱歌《道士下山》——藝術中,道理不必直白
關於《道士下山》這部影片,褒貶不一,不過還是貶要多一些。
我對這部影片的個人的觀點也是比較偏向貶斥的。原因有三:
第一,陳凱歌作為導演,所拍的這部作品與他的《霸王別姬》差別很大,同樣選擇的是明星大腕,但是表達主題的形式已由觀眾自身參透變成了借主角之口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這讓觀眾有一種受教的感覺,比較排斥。觀眾不是低齡兒童,他有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特的藝術欣賞能力,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把導演所想要表達的主題讓所有觀眾接受,而是觀眾對於電影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才是藝術應該具有的魅力和包容性。
第二,雖然這部片子里穿插著親情、愛情和友情,但是,這三種 情感 的表達並不鮮明,幾筆帶過有些敷衍,或是說感情戲的穿插更像是一塊幽默的板塊只為了起詼諧的作用, 情感 的粘連性很稀薄,難道這就是江湖?這就是武俠片應該具有的 情感 ?做為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女孩子而言,個人覺得這部影片對於女性的 情感 需求沒有達到要求。不過,郭富城和張震的顏值填補了一下內心的空白。帥也可以當飯吃!
第三,這部影片男性起主導地位,女性的加入僅僅是情節的補充。因此對於女性而言,這部影片的吸引力只在於顏值的獲取和一些背景的欣賞。它的市場定位有些問題。
道士下山雖然大腕戲骨很多,但還是覺得有很多牽強和不自然的地方,儒道釋三種精神的處世哲學,穿插在這部片子里,道士下山,他的行為准則更偏向於儒家,但是做錯了事情之後又向佛家進行懺悔,這樣迥異的行為和許多人的行為,都簡單的立足於一個出發點,不是愛情就是利益,這樣的單薄支架讓深入思考的人完全沒有欣賞情節的連續觀感,只能片段化的對各個片段進行翻譯,這樣的效果不知道是導演所想要追求的還是情節本身的不連貫性而導致的。對於個人而言,不是很欣賞這樣牽強的連貫感。
藝術不必直白,但是欣賞要有連續的綿延,這部電影並沒有達到我所想要的效果。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我自己是非常喜歡《道士下山》這部電影的。
我在自己家裡通過電視點播觀看這邊電影,一直看到深夜,不禁悲從心中來:這么一部好電影,我竟然偏聽偏信評分低而錯過了。
布景之唯美和選角大牌不細說了,單說劇情。
前半段小道士下山到葯鋪的這段經歷比較寫實。漂亮的老婆出軌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中間這段和房祖名的戲比較蒙太奇。很多的處理是描寫幻覺的,國內得這種電影很少,國外的有《愛麗絲漫遊仙境》等等,我覺得拍的很好,真的拍出了幻覺的那種味道。
後半段張震出場以後,打戲非常華麗而精美,我從這部分打戲當中感受到了小道士心中的人生,江湖,天地和人的那種關系。很難用語言描述,有點天人合一都意味。
《道士下山》總體有點意識流的風格,所以敘事不太清晰,讓觀眾覺得雲里霧里不知所雲,這是它不被大眾接受的缺點。但是整部電影中表達的對人生的感悟,是很深刻的,並且非常質朴。
我覺得若干年之後《道士下山》有可能成為大話西遊那種類型的翻紅神作。
PS:這戲有張震啊!張震不拍爛片
陳凱歌就是黨培養的好孩子( u ) 」哪家孩子沒一點毛病哦( -ω-`)隨他吧 只要沒有神馬大問題聽話就好 娃娃還是不錯的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這部《道士下山》我看過的感受分析如下:
何安之,無處安放的自己。一個被遺棄的孤嬰,暗示著尋找內在父母與自我的線索。在尋找過程中將上山下山、出世入世、道教佛教做了完美的融合。最最重要的是個人內在自我的完善與成長,體現在三方面的分離中。
1.與父母分離
安之贏得了比賽卻被趕下了山,師傅的良苦用心在影片的結尾做了表面的升華。嘴要甜,手腳要勤快,功夫不能丟。父母對子女的諄諄教誨如此,這是入世的必備條件。安之逮誰叫誰師傅正是內心尋求父母,而在言語上的體現。「不擇手段非豪傑,不變初衷真英雄」,工具是一時的,內心的目標一致,用工具行動,會成為完善的個人。
剛入世的安之為了吃荷葉雞而呈現的一系列行徑,其中的遞進關系:「你給我」;「你送我」;沒辦法,我只能搶了。「功大於理」,能力勝過其他:在范偉為了追回荷葉雞而不小心落水被救後,關系的反轉體現的淋漓盡致。安之對內心父母的追求有了現實人物的存在感。接下來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節了:兒子想睡師娘,但是現實中的競爭對象不是「父親」范偉,而是范偉的弟弟—師娘真正心儀的對象。
再看范偉的弟弟,與其說是他對嫂子的愛意,不如說是對「父親」哥哥角色的攻擊與反抗。嫂子搶走了哥哥,或者說哥哥拋棄了他,所以他要報復,甚至不惜用殺害他哥哥的手段。其中穿插的金錢的影響我理解為更好的接地氣。值得考慮的一點是電影中弟弟是個偏中性的角色,對哥哥的認可度不夠,還是認可哥哥而想讓自己嫁給哥哥?
安之暗害了師娘與二叔以後,尋求佛陀的庇護與解脫。如松方丈的話句句經典:「是對還是錯我們真分辨的清嗎?」「知道疼就好,還有心。」「粥要自己盛,心要自己找,找到心了佛陀可以幫你安。」內在自我成長的開始。
後期離開醫館時范偉父親一樣安詳的「走吧走吧」是安之成長過程中與父親的成功分離。
彭爸爸為了讓兒子彭七子當掌門,手刃兒子的最大競爭對手趙心川。彭爸爸如此在意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是趕走了攔路虎郭富城才得以繼承掌門。趙師兄的出現我認為是彭氏父子心目中關系輪回的一個體現:為了想當然的傳家寶—功夫在家族中的傳承而上演的一出戲,但是無疑是安之成長過程中一段完美的銜接。
2.與自己分離
三分之二的重點橋段在講述安之內在自我的成長:彭七子跟安之吃了一隻動物,這只動物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吃竹子長大的,也就是純天然的素食野味,按理說應該非常 健康 才對,但是結果呢,吃下去後兩人都中毒了。彭七子說:動物的心有毒,也就是兩人吃了惡念,或者是兩人的惡念被勾起來了。然後戴著丑惡的嘴臉他們去偷郭富城的功德箱。安之看彭七子時,看到的是好幾幅偏正常的嘴臉,每一副嘴臉都沒有現實中他倆的嘴臉醜陋。要是知道自己有多醜的話可能就不出去了。心裡有惡念的人嘴臉醜陋而不自知!
彭七子與安之偷功德箱的故事中另一重要人物-彭爸爸的師弟郭出現了。落花也好,殘葉也罷,終其一生都掃不完。惡念一直會出現,重點是我們能不離不棄的去掃,不嗔不怒的去看待它,容許它的存在。天地有大明。
郭接納安之留下,傳授的是對狀態的感悟。彭爸爸知道郭的存在後,內心的自卑感顯現,非要找郭比武。此時我們才知道,最厲害的武功不是九龍合璧—隔空打牛,而是猿心計。前者是接力打力達到效果,量變的變形發展;後者則是升華的質變,用速度影響質量。練武是修行,猿心計武功是練習與天地日月融合的修心。再次強調修心的重要性。
彭爸爸出場總是帶著一把傘,除了作為工具外,我理解的是,傘可以擋住至柔的水,水能洗掉、流淌掉所有的塵雜。這是對彭爸爸阻抗改變的表達。最後郭擊敗彭爸爸靠的也是水與月亮的聯結與力量。給予水兩個對抗的力,水會自行化解。
彭七子知道醫治父親的不僅僅是良葯,更關鍵的是郭的消失,將父親心理上的壓力拿掉。所以他去殺郭。傳說修身養性到一定程度的人會有預見性,郭可能預示到了自己的劫難,所以將心法:不離不棄,不嗔不怒傳授給安之。
查老闆的角色的出現驚喜頗多,我認為這是影片中最最出彩的角色。他為了吸食鴉片被戲班開除而參軍,在戰場上認識了郭。殘酷的戰場逼瘋了查,對查有了投射 情感 的郭助人心理凸顯,帶著查歸隱山林尋求自我圓滿。與日練,與月練,與天地陰陽一體,就像人的兩面的完美融合。我理解為自我善念、惡念的共同成長,更關鍵的是郭的成長解脫極大的依賴了瘋子查。雙方都重新活了一次。我們感謝求助者或者是世界上奇葩的存在,幫助我們解放思想與見識。要不是第三段情節的出現,我都快開始懷疑郭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出山後查繼續演戲,行雲流水的表演中反映的擾動、安撫,繼續擾動、安撫~逐級而上。掌控好節奏,理清思路、預知對方的步調···優美的身段中完美的咨詢技巧的展現。
安之帶將死的郭去尋求如松的幫助,郭想見查老闆,安之想讓郭解脫。如松淡然:「上天如擲瓢的手,隨緣而轉。」「生死輪回如同花開花落,你真的看開了嗎?」「一口氣都咽不下去還談什麼解脫」「你在心裡真的沒有看見他嗎?」一、如松用水把郭的那一點混沌給沖走了。二、自我成長完善中除了與父母分離外,還要有與自己的成功分離。
3.與 社會 分離
查知道郭死後前去復仇前與軍閥的對抗與表現,一開始我在懷疑是否違背了「不嗔不怒」的宗旨,後期反思這是查內心強烈沖突的具體表現,應激後的正常反應狀態。如果沒有這一場表演戰爭宣洩情緒,在與彭爸爸交鋒前查老闆的心靜不下來,必定就敗了。
交鋒前彭爸爸一句「還要麻煩你來請我」,因為有了惡念才會意識到善念的存在體現。
在這一故事中,安之扮演的是絕對的觀察學習的角色,查老闆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安之下山不久, 社會 化不深。而查則是從 社會 這一油鍋中炸過兩次的 社會 人了,查最後帶著安之復又上山入林,體現的與 社會 分離更有說服力。
安之一口咬定是彭爸爸槍殺了郭,查老闆的態度「我要你親口告訴我誰殺了郭」前者的主觀臆測與後者的客觀看待問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後期軟弱的彭七子強調是自己槍殺了郭,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彭七子渴望其父親的認可,並且有著強烈的自我表現的意味。
4.不離不棄,不嗔不怒
「壞人作惡,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作惡。」對 社會 行為的評判中自己所站的位置是否中立。
安之下山之前,在山上純真的環境中修的是行,下山後在 社會 中開始修心,這是人成長中必須經歷的過程,願我們都早日成長完善!
善念也好,完善的個人也罷,最終都體現在正常人的生活中,這一寬廣的胸懷與狀態、就向大自然一樣,容納得下世間萬事萬物。重要的是在修身、修行、修心的過程中我們懷著:「不離不棄,不嗔不怒」的心態。
陳凱歌導演的《道士下山》這部電影,原著其實是很難改編電影的,因為它嚴格說來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用小道士何安下串聯起了各種民國異聞錄,同時也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這樣的故事雖然有趣,但在改編電影的過程中,各種豐富到爆炸的細節,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干擾。因為很難找出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沖突,對於傳統的商業類型片來說,這樣的故事拿來改編電影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因為這個題材決定了製作成本不會低,出於市場考慮,它又要必須改編成一個能夠擁有足夠觀眾基礎的類型化敘事,才可能在市場上獲得足夠的收益。
沒有愛過的人,不足以談出塵;沒有恨過的人,不足以道寬恕;沒有下過山的道士,沒資格自詡得道。一個與世隔絕的大學高材生,還沒准備好,就一猛子丟進了無常莫測的 社會 。這個 社會 有前輩愛他、護他、逗他,也曾有人傷他、打他。然而好人壞人,善人惡人,終不過是長長生命中的又一個過客。站在歲月的洪流里,他好孤獨。「不知道自己往哪擱」。二十歲的他看不慣很多事,但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但他總要做出決定。他愛師父,因此他痛恨通姦、痛恨勾引有夫之婦的師叔。但是當他也愛上了別人的姑娘時,他之前的信仰與堅持頃刻間毀於一旦。三十歲時,他憤懣得發狂過,他也學著別人變壞,又悔悟,成才,立業。但是自己依然在亂世的緣里糾纏不開。最終他年過古稀,終於明白歲月如瓢,周而復始,放下因果,無嗔無怒。老眼渾濁的他 看開了紅塵,與世界和解。終得大道。這就是「道士下山」與陳凱歌的故事
陳凱歌《道士下山》——藝術中,道理不必直白
關於《道士下山》這部影片,褒貶不一,不過還是貶要多一些。
我對這部影片的個人的觀點也是比較偏向貶斥的。原因有三:
第一,陳凱歌作為導演,所拍的這部作品與他的《霸王別姬》差別很大,同樣選擇的是明星大腕,但是表達主題的形式已由觀眾自身參透變成了借主角之口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這讓觀眾有一種受教的感覺,比較排斥。觀眾不是低齡兒童,他有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特的藝術欣賞能力,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把導演所想要表達的主題讓所有觀眾接受,而是觀眾對於電影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才是藝術應該具有的魅力和包容性。
個人認為很墜落。
可惜了,跟原著差太多
F. 如何看待《道士下山》這部電影
《道士下山》的題材比較新穎,電影名字也比較吸引人,至少讓我為了探究「道士下山做什麼」而觀看了電影。電影中有很多引人發笑的看點,不過很多笑點刻意搞笑就有些尷尬。劇情故事也比較混亂讓人摸不著頭腦,我從頭看到尾也沒有明白這部電影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意思,只能算是能夠博人一笑的電影。
G. 如何評價《道士下山》這部作品
在票房和青春片的噴射下,我以為,已經沒人會拍「中國式大片」了,中國大導演這門絕學,也許已經失去了傳人。結果,《道士下山》再次把我雷得里焦外嫩。老師傅的拳頭,了不得。十年前嗆口又酸爽的味道,彷彿就在昨天。
《黃土地》看哭,《孩子王》又喜歡,我心目中的陳凱歌,並不是靠一部《霸王別姬》來吃老本的導演。當時一直覺得,《無極》的災難,陳凱歌應該是偶然不小心掉坑裡的,好歹也是個藝術家。《梅蘭芳》時,覺得他還有拍三分之一好片能力,藝術家還是應該拍藝術家。《趙氏孤兒》那陣,至少至少有幾個亮點配角,古典悲劇,那是他的拿手本行。即便爛如《搜索》,感覺他也是很努力在追趕年輕人的網路時代,可笑之餘,尚還有點可悲。但輻射狀的《道士下山》令人驚覺,也許他前半生的藝術成就才是一種偶然——哪怕是時代賜予的。
拍電影,真的是一場人生修行。
打從王寶強放出姦邪而放盪的獰笑,我就預感,他會像《泰囧》一樣,一路裝瘋賣乖躁到底。如果說,范偉的發型可以原諒,吳建豪的蹩腳崑曲可以不聽,林志玲的內心可以不提,當船沉西湖底,出現一堆阿修羅之類的恐怖石雕時,電影的畫風就嚴重不對(在此之前僅僅是熟悉典型的本土影視基地美學)。
然後,王寶強就跑去見大和尚王學圻了。
H. 電影《道士下山》口碑極差,你怎麼看
導演的誠意當然不是源於他那封情感豐富的微博情書,而是源自整部電影所包裹的那些近乎心切的想要表達的對道、禪以及武俠的理解,對世態生活、人之成長的認知所流淌的一股語重心長的情感。他就像一個歷經歲月洗禮、飽含哲學思索的老者,急切地想通過一部電影來傳遞其對於人生的理解,傳授為人處世的道理。與其說他選擇《道士下山》這個題材是出於對「奇」的痴迷,不如說他只是想通過「道士」所蘊含的道禪意味來表達他的人生哲學。從電影《道士下山》不難看出,他在營造禪道意境上用了不少心思,許多虛實結合的場景讓我們不僅領略到了藝術的美感,也體會到了道禪意境所傳遞出來的寧靜與淡泊。幾乎沒有人這么干過,如果說徐克的武俠表達的是情義,李安的武俠表達的是情感,張藝謀的武俠表達的是環境,那陳凱歌想要表達的,則是一種意境——一種基於禪道的意境,是陳凱歌豐富情感的一種體現。也正是因為導演的這種豐富情感,讓影片在場景營造、視覺呈現以及部分場面調度上,顯示了他的功力,卻也暴露了他的不足。不能忽視的是,好幾個打鬥場景都顯示了極富美感的一面:無論是郭富城武功與舞功交織而出的「似魔鬼的步伐」所帶動的繁花飛舞,還是張震一襲白袍一桿長槍從容不迫內功強勁所表現出的英氣逼人,亦或是王學圻論道說法時進入的化境之地,都帶來了不錯的視覺體驗。但,成也蕭何敗蕭何,陳凱歌導演過於豐富的情感讓影片在傳遞道禪意境的過程中,由於太過心切的想要展現更「多」的理解,讓影片顯得「太滿」,也讓觀眾覺得乏味而多餘。太多想講的禪道理解,讓影片的故事讓位於道理,以致於影片的劇情被削弱,道理被放大,令觀眾覺得是在被動接受著近乎啰嗦的說教。要知道,在這個反雞湯比反惡俗還要盛行的當下,講道理將大大增強觀眾的吐槽欲。即使台詞再具禪意和哲思,也會被當作假大空的說教而被厭惡。可惜的是,陳凱歌又是一個細膩的情感豐富者,他很想照顧觀眾的感受,擔心觀眾又一次發出「看不懂」的怨言,於是在勾勒優美鏡頭語言的同時,加入了一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旁白——而這幾乎成了影片最多餘的硬傷。想要表達的太多,「多即是少」的效應被鮮明體現,不僅讓人物的塑造變得不夠充分,也讓故事變得趨於「寡淡」,適得其反的效果是,不少觀眾覺得影片「沒講什麼事兒」。實際上,影片雖然與原著有著不小差異,卻也還是講了故事的。倘若細致的梳理會讓你覺得乏味,不妨以戲說的方式簡要概括一下:寶強飾演的何安下並沒有像期待的那樣成為「逐漸變強」的主角,而是以他為主線串起三組人物發生的三個「嫌丑引發的血案」——林志玲因嫌棄崔師傅的「丑」,尋了長得好的崔弟弟滿足自己,引發了一場「金鎖鴛鴦船沉湖底」的血案,上演了一出民國版「武松斗殺西門慶」;郭富城因嫌棄同門師兄的「丑」,不願和他日月雙修,找了長得帥氣的張震同居山洞好多年,最後引發了一場「看著子彈飛」的血案,上演了一出「老子挨打兒子開槍」的奇戲;張震隱隱間胸肌起伏,明明裡英氣逼人,因拒絕了「混道上」但長得「丑」的惡霸趙笠人的慶生演出,引發另一波血案,上演了一出「帥酷大師戰群魔」的內力PK大戲。有趣的是,這幾個故事即是串起影片框架的亮點,也是不少人憤怒的槽點:或許存在沒看懂,但更多還是不滿說教。而許多人覺得奇怪的地方就在於何安下的定位過於邊緣:你以為他是一個會隨著所歷之事和所識之人的增多而變得更加「成熟與強大」,卻不料一直都是一個旁觀者或熱情的參與者,他沒有變得更強,也沒有發揮關鍵作用,而是跟隨了張震,重新上了山。這種處理讓很多人感覺莫名其妙,不會覺得那是導演用其「下山又上山」來表達涉世之後的成長。
I. 如何評價陳凱歌的電影《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稱不上一部優秀的電影。影片華麗四射的外衣與作者自身的理念矯揉而紛雜地糾結在一起,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部野心膨脹、又進退失據的作品。除了范偉的第一個故事相對完整之外,後兩個故事雖然篇幅很大但也非常混亂,對於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有感覺雲里霧里。比如片中何安下與彭七子吃毒物的橋段,是原著本身就有的情節,導致何安下誘發了罪惡的一面,但這段情節放在全片中卻非常突兀。如果說范偉的故事尚屬張弛有度,那麼後期就進入到一個異常混亂且臃腫的階段,再加上一個與原著極為相似戛然而止的收尾,使得整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從「糖葫蘆型」變成了「葫蘆型」。
陳凱歌為電影注入了非常濃重的人文色彩,民國三教九流的畫卷,就連第一段那個近代版的潘金蓮故事都拍出了花樣。然而電影過猶不及的地方恰恰是陳凱歌過於人文的氣息,放太多到電影里就變成了矯情。這種強烈的作者意識加入到電影中,完全掩蓋了原著的精髓。原著那種對傳統文化沒落與斷裂的反思在電影中變成了繁瑣的說教,武俠的風骨在電影中蹤跡不見,只看到一個處處碰壁的何安下,作者所有的思考和詰問,也在不斷地夫子自道中下落不明(《新京報》評)
J. 王寶強與《道士下山》:電影很爛,現實更爛
也許是由於《道士下山》這部電影太爛(豆瓣只有三星5.4分),在這次馬蓉事件中,竟無人提及這部寶強擔任主角的電影。但是我想提一下,一是電影中的情節和現實太像,二是希望寶強能夠像電影中那樣,哪怕遭遇挫折,最終也能走出來,不管戲里戲外,山上山下,不管現實有多爛。
《道士下山》是陳凱歌導演、王寶強、范偉、林志玲等主演的一部古裝奇幻片,講的是武藝高強的道士 何安下(寶強飾演) 下山在大千世界中闖盪的故事。他遇到第一個人,是個醫師,醫師有個漂亮妻子,有個也開醫館、和自己處處作對的弟弟,而且 醫師弟弟和醫師妻子背地有染 。故事發展到最後,醫師被弟弟下毒毒死,醫師妻子和弟弟在湖上船中幽會,何安下(寶強飾)心生怨念,將船鑿沉,妻子和弟弟這對姦夫淫婦命葬湖底。此後又經歷了一系列人世悲歡,經歷下山上山,才悟得人生真理,修得正果。
寶強在現實世界中的經歷,和電影中太過相像:
①主角從一個相對單純的地方,到大千世界闖盪(電影中是從與世無爭的道觀下山;現實中是從貧苦農村到北京奮斗);
②主角做事認真,為人上進,開始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喜愛,並因此得到了自己應得的東西( 電影中得到醫師師傅的留用、傳授自家配葯治病手藝; 現實中得到名導認可,拍戲無數,還得到觀眾喜愛 );
③主角內心單純,不諳俗世規則,最終都被俗世糾纏甚至傷害(電影中自己最敬愛的醫師師傅被毒死;現實中被自己最親近的妻子經紀人背叛,失去幾乎所有財產,家庭破裂);
唯一不同的,是電影里被戴綠帽子的是醫師師傅,何安下(寶強飾)只是一個相關者,最終還能手刃姦夫淫婦;而 在現實中,寶強成了親歷者 ,而且目前幾乎不能拿姦夫淫婦怎麼樣,丟了家庭,丟了財產,是那麼悲慘,那麼無助。
山上,只是旁觀者;山下,卻要親歷俗世。山下的世界,確實比山上更加復雜;
戲里,只是旁觀者;戲外,卻要親歷悲劇。戲外的世界,簡直比戲里更加慘痛。
何安下,山上山下,戲里戲外,何處才能安下?
電影很爛,現實更爛。但電影裡面幾句雞湯台詞,確實有一番道理,希望經歷這一切後,現實中的寶強能夠振作起來——
「人生本來就是上山下山」 ——戲里戲外都是修行,這就是人生;
「不擇手段非好漢,不忘初衷真英雄」 ——我們都喜歡那個不忘初衷的寶強;
「人的生日並不光是母親生你的日子,還有很多能令你心境改觀的日子,那也是你的生日」 ——我們不希望看到這種悲劇,但這悲劇也許會讓你新生;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爭斗幾時休,戰火紛飛,輾轉日月蹉跎、緣起緣落,幻緲與熄滅,經歷滄桑」 ——經歷滄桑的你一定更加睿智成熟。
寶強,你至少仍然武功高強,有拍戲的真本事;你還有這么多觀眾支持;最關鍵的是,你還是那個你,朴實真誠,為人正直——老實人眼前哪怕吃虧,最終一定會得到好的回報。
何安下, 山上山下,戲里戲外 ,何處不能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