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刺蝟的優雅想表達什麼
影片依靠其獨特的兒童敘事視角以及對現代人生存狀況的深刻洞察,自上映以來就在西方電影界引發熱烈的討論和激烈的反響。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少女帕洛瑪試圖以自殺的方式來擺脫自己的荒誕宿命,卻在完成其人生中最後一項壯舉——「拍電影」的過程中遭遇到與她境遇相似的門房夫人勒妮,受其啟發和影響頓悟生命的意義,最終獲得成長的故事。
刺蝟性喜孤獨,用尖銳的刺保護弱小的自己,正如影片中的幾位角色,他們將波瀾的內心世界隱藏在孤寂的外表下,在平凡生活中尋找相似的靈魂世界。「勒妮,帕洛瑪,小津格郎」是三個真正優雅的人。他們相互吸引,彼此理解,超越年齡,超越相貌,超越階層,超越國界。
《刺蝟的優雅》充滿了隱喻,耐人尋味。對於死亡,對於生命,對於愛和優雅。影片以女性成長主義為主題,同時以其獨特的敘事視角、隱喻的諷刺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結構性結局再現了女性在現代社會的真實生活境遇以及女性對自身命運,讓觀眾在短時間的電影呈現中探尋孤獨境遇中生命個體創傷的療救之途,找到在藝術和愛中溫暖豐富生命之徑。
❷ 如何解讀法國電影《刺蝟的優雅》
孤獨而優雅,剋制而情深。
這個世界,像是被大多數人用詞語安全而細致地劃分出了很多類。出於本能,出於被理解,被懂得的渴望,我們總是尋找著和我們帶著同一標簽的彼此。
但社會固化的標准,給一部分人帶來了安全感的同時,同樣,也給另一部分人也帶來了孤獨。
當十多歲的天才少女早慧地參悟生死,並用自己的價值觀恣睢地抵抗這個讓她覺得荒唐的社會時,父母會覺得她需要看醫生。當臃腫粗糙的看門人舉止優雅,語出驚人,甚是擁有大智之感時,來往受過高等教育的優雅夫人卻從未認真與她有過對視。
這個社會匆忙,刻板。對她們來說,更是陌生與堅硬。敏銳的感知力下,是刺骨的無奈。於是,一個想到死,一個想要躲。
那麼,可怕的孤獨到底為何?是生而為人,孑然一身的常態?還是想要訴說時,卻雞同鴨講的無奈。
突然想起一個故事。
在偌大的深海里,有一隻叫Alice的鯨魚,沒有任何同類能夠聽到她的聲音。
沒有家庭,沒有朋友,甚至不屬於任何部落,不得已的安靜與隱匿。
因為它的頻率有52赫茲,而正常鯨魚的頻率只有15~25赫茲。
它的頻率一直是錯的。
不被理解,無從分享,無人同和,是謂孤獨。
高山流水的知音難覓,曲高和寡的悲涼之後,我們總是不禁長出尖銳的刺,抵禦嚴寒,抵制荒謬,抵禦規則,抵制侵蝕。
但人是終究是群居動物,認同感,愛,理解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於是,當小津先生出現後,勒妮的刺開始變得柔軟,她收起了武裝出的尖刻與粗糙,眉眼間開始變得明朗而有力。惺惺相惜的氣息里,兩個人愈來愈近,。而勒妮與帕洛瑪,帕洛瑪與小津,都在這次微震中,以著相同的頻率連接到了彼此。心照不宣的話語,默契十足的厚重安全感,皆因懂得。
勒妮放棄了剋制,在拒絕小津先生的矛盾中,抱著帕洛瑪嚎啕大哭。帕洛瑪也不再漠然,拍攝勒妮時,她的臉上有了少女該有的笑容。
不是刺蝟,只是沒人能聽到自己最柔軟的頻率。
結尾處,勒妮死於突如其來的車禍。意料之中,但鼻尖還是不禁一酸。一瞬間,三個主人公的命運好像從一個制高點極速墜落,一切欣喜,一切溫度,都在這一刻砰然蒸發。
這悲情美學,實在寫實得殘忍。
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便利而簡易。大多數的我們,都急迫地為自己貼上標簽,快速地尋找可以聊以自慰的另一個人。
我們聊品味,聊理想,聊愛好。在速食的精神中選取相同的認知,將審美與情趣架空到一個高點,獲取安全感,消除孤獨,尋找「共感」。
無痛無癢,也難以鮮活。
標准實則是最荒唐的字眼,最柔軟的東西往往隱匿愈深,需要精力去了解,同樣,也需要時間。
不用急於尋求認同,不緊不慢,敏銳而自持,知音是自然而然下的產物。
願我們都能通過自由,找到值得讓我們變得柔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