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著名的輕音樂有哪些
世界知名的輕音樂音樂家和樂隊我知道一些,Bandari,Yanni是我高中的時候接觸到的,當時覺得音樂很了不起,後來就發現了真正的音樂前輩,希臘音樂大師Vangelis,他作過很多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音樂,比如Chariots of fire(火戰車),這支曲子曾獲當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還有他的Conquest of paradise(征服天堂),Theme from Antarctica(這一首是電影南極物語的主題曲),你在電視上一定經常聽到,他的音樂大多數都是電子樂 順便說一下,我不能否認Bandari的音樂成就,不過他們很多曲子都是翻版別人的,比如我剛說到的Chariots of fire James Last的樂隊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輕音樂樂隊之一,他們的Paradiesvogel專輯是絕對的經典,專輯里出過好多我們非常熟悉而且非常經典的音樂,比如A morning in Cornwall,Quiberon,Eisvogel,love bird,nightowl等等,你可以在電驢或者網路搜一下聽聽 被喻為鋼琴詩人的墨西哥鋼琴家Ernesto Cortazar,他有一支曲我第一次聽就愛上了,叫作Our love never dies,網路搜索需要輸入OLND,也就是四個單詞的開頭字母 Kevin Kern只有一首我比較熟悉,你也一定聽過Through the arbor,很美的曲子 還有一個David Foster,他的音樂好像更現代一些 再有就是一些電影配樂大師,我們平時在電視上看到的一些節目的背景音樂,好多都是電影的原聲樂,比如John Barry,代表作有《Somewhere in time》(時光倒流七十年),《Dances with wolves》(與狼共舞),《The scarlet letter》(紅字) James Horner,代表作有《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歲月),《Titanic》 Alan Silvestri,代表作有《Forrest Gump》(阿甘正傳),The mummy(木乃伊)系列 電影《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Oceano》(海上鋼琴師)的義大利鋼琴家Ennio Morricone
❷ 卓別林的麵包芭蕾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世界電影歷史備忘錄
1895年以前
11世紀
科學家們意識到了將一束光透過小孔可以使一個外部的形象在內部顯現出來。
16世紀
雷納多·達·芬奇(義大利)概略地描繪出"黑箱"的概念。"黑箱"出現於歐洲文藝復興前的義大利。它是一個類似鏡頭式的暗箱,裡面射出的光線可以在其對面的牆上形成顛倒的影像。
16世紀中葉一17世紀
1、錢巴蒂斯塔·德拉·波爾塔(義大利)通過"黑箱"放映了一組不長的風光圖畫。
2、阿塔內休斯·基歇爾(德國)發明了他的"魔燈"。這是一種通過蠟燭和透鏡放映畫面的方法。
1824年
彼得·馬克·羅熱(英國)向倫敦的皇家協會提交了名為"關於活動物體的視覺留影原理"的報告。
1826年
約翰·艾爾頓·帕里斯博士發明了"幻影轉盤",即在一圓盤上一面畫有鳥籠,一面畫一隻鳥,旋轉時產生"鳥在籠中"的感覺。
19世紀30年代
1、 約瑟夫·涅普斯和路易斯·達蓋爾(均為法國)發展了照相製版工藝,使被拍下來的影像可以保留在金屬板上。
2、威廉姆·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英國)在紙板上制出了正片。
1832年
1、約瑟夫·普拉圖(比利時)製造出了"詭盤"。這是一隻畫有一系列動作分解圖形的圓盤,圓盤的邊緣有許多齒孔。操作者面對鏡子,把眼睛對准任何一個齒孔,轉動圓盤,可在鏡中看到活動的影像。
2、西蒙·里特·馮·施坦普夫(德國)發明了"圓筒動畫鏡",這是一種與"詭盤"相類似的玩具。
1834年
威廉姆·喬治·霍納(英國)發明了"活動連環畫轉筒"。它在一隻圓筒狀的內環中貼上畫有一系列分解動作的紙片,通過圓筒的旋轉使人看到連續活動的影像。
1839年
達蓋爾(法國)在巴黎展示了銀板照像。
1849年
朗根海姆兄弟在費城試驗成功了玻璃板照像。
1877年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美國)發明了留聲機錄音機。 埃德沃德·穆布里奇(英國)成功地用一組鏡頭拍下了一匹奔馬的分解動作。
1882年
艾蒂安·朱爾斯·馬利(法國)發明了"攝影槍"。
1884年
喬治·伊斯曼(美國)把柯達膠卷投放市場。
1888年
伊斯曼為其在一種賽潞瑤片基上使用的膠片乳劑申請了專利。
1889年
愛迪生實驗室發明了活動電影攝影機。
1891年
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它放映出的影像只能通過一個小孔來窺視。
1893年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製片廠,愛迪生的"黑瑪麗"製片廠在新奧爾良的新澤西建成。
juncc 2007-3-10 07:15
電影的開始(1895--1913)
1895年
1、奧古斯特和路易斯·盧米埃爾(法國)發明了手提式電影放映機。
2、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工人離開盧米埃爾工廠大門》。
3、伍德維爾·萊瑟姆(美國)發明了電影放映機上的膠片控制裝置,解決了影片膠片在運行時發生畫面跳動的現象。
4、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公開放映了電影。
1896年
1 羅伯特·威廉姆,保羅(英國)在英國為電影放映機(Biosoope)取得專利。
2 「敘事電影之父」喬治·梅里愛(法國)開始攝制「幻術」(特技)電影。在其後來的電影生涯中,他不斷對這一想像的王國進行探索。
3、 4月23日,愛迪生(美國)的放映機(Vitascope)在紐約城中的科斯特和比亞爾音樂廳進行了第一次放映活動。
1900--1905年
布萊頓學校在英國建立。它由一群攝影師組成,他們的試驗顯示了鏡頭之間的相互影響可以傳達出不確定的信息。
1900--1910年
出現了數以百計的根據著名舞台劇改編的短故事片。
1902年
1、梅里愛的《登月旅行記》(法國)問世。該片使他獲得了國際性名聲。
2、埃德溫· S·鮑特的《郵遞員的羅曼史》(美國)表明對於電影敘述方式的基本因素逐漸增長的意識。
3、查爾斯·百代(法國)建立起自己的製片廠--百代電影公司。
1903年
1、鮑特的《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美國)顯示了通過電影的剪輯創造出戲劇性和象徵意義的可能性。
2、鮑特的《火車大劫案》(美國)展示出平行剪輯的效果和西部的魅力。
1905年
1、鎳幣影院在匹茲堡開張。這是美國第一家裝備齊全的電影院。
2、第一本行業刊物《觀看與影片目錄》在美國出版。此時,標準的影片長度為一本。
3、塞西爾·赫普沃斯的《被流浪漢所拯救》(英國)使用了一種連續的銀幕運動的方式作為保持故事連續的方法。
4、中國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該片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記錄了京劇《定軍山》的幾個演出片斷。
1906年
在美國,已經發展到近1000家鎳幣影院。
1907年
1、"藝術電影公司"在法國建立。該公司旨在生產具有文化價值的影片。
2、芝加哥建立了第一個城市電影審查委員會。
1908年
1、埃米爾·科爾在法國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動畫片,與此同時,小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在美國開創了動畫事業。
2、百代電影公司(法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帝國,它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影片是美國本土生產影片的兩倍。
1909年
1、35毫米膠片成為國際影片的標准。
2、美國電影工業建立了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以對抗州和市政當局干涉電影的企圖。
3、「電影技巧之父」 D.W.格里菲斯拍出了《囤積小麥》(美國)。該片代表了早期拍攝"辯證電影"的努力。
4、溫莎·麥凱拍了《恐龍格蒂耶》,這是美國第一部重要的動畫片。
5、全美已有了1萬家鎳幣影院。
6、以第一位女演員弗洛倫斯·勞倫斯(《傳記女郎》)在銀幕上使用真實姓名為標志,明星制開始在美國出現。
1911年
1、森圖爾影片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第一家製片廠。
2、賓西法尼亞建立了第一個州立評判委員會,以檢查電影的道德質量。
3、第一個影迷雜志《電影故事雜志》在美國創刊。
4、格里菲斯的影片《戰爭》(美國)問世。這部紀錄片式的故事影片顯示了導演對電影這一媒介日漸成熟的把握。
1912年
1、卡爾·拉莫爾建立了環球影片公司(美國)。
2、阿道夫·朱克爾建立了名演員製片公司(美國)。
3、思里科·瓜佐尼拍攝了《你往何處去?》(義大利)。這部精心攝制的大場面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井奠定了義大利 電影在史詩性影片上的重要地位。
4、路易斯·梅爾坎頓拍攝了《伊麗莎白女王》(法國)。薩拉·貝納爾出演了這部根據舞台劇拍攝的長50分鍾的影片。
1913年
1、斯特蘭·拉伊拍攝了《布拉哥的學生》(德國)。這部表現主義的幻想片成為神秘恐怖電影的雛形。
2、中國生產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導演張石川、鄭正秋。電影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包辦婚姻中所經歷的 一系列繁文褥節。
juncc 2007-3-10 07:17
成長時期之一(1914--1920)
成長時期之一(1914--1920)
1914
1、故事片開始成為電影工業的標准產品。
2、第一座大型影院「濱河劇院」在美國紐約開業。
3、W·W·霍金森建立了派拉蒙影片公司(美國)。
4、查爾斯·卓別林在啟斯東的影片中出現。他在一年中拍攝了35部喜劇片,並創造了"小流浪漢"的形象。
5、著名系列片《保琳歷險記》(法國)問世。蹈爾·懷特在片中擔任女主角。
6、喬瓦尼,帕斯德隆納拍攝了《卡比利亞》(義大利)。這部巨片中華美的服裝引起了全世界的喝彩。
7、弗蘭克·鮑威爾的《那兒有一個傻瓜》(美國)問世。西達·巴拉第一次扮演了「盪婦」的角色,從此,「妖婦」一詞開始進入人們的語言中。
8、麥克·塞納特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長度的喜劇片《蒂利耶被揭穿了的羅曼史》(美國)。
1915年
1、美國最高法院在互助影片公司與俄亥俄州的法律訴訟中判定:電影媒介不享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中關於保護言論自由的條款。
2、美國「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改名為「全國電影審議委員會」。
3、威廉姆·福克斯建立了福克斯影片公司(美國)。
4、托馬斯·英斯在美國開創了「製片廠制度」。
5、西席· B·第密爾拍攝了《欺騙》(美國)。這是一部精緻的關於犯罪、性和犧牲的影片,並用高調攝影表現了心理 的潛流。
6、格里菲斯拍攝了《一個國家的誕生》(美國),這部紀念碑式的、同時引起激烈爭論的影片長達近3個小時,它使用了許多以前影片所沒有使用過的方法。
1916年
1、塞繆爾·戈德菲斯和艾德茄·塞爾溫共同建立了戈德溫影片公司(美國)。
2、格里菲斯拍攝了《黨同伐異》(美國)。這部片長超過3小時的影片把四條故事的線索交織在一起,通過復雜的敘事呼 吁著世界的和平與友愛。
3、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拍攝了《死之吻》(瑞典)。他在戲劇性的素材中使用了現代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的閃回來敘 述事情的經過。
1917年
1、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國建立了烏發(UFA)製片廠。
2、卓別林的《安逸街》和《移民》(均為美國)問世。在這兩部影片中,小流浪漢已從最初的漫畫式的形象發展為一個有著悲喜劇效果的富於人性和社會批判色彩的角色。
1918年
1、格里菲斯拍攝了《世界之心》(英國)。影片在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位主人公的表現中,對德國待一種否定態度,獲得了成功的宣傳效果,歐內斯特· 劉別謙拍攝了《卡門》(德國)。這部由"歐洲豪華電影的大師"攝制的影片以異國絢麗奢華的服裝和對性關系的暗示引起了國際影壇的關注。
2、美國的第一部動畫故事片,由麥凱執導的《路西塔尼亞的沉沒》問世。
3、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立"活動影戲部"(後更名為"影片部"),中國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民族電影事業。
1919年
1、蘇聯電影工業國有化。
2、由瑪莉·壁克馥、查爾斯·卓別林、道格拉斯·范朋克和D.W.格里菲斯聯合創辦的聯美公司成立。
3、成套供片法逐漸推廣。
4、阿貝爾·岡斯於-「歐洲的格里菲斯」拍攝了長達3小時的大型巨片《戰爭與和平》。他在影片中把特技、隱喻性的並形象和紀錄片片斷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反戰的主題。
5、格里菲斯的《被摧殘的花》(美國)成功地利用製片廠的環境創造出一種動人的氣氛。
6、莫里茲·斯蒂勒拍攝了《阿爾納先生的寶藏》(瑞典)。這部史詩般的影片真實地再現了16世紀瑞典的歷史風貌。
7、埃里希·馮·施特羅海姆拍攝了《愚昧的丈夫》(美國)。影片精妙而又坦率地表現了富人之間的三角愛情關系,它 也標志著他導演生涯的開始。
8、羅伯特·維納的《卡里加里博士》問世(德國)。這部恐怖的幻想片以一個瘋醫生的故事探索了表現主義的技巧。
1920年
1、喬·布羅姆特和亨利與傑克·科恩共同建立了 CBC影片銷售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的前身)(美國)。
2、列夫·庫里肖夫(蘇聯)在莫斯科建立了他的工作室,並開始探索剪輯技巧。
3、卡爾·鮑澤斯和保爾·威格納拍攝了《泥人哥連》(德國)。影片描寫一個被注入了生命的泥人反對他的創造者的故事,是有重要影響的表現主義影片。
4、西席·第密爾拍攝《為什麼改變了你的妻子》(美國),一部精緻的關於兩性沖突的影片。
juncc 2007-3-10 07:18
成長時期之二(1921--1925)
1921年
1、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美國)問世。這是他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片。該片成為他在商業上最成功的影片。
2、雷克斯·英格拉姆拍攝了《啟示錄四騎士》(美國)。在這部反對戰爭的寓言中,魯道夫·瓦倫蒂諾塑造了一個新型的浪漫偶像,這在當時為他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3、斯特羅海姆拍攝了《愚蠢的竊賊》(美國)。影片以一種現實主義風格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一名美國婦女捲入歐洲上流社會的腐敗和墮落的故事。
4、中國第一批長故事片《閻瑞生》、《紅粉骷髏》和《海誓》問世。
1922年
1、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州已經或正在制定有關法規,以對電影進行管理。
2、美國電影工業組成了「美國電影製片和發行人組織」,並聘請威爾· H·海斯為主席,以改善好萊塢的形象。
3、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美國)問世。這部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非故事片捕捉了一個愛斯基摩人家庭的生活。
4、弗立茨·朗拍攝了《賭博者馬布斯博士》(德國)。影片描繪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社會的圖景。
5、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攝了《諾斯費拉杜》(德國)。影片在實景中拍攝。這部改編自布萊姆·斯托克的《德拉庫拉》的故事的影片雖然並不忠實於原著,但卻第一次把吸血鬼的形象帶給了電影觀眾。
6、中國第一家較有規模的影業公司「明星影業公司」在上海成立。它標志著中國民族電影開始進入發展階段。
7、吉加·維爾托夫拍攝了紀錄片《電影真理報》(蘇聯)。影片通過剪輯把新拍攝的畫面和影片資料結合在一起,分為23個標題,描繪出蘇聯人民生活的真實景象。
1923年
1、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正式注冊。
2、卓別林完成了《巴黎一婦人》(美國)。影片通過一年輕婦女在被人供養的奢侈生活和真正的愛情之間的選擇,顯示出對於愛情題材出色的處理技巧。
3、雷內·克萊爾拍攝了《瘋狂的雷伊》(法國)。這部短片充分利用了電影這一媒介特技的可能性。
4、詹姆斯·克魯茲的《大篷車》(美國)問世。這部描繪美國西部邊境開拓者生活的史詩性影片引起了眾多的模仿者。
5、西席·第密爾拍攝了《十戒》(美國)。這部賣弄視覺技巧和特技的歷史巨片為導演贏得了好萊塢「第一流人物」的名聲。
6、弗立茨·朗拍攝了《尼伯龍根》(德國)。這部分成兩集的風格鋪張的影片強調了這個德國傳奇中的宿命的色彩。
1924年
1、米特一高德溫一梅耶三家電影公司聯合組成了米高梅電影公司(美國)。
2、CBC影片銷售公司變成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美國)。
3、雷內·克萊爾拍攝了《幕間休息》(法國)。影片運用特技和荒誕的動作對現實進行了嘲諷。
4、約翰·福特拍攝了《鐵騎》(美國)。影片以激動人心的動作場面積令人懷戀的環境描繪在西部史詩片中獨樹一幟。 5、費爾南德·萊熱的《機械的芭蕾》(法國)問世。這部先鋒派短片把機械運動的物體與現實生活的片斷並列在一起。 6、保羅·萊尼拍攝了《蠟像館》(德國)。這部表現主義的幻想片把歷史上三個罪惡人物的故事和一位詩人的夢魘聯在一起。
7、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攝了《最卑賤的人》(德國)。這是一部富於創造性並產生重要影響的影片。它利用想像性畫面的技巧展示了人物的主觀心態。
8、斯特爾海姆拍攝了《貪婪》(美國)。影片通過對物慾橫流世界直率的描繪為美國銀幕帶來一種新的現實主義之風。
1925年
1、卓別林的《淘金者》(美國)問世。當片中的小流浪漢最終找到了愛情、幸福和財富而喪失了自己的個性時,導演所創造的那個悲喜劇的世界獲得了實現。
2、E· A·杜邦拍攝了《雜耍場》(德國)。影片講述了一個嫉妒和謀殺的故事。它以出色的鏡頭運動使主人公痛苦的內心世界得到戲劇化的表現。
3、謝爾蓋·愛森斯坦拍攝了《戰艦波將金號》(蘇聯)。導演所創造的「沖突蒙太奇」理論在這部表現1905年俄國革命的影片中得到了運用。該片對全世界的電影製作者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4、羅伯特·朱利安拍攝了《歌劇院里的幻影》(美國)。朗·錢尼通過這部近10年來最成功的恐怖片爬上了明星寶座。 5、喬治。威廉·帕布斯特拍攝了《沒有歡樂的街》(德國)。這部最沒有浪漫色彩的"街道片"展現了戰後經濟混亂的環境里物質的匱乏和社會的絕望。
6、金·維多拍攝了《大閱兵》(美國)。這部在國際上獲得成功的影片,描繪了一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年輕人的成熟。
juncc 2007-3-10 07:18
有聲時代之一 (1926-1929)
1926年
1、約翰·格里爾遜在對弗拉哈迪的《莫阿納--一部黃金時代的羅曼史》(美國)的評論中創造了「紀錄片」一詞。
2、艾倫·克羅斯蘭拍攝了《唐磺》(美國)。影片率先使用了維它風音響系統為影片配製了背景音樂。
3、巴斯特·基頓拍攝了《將軍》(美國)。這位「偉大的冷麵人」在影片中把插科打渾與對社會的諷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4、阿爾伯特·帕克拍攝了《黑海盜》(美國)。該片是第一部全部使用兩色彩色染印法工藝的故事片。
5、弗謝沃洛德·普多夫金的《母親》(蘇聯)問世。影片把個人命運與群眾運動結合起來,並突出表現了在政治背景中人物性格的發展。
1927年
1、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第一次推出了"學院獎"(奧斯卡獎)。
2、由影片發聲的"有聲電影"第一次在故事片長度的影片序幕中出現。
3、艾倫·克羅斯蘭的《爵士歌王》(美國)問世。第一部帶有音樂和部分對話場面的故事片和觀眾見面。它促使整個電影工業向有聲電影沖擊。
4、阿貝爾·岡斯拍攝了《拿破崙》(法國)。這部長度超過4小時的史詩片由於其技藝的精良而受到高度的贊譽--其中包括使用三塊連接在一起的銀幕同時展示四個場面。
5、弗立茨·朗拍攝了《大都會》(德國)。這部在對建築的描繪上充滿生氣的表現主義影片考察了未來的技術社會。在那裡,科學、工業和勞動者互相沖突的目標導致人類走向毀滅的邊緣。
6、茂瑙拍攝了《日出》(德國)。導演運用運動的鏡頭給予這個三角愛情故事以一種抒情的表現。
7、普多夫金拍攝了《聖彼得堡的末日》(蘇聯)。影片表現了主人公在歷史中的成長和加入革命的經歷。
8、沃爾特·魯特曼拍攝了《柏林--一個大城市的交響曲》(德國)。它通過對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的剪輯捕捉住了柏林的「本質」。
9、約瑟夫·馮·斯登堡拍攝了《底層世界》(美國)。它標志著強盜電影的開始。
10、威廉姆·威爾曼拍出了《翼》(美國)。這部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壯觀的空戰場面的影片獲得了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並為其增添了光彩。
1928年
1、雷電華公司成立(美國)。
2、薩爾瓦多·達利和路易斯·布努艾爾拍攝了《一條叫安達魯的狗》(法國)。這是法國超現實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影片。
3、瓦爾特·迪斯尼拍攝了《汽船威利號》(美國)。這是第一部配有同步音響的動畫片。
4、卡爾·德萊葉完成了《聖女貞德的受難》(法國)。這部影片主要是用特寫拍攝的。它的碎片式的形象的並列拼貼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5、布賴恩·富瓦拍攝了《紐約之光》(美國)。這是第一部全部有對白的故事片。
6、普多夫金拍攝了《亞洲風暴》(蘇聯)。影片描繪了在一場革命風暴中,一位蒙古牧民領導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統治的斗爭。
7、斯約斯特洛姆拍攝了《風》(美國)。影片描寫了一位拓荒的婦女在新的環境中為生存而奮力掙扎,幾乎被風拖人了瘋狂之中。
1929年
1、電影放映的速度標准被規定為每秒24格。
2、隨著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完成,全美共生產了300多部有聲片。
3、在格里爾遜的領導下,英國的電影工作者開始了一個拍攝與社會密切相關的紀錄片運動的10年。這一運動獲得了國際的名聲,並激發了世界各地的導演們。
4、哈里·博蒙特拍攝了《百老匯歌舞》(美國)。這部「百分之百的全歌、全舞、全對白」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並在好萊塢掀起了歌舞片熱潮。
5、亞歷山大·杜甫仁科拍攝了《兵工廠》(蘇聯)。影片以充滿詩意的情調對烏克蘭人民不可摧毀的革命精神進行了歌頌。
6、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拍攝了《訛詐》(英國)。這部英國的第一部有聲片在創造銀幕的懸念中,展示出對音響與畫面的關系敏銳的認識。
7、約瑟夫·桑特利和羅伯特。弗洛里拍攝了《椰子》(美國)。這第一部馬克斯兄弟的影片為銀幕喜劇增添了一種新的荒誕色彩。
8、維爾托夫拍攝了《帶著攝影機的人》(蘇聯)。這是一部生動的關於俄國城市生活的影片,它以對鏡頭和剪輯富於活力的運用表現出具有哲理的主題。
9、金·維多拍攝了《哈利路亞!》(美國)。第一部全部由黑人演出的有聲片。
juncc 2007-3-10 07:19
有聲時代之二 (1930-1933)
1930年
1、布努艾爾拍攝了《黃金時代》(法國)。這部超現實主義的影片在引起騷亂後在巴黎被禁映。
2、讓·谷克多拍攝了《詩人之血》(法國)。這部導演的處女作把超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經驗結合起來,揭示了一個詩人的精神世界。
3、杜甫仁科拍攝了《土地》(蘇聯)。影片對走上集體化的烏克蘭農民為聯合起來而斗爭進行了富於詩意的表現。
4、默文·萊洛埃拍攝了《小愷撒》(美國)。愛德華· G·羅賓遜因在這部對野蠻的暴力進行了非道德的描寫的影片中扮演了一名殘忍的強盜而步人明星的行列。
5、帕布斯特拍攝了《1918年的西部前線》(德國)。這部高度現實主義的反戰影片追蹤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幾名在前線的德國士兵的生活。
6、斯登堡拍攝了《藍天使》(德國)。瑪琳·黛德麗在片中扮演了一個把一位老教授引向墮落與死亡的酒吧歌女,並從此進入了明星行列。
1931年
1、一次上演兩部影片的節目安排法開始出現。
2、托德·布朗寧拍攝了《德拉庫拉》(美國)。貝拉·呂格西在這部經典影片中扮演了他最著名的角色,並引來了眾多的模仿者。
3、克萊爾拍攝了《自由屬於我們》(法國)。影片對剝奪了個人自由和把人變成機器的現代社會進行了嘲諷。
4、弗立茲·朗拍攝了《M》(德國)。他在這部表現精神變態的兒童殺人犯的影片中出色地運用了聲音和畫面的交互作用5、威爾曼拍攝了《公敵》(美國)。這部紀錄片風格的影片描寫了一個出身於下層社會的男孩變成為一個邪惡的殺手的經歷,並使詹姆斯·卡格尼成為明星。
6、詹姆斯·惠爾拍攝了《弗蘭肯斯坦》(美國)。這部改編自瑪麗·謝莉小說的影片藉助於鮑里斯·卡洛夫的表演和傑克·皮爾西的化妝技巧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1932年
1、後期配音技術開始應用。
2、威尼斯電影節開始舉辦。這是這一類型的國際電影節中的第一個。
3、布朗寧拍攝了《畸形人》(美國)。這部引起爭議的離奇的影片講述的是馬戲團里的一群畸形人由於受到那些「正常」人的欺騙,而對他們進行復仇的故事。
4、迪斯尼拍攝了《花與樹》(美國)。它在動畫片中第一次運用了三色染印法工藝。
5、霍華德·霍克斯拍攝了《疤臉大盜》(美國)。這部充滿暴力的強盜片引起了對其殘暴場景的抗議。
6、萊洛埃拍攝了《我是一個越獄犯》(美國)。這部以喬治亞州為背景拍攝的影片揭露了美國司法制度的不公正,並導致了喬治亞州在此方面的改革。
7、劉別謙拍攝了《天堂里的煩惱》(美國)。該片以著名的「劉別謙方式」在優美和文雅的風格中結束了一個愛情和游戲式的喜劇。
1933年
1、英國電影學院建立。
2、德國電影業被置於納粹的控制之下。
3、勞埃德,培根拍攝了《第42街》(美國)。影片描寫了為一出新歌劇的上演,演、職員們在舞台後做出的巨大努力。由此,巴斯比·伯克利和他整齊劃一、高度風格化的音樂小組把一種新的生活注入了這一類型片之中。
4、梅里安· G·庫伯和厄內斯特· B·舍德塞克拍攝了《金鋼》(美國)。威利斯· O·布萊恩驚人的特技使這部「美人與野獸」的故事片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5、桑頓·弗里蘭拍攝了《飛向格蘭德》(美國)。弗萊德·阿斯泰爾和金格·羅傑斯開始作為搭檔出現,並由此把舞蹈片推向了一個新鈉、優美的境界。
6、亞力山大·柯爾達拍攝了《亨利八世的私人生活》(《英富艷史》,英國)。這部在國際上獲得成功的浪漫歷史片為對這一時期人物的塑造樹立了一個典範。
7、古斯塔夫·馬切蒂拍攝了《 EXTASE》(捷克)。這部早期的色情片經典之作描寫的是一個私通的故事。片中-個裸體游泳的場景引起了觀眾的轟動。
8、讓·維果拍攝了《零分的操行》(法國)。影片通過對聲音自由的運用,把現實的和一種象徵化的意象結合起來,對法國電影產生了重要影響。
9、弗蘭克·卡普拉的《一夜風流》(美國)問世。這部"怪僻喜劇"囊括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以及最佳男女演員獎,並成為類似影片的開端。
10、弗拉哈迪拍攝了《來自阿蘭島的人》(英國)。該片對於遠離愛爾蘭的一個島嶼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為生存進行的斗爭所做的評價引起了爭論。
11、范·戴克拍攝了《瘦人》(美國)。這部深受大眾歡迎的喜劇-神秘片描繪了一對隨緣自適、幽默恢諧、傾心相愛的夫婦,它為電影中的情侶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層面。
12、維里拍攝了《駁船亞特蘭特號》(法國)。在這部描寫感受和愛情在一艘駁船上覺醒的影片中,現實主義被融化在一種詩意的影像之中。
juncc 2007-3-10 07:19
有聲時代之三 (1935-1939)
1935年
1、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影片圖書館開館。
2、福克斯影片公司與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建立了29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美國)。
3、福特拍攝了《告密者》(美國)。這部"反英雄"的影片是最早把聲音的運用與場面的調度精確d地結合在一起的影片之一。
4、羅伯特·馬摩里安拍攝了《浮華世家》(美國)。這是第一部採用了三色染色工藝的長故事片。
5、1935一1951年,新聞片《時代日誌》開始按月攝制上映。該片對新聞電影的攝制和觀眾都具有重大的影響。
6、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中國)在莫斯科國際電影展上獲得榮譽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故事影片。
1936年
1、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資料館——法國電影資料館建立。
2、卡普拉拍攝了《第茲先生進城》(美國)。這部最受歡迎的夢幻式影片,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對於腐敗和犬儒主義的勝利。
3、卓別林拍攝了《摩登時代》(美國)。影片對於技術對人類生存條件的影響進行了諷刺。
❸ 有哪些好聽的世界名曲
1、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土耳其進行曲》為奧地利音樂家莫扎特的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KV.331)的第三樂章,又稱為 Alla Turca(土耳其風迴旋曲)。於1778年間在慕尼黑或維也納所作。
(3)世界民族電影音樂擴展閱讀:
1、世界名曲擁有動人心弦的旋律,有的影響著音樂的走向,還有的則表現出作曲家獨特的人格,當然也有這三者都具備的樂曲。無論如何它們都經歷了時間的檢驗。這些樂曲具有的廣泛性,以至於在你不經意間就已經聽過,但是當你細細品味這些旋律時你會發現另外一個世界。
2、近百年來因為歷史的進步,音樂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歐洲音樂因其完整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表現力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和效仿,浪漫主義後期也出現了富有民族特色、宣揚民族個性的民族音樂。
3、進入新的世紀後,一大批現代主義音樂派別也登上舞台,走進人們的視野。
❹ 有沒有好聽的愛爾蘭歌曲
50首愛爾蘭歌曲 製作人: JANE 歌曲鏈接: 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2315812 曲目列表: 1 What Can I Do -- The Corrs 愛爾蘭民謠的純朴、干凈,同時融入了現代流行音樂元素,這使The Corrs在愛爾蘭乃至全世界的流行音樂組合中獨樹一幟.」 2 When You're Gone -- The Cranberries 「90年代初,在The Corrs、Boyzone還未成立前,談起愛爾蘭的流行樂隊,除了U2外最著名的莫過於The Cranberries(愛爾蘭小紅莓又稱卡百利)了,樂隊主唱Dolores O'Riordan那充滿激情、高昂的嗓音至今在流行樂壇中無人可比。當年王菲在「夢中人」所用的唱法就是完全模仿Dolores在「Dream」中的唱腔,那種把舌頭捲起來、向後拉長聲音的唱法曾讓前者在當時大出風頭,以至於今天不少歌手(包括王菲自己)依舊在仿照這種獨特的唱腔。」 3 The Blower's Daughte... -- Damien Rice 「一位游移在都市吟唱的詩人歌手,帶出最簡單自然的生命樂章,感動渲染清新脫俗且優雅氣質的魅力存在,他釋放出的單純音符,C9 +* 讓城市每個角落的寂寞靈魂, 在Damien Rice歌曲中找到溫暖依歸。」 4 There Were Roses -- Cara Dillon 「她出生於1975年,來自一個愛爾蘭傳統音樂世家。她的聲音如此清透美麗而極具風格. Cara Dillon來自愛爾蘭,來自那個國徽里有豎琴的國度。這是一個兢兢業業投身於純粹音樂的女歌手,一個婉轉低回地哼唱著憂傷與蒼涼的女孩,一個隨心所欲 轟動歐洲的天才。《邦尼,邦尼》是Cara一首反戰題材的歌曲,選自專輯《甜蜜的自由》(Sweet Liberty)。雖然同樣充斥著愛爾蘭民族音樂的音符、同樣是對家鄉的眷戀,與《克雷吉山》(CraigieHill)的雋永悠揚不一樣的是,歌中冷淡 清透的嗓音浸徹心肺,難掩對即將來到的征戰的無奈與憂心。 Cara Dillon憑借她震撼人心的表演和成熟迷人的聲音贏得了整個國家觀眾的心,以及其他幾個國家的觀眾,因為她的表演能穿越國界,文化和語言。」 5 Lille -- Lisa Hannigan 「當這個愛爾蘭女孩順著大提琴開唱,或是干凈純美的高音,或是神經質般的顫音。 的確美的令人心醉。 這個聲音聽了讓人非常舒服。不是很甜,甚至有一點點的沙啞,但一點都不沉悶。讓我想到了Regina Spektor,但是卻陽光很多,多了些Folk。」 6 Love Is Pleasing -- Karan Casey 「Karan Casey 是愛爾蘭最優秀的歌手之一,小時候在教堂合唱團演唱的經歷為她在聲樂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順利地進入皇家愛爾蘭音樂學院深造,接著移民到美國紐約,她開始運用豐富的演唱技巧來完美地詮釋愛爾蘭傳統民謠。」 7 Moorlough Shore -- The Corrs 「Jean Corr編曲和樂隊的努力重新演繹了傳統的愛爾蘭歌曲。此外,製作人還在專輯中加入了一些電子和傳統混合的曲目。」 8 If Tomorrow Never Co... -- Ronan Keating 「Ronan Keating. 愛爾蘭歌手羅南·基廷18歲初次登場台。在十年之後的今天,他仍然出現在公眾面前。他的歌曲「活得精彩」、「永遠有多遠」、「我們擁有今晚」和「如果明天不再來」都已成為經典作品。」 9 Animal Instinct -- The Cranberries 「The Cranberries自然不綴飾的音樂風格.」 10 Like Only A Woman Ca... -- Brian Mcfadden 「昔日的流行偶像,今日的實力歌手,「愛爾蘭之子」成熟穩健的音樂風范,令人刮目相看。曾是紅極一時的偶像天團「西城男孩(Westlife) 」一員的布萊恩,外型溫文爾雅,是團員中最具貴族氣質的金發男孩。然而堅強的演唱功力與獨到的音樂想法,讓他超越其它團員,率先單飛出輯,首張單飛專輯【Irish Son】是一張充滿音樂性並且將布萊恩的嗓音發揮至極的心血力作。 偶像要轉型,本就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但凡事音樂擺第一的布萊恩,硬是轉得徹底。首支單曲「做自己Real To Me」,不僅親自動筆,寫下自我最真的情感,加上恣意流暢的吉他弦律,與布萊恩成熟感性的真摯嗓音,一推出立刻奪下全英金榜冠軍寶座,無怪乎傳媒一致預言布萊恩將是:「另一位布萊恩,布萊恩亞當斯(Bryan Adams)的唯一接班人」。隨著首支單曲的成功,第二波專輯同名主打「Irish Son」也蓄勢待發,輕松結合活力熱情與真摯抒情的曲風,幽默的手法讓人不愛也難。」 11 The Shores of the Sw... -- Phil Coulter 「Phil Coulter(菲爾柯爾特)無論在製作、曲子創作或表演上,皆創下無數的專輯及百萬銷售量,廣受歡迎。無法仿效的鋼琴演奏方式,絢爛的演出,榮獲至少6白金成績,連美國總統柯林頓都親自為Phil祝賀,其音樂為作曲表演者樹立一種無可抹滅的典範。他的音樂源自於對家鄉的熱情,盡管在Phil往後的日子裡,嘗盡生命中摯愛親人相繼離他遠去的哀痛,他仍樂觀的體驗著「生命中的某種失去並非決然,其實在你靈魂深處仍著實存在著。」 有著這樣人生的情感經歷,《Lake of Shadows》(湖影)的曲目正如題目一樣,帶給你傍晚寂寞湖畔最值得回憶的浪漫、溫馨、惆悵、迷人的心靈最深處的傷感心情,因為Coulter是在用心詮釋著生命的腳步。 愛爾蘭著名女演員(Roma Downey)、愛爾蘭著名女歌星(Liam Neeson、Sinead O'Connor)傾情聯袂其中個別一兩首曲目,極恬淡輕柔舒緩的唯美女聲在鋼琴的伴奏下煥發出更加撩人的情懷,使人陶醉無限。」 12 Dark as a Dungeon -- The Chieftains 「愛爾蘭酋長樂隊(The Chieftains)作為最著名的傳統愛爾蘭音樂的闡述者而在國際上被廣為尊崇。《休斯敦郵報》曾宣稱:「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種比酋長樂隊所作的音樂更美妙的聲音,那我還從未聽聞。」」 13 Dangerous Dance -- Dolores Keane 「歌曲選自 由Hearts Of Space公司出版的最新一輯的Celtic Woman 3 - The Irish 愛爾蘭之夢,匯編了當代12位傑出的凱爾特天女,以歌聲為我們演繹最優美的凱爾特音樂,從傳統的凱爾特民謠到爵士,時而精靈般空靈,時而宗教般神秘,時而少女般純真快樂,時而又如貴族般典雅。美麗的凱爾特女聲已成為現代音樂的一枝獨秀,含蓄優美地吐露芬芳,讓我們在飄逸的歌聲中領略愛爾蘭文化的浪漫情懷。」 14 You're In My Love -- Sinead Lohan 「金魚的記憶只有3妙,在魚缸里遊了一圈之後,它們又面對嶄新的世界,這就和人類一樣,當我們每次追入愛河時,總覺得那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那是那那麼的棒,如此的與眾不同。 人類是健忘的,每一秒都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隨時可以忘記上一秒的給內心帶來的痛苦或快樂,並以嶄新的態度去迎接下一次快樂或傷痛的到來... 需要多少時間去欣賞一張專輯,因人而定,幾秒到幾個世紀,但同樣的音符在耳邊響起的時候,我們會不會記起過去的時光,還是像金魚一樣,只需3秒鍾,重獲新生。 一張風格多樣的專輯民謠、爵士、搖滾、流行、拉丁,相信會給你帶來不同的感受。如同Goldfish Memory Philosophy 的結尾:「Wow,It's great!It's differert」」 15 Brown Eyed Girl -- Brian Kennedy 「有性感純凈的天籟男聲。」 16 Amarantine -- Enya 「恩雅的音樂是天地間最美的心靈對話, 她從大地、星空、水影、明月、樹叢之間投射出不朽的古老傳奇, 映照著愛與夢想滿溢的人生, 全球4400萬張專輯銷售, 恩雅詩情美感的旋律激發了無數急需翱翔的思緒。」 17 Impossibly Beautiful -- Julie Feeney 「作為一個能夠演奏多種樂器的藝人,Feeney在《13 Songs》中使用了11種樂器,包括鍵盤、中音雷高德笛、高音雷高德笛、小風琴、手風琴、小提琴、鍵琴、口風琴和木琴。然而這並不是這張專輯的精華所在,援引2005年9月5日的《Times》愛爾蘭版的話「讓人印象最深的是Aching這首歌中Julie在呼吸極限的28秒鍾延續的空靈的美妙嗓音。」這張專輯被評為4顆星作品。 最終,《斯萊戈旅行者》也同樣注意到了她的嗓音:「顯然,Feeney最引人矚目的音樂天賦是她的嗓音。帶著點點反叛,她唱出了孩子般的好奇(《Judas》),也唱出了性感和狂野(《Under My Skin》)。專輯開篇便是3首高音作品之一的《Aching》。Julie唱到『I'm aching for you』,雖然整首歌就出現過3次,但是每一次都能夠持續20到28秒,這顯然是強於其他歌手的地方。」*」 18 How Sweet the Tune -- Frances Black 「獨特唱腔,唱出歌曲的另一番情意。Frances Black 的齒音和咬字的准確性達到驚人的程度,錄音之清晰,透明度之高,使人震驚,音場定位無懈可擊,是發燒女聲典範之作。」 19 Wild Wind -- Kate Power, 「作為非常奇特的一種民族音樂,具有獨特的個性,可以稱為民族音樂,卻不同於南美或者非洲部落的粗狂和可見的線條。過去,曾經有過凱爾特音樂敗落而消失的境地,但是,這種古老的音樂憑借其本身的細膩和豐富的音樂內涵,配合著新世紀的清新風格和配樂手法,二者完美的結合創造出凱爾特音樂的全新世紀,無論是在電影中,或者在劇場里,抑或在音樂作品中,到處可以看到他們的全新而充滿活力的身影。的確,這種音樂,雖然還是傳統的樂器,風笛,提親,鼓為主,但是,全新的後台配樂已經不一樣,不再是苦澀那以消化了。但是,流行,通俗和類似化的細菌也在開始慢慢的吞噬著這種音樂元素,或許世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完美和圓滿吧!」 20 Apple of My Eye -- Dolores O'Riordan 「風格一如 The Cranberries 晚期的延續,編曲郎朗上口,歌詞很符合她現在的生活,充滿著母性的光輝,招牌式的嗓音依舊清冽堅強,除了處處依舊以吉他為主線,還加了不少風暴式的旋律金屬,平穩時靈氣飄逸,高潮時大氣磅礴,完全的情之所至,沒有絲毫矯飾的成份。」 21 Bantry Girl's Lament -- Joanie Madden 「愛爾蘭六孔哨笛大師 Joanie Madden 於1965年生於紐約;她的父母是愛爾蘭移民,一開始她學習小提琴和鋼琴,但是只有六孔哨笛才能引起她的興趣。當她十幾歲時就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六孔哨笛演奏者了,到1984年她贏得了全愛爾蘭的六孔哨笛錦標賽的最高獎,而以前還從來沒有一個美國人得此殊榮。」 22 Easy on the Eye -- Gemma Hayes 「這個美麗的愛爾蘭民謠女歌手的歌倒很不像那個國家給人的一貫感覺,不是空靈的The Cranberries,也不是甜美的The Corrs,更不是清澈的Cara Dillon,我覺得似乎一些英國的女民謠都沒有這么中規. MV里Gemma彈吉他的樣子很是美麗,穿衣打扮的風格特別讓人喜歡,簡單的吉他民謠風格,生活中的平淡感受,沒有創傷,沒有裝作唯美,Easy on the Eye甚至像鄉村民謠,像藍天白雲下的公路,口琴的舒緩讓人在黑里也能感覺到那副景象,這首歌後半部分是一支鋼琴伴奏的隱藏曲,也十分動聽。」 23 Guardian Angel (Chri... -- Declan Galbraith 「天使一般純凈的歌聲,唱出了孩子們對於美好世界的柔性訴求,比起一些動不動走上街頭、口出惡言的青少年,真的是可愛得太多了。而當我們聽著DEC的歌聲,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想起三十多年前的麥可傑克森」 24 I'm a Man You Don't ... -- The Pogues 「The Pogues的音樂保有濃厚的愛爾蘭傳統曲調或稱凱爾特人獨特的音樂風格。 但若要說The Pogues是愛爾蘭的民謠團卻又失之偏頗, 因為這群人乃出身地下俱樂部,奉Punk為圭臬, 所以The Pogues在音樂上可說是Punk與愛爾蘭音樂的結合, 在80年代的非主流浪潮中,算是特殊的一種音樂混合風格。」 25 Someday -- Chlo�0�5 Agnew 「以她獨特的嗓音詮釋此首輕柔、甘甜的歌曲,能讓人自然而然的從內心深處湧起一股溫暖的懷舊感。如此純品天籟,如同天堂里才會有的天使之音,純凈而毫無瑕疵,聆之,感覺象是音符長了翅膀,令人忘卻塵囂,溫馨飛入心神嚮往已久的神秘花園。 26 I Will -- Christy Moore 「Christy Moore,愛爾蘭著名老牌民謠歌手,恩雅曾為他伴唱.雖然不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但在愛爾蘭也是深入民心的一位民謠歌手,他的聲音一如愛爾蘭人民一樣純朴。」 27 The Water Is Wide -- Niamh Parsons 「摯愛、憧憬與祈禱的經典之曲訴盡了凱爾特最教人動心迷戀的音樂氛圍;也唯有愛爾蘭/凱爾特這般豐富悠久的歷史背景,才能讓經過歲月洗練,擷採人文精髓的文字與音符彼此間覓尋到最貼切的相嵌之處,如陽光與花朵般地相互輝映,綻放出最完美無瑕的光芒,亙古流傳永不褪色。」 28 Daily Growing [Song] -- Altan 「Altan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愛爾蘭音樂的守衛者,他們的傳統歌曲大都以蓋爾語來演繹。他們的音樂緊貼著他們民族的傳統根源。他們堅定不移地堅持傳統路線,忠誠於他們的傳統音樂與根源,並將原汁原味的愛爾蘭音樂之美展現在聽者面前。正如樂隊靈魂人物Frankie所說的那樣: 29 Planets -- Kate Rusby 「民謠女歌手Kate Rusby從出生起就住在南約克郡的巴恩斯利,並且是在一個音樂世家長大的。 她的父母有一個同樂會式的舞蹈團體,在她兒時,父母就將英國民謠介紹給了她。然後她就同姐姐Emma一起加入那個同樂會,偶爾唱一些和聲,演奏小提琴。12歲時,她成為了吉他主奏。」 30 Down by the Sally Ga... -- Celtic Woman 她們融合了莎拉布萊曼、美聲男伶、恩雅、居爾特男高音、易希等人特色,結合了新世紀、古典、傳統居爾特樂風與愛爾蘭一派如大河之舞(Riverdance)、舞王 (Lord of the Dance)及(Feet of Flames)火焰之舞等的音樂戲劇式演出風格,為全球樂迷創造了視聽雙效的全新選擇。」 31 Eist Do Bheal -- Sinead Lohan 「洋溢著女性柔美的特質與細膩溫暖的聲音之美,聽著它彷彿能看到從那遠得不能再遠的遙遠國度輾轉而來的異域風情。而這來自天使的精彩音樂,亦猶如飛鳥的翅膀,帶你穿越時間的迴廊,還原你的清澈透明。」 32 Star of The County D... -- Sheoda 「洋溢著女性柔美的特質與細膩溫暖的聲音之美,滿布愛爾蘭凱爾特優美、如詩,盪氣回腸的音樂色彩與聆聽性。」 33 Absent Friends: Abse... -- Lúnasa 「不同於其它改革派樂隊,將非洲或者是亞洲的韻律同凱爾特結合在一起,Lunasa堅持以傳統的凱爾特樂器為核心,演奏出淳樸之極的凱爾特歌謠。幾個現代人賦予Lunasa的,是凱爾特的意義所在,這正是聽到Lunasa,讓人聯想到老牌凱爾特藝人的原因之一。」 34 Old Soul -- Thea Gilmore 35 You Were Meant for M... -- Bellefire 「來自愛爾蘭的西岸的姐妹Cathy Newell (21歲)和Ciara Newell (20歲),再加上出身於愛爾蘭音樂溫床Sligo的Kelly Kilfeather (24歲),組成了這隊讓人眼前一亮的愛爾蘭三人少女組合——Bellefire。剛出道是,人們常把她們與The Corrs (可兒樂隊)相提並論。她們既有天分又有才華,且明亮照人,是當今樂壇上難得一間的實力偶像派組合。」 36 Ciara -- Luka Bloom 「現代民謠歌手中,有像John Denver一樣為靜的鄉村生活而吟唱,有Dylan式的抗議詩篇,有Simon&Garfunkel式朦朧內斂的個人抒情,也有Leonerd Cohen死氣沉沉的低調詩歌,Luka Bloom也謳歌愛爾蘭的秀麗山川,關注現代人的種種問題,當然也有深刻的內心抒情,但與其他民謠歌手不同的是,Luka Bloom的胸中有一顆躁動不安的愛爾蘭靈魂,我喜歡愛爾蘭歌手,總覺得愛爾蘭歌手常常接近著火與冰兩種極端的氣質,像U2、像Sinead o'connor,就結合了冰的幽冷與火的滾燙。而在Luka Bloom的靈魂里,彷彿永遠燃燒著炙熱的火焰,這火焰透過他的歌聲顯露出來,能把聽者同時也把他自己灼傷。即使他唱寧靜的、近似於傳統民歌的歌謠之時,也藏匿不住其中的抑鬱蒼涼。除了他的嗓聲,值得一提的是他手中的吉他,發出的是間於木吉他和電吉他之間的讓人懷疑的音色,撥弦悠遠凝重,掃弦聲激烈暴虐,AMG稱他的吉他音色為「electro-acoustic」。」 37 In the Mist -- Paul Machlis 「彷彿陣陣飄灑的稀雨,清涼的鋼琴,悠揚的風笛……凱爾特的神秘在清冽的旋律中蕩漾。濕漉漉的石板路泛著微微的光澤,空中有屬於森林的清甜氣息,還有那些晶瑩剔透的水珠。喧囂在此刻消失的無影無蹤…… 非常好的凱爾特音樂唱片。輕靈、音調優美的鋼琴在風笛、小提琴、口哨等的配合下,把愛爾蘭叢林中的美景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Paul Machlis對於器樂原音之美的堅持,總能使他的作品呈現俐落清爽的層次感,特別是在重現山林綠意的領域裡。」 38 Pieces of You -- Bellefire 「流淌著讓人久聽不厭的流行旋律,現代與古典的和諧結合。」 39 Johnny's Gone for a ... -- Solas 「Solas在愛爾蘭傳統民謠樂隊中和 Lúnasa 一樣都是一線當紅的樂隊,受到世界上無數樂迷的追捧。Solas 蓋爾語意義為「光」的意思,根據記憶中的詞源,sola和lúna分別為「太陽」和「月亮」的意思,真是有意思的兩支樂隊,音樂造詣都很高。Solas 和 Lúnasa 的音樂動感十足,都屬於傳統音樂,擅長器樂演奏;與 Lúnasa 出色的純演奏略有不同,除演奏好外,優秀的民謠女聲也是 Solas 的強項(男聲也是不錯的,只是相對而言女聲更出彩而已」 40 Never Meant to Be -- Samantha Mumba 「Mumba於1983.Jan.18出生.是個非洲裔的愛爾蘭女歌手.她父親因為尚比亞脫離英聯邦後動亂不斷而移居到愛爾蘭..Mumba是2002年FHM評選的FHM's Sexiest Girls of 2002 第85位,Mumba的第一首單曲《gotta tell you》,第一周就打上英國和愛爾蘭流行榜榜首,並進入了Billboard單曲榜的第10位,第二首單曲《baby to baby》模仿David Bowie 1980年的經典ashies to ashes.」 41 Fields of Gold -- Mary Black 「在愛爾蘭音樂熱衷者的眼中,愛爾蘭傳奇人物瑪麗·布萊克一直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女歌手之一。。《舊金山紀事》稱她為「世界上最出色的詮釋歌手之一」。 1987年的《By The Time It Gets Dark》(《夕陽戀人》)又為瑪麗添了些保留曲目,這些由理查得·湯普森和桑迪·丹尼創作的歌曲豐富了愛爾蘭的原創音樂。對於所有的音樂素材,瑪麗·布萊克都進行了獨一無二的處理,把天籟和現實相結合。《電報》稱她的嗓音「祥和又有帶著些許傷感的優美」。」 42 Craigie Hill -- Cara Dillon 「感動愛爾蘭的一首歌」 43 Every Song Is a Cry ... -- Brian Kennedy 「他叫Brian Kennedy,曾經跟前Fairground Attraction的團長Mark E. Nevin搭檔過短命的民謠組合Sweetmouth;也發過幾張僅有家鄉佬把它當成寶,捧成愛爾蘭排行榜冠軍,還頒給他幾座諸如「最佳愛爾蘭男歌手」之類獎項的個人專輯;他有大師如Van Morrison一聽傾心的絕世好嗓.」 44 Johnny I Hardy Knew ... -- Karan Casey 「盡量抑制住自己的情感,但還是被她那獨特的聲線及濃濃的凱爾特氛圍陷得不能自拔。這是一張不需要任何理由傾訴的專輯,因為她的聲音給你以信任、溫暖及無限的寬廣,讓人能找到心靈釋放的棲身之園。」 45 Fare Thee Well a Sto... -- Dolores Keane 「豐富而磁性的嗓音」 46 Full Moon -- Mary Black 「獨特的嗓音」 47 A Perfect Indian -- Sinéad O'Connor 「集才氣、靈氣、狂氣於一身的愛爾蘭女歌手奧康娜(Sinead O'Connor)不僅能寫能編,而且唱腔領域寬廣, 加上愛爾蘭人特有的倔強和靈性,使她成為一位獨具風格的驚世駭俗的搖滾女歌手。」 48 You Belong to Me -- Charlie Landsborough 「Charlie Landsborough一直被當作一個鄉村歌手來看待,但和傳統鄉村的那種固定到似乎連發音、腔調都幾乎一致的味道又有不同,他的音樂來得更民間,敘事體民謠在他的作品中最為常見。」 49 Lies -- Glen Hansard 「Glen Hansard是來自愛爾蘭的唱作人,是70年代出生的人,而Glen Hansard出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如果只說到Glen Hansard,可能太家會有些陌生,但如果說到他的樂隊The Frames,可能就知道是那一位了。優美的獨立流行和愛爾蘭民謠.」 50 Dirty Old Town -- The Pogues 「音樂融合了民謠、朋克和傳統的凱爾特音樂,相當有新意而且悅耳動聽。由以上樂器配置不難發現The Pogues的音樂保有濃厚的愛爾蘭傳統曲調或稱居爾特人獨特的音樂風格。。但若要說The Pogues是愛爾蘭的民謠團卻又失之偏頗,因為這群人乃出身地下俱樂部,奉龐克為圭臬,所以The Pogues在音樂上可說是龐克與愛爾蘭音樂的結合,八○年代的非主流浪潮中,算是特殊的一種音樂混合風格。」
❺ 世界各國民歌一覽
除了我們熟悉的國內各地民歌以外,在世界上也有許多國家的民歌閃耀著他們獨特的光芒。接下來我就帶領大家來看看世界各國民歌的特點及代表作。
世界各國民歌:英國民歌
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人口的80%是英格蘭人,還有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歷史上英國和愛爾蘭曾居住著凱爾特、朱特、盎格魯、撤克遜和諾曼等民族,國世紀時法國北部某些地區也曾轄屬於英國。愛爾蘭獨立後,英國與愛爾蘭仍有不少微妙聯系,因此英國音樂文化較為復雜。英國民歌是七聲自然調式,還有很多是五聲音階的調式,曲調具有哀愁傷感的特色。英國的民間鄉土音樂還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風俗習慣和基督相結合垢特色,有聖誕頌歌“凱羅爾”和在節日里圍著花柱跳舞的摩里斯舞曲。I
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的民間音樂獨具特徵,以至一直吸引著像海頓、貝多芬、格林卡等許多卓越的音樂家對這些民間音樂的興趣。在英國、蘇格蘭的民間音樂中,敘事體裁有著重要意義,蘇格蘭民間音樂的特點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調式,旋律豐富,節奏明顯。愛爾蘭民間音樂的調式是採用七聲自然調式為基礎的,其中五聲音階的因素明顯突出。愛爾蘭民歌中有很多獨特的五拍子和拍子節奏,從中可看到古老說唱所留下的痕跡。
作品賞析:《友誼地久天長》
這首民歌是蘇格蘭民歌中的佳作,由於這個曲子出現在美國40年代影片《魂斷藍橋》里,使這首歌曲在世界范圍內已家喻戶曉。這首歌還有一個名字叫《一路平安》,人們習慣在和朋友告別時演唱這支歌。這首歌的歌詞是由18世紀蘇格蘭著名的詩人羅伯特•彭斯根據原蘇格蘭古老民歌《過去的好時光》而寫的。歌曲為2/4拍,採用典型的蘇格蘭五聲調式寫成。歌曲分為AB兩段,前八小節是A段,B段是副歌部分,歌曲結構規整,節奏鮮明,其特點是以附點的節奏型貫穿全曲。這首歌曲的旋律優美婉轉,情感豐富,歌詞純朴自然,深切感人,歌曲還通過副段重復的歌詞,更加渲染了分別時依戀不舍和分別後思戀之情的氣氛,此歌唱出友誼地久天長的主題。這首歌還有三拍子的記譜,電影《魂斷藍橋》中就是以三拍子的圓舞曲出現的。
世界各國民歌:義大利民歌
義大利人的性格熱情豪放,喜歡歌唱,義大利的音樂有著悠久的傳統,也是美聲唱法的發源地。義大利民歌美麗動人,豐富多彩,按地區可分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區。南部的民歌特點是曲調清晰,採用小調式,節奏自由,曲調高亢。北部曲調以三和弦的和弦音為主,調式為大調和小調,曲調華麗而富於裝飾性,常常有加復調的合唱,節奏型嚴格,多為分節歌形式。中部地區的民歌曲調華麗,富於裝飾,節奏有嚴格的和自由的兩種,撒丁地區的民歌有復雜的多聲部結構的四重唱,歌唱以領唱開始,其它聲部只唱襯詞,歌手嗓音深沉,曲調華麗,多裝飾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風格。
義大利民歌的種類有:船歌、戀歌、牧歌、敘事歌、情歌、小夜曲、飲酒歌等,義大利民歌流利生動,極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作品賞析:《桑塔•露琪亞》
這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船歌”。船歌是一種聲樂體裁,在義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亞》是一首由義大利作曲家科特勞按民族風格創作的歌曲,這首歌採用了3/8拍的節奏,突出了船歌的特點,給人以一種水面上起伏晃動的感覺。歌曲採用了大調式音階,用分節歌形式寫成。這首歌配有伴奏,適合於用吉它伴奏,傳說桑塔•露琪亞是一個女神的名字,她是美麗幸福的象徵。桑塔•露琪亞是首愛情歌曲,歌曲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和呼喚愛情的主題。這首歌的節奏充滿活力,旋律優美婉轉,歌調和唱詞結合緊密,是一首美麗動人的歌曲。它受到世界各國聽眾的喜愛,也是男高音歌者喜歡的曲目之一,可謂“雅俗共賞”。
世界各國民歌:日本民歌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島國。它與我國隔海相望。日本的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多彩。日本音樂多與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並成為戲劇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如謠曲是古典劇“能劇”的一個要素,義太夫調是大阪木偶戲的音樂,常盤津調、清無調是日本歌舞伎的音樂。日本的民歌同日本人民的勞動、日常生活、宗教祭祀和民間的風俗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映出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日本民歌按體裁可分為10類:田歌、場地歌曲、山歌、海歌、作業歌、路歌、祝賀歌、節日歌、游戲歌、兒歌。`
日本音樂受我國傳統音樂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五聲調式的影響,因此日本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運用五聲音階性質的調式。日本民歌的五聲調式可分為無半音調式和有半音的五聲調式兩種。
如無半音調式有:Sg5M=Z
律調式: 5 6 1 2 3 5 民謠調式: 6 1 2 3 5
有半音調式的有:
都節調式: 3 4 6 7 1 3 琉球調式: 1 3 4 5 7 1 作品賞析
《拉網小調》
顧名思義,《拉網小調》是日本漁民的拉網號子。日本周圍環海,國土又呈四個大島和若干小島,漁業發達。漁民在海上捕魚是跟大海及風浪搏鬥,有捕獲魚群的喜悅,也有許多風險,這種生活使他們性格堅毅豪邁,也對命運把握不定,所以難免又有些迷信色彩。這首歌的實際內容並不多,但生動地體現了海上漁民的生活情景。大量的虛詞、語氣詞、半說半唱的“喊號”表現了拉網時的緊迫節奏。
這首歌在我國也曾廣泛傳唱,有些歌唱家以此歌作為自己的代表曲目。
世界各國民歌:印度尼西亞民歌
在亞洲大陸與澳洲大陸之間,太平洋與印度洋浩瀚遼闊的洋面上,有上萬個大小島嶼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那就是美麗的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印尼是一多民族的國家,共居住著100多個民族,歷史上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都有過經濟、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長期成為荷蘭的殖民地,由於種種原因,印尼音樂的形態多種多樣。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音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中爪哇發展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叫做“佳美蘭”的音樂,印尼人民視加美蘭音樂為國寶,在世界上(特別在西方國家中)也有很大的影響。
佳美蘭音樂使用二種音階。一種叫“斯連德羅”的五聲音階;一種叫“佩洛洛”的七聲音階。印尼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流行於西爪哇的傳統歌曲“鄧邦”。它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歌曲,表現其特定的內容,如愛情、思鄉、道德等,:“鄧邦”的節奏緩慢,曲調一般帶有傷感孤寂的情調。到了近代,在印尼各地流行著一種叫“克龍宗”的歌曲。它是一種受西方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歌曲形式。16世紀,葡萄牙人因戰敗而成為荷蘭人的俘虜,居住爪哇各地,在他們中間傳唱一種叫“法多”的葡萄牙民歌,在印尼人民中流傳,並與佳美蘭音樂和鄧邦歌曲的一些因素融合,從而形成了克龍宗歌曲的風格。著名的《梭羅河》、《椰島之歌》、《莎麗楠蒂》等就是克龍宗歌曲。>)
世界各國民歌:俄羅斯民歌
俄羅斯民歌在世界民間音樂創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論是題材、形式、風格都非常廣泛多樣,而且表現力極為豐富。遼闊的國土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造就了俄羅斯民族特有的豪爽、樂觀,長期的戰爭紛亂又使他們具有強烈的尊嚴感,俄羅斯民歌體現了俄羅斯民族的精神氣質。
歌曲有反映在沙皇殘酷統治下人們奮起斗爭的革命歌曲;有描繪人民樂觀、詼諧性格的游戲歌曲;有表現人民苦難的,音調悠長緩慢帶有憂傷情感的抒情歌曲。悠長緩慢的歌曲氣息寬廣,旋律連綿不斷地展開,歌調中的一個音節往往唱一連串的音;而活潑快速的歌曲,則結構整齊清晰,節拍單純,旋律常常反復多次。
世界各國民歌:朝鮮民歌
朝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古國,長期以來,朝鮮人民在他們美麗的國土上,創作了,許多優美動人的民歌。朝鮮人民喜歡跳舞(長鼓舞是他們非常普及的舞蹈),很多民歌的音調和節奏常常和輕盈飄逸的舞蹈動作緊密結合,節奏多屬於三拍子體系,3/8、3/4、6/8等等。當然這三拍子節奏與朝鮮的語言也有關系,朝鮮語言的重音安排往往形成前長後短或前短後長的節奏型。朝鮮民歌的曲調裝飾音很多,這也是朝鮮歌曲獨特的唱法。它常以滑音、喉音、假音、大小顫音來裝飾曲調,使曲調產生各種不同的變化,形成特殊的民族風格。
世界各國民歌:南斯拉夫民歌
南斯拉夫的民歌有著鮮明的特色,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如塞爾維亞民歌優美流暢,節奏富於彈性;東南部的民歌具有一些阿拉伯和西西里民歌的特點;而科羅地區民歌除了傳統的儀式歌曲外,歌詞和曲調都是即興演唱的。
世界各國民歌:美國民歌
美國民歌成分十分復雜。美國只有200多年的歷史,在2億多人口中,匯集了世界各地域的多種族的民族。在這個民族大熔爐中,其主體部分來自歐洲。所以美國民歌的民族風格就直接受到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法國、匈牙利、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和印第安人等民歌的影響,在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之前,一直居住著印第安人,所謂的美國本土音樂,指的是印第安音樂。印第安音樂常常是單聲部的,節奏比曲調更重要,演唱技巧模仿自然聲,樂器中各種類型的鼓佔主導地位,也用笛、哨等吹奏樂器。由於早期的移民多是因宗教迫害而離開歐洲的清教徒,因此在美國宗教歌曲一直活躍在民俗生活中。宗教民歌有聖誕歌、民間頌歌和黑人的靈歌。
世界各國民歌:羅馬尼亞民歌
羅馬尼亞民歌多種多樣,有敘事歌曲,有愛情歌曲,有舞蹈歌曲,也有各種風俗歌曲。抒情性的和舞蹈性的民歌,常採用分節歌的形式,即多段歌詞唱著同一個曲調。敘事性的民歌則按照古代歌曲的形式,即多段歌詞唱著不同的曲調。
世界各國民歌:拉丁美洲民歌
拉丁美洲各國民歌的風格,是在雙重影響下形成的,一方面是西班牙或葡萄牙民歌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印第安民歌的影響。拉丁美洲的民歌大多節奏鮮明,常常具有探戈、倫巴等舞曲的特點。
世界各國民歌:波蘭民歌
波蘭民歌在歷史上是一個很有藝術靈感的民族,那裡有著很多動人優美的活潑詼諧的民歌。波蘭民歌的節奏靈活而多變化,常常帶有波蘭舞蹈節奏的特點。
世界各國民歌:德國民歌
德國民歌純朴、嚴謹,結構齊整,往往以敘事歌曲為主,大多是許多段歌詞反復演唱著一個短小的曲調。德國民歌的曲調和形式結構總是非常地簡潔而富於概括性,節奏也比較單純,主要的調式是大音階,音域一般比較小。德國人民堅定穩重的性格,鮮明地反映在他們的民歌中,沒有花巧的裝飾,也沒有變幻不定的表情,始終表現著充滿信心的紳士風度。
土世界各國民歌:耳其民歌
土耳其民歌熱情奔放,根據地域的不同,也有許多高原、山野、草原上的民歌。
❻ 推薦!~歐美經典電影音樂 推薦!~
音樂:
1. don't cry--guns n' roses我所認真聽完的第一首搖滾,這首歌曾唱哭了千萬人。總是能夠觸痛了心底最軟的地方,心抽痛著,眼圈紅了,卻沒有眼淚滲出,每多聽一次就多一次的依戀...
2. fade to black--metallic金屬樂隊也有很經典歌曲,我相信國內有好多人都是聽了這首歌的前奏才去學吉他的!METALLICA經典中的經典,也是METALLICA飽受爭議的作品,因為當時有樂迷自殺就是出於這首歌,膽小別聽哦~
3. dreaming my dream--cranberries有著王菲一樣變幻倚儷的唱腔,高雅離開了原本浩渺的蒼穹來到人間,它帶著冷漠的美艷,但又說著人身上的變動和永恆,愛爾蘭的卡百利樂隊就這樣汲取了精靈與傳說的浩渺氣質,溝通了人間和天空的美,把人的故事,愛情,歷史,死亡,社會都融進那飄忽而真切的女聲中...(卡百利,本是蔓聲漿果的藤蔓)
4. dying in the sun--cranberries不斷地重復著放這首歌,簡短迂迴的旋律,簡短迂迴的歌詞。我就平躺在這樣的歌里,暈乎乎的,渴望在陽光下睡死...
5. never grow old--cranberries 最近常聽朋友們說時間過得好快~! 感覺自己在一天一天的虛度光陰! 不由得想起了這支歌~!
6. far away from home--groove coverage德國新晉樂隊,這首歌已被眾多知名DJ譽為當今舞曲最為精華的傳世之作,聽了不下幾百遍了,旋律好的很,女聲好的很...
7.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guns n' roses(「野蠻師姐」主題曲)艾薇兒翻唱的和槍花版的都給人一種爽歪的感覺,當然女生版的更加恬靜,睡覺之前我都要聽的。
8. imagine--john lennon約翰列儂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搖滾樂隊「甲殼蟲」(beatles)的靈魂人物,死於1980年12月8日,是被一名狂熱的歌迷開槍打死的,他的死震驚了世界,他在六十年代吸毒,目無宗教和go-vern-ment,在七十年代致力研究東方宗教和宣揚童話般的愛(有一顆小星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聲音聽來象預言者的祈禱,而歌詞依然是固執的理想,或許列儂所要求的泰國絕對,太過純潔,但作為夢,難道你我就不曾有過嗎?
9. yesterday--beatles這么經典的還說什麼呢,電台點播率已經超過一億次了,沒聽過的太遜了。
10. let it be--beatles昔日創下了榜史紀錄,也是Beatles解散時成員們的心態寫照。有時候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至於結果就讓它Let it be...
11. it's my life--bon jovi我比較早喜歡的一首歌..曾用來做CS的MTV背景音樂。
12. that's why(you go away)--meachael learns to rock半路在一家美發店的門前聽到了that's why (you go away)的鋼琴版!!! 感覺很好,這樣聽起來That's why就更經典了! (放的聲音越大越有感覺哦)
13. you can't say(韓劇"愛上女主播"主題曲)相信大家對這首歌不會感到陌生了哦!!!我是不會歌詞的,但每旋律一起就能體會其中的柔情...
14. yesterday yes a day 溫柔醇厚的聲音,靜靜地用心體會,很舒服的21歲的挪威女孩marlin,自己寫歌自己唱,一首充滿浪漫氣息的法國歌曲,就像愛人在你耳 邊輕輕呢喃,超好聽的...
電影:001 西線無戰事
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具有強烈思想性的作品
電影世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
揭示了慘絕人寰的戰爭實況,擊潰了所謂的「愛國」夢想
002 馬路天使
中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
海派城市市井生活的經典寫照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
003 亂世佳人 ★
好萊塢「第一巨片」
展現著曠世愛情的絕世佳作
奧斯卡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至高點」
004 魂斷藍橋 ★
鏡花水月痴人淚,藍橋愁斷離人腸
戰爭時期一首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
電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愛情悲劇之一
005 公民凱恩
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
反映一個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質世界中的生存狀態
一部純粹的「電影的詩」
006 卡薩布蘭卡 ★
世界電影殿堂中的經典之作
以愛情故事貫穿起來的驚險偵探片
蘊涵著愛國主義的主題和反法西斯激情
007 小城之春
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世界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詩化電影的先河
008 羅生門
挖掘人性丑惡的顛峰之作
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標志著日本電影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009 羅馬假日 ★★
流芳百世的浪漫經典
電影史上愛情文藝片的典範
溫馨浪漫中充滿了藝術的美感
010 後窗
「永遠的驚悚大師」的傑出代表作
一則「看電影」的寓言
一首直指陰暗人心的詩
011 賓虛
一部名垂青史的史詩巨片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滿含著對神的謙恭之感和敬畏之情
012 西區故事
百年經典的主題與現代藝術的融會貫通
美國「街頭歌舞片」的經典之作
一幕「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現代愛情悲劇
013 音樂之聲 ★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014 教父 ★
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
一部最具史詩氣魄的揭露黑社會明爭暗鬥內幕的影片
一幅氣勢恢弘的「社會圖卷」
015 星球大戰
20世紀最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科幻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作品
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016 人證
一部探討人性、人情、人倫的傑作
世界偵探推理片中的精品
開拓了懸疑片的社會深度
017 城南舊事
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近乎一幅寧靜、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
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018 莫扎特
展現一位「並非完人的樂聖」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與惡的沖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
019 芙蓉鎮
「電影泰斗」謝晉的抗鼎之作
表現樂各式人物在歷史面前的真實面目
發出對人性的呼喚和對美好感情的謳歌
020 紅高粱
中國新時期電影創作的新篇章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開始
猶如一聲霹靂,驚醒樂西方人對中國電影所持的蔑視和迷幻
021 十戒
歐洲「道德焦慮電影」的代表作
以探討當代人的道德困惑為主旨的鴻篇巨制
透過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生契約引出滿含悲憫和質疑的精神命題
022 悲情城市
當代台灣誰會的灰色寓言
都會浮士風景中暗喻的安魂曲
一部時代轉換與個人命運緊緊相扣的台灣史詩
023 人鬼情未了 ★
好萊塢道德復興運動的代表作
一幕傑出的愛情悲劇
體現樂超越生死的浪漫柔情
024 與狼共舞 ★
多元化文化在電影史上的成功折射
對美國西進運動的深刻反思
好萊塢歷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
025 情人 ★
一段讓人痛徹心扉的異國之戀
一段大膽、熾烈、郁悶而又無奈的叛逆戀情
一堵無法逾越的經典嘆息之牆
026 沉默的羔羊 ★
美國社會問題片的經典之作
一部令人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的心理分析片
好萊塢最令人激動的恐怖片之一
027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得真實結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
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系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028 霸王別姬 ★
中國電影史上的曠世之作
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眾
一部絢爛、令人陶醉的史詩
029 辛德勒名單 ★
探尋和謳歌在特殊環境中的人性發展軌跡
具有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
深具史詩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緒力量
030 真實的謊言
美國20世紀90年代動作片經典中的經典
特技電影的典範
大陸市場進口好萊塢大片的開始
031 阿甘正傳 ★
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
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著美國的政治和社會史
032 燃情歲月 ★★
一幅波瀾壯闊的美國西部畫卷
一部經典的唯美派電影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話
033 鋼琴課
一個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愛情故事
細膩地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啞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識覺醒的佳作
034 陽光燦爛地日子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的「意外之喜」
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實描繪
標志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035 肖申克的救贖 ★★
一部揭露美國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誼和希望描繪的生命畫卷
蘊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036 獅子王 ★
動物界中「哈姆雷特」
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英語影片
迪斯尼公司的顛峰之作
037 這個殺手不太冷
一部偏重於暴力美學的動作巨片
令人心碎的問題少女與中年殺手的悲劇之戀
滿含繞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038 七宗罪
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心理驚悚片
一幕讓人發狂的人生戲劇
一部具有濃厚哲學意味的警世錄
039 勇敢的心 ★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史詩巨片
一段纏綿而令人盪氣回腸的鐵血柔情
一部悲壯的血淚傳奇
040 廊橋遺夢 ★
一部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片
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
一部本地化思維極強的力作
041 猜火車
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問題電影」
另類影片的經典之作
以寫實主義的基調展示了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狀態
042 泰坦尼克號
電影史上第一昂貴的電影
沉沒之船上永不沉沒的愛情絕唱
一部人類應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043 美麗人生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044 中央車站
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一部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溫情小品
一段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045 楚門的世界
一則荒誕無稽的人生寓言
對惟利是圖、踐踏人權的社會現象的強烈諷刺
有力地批判了「媒體萬能」的價值觀
046 搏擊俱樂部
一則極具顛覆性質的社會生活寓言
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紀末的現代啟示錄
一部以死亡為主題的黑色喜劇
047 花樣年華 ★
無法抗拒而又綺麗無比的東方之美
一個有關於人生的命題、一段互為交織的愛情
一種緊張、神秘、情慾的調子,一場苦了參半的夢
048 一一
一部高水準的社會學寶典
世界現狀的縮影,充滿牧人的奧秘與美感
在冷靜觀世之餘不乏對人的關懷與尊重
049 黑暗中的舞者 ★
北歐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一部影片
一部同現實激烈碰撞的質朴而偉大的音樂劇
一首關於執著信念的贊美詩
050 千與千尋 ★
自我救贖的英雄史詩
重新審視人類生命力的力作
在人與自然的對決中探尋世人活著的力量與理由
❼ 世界民族音樂的發展(包括中外)
由於音樂以聲波振動的非語義性組織結構與人類的情感、意志活動直接同構對應,所以音樂中的意志表現形式起著組織與協調社會成員意志行為的作用,音樂中的情感表現形式承擔著傳達與交流社會成員情感體驗的職能,使音樂常能在某種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或具體的社會交往場合發揮某種帶有實用效益的功能。音樂之所以能作用於人類的生理、心理狀態,其最底層的物質基礎是聲波對聽覺器官的刺激會引起人體內的生理反應(如呼吸、脈搏、血液成分、內分泌、腦電波的變化)以及動作、情緒反應;在此基礎上,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的樂音則以其形態樣式的整體對應於社會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質、階級意識的顯現等等,因而能把這類反應導入意志行為和社會情感的軌道,並最終導入人格、情操的范疇。因此,音樂所喚起的人類理性並不停留在語言符號的、抽象的、精神性層次(如知識領域里的概念體系,道德領域里的律令訓條)上,而已經落實到調動一整套生理活動的、實踐的、物質性的層次上,是一種充滿熱血激情的實踐理性。原始氏族用於圖騰祭祀、慶功禳災的樂舞,就具有這類組織交流功能;在社會發展早期階段滲透在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各種歌曲都有這類實用功能。在漫長的手工業時代,各種勞動號子都以自己特有的節奏、音調、句法協調集體的勞動動作,並起著消除疲勞、鼓舞意志的作用。進行曲和軍歌統一步伐、鼓舞士氣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中國古代有「梁紅玉擊鼓助戰」的故事。各類抒情性的歌曲則以音樂表達與交流情感,使社會成員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鳴,達到一致。各種嚴肅的頌歌、贊歌和儀典音樂表達了社會成員共同的慶祝、歌頌、祝願、憧憬;葬禮上的哀樂和悼歌則表達共同的悲痛哀思。
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對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由於音樂能把千錘百煉、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凝聚呈現為明顯直觀、靈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審美感受能力的同時就給人以教育,不僅對智力開發給予有力的促進(提高聯想、幻想和創造性想像能力,提高抽象思維、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對於外來信息的記憶、反饋能力),而且對各種非智力因素(如自製力、毅力、細心、 專注、 適度)的培養,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種良好素質的塑造,都具有深遠持久的作用。在原始公社時期形成而以後保存在奴隸主子弟教育項目中的「樂」,是音樂發揮其審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樸素的形態;它是古代樂教思想產生的土壤,在古希臘柏拉圖和古中國儒家的政治理想中都包含這一成分。在歐洲,自從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審美教育主張以來,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因素更廣泛發展。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樂學家王光祈也都提出過美育和樂教的主張。在當代生活中,高尚音樂的演出和傳播,是以社會教育形式出現的審美教育活動,它可以對社會成員發生道德倫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如果這些演出和傳播不按照健康的審美理想加以規范,音樂對社會成員行為的塑造將發生反面的效果。萎靡、粗野、醜陋的音樂,只可能導至社會精神生活的貧乏、低級以至於混亂。
音樂還可以提供有教養的娛樂,有文化的休息,通過鬆弛的審美享受來積蓄精神的素養和活力。從原始氏族的集體歌舞,後來的兒童唱遊,到各民族現存的集體歌舞,群眾聚會上表演的歌舞節目,都發揮這樣的功能。通俗輕松的娛樂音樂,在古代社會中常作為宴飲音樂出現,在後工業文明的條件下,則常作為餐廳、茶座、商場、候車室等及其他休息場所的背景音樂來播放,以增強日常生活中的某種情趣。從這種社會功能的反面表現來講,娛樂音樂中格調低下、趣味庸俗的部分可能對人類精神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和腐蝕作用,這是有必要抵制和克服的。
音樂的另一種實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療的手段。無論在古中國或古希臘,還是在中世紀的阿拉伯,都曾有著名的學者醫師用音樂治病,提倡音樂治療。有些民族長期以來保持著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擊樂治療精神抑鬱症的風俗。在工業生產條件下,在一些雜訊很大或過於寂靜的勞動環境中,勞動者特別需要佩戴附有耳機的耳罩,邊勞動邊欣賞音樂,這種文明保健設施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頗有裨益。隨著工業文明走向成熟,音樂治療在近幾十年來已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音樂治療的診所、書刊、協會、專科學校紛紛成立。
音樂能不能表達精神理念,能否在欣賞過程中傳達給人們一些美善的教益,在目前的音樂理論研究中存在著不同認識。個別音樂理論工作者對音樂在表現形象、傳達思想、教化靈魂方面的功能提出了質疑。他們沿用19世紀的奧地利音樂美學家漢斯立克提出的「音樂不可能表現情感」,「音樂的內容就是樂音的運動形式」的觀點,強調音樂「傳達的是一種超乎社會和階層的物質性音響」,認為音樂是沒有社會內容的,無善意、無雅俗,既不可能傳達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影響受眾的思想情操,它就是一連串流動的音響。這種否認音樂的社會功能、背離古往今來音樂研究和實踐的積極成果的看法是十分錯誤的。
音樂是一門特徵鮮明的藝術,它訴諸聽覺器官,主要表現手段是音響。我們研究文藝,既要把握各門藝術的共同規律,又要窺探不同藝術品種的特殊規律。不研究個別,就不可能把握一般。研究具體事物的特殊性,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一切文藝都是人類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這種反映是能動、形象、審美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電影、電視劇、舞蹈……不論哪個藝術門類,不論敘事還是抒情,不論寫人和人的關系還是人和自然的關系,都離不開社會化的人。文學是「人學」,其他姐妹藝術也是「人學」。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文藝的共同反映對象,而反映的手段、途徑、方式、方法則是千差萬別的。正是這種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矛盾統一,構成了絢麗璀璨的文藝景觀。
讓我們上溯歷史源頭回望歷史,從音樂觀念的歷史流變來看一看它與社會內核的深層關系。兩千多年前,哲學家們就提出,音樂起源於摹仿。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說:「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的。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的唱歌。」大名鼎鼎的亞里斯多德力主摹仿說,他認為各種藝術的差別在於摹仿的「媒介」、「對象」和「方式」的不同。古代的摹仿說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色彩,但尚未能科學地揭開音樂的本質。音樂包含摹仿,但主要不是通過摹仿生活中的音響來表現社會生活。古今中外寫月光的樂曲多不勝數,西方有《月光曲》,我國有《春江花月夜》,而月亮是無聲的。如果只能通過再現生活中的音響來表現生活,那麼明月是無法進入音樂的表現范圍的。音樂所表現的不僅是音響世界,而是人的心靈所觸及的大千世界。繪畫通過寫形達到寫神,音樂則無需通過再現達到表現,它可以「直抒胸臆」。作為聽覺藝術,音樂通過什麼途徑來表現社會生活?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又很復雜的問題。
古今中外許多學者把音樂稱為表情藝術。《禮記·樂記》說:「凡音之起,生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說:「對於身體用體育,對於心靈用音樂」。這些說法都觸及到音樂的實質。如果說,狀物和敘事不是音樂的強項,那麼揭示情感和心靈則是它的特長。優秀的音樂作品,總是具有強大的感情沖擊力,使人如痴如醉,心潮起伏。可以這么說,音樂反映生活,主要不是展現生活的外在風貌,而是側重於體現人對生活的感受。馬思聰的《思鄉曲》,寫的是山鄉還是水鄉?這首樂曲主要是體現了人的思鄉之情,它根本不可能也不需要告訴人們家鄉是什麼樣子的。音樂靠什麼手段來抒情?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指出,音樂中的旋律和語言有密切關系,而人的語調和人的思想感情也有密切聯系。已故蘇聯音樂理論家阿薩菲夫系統論述了「音調」問題,對語調—音調—旋律的演變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使音樂界同仁耳目一新。「音調」理論對人們很有啟迪意義,但旋律也不是簡單地在那裡再現人的說話音調。音樂為什麼能夠那麼微妙地表現人的心靈和感情?應當說,在我們面前還有許多「未知王國」。如果說高科技的發展使人類能夠觀察到幾億光年之遙的天體,那麼對於近在身邊的音樂,現有的理論還不能把它的奧秘解釋得一清二楚。這就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艱苦而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說,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真正從音樂藝術的實際出發,找出它的內在規律,揭開它的奧秘。
新中國成立以來,音樂美學在我國逐步形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學者們在梳理古代和外國的思想資料、探討音樂的特殊規律上做了許多工作。新時期以來,音樂專門家們繼續在這個領域進行開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們在糾正指導思想中「左」的錯誤的同時,也初步梳理了機械唯物論對音樂研究的影響。應當承認,機械論對過去的音樂美學研究確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它的主要表現是:無視音樂藝術的特殊性,無視造型藝術和表現藝術的原則區別,把反映論簡單化,把「標題性」當作器樂創作的普遍原則。它不適當地強調音樂的描寫和再現功能,忽視了它的表現和抒情功能。毫無疑問,我們應當繼續防止音樂研究中的簡單化、庸俗化。把反映論的術語簡單地套到音樂研究中去,用解釋造型藝術的一套方法去解釋音樂藝術,不可能真正揭示音樂的本質。
當然音樂不使用概念,不可能通過概念進行推理判斷。但這不能成為否定音樂作品具有思想內涵的理由。概念是語言文字的專利,它只能通過語言文學來表達。除了文學以及涵蓋文學的綜合藝術外,繪畫、雕塑、舞蹈、攝影等,也都是不使用概念的。難道它們都不具有特定的思想內涵?思想感情並非只能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言乃心聲」,音樂也是「心聲」。這個道理是被無數實踐所證明了的。
回顧歷史,面向現實,我們坦然承認,人們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截然不同的感受。這也不能作為否定音樂具有特定內涵的理由。創作和鑒賞之間的矛盾,不但存在於音樂領域,一切文藝領域都存在這種現象。魯迅在談到鑒賞《紅樓夢》時就曾列舉讀者的種種眼光:「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難道因為讀者感受的不同,就可以否定《紅樓夢》的特定思想內涵?難道因為「道學家看見淫」,就可以把《紅樓夢》歸為誨淫之作?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把音樂作為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如果音樂什麼也不能表達,那麼歷史上帶著神聖使命進行創作的進步音樂家,豈不都成了徒勞之徒、自欺欺人之徒?論者也正是這么看待這類作者的。貝多芬因為主張用音樂點燃人類精神的火花,就被嘲弄為「事與願違」,甚至引用他人的話說他「口是心非」。
對於音樂的本質、音樂的特殊規律,應當鼓勵人們敞開思想、各抒己見、大膽探索、大膽爭鳴。對於音樂家要不要有社會責任感,要不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則必須有起碼的共識。因為後者不僅牽涉到思想認識問題,還牽涉到職業道德問題。如果作曲家沒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感,如果社會對於音樂可以根本不問崇高或低俗、有益或有害,那麼我們的音樂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禮記·樂記》說:「樂者,德之華也」。貝多芬說:「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這些都是至理名言,我們應當把它發揚光大。
❽ 世界民族電影節:《薩滿小月》入圍記
文/高高
編輯/席婕寒
很多人對於神秘、難以解釋的事,不是選擇無視就是心存恐懼,薩滿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其實,薩滿也和音樂、繪畫一樣,都是人類和大自然的神聖賜予,用於幫助他人、帶來美好和改變。只要合理使用,心存善念,人人都可以是薩滿。
薩滿以其獨有的神秘,不期然走進了我的電影劇本《薩滿小月》中,並有幸入圍了世界民族電影節,於我個人,這是對薩滿文化的豐厚致敬。感謝王梅老師對劇本的指導和建議,讓劇本走在逐步完善的道路上。
世界民族電影節成立於2002年,致力於推廣國際民族文化主題電影,它以保護民族文化為出發點,以不同語言不同民族背景的電影為溝通渠道,讓觀眾有機會通過環球銀幕了解世界多元的民族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開始醞釀民族題材的劇本時,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薩滿,鮮艷的薩滿服飾,日夜擊鼓跳舞,嘴裡神秘的囈語,不僅給我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更充滿了莫測的神秘,那是留在我兒時記憶中的碎片。
但所有過往,皆浮於表面,為真正了解薩滿文化,我特意翻閱了《薩滿的精神奧秘》《穿越時光的薩滿》《薩滿教女神》等書籍,觀看了《薩滿》《薩滿仙師》等電影。所有種種,均顛覆了我對薩滿的膚淺認知,它不僅是世界宗教歷史中的一個支脈,還是文化體系中的一個獨特現象,它背後所蘊含的信仰和神秘力量,讓人更多地思考宇宙與人之間的神秘連接,那是否是能量與能量之間的交換?
在早期記錄中,薩滿經常被妖魔化、騙子化,把他們說成是黑暗、邪惡的力量,把薩滿描述成「召喚魔鬼和有魔法的惡人」,只因為這些人宣稱自己能通過與神靈進行交流,治癒疾病,對天氣或狩獵進行干預,而且還能預知未來,這些人被稱為薩滿。
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一個居住在石村的女孩——小月的形象跳入了我的腦海,她是薩滿的後代,可因為周圍種種非議和異樣眼光,讓她對自己的薩滿家族充滿了排斥。在人群中,她是孤獨的、沉默的、小心翼翼的,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越來越發現自己與自然界之間有了一些神秘的感知和連接,具有了一些生命難以解釋清楚的神秘感受,她知道那是她作為薩滿的一些基因在作怪。
但是,她仍然選擇無視和逃避,直到現實的際遇和突發事件改變了她。兩個城裡男人為了拍攝抖音短視頻來到她家,小月因無法按期履行合同約定,背負起了巨額債務。無奈,她開始自救,接受生命賦予她的神聖使命,拍攝真實的薩滿文化,不僅走出了自己的心理桎梏,也擺脫了別人設置的牢籠,從排斥到接受,從接受到改變,小月實現了從一名普通人到薩滿傳承人的完美蛻變。
薩滿,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一種歸因,或者是一種寄託,任何為探索生命底色,尋求精神寄託,同時給人以心靈撫慰,帶來人性光輝的文化,都是值得被稱頌、被尊重的。
或許,薩滿文化也是一束光,在黑暗的盡頭,它是一種選擇。只要我們懷著對世界對一切敞開的心胸,在向善的路上,人皆可以是薩滿。
高高:編劇,小說寫作者,出版紀實體書籍《風雨高中路》,電影劇本《顧小米也有春天》入圍美國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世界民族電影節和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
❾ 十大背景音樂是什麼
十大背景音樂:《Sheismysin》,《TheDawn》,《TheMass》,《Hero』sTheme》,《BeethovenVirus》,《He』saPirate》,《RockHouseJail》,《出埃及記》,《天地孤影任我行》,《1492ConquestofParadise》。
特別推薦以下三首:
1、《天地孤影任我行》。
《出埃及記》來自古老的西域,隨著鋼琴師指下奔流著激昂的旋律,我們彷彿聽到那曾經的繁華,那曾經狂嘶的烈馬、那曾經騰然的狼煙、那依然在飛旋的舞步,還有那激奮的羯鼓、肅穆的佛子、緩行的商隊,殘破的驛道,荒涼的古城,七八匹桀驁不遜的野馬,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禮得蒼涼斑駁。倚在白沙與藍天之間,這是怎樣的一幅醉人心魄的畫,令人震撼無聲。更重要的是人心的振奮,自由的嚮往,誓死不歸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