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中國電影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⑵ 急!!! 全球化背景 機遇挑戰並存 國產電影優勢和劣勢
華語電影:尚未成功
優勢:不言而喻的本土優勢,在題材、語言、文化上不存在任何障礙,明星偶像資源更是華語電影的法寶。
劣勢:商業電影基礎較差,缺乏基本的類型片體系與商業運做經驗,投入產出令投資人望而卻步。
所謂華語電影的范疇,一般包括內地以及香港、台灣地區製作的所有影片,由於台灣地區電影工業的連年衰退,幾乎在近年內不可能在商業電影上有較大突破,與我們話題中的「大片」更是無法重合,在這里就不做過多討論了。
在「引進大片」進入中國的十年間,內地的「國產大片」也一直探索自己的道路,如何利用本土優勢占據市場成為很多電影人面臨的課題。其中成功的典範應該屬於馮小剛與張藝謀,馮小剛以語言文化為特質的喜劇成功開辟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首個特定檔期———賀歲檔,張藝謀以高投資打造的武俠電影《英雄》、《十面埋伏》在票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有一些不大成功的例子,比如張健亞對災難驚險片的幾次嘗試。如果以全局的眼光來看,所謂「國產大片」的中國商業電影還只停留在單個創作者的點上,未能形成一個成熟的商業電影創作體系,其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缺乏類型電影觀念,甚至連電影編劇等專職人員在整個工業體系中都相當稀有。即便張藝謀的《英雄》能夠在美國本土獲得票房冠軍,也只能是中國商業電影的一個空中樓閣,其基礎的欠缺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近年來,香港電影的衰退日益明顯,除了其本地市場的萎縮,像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一向以高效和低成本見長的香港電影,也在尋求自己新的路線。以劉偉強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影人一直在嘗試以高投資、全明星陣容的精良製作,最終以《無間道》系列形成香港電影的新話題。盡管《無間道》能夠創下一連串的票房紀錄,卻無法解決香港電影的所有問題,類型單一、製作老套還是香港影片的頑症。盡管內地提供了一些政策上的保護,近兩年的香港電影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反應並不能令人滿意。
可以相信的是,今後的幾年依舊是華語商業電影的摸索階段,如果不解決一些基礎問題,情況也不會有較大改觀。
法國歐洲:前途未卜
優勢:法國電影具有良好的口碑,也在商業化運做的過程中創下了幾個優秀品牌。
劣勢:法國商業電影與好萊塢作品題材相近,而在細節處理上還有較大差距。
無論是當年作者電影創作還是今天面對市場的商業電影製作,歐洲電影的核心始終在法國。今天,以呂克.貝松、讓-皮埃爾.熱內等導演為代表的一批法國電影人,也在就本土大片進行著各自的創作。在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創作高峰期後,呂克.貝松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國商業電影的監制工作上,在他的統籌設計下,創建了一個相對豐富的類型電影模式,比如《的士速遞》系列這樣的賽車片、《暗流》系列的驚悚懸疑片還有針對亞洲市場的《綠芥刑警》等等。呂克.貝松所參與的影片,都具備與好萊塢影片類似的特點,比如簡單的情節、刺激的場面等等。這既是法國商業片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它們有所欠缺的方面,一部法國式的好萊塢製作遠沒有真正的好萊塢作品具備競爭力。
對中國院線而言,引進的歐洲電影主要來自法國。僅就今年而言,就有《鬱金香芳芳》、《車神》、《暗流2》、《放牛班的春天》等多部影片公映,但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於作品本身缺乏競爭力,且引進周期過長使音像產品影響上座率。
對中國電影觀眾而言,盡管亞洲電影具有文化相通的先天優勢,卻沒有當初對待好萊塢引進大片的熱情。其原因顯而易見,一是國內院線引進數量非常有限,二是這些影片從內容和視聽效果上的確還不具備同好萊塢作品的可比性。
數字
「今年大片在全國票房所佔比例與往年相比有所下降,到目前為止,2004年全國票房接近12億,其中進口片只佔5億,和幾年前進口片一統天下的狀況相比有很大區別。有觀眾反映「大片不大了」,這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國產片的質量在提高,進口片從引進10部到引進20部,質量參差不齊;第二,觀眾的欣賞水平在提高;第三,盜版猖獗,國內打擊盜版機制不完善。
聲音
我們覺得,進口片給了國產片滋養,現在國產片開始掉過頭來對付進口片了。
首先,在宣傳上國產片不受任何限制,而國家規定,進口大片是不能在電視上做商業廣告的,這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傳播陣地。其次,從去年的《十面埋伏》開始,電影的黃金檔期都留給了國產片,暑期檔、十一、元旦、春節,進口片失去了很多陣地。造成的結果就是,進口片也扎堆,多片交叉放映,很多好片子沒有演透就被迫下線了
⑶ 好萊塢與中國電影史優勢體現在哪些
美國的優勢,就是中國的劣勢,如下:
1、中國審核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2、中國在特技水平上不如美國也是一個原因
3、中國演藝屆功利化。中國90年代以前,拍攝的都是經典,因為那時候,中國電影、電視都是藝術,最近這些年,電影效果提升了,電影質量卻沒有了。而且整個演藝圈都被香港給帶歪了。
4、中國體制上的原因。美國的電影有一個獨立的劇本審核制度,很多爛劇本,在劇本階段就被咔嚓掉了;所以,美國絕大多數片子,至少不至於賠錢。而中國,我們只能說制度還不成熟......
5、中國還有人情上的原因,我跟某演員關系不錯,指名道姓就要他演男(女)一號....(或者,我是演員,我跟某某關系不錯,脫不開懇求,要我出演某個爛片的男一號)(或者,我讓你演某某片子,就是給你面子,你如果不演——封殺)。還有投資方.....某老闆之類的,我們就是一點都不懂電影,我們就是有錢,我們就是要某某某當男一號、女一號.......
6、中國還有演員的高片酬,據說佔了電影投資的一半甚至更高....
7、美國電影就是流水線生產,套路都一樣,劇情差不多,結果都賺錢......
中國電影是偶有精品,大多爛片,跟一個人寫的作品差不多.....
8、中國市場太大了,只要有辦法,就能賺錢。典型就是《天機.富春》,沒開機就知道是爛片,但是就是評價2.9的片子,通過合理營銷,最終收獲頗豐。
⑷ 中國電影應如何走向世界
一、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藉助國家戰略
目前世界電影產業的主要增量來自中國華語電影,中國電影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因為電影城鎮化還在不斷推進,城鎮化帶來的觀影人口將不斷增長,三四五線城市的增量仍然會帶來紅利,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依然停滯不前。中國電影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應該藉助於國家戰略,為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世界電影的新秩序。」
二、好萊塢電影人馬丁·基斯特勒:打造全球化故事
在本屆北影節「好萊塢工匠·中美電影交流高峰論壇」上,IG創始人、CEO馬丁·基斯特勒認為電影要想走出去,就必須講述一個全球化故事。「講故事是以新的方式闡述故事,要不聚焦本地的故事,要不聚焦全球的故事,這個取決於你想捕捉什麼觀眾。」馬丁·基斯特勒認為50%中國電影像好萊塢電影,《戰狼》風格跟好萊塢的風格非常類似,但是可以打動中國觀眾。最重要是內容、故事的呈現和講述方式。故事的講述方式一定要捕捉全球的觀眾。」這位好萊塢電影人認為故事首先要好,然後才是營銷手段層面的問題。「最重要是你的故事原生態,看一下你這個故事是不是被全球的觀眾所認可或者能打動全球的觀眾。」我們現在做電影是讓全球的觀眾來看,我們會把中國好的電影帶給全球觀眾,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了。」
三、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主席蘇彥韜: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除了作品的輸出,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也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中美雙節」主席蘇彥韜宣布第十四屆「中美雙節」將於10月27日至11月30日在美國好萊塢、洛杉磯、舊金山、達拉斯、拉斯維加斯等全美各地舉辦影視盛典、影視高峰論壇、「金天使獎」頒獎典禮以及電影合拍論壇、電視劇合拍論壇等數十場各具特色的大型電影專場、研討活動和200多場次的影片展映活動,為中美影視業界的合作搭建更廣闊的平台。近期的《戰狼》《紅海行動》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電影,這些電影振奮了人心之餘,大家對於影片話題的熱愛造就了一個更好的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契機
⑸ 電影行業有哪些優勢
電影娛樂已經成為全民消費的新模式,中國觀影人次和觀眾數量增長率在顯著提升,就連五線小縣城的影院在春節期間也是場場爆滿。觀眾選擇觀影的影院數增多,消費主導權也隨之提升。另外,電影導演、新製作公司紛紛加強與主流互聯網平台的合作,推動電影新勢力的崛起。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導向,也讓電影投資成為未來5-10年最火熱的投資方式!它到底有哪些優勢呢?
優勢一:國家政策上的扶持
2016年頒布的政策,出台「一帶一路」文化發展產業規劃;2017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振興法」;以及在2018年又成立了「國家電影局」,其目的就是扶植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部等支持鼓勵個人,企業參與電影,促進電影產業健康繁榮發展,更使得整個電影行業勃發新的光彩。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⑹ 現在的中國電影最大的優勢在哪裡
中國電影但凡能夠上檯面的大多比較有古典風韻在裡面,帶著一種信念、純粹、正直、教導和盼望。
所以有許多人說看中國電影前年感覺是中國好土;去年感覺是中國好搞笑;今年感覺是中國好古典;明年感覺是中國好有味兒;後年感覺是中國很有情……
所以中國電影,多了些時尚,少了些放盪;多一些信仰,少了些張揚;多了些幽默、少了些荒誕;多了些對未來切實的盼望,少了些不切實際的浮誇。
⑺ 你認為中國電影(內地電影)的優勢在哪裡在哪些方面應該改進
優勢:
一,市場。中國人口眾多,一般的電影作點廣告、宣傳都會有所回報。
二,國有電影廠。比如說長春電影製造廠,曾經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的生長。
三,五千年的文化和十幾億的同胞,造就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傳說。這也為中國電影提供了許多素材。
應該改進:
一,電影的內涵及其寓意。虛無、空洞、凌亂,這樣的電影不僅影響導演和演員的聲譽,更是傷害了人民的視聽神經。應該拍一些能震撼我們心靈和反映社會問題的電影。
二,導演。好電影需要好演員,也要有好導演。國內有許多好演員,但好導演就很少了。象張藝謀八、九十年還能拍出一些象《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優秀作品,可惜快廢了。
三,過度地追求市場。大量的廣告,高規格的排場,恢弘華麗的大場面,這些都不能掩飾他們的目的:讓觀眾掏錢!這就造成了目前國內電影「多而不精」、場面好看但寓意缺乏的局面。可悲啊!!
⑻ 簡要分析中國電影發展的優勢與劣勢
劣勢.
中國電影是小娃娃 成長階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上升空間還很大.太共產黨化
優勢.
好賴嗚過於套路話.模式話.上升的空間不大.
個人認為100年之內是超不過好萊嗚的.
中國的電影在特效方面不如美國,這我們都承認,資金方面也不如美國,但有一點大家可能不清楚,那就是中國電影人的專業精神也不如美國,中國拍不出好的電影,不是單單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其中之一是中國的電影分級制度一直下不來,影響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還有一方面就是香港電影人的不專業,80年代香港的電影大紅大紫,但後來演員,導演都出去掙外國錢了,都到美國了,在美國當小馬仔,也不願意回國發展,這就要大大的BS了,中國與美國抗衡,從電影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來了,中國人愛國都是掛在嘴上的,做不出什麼實事來,所以二戰時,中國的偽軍比日本軍隊的人數還多,就不足為奇了,這大概是民族問題,可能我說的有些偏激,但我也是恨鐵不成鋼,生氣,中國的電影反攻美國,我想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⑼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電影倡導的目的意義是什麼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是我國首個以「絲綢之路」命名的電影節,是繼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之後,我國創辦的又一個國際性大型對外電影交流平台。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其文化交流的價值與意義。通過對沿線及周邊國家、地區影片的甄別與篩選,讓更多有質量的影片進入中國,同時讓中國有質量的影片走向世界,以各具藝術風格和文化特色的影片豐富絲路沿線國家、地區觀眾的視野,也可以使我國的觀眾得以與各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影片近距離接觸,豐富視野的同時,更多地了解各國文化。
⑽ 如何看待中國影視文化輸出的軟實力
中國電影情節常被外國觀眾抱怨看不懂。
美國加州港灣電影公司製片人傑瑞·弗士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很多接觸過中國電影的人抱怨說,中國電影劇情過於復雜,歷史片根本看不懂,現代片也很難理解錯綜的人際關系和時代背景。此外,美國人一般不太愛看帶字幕的外國電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電影走進主流院線。
不會用國際語境講故事。雖然很多國人對好萊塢動不動拯救地球的個人英雄主義故事不以為然,但這類故事的確能引發國際共鳴。張萬民說:「美國人摸准全球市場脈搏的功力把中國同行甩出幾條街。」他認為,美國掌控著世界電影話語權,印度是全球電影產量第一大國,而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電影消費市場。原因之一是很多中國電影人追逐票房收益遠遠勝過打造國際影響力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