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相關介紹
經過近20年發展,上海國際電影節以海納百川的風范,充分發揮文化推廣、產業集聚和經濟帶動功能,被業內譽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國際電影節。在中國電影產業持續繁榮發展的大背景下,邁入20個年頭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無論報名影片、市場招展、創投項目,還是出席紅地毯、電影論壇的名人與嘉賓,以及前來報道電影節的媒體數量都再次刷新電影節創辦以來的紀錄,成為亞太地區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電影盛會。
金爵獎項核心內涵,展現多元包容特色
如同金棕櫚獎之於戛納、金熊獎之於柏林、金獅獎之於威尼斯,金爵獎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核心。作為主競賽單元的獎項,它是電影節賦予優秀電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榮譽。金爵獎對多元文化的推動和引領有目共睹,贏得了海內外業界的尊重。
除競賽影片外,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受大眾歡迎的國際影展單元,也始終堅持多元包容的特色,通過近20年電影節帶來的大量影片的熏陶,已培育起觀眾接納多元題材影片的觀影習慣,大大提高了觀眾的鑒賞水平和專業素養,比起平時大量好萊塢商業大片,每年電影節期間集中放映一大批高質量的優秀文藝片、歐洲片受到青睞,電影節通過國際影展真正做到了吸引觀眾回歸影院,培養了健康多元市場。
國際平台助推華語電影,彰顯中國力量
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之初就始終將自己放在中國電影產業大環境中,思考探索產業現象,尋找中國電影突破之路,與中國電影產業同呼吸,共命運。電影節通過多板塊的打通融合,有效建立起完整的助推中國影片、集結中國影人,彰顯中國力量的平台機制。
上海電影節的開閉幕紅地毯完整呈現華語影壇的最新風貌與動態,成為展示年度華語電影人創作實力的最佳窗口。電影節由此所形成的兼具推廣、營銷、發行的功能已得到國際業界的認同和肯定,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公司把參加上海電影節作為重要的亮相機會,發揮出了電影節助推華語電影走向國際的重要推廣功能,贏得了「亞洲第一紅毯」的美譽。金爵獎大師與新銳同台競技,一些獲獎的中國作品受到國際影壇關注,走向了世界。項目市場的中國電影項目創投成為華語電影力量的一次集結,不僅被國內外業界普遍關注,並紛紛被其他國際電影節所仿效。
堅持孵化新人集聚年輕力量,助推產業健康發展
上海電影節身處產業發展前端,助推新人、新作、新項目。自2004年起,陸續通過設立中國電影項目創投、亞洲新人獎、手機電影節(國際學生短片大賽)等活動,並發揮各主體活動的板塊聯動效應,搭建了中國-亞洲-世界三個階梯式的評獎與推廣平台,為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人群提供專業化、定向化服務。
堅持創新與傳承,拓展新興媒體,保護經典遺產
上海國際電影節不僅敏銳把握產業發展與新媒體的最新關系,推出創新活動手機電影節,而且自覺堅持文化傳承,承擔起保護經典電影遺產的社會責任。2012年的手機電影節規模和影響力更有所創新,推出手機短片評選系列活動、短片展映、新媒體論壇及手機電影節頒獎盛典等4大主體活動。
經典影片拷貝修復,歷時1年成果卓現,上海電影節成為國際電影節中首個自覺承擔修復拷貝、推動文化傳承的電影節。《一江春水向東流》、《十字街頭》、《八千里路雲和月》,在大銀幕上重煥光彩,經典再現。
B. 鞏俐在電影界的地位有多高你怎麼看
鞏俐被人稱為「鞏皇」,我覺得這個稱謂就已經說明了她在電影界的地位了吧。要問我怎麼看,我覺得這個稱號實至名歸啊,她就擔得起這個稱號。而且她輸出的電影,也是每部都非常有質量,所以我個人覺得目前在中國電影界里,就是女明星這一塊的話,估計沒有誰能夠和她相比較吧。
然後,關於說她在電影界的地位,我想,應該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吧。畢竟能爬到她這個高度的女演員也不多。你像章子怡,也算是個頂級演員了,但是似乎還是要比鞏俐稍微低那麼一點點的地位,可能是因為她出道比較晚的問題吧。另外,鞏俐今天的地位也不是憑空得來的,都是自己的努力換來的。
C. 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揭曉,此次都有哪些人獲獎呢
在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中,獲獎的大部分都是國際上的作品,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國內的作品,所以很多作品其實都不是我們看過的或者了解的,本次金爵獎上最大贏家就是導演阿伯法周·賈利里、伊朗男演員普彥·謝卡里和波蘭女演員瑪澤娜·加耶夫斯卡。除此之外,還有來自中國的影片《東北虎》、來自馬蘭西亞的影片《野蠻人入侵》等在本次金爵獎中拿下了獎杯。
最後,獲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最佳真人短片和最佳動畫短片的影片分別是來自墨西哥的《西西弗斯》、捷克、法國、波蘭三國合拍的《老鼠也能上天堂》、來自中國的《生命之歌》和來自法國的《輕度的瘋狂,持久的瘋狂》,以上也就是本次金爵獎上所有的獲獎名單。
D. 世界上都有哪些著名的電影盛典
柏林國際電影節:
愷撒電影獎: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吧勒達西尼 愷撒命名(因愷撒獎座由他設計)。始於一九七六年,每年一屆。首屆設十三個單項獎,即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一九八二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獎。一九八四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於每年的七月五日至十五日舉行。一九四六年第一屆至一九四九年第四屆在捷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一九五零年起改在療病地卡羅維法利舉行。一九五八年以前,除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五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一九五九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六、七月間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一九四八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前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創辦於一九五九年,兩年一次,一九九九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七月舉行。一九七九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六十周年,改為八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最高獎名稱為「聖喬治獎」,靠政府撥款。該電影節向來是規模大,參加國多,而且東西方客人並重,亞非拉國家也很踴躍,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個國家,五百至六百多部電影參展或參賽。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要活動項目有:一由三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二舉行會外演映和專場演映;三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四舉辦回顧展;五開設電影市場。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一九六九年起取消大獎,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七七年,於每年的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四日舉行。最高 獎名稱為「美洲大獎」。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謂「世界電影節」。此電影節的活動有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一九九五年為了紀念世界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該電影節邀請全世界最具影響的一批影評人評出本世紀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電影導演給予表彰,舉行表彰大會,在這十名導演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名列第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電影導演。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一九三二年八月六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一九三四年舉辦第二屆後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一九四六年恢復舉行。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取消了「墨杯」。一九四九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電影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二戰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一九四六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電影節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第一個,也是該國最大的電影節(全稱為多諾斯蒂亞 聖 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創辦於一九五三年,於每年的9月21-30日舉行,最高獎為「金貝殼獎」。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節規定,凡參賽或參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並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批准。獎項設正式獎和非正式獎二種。正式獎以「貝殼」命名,分金貝殼獎(大獎)、銀貝殼;非正式獎有雅典娜獎、西班牙旅館獎、堂吉訶德獎等。
東京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八五年,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它起步較晚,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財團和政府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富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節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節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等。而表年導演作品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獲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由於獎金豐厚,青年導演作品大賽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獎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三十五周歲以下,作品不滿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瑞士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另一說是一九四八年),每年七至八月間舉行,為期兩周。每年有二三十個國家參加,放映幾十部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從來沒有看過的外國影片,鼓勵各國青年導演或新導演拍攝具有新風格的新內容的影片。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AFTA):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九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一九七五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一九四七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一九六七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一九六八年起,每屆同時授獎。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得提名,獎項敢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類似。
歐洲電影獎:
一九八八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當時柏林是電影獎的永久舉行地。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開羅國際電影節:
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創辦於一九七六年,於每年的11月七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國王的王後娜菲蒂蒂命名,娜菲蒂蒂以美貌著稱,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此金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奧斯卡金像獎:
一九二七年五月四日,當時美國電影界的三十六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以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為宗旨的非贏利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前身。電影屆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二十四歲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偢獎品,因為塑像為金色,故稱金像獎。首屆頒發儀式是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當時 ,這項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報道與金像獎有關的活動也只有當地的《洛杉磯時報》。一九三一年第四頭昏腦脹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管理員瑪格麗特赫利奇看到金像,無意中說了句:「這個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原來,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 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好被一群記者聽到,於是就被廣泛宣揚出去,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座獎稱為「奧斯卡」。瑪格麗特赫利奇後來成為該學院的副院長。一九三四年,洛杉磯廣播電台首次對奧斯卡頒獎儀式作了一個小時的實況廣播,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把這次實況轉播稱為奧斯卡歷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金像是一個中世紀武士的全身像。雖號稱「金像」,卻僅用了二十四K黃金裝飾表面,實際上是用銅和鋁等金屬塑造的,重3850克,高35厘米。這個象徵巨大榮譽的獎品並不在於它本身的價值(製造費每座為400美元),而在於評獎之嚴格和獲獎者寥寥無幾。金像獎共有十二個類別。評選分兩個步驟。每年年初,院方召集全體會員,評審前一年發行的影片。會員們以投票方式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五部影片及最好的五位演員,但每人只能選兩大類別,即最佳電影獎和自己所屬的專業獎(例如演員會員選演員,編劇先編劇等)。在投票結果統計出來之後,院方把被提名的名單發給會員再進行第二次選舉,得出最後結果。奧斯卡評選慎重,計票公平(特請一家國際統計公司負責),尤其參選的都是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因此評選質量較高,受到各界重視。
上海國際電影節:
電影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創辦於一九九三年十月,成為中國唯一的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即非專門類競賽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根據國際製片人協會的章程,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由四個主要活動組成:「金爵獎」國際電影評選、國際影片展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以及國際電影學術研討會。電影節的口號是:團結、友誼、進步
還有一個嘎納的金棕櫚
E. 孫怡董子健怎麼認識的
東京電影節,孫怡的微笑吸引了董子健。
其實有關注他們的人就會知道據董子健稱2015年他去參加東京電影節的時候,在他下車准備走紅地毯的時候就看到了孫怡,當時的孫怡微笑著,就是這樣的一瞬間董子健就被孫怡深深的吸引住了。據說當時孫怡並未發現董子健注意到了她自己。
董子健雖然不是高富帥,但也是娛樂圈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年紀輕輕就拿過不少的重量級獎項,而且他拍攝的作品都是票房和口碑雙優的,2013年憑借電影《青春派》入圍「第5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
2014年,獲得「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獎 。2015年,主演青春校園喜劇電影《少年班》,在劇情電影《山河故人》中飾演張到樂,獲得「第15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學會新人獎 。隨後,主演劇情電影《乘風破浪》等等。
孫怡在娛樂圈的發展
孫怡出演了古裝劇《羋月傳》進入娛樂圈正式出道,2015年,孫怡主演的青春片《我的青春期》在全國上映 ,而該片則成為入圍第2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唯一華語作品;同年,其主演的愛情片《歡·愛》同樣成為入圍第32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唯一中國影片 。
2016年,孫怡因主演青春劇《十五年等待候鳥》贏得更多關注 ;同年,她還憑借《歡·愛》獲得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女演員 ,第11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年度新銳女演員 。2017年,其主演的愛情劇《因為遇見你》獲得全國同時段電視劇收視冠軍。雖然說戰果也不錯,但是相比較於董子健還是十萬八千里。
兩人的愛情就像一部文藝片
董子健把和孫怡的愛情形容成一部文藝片,當浪漫起來後自己會情不自禁地踮起腳尖親她,瞬間就能融化老婆的心。
曾經兩個人在微博有過親密互動,孫怡曾在微博上發文「再見難嗎」,而董子健卻疑似回復「難,原來生活和電影不一樣,我只想好好地享受平凡,有人願意和我一起嗎?」
之後,又有人爆料在機場偶遇董子健和孫怡,在飛機上兩人相鄰而坐,下飛機後也一起相伴而行,這一舉動讓不少人猜測董子健和孫怡當時在談戀愛。
兩人公布戀情,次年女兒出生
2016年10月,孫怡與男演員董子健在微博公布戀情 。次年9月22日,孫怡與董子健的女兒出生。據了解孫越和董子健是在一個電影節刪認識的,認識以後下飛機兩人同行,不久後兩人就被拍到在一起。
兩人感情發展得非常快,不久後就確認了戀情,並且孫怡被證實懷孕,後來才在微博上公布了戀情,到現在結婚有了女兒。
孫怡喜歡董子健可能是被董子健的才華吸引了,也可能被董子健的家庭背景吸引了,總之有很多種原因,但是小編相信最重要的是愛情,兩人從傳出戀情到現在無論出現在什麼場合都表現得非常的恩愛。
日前有人拍到董子健和孫怡北京現身機場。剛剛生完寶寶的孫怡身材恢復得很好,一雙大長腿吸睛無數,她與董子健旁若無人地私語,狂撒狗糧,董子健主動推著行李車,讓孫怡休閑地跟在一旁,男友力十足。
F. 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2014年6月22日晚,持續8天的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並揭曉了金爵獎的8個獎項。希臘影片《小英格蘭》憑借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女演員獎3個分量最重的大獎領跑。入圍的兩部中國影片《勝利》《五彩神箭》則分別獲得了評委會大獎和最佳攝影獎。閉幕式紅毯上依然星光熠熠,雖然到場明星不如開幕式那麼多,但分量比之毫不遜色。開幕式上有「王妃」妮可·基德曼的美麗身影,閉幕式則迎來了奧斯卡影後、「黑天鵝」娜塔莉·波特曼,更有閉幕片《變形金剛4》導演帶隊的全陣容壓軸亮相。
8項金爵獎當場一一頒發,以鞏俐為主席的本屆金爵獎評委會將最佳影片大獎授予了希臘影片《小英格蘭》。評委會對這部電影的評語是:「這是一部感人的、完整的、在各個層面製作精良的電影,反映了希臘悠久的歷史和那裡形形色色人的生活。」該片導演潘多利·佛加瑞和女主角佩佩內洛普·特西莉卡還分獲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女主角獎,成為當晚最大贏家。泰國影片《最後執行人》中的維他亞·潘斯林加姆獲得影帝稱號。中國導演張猛的《勝利》獲評委會大獎,另一部入圍的中國影片《五彩神箭》則獲得了最佳攝影獎。
鞏俐主席有話說
無票房干擾尊重電影人
在頒發最佳影片大獎時,評委會主席鞏俐做了一番感性發言,她說:「這是一個難忘的溫暖的工作旅程,電影節期間,很多人問我們評委,作為電影人,電影節對於你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有什麼意義?一個成功電影節,不會用錢去評論它的價值,我們這里沒有票房的困惑,也沒有一些干擾,在這里可以充分感受到一個電影人的自由、尊敬和平等。謝謝大家的到來。」
G. 章明的人物經歷
1988年考取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研究生,1991年獲得碩士學位後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93年主演電視連續劇《鳳凰琴》。1994年導演電視劇《紅旱船》。1996年執導完成第一部電影故事片《巫山雲雨》,在多個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大獎。該片獨具的影像氣質和風格化的敘述表達,贏得了國際影壇的的關注和贊譽,章明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安東尼奧尼」。但該片在國內卻遭到了封殺,8年後始被禁解。
1997年應邀擔任第二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評委;同年導演的電視連續劇《真空愛情記錄》 ,開創了中國青春偶像劇的先河,取得了當年電視劇的高收視率。
1998年合作電影劇本《鮮花朵朵》、《夢想生活》、《卧底》等。1999年導演電視劇《這方水土》、《我和小東》;4月擔任中國第六屆大學生電影節評審委員會特邀評委。
2000年應邀擔任中國第七屆大學生電影節評審委員會特邀評委;同年導演電視電影《晚安,重慶》、《慾望毒葯》。2001年執導電影《秘語十七小時》; 該片於第三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全球首映,參加了第十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和第三十一屆荷蘭鹿特丹國際影節正式競賽單元,獲第五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PPP單元「休佰·巴爾斯基」劇本獎,並在韓國釜山、香港、澳大利亞墨爾本、加拿大溫哥華、奧地利維也納等眾多國際電影節上展映。
2005年導演電影《結果》,該片獲邀參加德國柏林、美國洛杉磯、加拿大蒙特利爾、韓國釜山、東京FILMX、西班牙大加洛尼亞、阿根廷布宜若斯艾利斯等國際電影節展映。
2006年導演電影《院長爸爸》,該片參加大學生電影節展映,獲2007年華表獎20部優秀影片表彰。
2008年自編自導的電影《新娘》,受邀參加了韓國「中國電影展」、東京中國電影節、法國影子電影節的展映。
2010年編劇的電視連續劇《山間鈴響馬幫來》獲全國「優秀少數民族題材影視作品獎」,並在央視一套、四套和八套黃金時段播出。
2010年編劇導演的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獲得第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音樂;以及第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媒大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新人獎;還被新浪網評為2011年度十大華語電影,青年電影手冊授予年度十佳影片、年度導演、年度最佳新人演員獎項;該片作為開幕影片參加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大陸台灣「兩岸影展」,美國夏威夷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展影。
2013年編劇導演的電影《她們的名字叫紅》,獲第十六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媒大獎評委會特別獎」、青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影片、年度最佳新人演員等獎項。
2013年編劇導演的電影《九號女神》,獲陝西省「五個一工程獎」和第二十三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影片」表
彰。從業以來,章明亦擔任過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韓國首爾韓亞電影節、日本沖繩亞洲短片電影節、台灣「螺絲起子」短片電影節等國際影展評委。
H. 2007年的各色電影節及其獲獎情況
2007年第57屆柏林電影節
獲獎名單(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 《圖雅的婚事》(中國,王全安導演)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其他》
最佳導演銀熊獎 約瑟夫-希達(《波弗特》)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胡里奧-查維茲 Julio Chávez (《其他》El otro)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尼娜-霍斯 Nina Hoss(《耶拉》 Yella)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哈勒姆》
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 《牧羊人》 The Good Shepherd
最佳電影處女作獎 《Vanaja》導演:Rajnesh Domalpalli
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 《電子人也無所謂》 I'm a Cyborg,But That's OK
最佳影片金熊獎(短片) 《Raak》 導演:Hanro Smitsman 荷蘭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 《Decroche》 導演:Manuel Schapira 法國
《美》 導演:陳駿霖(Arvin Chen) 中國台灣/美國
2007年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完全獲獎名單
金爵最佳影片獎 弗蘭基斯卡·梅萊茨齊 《完美計劃》
評委會大獎 克勞斯·哈洛 《逃往瘋人院》
特別獎 尹力 《雲水謠》
最佳導演獎 田壯壯 《吳清源》
最佳女演員獎 卡里娜-哈夫、戴格瑪-曼佐、克斯汀-布洛克、克里斯汀-肖恩 《完美計劃》
最佳男演員獎 胡安·約瑟·巴勒斯塔 《瘋狂的薩姆埃爾》
最佳編劇獎 謝米-扎林 《維瓦,艾我的愛》
最佳攝影獎 王昱 《吳清源》
最佳音樂獎 富田勛 《武士的一分》
2007年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獅獎
李安 《色,戒》(中國/美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 布萊恩·德·帕爾瑪 (《節選修訂》)
評審團特別獎 《我不在場》(美國)、《種子與騾子》(法國)
最佳男演員 布拉德·皮特 (《刺殺神槍俠》)
最佳女演員 凱特·布蘭切特 (《我不在場》)
最佳編劇 《自由世界》 (英國/義大利/德國/西班)
最佳攝影獎 《色,戒》
最佳新人獎 Hafsia Herzi (《種子與騾子》)
榮譽金獅獎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俄羅斯聯邦》(俄羅斯)
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 《Sugisball》
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 賈樟柯 《無用》 (中國)
最佳短片金獅獎 《Dog altogether》(英國)
歐州最佳短片 《Alumbramiento》(西班牙)
終身成就獎 蒂姆·波頓
電影節75周年特別獎 貝托魯奇
2007第60屆戛納電影節
完全獲獎名單
評委會特別獎 《Ahma》-安東尼-陳 法國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wer llover》 法國
金攝影機獎評委會特別獎 《控制》 Control
金攝影機獎 《蛇發女妖》MEDUZOT 以色列
評委會獎 《我在伊朗長大》 / 《沉默的陽光》 墨西哥
最佳男主角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驅逐》IZGNANIE 俄羅斯
最佳女主角 全度妍- 《密陽》 韓國
最佳編劇 費斯·阿金-《在人生另一邊》 德國/土耳其
最佳導演 朱利安·施納貝爾-《潛水鍾和蝴蝶》 法國
60周年評委會特別獎 加斯·范·桑特- 《迷幻公園》 美國
評審團大獎 《原木之森》 -河瀨直美 日本
「金棕櫚」最佳影片 《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 羅馬尼亞
2007第2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麒麟獎 Eran Kolirin(導演) 《樂隊來訪》(以色列)
最佳導演獎 彼得·休伊特 《危險的停車場》(英國)
最佳男主角 Damian Ul 《圈套》(波蘭)
最佳女主角 莎法莉·什提 《我的父親甘地》
評審會特別獎 《西幹道》(中國)
最佳藝術貢獻獎 《華爾茲》(義大利)
黑澤明獎 英國製片人 戴維·普特內姆
日本電影特別獎 《小貓的淚》(日本)
日本電影部門作品獎 《淺間山莊》(日本)
最優秀亞洲作品獎 《新加坡之夢》(新加坡)
最受觀眾歡迎獎 《勒羅伊》(德國)
2007第1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獎 《雲水謠》
最佳導演獎 寧浩 《瘋狂的石頭》
最佳觀賞效果獎 《愛情呼叫轉移》
藝術探索獎 空缺
最佳處女作獎 《愛情的牙齒》 《箱子》
最佳女演員獎 斯琴高娃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最佳男演員獎 李易祥 《雞犬不寧》
最佳新人獎 周波《望山》
教育題材特別獎 《考試》
軍事題材特別獎 《我的長征》
紀錄片特別獎 《又見梅蘭芳》
組委會獎 《墨攻》、《夜。上海》
最佳電視電影 《北京你好》
最佳電視電影導演 范冬雨
最佳電視電影男演員 郭家銘 《我自己的德意志》
最佳電視電影女演員 儲穎穎 《啤酒花》
最受大學生歡迎導演 馮鞏 徐靜蕾
最受大學生歡迎香港演員 梁家輝 《我的教師生涯》
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 陳坤
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 趙薇
2007芝加哥國際電影節
獲獎名單
芝加哥紀錄片至尊大獎的得主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長片得主《修道院》。
芝加哥紀錄片至尊大獎(CHICAGO DOC GRAND PRIX)頒發給最佳紀錄長片(60分鍾以上)得主:《修道院——維格先生和修女們》,導演:Pernille Rose Gronkjaer,丹麥
芝加哥紀錄片至尊大獎評委會特別獎(CHICAGO DOC GRAND PRIX JURY SPECIAL PRIZE)得主:《紀念品(SOUVENIRS)》導演:Shahar Cohen & Halil Efrat,以色列
榮譽獎(HONORABLE MENTION)得主:《輸家贏家(LOSERS AND WINNERS)》 導演:Ulrike Franke & Michael Loeken, 德國
芝加哥記錄短片至尊大獎(CHICAGO DOC SHORT FILM GRAND PRIX)
頒發給最佳紀錄短片(60分鍾或60分鍾以內)。得主:《鋼絲之上》(ON A TIGHTROPE) 導演:Petr Lom, 挪威/加拿大合拍
阿里—博則那·最因創意獎(ARIE & BOZENA ZWEIG INNOVATION AWARD)頒發給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製片人。得主:《封鎖》(BLOCKADE) 導演:Sergei Loznica, 俄羅斯和《即使她曾入獄……》EVEN IF SHE HAD BEEN A CRIMINAL... 導演:Jean Gabriel Periot,法國
那塔莎·艾薩克電影術大獎(NATASHA ISAACS CINEMATOGRAPHY AWARD)
頒發給具有傑出貢獻的攝影師或放映技師。得主《戰陣舞》(WAR/DANCE)攝影師Sean Fine,美國
芝加哥紀錄片觀眾最喜愛獎(CHICAGO DOC AUDIENCE AWARD),頒發給觀眾最喜愛的影片。得主《神秘球》(MYSTIC BALL) 導演:Greg Hamilton, 美國/加拿大合拍
芝加哥紀錄片人道主義獎(CHIXAGO DOC HUMANITARIAN AWARD ),頒發給特別凸現人性價值的影片。得主:《穎州的孩子》,導演:楊紫燁,中美合拍 《羞恥》(SHAME),導演:Mohammed Ali Naqvi, 美巴合拍
評委會主席獎(PRESIDENT'S JURY AWARD)得主:《橘派革命》ORANGE REVOLUTION) 導演:Steven York, 美國 《利特維年科傳》(IN MEMORIAM ALEXANDER LITVINENKO) 導演:Jos de Putter & Masha Novikova,荷蘭
芝加哥紀錄片天空獎(CHICAGO DOC SKY IS THE LIMIT PRODUCTION AWARD)得主:《靜靜的石頭》(THE STONE SILENCE) 導演:rzysztof Kopczynski, 波蘭
JUSTYNA & THOMAS ROSZAK「我們世界的孩子」兒童紀錄片獎(OUR KIDS OF THE WORLD AWARD)得主:《天使的激情》(ANGEL'S FIRE),
《麵包》(BREAD)《利馬的街道》(LIMA』S STREETS)《歡迎來到婆不頓》(WELCOME TO POPTUN),
芝加哥經典紀錄片獎(CHICAGO DOC CLASSIC AWARD)
《謀殺弗里德·漢普敦》(THE MURDER OF FRED HAMPTON) 導演:Mike Gray, 美國
影評人獎(FILM CRITICS' AWARD)《輸家贏家》(LOSERS AND WINNERS)
導演:Ulrike Franke & Michael Loeken, 德國
國際傳媒獎(INTERNATIONAL PRESS & PROGRAMMERS AWARD)
《賽特·索利爾的幽靈》(GHOSTS OF CITE SOLEIL)導演:Asger Leth, 丹麥
「發現之眼」新人獎(DISCOVERING EYE AWARD)
得主:導演Jason Kohn,MANDA BALA (《送一顆子彈》SEND A BULLET)
I. 第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評委名單
關於金爵獎:「金爵獎」國際影片評選每年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16部左右的參賽影片均為世界首映、國際首映或亞洲首映片。「金爵獎」參賽影片主題豐富,風格迥異,既有影壇前輩的新作,又有新生力量的崛起之作。參賽影片經電影節選片人和境外選片顧問推薦,由選片委員會統一遴選,送交國際評委會最終評判。國際評委會由至少七位國際業界知名專業人士組成,有導演、製片人和演員等。評委會的構成受業界、媒體及大眾的極大關注,因為這體現了電影節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國際評委經討論選出獲獎影片,並頒發各項大獎。
評委會主席:
湯姆·霍伯:英國導演
湯姆-霍伯的最新影片《悲慘世界》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歌曲等8項提名,並囊括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最佳音響效果獎。另外,《悲慘世界》也獲得了2013年金球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獎。截止到目前為止,這部影片全球票房已達4.38億美元。
湯姆曾憑借執導《國王的演講》獲得了奧斯卡獎,這部2010年的影片獲得了奧斯卡12項提名,數量比同年任何一部電影都要多,並贏得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該片還獲得了7項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和傑出英國電影獎。與此同時,霍伯也因執導這部影片獲得了美國導演工會獎。《國王的演講》還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贏得人民選擇獎,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英國電影,電影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美國製片協會獎年度最佳製片人,歐洲電影人民選擇獎最佳歐洲電影。影片全球票房達4.14億美元。
評委:
米歇爾·西蒙:法國影評人
巴黎第七大學美國研究所名譽副教授,法國電影雜志《正片》編委會成員,法蘭西文化電視台記者和製片人。他著有電影專著15餘本,包括:《庫布里克》,《羅西文件》,《卡贊論卡贊》,《洛西之書》,《布魯曼》,《一個新世界的征服者》,《好萊塢通行證》,《莎茨貝格》,《從攝影到電影》等。其中,《安哲羅普洛斯理論》和《電影小星球:世界著名導演訪談錄》被翻譯成中文出版。他也是紀錄片《60%的完美男人:比利-懷爾德的肖像》(導演安妮-特萊斯哥特)、《伊利亞-卡贊:局外人》(導演安妮-特萊斯哥特)、《眾口一聲:曼科維茨》(導演呂克-貝勞德)、《預知弗朗西斯科-羅西電影紀事》(導演克莉絲汀-林平絲卡)的聯合編劇和采訪者。此外,他曾在二十餘個電影節中擔任過評委,包括戛納、柏林和威尼斯電影節等。
克里斯·克勞斯:德國導演、作家
1991至1997年在柏林電影學院學習導演專業,目前他在該學院教授劇作理論。2002年出版了首部小說《欲蓋彌彰》,並執導了同名電影,獲2002年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新人導演,2003年又獲新面孔獎和第六屆西班牙馬洛卡普雷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6年克勞斯執導了他的第二部電影《四分鍾》,該片在2007年2月首映前就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得到了廣泛關注,之後獲得了超過45個國際獎項,其中包括2007年德國電影獎的最佳影片,200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以及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劇本等4個獎項。他在2009年至2010年間創作導演的《調查日記》又獲得了十餘個獎項,影片男女主角分獲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男女主角,以及最佳布景設計獎,並提名2012年塞維利亞歐洲電影節最高獎。2013年,作為編劇和導演的他,憑借自己的最新作品《昨日之花》贏得托馬斯斯特里馬特獎最佳編劇。
克斯羅·馬素米:伊朗導演
畢業於德黑蘭大學戲劇藝術學院的電視電影系,他執導了一些中短電影,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影片《童年》在第四屆黎明國際電影節上廣受好評,1987年克斯羅完成了其故事片處女作《任務》。身為電視電影導演兼編劇,馬素米於2003年完成他的第七部故事片《代價》,憑借這部影片他摘得了第十八屆伊斯法罕國際兒童青少年電影節金蝴蝶獎最佳導演,並榮獲第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馬素米的下一部影片,也是其三部曲的第二部《太過遙遠的地方》為他贏得開羅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2012年他憑借《熊》再次問鼎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
他的主要作品有《任務》(1987),《沉重的時代》(1989),《州長》(1993),《夜曲》(1993),《著迷》(1999),《為了飛行的羽毛》(2001),《代價》(2003),《太過遙遠的地方》(2006),《風從牧場吹過》(2008),《熊》(2012)。
伊利·曼佐:捷克導演
伊利-曼佐是捷克最著名的電影和舞台劇導演之一,同時也是一名電影、舞台演員。1958年-1962年間在布拉格電影學院主修電影編導。當時誕生了整整一代電影工作者,開創了 「捷克電影新浪潮」風格。
1965年他拍攝了首部電影《深海珍珠》,1968年以《嚴密看守的列車》備受國際矚目,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69年導演的電影《失意的雲雀》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以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1989年《舊時代結束了》獲得蒙特利爾、拉斯維加斯、墨爾本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7個獎項。2006年《我曾侍候過的英國國王》獲得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最佳捷克電影金獅獎,最佳捷克導演金獅獎等。
寧浩:中國導演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系。電影處女作《香火》(2003)在瑞士洛迦諾舉行了首映,並獲得東京銀座電影節大獎,之後又獲得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DV競賽單元金獎。該電影同時被香港藝術中心授予2004年最佳電影,也是聖塞巴斯蒂安、溫哥華、慕尼黑、馬尼拉、悉尼、加州、台灣南方影展等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入選影片。之後的作品《綠草地》入選2005年柏林、香港、莫斯科、聖塞巴斯蒂安等電影節,並獲得上海電影節亞洲區最受歡迎獎。2006年,在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的扶植下,寧浩拍攝了喜劇《瘋狂的石頭》,在兩岸三地引起轟動。受到媒體和觀眾的高度贊揚,獲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2009年執導上映的《瘋狂的賽車》以1千萬投資成本,取得過億的票房成績,被稱之為新生代的「鬼才導演」。
余男:中國演員
目前中國最具發展潛質的青年演員之一,新一批藝術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自2000年主演電影《月蝕》後,就展現其精湛演技。尤其在《驚蟄》一片中的表現,為她囊括該年度中國境內幾乎所有重要的獎項,更憑著《圖雅的婚事》在柏林奪得金熊獎。
作為一位出色的中國女演員,余男一直以她的國際路線和特例獨行而倍受矚目。能熟練用英、法兩門外語的余男,更將演藝版圖拓展至歐美大陸,曾參與了法國電影《狂怒》、好萊塢動作片《權杖》、《極速賽車》等片的演出。2012年《敢死隊2》中戲份最多的3個主演中唯一的女性,余男可謂一枝獨秀,這也是好萊塢動作片第一次啟用中國女藝人挑大樑出演女主角。
其它主要作品有:《權杖》、《左右》、《基因決定我愛你》、《雙食記》、《紡織姑娘》、《無人區》、《殺生》、《敢死隊2》等。此外,她還出任了2007年釜山國際電影節、2008年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的評委和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 主席:
陸川(中國導演、編劇)
評委:
阿魯娜·瓦蘇德瓦(印度影評人)
崔東勛(韓國導演、編劇)
加里·庫爾茨(美國製片人)
白露娜(法國演員)
J. 中國電影的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中國唯一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在中國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國上海舉行。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文化廣影視集團國際大型活動辦公室承辦。電影節在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每年6月上旬舉行,中國唯一的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電影節舉辦至今,已經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823部影片的報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計票房2770萬人民幣。這是尚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度唯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觀眾無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電影朝聖,創辦至今,已經有150多萬人次融入這個中國重要的電影活動中。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中國電影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道,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