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決戰紫禁之巔的結局到底是誰贏了
贏的確是西門吹雪,因為他活到了最後,經過紫禁之巔一戰,西門吹雪的劍道修為達到了更高的境界。但是對於葉孤城感到一絲遺憾,一直對葉孤城有特別的情感。
他們兩個決斗前,葉孤城已經沒有了牽掛,為了劍道殺妻斷情,他的劍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西門吹雪不一樣,他心裡想著一個女人,所以心裡有了牽掛,劍客沒有了殺氣,其劍必弱。
不過葉孤城幫南王世子謀反,被陸小鳳等人識破導致失敗,他知道自己也會死,身為一個劍客,寧願死在對手的劍下,於是在決斗最後一招,或許葉孤城想到在這個世上已經沒有值得他再去留戀的了,心灰意冷的葉孤城放棄了,不再出招,身體向西門吹雪的劍上刺去。
(1)北京紫禁宮台灣電影擴展閱讀
《決戰紫禁之巔》是以古龍的小說《陸小鳳之決戰前後》為藍本拍攝的。電影的監制兼編劇文雋表示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他設計了一個民意調查,發現觀眾最愛看的戲仍然是古裝動作片,於是投資方不惜投資港幣六千萬來拍攝這部電影。
影片在北京文化宮、北京電影製片廠和紫禁城取景拍攝,最後一場壓軸戲則是在天安門廣場拍的。 由於借用天安門拍戲的手續十分嚴格,要近兩個月才能批准,還有到下午4時才能租借,早上9時一定要清場的原則, 因此導演劉偉強沒敢到紫禁城取景,而是租用文化宮為外牆景,並花一百萬元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搭了一個太和殿的內景。
不過為了追求效果,最後一場壓軸戲還是借天安門廣場拍攝的。為拍攝這場壓軸戲,導演在凌晨3時到現場做總指揮,7時開機 ,8時半拍完,為的是捕捉陽光最溫和的一刻。
㈡ 有哪些連續劇是在故宮拍攝的
1、《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在中國內地拍攝期間,相關部門全力配合,並且第一次開放皇城故宮的實景為該片提供拍攝場景便利,片中百官上朝、軍機議政、木蘭秋狩、圓明殘垣,皆是實地實景實物展現。
2、《日落紫禁城》
1997年由斯琴高娃和劉若英領銜主演的《日落紫禁城》這部電視劇的一些室外場景是在故宮內實景拍攝。
3、《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是中國香港與中國內地合作拍攝的電影。李翰祥要求劇組盡可能在故事發生的地方拍攝場景。影片的實景拍攝地點包括故宮、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外八廟、清東陵等等。
(2)北京紫禁宮台灣電影擴展閱讀
作用價值:
博物作用:
故宮博物院的創立,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勝利,是對復辟勢力的一次致命打擊;其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業績。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舉行故宮博物院成立典禮。博物館是以文化教育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食物的機構。將作為君主法統象徵和僅供皇帝觀賞享用的珍貴文物,變為全民族的共有財富。
故宮博物院成立時,就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了《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博物館的法律,後來又頒布了《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
這兩份文件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標志著博物院已由草創走向成熟,也是中國博物館事業走上正軌的開端。
遺產價值: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
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看到,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樣性,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人們努力挖掘和認識故宮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價值。
「文化遺產」觀念的引入,突破了傳統的「文物」觀念的局限性,強化著遺產的環境意識、共享意識,以及全社會都必須承擔管理和保護的理念,促使人們從「大故宮」的觀念來看待故宮保護。這在故宮保護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不僅要保護故宮本身,還要保護它的環境。過去只重視對故宮本身的保護,後來認識到與皇宮連在一起的護城河也是皇宮的當然組成部分,必須治理,於是就有了20世紀90年代投資6億元人民幣、費時三年的護城河治理,改變了長期存在的臟、亂、差面貌。
學術價值:
故宮學是故宮博物院於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宮及其豐富收藏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故宮學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宮殿建築群、文物典藏、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及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六個方面,有著豐富深邃的學科內涵。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權、皇宮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宮學的提出並確立將使其研究進入自覺階段,從整體上提高故宮學研究的水平。
㈢ 在故宮拍攝的影視作品有哪些
第一部在故宮實景拍攝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一代妖後》電影三部曲。在《火燒圓明園》中飾演咸豐皇帝的張家輝回憶:「日出時的故宮、傍晚的故宮、幾乎每一個角落我都走過。
電視劇《戲說乾隆》則是第一次在故宮實景拍攝的電視劇,除了故宮,該劇還在蘇州園林、寒山寺、京杭運河、承德避暑山莊等地進行了實景拍攝。在2016年劇組成員聚首時,鄭少秋曾感嘆:「當年我們又是進故宮拍,又是在蘇州拍,南下北上,照片卻很少。
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則是截至目前唯一一部獲准進入故宮太和殿拍攝的西方電影,但任何設備都不能觸碰地面。在采訪中他說,「慈禧死後,孩子被加冕為新皇帝,這是在紫禁城太和殿拍的。
有關部門不希望我們在那裡拍,因為建築都是木質材料,很怕火。最終,我們得到許可可以使用斯坦尼康攝影機,只有一名攝影師操作。
㈣ 你知道有哪些影視作品是在北京故宮拍的嗎
能夠進入故宮拍戲,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特別的允許,一般的人可進不去的,如《甄嬛傳》等都是在橫店拍攝的。不過下面幾部電視劇,都曾是在故宮拍攝的。
《末代皇帝》大決戰三部曲之《平津戰役》講述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後,蔣介石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的故事,該片於1992年01月01日在中國上映。值得一說的是這部電影的拍攝完全真實,空曠的太和殿,連裡面難得一見的千龍吐水也有鏡頭,此外盧溝橋也是真實的,景山萬春亭,中南海等都是實景,規模也是非常宏大了!
真正能得到允許進入故宮實景拍攝的影視作品是很少的,進入拍攝基本上允許的范圍也是局限在外景拍攝,內景方面為了保護故宮的文物起見,一般只允許紀錄片這些拍攝,像影視劇當中出現的比如像「太和殿」、「乾清宮」和「養心殿」等這些內景的場景基本上都是劇組在影棚里搭景拍攝。
㈤ 北京紫禁城影視傳播公司還出品過哪些電影作品
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成立於1997年,集影視策劃、製作、營銷為一體,是中國最具實力的大型專業影視製作公司。自成立以來,紫禁城影業公司的經營業績一直穩居中國電影生產企業的前列,國內票房過千萬的影片近二十部,其中多部影片票房居當年年度票房冠亞軍的地位,總票房超過5個億,影片還行銷到美國、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紫禁城影業公司經過多年的實踐,已形成從策劃、拍攝、宣傳到影片發行及衍生產品的開拓等完整有效的一條龍運營機制,在同業公司中取得了驕人業績。
紫禁城影業公司共攝制完成影片30多部,電視劇千餘集。其中既有《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天下無賊》、《刮痧》、《紅色戀人》、《誰說我不再乎》等商業大片,也有《離開雷鋒的日子》、《背起爸爸上學》、《法官媽媽》、《紫日》、《嘎達梅林》這樣的主旋律影片,均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紫禁城影業公司攝制出品的《重案六組》、《玉觀音》、《少年天子》、《天下第一樓》等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台和各地電視台播出後,均創造了極高的收視率。紫禁城影業公司拍攝的影視劇連續獲得過「華表獎」、 「五個一工程獎」、「金雞獎」、「百花獎」、「金鷹獎」等多個國家級大獎,以及開羅、莫斯科、東京等國際電影節的大獎。
紫禁城影業公司具備一支由一流專業人士組成的影視製作及發行隊伍,並融入國際化的製片營銷理念,建立了龐大的明星網路,黃建新、馮小剛、葉大鷹(blog)、馮小寧、陳國星、胡玫、呂樂、尹力、夏剛、陳道明、葛優、王志文、張國榮、馮鞏、陸毅、呂麗萍(blog)、斯琴高娃、徐帆、劉蓓、梅婷(blog)、徐靜蕾(blog)、瞿穎(blog)、范冰冰(blog)、陳好(blog)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導演、演員都與紫禁城影業公司有過成功的合作。
紫禁城影業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建立具有國內和國際領先水平的影視企業,製作高品質的民族影視作品,確立在國內外影視文化產業的影響為目標。集項目策劃、人才匯聚、經營成熟、資本雄厚的優勢,吸納海內外資金,薈萃國內外優秀的影視精英,立足國內影視市場,開拓國際市場,以優秀的品牌效應和市場形象,不斷開拓前進。
㈥ 末代皇帝哪裡拍的
北京紫禁城
1950年,在解放軍戰士的監視下,中國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同犯人一起走下開進站台的一列悶罐火車。溥儀走進洗手間,用刀片割開血管。戰犯管理所所長的推門喊叫聲把溥儀帶回到42年前。當時不足三歲的他,按照慈禧太後的懿旨,進宮登基,當了宣統皇帝。溥儀從小在唯我獨尊的環境中長大,孤獨而缺少管教。辛亥革命後,他被廢除。1922年,溥儀結婚,皇後婉容,淑妃文秀。1924年,做著復辟夢的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到天津做了寓公。1934年,日本吞並中國東北,扶植溥儀當了偽滿州國的皇帝,雖然他只是從屬於日本關東軍的「兒皇帝」。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溥儀成了蘇聯紅軍的囚犯。溥儀押送回國路上的自殺未成,進了戰犯管理所。他學會了生活,還學會了解剖自己的思想,改變了唯我獨尊的思維方式。
59年,溥儀獲特赦回到北京,成為一個公民,過著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1967年,文革中,他冒著生命危險,站出來為當年的管理所所長辯護。同年,溥儀因病謝世。
㈦ 什麼電影有紫禁2字
《告別紫禁城》(莫少聰、黃日華)、《日落紫禁城》(台灣/譚道良、嘉凌)、《決戰紫禁之巔》(張家輝、劉德華、趙薇)。
㈧ 《末代皇帝 》在那裡拍的呢
在紫禁城內拍攝。
該片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建於15世紀的紫禁城有著高而厚重城牆,為該片的拍攝提供了絕佳的隔音效果,但是當時中國的攝制組成員還不太習慣同期錄音。該片一共召集了1.9萬名臨時演員。
(8)北京紫禁宮台灣電影擴展閱讀
末代皇帝的意義
不在於講述溥儀的一生,因為在2千年封建統治沒落的時候,他的王者之心並沒有隱沒,從幼年時培養的帝王思想,就是一道枷鎖扣在他的胸口。
在紫禁城的高牆里,他離別了乳娘,認識了弟弟溥傑,並從他的口中第一次知道了民國的消息,進一步在傳教士的教導下,他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並開始嚮往著跟皇後婉蓉牛津大學的生活,然而,皇帝的命運是無法自己掌控的,作為一個政治傀儡,他被日本人推做偽滿洲國的皇帝。
這種一意孤行的後果就將自己推向了萬丈深淵。他的文秀因為不堪做小3,結識美國人而私自逃走。他的婉蓉因為跟司機的姦情暴露,孩子也被燒死,精神崩潰而死。溥儀在眾叛親離後,最終入獄,接受新中國的審判,從九五之尊到階下囚。他自殺未遂,只得在高牆內接收勞動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