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分析電影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分析電影

發布時間:2022-11-29 01:10:06

㈠ 如何用心理學的角度去評價《沉默的羔羊》里的影視人物

「羔羊」就是女主人公幼兒時在農場的一段遭遇而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的深深的創傷。家貧,父死,孤兒一樣漂泊的童年,讓幼小的史達琳對周遭的事物充滿了恐懼,她想逃出農場,救走即將被屠殺的羔羊,哪怕一隻也好。可是她失敗了,她被送到了孤兒院,她帶走的羔羊還是逃脫不了被屠宰的命運。從此以後,即使史達琳拚命地讀書,在讀書中競爭,在競爭中取勝,她的心靈深處始終有一隻羔羊在尖叫,可她並沒有意識到,那正是自己內心脆弱的呼號。潛意識中她認為自己是弱者,不敢接受兒時的遭遇,逃避與心靈深處的直接對話。但是她卻在逆境中顯得異常的堅定、老練,靠著意志力將恐懼深藏在平靜的外表之下,她不要任何人知道她的「懦弱」,她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 就在史達琳以為自己已足夠堅強,也認為可以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時,命運再次粉碎了她天真的想法。作為FBI預備警員,史達琳接受了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部委派的一項工作,表面上是給優秀的她一次鍛煉的機會,實際上她只是人手不足時用來湊數的小棋子罷了。這一切都被漢尼撥.萊克特博士一眼看穿了。他就是史達琳這次工作的對象,一個權威的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古典文學家(在《漢尼撥》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在下文中會具體分析)。他因涉嫌殺害多名患者而被關押在州立精神病犯罪醫院。由於他是著名的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因而不少學者、研究人員,甚至是FBI的行為科學部都想搞到關於漢尼撥.萊克特的重要的精神調查情況。可是他本人卻極不合作,幾年來無數的拜訪者都是空手而歸。千篇一律的調查問卷勾不起他的胃口,枯燥乏味的牢籠生活磨滅了他的耐性,就連遠遠在外的調查者都逃不了他的魔掌,瀕臨垂死邊緣。他高高在上,蔑視著周圍的一切。他永不變的是那雙鋒利的眼睛,任何人內心的想法都逃脫不了他的窺視,他會揭發出你苦苦隱藏的秘密,毫不留情地,將你擊潰在痛苦與絕望中。 史達琳來了,她抱著信心與勇氣走進了那間地下室,是如此的清高,矯健的步伐中看不出隱藏在內心的恐懼,那伴隨了她十幾年的夢魔。只要填完調查問卷,史達琳就算完成任務了,整個過程都在掌控之中,即使博士不合作也沒關系,完成報告是沒有問題的。史達琳依照接受任務時得到的忠告,努力避免與萊克特博士過多的交談。可是眼睛是不會說謊的,萊克特褐紫紅色的眼睛又捕捉到了絕好的獵物——那雙看似堅定的眼神中隱約閃爍著不安與驚恐。一雙迷人的眼睛吊起了萊克特的胃口,他對研究面前這個女孩的經歷充滿了興趣,決定和她玩下去。漸漸地史達琳掉進了他的陷阱,同時她的命運也悄悄地偏離了軌道。 沉默了多年的萊克特開口了,可他不願接受調查問卷上的那些心理咨詢,他根本就對那一套不屑一顧。他最敢興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鑒賞別人的痛苦以及細致入微地掠取他人的隱私。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所以當史達琳第一次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爭強好勝的性格。他開始貓玩老鼠似的逗玩這位實習生。他開始吊史達琳的胃口,主動提供行為科學部一直在設法緝拿卻始終沒有成功的殺人兇手,剝了五張人皮的變態兇手「野牛比爾」。這樣一來,倒還真的吸引了史達琳,誘使其慢慢走進了反被利用的圈套。 萊克特是狡猾的,史達琳是單純的。急於破案的史達琳迫切地需要線索,雖然首先的線索是萊克特主動提供的,然而往後他卻又不直接告訴你;更甚至於,善於心計的他,每到關鍵時刻或每當史達琳差不多摸清了頭腦時,他就故意不再往下說,而要史達琳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他作為往下談的條件。於是,史達琳苦苦深埋於心底的那段幼兒時的遭遇就這樣被萊克特一點一點地挖出來了。史達琳渴望成功地破案,解救重要的人質。她並沒有意識到這不僅是出於職業的本能,同時也是她潛意識中的一種掙扎,她掙扎在羔羊的尖叫聲中!萊克特發現了這一點,他知道史達琳在「野牛比爾」的案件上會堅持到底,因為從她在蒙大拿牧場的那段經歷,讓萊克特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史達琳心中一直有一個無法擺脫的尖叫聲,那便是可憐的任人宰割的羔羊。對於克拉麗絲.史達琳而言,如果說她幼兒時在牧場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是真實的話,那麼她長大後心中時不時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徵的意義,它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徵了這些人在孤立無援中發出的呼號。史達琳無法擺脫心中的尖叫,從前是因為無法拯救那些弱小的羔羊脫離被屠宰的命運,而在心中永無止境地悔恨;現在則是因為受害者都是弱小的女性,這就使史達琳更多了幾分切膚之痛。她想像著她們生前的處境,回憶著她們受害後的慘狀,最後一切便凝聚到一個聲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就是這樣一種召喚,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潛意識中她認為只有親手抓住罪犯,才能平息在心中尖叫的羔羊,停止這種聲音!萊克特十分清楚這一點,同時也利用了這一點。

㈡ 用心理學的分析電影《黑天鵝》

《黑天鵝》觀感:成長的蛻變

自幼便深受母親藝術熏陶的妮娜,在出落成美貌動人的大姑娘時,也已然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而母親的固執與特立獨行似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女兒的成長。眼下,年輕上勁的妮娜正迎來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參演並競爭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女一號。導演托馬斯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潛質,並對她進行了適時的提點。然而,托馬斯所要求的這個女一號不但要求擁有舞劇中白天鵝的高尚、純潔與善良,還要兼具黑天鵝的邪惡、狡詐、激情與淫盪。在競爭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現出了她天賦異稟的白天鵝的美貌與品質,而她有力的競爭對手莉莉也在對黑天鵝的演繹中精彩迭出,雙雙贏得了導演與同行的贊嘆。結果是,妮娜與莉莉的競爭不可避免,甚至從藝術表現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擊與糾纏的局面。鉤心斗角、自殘甚至同性戀接連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激烈的競爭,妮娜出現了幻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幻覺中殺死了競爭對手,其實傷害的是自己,為了完美像白天鵝一樣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開藝術欣賞,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影片中無處不存在精神分析的味道:

女主角妮娜有一個強權、控制慾望極強、期望值極高的母親。丈夫的缺失、事業的失利,母親把女兒視為精神支柱,視為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為了生下你,我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像一句咒語 ,禁錮著妮娜,只能做一個「貼心的女兒」,任憑媽媽控制著,包括從被迫小彈鋼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脫衣服、剪指甲,用愛控制著女兒,干涉著女兒的隱私。從小被迫去學芭蕾舞(劇中母親說:「如果不是我跟著你學芭蕾,你早就放棄了」),長大後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母親的願望、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妮娜,並且內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標。妮娜和母親的關系便是母親用壓力和期許來引導或者是糾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緒,否則,便會如同在妮娜得到領舞的資格後她讓妮娜吃蛋糕一樣堅持執拗。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妮娜這個28歲的小女孩。

隨著內在的潛意識里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導演,假想敵lily的啟發,妮娜對控制、束縛的代表媽媽發出怒吼:滾 ,並告訴她:「你的乖女兒死了」。 當母親發覺「黑天鵝」這個角色吞噬了女兒,為時已晚,母親的價值觀人生觀已深深的植入女兒內心,對成功的嚮往、好勝心、追求完美比自己更勝一籌。成長的過程不只有快樂,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懼,就像蛇的蛻變,自己找一塊礪石硬生生的剝掉一層皮,很痛;還有有很多的慾望、誘惑,該何去何從,該怎樣去尋找自我——嗑葯,去酒吧放縱,交同性戀朋友,很迷茫;恐懼自己內心一些不被媽媽認可和被自己壓抑的慾望。所有這些方面都形成妮娜內心的沖突。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類型:1)母親,象徵著被內化了的超道德感、權威;2)導演,又是權威、又是內心的智慧老人,引導著妮娜的成長,「戰勝自己才能鳳凰涅槃,化繭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羈絆」;3)假想敵lily,是妮娜壓抑了的本能願望:性、自由。

為了將妮娜內心的成長視覺化,電影里用了大量的隱喻性鏡頭:

1. 母親作畫——是在畫自己希望成為的女兒,在現實生活中,母親也是在按照自己的願望雕刻自己的女兒。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頭流血——成長的覺醒,隱喻著妮娜決心破殼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價;

3.一次次被媽媽剪掉指甲——隱喻著媽媽再次失去的恐懼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業),阻撓妮娜自我的發展成長;

4.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28歲的妮娜被媽媽當小女孩一樣教養;

5.撕掉手指的皮膚——妮娜嘗試著去蛻變,但是很痛,就淺嘗輒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慾望不時的沖撞著自己(抓破脊背,破繭而出);

6.黑天鵝的翅膀——象徵著超越,從壓抑情形中解放出來。

7.手指流血——意味著內心的沖突,對母親背叛的罪惡感。

8.和莉莉的同性愛——人格的整合願望:單純、可愛 、脆弱 、順從 無主見的「白天鵝」與反抗、自主、桀驁不羈 、敢愛敢恨的「黑天鵝」的整合。黑白天鵝的互換與成長正貼合妮娜由壓抑控制中的人格,向開放自由的個性的轉變。它代表的是慾望、掙扎、不懦弱,和不掩飾、不壓抑一切渴求。

9.妮娜的自殺死亡——喻示著有著追求完美人格特質的最終結果,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部影片的劇情中有心理學的背景,特別是一些潛意識的東西,是比其他類型的電影更高一個境界、更受人們歡迎的緣故吧,雖然故事讓人們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給人們無盡的思考,特別是對那些做了父母親的人們。

感覺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不只是一個導演,還是一個精神分析大師,否則不會拍出這么專業的心理電影。很欣賞他!

心理驚悚片《黑天鵝》:潛藏在心中的黑天鵝

影片《2012》等一系列災難片在講述人類或地球滅亡的背後,反應的是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而心理驚悚片《黑天鵝》講述了一位舞蹈演員為追求一個角色,不堪承受過重壓力,精神崩潰乃至死亡的故事,其背後反應的則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

2010年,導演阿倫諾夫斯基的新作《黑天鵝》,作為第67屆威尼斯影節的首映影片,並入圍該屆電影節金獅獎。這是一部關於芭蕾舞歌劇《天鵝湖》的心理驚悚片,影片展現了女主人公妮娜出演歌劇中白天鵝與黑天鵝兩個角色,前前後後其內心出現的種種恐怖幻象。

原來,在歌劇《天鵝湖》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白天鵝和和黑天鵝。白天鵝善良、美麗;黑天鵝卻邪惡,極具誘惑力。白天鵝本是一位美麗的公主,因中了魔王的咒語,被變成了一隻天鵝,只有在午夜之後她才能恢復人形。有一天,白天鵝在湖邊偶遇打獵的王子,她向王子傾訴了自己的身世,王子深深的憐惜轉變為愛情,他決定要救出天鵝公主。白天鵝告訴他,只有一個真心愛她願意為她死的人,才能解除咒語。於是,王子准備舉辦晚宴,請白天鵝赴宴,並真誠地向她求婚。但是,魔王讓自己的女兒扮演成了天鵝公主的樣子,只不過穿了黑色的衣服,去參加宴會,誘惑王子。王子以為這只黑天鵝就是天鵝公主,於是跟她雙雙起舞,並宣布訂婚。白天鵝在窗外一聲絕望的悲鳴,振翅飛去……影片《黑天鵝》講述的不是《天鵝湖》中的神話故事,而是關於芭蕾舞演員妮娜的故事。妮娜是紐約劇團中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員,她自幼練習芭蕾舞,技藝出眾,並且乖巧、漂亮,很討人喜歡。這很大程度上應該得益於她嚴厲而冷酷的母親,在母親的管教下,妮娜從小就是個特別聽話、刻苦的乖女兒。但是也正因此,妮娜的身上少了一種奔放的激情,青春及性的活力在她身上得不到體現。妮娜更多是以小心翼翼地跳好每一步來追求完美,自我壓抑而缺少情感的釋放。因此,在劇團要重拍歌劇《天鵝湖》時,妮娜是擔任白天鵝角色的不二人選;但是黑天鵝的角色,其帶有邪惡、誘惑的特徵,妮娜一時無法完成角色的轉換。

而歌劇總監托馬斯要求新演員能夠同時飾演黑白天鵝兩個角色。眾所周知,在《天鵝湖》中,黑白天鵝是極其重要的角色,出演該角色的演員不但會事業會更上一個台階,而且還可能會一舉成名。妮娜心中極度渴望飾演這兩個角色。於是,妮娜一個人找到歌劇總監托馬斯,向她表明自己希望爭取到這個機會。托馬斯最終答應了讓她來演這兩個角色,但要求妮娜要學會釋放情感、展現誘惑,並在這方面一直誘導她。而劇團中還有位舞蹈演員莉莉,天性大膽活潑,充滿活力,她所表演的黑天鵝不但獲得眾人的贊賞,也得到了托馬斯的認可。雖然,莉莉是作為黑天鵝的替補人選,但這也給妮娜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妮娜一方面刻苦練習,一方面卻始終心存恐懼,怕有人與她爭奪這個角色。整天拚命的練習,精神的高度緊張,使妮娜感到身心俱疲。一開始她練習黑天鵝的舞段時,就不小心扭傷了腳;後來因長期的練習,她的腳趾也因鞋子綁得過緊,腳趾都都快粘到一起了。更恐怖的是,妮娜的背部不斷地出現傷痕,應該是壓力過大時自己用手抓撓的;她還在洗手或洗澡時,看到自己的指甲里不停地滲出鮮血——當然這是妮娜出現的幻覺。後來妮娜不斷出現幻覺,有一天晚上莉莉拉她出去玩,回來後妮娜感覺自己愉快地和莉莉在一起偷換——但是莉莉那晚並沒有跟她回家;還有一次她獨自練習的時候,聽到響動,跑過去卻看到了總監托馬斯正在和莉莉做愛——其實也沒有這回事。這個時候,妮娜身上已經出現了黑白天鵝並存的雙重人格。

在最後的演出中,妮娜一開始不小心動作失誤,使得托馬斯大為光火。後來妮娜來到化妝間,又發現莉莉在化妝間里,並諷刺地說不如把黑天鵝的角色讓給她,於是兩人激烈地爭吵起來,妮娜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莉莉——當然,這個莉莉也是妮娜自己。妮娜把莉莉的「屍體」拖進了洗手間,當她再次進入化妝間,鮮血從門縫下流出來,妮娜用毛巾堵住了門縫。就在這時,莉莉卻敲門前來向妮娜祝賀,稱贊她演得很好。妮娜驚訝得一句話也說不出,當她再去檢查毛巾時,下面根本沒有鮮血,洗手間里也根本沒有屍體。這時她發現她刺的是自己,玻璃還留在自己的腹中。妮娜悲傷地留下了眼淚……

就在妮娜悲傷地流淚的同時,我的心頭也在不停震顫——一個人就這樣殺死了自己,而她不過是追求飾演一個角色而已,值得嗎?再細細思考,妮娜的這種舉動,反應的恐怕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死亡有什麼可怕——正如北歐神話關於奧丁的傳說寫道:「富人會死,親人會死,而且你也會死,但我知道一樣東西不會死,那就是每個人對死去的人的評價。」不朽的名聲成了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為追求成名而「殺死自己」的不在少數,影片不過是以誇張的藝術手法展現了這一現象而已。看看,我們人多少人一天在電腦前坐十幾個小時,辛勤工作;又有多少人在深夜喝咖啡提神、抽煙刺激神經,加班加點。現代社會慢性疲勞和過勞死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他們不過是無法抵抗生命中的那點虛無。

生命固然需要工作和努力,不然生活會空洞,沒有意義。但是,生命的本質卻不是工作,更不是通過工作獲取成功或者成名。生命是一種自然的歷程,是活完自己的命,其他的都是輔助。我們可以追求成功,也可以有目標,也可以挑戰自己,但是要記住,這些都是為了使生命更有意義,而不是抹殺生命,獲取聲名。正如《莊子·養生主》中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理解莊子的這一段話千萬不能截取前兩句,莊子的真正觀點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危險啊!知道了還這樣,真是危險極了!

看來,莊子的對生命的了解還是最透徹的。莊子認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對此人們要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生命的問題時,人類要把思維的方向轉向自身,不要將生命的過程當成是社會目標的附屬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東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莊子那段話的後半部分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就是莊子的生存哲學,所謂「保身」是指社會生活中讓自己不受社會非理性的傷害;「全生」是指以生命本身為生命活動的目標,人生存就應該要維護一個完整的生命;「養親」是指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關注和照顧;「盡年」是指「全壽而歸」。這才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並不是所有的白天鵝都要能飾演黑天鵝才行,做好自己的白天鵝也很好!

一旦我們理解了生命是自然的,我們便不會再那麼恐懼虛無。因為人生本來就是虛無的。話說莊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就是領悟了這個道理。莊子說:「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的妻子死時,一開始他也傷心至極,但後來想想,人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連形體、最原始的氣也沒有,一切都是從混沌中開始,最後才有了生命。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樣。因此,人死了並沒有什麼好悲傷的,虛無也沒什麼好恐懼的。因為我們都是從虛無里來,並且最好都要到虛無里去。

希望妮娜的死是走進了虛無,也是走出了虛無;希望人類都能夠進出虛無而毫無畏懼。

㈢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盜夢空間》

在看《盜夢空間》之前我看過另外一部關於夢境和現實的日本動漫《紅辣椒》,講述的是利用夢境治療現代人心理疾病的醫生,化身偵探打擊利用夢境統治世界的機器人的故事。反應了對當代工業對人的異化的問題,十分精彩,但《盜夢空間》在任務心理與夢境處理上更加深入成熟,尤其是人物心理問題的解決更為細膩。

我從幾個方面來利用心理學所學的知識分析了《盜夢空間》。

一、 夢的構成元素

影片《盜夢空間》中有一個盜夢團隊,人為的打造夢境;成員的分工與夢的構成元素形成了對應的關系。

盜夢者——夢的形成的內在誘因

盜取別人夢境里的思想的男柯布是影片中夢營造的原因,他為了竊取思想,或是植入思想,而為人製造夢境。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做夢,弗洛伊德解釋夢是潛意識的展現。

前哨者——夢形成前的外在誘因

在影片中有一個前線放哨,負責前期的資料搜集、信息打探等准備工作的成員。他為夢提供先前素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的夢也受到現實生活的影響,會出現現實生活的影子,因此在夢中往往會與現實混淆。

築夢師——夢中的場景

負責建築各級夢境中的大體環境框架,對夢中環境的細節進行局部修改。夢中的場景往往可以奠定一個夢的基調,反映出夢主人的心情和精神狀態。

偽裝者——夢中的角色

負責在夢中偽裝成特殊人物(通常是和目標人物關系比較親近的人)以更好地從潛意識層面影響目標人物。在夢中,往往完美會夢到其他的人物,在《釋夢》中解釋道這些人物象徵了主人內心的不通角色,是各種意識的投射。

魅影——夢中的情結

影片中,柯布的魅影是妻子,因為她的死心存深深的負罪感,所以其潛意識中的亡妻會偶爾出現在聯夢中,對行動進行干擾。而在我們的夢中也會有經常出現揮之不去的「魅影」,我認為這往往會是我們潛意識中最在意,最重要的部分,其往往與童年經歷相關。

傳統意義上對夢的解釋正是依託對這些夢的構成要素的分析和解讀得出的,中國的《周公解夢》就是通過對人們生活習慣,風俗習慣兒總結出的要素與內涵的對照表。

二、 柯布的心理結構

我認為對與夢的形成和解釋適用於弗洛伊德的心理結構理論,但對於一個的內心分析榮格的理論更為細致。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也是一種整體人格結構理論。他把人格的總體稱為心靈,認為心靈既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有機整體,又是一個層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結構。它由三個層次組成:意識、個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

意識,是人的心靈中唯一能夠被個體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榮格認為人的意識發展過程就是人的「個性化」過程,曾經的盜夢生涯讓柯布成為一個逃犯,對他人充滿敵意。但同時意識也在不斷地充實、完善和塑造著新的自我。最終柯布完成了自我救贖,重新回歸家庭。

個體無意識,榮格認為對人格及其發展影響最大的還是無意識,它包括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個體無意識是無意識的表層,它包含了一切被遺忘了的記憶、知覺以及被壓抑的經驗,由於它是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和個體的經驗相聯系的心理內容,因此被稱為個體無意識。

個體無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情結」的形式表現出來,指的是他的心靈被某種「心理問題」強烈地佔據了,使他無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他本人卻沒有意識到。柯布的情節就是他在妻子的意識中植入的懷疑,最終造成妻子自殺。這是他一切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人格面具,柯布的人格面具是一個冷靜,干練,理智的團隊領導,所以當他的內心出現問題是他拒絕告訴夥伴,而是壓制和掩藏。

柯布的阿尼瑪和陰影都是自己的妻子。他意識中最原始的動力和最黑暗隱密、最深層的邪惡傾向結合在一起,因此他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扭曲,他面臨的心理問題是復雜,困難的。

由此看來柯布是一個有著嚴重心理問題的人,因此故事不僅僅是一次任務完成的過程,更是一次內心治癒的過程。

三、 釋夢4層世界

《盜夢空間》營造了4層夢境,一步步深入到任務的內心世界。第一層夢境:目標人物費舍聽到關於父親的消息,進入到他的敏感區域,他與皮特叔叔的對話表現出他對於父親的排斥。柯布處於執行任務的狀態,只是出現了自我夢境中的火車。

第二層夢境:費舍發現是皮特叔叔偽裝綁架,對他產生了懷疑,對父親的看法產生松動。柯布的內心對於妻子的愧疚更近一步,出現了妻子跳樓的窗檯。

第三層夢境:費舍來到雪山,這個場景不是盜夢團隊設定的,因此是費舍內心的真實寫照:他與父親的關系是冷漠,蒼白,包裹在內心深處的。柯布為了救回迷失的隊員,決定回到潛意識世界,面對自己的錯誤。

第四層夢境:費舍被殺害所以跌入潛意識世界,被救回後,他來到父親床前。打開保險箱,即打開了自己的心結,裡面的風箏是盜夢團隊所不知道的,因此是費舍自己的夢境,他自己完成了救贖,解開了父親與自己的心結。而柯布則在第四夢境與妻子說出真相,原諒了自己。

這是一部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亦是一部找尋自我,治癒心靈的心理片。其中費舍和柯布是兩條明顯的心理治癒線索,但其中的大亨,制葯師,偽裝者都在此次夢境中有了人生的領悟。尤其是大亨表現較為明顯:慢慢從精明的只剩下理智的商人慢慢的在四維空間里成長,他是制葯師和他自己口中的旅客。卻在這一段旅行中找回生命的真諦,從第三層夢境他臨終前的話和蘇醒後的目光落著點就可以看出。

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關於表現心理、意識活動的影片也越來越多。前不久上映的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利用不同的角色,形象的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可見心理學已經不再是課本里枯燥乏味的科學,而更加深入,直接地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

㈣ 舉一部看過的心理電影,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分析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點評:名叫Justin的男孩,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記憶碎片》memento
心理看點: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
點評:就不重復細節了,不是因為太經典而在這里設懸念,而是完全無法重復。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點評:看完這部電影後:基本上男人都覺得一陣寒意飄過,女人則覺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點:校園暴力,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點評:這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為什麼名叫「大象」?——原來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險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點:Abnormal的心理學,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點評:經典中的經典,強烈推薦!就算再多看上幾遍,依然回味無窮啊。
6、《心理游戲》the game
心理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
點評:一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值得一提的是,情節的接宕起伏會讓你愛不釋「眼」。
7、《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經典
點評:希區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電影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8、《夢旅人》picnic
心理看點: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點評: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岩井俊二的巔峰作之一。
9、《約書亞》Joshua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亂倫
點評:九歲男孩Joshua,因為妹妹出生而失寵;在此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不幸的事。
10、《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點:精神分裂症
點評:一部讓人深深迷戀的片子,喜歡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時血液沸騰的感覺。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點:孤獨症(通俗點叫自閉症) 高功能孤獨症
點評:驚覺於它如此細膩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點:戀愛心理,失戀治癒
點評:繼《暖暖內含光》之後又一治癒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夢大片,後者是醒夢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點:精神救贖、社會心理學
點評: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黑白膠片,看完會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點:潔癖、強迫性人格
點評:火柴人——美國俚語,說的是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內容挺有意思的,結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
點評:影史上只有四部驚悚片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爾》Shallow Hal
心理看點:教育心理學
點評:庸人哈爾和一個胖妞談戀愛的故事,一部有明顯教育傾向,能深切滿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們願望的片子。
17、《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
點評:把一部哲學名著改編成電影,還讓那麼多人喜歡,不容易啊。
18、《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點: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點評:看完後我的感受是:我想找個像Sean一樣懂愛的人。
19、《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點:雙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點評: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沒有比他更有魅力的變態殺人狂了。
20、《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
心理看點:服從心理,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點評:這是一部通過設定極端環境表現人性陰暗面的電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沖擊性。

㈤ 急急急!!!求一篇 電影《一個頭兩個大》的心理影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這部電影。

教育繫心理學專業每年都會放映一些心理電影,讓觀影的人寫一篇所謂的觀後感。其實我在很多時候看完電影後都會有感而發的寫點什麼,用幾個哥們的話說是又「發騷」了,但跑到別人安排的地方去看完一部之前啥都不了解的電影,再硬要「有感」,難度還是有的。

記得去年的時候放映的是《海上鋼琴師》,經典中的經典,沒說的。今年去看,卻給了我一個小驚喜:先聽影片名字:《一個頭兩個大》,也許這個電影名字確實就真實反應了我對這個電影的第一感覺。電影開始,一段滿無厘頭的音樂音樂就飄來,只見一個可謂威風凜凜的警察配合著音樂一起出現。我嘀咕:難不成還給放部喜劇?待我看清那張被墨鏡擋住大半的臉是誰時,立刻毫不質疑了:還真的是喜劇。警察的扮演者是金凱瑞!作為美式喜劇的代表人物,以在各個電影當中刻畫和演繹各種小人物,用他那極度豐富的面部表已經不知道征服了多少觀眾,而他拍過的轉型大片《楚門的世界》,更是被譽為經典中的經典,也是我電腦中永不會刪掉的珍藏,總讓我一遍遍的看這部影片之後能再讓我審視自己這不真實的人生。看一部金凱瑞的電影,總好過去強迫自己看一些只能獲金雞獎的所謂「教育片」吧。

忘記了影片到底有多長,作為一部喜劇片,印象中也沒有幾次笑聲傳出,而回味一下值得我們可以「吃吃」的笑出聲的似乎也都只是一些低級趣味,當查理變成阿慶時那神經質的拳擊動作,那一個拿在手裡來回跳動的巨大假陽具——難道這就是標準的美式幽默?——回味起來,其實查理的三個黑人兒子製造的笑料其實更強大一些。作為一個白人,有三個黑人兒子就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而當這三個兒子從十歲左右的小孩突然畫面轉到幾年後都長大成人時,還真有點讓人背不住。記得聽誰說過,美國人只有兩種身材:壯如牛,胖如豬——全是走極端。金凱瑞所扮演查理的三個兒子就確實都是這兩個極端。一個一身腱子肉,另外兩個如加菲貓一樣——看到自己的鞋子都成困難。這三個人往那一擱本身就是一個笑點,而盡管是黑人但生長在查理這個當警察的爸爸呵護下,竟然說的還是一口街頭味極重的黑人英語。記得看過一部黑色喜劇,叫作《偷拐搶騙》,這部片子中的最大笑點就在於充斥著黑人、吉普賽人、英國人、美國人各種口味雜七雜八的英語方言,想想《一個頭兩個大》當中這三個演員的安排其實也確實是煞費苦心。而更有意思的是,這三個體型上不是類牛就是類豬的兒子還偏偏都是能上常春藤的高智商!從一開始質子中子質量的討論到後來看著德文版的說明書開直升飛機,簡直無所不會。

當我看這部電影時,盡管被告知是一部心理學影片,但當看到金凱瑞時總是不自覺先入為主的覺得這是部喜劇了,就總是先將這部「喜劇」可喜的地方給分析了一通。而上慣了豆瓣,總是習慣將影片先給打個分,無論是哪個方面。對於這部首先是心理其次是幽默的影片,對於心理的刻畫,當然最主要看的是演員的演技了,對於這一點,我想,我會毫不吝嗇的給金凱瑞10分!影片刻畫的是一個得了精神分裂的交警,其實刻畫這類病情的影片也有不少,光經典的就有《致命ID》《搏擊俱樂部》等。片中的查理受到刺激的時候會從原來的老實巴交變成一個瘋子和好鬥分子。穿著不變長相不變,卻要變成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性格,演繹另一個人,這就全要看演員能否駕馭的了的張力了。金凱瑞很好的做到了,他在精神分裂變成另外一個人時,總會誇張的抽搐幾下——不禁讓我想到他在《變相怪傑》中變臉時的情形——然後你看他的眼神,他的眼睛,直接就變化了,那種眼神已經足以讓你感覺到現在已經換了另外一個人了。眼睛是最能反映一個人內心的了,而演繹一個新的角色,並且是說換就換的情況下,你還一句話沒說,你的聲調變化了還沒被觀眾聽到,但已經透過你的眼神看出其實已經換了一個人了,這就是水平。金凱瑞做到了。我覺得戲的高潮就是查理與阿慶在同一個軀體里卻完全對立著抗擊那段吧:一個身體卻受著兩個思想控制,那是自己與自己的抗爭,那是戰勝自己,回歸理性的一個抗爭。真的很精彩,我匱乏的語言真的難以形容出來他豐富的面部表情,他誇張的肢體語言,反正,演的絕了!

影片的結局當然是大歡喜的:壞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查理終於戰勝自己回歸正常並抱得美人歸,而不可忽視的是,其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查理徹底的丟掉了一根手指,這種殘缺也許也是給電影留一個遺憾在裡面,世界上總不是什麼都是完美的嗎!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作為金凱瑞的作品,名氣沒有《神探飛機頭》大,沒有《楚門的世界》那樣富有時代意義;作為描寫精神分裂的電影,沒有《搏擊俱樂部》那樣出彩;作為喜劇,又缺乏《兩桿大煙槍》那種笑點重重疊疊,回味無窮,但作為一個小成本電影也已經不錯了,本身片子總似乎就有著不少輕描淡寫的懈怠與無所謂在裡面,特別是最後查理的三個兒子竟然還整了句:Thank you for watching this mother-fucking movie!——當然是標準的黑人口音——也正是在表現出那種諧謔和自嘲吧!

㈥ 如何從學心理學角度分析電影《沉默的羔羊3》

羔羊 表示他在平常生活中表現的一種性格 處於弱勢群體沉默 被無視 或者忽視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它表現的是一個心理變異的過程和結果 說明這種變化的不可預見性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個人 他所隱藏的心理也是不被人所知的 。。。我沒辦法解釋清楚 業余的說一下

㈦ 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萬能鑰匙這部電影,謝啦

最近閑暇之餘,看了一部據說比較適合高智商的人看的電影《萬能鑰匙》,拋開這部電影驚悚的場景和背後映射的宗教色彩不談,電影的結局註定了這是一個悲劇,一個邪惡最終戰勝善良,好人最後沒有得到好報的悲劇。電影的最後,20多歲美麗善良姑娘的靈魂,被困在一個垂垂老矣的身體里,痛苦而無助地等待死亡,還有比這更加絕望的事情嗎?

電影的開頭,可是看出來她原本是生活得活色生香的,泡泡夜店,談談戀愛,生活本來可以一直這么美好的繼續下去的,直到她選擇了一份新的工作,於是也便為自己規劃了一條不歸路。下面開始分析電影:

首先,女主人公是一位被愧疚困擾的人,因為和她的父親疏於溝通,根本沒有照顧過生病的父親,父親就離世了。於是她心存愧疚,耿耿於懷,選擇了臨終關懷的工作----照顧那些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老人,通過這種方式減輕自己的愧疚,期望可以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是她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得要到一個破舊詭異的舊房子裡面去照顧一個垂危的素昧平生的老人的原因。不是因為她真的有多麼高尚,而是她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自我的救贖。

在她意識到有危險的時候,本來打算一走了之的時候,有一個鏡頭,她轉過頭,看見了花園里孤獨而無奈的老人,她然後又看了看自己和父親的照片,彼時必然是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於是在准備離開的時候又選擇了留下。

看見了吧,愧疚是一種多麼可怕而強大的力量,堅強,頑固,幾乎可以讓人失去最基本的防禦和思考能力。

其次,女主人公太過善良。善良是一種美德,但是過分的善良就未必了。當她的室友勸她離開時,告訴她,那個人不是她的父親,但是她單純的善良使她產生了拯救他的勇氣和慾望。

後來,當凱羅蘭成功逃脫出來之後,她本來已經安全了,可是她卻選擇了要回去救那位素昧平生的老人(當然,實際上是另外一個年輕的靈魂,困在這個身體里)。她的自以為是的善良泛濫到了自不量力的地步,從而忽略了自身的危險,這份自以為是的善良最後沒有幫到她,反而害了她。

這里不得不提一句,她對路克毫無保留的信任,讓她最後無路可逃。明明意識到危險之後,她居然將信任生死攸關的事情託付給一個剛剛認識的並不了解的朋友,這也是她單純的所在。這就告訴我們,輕易地去相信別人是很危險滴。

在影片的結尾,凱羅蘭的摯友,那位年輕漂亮的黑人姑娘出現時,不知道有沒有注意這兩個巫師的眼神,(因為他們是黑人,所以有著黑人獨有的審美觀),那眼神讓我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下一個受害人會是誰?極有可能會是凱羅蘭身邊最親近的人。

看見了吧?過分的善良,很多時候並非是一種慈悲,因為我們都不是救世主,過分的善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最後傷害的往往可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這個電影的結局是一個邪惡的靈魂占據了凱羅蘭年輕充滿活力的身體,而女主自己的靈魂被困在那個醜陋而衰老的身體裡面,孤獨而絕望地等待死亡,當兩個同樣被困的靈魂,目光碰觸的一瞬間,我分明感覺到了徹骨的悲涼和絕望。

最後,其實她原本可以逃脫的,但是她為什麼最終沒有逃脫呢?因為她相信了。電影裡面有句台詞:如果你不相信,他就不會傷害你。兩個巫師最後對著凱羅琳說了一句話:「我們已經等你很久了」也就說他們之前失敗過很多次,但是最後還是成功了。

拋開這裡面的宗教色彩不談,這可以說一種信仰問題,如果你相信了,那麼它就真的存在了;如同中國的鬼神之說,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當驚恐萬分的姑娘最後試圖用巫術的方式獲得庇護時,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她完全相信了,於是也就落入了他們的圈套。雖然最後她對著鏡子大喊:「I don』t blieve」,但是明顯是那麼的虛弱,自欺欺人。

所以,有很多時候,你親耳聽到的,別人親口說出來的也未必一定是真的,比如有人說「我一點也不難過,我一點也不傷心、我過得很好之類的,」不過是藉助語言微博的力量給自己一點自欺欺人的慰藉和安慰罷了。

(二)
看完電影,我想起一位相熟的朋友,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是非常相似的,最起碼我這么認為。一樣的心存愧疚,一樣的過分善良,一樣的對某種冥冥之中的東西產生了莫名的相信。

我的這位朋友因著對前一段失敗情感的愧疚,一直單身至今,對周圍如花似玉的美女視而不見,絕非是作秀,是真的毫不動心。那種愧疚,像長在他身體裡面的一顆腫瘤,或者說藏在他身體裡面的一個魔鬼,時不時就會發作,折磨得他體無完膚,痛苦不堪。他採取的是一種自我懲罰的方式來獲得短暫的解脫和安寧,不肯交女朋友,不肯結婚生子,甚至於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是過著一種簡單到近乎自虐的方式。令不了解他的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許他們獲得自我救贖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因為愧疚產生了異於常人的生活方式。

看看,愧疚是多麼可怕的而一種力量,在解開這個心結之前,會伴隨生命一起,隨影隨行,無法擺脫。

倘若愧疚再加上泛濫而過分的善良的話,那就無葯可救了,如同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樣,難以醫治。只不過他沒有想到和看到的是,他自以為是的善良,偏執的愧疚,最後傷害的其實往往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和真正愛他的人。有很多時候過分的善良,自以為是的善良,比不善良更加殘忍,因著這份善良,他傷害的是身邊最親近的人還不自知,更因著這份善良,被傷害的人越發不忍苛責。

而且,善良的人在自以為可以幫助和拯救別人的時候,因為被需要,所以是可以獲得一種滿足感的。所以當下次有個特別善良的男人想要幫助你時,不要想當然認為他對你有意思,其實這不過是他的性格使然。他不幫助你,一樣會幫助別人,當有人有求於他時,他不會也不懂得拒絕,這是優點,更是缺點。

其實,這也是我一個致命的弱點,老是擔心會傷害到別人,結果最後為難和傷害了自己,因此對著自己這種自以為是的善良,有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厭棄。

最後說說信仰,倘若有一天我聯系不到他了,別人告訴我說:他遁入空門了,我一點也不感到奇怪。他必然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極限,於是選擇了這么一種方式獲得永久的安寧和徹底的解脫;因著這種情緒的折磨和困擾,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已經開始相信因果報應和輪回了,開始相信自己和佛有緣了,所以有一天他真的繞不過去了,選擇這種方式來獲得解脫也未可知,盡管我認為這不是一種真正的解脫,更像一種逃避。

他曾經對我說過:他覺得冥冥之中有一隻推手推著他走進佛的世界,其實也許他不知道的是,背後的那個人,不是任何的其他人,而恰恰是他自己。倘若他自己無法戰勝自己,那麼將永遠無法獲得解脫,即便有一天真的四大皆空了,也不過是一種逃避的方式罷了。中國著名的佛學大師趙朴書,人家還娶了兩任妻子呢,沒有真的四大皆空,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著名的一代宗師。

我始終認為,佛學推崇的並不是所謂的四大皆空,倘若真的四大皆空,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分別。我覺得,佛學的精髓是佛學所傳承的精神,告誡我們要寬容、豁達、感恩,不抱怨,不偏執,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雖然我自己並做不到。

希望我的這位朋友能早日走出陰霾,擺脫出來,否則我估計要真的要去寺廟里去拜訪他了。

最後補充一下電影的細節,當時凱羅琳把路克叫進她的房間,向他展示那條寫有help me的床單時,薇兒麗進來時的表情很詭異,很像一個女人在吃醋,而那個男人對這個女人說了一句話: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可惜凱羅琳沒有注意。如果當時她就注意到兩人關系的不尋常,只怕最後也不會去求助他而把自己送上不歸路了。

哈,寫到最後我明白了,原來這部電影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又是驚悚,又是宗教,又是信仰的,無非是告訴我們這個在中國早就耳熟能詳的道理,就是那兩句爛熟於心的話: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啊。。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de78fb01015mkr.html

㈧ 怎樣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社會心理學分析——我們怎樣做出錯誤的判斷

主人公是一個銀行家,叫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後誤被指控用槍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他被判無期徙刑,這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渡過餘生。

影片的開頭主要是安迪偷情以及法庭場景的穿插展現,令人注意的是,安迪給人的第一直覺印象——這人像是一個因為妻子偷情而槍殺他們的人,表情呆滯,眼神遊離,完全是一種對妻子出軌無法理解和郁悶的表情。

再看陣陣有詞的律師,他作為一個專業知識的擁有者,可以想像其在嫌疑人的犯罪模式以及自己的法庭辯護的種種技巧已經深知,在其潛意識之中一定有嫌疑人的種種既定的模板來供他對照,即使他的辯詞看起來很有邏輯。很顯然,他對於自己的專業能力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在安迪說自己將槍扔進河裡開車回家之後,這位律師提高了自己的音調,以一種洶洶而來的氣勢一下將安迪無力的供詞駁回,其實只是從語氣上我們就可以傾向於律師而不是安迪,因為坐在席上的法官和聽眾都覺得安迪做賊心虛。看到聽眾席上他們茫然的表情,我就覺得安迪的無力和聽眾的無力,大眾傾向於權威,甚至會覺得律師很聰明辯護很精彩。再後來律師的辯護中,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在過度自信的基礎上有陷入了驗證性偏見和錯覺相關的誤區,也就是說我們常常尋找回憶那些能夠明確驗證自我觀念的反饋並將我們自己期待發現的某種重要的相聯系。他將所有的證據羅列,安迪有犯罪動機,有犯罪現場的腳印,指紋等,這些再加上其一句極富情感煽動性的一句話「他們是犯了錯,但是他們所犯的錯嚴重到……需要用死來贖罪嗎?」再後就想像一個自己的推理假設,事實上這個假設毫無依據,但是加上了律師的情感性的煽動就變得很有力量。錯覺的相關,假想的推理,其中滲透的是一種情緒,情緒通過與其相關的經驗來給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著色。包括最後法官的宣判,「杜福雷先生,我覺得你非常冷血,看著你就令我毛骨悚然。我已本州賦予我的權利判你兩項終身監禁,分別為兩位死者,退庭。」「令人毛骨悚然」 首先是安迪給人的第一印象,如果將兇殺和他聯系起來的話。也就是說法官的判決帶有很強的情緒性。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非理性的行為以及判斷呢?

首先,我們經常高估自己的判斷。這種過度的自信現象部分來源於我們更容易描繪自己正確而非錯誤的緣由。另外,人們更有可能去尋找那些支持而非否定自己的信息。

其次,當別人給我們提供橫有說服力的軼事或者甚至是毫無價值的信息時,我們經常會忽視有用的基準信息。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更容易回憶起(易得性)生動的信息。

再次,我們經常在相關錯覺的和個人控制之間搖擺。在不存在相關的地方知覺到相關(錯覺相關)和認為自己可以預測並控制隨機事件(控制錯覺)。

最後,情緒會影響判斷。好的和壞的情緒會激起個體對與之相關的經歷的回憶。情緒會給我們對當前經歷的解釋著色。通過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情緒還會影響我們做判斷時思考的深度和效率。

希望採納!

㈨ 電影《頭腦特工隊》影評-----從腦科學和心理學角度進行解析

這周《情商》進階課布置了一個作業,就是看《頭腦特工隊》這部電影。驚喜的發現自己通過學習,竟然多少可以看懂這部電影了。我就我看到的幾個點進行解析。

1 電影將人類的幾個基本情緒具象化五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怕怕,厭厭,怒怒。能夠感覺得出主人公萊利的幾個情緒小人,樂樂是處於主導的,她經常主導著大腦控制台。其實就像我們在講情緒的意義的時候,每個情緒都有它的作用和意義。喜的意義是動力和方向。怒的意義是劃邊界,哀的意義是放下和成長,懼是保護我們避免危險,厭惡這個情緒的意義是底線,雖然我可能暫時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就像影片中的萊利打小就不喜歡吃西蘭花。

這些在影片中都有體現,最有意思的是,每個人,不僅僅是主人公萊利,還有萊利的爸爸,媽媽,同學等等,它們的情緒小人在說些什麼電影中都有放出來,很有意思。特別是一個裝酷的青少年,忘記其中是哪個情緒小人說「這樣裝好累呀。」還有青春期的萊利在棒球場上撞見一個男生,那個男生的情緒小人發出警報「女生,女生,女生! 太有意思了。

影片中,導演的角度是讓憂憂特別地不受歡迎。樂樂從來不讓憂憂控制操作台,別的幾個情緒小人還多少有機會控制大腦操控台。通過樂樂和憂憂被迫出走的那段經歷,樂樂慢慢意識到了憂憂的重要性和意義,最後返回操作台的時候,讓憂憂去操控。其實我想也意味著允許萊利和自己的傷心相處,影片最後萊利有向爸爸媽媽去去表達自己的傷心,自己的思念,自己這段時間的不開心。父母對他情緒的全然接納,也讓萊利沒有繼續消沉,而是開啟了在新環境的新生活。這一切也都說明了接納各種情緒的重要性。情緒伴隨著生物進化數百萬年,為什麼被留下來了。很顯然,這些情緒對人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2 影片中有一段,萊利幼年的時候想像出來的那個好朋友小粉象冰棒,他的火箭車掉進了記憶垃圾填埋場,冰棒特別的傷心。無論樂樂用了何種方法,勸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和他做游戲,搞怪,都沒法讓冰棒振作起來去帶路。但是這個時候,憂憂過來,坐在他的邊上,說了一句:這是挺讓人遺憾的,然後陪著他一起傷心,一起哭,嘆著氣說「我明白你的感受。」冰棒慢慢地就好了。樂樂很好奇,憂憂做了什麼讓冰棒好起來的。我想這就是同理心的作用,共情的能力吧。

3 樂樂,憂憂,還有冰棒一起乘坐那個思想小火車。當萊利睡覺的時候,小火車停下來了。看到這里,我想到的一點是,三腦中,理智腦是唯一需要休息的,所以思想小火車理智腦停下來休息了。但是行為腦和情緒腦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是繼續工作的。行為腦管理著我們的呼吸和心跳,情緒腦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會做夢。所以有了影片中的造夢工廠。造夢工廠這一段也很有意思。萊利一進入快速眼動睡眠,造夢工廠就開工了。編劇會根據當天經歷的生活事件和主要情緒誇張歪曲然後改頭換麵粉墨演出,所以難怪說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說法了。

4 片中很感人得一幕是:冰棒為了幫助樂樂重返大腦控制中心,選擇犧牲了自己,永遠地留在了記憶垃圾填埋場。冰棒是萊利小時候幻想出來的玩伴,它並不是真實的。甚至長大後的萊利已經很久沒有想起它了。冰棒選擇永遠被遺忘,默默地消失在記憶的深谷,這就好像我們的成長,當我們成長了,有些經歷,有些記憶就被封存了。

5 情緒影響著我們的核心記憶,這些核心記憶又會變成長期記憶,這些又會影響我們的性格和個性的形成。影片中那些島嶼,友誼島,誠實島,家庭島,淘氣島,冰球島……都是萊利在成長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些記憶,這些記憶又形成了她的性格和個性。

 6 在影片的最後,看到那個配音表裡面,有潛意識警察,覺得很神奇。回想到電影裡面,好像是樂樂,憂憂和冰棒要進入那個潛意識倉庫,寫著危險,禁止進入,但是它們三還是進去了,而且還變形了,三維,二維等等,不知道是不是這。這里有兩個潛意識警察把守著。但是這部分沒太看懂,請看懂的小夥伴可以解釋一下。

是不是意味著這個潛意識倉庫裡面有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的,恐懼的害怕的不敢面對的東西,暫時藏在潛意識中,沒有浮現出來。當它們浮現出來的時候,就是主人公准備好去面對的時候,或者說我們通過覺察,潛意識的部分慢慢上升到意識層面。不知道是不是這么理解。

㈩ 推薦幾部從心理學角度看,非常經典的電影

《‍‍超脫》

關鍵詞:自殺沖動、苦難、陰影

‍‍

而讓人覺得倍加傷感的,卻是這樣兩句台詞:「赤子之心可以照亮潛藏於死亡中的黑暗,我將再也無法找到那樣脆弱易碎的事物... ...」‍‍

閱讀全文

與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分析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世界各大電影票倉 瀏覽:402
高德地圖怎麼取電影票 瀏覽:940
老電影伏擊戰完整 瀏覽:330
青宇電影資源 瀏覽:516
電影天堂網狼族盟約 瀏覽:865
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完整版 瀏覽:192
uc網盤電影怎麼看電影 瀏覽:423
哪些要在電影院看的電影 瀏覽:626
王人美主演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59
美國婚外情電影大全集 瀏覽:250
唐人街3免費高清電影資源 瀏覽:902
如何觀看純英文電影 瀏覽:855
能看外圍微電影的軟體 瀏覽:72
西瓜肉的電影 瀏覽:905
盜墓空間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307
誰介紹個超好看的電影網站 瀏覽:663
女保姆中文字幕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99
90年代中國都有哪些好電影 瀏覽:590
免費在線電影西瓜 瀏覽:742
最近賀歲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