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上海市文聯電影家協會

上海市文聯電影家協會

發布時間:2022-11-27 08:20:52

1.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來臨之際,電影《1921》亮相大銀幕,用光影藝術致敬建黨百年。該片以1921年的上海為背景,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後的歷史事件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1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拍攝,黃建新監制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點影片《1921》,作為開幕影片在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進行首次公開放映。

日前,在上海市電影局的指導下,電影《1921》舉行了專家研討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電影處副處長陳曉達,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智良,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吳海勇等黨史專家,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龔金平,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等著名電影理論家、評論家,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等出品方代表及《1921》聯合導演鄭大聖、製片人任寧和演員王仁君,以及各媒體記者出席了會議。黨史專家、電影學者、媒體記者就影片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意義等進行了研討,對於影片給予了「如教科書般真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完整歷程」的高度肯定。

電影《1921》以時代「橫截面」視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後的故事,全景式重現了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們,突破國際各股復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在上海共聚順利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見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影片以豐富的細節、立體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視角,探尋「一大代表」們為救亡圖存無悔付出的「心靈源動力」,被譽為「建黨題材新時代經典之作」。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韌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智良高度肯定了該片的宏大敘事,把1921年前後國內外大事通過藝術手法凝練在一部電影中。同時,作為上海城市文化史最權威的專家之一蘇教授也對於該片首次真實還原了上世紀20年代上海的城市全貌給予了極高評價,他認為從大的城市風貌到小的造型道具細節,劇組都下了狠功夫,而且也通過對當時租界文化、東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真實展現深刻揭示了上海為什麼可以成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歷史原由。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吳海勇高度肯定了《1921》「是藝術和真實的高度融合」,並且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上映具有重要意義。黨史教育需要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把建黨故事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如果說《開天闢地》是寫實主義的作品、《建黨偉業》是群星璀璨的演繹,那《1921》就是聚焦式的、年輕化的真實還原,在嚴謹的史料基礎上以全新的視角,用更貼近當代年輕人的藝術表現手法,去講述建黨的歷史,對於黨史教育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普及意義重大。吳海勇認為影片的年輕調性,是為了讓年輕觀眾更容易走進歷史故事找到共鳴,同時細膩展現了「先輩少年時」的建黨初心。吳海勇表示,「我最欣賞的是青年毛澤東在租界,看著法國獨立日慶典卻被擋在外面。這段想像太漂亮了,這就是達到了藝術和歷史的巧妙融合」,片中青年毛澤東偶遇上海法租界慶祝盛典,卻被擋在門外,遭遇了明明是中國人卻無法踏上中國土地的委屈憤懣,隨後以毛澤東夜跑的情景,穿插他成長經歷的蒙太奇剪輯,以合理化想像的生活情景,串聯一代偉人樹立改變喪權辱國社會現狀決心的成長道路和動力來源,以此凸顯先輩們堅決要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原因。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認為電影《1921》在同類題材里是水平非常高的一次創新性創作,令人驚喜,為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又開辟了一個新的高度,尤其是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先輩青年時代的奮斗歷程和革命動力,「真正把年輕人當年輕人來書寫」、「毛澤東的形象站起來了」、「何叔衡說讀書人革命,就是要真正能抬起頭來,這場戲很動人」。

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龔金平表示,原來覺得這類建黨故事很難拍,沒想到電影《1921》讓自己深深地震撼和感動,除了電影的宏觀和厚重之外,同時在還原歷史情景和人物心境上又極其細膩真實,「在歷史氛圍中表達彼時中國的處境,以及普通個體的掙扎,展現了黨不是突然建立的,而是歷經困惑與迷茫,但目的很堅定,擔得起慶祝建黨100周年的意義」,同時他肯定了諜戰、追車、動作等類型元素的觀賞性。

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解讀了《1921》作為主旋律作品的新嘗試:新穎的國際視角、加入「一大會議」的籌備人視角、補充大量歷史細節,他還為片中細膩詮釋的年輕人,最後為革命犧牲的命運而深深動容。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盛贊《1921》滿足了觀眾對建黨起點的歷史和審美期待,「既能領略建黨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又能理解先輩為什麼去追求革命事業,用人物、情感和價值觀去和當下觀眾交流」,他肯定了影片類型化思維和主旋律題材的融合,還高度肯定了演員的詮釋:「我能夠沉浸在角色中,沒有特別在意演員,說明他們的演繹是成功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周年,站在2021年這一百年交匯的歷史節點,我們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因此,觀眾和時代都需要符合當下時代和文化語境的、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影視作品。而《1921》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大事件,以先輩少年時為核心、以豐滿人物為中心、以挖掘細節為重心的細膩表達,探尋第一代共產黨人完成「用28年時間就改變舊中國」這一「中國奇跡」的初心動力,生動鮮活再現教科書上的記載,激勵當代年輕人汲取榜樣力量,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2

有上百位知名演員出演的電影《1921》,上映4天票房即將破3億,成績比較理想。用「比較」二字,是因為它好於同題材的《革命者》,卻遠遠遜於同樣如此大牌面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這說知名演員數量上的多少,並不能決定電影口碑和票房的好壞。

看過該影片的觀眾,一部分在為能一部電影看到這么多知名演員而高興,一部分在為電影里的歷史情節、人物而感動,也有一部分觀眾認為這部主旋律的電影非常「好看」,只是這部分觀眾並不佔多數,畢竟《1921》在豆瓣目前的評分只有6.7。

知名編劇汪海林顯然不是第三種觀眾,因為他寫了長長的一段影評,為影片中的歷史感動、誇部分演員不錯,卻批評影片的敘事主線雜亂、流量明星太多、故事缺乏深度不夠聚焦。

編劇汪海林近兩年並不以「編劇」為主責主業,反而在娛評、影評等方面為更多網友所熟知。比如他時不時地與肖戰、肖戰粉絲展開網上「攻防戰」,也時不時地對其他流量明星進行「正義的規勸」。但他這段對《1921》的影評,確實有見地,也得到了部分網友的支持。

汪海林以《1921》為樣本,重申「依賴流量明星給影片帶票房的思路是徹底失敗的思路,這樣一個模式是反電影的」,感嘆「電影界需要反思,什麼時候能夠回到電影本體上來,不旁騖,專注於電影?」道出了電影界目前需要改進的.現狀。

拍電影是追求藝術,還是追逐利益最大化,不同的電影人有不同的思考。《1921》無疑想要在追求藝術的同時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上百位知名演員中流量明星佔了一大半,不為票房,難道是為了錘煉他們的演技?

誠然,流量明星出演《1921》更能彰顯他們的愛國情懷,這點必須予以支持。許多年輕的觀眾因為他們的出演而願意走進電影院,通過這部電影來了解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那些令人敬仰的先輩。如果把《1921》當作一部「教育」片,它顯然起到了該有的教育意義。

比如,王俊凱受刑的那段,雖然時長很短,卻較為震撼。甚至連資深演員祖峰都誇王俊凱:雖然年紀輕,但已經是「老」演員了,很成熟,職業素養很好,表演很有經驗。

如果連祖峰都認為王俊凱演得好,那麼王俊凱的粉絲和關注王俊凱的觀眾,多數也會為王俊凱的表演點贊,為《1921》點贊。這就是《1921》的教育意義所在。

但不是所有的流量演員,都有王俊凱這樣感人的戲份,有的演員甚至只能稱之為「露個臉」,連「混個臉熟」的記憶度都不夠。還有一些演員的角色,只是個「工具人」,他們的故事並沒有展開,他們的精彩並不能在幾秒、十幾秒的鏡頭里展現。

這也是為什麼汪海林認為「流量明星減少一半,影片會好得多」的原因所在。為了讓部分流量明星「露臉」,導演和編劇勢必會給他們加戲,但電影的時長有限、電影的主線不能亂、主角的戲份不能減,「加戲」必然會破壞電影的完整性、統一性,這也是這部電影「不夠精彩」的原因所在。

電影界需要反思,《1921》也應反思。

2. 作協、文聯,有什麼關系和區別

一、文聯與作協都是人民團體
文聯是由地區和產業文學藝術工作者組成的人民團體。
作協是作家自願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

二、作協是文聯的團體會員
文聯設有團體會員,包括即作家協會、戲劇家協會、電影家協會、音樂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曲藝家協會、舞蹈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書法家協會、雜技家協會、電視藝術家協會,以及相關產業文聯等。
文聯對各團體會員的工作有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責,並承辦團體會員需要統籌安排的事宜。

三、作協與文聯的其它團體會員不同
作協是行政獨立單位,其它團體會員不是行政獨立單位。
例如,中國作協是一個獨立的、正部級的全國性人民團體。

三、文聯與作協的級別相同
只有縣級及縣級以上的地區才也成立文聯與作協。
全國文聯是正部級,中國作協也是正部級。
省、直轄市、自治區文聯是正廳級,省、直轄市、自治區作協也是正廳級。
副省級市文聯是副廳級,副省級市作協也是副廳級。
地級市文聯是正處級,地級市作協也是正處級。
縣(縣級市)文聯是正科級,縣(縣級市)作協也是正科級。

3. 韓尚義的成就榮譽

40年代初進入電影界,長期從事電影美術,為《一江春水向東流》、《聶耳》、《從奴隸到將軍》、《南昌起義》、《梅蘭芳舞台藝術》、《周信芳舞台藝術》等幾十部影片,擔任美術設計、總美術師或藝術顧問。其中影片《子夜》獲第二屆全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獎。同時擔任了《日出》、《茶花女》、《蝴蝶夫人》、《國家至上》、《重慶屋檐下》、《大明英烈傳》、《萬水千山》、《共產主義凱歌》等舞台劇的美術設計。多年來 ,先後為《林則徐》 、《聶耳》、《枯木逢春》、《南昌起義》、《子夜》等20多部影片進行美術設計,其中《子夜》由於表現出時代特點,內外景銜接自然,獲得第二屆金雞獎最佳美術設計獎。撰述出版有專著《論電影與戲劇的美術設計》、《電影美術漫筆》、《電影美術散論》、《電影藝術美漫談》等。兼長木刻版畫、水彩畫和散文,40年代出版有《木藝十講》專著,90年代出版有散文集《帶鹹味的糖》。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兼總美術師、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理事、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美術學會顧問、中國舞台美術協會顧問、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水彩畫研究會理事長及名譽會長、上海市文聯委員等。

4. 如何加入中國電影家協會

加入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要是要夠資格,標準是有副高職稱以上的電影業工作者或者是在影視界獎項中(金雞獎、華表獎、金馬獎等等的一系列的影視獎項)獲得過榮譽的導演、美術師、攝影師、道具師、置景師、編劇、評論者等等的電影拍攝的專業人士。所以說想加入中國電影家協會就一定要有相關的資質資格。

5. 上海滑稽劇團的藝術家簡介


專業職稱:一級演員
所屬專業院團:上海滑稽劇團
學歷:高中
至今從藝26年,1981年進入上海滑稽劇團學館。上海滑稽劇團表演藝術家,上海滑稽劇團副團長、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上海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第五屆文聯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上海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上海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市第十屆政協委員、上海市文廣影視集團委員會副主委。
專業職稱:一級演員
所屬專業院團:上海滑稽劇團
學歷:高中
至今從藝30餘年(1978年——至今),1987年進入上海青年滑稽劇團,1996年6月離團後2004年進入上海滑稽劇團。上海滑稽劇團表演藝術家,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上海曲藝家協會理事,上海演藝工作者聯合會理事,上海市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上海市靜安區政協委員,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上海演出家協會會員,上海滑稽笑朋友工作室演藝創作中心藝術顧問,上海十大笑星。生於滑稽世家,因從小受家庭影響酷愛滑稽,在其9歲時就已是上海市徐匯區少年宮的一位評彈小演員。為其今天的成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後於80年代中期考入上海青年滑稽劇團,師承老牌滑稽表演藝術家龔一飛先生。
專業職稱:一級演員
所屬專業院團:上海滑稽劇團
學歷:高中
上海滑稽劇團表演藝術家,1984年畢業於上海曲藝劇團(現上海滑稽劇團)學館。上海滑稽劇團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上海文化委員會委員,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上海曲藝家協會會員。
專業職稱:一級演員
所屬專業院團:上海滑稽劇團
學歷:大專
著名影視演員,1982年考入浙江岱山越劇團,1983年調入浙江小百花越劇團。1985年畢業於浙江藝術學校戲曲表演,後2004年進入上海滑稽劇團。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會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浙江省文聯委員、浙江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浙江省京昆聯誼會理事,浙江省第八屆政協委員。
專業職稱:一級演員
所屬專業院團:上海滑稽劇團
學歷:大專
上海十大笑星,上海滑稽劇團表演藝術家。80年代進入上海滑稽劇團,民主促進會會員,上海曲藝家協會會員。80年代與著名笑星周立波共同開創男女對口獨角戲《對歌》而成名,而後活躍在滑稽界和影視圈。
專業職稱:一級演員
所屬專業院團:上海滑稽劇團
學歷:高中
上海十大笑星,上海滑稽劇團著名女說唱,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曲藝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1977年正式加入上海曲藝劇團(現為上海滑稽劇團)。自少年時代開始,就酷愛曲藝藝術,自拜滑稽藝術教育家、劇作家張雙勤為師。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顧竹君進入上海滑稽劇團,更是深得姚慕雙、周柏春以及嚴順開和「雙字輩」等名家的親授。
專業職稱:一級演員
所屬專業院團:上海滑稽劇團
學歷:高中
上海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自幼迷戀滑稽,因崇拜翁雙傑,於1986年進上海滑稽劇團,師承滑稽「雙字輩」表演藝術家翁雙傑,藝名「小翁雙傑」。在藝術上不但有老師翁雙傑的表演風格,又有所創新和突破,注意塑造人物性格。主演了《刀槍不入》、《毛毛雨》和《美景佳緣》等作品。

6. 除鄧友梅.蔣子龍.梁曉聲.張賢亮.賈平凹.張抗抗.池莉外,當代還有哪些小說家比較優秀

洪峰、余華、格非、

葉兆言、林白、陳染、

史鐵生、陳忠實、張潔、

方方、張煒、張承志、

王蒙、從維熙等等等等。

另外,你的當代是指現在還活著的還是指1945年至今的?
如果是後者,更多。

更多資料見此: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dangdai/xd_02/csh_ddwxs/042901.html

阿城(男)(1949- )
原名鍾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於北京。高中一年級逢「文革」
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
北京,曾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工作,後任《世界圖書》編輯。1984
年發表處女作《棋王》(《上海文學》1984年7 期),引起廣泛關注,
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小說《樹王》、《孩
子王》相繼問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
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
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
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淀。這些
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發表的關於「尋根」的理論文章《文化制約著人
類》使他成為當時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在海外
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90年代後定居美國,有不少雜感散文作品發表,
依舊沿襲了他直白沖淡的語言風格。

艾青(男)(1910-1996)
原名蔣澄海,筆名還有莪伽、克阿、納雍、林壁等。浙江金華人。
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但自五歲起被寄養在一位貧苦農民「大堰河」
家裡,這段經歷成為他日後詩歌創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
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次年赴法留學,修繪畫。1932年回國,
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 月被捕入獄。以在獄中寫成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1935年出獄。抗日戰爭爆發後,
加入中華全國文協。1941年3 月赴延安,任教於魯藝文學系,主編
《詩刊》(延安版)。1945年10月任華北聯大文學院副院長、華北大
學第三部副主任等職。1949年隨軍進京,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軍代表、
中國文聯籌備委員會常委、中國作協理事、中國美協理事、《人民文
學》副主編等職。1957年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調往新疆生
產建設兵團。1975年回京治眼疾。1978年重新發表詩作。1979年平反。
後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筆會中心理事等職。他的早期創作《大堰
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陽》、《火把》等詩集,
多寫勞苦大眾、民族命運和社會黑暗,呈現悲愴、高昂、亢奮的重彩
格調,由於在詩歌創作中強烈表達對光明的嚮往和洶涌澎湃的革命激
情,在青年中產生極大的號召力,並使他得到「火把詩人」的稱號。
50年代發表了一些圖解政策和歌功頌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
顯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寫域外題材的作品則得到評論界的肯
定。70年代末復出後,發表了大量詩作,使詩壇震驚,包括《光的贊
歌》、《古羅馬的大鬥技場》和許多短小篇什,延續了三四十年代的
創作風格,並且更為凝練、深沉。1949年以後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
《寶石的紅星》、《海岬上》、《黑鰻》、《春天》、《歸來的歌》、
《彩色的詩》、《雪蓮》、《域外詩集》等。其中,《歸來的歌》和
《雪蓮》分獲全國第一、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獎。另外著有理論集《
詩論》、《艾青談詩》、《艾青論創作》等。譯作有凡爾哈侖《原野
與城市》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享有廣泛聲譽。1985年,獲法國
藝術最高勛章。

巴金(男)(1904- )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餘一、黃樹
輝等。原籍浙江嘉興,出生於四川成都。1918年入成都青年會的英文
補習學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國語專業學校。在學期間,接受「五四」
新文化洗禮,並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這構成了他前期創作的
底色。1927年至1928年在法國留學,開始文學創作,1929年《滅亡》
的發表並引起轟動,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此後20年,他創
作、翻譯了大量深受青年喜愛的作品。1949年以後,歷任中國文聯常
務委員、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和作協上海分會主席。
「文革」中受迫害,1973年自「幹校」回上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
全國政協副主席。他的作品經歷了幾個變化,30年代發表的長篇小說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噴發傾吐對不合理社會的痛恨和對理
想社會的執著追求。而後對現實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開始關注小人物
的生存悲劇,發表了《寒夜》、《憩園》等感情更蘊藉、思想更深刻
的作品,為後來的批評界更為推崇。50年代開始從小說創作逐漸轉向
散文創作,跟隨政府號召寫新題材、新主題,寫出了不少遵命文學,
喪失本來的藝術個性,但也有像《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這樣
在當時獨具一格的報告文學集。經歷「文革」後,思想又有了新的認
識,感情更內斂,一部拷問自我和現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隨想錄》
閃爍著一個歷經苦難的世紀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該作1989年獲
全國優秀散文(集)、雜文(集)榮譽獎。一生堅持人道主義的追求,
常年卧病在床卻筆耕不輟,近年仍繼續他的「隨想系列」的創作。享
有廣泛的國際聲譽。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1983 年獲法國
「榮譽軍團勛章」.1990 年獲蘇聯「人民友誼勛章」,日本「福岡亞
洲文化獎特別獎」.

巴人(男)(1901―1972)
原名王任叔。筆名屈鐵、行者、八戒、趙冷等。浙江奉化人。1920
年畢業於浙江省立寧波第四師范學校後,曾擔任過小學、中學教員和
編輯工作。1923年開始文學創作,參加文學研究會。1926年參加北伐,
任北伐軍總司令部秘書。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國,參加左聯。後在
南京交通部任職。抗戰爆發後,在「孤島」上海從事抗日救亡工作,
曾主編《譯報》、《譯報周刊》、《民族公論》等刊物。1941年去印
度尼西亞。1948年進入華北解放區,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第二處副處長。
建國後歷任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社長兼
總編輯。主要從事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有自己的見解。1954年
修訂出版文藝論著《文學論稿》。50年代中期在《人民日本》、《文
藝報》、《人民文學》發表雜文,提倡人道主義文學。其中《況鍾的
筆》、《論人情》傳誦一時。部分編輯出版為《遵命集》。還創作了
歷史長篇小說《莽秀才造反記》等。在50年代反傾運動中,因提倡
「人性論」遭批判和撤職處分。1960年又被指為修正主義再受全面批
判。晚年從事東南亞歷史研究工作,編成《印尼史稿》。「文革」中
被迫害至瘋而死。

白樺(男)(1930- )
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人。1938年因日軍佔領信陽逃難,1939年
父親被日軍殺害。1942年入河南潢川初中,1945年入信陽師范藝術科。
1946年夏入潢川高中,開始文學創作,詩歌處女作發表在信陽的《中
州日報》。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中原野戰軍宣傳員。1952
年調任昆明軍區創作組長。1955年調總政創作室。1958年因《森林裡
的故事》被劃為右派,開除軍籍、黨籍。後在上海當鉗工3 年。1961
年調上海電影製片廠。1964年重返軍隊,任武漢軍區創作員。「文革」
期間曾在新疆度過數年。1979年恢復名譽。1985年轉業,調中國作協
上海分會。歷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湖北分會副主席、作協上海分會
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等。五十年代在西南邊疆時期出版詩集
《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之歌》,長詩《鷹群》、《孔雀》,小
說集《邊疆的聲色》、《獵人的姑娘》等,以單純、明凈的熱情將斗
爭生活與邊疆風物融匯一體。1977年開始文革後的創作活動。著有詩
集《情思》、《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等,小說《遠方有個女兒國》
等,電影劇本《苦戀》(與彭寧合作)、《今夜星光燦爛》、話劇
《吳王金戈越王劍》等。其中詩歌《春潮在望》獲1979-1980年全國
中青年詩人優秀詩歌獎。1979年10月他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發言《沒有
突破就沒有文學》,引起許多文藝工作者的共鳴。他的後期作品尖銳
地對社會現實、歷史文化進行批判,引起較大爭議。1981年,電影
《苦戀》受到批判,但仍堅持創作不止。他是中國當代作家中為數不
多的能進行多種文學體裁創作的作家。

殘雪(女)(1953- )
原名鄧小躬。原籍湖南耒陽,出生於長沙市。1966年小學畢業。
四年後,進長沙一街道小廠當銑工十年。後為服裝縫紉個體營業者。
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參加中國作協。出版有小說集《天堂里
的對話》、《黃泥街》,長篇小說《突圍表演》等。她的具有「先鋒」
色彩的小說《山上的小屋》、《天窗》、《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
思》等在讀者和批評界中反響頗大。她的創作具有鮮明的個性,形式
上受到西方現代派作品的影響,以臆想、夢囈的手法組織神秘荒誕的
敘述氛圍,造成朦朧晦澀、離奇可怖的審美意象。小說有一種對人性
丑惡的近乎殘酷的透視力,對人類生存的悲劇本質進行無可保留的暴
露,表現其獨特的生命體驗。

曹禺(男)(1910-1996)
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原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1923年入南開
中學,是南開新劇團的活躍分子。1926年發表沒有引起注意的處女作
《今宵酒醒何處》(中篇小說)。1929年升入南開大學,次年轉入清
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此期間,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話劇劇本《雷雨》
(《文學季刊》1934年1 卷3 期),復雜的戲劇沖突和卓越的藝術魅
力立刻引起轟動。大學畢業後入清華研究院深造,後因故輟學,開始
教育活動,先後在保定中學、天津河北女子師范、上海復旦大學、南
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等處任教。在《雷雨》之後,他又創作了《日出》、
《原野》等多部影響巨大的話劇劇本,確立了其中國現代話劇大師的
地位。抗戰期間,在重慶參加文化界抗敵活動,寫了《蛻變》、《北
京人》等作品,並改編巴金的《家》,都獲得了廣泛好評。1946年應
邀赴美國講學,同年底回國。1947年在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任教,
在上海文華影業公司工作。1949年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當選為第
一屆中國文聯常委,後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1950年任北京人民藝
術劇院院長。建國後,積極參與黨領導的各項文藝運動,寫過一些迎
合政策的散文,收入《迎春集》。1954年創作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多
幕話劇《明朗的天》,在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中獲劇本一等獎。
1960年完成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歷史劇《膽劍篇》(與梅阡、
於是之合作)。「文革」中受到沖擊,在人藝門房工作。1978年完成
受周恩來委託的描寫民族團結的歷史劇《王昭君》,在慶祝建國三十
周年獻禮演出中獲戲劇創作一等獎。後歷任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人大
常委、中國劇協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中國文聯執
行主席等。總的來說,他的早期戲劇創作成就突出,是中國現代話劇
成熟的標志。然五十年代以後的創作因多應時事、政策而作,受各種
限制,沒有取得前期作品所達到的成就。他吸收了傳統戲劇和西洋戲
劇的雙重營養,善於應用各種創作技法,擅長對戲劇沖突的把握和人
物心理的刻畫,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以及戲劇氛圍的詩化處理更是其劇
作獨具一格的要素。對於人性和命運的探索是其劇作的永恆主題,也
使得他的劇作的藝術生命長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雷雨》等劇作至今還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為底本的電視、電影作
品也不斷出現。

7. 夏衍簡介 急!!!!!!!!!!!!!!!!!!!!!!!!!!!!!!!!!!!!!!!!!!!!!!!

劇作家夏衍

www.XINHUANET.com 來源: 新華網
【字體:大 中 小】 【背景色 】
1900年10月30日生,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筆名蔡叔聲等。浙江杭州人。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14年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參加「五四」學生運動,創辦進步刊物《浙江新潮》。1920年畢業後公費保送到日本深造。1921年考入日本北九州戶(火+田)町的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學習。曾參加日本工人運動和左翼文藝運動。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國民黨駐日總支部常委兼組織部長。1927年回國,並開始從事工人運動及革命文化翻譯工作。1929年參加籌建左翼作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任左聯主席團成員、執行委員、常務委員。1933年3月任黨領導的電影小組組長。1936年發表短篇小說《泡》,第一次署用「夏衍」筆名。1937年後,在上海、廣州、重慶、香港等地主編《救亡日報》、《新華日報》、《華商報》等進步報紙。1942年—1945年在重慶《新華日報》工作,曾任代總編輯。1946年調南京梅園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團工作。1948年任中共華南分局委員、香港工委委員、書記。1949年4月到北平,後入上海,任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管制專員會副主任。同年9月出席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上海市文化局局長,外交部亞洲司第一任司長,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市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全國文聯常委、副主席、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1954年11月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1982年當選為中顧委委員。

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主要作品有:劇本《狂流》、《秋瑾傳》、《上海屋檐下》、《賽金花》、《脂粉市場》、《風雲兒女》、《壓歲錢》、《自由神》、《白雲故鄉》,改編了電影文學劇本《春蠶》、《祝福》、《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報告文學《包身工》(1936年6月)等,主要著作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電影論文集》等。與鄭伯奇合譯了(1932年)前蘇聯導演的著作《電影導演論》和《電影腳本論》。1962年5月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1994年10月被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

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5歲。

1995年10月31日,夏衍骨灰撒放儀式在杭州舉行。

網路也有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8/content_2104189.htm

8. 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六作文寫關於夏振亞的

夏振亞,1938年出生於阜寧縣溝墩鎮。1951年秋考進江蘇省阜寧中學。中學時代夏振亞就顯示了傑出的文藝天賦,在《江蘇文藝》雜志上發表了洋洋萬言的文藝作品《巧裝》,反映水鄉溝墩人民英勇機智抗擊日寇的事跡;散文《不夜的串場河》、《嘩嘩水響風車轉》、《三兄弟》等先後發表在《新華日報》《江蘇青年》上;並成功地執導了大型古裝淮劇《羅漢錢》,轟動阜中校園和阜寧城

夏振亞,1938年出生於阜寧縣溝墩鎮。1951年秋考進江蘇省阜寧中學。中學時代夏振亞就顯示了傑出的文藝天賦,
在《江蘇文藝》雜志上發表了洋洋萬言的文藝作品《巧裝》,反映水鄉溝墩人民英勇機智抗擊日寇的事跡;散文《不夜的串場河》、《嘩嘩水響風車轉》、《三兄
弟》等先後發表在《新華日報》《江蘇青年》上;並成功地執導了大型古裝淮劇《羅漢錢》,轟動阜中校園和阜寧城。
1959年初夏,高等藝術院校
在全國提前招生了,上海藝術院校在南京設了考場。未來在向夏振亞招手。這一年,夏振亞考取了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攝影系。三年苦讀,夏振亞學海泛舟,孜孜不
倦。1962年,夏振亞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至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從事編導工作,從此開始了在電影事業上大筆書寫春秋。
夏振亞是以導演科
教電影聞名的。1987年國際科教電影節在華舉行。義大利科教電影主席芒克女士一下飛機就迫不及待地問前來歡迎的人:「夏振亞先生來了沒有?我很想見
他。」這位著名的科教電影的權威人士說,「夏振亞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國際水平,是最有才華的中國科教片導演。他導演的每部影片,我們義大利人都喜歡。」

2相關作品編輯

位中國短片電影導演何以得到外國權威人士如此推崇?這里沒有什麼秘密,夏振亞完全是在用自己的作品說話的。30多年來,夏振亞編導的科教片、紀錄片和電視
系列紀錄片在國內外屢獲殊榮。他編導了《冠心病》、《膽結石的奧秘》、《搖籃》、《畫苑掇英》、《花》、《葉子》、《抗衰老》、《田園交響曲》、《話說蘇
北大平原》、《傑出華人在美國》等許多優秀作品。他的作品曾先後八次榮獲國際科教電影節獎,兩次榮獲國際金獎,一次大獎,四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提
名獎,科教片《花》1991年榮獲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十次榮獲國家級獎。他幾乎年年在國內外獲獎,行家和專家們稱他是「獲獎專業戶」,贊譽他
「是我國科普創作戰線上的一面帥旗」,他的作品「是中國科教電影藝術的里程碑」。

3人物履歷編輯
1991
年12月25日,「夏振亞科教影片創作研討會」在上海新虹橋俱樂部隆重舉行。這次盛會由上海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影周報》、《文匯電影時報》和上海科教電
影製片廠聯合舉辦;各界人士及有關黨政領導和科教片同行近400人參加。會上放映了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專題片《中國影壇奇才夏振亞》,該片曾經於1991年
6月在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節目里播出。
夏振亞為我國科教電影事業的提高與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被上海市科協授予「上海優秀科普作家」榮
譽稱號,當選為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上海市第6屆科協常委。1995年夏振亞又榮獲兩年一度的「上海首屆大眾科學獎」(全市僅2名)。1996年他出
席了中國文學藝術界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3年,夏振亞曾被美國和英國國際名人傳記研究中心執意邀請,赴美國波士頓出席第20屆「世界名
人」大會。他藉此機會,請國家一級攝影師高翔同往,擬拍一部《傑出華人在美國》的系列片。在美國采訪拍攝期間,莫虎等一批傑出華人在美國政壇那種叱吒風雲
的氣度,深深地感染了夏振亞。莫虎這位當時的大律師,昔日的警察總頭頭、審判長,在紐約這個「地獄的天堂,天堂的地獄」里雄風凜凜;夏振亞在與他的接觸
中,真切地觸摸到他那沉雄慷慨的情懷,領略到一個強者的自信和良知的風范。在紐約、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等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上,夏振亞用去了一個月時
間采訪拍攝。這些傑出的華人,除莫虎之外,還有美國當代政治生活中的傳奇人物陳香梅,前美國交通部副部長趙小蘭,前美國財政部總審計長莫天成,譽滿舊金山
的女大法官郭麗蓮,還有世界建築設計大師貝津銘,以及蘇北鹽阜籍的第一位宇航員王贛駿等諸多傑出華人,他們的奮斗足跡裝滿了夏振亞的12個小時的素材帶。
四年後,夏振亞的14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傑出華人在美國》問世,以此獻給正在走向新紀元的海外華人,向世界昭示我中華民族之魂。
夏振亞出身於
蘇北大平原,蘇北大平原的廣闊、坦盪的襟懷、堅韌剛毅的氣質,以及豐厚的歷史人文底蘊,這一切在夏振亞的思想性格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時刻不忘家鄉,不
忘生他養他的蘇北大平原,因此,他在國家安排的計劃之外,通過努力爭取,拍攝了大型系列片《話說蘇北大平原》。在拍攝過程中,他廣博地采擷,深度地挖掘,
充分地顯示了智慧,付出了體力,歷經嚴寒和酷暑,一直不知疲倦地奔波在這塊母親的土地上。鏡頭一個一個地精心挑選,他抓住蘇北人的創業精神這個精髓,談古
論今。落筆在今天,伏筆在歷史。這是部政論性和紀實性相結合的片子。1996年4月5日,20集電視紀錄片《話說蘇北大平原》在揚州首映。
夏振亞還曾發表過450多篇高質量的論文、雜文、散文、文藝隨筆和報告文學,尤其在科教片理論方面頗有建樹。著名老作家峻青評論夏振亞的文學成就:「作品甚豐、質量很高、影響很大」,稱他為「江東才子」。

夏振亞在書畫藝術方面也很有造詣。1986年拍攝科教片《畫苑掇英》,他毅然拿起了畫筆,第一幅作品就得專家們贊賞。1989年8月10日,夏振亞分別
在日本東京和上海舉辦個人書畫展,引起很大震動。他的水墨畫被世人贊譽為:「有聲的畫,無聲的詩」。他的書法最具知名度,現今《中國電影報》的報頭就是他
題寫的。
夏振亞是一位集電影、文學、書畫於一身的「三棲藝術家」,他的座右銘是:「在創作上刻意求新,不重復歷史,不重復他人,也不重復自己。」
夏振亞現任短片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1992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提議和批准,用夏振亞名字命名的「上海振亞影視公司」(國家性質)成立,由夏振亞出任董事長、總經理、總導演和藝術總監。

夏振亞是國家一級導演,國務院授予他「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還是「世界傑出人物勛章」獲得者、上海市文藝創作協會副會
長、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南京大學終身教授、浙江電影製片廠名譽顧問、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文聯委員。他的成就早被
收入《中國新聞人物年鑒》,被美國和英國國際名人傳記研究中心選入《世界名人錄》、《世界名人辭典》等。1998年5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整版文
章,題為《文化大師素描》,重點介紹了巴金、賀綠汀、王元化、謝晉、杜宣和夏振亞6位名人。夏振亞榮獲的20世紀成就獎,100年只評1次。
正是:奇才三棲藝術家,風騷一領波斯頓。[1]

9.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章程

第一條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上海市文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本市各文藝家協會組成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本市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本會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團體會員,接受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業務指導。
第二條上海市文聯全面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文化力量,動員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創作,合法從業,依法維權,致力於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致力於營造促進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第三條 上海市文聯引導團體會員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積極履行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能。
上海市文聯的主要工作任務是:組織文藝家學習黨的方針政策,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循藝術規律,為黨和國家制定文藝政策、法規、規劃建言獻策;密切聯系文藝家,凝聚文藝人才,倡導德藝雙馨,開展自律管理,提高文藝工作者的綜合素養;推動文藝創作,組織理論研究,開展學術交流,活躍文藝評論,向政府和社會舉薦優秀文藝作品和文藝人才;積極表達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正當要求,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加強與社會各界和各地文聯的聯絡,開展國內外文化交流,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實現祖國統一、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第四條 上海市文聯實行團體會員制。全市性文藝家協會為上海市文聯團體會員。
在本市依法注冊登記,具有一定規模的文藝社團在提出申請並經上海市文聯主席團批准後,可吸收為團體會員。
第五條 團體會員應遵守上海市文聯章程,執行上海市文聯決議,按期交納會費,負責完成上海市文聯交付的工作。團體會員有參加上海市文聯活動及對上海市文聯提出意見、建議的權利。團體會員有退會自由。
第六條 上海市文聯最高權力機構是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大會和由它選舉產生的委員會。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大會及其委員會閉會期間由上海市文聯主席團行使其權力。
第七條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大會代表由各團體會員推選並由上海市文聯組織協商後產生。
上海市文聯委員會委員由主席團和各團體會員經民主協商程序,按名額及需要推舉候選人,提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第八條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上海市文聯委員會召集。
上海市文聯委員會全體會議一般每年舉行一次,由主席團召集。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大會和上海市文聯委員會全體會議必要時可提前或延期舉行。
第九條 上海市文聯主席團由文聯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
主席團由主席、副主席組成。主席團會議由主席團主席召集。
上海市文聯各團體會員一般應有代表參加主席團。各團體會員中擔任文聯主席團成員的代表,如因換屆、工作變動等原因不能代表該團體會員後,其主席團成員職務,由該團體會員新產生的代表按相關程序替補。
主席團可設秘書長和若干副秘書長協助工作。
第十條 上海市文聯經費來源:
1、財政撥款;
2、會費;
3、捐贈和贊助;
4、其他合法收入。
上海市文聯及直屬單位的經費使用,按規定實行審計。
第十一條 上海市文聯的英語全稱是「SHANGHAI FEDERATION OF LITRARY AND ART CIRCLES」,縮寫為「SFLAC」。
第十二條 本章程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大會通過施行。解釋權歸上海市文聯委員會主席團。

10. 宋崇的人物簡介

宋崇,著名導演,1941年10月3日生於江蘇東台,原籍安徽潁上。讀小學、中學時,宋崇就是學校里的文藝活動積極分子,經常參加各種演出活動。1959年考入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學習電影導演專業。1963年畢業後進入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曾任上海青年聯合會副主席、1985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第二創作室主任、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
先後在故事片《第二個春天》擔任場記、紀錄片《東海戰歌》等中擔任編導。1965年在福建拍攝《東海戰歌》,參加了崇武以東海戰,拍攝了海戰的真實場面,榮立三等功,得到文化部的全國通令嘉獎。
十年動亂中,受到迫害,被關押了兩年零七個月。
1976年,他參加了藝術性紀錄片《石油盛開大慶花》的拍攝,任四川組導演,在此期間,他現場工作能力,創作能力和後期製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隨後,他分別在黃佐臨導演的影片《失去記憶的人》和老導演沈浮的影片《曙光(上下)》中擔任副導演,勤奮好學的他在老一輩導演的關心指導下,藝術才能不斷提高。
1980年,宋崇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故事片《好事多磨》的導演,這是他第一次正式擔任故事片導演,他與全體攝制組成員團結一致,群策群力,力求將影片拍攝得節奏明快,內容真實,細膩新穎。這是一部輕喜劇,在拍攝中,宋崇不僅加強了原劇本中的喜劇情節和結構,還注意從人物性格中去發現、挖掘喜劇因素,同時,在鏡頭處理和演員表演上,注意自然,真實和生活化。第一次獨立執導的宋崇,不僅完成了任務,還得到了觀眾的好評。隨後,他又先後導演了影片《閃光的綵球》、《快樂的單身漢》(獲全國工業題材「銀梭」獎)、《最後的選擇》、《滴水觀音》、《霹靂貝貝》於1987年獲得第三屆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和小百花獎,以及北京電視台舉辦的「建國以來中國兒童電影評選」一等獎。
《周恩來偉大的朋友》獲「華表獎」;《股市婚戀》獲「百花獎」最佳優秀影片提名獎。
1986年——1988年,宋崇擔任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廠長,在任期間形成了中國兒童電影創作的黃金時期。
1988年—1989年,宋崇擔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兼黨委書記,為北影廠的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曾任中國製片人協會執行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
1992年,他執導了娛樂片《魔窟生死戀》,採取自籌資金,攝制組成員入股抵押承包,自己砸了鐵飯碗,在電影市場開了「准製片人」的風氣之先,《魔》片的發行是成功的,宋崇他們凈嫌了30萬之多,達到了低投入,高效益,宋崇又一次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1993年,宋崇再一次突破自己,將拍攝、製片、發行和放映溶為一體,執導了影片《陷阱里的婚姻》,影片具有曲折的故事,漂亮的明星,豪華的場面,美麗動聽的歌曲,雖說影片的商業味很濃,但宋崇對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充分挖掘可視因素,力求拍出高水平,高質量。目前,作為獨立製片人的宋崇,也感到市場經濟的壓力,有一種緊迫感,迫使他又開始了下一部影片的選題。

閱讀全文

與上海市文聯電影家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綠袖子哪個電影插曲 瀏覽:727
府谷電影院有哪些 瀏覽:719
熊出沒七部大電影的票房 瀏覽:11
俄羅斯微電影人工智慧 瀏覽:396
八佰電影擊鼓片段 瀏覽:506
還有什麼手機電影網站 瀏覽:596
叫什麼人妻電影 瀏覽:120
世界經典倫理電影西瓜影音 瀏覽:764
王者榮耀大電影王者游戲之覺醒 瀏覽:862
哪個電影有擁抱和下雪 瀏覽:169
最新電影眾人誤入鬼村 瀏覽:189
音樂骷髏的電影 瀏覽:7
微電影打工女孩漂泊辛酸生活 瀏覽:546
世界各大電影票倉 瀏覽:402
高德地圖怎麼取電影票 瀏覽:940
老電影伏擊戰完整 瀏覽:330
青宇電影資源 瀏覽:516
電影天堂網狼族盟約 瀏覽:865
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完整版 瀏覽:192
uc網盤電影怎麼看電影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