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8上海國際電影節要看的電影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泰坦尼克號 Titanic [完結][英劇] [肖申克的救贖][1994][劇情/犯罪][美國] 《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網路雲網盤下載[MP4/mkv]藍光[BD720P/HD1080P]UC網盤(1997)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泰坦尼克號 Titanic [完結][英劇] 鏈接: https://pan..com/s/1h9diBwVx6Sz3ysOKNXjGAg 提取碼: j2r4
[肖申克的救贖][1994][劇情/犯罪][美國] 鏈接: https://pan..com/s/1xzix9ao-jgnLIzKJPhZSeQ
《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網路雲網盤下載[MP4/mkv]藍光[BD720P/HD1080P]UC網盤(1997) 鏈接: https://pan..com/s/1aRO_ci6Db7WnBqzm59yhig
㈡ 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揭曉,此次都有哪些人獲獎呢
在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中,獲獎的大部分都是國際上的作品,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國內的作品,所以很多作品其實都不是我們看過的或者了解的,本次金爵獎上最大贏家就是導演阿伯法周·賈利里、伊朗男演員普彥·謝卡里和波蘭女演員瑪澤娜·加耶夫斯卡。除此之外,還有來自中國的影片《東北虎》、來自馬蘭西亞的影片《野蠻人入侵》等在本次金爵獎中拿下了獎杯。
最後,獲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最佳真人短片和最佳動畫短片的影片分別是來自墨西哥的《西西弗斯》、捷克、法國、波蘭三國合拍的《老鼠也能上天堂》、來自中國的《生命之歌》和來自法國的《輕度的瘋狂,持久的瘋狂》,以上也就是本次金爵獎上所有的獲獎名單。
㈢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上海國際電影節始辦於1993年10月,每兩年一屆。電影節宗旨是:增進各國、各地區電影界人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世界電影藝術的繁榮。從第5屆(2001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
每年6月,為期9天的電影節如約而至,已經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創辦至今,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吸引了150多萬中國觀眾,總計吸引近萬名中外影人造訪上海。
電影交易市場,不斷發揮吸引世界各地買家、投資人聚焦、合作中國電影的集聚功能。電影項目市場的中國電影項目創投成為華語電影力量的一次集結,自覺將項目置身於國際電影產業的競爭格局中,講述海內外觀眾看得懂、聽得懂的故事。電影論壇也已成為產業風向標,自覺對焦中國電影,會聚世界業界精英,務虛與務實並重,頭腦風暴與方法引領並舉,已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專業服務的品牌旗幟。國際影展是亞洲規模最大、也是最多元的電影展映活動,每年都會集中展映數百部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影片,成為最受大眾熱捧的觀影嘉年華。 宗旨是呈現並鼓勵多元藝術創作,創辦以來在專業架構及服務、社會影響力等方面迅速提升,被譽為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幕紅毯不僅集聚世界各國著名電影人,同時完整呈現華語影壇的最新風貌,成為展示年度華語電影力量的最佳窗口,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把參加上海電影節作為重要的影片推廣機會。
金爵獎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核心,是電影節賦予優秀電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榮譽。
亞洲新人獎則推動亞洲原創力與生產力的結合,同時向世界推薦亞洲電影產業新生力量,關注中國乃至亞洲電影的未來。
㈣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於2014年11月15日起開始接受影片報名,並於2015年6月13日至21日舉行。1此次電影節分為競賽單元、展映單元、特別項目等部分。至報名截止日期,共收到報名參賽影片1099部,報名參展影片1808部,最終有14部電影入圍金爵獎(主競賽單元),15部影片獲得亞洲新人獎提名,11部影片參賽電影頻道傳媒大獎。競賽單元包括金爵獎(主競賽單元)、電影頻道傳媒大獎、亞洲新人獎3個部分。金爵獎採用「入圍制」評選模式,傳媒大獎採用「提名制」評選模式,亞洲新人獎由「入圍制」改「提名制」,2金爵獎增設了最佳紀錄片獎和最佳動畫片獎2個獎項。展映單元包括「絲綢之路風貌」、「金磚五國焦點」等影展,3參與此次放映影院達45家,展映影片近400部影片。4特別項目則為「互聯網電影嘉年華」和「成龍動作電影周」兩大特別活動,其中的「成龍動作電影周」設立8大觀眾票選獎項並頒發「鋼鐵人」獎。
㈤ 燈塔之下,老樊的阿里文娛整合術
2017年,當俞永福向逍遙子與井賢棟反復建議,要老樊(樊路遠,花名:木華黎)轉崗文娛擔任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時,誇克君曾表示,真會拉人,這人能引爆消沉的阿里影業。
表面看,老樊跟文娛無關。其實,早在2014年,貓眼崛起,阿里也開始強化影視基礎設施入口服務,當年10月抽了批人成立淘寶電影(今日淘票票前身),負責人就是老樊,且還是馬雲親自點的名。
老樊轉崗日,誇克君說,影業系香港上市公司,股權復雜,以它為抓手,推動文娛深度整合,符合節奏。初期,他會依託影業鍛造一些平台級方案,持續驅動整個文娛的組織與商業模式變革。
那周期,文娛常有爆款,但多是影業、優酷各自獨立的整合營銷案,機動、不穩定,沒有相對標準的服務,整個文娛缺乏協同級平台與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運營效率低,內耗嚴重。加上文娛屬集團財報失血最重板塊,士氣亦不足。
作為阿里合夥人的老樊,曾長期負責支付寶,特擅整合、協同,定義戰略,打造平台級方案,引爆市場。支付寶中期發展與余額寶誕生不說了。其實,進文娛前,影業 娛樂 寶跟他也有關系。
兩年過去,今日看,影業、文娛的變化不但印證了當初預判,很多方面甚至已遠超期待。
這里先以一個例子看看。
燈塔之下
前日,上海電影節揭幕,阿里影業舉行了一場「洞察·動力」電影口碑動力研討沙龍,公布了「燈塔」平台全域營銷進展。
「燈塔」本是去年4月誕生的一款基於數據與技術的宣發平台。幕後定義人就是老樊。
在誇克看來,「燈塔」就是老樊初期依託阿里影業主持鍛造的宣發平台,未來將成為整個影視工業新營銷方法論輸出的基礎設施,也是阿里「新商業操作系統」在影視領域的落地。
本地影視工業雖不能說靠天吃飯,但缺乏品質化標准,整個行業良莠不齊,一直缺乏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服務。
截至目前,「燈塔」已現出一種超越宣發概念的生態能量。
阿里大文娛電影業務負責人、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前日表示,經過一年多 探索 與沉澱,燈塔已跨越產品概念階段,進入「最佳客戶實踐階段」,成為廣受片方認可的宣發新基礎設施。
「燈塔數據服務已進入2.0周期,它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她說,一是更動態,尤其即時把控用戶反饋,洞察口碑與圈層,為定檔與調檔提供決策;二是更前置。通過預告監測、人群定位模型及排片監測,可讓內容「看見」觀眾,製作明晰市場,把握增量。
燈塔平台首席數據科學家易宗婷還原了平台引爆宣發的基本邏輯,主要是定人、定調、定檔。比如燈塔將人群、影片類型等要素切分成了九大區域,基於數據與技術,提前鎖定潛在觀影人群的區域分布,然後測試檔期,結合燈塔「檔期日歷」工具,可直觀看到每個周末大片熱度、競品重合度,最後給出差異化定檔建議。
不要覺得他們只是務虛。事實上,一年來,燈塔已經過許多爆款驗證。
《何以為家》版權引進方路畫影視CEO蔡公明說,如果沒有燈塔的參與,這作品很難做到今日成績。
「製作電影可能是一個感覺,但營銷一定是靠數據。」他說,自己在其他行業做過多年營銷,離開數據,營銷不過盲目行事。
當然版權方並非沒有數據。投資階段都有對基本預判,但數據不夠精細。而通過合作,他發現與燈塔的數據對文藝類型片的分析相當細致、精確,遠超過自己對文藝觀眾的判斷。
比如,一開始,他認為核心觀影人群將以女性為主,最後數據卻完全相反,男女分別為73%、27%。比如,他本來預計,年輕人可能不感冒這作品,而實際觀眾卻比普通電影觀眾更年輕,更活躍,25歲以下購票用戶較商業點映受眾高出8%。
燈塔的價值有更多體現。包括海報與片名數據決策等。蔡說,《何以為家》作品相當壓抑,結尾更是悲傷。海外上映時,海報多用灰色與陰暗色調。而燈塔數據顯示,觀眾更願看主人公,覺得孩子演技很好,長得也帥。蔡明白這一定是廣告重點。於是不僅調了色調,採用了孩子大頭像,而且是一個微笑的頭像。看上去與影片基調背離,最後實效很好。
中文片名也是。最初引進中國時,外語名已傳播很久。當時蔡比較糾結,不更名,對中國觀眾沒太大意義。調整則可能會流失一些文藝觀眾。不過根據燈塔數據,他們還是決定調整。事後證明,選擇對了。執行階段,他們在淘票票與其他平台上,為《何以為家》標注載入,兩部分觀眾都沒有流失,甚至增量明顯。
事實上,這只是一年多來阿里影業燈塔參與的諸多爆款之一。《我不是葯神》、《無雙》、《流浪地球》、《綠皮書》都是如此。
李捷透露,燈塔的產品大圖,已規劃到3年以後。 未來,將不斷完善數字化宣發服務,助推更多影片項目。
6月24日,阿里影業將迎來五周年紀念日。今年以來,它已陸續發布多部「錦橙合制計劃」影片,包括《刺殺小說家》、《拆彈專家2》、《第一爐香》、《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等,導演、監制、演員陣容豪華,目前多部已殺青。
大文娛超級協同平台
繞這么遠,問題來了:為什麼說,一個宣發平台透露著老樊依託阿里影業整合文娛的節奏與用心?
首先,若你有心梳理一下,自去年4月燈塔上線後,談到它,老樊與李捷等人雖然說它是阿里影業在影視營銷環節尤其宣發層面打造的基礎設施服務,尤其「以用戶為中心」實現全流程觸達,但他們每次都是站在文娛乃至阿里生態打通的高度強調。
他們的用心,就是要藉此實現阿里文娛甚至阿里集團多業務核心平台間的相互整合,串聯起用戶不同場景,推動板塊間產生生態共振。他們甚至將這稱為「未來的戰略導向」。
在我們看來,這確實也是阿里影業與文娛集團內部版圖急需的支撐。
你知道,過去幾年,文娛體系,無論影業、優酷還是現場越來,雖然輪番上演過爆款案例,負責人也都強調整合、協同、融入阿里生態體系,實際上,截至2018年,許多營銷都帶有機動特徵,缺乏穩健的平台化產品支撐。
一句話,那個周期,整個文娛沒有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平台級產品。它反映的根本問題是:文娛缺乏深度整合。所謂深度融合,除了組織體系、統一架構,主要就是數據與用戶打通、技術資源共享,而最後必須在關鍵環節呈現為相對統一的平台入口。當然,後者建立在前者基礎上,但沒有後者,其他都是空話。
燈塔平台呢?讓我們看看它的核心要素。
表面上,燈塔確實是為電影片方宣發公司服務的,它是一種全程可視化數據驅動、規模化資源投放、可量化的一站式宣發營銷平台。本質上,它就是一個數據化、智能化的宣發平台。它背後的基礎部分為:
燈塔背後的用戶,除了來自淘票票、優酷、大麥系外,更有支付寶、手淘兩大入口。這是一個超過10億級別的服務平台。
而且不僅用戶規模大,數據維度也很豐富,甚至已經跟貓眼、愛奇藝們建立了合作。這有利於分析和把握用戶文娛需求和興趣點,實時洞察數據變化,實現效果檢測,便於片方及時調整、優化宣發策略,精準觸達。
除了上述各大入口,文娛還有內部的UC、阿里系分眾傳媒等資源,通過與外部富媒體合作,可以實現內外協同,所能調動、觸達的范圍、網路規模效應,遠勝單一或有限平台成效。
而且,支付寶的存在,可以實現完整的閉環服務,並為未來深度的會員運營與服務奠定基礎。事實上,2017年阿里88VIP升級時,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文娛會員的融入,以及文娛服務的協同。它產生了許多出奇的效果。
燈塔目前對外宣稱是片方宣發平台。事實上,就專業版品類看,它已覆蓋電影、電視、網路視頻、移動端短視頻。未來一定會進一步覆蓋音樂、 游戲 、文學等流媒體,實現全品類服務。如此,燈塔就有望成為整個文娛行業的一個基於數據的智能化營銷平台。
燈塔平台的數據智能工具日益豐富。一年多來,熱力站、大V寶、爆米花指數、試金石、點映寶、萬店齊發、八爪魚眼花繚亂。
它也不是孤立的線上入口。它從一開始就構建起了線下服務體系,尤其是燈塔學院。如此它的許多服務都可以形成一種類似「新零售」的模式,壯大供給端。事實上,過去幾年,供給端一直是阿里文娛破解的關鍵難題。影視行業規模不大,又很零散,整個行業的參與主體,相比其他行業其實遠不夠豐富。
此外,它的信息流也頗類整個淘系平台了。燈塔已成為影片與觀眾的互動平台。
燈塔不是孤立的平台。它還有去年公布的內容拓展計劃「錦橙合制計劃」、IP平台阿里魚、衍生品服務以及影視金融服務平台 娛樂 寶等。
這些計劃與阿里文娛眾多數娛內容品類、線上線下服務體系結合在一起,再加上阿里集團的生態資源,就構成了橫向品類完整、縱向貫通的全產業鏈平台服務體系。
結合上述三個方面,你能看出,阿里文娛以阿里影業尤其燈塔平台為核心,正在全面貫通產業鏈,形成一種端到端的服務模式,這也是一種典型的S2B2C商業模式。
站在這視角看燈塔,想說,它就是阿里文娛截至目前最高程度的協同平台。
看不到的蹉跎
說到這里,另外一重問題也來了。那就是,為什麼之前沒有類似的平台級產品,僅僅是因為數據與技術層面沒有打通嗎?
說到數據與技術,其實,早在2017年上半年,誇克采訪阿里集團CEO逍遙子時,他就提到,已打通文娛的數據。我想這個層面應該不是最大的障礙。
那是什麼呢?誇克認為,跟大文娛成軍之後的基礎定位深有關聯。
梳理一下阿里文娛版圖誕生以來的戰略定位,你會發現,有一個方面,無論是當初阿里數娛負責人劉春寧、阿里影業前任CEO張強,還有前任大文娛負責人俞永福,始終沒有真正講清楚。那就是阿里影業的內容定位。
我還記得,2015年上海電影節上,劉春寧、張強都強調了互聯網服務的定位,涉及到阿里影業自身的內容,總有些忌諱、忌憚的意思。他們似乎生怕得罪影視公司。那一年,阿里影業某高官因為言論問題,一度引來討伐。
俞永福在文娛集團第一波整合與定位上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在細處同樣沒能打好基礎。2017年上海電影節上,他精闢地強調了電影工業3C新基礎設施定位,即Consumer(用戶觸達)、Commerce(商業化)、Content(內容產業化)。但是,在阿里影業自身內容定位層面,他雖然說也會做一部分內容,但姿態有些妥協,沒有表達出非常明確的戰略定位。而2016年到2017年,阿里影業內容策略,一會買買買,一會要主控。最後的結果卻是,越是所謂大片,最後越是慘淡。
這種戰略定位的矛盾,反映在基礎設施服務打造上,就不太可能誕生真正有效的平台方案。因為,你缺乏更有可驗證的內容生產的品質、標准化流程。
阿里影業之前參與的內容雖然也有所謂爆款,但缺乏方案沉澱,缺乏說服力。當你自身沒有多少克驗證的案例時,你的全棧式的智能宣發平台,同樣就缺乏說服力。
而且,上一周期,由於阿里影業資本運作頻繁,一度引發上游產生較多界碑。連續三年的電影節上,我們都能感受到一種對立的火氣。
當然,若全面涉入內容,阿里影業就變成了影視公司,顯然也不是它的目標。
所以,2017年,當俞永福反復向集團建議,要求老樊轉崗阿里影業時,它已面臨明確的戰略定位了。它必須對外說清楚。否則不但影響整個產業鏈合作,它也不可能打造出富有效率與品質的新基礎設施服務。
隨後幾個月,老樊開始發聲,尤其集中在做不做內容上。2018年上海電影節,他直接了當地說:「不做內容是外界誤解,阿里影業一定會加大對優質內容的投入。「
這是阿里文娛版圖成軍之後最為明確的表達了。而它與「新基礎設施」的定位結合,在後來的表述中,就成了阿里影業的「雙輪驅動」。
恰從老樊上任後,阿里影業開始變更過去內容策略,不再撒胡椒面一樣合作,也不再強調所謂主控,但在優質作品選擇、合作范疇上,卻越來越深入。而從《戰狼2》開始,阿里影業參與的諸多作品都成了爆款。
同一周期,2017年醞釀、2018年推出的燈塔平台,與阿里影業內容布局共振,智能宣發成效持續得以驗證與提升。去年9月,今年1月,它連續兩次升級。而此次沙龍,誇克認為,同樣是一次升級的計劃。
誇克認為,如果沒有2017年以來戰略定位的調整、組織架構調整、內外協同甚至文化及價值觀的重塑,想取得上述成效,幾乎不太可能。
這背後,阿里影業、阿里文娛乃至阿里集團都因此做出了調整。老樊轉崗大文娛之後,我們已經看到諸多關鍵事件發生。比如:
同一周期,我們也看到,先是阿里影業,接著整個文娛,老樊持續重塑著內部文化。過往職業經理人、過於側重內容維度的專業人士雜糅的文化,正進一步改造中。據說,老樊主要辦公地已經在優酷單元。
這一系列信號,給我的感受是,這個阿里合夥人正在主導整個文娛正在走向深度融合階段,一是文娛內部版圖,二是文娛與阿里集團整個生態之間。
而面向外部,在我的觀察中,此前,脾氣有些爆、說話不容置辯的老樊,腰身反而變得特軟,幾乎都變成處處政治正確的謙卑角色了。我想,這裡面一定有他為文娛灌注的老阿里平台風格。這種責任,職業經理人不可能擔負起來。
老實說,前日現場,讓我突然想起阿里集團2017年開始落地「新零售」時面臨的考驗。
當初,阿里的 探索 主要靠鬆散的戰略合作或輕度資本合作方式,它試圖打通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成效很差。因為合作方信任度不夠,很難開放、共享底層數據。至於變革商業流程,更不可能。如此,一些案例,甚至包括2017年年初作為新零售啟動的關鍵項目——聯姻百聯旗下聯華,事實上遠未達到成效。後來,阿里通過幾種業態的重金投資、收購、控股,甚至獨立布局盒馬鮮生,加上密集的組織架構調整,才真正打通底層、線下,建立起協同有效的服務模式。
一年半後,阿里集團提出「阿里是一種商業操作系統」,這是「新零售」初步奏效後的方法論輸出動向,也是全新的商業定位。
所以,誇克認為,2018年上海電影節揭幕日,阿里影業渲染「燈塔」平台,就不是偶然,考慮到目前整個行業尤其上市公司的慘狀,許多服務開始走向行業集約化,於它來說,實在是一次難得的滲透機會。
當然,於阿里影業來說,面前的挑戰依然艱巨。因為,這個行業整體規模非常有限,2018年整體票房遠不如本地一家中型互聯網公司的營收規模。即便能左右較高市佔,於它來說,這階段其實也沒有實質性意義。真正的挑戰在於,它能否為未來鍛造一種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決定了,它必須一面保持持續開放,藉助文娛與阿里集團建構基礎設施服務,一面還得持續深度融合,形成不同於目前市場上的服務形態。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3到5年,甚至更久,想出現規模效應,還非常困難。
這點,老樊非常清楚。他應該明白面前壓力。這不止是馬雲定義的雙H戰略之一,也是逍遙子全力重構、鍛造的阿里新商業業態。至少目前,影業、文娛與阿里集團之間,遠不是理想的融合模式。一切尚早。不過,正因如此,阿里在文娛領域的布局,也令人報以更多尊重。接下來,老樊的執掌之旅,應該也還會有更多的故事吧。
誇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㈥ 上海國際電影節公布4K修復單元首批片單,都有哪些影片亮相
近日,上海國際電影節公布了4K修復單元首批片單,共有八部電影亮相,分別是《薄荷糖》、《教父3》、《阮玲玉》、《胭脂扣》、《美麗的折磨》、《女人韻事》、《無法松的一生》、《加美拉:大怪獸空中決戰》。這八部電影都是影史上非常有名的電影,也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
三、《阮玲玉》
《阮玲玉》上映於1991年,是由關錦鵬執導,張曼玉主演的一部講述一代巨星阮玲玉演藝生涯的電影。這部電影可謂是星光熠熠,除了張曼玉外,梁家輝、秦漢、吳啟華、葉童等都有參演,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人物傳記類型電影。並且在該電影上映後,張曼玉也憑借這部電影,拿下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馬獎、金像獎等多個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獎項。
可以說,這次上海國際電影節公布的首批修復單元格的八部電影,每部都是佳片,值得觀眾們認真觀看和回味。
㈦ 第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嘉賓名單
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參加開幕式劇組人員名單:
《建國大業》的陳凱歌、馮小剛、唐國強、張國立、李幼斌、黃聖依、侯勇、
《風聲》的演員黃曉明、李冰冰、張涵予、周迅、
《十月圍城》的導演陳可辛、演員黎明、范冰冰、王學祈、甄子丹、曾志偉、謝霆鋒、方力申、鄧紫棋、苗圃、宋春麗、廖京生、李宇春、
《麥田》的范冰冰、
《非常完美》的章子怡、
《劍雨江湖》的楊紫瓊、
《通天帝國》的劉德華、
《花木蘭》的趙薇、陳坤、房祖名、徐嬌、胡軍、
《竊聽風雲》的劉青雲、張靜初、方中信、吳彥祖、古天樂、
《熊貓人》的周傑倫、余文樂;
《風雲Ⅱ》的郭富城、鄭伊健、蔡卓妍、
《愛情三結義》的導演葉念琛、演員側田、鄧麗欣、周筆暢、吳雨霏、鍾舒漫、黎耀祥、邱勝翎、高文竹。
㈧ 第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是做什麼的
電影節許多參展影片會在全市24家指定影院播放,其中上海影城最多;
流程簡單說就是部分國家的電影人將一些影片參展,去角逐金爵獎,
還有一些如亞洲新人獎,短片大賽等相關競賽項目;
另外還有各國電影市場開拓的合作洽談、包括電影人之間對於未來影片創作等等各自的商討。
而至於電影節的意義,包括許多其他電影節,最根本的還是為了電影事業的發展
舉辦類似活動都是為了檢驗電影相關領域的成績和,鼓勵一批批從業人員;
最終還是為了更好的繼續用電影記錄生活,升華生活,讓人類精神世界更豐富。
㈨ 中國電影的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中國唯一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在中國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國上海舉行。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文化廣影視集團國際大型活動辦公室承辦。電影節在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每年6月上旬舉行,中國唯一的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電影節舉辦至今,已經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823部影片的報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計票房2770萬人民幣。這是尚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度唯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觀眾無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電影朝聖,創辦至今,已經有150多萬人次融入這個中國重要的電影活動中。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中國電影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道,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㈩ 上影節任魯豫再次機智救場,彰顯高情商
上影節任魯豫再次機智救場,彰顯高情商
上影節任魯豫再次機智救場,彰顯高情商,當時是電影《1921》的主創團隊上台發言,其中6歲的小演員萱萱作為代表,小孩子都是敏感脆弱的,在如此大的場合犯錯,倘若沒有處理好,很可能會造成心靈受傷
在6月11日上海電影節上,他又一次發揮了救場王的實力。
當時是電影《1921》的主創團隊上台發言,其中6歲的小演員萱萱作為代表,在發言的最後說道「通過1921,我知道了爸爸媽媽守護我們的小家,讓我們一起守護我們的國際。」
顯然,小萱萱因為過於緊張將「國家」二字口誤說成了「國際」,並且,小丫頭自己也似乎也發現了不對勁,有點慌張又有點不好意思地抬頭看了看旁邊的人。
這時任魯豫立馬接過萱萱的話說到:「我們的人類命運的共同體指得就是國際,謝謝你孩子。這是我們本場最小的演員,才六歲,謝謝萱萱。」
別看這簡單朴實的幾句很,糾正萱萱口誤的同時升華願景,與此同時他強調了「最小,才6歲」兩個詞,也為萱萱爭取到了觀眾更多的諒解。
小孩子都是敏感脆弱的,在如此大的場合犯錯,倘若沒有處理好,很可能會造成心靈受傷,從此缺乏自信。任魯豫不僅成功救場,還在悄無聲息間默默守護了一個6歲小女孩幼小的心靈。
算上這一次,任魯豫自去年星光獎近期已經接連救場三次了,不愧是春晚C位救場王。
從任魯豫的身上我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高情商?
它不是左右逢源,不是八面玲瓏,不是虛與委蛇,更不是巧言令色,它是虛懷若谷的真誠,是推己及人的體恤,是心繫他人的慈悲。任魯豫的高情商不僅是歷盡滄桑的智慧,還是發自內心的修養與善良的智慧。
從任魯豫的身上我們也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專業與實力?
它是臨場不亂、是淡定從容、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危機處理。任魯豫的三次救場就是他作為主持人專業和實力最強的背書,也讓他的「救場王」之稱實至名歸。
新華網曾這樣評價任魯豫:
「一直以來,他都在默默地積累,把聚光燈下的星光閃耀壓在箱底兒,而那曾經溢滿胸膛、脹鼓鼓的成就感,便沉澱成無數個夜晚的挑燈伏案和密密麻麻的工作筆記。他在靜如止水的心態中努力地准備厚積薄發。 」
如此謙虛與努力,厚積而薄發,任魯豫自然配得上春晚的C位,更扛得起C位的重擔。
這已經不是任魯豫第一次神救場了,在飛天獎晚會上救場倪大紅的那一次也堪稱經典。《都挺好》作為年度熱播劇,倪大紅憑借蘇大強一角也再次紅了一把。倪大紅和陳數當晚作為頒獎嘉賓上台,然而倪大紅的'狀態卻十分不佳,上台後還在慌神兒,並沒有及時開獎。搭檔陳數不斷提醒倪大紅做自我介紹,並讓他分享《都挺好》這部劇。但倪大紅的狀態依舊不佳,好像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頒獎禮,語速很慢,一字一頓,讓屏幕前的觀眾都不由捏一把汗。
但這時作為主持人的任魯豫說,要不要給您一杯手磨咖啡,立馬緩解了尷尬。手磨咖啡是倪大紅在《都挺好》中的標志性台詞,是蘇大強矯情時的必備,曾經作為網路流行語紅極一時。作為主持人的任魯豫肯定注意到了倪大紅的狀態,如果置之不理或者刻意掩護,恐怕又會在網路上引起網友的評論,估計又會有鍵盤俠來罵倪大紅不敬業。但任魯豫這句手磨咖啡既是開玩笑,又讓倪大紅的游盪狀態變得好像合理,他就是劇中的蘇大強,對於這樣的老人就得寵著、哄著。
有時主持人的救場不一定要用華麗的詞彙彰顯修養,更多的時候要用合適的詞語來緩解尷尬,讓所有的觀眾一笑而過。既流行又應景,任魯豫這次手磨咖啡的救場堪稱教科書級別。但觀眾印象最深刻的救場應該還是任魯豫今年春晚,在零點倒計時三次舉起話題。
任魯豫從2010年登上春晚,並逐漸走到了主持團的C位,這也意味著他成為現場流程的總控。春晚的主持人沒有提詞器,更沒有導播耳機,遇到緊急情況都要臨場發揮。在零點倒計時環節,主持團已經准備好倒數,但時間還沒有到,任魯豫第一次拿起話筒帶領主持團說祝福詞。然而說完之後時間依舊沒有到,任魯豫再次拿起話筒,說第二輪祝福語。但當尼格買提和李思思說完之後,時間依舊沒有到,任魯豫第三次拿起了話筒,即興發揮帶領大家迎接新春,掐好時間,一起倒計時。整個流暢下來堪稱完美,看不出絲毫慌亂。任魯豫三次舉起話筒成為春晚最大的熱點之一。
然而就在全網誇贊任魯豫的時候,他卻在大年初五發了一篇微博,稱春晚零點倒數一直有彈性時間,談不上救場。更將准點倒數,完美掐點的功勞給了總導演和主持團隊的完美配合,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在這個流量時代,能夠將紅利推出去的人真不多見,任魯豫就是這無數不多的人。
出身於河南地方台,從直播間送稿子的實習生做起;因為一次臨時救場,將一篇稿子讀到感人落淚,才獲得了主播的機會。從地方台到央視,十三年的時間才讓任魯豫坐穩了春晚主持的C位,更是各大晚會的首選,並能夠舉重若輕得貢獻一次又一次的神級救場。十幾年的積累和努力大概就是任魯豫的底氣,專業的主持人不需要流量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