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者電影和作家電影的區別
「作家電影」是沉悶晦澀的「藝術片」,探索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過去中國其他導演的「作家電影」也是老、少、邊、窮,注重殘缺的民族元素;看這些電影不耽誤睡覺,一覺醒來,相互都沒損失什麼。
作者電影 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B. 作者和導演有什麼區別
都是說故事的人,只不過所用媒介不同,作者使用的是文字,導演使用的是畫面、聲音等多感官的媒介
C. 電影導演如何分代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我更認可「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D. 導演、製片人和出品人有什麼區別
導演主要負責藝術創作,製片人一般指影視劇製片生產製作人。
導演把文字化的劇本,變成可視化的藝術品。而製片人把可視化的藝術品,變成商品搬上大銀幕。導演主要負責藝術創作,主要管理演員和攝制組等。
製片人一般指影視劇製片生產製作人。全權負責劇本統籌、前期籌備、組建攝制組(包括演職人員以及攝制器材的合同簽訂)、攝製成本核算、財務審核;執行拍攝生產、後期製作;協助投資方國內、外發行和國內、外申報參獎等工作。
E. 我們通常所謂的電影作者是指什麼
法國新浪潮時期,特呂弗等人提出,認為不是所有導演都能成為「作者」。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作者政策要求電影想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電影作家的作品——即導演個人的作品。此理論產生廣泛的影響。其作者資格條件如下:1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性,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行者。2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後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3電影作者是對電影製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之分。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羅爾。電影作者代表人物: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希區柯克。此理論確定美國一批導演的作者地位,其電影為作者電影。作者論的實質: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
F. 額,那個,拍電影的製片人,導演,製作人……有什麼區別
噢,製片人是電影的題材的作者,導演是指導演員演技和要不要重拍鏡頭,製作人是拍好後剪輯,最後由總監把電影上報影視廳審批,流程大概是這樣,猜的。啊菜怎麼問些不實際的東西
G. 作者電影的基本理念,如何判斷一個作者電影導演
作者電影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界的一種創作主張,又稱作者論或作者政策理論。其理論淵源,最早發端於法國著名導演亞·阿斯特呂克1948年發表的《攝影機-自來水筆,新先鋒派的誕生》一文。該文認為,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語言、可以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筆寫作一樣,電影導演可以用攝影機來進行銀幕"寫作"。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反抗主流商業電影,內容橫線非戲劇化的敘事結構並且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作家電影代表的流派是法國新浪潮和左岸派。我們可以從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創作特點中,總結作者電影特徵,以此判斷何為一個作者電影導演,具體如下:
1.濃烈的文學特色
左岸派的編導大多來自文學界,或者很受文學影響,在他們編劇或指導的影片中,對話和內心獨白構成了影片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力圖創作一種全新的電影語言,在電影影響於文字敘述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如電影《廣島之戀》,講述了在日本拍戲的法國女演員與日本建築師的異國戀情,穿插遭遇原子彈的廣島和二戰時期女演員少女時代在法國小城納韋爾與德國士兵的愛情悲劇。影片中首次出現大膽而新穎的敘事技巧,電影將早已為文學把持的地盤奪了過來,以文學式的語言展現戰爭給人心中造成的創傷。
2.注重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活動
左岸派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回憶、想像,使得人物的精神狀態和精神活動被展現出來。如表現回憶的《廣島之戀》和表現想像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等,《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講述了女主角邂逅了男主角,男主告訴她,他倆一年前就見過,而且就是在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同時女主曾許諾一年後他倆要在此重逢。通過男主的敘述女主慢慢地開始懷疑起了自己的記憶,最後相信。影片通過虛構現實與想像對人物內心進行細致的表現。
3.打破傳統時空觀念
在藝術表現上,左岸派最大的貢獻就是徹底打破了傳統的s時空觀念,講邏輯的線性的時間改編為錯綜復雜交替的「心理時間」,空間也由具體的物理空間或敘述空間改變為「心理空間」,在時空轉換方面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如在《廣島之戀》中,通過大量閃回和畫外音,把過去與現實、現實與想像、紀實與虛擬以一種跳躍性結構自如地鏈接起來。
4.帶有強烈的導演印記
「作者電影」所強調的就是導演在電影創作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與自身風格,是對當時日益向僵化刻板的電影製作方式的一次反撥。這一理論的提出重新彰顯了電影作為-種藝術門類的獨立價值,確立了電影 導演所應具有並在電影中得以展現的風格魅力,強調了導演自身在其電影創作過程中的自我投注與傾入。電影《四百擊》就正是其中的代表。其中的主角安托萬的流浪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導演特呂弗自身童年經歷的一個投影。特呂弗|以影像空間中流離在家庭與校園之間的少年形象暗示了自身的童年歲月,以自傳式的自我投注為這部電影塑造了自身的深刻烙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影片是否具有濃烈的文學特徵、是否注重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活動、是否打破傳統的時空觀念以及是否具有強烈的導演印記來判斷影片的種類,以此判斷是否為作家電影導演。「作者電影」從其產生開始就有著來自於法國電影界的理論支撐,有著其自身的獨特風格。而作為一種兼具理論探索與實踐支撐的電影類型,「作者電影」從產生開始,其影響就逐步擴散到世界各地,成為了一種具有世界影響力,對後世電影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的電影類型。
H. 作家電影和作者電影的區別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法國電影新浪潮-特點:是其主要成員以前是電影評論人,都來自封面黃色的著名雜志《電影手冊》,由安德列•巴贊和雅克•多尼奧-瓦克羅茲於1951年創辦。在拍攝長片和短片之前,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都曾為雜志寫作大量評論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歷史特點就是它是業余愛好者的活動,熒屏人們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導演。這些年輕的作者是在影迷俱樂部開始喜歡上電影的。
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作品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 ,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 ,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羅梅爾的《獅子座》 ,最後有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 。
【重點】他們的區別是: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著: 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游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裡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復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范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於背景比較復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戛納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 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I. 什麼樣的電影可以叫做作者電影
網路:泛指具有明顯個人風格特徵的影片,有時與「藝術電影」的具體含義有所重合
實際上,作者電影大多不是商業電影,而是導演本人的思想的反應,而大多的商業電影因為考慮到票房啊市場啊,電影公司和製片人摻雜太多,導演本人的風格會被壓制
舉例:賈樟柯的《小武》就是典型的作者電影,《三峽好人》就明顯帶有一些其他的元素,不能算是真正的作者電影了。
J. 作者 作家 編劇 編導 區別是什麼
1、作家是基於文學藝術領域創作能力上給予的榮譽稱號,而作者是對作品(包括其它科學研究、甚至包括我的回答)創作者的稱呼,可以這樣認為,作家是榮譽,作者是稱呼
用法主要體現在兩者不同上:你可以說某項作品作者是誰,而不能肯定作者就是作家,作者的范圍更廣泛,而作家一般只用於在文學藝術創作有一定影響的人。
2、編導是對編劇和導演的統稱,而編導和導演的區別在於所負責的工作不同:編劇負責寫劇本,以及節目或欄目的技術部分,包括前期的拍攝方案製作、後期剪輯、拍攝等;導演負責電影電視劇的藝術創作,審核編劇撰寫劇本的合理性、連貫性,給出鏡頭長度、場景調度、分鏡構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