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科技大學出過什麼名人或傑出人士
魏壽昆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壽昆,男,漢族,天津市人,生於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學社社員。1923~1929年就讀於北洋大學,1929年獲礦冶系工學學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費留德。1931~1936年留學德國。1935年獲德國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工學博士。1935~1936年在德國亞深工業大學鋼鐵冶金研究所從事博士後進修一年。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九三學社中央顧問、日本鋼鐵學會名譽會員及中國金屬學會榮譽會員。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2)編委會委員,《材料研究學報》、《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編委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曾任:遼寧海城大石橋滑石礦助理工程師,北洋大學礦冶系助教,北洋工學院、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康技藝專科學校、貴州農工學院、重慶大學、北洋大學及唐山交通大學教授、系主任、教務主任等。又任重慶礦冶研究所鋼鐵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長及重慶材料試驗處冶金組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學副教務長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鋼鐵學院教務長兼理化系教授、圖書館館長、副院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兼任:北京市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委員,第五至第七屆常務委員及第六屆工作組委員會高教組組長;九三學社第六及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員會主任,第八及第九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中國金屬學會籌備委員會秘書長,第一至第四屆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會第一及第二屆理事長,榮譽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首屆常務理事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首屆理事;國家科委冶金學科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學科首屆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礦冶卷)冶金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1)編委會委員,全國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金屬學報》首屆編委會委員《化工冶金》及《計算機與應用化學》編委會顧問,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屬》編委會常委。
教學方面:從事教學已有72年,主要講授「普通冶金學」、「鋼鐵冶金學」、「有色金屬冶金學」、「選礦學」、「金相學」、「鋼鐵熱處理」、「冶煉廠設計」、「冶金計算」、「耐火材料」、「高溫測量學」、「試金學及實驗」、「電冶金學」、「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化學及實驗」、「定量分析化學及實驗」、「物理化學」、「染色化學」、「工業分析」、「水質分析」、「礦物學」、「岩石學實習」、「吹管分析」、「德語」、「冶金爐」、(流體力學)、「專業煉鋼學」、「活度理論」、「冶金過程熱力學」(鋼鐵脫硫)、「冶金過程熱力學」等28門課程;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首屆博士生導師,至近已培養碩士生及博士生20餘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從事小型鋼鐵工業技術的改進及國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雲石採用CO2選擇性溶解後,經「靜置後處理法」製得含0.5%雜質(CaO及R2O3)的MgO;用碳還原制備金屬鉬,純度達94%,利用硅鐵還原鉬酸鈣製成含Mo40%的鉬鐵。50年代引入活度理論,對冶煉反應進行了深入的熱力學分析研究;60年代發展了爐渣脫硫的離子理論,提出了高爐渣中計算S2-離子活度系數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國內首先提出了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並應用於測定熱力學參數,同時研究了國內復雜礦雜質的熱力學行為及去除機理和完善了選擇性氧化理論並提出轉化溫度概念的廣泛應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與王之璽院士等人走遍祖國大地及沿海港口,對中國鐵礦及煤炭資源和鋼鐵工業發展遠景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咨詢報告。又深入進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數的研究,發現用同一實驗數據採用不同的運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數據,深獲國際友人關注。科研成果「錳基合金熱力學行為及其脫磷的研究」、「華南鐵礦冶煉脫砷的基礎理論」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共生礦分離的基礎研究—鈮在鐵液及鋼渣中的行為」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共生礦金屬分離的基礎研究—金屬液中元素選擇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熱力學」 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技術科學」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與技術進步獎。此外,還獲有北京鋼鐵學院、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地質學會從事工作50年榮譽證書獎狀,以及國家教委老驥伏櫪金馬獎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獲得專利5項,即:「利用碳酸鈉或碳酸銨自白雲石提制鎂氧的新法」、「利用靜置後處理法自白雲去鈣提鎂的新法」、「人造鎂氧製造鎂磚的配料方法及加強粘性的風化法」、「製造特純鉬酸銨或鉬酸採用鋁鐵共沉澱新法」、「提煉純鉬的二步還原新法」。出版專著5部,即:《平爐煉鐵廠設計》(商務印書館,1954)、《專業煉鋼學——平爐構造及其車間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在的應用》(中國工業出版社,1964)、《冶金過程熱力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魏壽昆選集》(冶金工業出版社,1990);未付印書稿3部即:《冶煉廠設計》(北洋大學講義科,1950)、《鋼鐵冶金原理》(北京鋼鐵學院出版科,1977)、《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導論》(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員會、貴州科學院及貴州金屬學會,1984)。發表論文160餘篇。
返回頂部
柯俊 中國科學院院士
柯俊,男,漢族,浙江黃岩人,生於1917年6月23日。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曾在原經濟部工礦調整處工作,負責原材料的驗收、運輸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駐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鋼鐵廠實習。194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1948年獲自然哲學博士,從事合金中相變機理的研究,並擔任理論金屬學系講師享有終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先後任北京鋼鐵學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學系主任、北京鋼鐵學院副院長。獲加拿大麥克麻斯特大學、英國莎瑞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兼任:日本金屬學會、印度金屬學會榮譽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教研學會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金屬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原中國金屬學會、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科技大學顧問,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曾任學部常委,現為資深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獎。
教學方面:主講過「金屬物理」、「相變與擴散」、「金屬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方法論」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從事合金中相變的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貝氏體切變機制,在鋼的過熱性能及合金鋼的貝氏體相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發展成世界這一現象的主流學說,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56年初主持籌建北京鋼鐵學院(現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物理專業及金屬(材料)物理化學專業,培養有關冶金金屬材料研究人才,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榮譽;1958~1964年間,積極為國家節約戰略金屬物資,開發國內急需的新材料制備工藝及質量研究(如:節約鎳鈷的電熱絲電熱材料、電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鋼中的應用),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64年獲全國新產品工藝獎;1977年以來,對微量元素對鋼的組織和性能影響及作用機理開展研究,1989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74年以來,開拓了探索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對中華民族統一、生存和發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歷史研究(特別是生鐵及生鐵制鋼),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及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及國家教委的領導下,起草了原國家教委關於「超級鋼研究」的攀登B「國家重點科研」的論證(現已轉為973項目,任專家組顧問);而後把主要精力轉向另一個具有戰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與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教委的科學家、教育家(如張光斗、張維、路甬祥、師昌緒院士)們一起共同探討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調研起草了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送李嵐清同志的專題報告,並於1996年承擔了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中「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學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寬專業的試點班,志在培養學生工程意識、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頂部
肖紀美 中國科學院院士
肖紀美,男,漢族,湖南省鳳凰縣人,生於1920年12月。材料科學家、金屬學專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48年2月赴美國留學。1949年1月獲美國密蘇里大學冶金工程碩士學位,1950年8月獲冶金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林登堡鋼鐵熱處理公司實習一年半,隨後在愛柯產品公司和美國坩堝鋼公司任研究冶金師五年半。1957年7月沖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撓,回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57年 10月到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至今。先後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長、環境斷裂開放實驗室主任。1978年被聘為國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組和腐蝕科學學科組成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91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歷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四屆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理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榮譽會員;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顧問;並在中國兵工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所屬的材料專業委員會任職。1999年至2000年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副理事長,為中國博士後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貢獻。1977年至1986年先後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優秀教師,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冶金教育勞動模範稱號。 1989年國務院僑辦授予全國優秀歸僑稱號,中國科學院授予他對中國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榮譽章;1984和1991年,兩次當選為北京市海淀區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擔任國際性學術刊物「冶金學報」(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報」(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國編輯;1999年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授予「資深會員」稱號。1996年國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學作者稱號,1977年至1999年,共獲得部級獎勵27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教學方面:40多年來,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專業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講過「熱力學」、「金屬材料學」、「腐蝕金屬學」、「合金相理論」、「金屬物理」 、「斷裂力學」、「斷裂化學」、「金屬的韌性與韌化」、「合金能量學」、「材料學的方法論」等課程或講座,並應邀到20多個省市的50所大學及95個學術研究單位講學。先後12次應邀在國際專業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並受邀到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巴西等國講學,在國際材料界贏得了較高的學術聲譽。傳播材料學的知識方法,在國內材料學界有廣泛的影響。先後編寫教材,出版專著15部,共計560多萬字,其中《合金能量學》及《合金相及相變》分別於1988年及1992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材;《材料的應用與發展》199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並根據該書內容編導拍攝成20集電視科教片,已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師昌緒院士為組長的評審專家組認為:「這是中國電化教育領域的創舉,為幹部繼續教育作出了貢獻」、《材料學的方法論》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此外,他合作主編的《金屬腐蝕手冊》獲1991年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材料的表面與界面》及《中國稀土理論與應用研究》先後於1993年及1995年獲高教領域出版著作的優秀圖書獎。從1962年到現在先後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從事金屬材料的基礎理論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對鉻錳氮奧氏體不銹鋼的相圖、相變和力學性能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首次提出了節鎳奧氏體不銹鋼基本成分設計和力學性能計算的新方法,獲得了美國專利;回國後,繼續深入研究節鎳不銹鋼和耐熱鋼的新鋼種。主要從事合金鋼、晶界吸附、脫溶沉澱、晶間腐蝕、應力腐蝕斷裂及氫致開裂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對中國鉻錳氮系不銹鋼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1~1985 年是國家科委兩個基礎研究重點項目:「金屬腐蝕機理研究」及「金屬材料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金屬材料斷裂規律及機理研究」的負責人。1993~1997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攀登計劃共同資助的「材料損傷、斷裂機理和宏微觀力學理論」重大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在進行金屬材料力學性能的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工程構件的斷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後開展對中國冶金、機械、石油、化工、電力、建築、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業部門13個項目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分析和安全性評價,並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改進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方法,在國防工業學術會議上進行介紹,得到同行專家和工業部門的好評。1983年獲國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關成績優異獎。 199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首次提出了「斷裂化學」這個分支學科,成為「斷裂力學」、「斷裂物理」、「後斷裂」學科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對發展斷裂力學理論和斷裂學科鞽雋酥匾�畢住?985年創建了北京科技大學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國家教委所屬的「環境斷裂開放實驗室」。1977~1986年,以其為首的科研集體,針對國家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發展前沿科學的需要,對金屬材料的應力腐蝕和氫致開裂機理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實驗研究中發現在多種系統中壓應力可以導致金屬材料的應力腐蝕開裂;同時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結構鋼抗硫化氫應力腐蝕的機理;實驗發現扭轉型裂紋或缺口試樣都能引起氫致開裂;證實氫能促進塑性變軟,提出了氫致軟化機理。通過對金屬材料相圖中含氫相所產生的各種變化、形變、相變、化學變化及對氫致開裂影響作用等的系統分析,統一了各種氫致開裂的機理。被國內外同行譽為「最系統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處於科學進展的領先地位」。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發表論文 300多篇。由於在這方面的突出貢獻,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近20年來,在學術上不斷提出新的思想和觀點,發展新的學科體系,主張微觀與宏觀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相結合,建立「材料學」與「宏觀材料學」新的學術體系,在這方面發表論文50餘篇。
返回頂部
高慶獅 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慶獅,男,漢族,福建廈門人,生於1934年8月。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 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五屆及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加拿大Alberta大學和TUNS大學高級訪問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國的大學和研究所的訪問教授。曾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地面控制中心設計負責人之一(負責計算機系統設計,後來移交給軍方)。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兼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兼職首席研究員,以及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學名譽教授。1978年被評為全國科技大會先進工作者,1984年被國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教學方面:指導過7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從事大型、巨型計算機體系結構(1958~1980),並行演算法(1973年起),自然語言及其處理(1980年起),人類智能及其模擬和應用(1980年起),網路安全(2000年起)等等的科學研究工作和工作設計,為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電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體管計算機體系結構設計負責人之一;中國第一台10萬次/秒以上晶體管計算機(專為兩彈一星研製的被譽為「功勛計算機」的109丙機)體系結構設計負責人;中國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計算機新體系結構原理提出者和總體設計負責人;中國第一個管理程序(在109丙機上)總體設計負責人。研究並指導過兩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創匯 300多萬美元。獲國家級一等獎兩個(集體一項是理論提出者和總體設計負責人,另一項是體系設計負責人之一);科學院特等獎一個(集體);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四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1、計算機應用;2、並行演算法與並行處理;3、自然語言及其處理;4、人類智能及其模擬與應用。專著有3部:《向量計算機》(科學出版社,1984)、《計算機系統結構論文選編》(新華出版社,1985)、《智能系統基礎與技術》(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在國內外一級學報及國際會議等發表過《一個帶有可變結構的匯流排的常數排序處理機陣列》、《無沖突存取系統的一類斜排方法》,Technical Analysis Machine Translation,The Principle of Macro-Transform,A Vector Computer for Sparse Matrix Operations等70多篇學術論文,此外還有如《通用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系統設計與邏輯設計》、《通用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系統設計與邏輯設計》等30多篇有關重大工程的論證報告。
返回頂部
周國治 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國治,男,漢族,廣東潮陽人, 生於1937年3月。1960年7月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系,並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回國後,1984年被破格提升為教授,博士導師,並獲首批「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稱號。此後,多次出國講學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等多所大學任客座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現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任中國金屬學會理事,國際礦業冶金雜志編委,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安徽工業大學、重慶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
教學方面:周國治主要講授「物理化學」、「化學熱力學」、「電化學」、「冶金熱力學」、「相圖計算」、「冶金動力學」、「統計熱力學」等課程。所指導的博士論文曾獲得2000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科研方面 :周國治的科研領域主要在「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學」方面。其主要貢獻可概況為如下三個方面:1. 多元熔體和合金的物理化學性質的計算。導出了一系列各類體系的熔體熱力學性質和相圖的計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幾何模型解決了國際上三十多年來幾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為實現模型的選擇和計算的完全計算機化開辟了道路。近期這方面的工作又有了進一步的進展,幾何模型已發展成統一化模型,並將熱力學性質的計算進一步擴展到多種物理化學性質的計算中。2. 氧離子遷移的理論和應用。周國治及其科研小組系統的研究了氧離子的遷移規律,並將這一理論成果應用到各種工藝過程中,提出了「無污染脫氧」,「無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藝,並為描述和模擬各類冶煉過程打下了基礎。這方面的成果已取得了多項專利。3. 材料在微小顆粒下的物理化學行為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在微小顆粒下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反應機理,已成功地被應用於納米材料,儲氫材料和Sialon材料中。周國治的許多科研成果已被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周模型」和「周方法」應用到合金、熔鹽、爐渣、半導體材料等多種體系,用來處理熱力學和動力學問題。研究成果也被系統地編入多部高校教科書和專著中用來指導博士和碩士生的論文工作。周國治先後發表論文150餘篇,獲得中國專利二項,獲得美國專利三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冶金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以及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
返回頂部
陳難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難先,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生於1937年10月。1962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鋼鐵學院任教,1962~1980年間任助教、講師;1980~198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維拉諾互大學、IBM公司擔任訪問學者和研究員。1984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工程與科學博士,1997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博士生導師。2000年5月任清華大學教授、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學應用物理所所長、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兼任:國家高技術功能材料專家組組長、《中國物理快報》副主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務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會理事、全國政協華僑委員會委員等職。曾獲1981年CDC公司技術發明獎;1991年北京市優秀教師獎;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4年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資深研究員獎,2001年國家863計劃十五年重要貢獻獎。
教學方面:主 講「電動力學」、「振動波動學」、「熱力學」與「分子物理」等課程。
科研方面:主要從事固體界面聲子譜與應用物理中逆問題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石墨插層化合物和應用物理逆問題的研究。第一個從第一原理出發算出石墨與鋰石墨的各種光學性質及色散關系,並分析了等離子散發的起源。在國際開創用數論方法由結合能由線得出原子間對勢的簡捷而嚴格的公式,並結合虛擬結構設計解決了一系列原子間、離子間和原子與離子間相互作用勢的建立問題。和國際先進軟體平台接軌,建立了面向國家目標和有系列性、含自主原創性內容的科技材料模擬設計實驗室。對新型稀土化合物和半導體材料結構以及界面的研究有所突破。逆問題研究包括黑體輻射逆問題、由聲子比熱反潰聲子能譜逆問題、晶體總熱反潰原子部二體相互作用問題、費米體系能譜問題、單電子周期勢反潰等效離子-電子相互作用問題等重要方面(其中有些方法是本人開創的),如第一個運用富氏卷積和數論中莫比烏斯變換得到問題的兩種嚴格形式解,並分析了問題的存在唯一性及穩定性。所建立的比熱逆問題的普遍解,推廣和統一了愛因斯坦解與德拜的解,在凝聚態物理的應用方面有首創性;黑體幅射逆問題的普遍解為遙感和天體物理學的應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國Nature雜志主編整版評論,認為是開創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雜志也都有專門評述,命名陳定理。在核結構、電路分析幻方變換群、靜電屏蔽、薄膜光學性質、調製法測焦點等方面都有過許多工作,曾發表各種論文幾十篇。其代表作主要有《鋰石墨光譜從頭計算及其離子激光之起源》和《變型莫比烏斯定理的物理應用》;譯著有《付里葉變換及其物理應用》、《振動波動物理學》等。
返回頂部
葛昌純 中國科學院院士
葛昌純,男,漢族,浙江平湖人,生於1934年3月6日。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冶金物理冶金專業。1952~1984年在冶金部鋼鐵冶金總院先後在冶金室、壓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擔任專題負責人、高級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 月作為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員在Max-Planck材料科學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屬材料研究所從事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研究,獲Dresden技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評定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0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家科委評定「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國金屬學會粉末冶金專業委員會特種材料與製品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陶瓷科學院層狀和梯度材料學會主席;世界陶瓷科學院自蔓延高溫合成學會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粉末冶金工業」等國際、國內刊物的編委。
教學方面:到2002年共培養博士生8名,碩士生12名。
科研方面: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是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1960~1984 年負責研製用於生產濃縮鈾235的孔徑為納米量級的分離膜,創建起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包括金屬和非金屬、粉末合成,材料製造和性能檢測的納米材料實驗室,是國家一等發明獎「乙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的第一發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獎「戊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的第一完成人,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科研項目「以復合氮化物做燒結助劑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燃燒合成氮化硅陶瓷的應用基礎研究」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2000年提出、論證和指導完成了「863」課題「耐高溫等離子體沖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已通過驗收。「以氮化物做燒結助劑的氮化硅陶瓷」獲得發明專利(87101293.6 )。1985年創辦特種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先後創建起中國第一個粉末冶金博士點和北京科技大學非金屬材料博士點。在國內外各類核心刊物上主要發表論文164篇,近期的有SHS Research in Lab Special Ceramics.P/M at USTB Beijng,New Development of SHS Composites in LSCPM, USTB of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SHS FGM(Keynote lecture)等,其中被SCI收錄15篇,被ISTP收錄11篇,被 CSCD收錄8篇,被EI收錄19篇。專著一部。
返回頂部
陳先霖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先霖,男,漢族,四川遂寧人,生於1928年9月。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歷任機械繫冶金機械教研室主任、機械繫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現任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為中國首
Ⅱ 誰知道一些比較好看的大學生拍的電影
2008年新上映電影:《長江7號》《大灌籃》
08年期待精彩影片:
《功夫之王》《奇幻精靈事件簿》《決勝21點》《蝙蝠俠:黑暗騎士》《全民超人》《天災》《奪寶奇兵4:印第安納?瓊斯與水晶頭骨王國》《第一滴血4》《侏羅紀公園4》《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木乃伊3:龍的詛咒》
最近好電影:
《投名狀》《集結號》《色戒》《我是傳奇》《國家寶藏2:神秘之書》《加勒比海盜3》《怪物史萊克3》《諜影重重3》《虎膽龍威4》《狙擊生死線》《惡靈騎士》《斯巴達300勇士》《驚變28周》《鼠來寶》《黑暗崛起》《查理的戰爭》《異形大戰鐵血戰士2: 鎮魂歌》《尼斯湖水怪 》《貝奧武夫:北海的詛咒 》《黑暗物質三部曲之金色羅盤》《電鋸驚魂4》《棒子老虎雞》《大電影2.0》《美國派六》
經典影片:
《魔戒1-3》《黑客帝國1-3》《生化危機1-3》《美國派1-5》《諜中諜1-2》《一球成名1-2》《南極大冒險》《勇闖奪命島》《空中監獄》《星河戰隊》《太陽之淚》《第五元素》《王者之心》《後天》《天地大沖撞》《完美風暴》《哥斯拉》《地心末日》《特洛伊》《門徒》《達芬奇密碼》《角鬥士》《生死時速》《阿甘正傳》《雙面疑殺》《未來水世界》《真實的謊言》
經典喜劇系列:
《黑超特警1-2》《小鬼當家1-2》《變相怪傑1-2》《神探飛機頭1-2》《冒牌天神1-2》《少林足球》《功夫》《大話王》《神槍手與智多星》《放學後的屋頂》《新娘18歲》《雙面女友》《美國派系列》《驚聲尖笑系列》《聖誕夜驚魂》《彩票也瘋狂》《上帝也瘋狂》《狗的難題》《美國最後一個處女》《美國處男》《醜女大翻身》《正義前鋒》《初戀50次》《誰和她睡了》《女男變錯身》 《男女墮落指南》
我來推薦你一些經典影片:
《魔戒1-3》《黑客帝國1-3》《生化危機1-3》《美國派1-5》《諜中諜1-2》《一球成名1-2》《南極大冒險》《勇闖奪命島》《空中監獄》《星河戰隊》《太陽之淚》《第五元素》《王者之心》《後天》《天地大沖撞》《完美風暴》《哥斯拉》《地心末日》《特洛伊》《門徒》《達芬奇密碼》《角鬥士》《生死時速》《阿甘正傳》《雙面疑殺》《未來水世界》《真實的謊言》
Ⅲ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附近有什麼電影院
出了北科北門向西兩站地,是五道口城鐵站,那兒有個五道口工人電影院。是大場的。
Ⅳ 徐志勝在獨行月球扮演誰
扮演他自己,也是一名脫口秀演員。
徐志勝在電影《獨行月球》的開頭,有3秒的鏡頭。本色出演,演一位脫口秀演員,有一句台詞「世界末日究竟是帥得先死,還是丑的先死」。
當時他的戲的部分,是在他們公司里邊拍的,感覺還沒開始演就結束了。就是這么短短的3秒出鏡的電影,如今票房已經30億。他調侃說自己也是」30億先生「,想感受一下沈騰的快樂。
人物簡介
徐志勝,脫口秀演員,《脫口秀大會第四季》選手。北京科技大學2021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畢業生。
2018年12月17日,徐志勝在「單立人」旗下的新人開放麥「驚訝」,講了生平第一場脫口秀。
2019年,徐志勝參加第一屆「單立人」原創喜劇大賽,獲得季軍。
2020年底,徐志勝與「單立人」簽約。
2021年8月10日,參與錄制的脫口秀節目《脫口秀大會第四季》在騰訊視頻播出;10月13日,獲得《脫口秀大會第四季》年度第四名。
2021年8月15日,「笑果脫口秀」就在杭州劇院小劇場亮相。本次陣容由徐志勝參加。
2021年12月15日,徐志勝加盟原創喜劇競演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12月25日,參加《2021脫口秀跨年》。
2022年2月1日,徐志勝參加2022年北京廣播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小品《這世界那麼多的人》;2月1日,參加《2022年東方衛視春節聯歡晚會》;3月4日,參加的中國前沿科學思想秀《未來中國》播出。
6月19日,參加騰訊視頻《五十公里桃花塢-海邊》;7月,參演喜劇電影《動物園里有什麼?》;7月29日,參演電影《獨行月球》上映;8月,參加騰訊視頻綜藝節目《躍上高階職場》。
Ⅳ 北京科技大學管庄小區附近有什麼電影院
北京的電影院有很多,而且都設有學生票,一般半價。而且一般情況下,票價在周二會打五折~~但是去影院看電影畢竟是一種享受,要的是一種效果與感覺,即便打完折後,票價仍是不菲,大家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啊~ 五道口電影院:最近的就是它了。坐車到五道口站隨便走兩步就看到了~外面較破裡面還行,但是票價真是不菲。所以,還是建議在校內看吧!華星影院:在雙安商場對面,出西門坐836直達~環境不錯~還是貴… 北大百年世紀大講堂:周六、日開放,票價便宜~ 海淀影劇院: 海淀劇院的位置超好,緊挨中關村電子市場和家樂福旗艦店,最重要的,海淀劇院好像是海淀文委的單位吧,所以票價不會是純贏利的,有一定的服務性意義,常有學生價的~ 花園路國安劇院:可以步行去,也可以出北門坐726在牡丹園下車~ 國家圖書館音樂廳:出南門坐827直達~ 金源燕莎MALL的星美國際影城:出西門坐車到藍旗營站下車,換乘355在遠大路東口下車
Ⅵ 北京科技大學有什麼社團
北京科技大學的大部分社團主要由北京科技大學團委社團部負責審核、指導和管理。部分社團隸屬於學校的其他部門(如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等)。
所有社團主要分為五類:理論型、學術型、文藝型、公益型、體育型。
理論學習類
求是學會
強學會
英語協會
日語協會(已注銷)
韓文化愛好者協會
浩然國學社(已注銷)
國防知識愛好者協會
青衿哲史學會(已注銷)
國旗協會(已注銷)
安全知識協會
農村發展促進會(已注銷)
新風學社(已注銷)
蔚藍人文生態學社
校史講解團
學情研究室
魯迅研究會(已注銷)
國際交流協會
國防生工作協會
學術科技類
北科傳媒理事會
學生科學技術協會
網路協會(已注銷)
IT協會
「學子在線」開發管理委員會
校辯論隊
口才協會(已注銷)
管理協會
索奧科技中心(已注銷)
學生電視台
賽福(SIFE)團隊
新聞傳播社
公共關系協會(已注銷)
就業與職業發展協會
計算機協會
天文協會
文學藝術類
陽光驛站
科幻愛好者協會
電影協會
群眾路線話劇社
攝影協會
藍帆詩社(已注銷)
鐵流文學社
鐵流劇社
紅樓夢研究學會(已注銷)
「藝海星河」光影協會
飛睿視覺協會(已注銷)
現代舞團
舞蹈協會
貝殼動漫社
女生會
指舞手語社
原創音樂社
貝殼視頻協會(已注銷)
皮影劇團
吉他協會
翰墨情書畫協會
雕刻時光電影評論協會
幻羽魔術社
公益實踐類
陽光心理協會
紅十字會學生分會
創業者協會
學生工作通訊社
汽車愛好者協會
綠盾環境保護與發展協會
青年志願者協會
行知實踐協會
奮斗者聯盟
學生公寓自律委員會
京英社
學生就業發展協會
禮儀隊
新信息咨詢協會
體育健身類
國防體育協會
弈海方圓棋牌協會
原始部落戶外運動俱樂部
自行車協會
乒乓球協會
網球協會
籃球協會
排球協會
檯球協會
空手道協會
太極拳協會
輪滑協會
魔方愛好者協會
滑板協會
電子競技協會
Ⅶ 北京科技大學附近有沒有電影院啊 怎麼走啊
還有四通橋的華星影城不錯。不過這兩個地方都離北科較遠樓上說的都是五道口電影院。中關村的美嘉不錯
Ⅷ 北京師范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哪個好
北京科技大學於中國傳媒大學都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在冶金、材料、機械、礦業等領域的7個全國重點學科學術水平蜚聲中外;管理、科技史等學科享有盛譽;控制、熱能、力學等學科具有雄厚實力。
中國傳媒大學致力於廣播、電視、電影、網路、出版、報刊及新媒體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學校被譽為中國廣播影視傳播人才的搖籃。
兩所學校各有優點,主要看你所選的專業,希望對你有幫助。
Ⅸ 找個電影是泰國片還是日本片我忘了好象叫仙魔之戀 我在北京科技大學的網上有看到過 男主角很精緻
應該是暹羅之戀吧,泰國的,很好看的電影。男主角真的很漂亮哦~~~
劇情簡介
Mew和Tong從小是鄰居也是同校的好友,一次Tong全家去清邁旅遊,Tong的姐姐Tang和朋友在森林中走散,從此杳無蹤影。Tong的父母深感自責,父親更因此終日酗酒不理正事,Tong的母親一人辛苦工作支撐整個家庭。為了忘記不愉快的往事,Tong搬家至別處,Mew與Tong從此失去聯系。
數年後,Mew在就讀的學校組了個名為August的樂團,樂團的自錄專輯在暹羅廣場(Siam)一帶賣到斷貨。Mew的鄰居Ying一直暗戀著Mew,就算整條街道的人都傳說Mew是同性戀也毫不在意。
與此同時,生活在曼谷另一個地方的Tong交了一個名叫Donut的漂亮女朋友。Tong無意間聽到August的歌曲,十分喜歡,但專輯已賣斷,卻正巧在CD店前見到正要離開的Mew,二人重逢。
Mew正在創作聖誕演出的新歌,其經紀人希望他能寫首溫馨的情歌,但Mew說自己從未戀愛過,不懂寫情歌。Mew經紀人的助手June長得酷似Tong的姐姐Tang,Tong和母親將June帶回家中,假扮Tang以安慰沉溺酒精不可自拔的父親。
Mew和Tong重逢後,心中深埋已久的情感逐漸清晰,他寫出了一首名為《同行》的歌——專為Tong而寫的情歌。在Tong家為歡迎Tang(June)歸來而舉辦的Party中,Mew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深深打動了Tong。Tong也終於開始證實自己的情感,在Party結束後吻了Mew,卻被前來收拾碗碟的媽媽看在眼裡……
劇情簡介
Mew和Tong從小是鄰居也是同校的好友,一次Tong全家去清邁旅遊,Tong的姐姐Tang和朋友在森林中走散,從此杳無蹤影。Tong的父母深感自責,父親更因此終日酗酒不理正事,Tong的母親一人辛苦工作支撐整個家庭。為了忘記不愉快的往事,Tong搬家至別處,Mew與Tong從此失去聯系。
數年後,Mew在就讀的學校組了個名為August的樂團,樂團的自錄專輯在暹羅廣場(Siam)一帶賣到斷貨。Mew的鄰居Ying一直暗戀著Mew,就算整條街道的人都傳說Mew是同性戀也毫不在意。
與此同時,生活在曼谷另一個地方的Tong交了一個名叫Donut的漂亮女朋友。Tong無意間聽到August的歌曲,十分喜歡,但專輯已賣斷,卻正巧在CD店前見到正要離開的Mew,二人重逢。
Mew正在創作聖誕演出的新歌,其經紀人希望他能寫首溫馨的情歌,但Mew說自己從未戀愛過,不懂寫情歌。Mew經紀人的助手June長得酷似Tong的姐姐Tang,Tong和母親將June帶回家中,假扮Tang以安慰沉溺酒精不可自拔的父親。
Mew和Tong重逢後,心中深埋已久的情感逐漸清晰,他寫出了一首名為《同行》的歌——專為Tong而寫的情歌。在Tong家為歡迎Tang(June)歸來而舉辦的Party中,Mew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深深打動了Tong。Tong也終於開始證實自己的情感,在Party結束後吻了Mew,卻被前來收拾碗碟的媽媽看在眼裡……
主演簡介
《暹羅之戀》的熱映使得影片兩位男主角立刻爆紅,成為泰國當前最炙手可熱的青春偶像。在片中飾演陽光少年Tong的Mario Maurer(馬里奧-毛瑞爾)是一位泰國籍中德混血兒,爸爸Roland是德國人,媽媽Warunya是泰籍中國人。Mario出生於1988年12月4日,身高1.77米。在16歲的時候, 他已經成為一名模特同時接拍一些寫真、廣告和MTV。《暹羅之戀》是Mario出演的第一部電影,2008年他將在另一部依然由《暹羅之戀》導演Chatchai Naksuriya創作的電影《友誼》(Friendship)中擔任角色。
《暹羅之戀》令年僅19歲的Mario迅速成為當之無愧的泰國人氣王。從去年開始,他頻頻出現在泰國的知名雜志《yours》、《kazz》等的封面上,為各種時裝代言。他不失時機退出hip-hop唱片專輯,為他積攢了不少人氣……
飾演音樂天才Mew的Witwisit Hirunwongkul昵稱為Pchy,1989年7月20日出生於泰國清邁,現就讀於泰國法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年級,是一個既能唱歌又會彈鋼琴的歌手和作曲人,現在是樂團august的靈魂人物,至今只出演過一部電影《暹羅之戀》。關於Pchy出演該片的經歷頗具戲劇色彩。本來扮演Mew的另有其人,但當時劇組經費不夠,拍攝電影的事情就擱置下來,直到2006年底導演湊集資金開拍時,原先那位Mew的年齡就太大了不適合再扮演這個角色,於是導演想到了和自己讀同一所高中的學弟Pchy,而Pchy的出色表現也證明了導演的眼光,他將Mew這個角色詮釋得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