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如何看待電影局外人

如何看待電影局外人

發布時間:2022-10-30 17:36:31

『壹』 電影《局外人》簡介人物怎麼樣啊

還成

『貳』 《局外人》默爾索

加繆筆下的局外人默爾索,算是個特立獨行的典範了。

不知道是什麼印象誤導,一直以為此書是長篇大論的,也可能是聽聞象徵派還是荒誕派的影響。結果讀下來,篇幅可說簡短,文字平平淡淡,毫無晦澀難懂之意。與腦海中的印象迥異。

故事的確是簡單,一個小職員,受朋友牽連,在陽光折射下莫名其妙射殺了一名阿拉伯人。一樁過失殺人案,在審理過程中,卻因為默爾索在母喪期間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傷悲,而被檢察官指責為預謀犯罪,被判處斬首示眾。

審理過程一直糾結於默爾索母喪期間的反應,反反復復地證明這個殺人犯的冷漠無情,及對生命的漠視,即使辯護律師按捺不住地質疑,「究竟控告他埋葬了自己的母親,還是殺了一個人?」檢察官則宣稱律師沒有感受到這兩樁事件之間的深刻的悲愴的本質關系,「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罪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

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哭與不哭的自由成了奢望,一個單薄的個體除了迎合大眾的看法,幾乎無路可走。默爾索就這樣與社會的常規與習俗對抗,而被消亡。

一種荒謬感。

卻也是來源於默爾索的無感。

母親去世了,他反應平靜,記不起來母親是哪一天走了,也不想看母親最後的遺容。守靈時在棺木旁隨意抽煙閑聊。次日,他就跑去海邊游泳,和女友約會看喜劇電影。

女友想與他結婚,他直言並不愛她,卻也認為,如果她要結婚,那就結婚好了。

公司老闆為他前途著想,想委他外任,他卻認為,人永遠也談不上改變生活。對改變已有的熟悉生活不感興趣。

他的朋友雷蒙要報復情婦,向他征詢意見,他全方位預以配合,在雷蒙暴打情婦時,他則因為不喜歡警察而不去報警,並為雷蒙作了有利的證詞。

甚至在惹了命案,被判處死刑,他還是表現得不在乎,無所謂,也不作為。

毫無意義,無所謂,他對這些事件的局外人的這種態度,惹怒了辦案人員,在檢察官對審判氣氛的誤導下,他就得到了一個出乎意料的重判。

在審案過程中,有一種荒謬的喜感。法官同他的談話親切和善,通情達理,讓他有一種:親如一家的印象。

看,「表演」!默爾索自始至終都是清醒的,他對人生有著冷眼看世界的判斷與理解。他高高在上地審視著這空無。

雖然對什麼都無所謂,他卻有兩件事件上有著非常明確的意見。在律師提出要他庭審時不要提及一些有悖常情的言論時,他卻斷然拒絕,因為不能說假話。

在三次與上帝的交鋒中,不管是預審員或是神甫,都遭到了他非常乾脆明了的拒絕,拒絕皈依,拒絕引導懺悔。

象是看破了世界的荒無與虛假,他懶得花精力來應對。

雖然做了一個好員工,是上司委以重任的老實人,雖然對薩拉馬諾和他的狗釋放了微弱的善意,雖然女友非常喜歡他的怪,並願意與之成婚,……身在其中,心在其外的默爾索,在公正嚴明的法律面前,他卻無由證明他的不惡!

貫穿全劇的沉默與內心獨白,想說卻又無從說起,無法表達自己的內在想法,就象是失語了一般,母語竟然成了他語言的障礙。

他只是敞開心扉,「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這一次,他追索到真正的自由,奔赴他的幸福!

『叄』 電影《局外人》簡介人物怎麼樣啊

小說始終彌漫著層層的迷霧和浪漫的憂傷。家破人亡、奮力討生活的流浪兒韓雪理和狂放不羈且帥到無止境的兩兄弟——江天空與江尹湛,竟然陰錯陽差地糾纏在一起,從此開始了一段離奇、曲折的愛情三角架故事。18歲的雪理突然被天空和尹湛的父親收養,從而加入了一個奇怪的家庭——永遠一張撲克臉、看似冷漠的天空,為什麼總在危難時刻救助自己?永遠一副無賴相、整天跟自己吵架的尹湛為什麼會在深夜哭泣,不敢獨處?收養自己的爺爺為什麼總是對這哥倆十分冷酷?自己編的歌,尹湛怎麼會唱?爺爺為什麼總對自己支支吾吾?天空相冊里的女孩為什麼每張臉都被燒黑了……一個又一個的迷,將雪理排斥在這個家庭之外。善良、純朴的她能否照亮這家人誰也不願觸及的黑暗一角呢?可愛淘將用艷光四射的魔法文字破解你心頭上積蓄已久的困惑。
(韓)可愛淘簡介
本名:李允世 身高:163 ,1985年出生於忠北制川市,就讀於韓國成均館大學國文系。家有一男一女,作者為家中長女孩。小天後是腦中裝滿稀奇古怪想法的水瓶座和擁有神秘魅力的AB血型的作者,打算20歲時正式成年。作品有《那小子真帥》、《狼的誘惑》、《狼的誘惑漫畫》等。最想對讀者說的話:希望大學讓我們的網站越來越美麗,我會更加努力維護自己的網站的。
譯者簡介
黃黌,湖北武漢人,中學畢業於武漢外國語學校,大學保送至北京外國語大學韓國語專業,本科期間獲韓國政府獎學金,在韓國漢城的慶熙大學進修半年。由於本身屬於一個畢業未久的熱血青年,熟悉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再加上從中學開始就瘋狂喜歡日本漫畫,所以翻譯起這本幽默風趣的網路小說頗有心有戚戚焉的感覺。平常喜歡游盪閑逛,崇尚懶散的生活方式,夢想有一天能成為自由職業者。

『肆』 《局外人》願你在看透以後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加穆的《局外人》自1942年出版以來,一舉成名,在法國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加穆被評論界稱為與薩特齊名的法國文壇上的不滅明星,《局外人》也成了西方現代荒誕派文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荒誕性在文學作品中具體化為生活的虛無、人際關系的喪失,個人的異化等等。荒誕作品則體現著不一樣的審美情趣,而加穆最大的貢獻則是讓荒誕變得更加具象,因此 《局外人》在社會上取得了如此強烈的反響,在於加穆將這種荒謬感塑造成了一個具象化的人物—莫爾索。

對莫爾索這個人物的最初的感受是怎麼會有一個對生活周遭如此漠不關心的人。

小說開頭的開篇第一句「今天,媽媽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讀起來就略顯壓抑與驚奇,奠定了整部小說冷漠平實的基調。按理說母親應該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媽媽離世,而兒子—莫爾索卻全然不知。過去一年裡也沒去看望住在養老院的媽媽,原因是去一趟會使周末泡湯,甚至懶得去買票趕公交。當媽媽死後,莫爾索來到擺放媽媽棺材的房間,他仔細觀察了房間的各個角落,白的牆,透明的窗,甚至是棺材上的螺絲釘都觀察的仔仔細細。唯獨對母親的容貌提不起興趣,還制止門房打開棺材棺蓋給他看。他在為母親守靈時,吸煙睡覺、喝牛奶咖啡,感到無聊至極。就像母親的死與他無關一樣,冷酷無情。在母親的葬禮上也沒有哭泣,沒有傷心,反而想到葬禮結束,回家可以睡上12個鍾頭,就滿心歡喜。而且第二天就去游泳,和女友去看喜劇電影,在住所做愛。

莫爾索的處世原則正如他的口頭禪一樣,怎麼樣都行,這無關緊要,這沒有意義.....女友問莫爾索愛不愛她?他說這種話毫無意義,肯定不愛!女友又問莫爾索是否願意和她結婚?他說結不結婚都行,如果你想,我們就結。

莫爾索的鄰居萊蒙是一個混混,請莫爾索幫忙寫信羞辱他前女友,萊蒙高興問他是否願意和他做朋友,他說做不做都可以。

老闆覺得莫爾索還年輕,想提拔他,調動他到巴黎的辦事處,負責市場業務。而莫爾索說,這沒必要,去哪裡都是一樣的,什麼樣的生活都差不多,反正永遠也無法改變生活。

莫爾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很喜歡說隨便,什麼都行。沒有強烈的愛憎、對切身利益默然處之,沒有明確的是非觀,一切對他而言都是虛無到微不足道。他把社會以及人際關系跟自己完全剝離開,彷彿自己就是肉體的一個冷眼旁觀者,身上散發著一種喪氣沉沉的冷酷氣息。

可是,正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沒有自我的人,才最是自我。正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最不關心這世界的人,他最懂得洞悉這世界的本質。他其實並不是個麻木不仁的人,他對自然很敏感,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和同事艾瑪尼埃爾一起追著卡著奔跑,就為了想知道卡車鏈頭發出嘩啦聲與內燃機發出噼啪聲是怎麼回事。他在塞萊斯特的飯店喝了酒喝了酒和咖啡出來,沿著碼頭散步回家,看著綠色的天空,油然升起的幸福自在之感。後來他偶然無意殺死一個阿拉伯人,在法庭接受審判時,他甚至忘記了自己辯護律師的發言,卻還記得聽見了賣冰小販吹響喇叭的聲音,回憶起了他所熱愛的街區、傍晚時的天空。一個有如此感受力的人,怎麼可能對這個世界麻木呢?

莫爾索並非沒有情感,並非是冷血動物,反而他完全遵循了最真實的情感痕跡。

莫爾索他也不不願意媽媽去世,事實上,他是深愛著母親的。媽媽死後,他經常突然間就想起了媽媽。看到報紙上的一個故事,他想起母親說的一句話,「人生在世不可以弄虛作假」,在監獄里失去自由的生活,他又想起媽媽常說的,「到頭來人什麼都能習慣」。他和她母親的生命理念是認同的。所以他知道母親在死時是解脫的,所以並不需要為此難過,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哭他。在精神上,他是無比貼近自己媽媽的。

加穆筆下的莫爾索很像古代的莊子,莊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別人不解,莊子卻說,人的生死循環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周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我們很多時候只看到了他們種種不和常理的行為,卻沒有窺探出他們的真實思想和獨特的內心世界。

莫爾索曾經也很上進,有過雄心壯志的大學時代,但輟學以後,開始覺得這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拒絕了老闆讓他去巴黎的建議。莫爾索結交雷蒙這樣的朋友,是因為雷蒙熱情主動的接近,莫爾索隨和的個性對這種沒有壓迫性的朋友,沒有抵抗力。莫爾索並不是不想結婚,後來看到馬松和她的妻子幸福的住在海邊的小木屋,生平第一次才萌生出了要結婚的念頭。

莫爾索的思想就像無根的野草一樣沒有著落,內心空曠孤寂。 他從不期望從對方那裡得到什麼,也不刻意迎合大眾,哪怕說一句違心的話。他是生命無意義的堅守者,什麼樣的生活對他而言都差不多,對大多數人賴以存在的希望、信念、理想他都漠不關心。他覺得反正永遠無法改變生活。

莫爾索說,「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這是他的人生哲學,也是他悲劇的根源。

書中的前半部分從母親的死這件事著重描寫了莫爾索強烈的自我意識,後半部分通過莫爾索偶然殺死阿拉伯人事件,使莫爾索被徹底的推向了社會意識的集體批判當中,激化了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的對立沖突。這也是《局外人》的荒誕之處,法庭的審判根本沒有關注客觀的事實,莫爾索朝著阿拉伯人開了一槍又補了四槍,這在法律上已經構成了犯罪,但是法庭審判中反而繞過此事。把被告莫爾索完全撇開的情況下,從他在幾個月前母親葬禮上沒有哭泣,無動於衷。去論證被告人的人品與道德的不潔凈,控告莫爾索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他的母親,在道德的審判上給他判死刑,把莫爾索送上了斷頭台。就如莫爾索的辯護律師所說,這場審訊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沒有任何東西是真的!

對於莫爾索這種啥都無所謂的個性來說,他是不願意為自己辯解的,也不願意去撒謊,他覺得毫無必要。他順從人們對他的看法,而不去堅定的表達自我。在法庭審訊中,莫爾索對法官控詞感到深切的不解與厭煩,他還是像一個局外人一樣選擇不解釋。案子在完全都沒有他被告人的參與情況下,他的命運只由其他人決定。

書中最後高潮的部分是莫爾索與神甫在狹小牢房裡的對話,這部分是小說從法庭荒誕的審判到莫爾索堅持客觀的真理,神甫師徒勸服他信仰上帝,莫爾索不像以往全盤歸順,反而激烈反抗。莫爾索被叛死刑是必然,但是在這場與神甫的精神對決中,莫爾索獲得了勝利。

加穆創作《局外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莫爾索這一形象在戰後的資本主義社會引起了廣泛的共鳴,戰後的人們陷入一種困頓、惶惑不安的情緒中。戰爭結束並沒有帶走它所投影下的無邊陰影,莫爾索這一形象只是當代法國青年的縮影。

他們對人類的生存存在焦慮,但又以超理智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就像莫爾索所言,沒有任何東西是重要的,其他人的死,母親的愛,都不重要,因為有朝一日,所有人都無一例外會被叛死刑,誰都倖免不了。但是當他死時,他獲得一種超越俗世的幸福感,他向這個冷漠而余溫未盡的世界敞開了心扉,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有愛融洽,覺得自己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也是。

今年來,東亞地區出現了低慾望,小確幸、喪文化與《局外人》所表達虛無在本質上有一定想似性。前幾年日本熱播的一部電影《小森林》,電影里的女主市子曾經前往東京闖盪,只不過她終究無法適應都市快節奏的步伐,最終回到家鄉,這里遠離都市的喧囂和浮躁,她將對故鄉的熱愛融入了美食的烹制中,依靠一雙勤勞的雙手經營渺小卻舒適的生活,與世無爭。市子與莫爾索他們看上去對這個快速前進的世界表露出冷漠,卻又在他們親身感受的事物中表達了對這個世界的親和。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小的莫爾索,只是存在腦海里的那部分莫爾索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那小小的部分會時常蹦出來告訴我們,要做自己。我回想起了自己讀高中的時候,當時在重點班,在那種高強度的學習氛圍下,使我急於跳出那個令人窒息的圍牆,去思考我為什麼要這么那麼拚命學習,我都快在知識的海洋里找不到自己了。漸漸的我開始退到邊緣,出現了很多老師眼裡叛逆的行為。在班上,老師講課我不聽,拿著一摞摞的書籍擋在前邊,坐在最後一排自己自學。在同學們眼裡我性格孤僻,就像陰風一般的存在。還經常晚上拿著台燈跑到偏僻的宿舍大石頭後邊,去思考學習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當時把所有的東西和人都排斥在外,把自己桎梏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裡,以至於到了進入大學,要自我介紹,我說我感覺自己就像一根卷發,感覺有一股力量要把我弄直。沒了,沒有介紹自己名字,沒有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

我現在回想起那段孤獨的時光,我穿著格格不入的著裝,把床單被套改造成奇形怪狀的形狀不在意任何人對我的評價與看法。在日記里寫著生活的哲理,在課堂上分享生命無常的課題,對,那時我活的像墮落到人間的上帝,看透了這個世界,但是失去了對這世界的那份最初的熱愛。我不愛和同學交流,不喜歡參加社團,有人的地方我都不愛待著。我把這個世界的很多人和事物都隔絕開來,那時的我以為,那是我自己。

前段時間奇葩說上蔡康永分享了一個他的小感悟,他說很多人拿過來給他簽名的時候,簽最多的三個字叫做,做自己。他寫了太多次之後,他就想很多人在說做自己的時候,很少人能夠回答出來什麼是做自己。好像覺得別人是地獄,那個別人不管是家人是情侶,是同學還是是同事,別人很容易對我們構成壓力跟困擾,所以寫下做自己三個字的時候,好像就覺得自由了,擺脫了別人。可是現在他深深體會到了一件事情就是,沒有別人,你是做不了自己的,你在紙頭上畫一個圓圈,想要把自己這個圓畫出來的時候,當你畫成功的那一瞬間,它就一定同時有這個圓圈的裡面,以及外面。

我突然醒悟到,看透這個世界上的真理不是生命全部,如果我們認為那些真理就是所有的一切,我們不是該對著冷冰冰的真理的沮喪到死嗎?我們剩下的人生要干什麼?每天背真理嘛!而且我們就算到死前的最後一秒,我們不可能完全看透一切,我們所認為的看透,是我們所以為一部分而已,如果我們不可能看透一切,那就是每一秒都得順著當下那個人生的際遇而流轉,那個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找到自我要表達的東西,它不是模模糊糊,它應該是具體的呈現,就像《小森林》的市子,她看透了城市的快節奏的步伐,她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她把對故鄉的熱愛融入了美食的烹制中,獲得了很多的喜愛。

如果你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你永遠不會生活,所以在看透世界,保持做自己的基礎上,要既能和他人相輔相成。也要找到內心的歸屬,找到值得的事情為之瘋狂,才能更好的愛這世界!

時隔6年後回到高中那塊石頭後邊,現在的我好想說,我好愛這個世界啊!

『伍』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語言敘述,通過主人公心理與外部環境的描寫,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即默而索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鍾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對於老闆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麼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捲入一場斗毆中,最後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並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里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認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里,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陸』 可愛淘《局外人》的結局是什麼

三位主人公都死了

一、雪理是跳海自殺的,隨後尹湛也隨著雪理跳了下去。天空是在他說完「因為我愛她,所以……」之後死的。

二、最後的歌詞是天空編完的!最後洽談員接到了一個電話,沒記錯的話,娜娜姐在聽完天空唱的那首歌後,說:「他記起來了,他記起全部的歌詞了。」這說明是恢復記憶的天空記起來了,指的不可能是尹湛。

三、在海邊呼喊雪理名字的是——尹湛。因為之前回憶了天空只叫過雪理名字一次的事,後來又說「那個男人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那個令他心焦的名字。」所以說那個是尹湛。

四、天空是看到了他為雪理准備的生日派對才恢復記憶的。

(6)如何看待電影局外人擴展閱讀:

局外人各部分介紹

第一部:在度過了一段曲折離奇日子後韓雪理,開始獨自承擔破解自己陷入江家最終根源的任務,終於一層層剝離蕘繞在頭腦里的重重迷霧,尋找曾經與雲影(女主的好朋友)共同的約定,一系列的變故讓孤獨、悲傷的雪理與江家兄弟的感情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一道道飄忽不定的謎團在故事中散發出攝人魂魄的凄美故事。

第二部:一個莫名的遭遇使得善良多疑的雪理不只不覺中陷入早已精心設下的圈套,之後圍繞於此的一系列震驚江家及涉及社會的種種變故,讓天空、伊湛、雪理的世界為之改變,雪理背井離鄉,不斷見證江家兄弟與雪理情意的「密碼別墅」。

『柒』 書評丨《局外人》

局外人—我的兄弟默爾索

作者 | 小舟

我時常覺得自己的情感是「不夠」的,對某些溫情的場合總是難以適應。比如在家裡吃飯,最好的一道菜永遠擺在我面前,而長輩們幾乎從不向它伸筷子,尤其是媽媽。每當這個時候,比起應有的動容,心裡總是別扭更多,每吃一口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些什麼,我很想叫他們「一起吃啊」,但一想到那些感動又欣慰的目光將要投射到我身上,實在害怕。最終等我沉默地吃完了所有雞腿,我認定自己是一個自私鬼。

這就是為什麼,《局外人》使我對加繆滿懷感激。他抱持著善意向世人介紹了默爾索,自此我的靈魂終於尋到了一個親人。承認默爾索是客觀存在且合理的,就是我接納自己的過程。

但是相當一部分人無法承認這一點。我看過很多針對默爾索的惡意評價,「不近人情」,「驚世駭俗」,「麻木不仁」......其中最為惡毒的要數給默爾索,一個活生生的人,套上「荒誕」的模具——盡管這同樣是加繆本人的說法,不過這要歸咎於翻譯,二者並不是一回事。前者說到底就是不肯相信現實中會有我兄弟這么個人存在(簡直像我自己的存在被否定一樣難受),後者是對「人意識到與世界的隔離」做出了客觀表述。

「客觀」,這是理解默爾索的關鍵詞之一,某些心地善良的讀者也因此尷尬地碰壁。他們竭盡所能地去找默爾索「人性的蛛絲馬跡」——比如認為他不願意看媽媽的遺容是「不忍直視其蒼白的臉,而永遠記住她活著的樣子」,但實際上,他們和前面那些惡意評價的人用的是同一把尺子——社會道德的標尺,不過一個曲解使之適應,一個乾脆斥之為不存在罷了。

以社會道德來度量默爾索只能是失敗的。「客觀」,要求如實反映,而「社會道德」由於其普適性,不可避免地忽略人性的幽微,將人的情感通過誇張、變形、隱瞞等實現簡化和典型化。比如說,你第一次來外地上學,在經歷了報道登記、放行李、收拾宿舍、購置生活用品......一系列繁瑣的程序後,感到身心俱疲。到晚上,父母要離開了。那麼,要不要送他們去車站?你產生了猶豫——你愛你的父母,你也知道這次分開將比從前分開的時間都要長,可是在疲憊的此刻,你難以構想未來的幾個月的孤獨與想念;而送走他們後,你還要更加疲憊不堪地獨自返校。你感到並不情願。但你最終還是去了,到車站的時候,媽媽開始抹淚,在這樣的氛圍里,你幾乎覺得自己「殘忍」了,趕緊把「不情願」埋得更深了一些——它實在與「惜別之情」,這一早已定下的基調不和諧,因而它是「不合理」的。

社會道德在某些情境下會給情感反應設定規范。鄉下的白事往往是白天舉行葬儀,晚上請人演出,我不止一次地看到,白天滿地打滾哭號的人,晚上磕著瓜子大笑。但因為他們符合每一個情境的「情感反應規范」,沒有人質疑他們情感的真實性。因為社會道德的規范,自然的情感反應就因此有了「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嗎?加繆在《思索死刑》里清楚地說:「與當前許多名流的觀念相反,我並不相信人類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動物。」

米蘭昆德拉也有一個著名的比喻來諷刺「情境下的設定情感」:「媚俗引起兩種前後緊密相連的淚流。第一滴眼淚說:『看見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著,多好啊!』第二滴眼淚說:『和全人類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們所感動,多好啊!』」當然,第一滴眼淚以「媚俗」總括之未免有失偏頗,以肯定「冷淡的情感反應是合理的」為目的,而去否定有些人天然情感豐富的合理性,是犯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毛病。媚俗與否的界限應該劃在「直接」和「加工」之間。比如說面對「孩子在草地上奔跑」這一情境,感動或無動於衷等情感反應都是合理的,但為了達到社會道德給這個情境設定的「情感反應下限」(此處指要感動到落淚),融入到「與全人類一起感動」的氛圍中,而去誇張或矯飾自己的情感,則淪為媚俗。而默爾索,在心靈和大腦的抵觸齟齬中,沒有讓心靈占上風。

不過仍然要承認,即使去掉所有社會道德賦予的表演性成分再去比較,默爾索的情感反應相較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還是過分冷淡的。這或許與他幼年失怙,和媽媽關系疏離的成長背景有關,但據他自己說,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生理上的需要常常干擾我的感情。」

正如在直接與加工的情感反應之間,默爾索只肯接受前一種,比感情更先一步反應的感官,則是他最習慣的溝通世界的媒介。「烈日把路面的柏油都曬得鼓了起來,腳一踩就陷進去,在亮亮的層面上留下裂口」,默爾索眼中的世界往往如此有質感,他就像拿著放大鏡的孩子,細小之物在他眼中纖毫畢現。在好些個周末,他能坐在陽台上一整天。沒有任何「產出」的時間被我們視為浪費,哪怕是固定的休息日,昏昏沉沉睡過了一上午,總還是使人有負罪感的事情。但默爾索從不去追求附加的東西,包括生活的意義——生活本身就使他心滿意足了。

對周圍的人,默爾索也習慣於用感官而非感情來接觸。養老院長、門房、女護士、貝雷茲、瑪麗、塞萊斯特、沙拉瑪諾、雷蒙、馬松、在餐館中偶然遇見的「機械的小個子女人」,他都進行了細致地觀察,並且這種觀察幾乎成了他的一種簡單反射——即使置身於生死的審判中,他還能在間隙注意到坐在陪審員席位下的一位年輕記者,他有一雙「清澈明凈的眼睛」。不過,默爾索對人的觀察只停留於外在,換言之,他將他們物化看待,對他們的內心世界幾乎毫無興趣,更不會依此對任何人作出評價。他並不覺得只會嘴上逞強的皮條客雷蒙有什麼值得鄙夷的,而女友瑪麗是不是愛他也不那麼重要。彷彿他與外界隔著一道透明玻璃板,他看得清楚對面的每一個人,但他們之間無法溝通,因而他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具軀體上。

感官的放大鏡使默爾索清楚地觀察到每一簇火苗跳動時優雅的弧線,但其聚光聚熱作用也讓他體會到遠比別人強烈的刺痛感,他的感情相當程度上受此影響。在默爾索的描述中,媽媽靈堂里「暖烘烘的」,「強烈的燈光照在白色的牆上」,到晚上與媽媽的院友守靈,他聽到「幾個老頭子在咂自己的腮腔」。一切使默爾索倍感疲乏,以致於「沒有體會到當時所發生的事情的意義」;送葬隊伍行進的時候,「濫施淫威的太陽,把這片土地烤得直顫動」,「田野里早已彌漫著一片蟲雜訊與草簌聲」,他「不禁暈頭轉向」;而在與阿拉伯人生死的對峙中,他感到「整個海灘因陽光的暴曬而顫動」,「太陽像鐃鈸一樣」壓在他的頭上,「大海吐出了一大口氣,沉重而熾熱」,終於,被環境擾得神志不清的默爾索扣動了扳機。

這么看來,默爾索僅僅是一個感官的拼湊體,我們更加不能相信他作為「人」的存在了,這顯然不是加繆的願望。

因此,書中還寫到了默爾索易於被讀者認同的幾處「人情的體現」。比如媽媽去養老院後,他覺得房子一下子空空盪盪,他「不得不把飯廳里的桌子搬到卧室里來」;與馬松走在海灘上時,默爾索感到「沙子開始燙腳了」,他很想下水去,「卻又繼續將就了他一會兒」;審判到來,他因為「感到所有這些人是多麼厭惡我」而產生想哭的念頭,又因為感到塞萊斯特的善意而「產生了想要去擁抱一個男人的想法」。並且從事情本身而言,默爾索「毫無人性的行為」其實並沒有那麼出格:他將媽媽送入養老院,並非棄養;數小時奔波後,他支撐不住犯困,但畢竟在靈堂坐了一夜,第二天也沒有因為暴曬從送葬的隊伍跑開納涼;即使最終他扣動扳機,也是在看到阿拉伯人掏出小刀之後。他並不如某些評論家所言「我行我素,游離於社會之外」,相反,他雖然不願意「演戲表演」來符合社會道德的標准,但也從未故意特立於社會,更不必談改造;而且他作為人,天性中有一部分與社會道德重疊的地方;而對於存在於社會中的禮儀、法律等相對理性的規定,他幾乎可以算是循規蹈矩了。

默爾索既不是所謂的「反叛者」英雄,也談不上是惡棍。一個無大益也無大害的存在,最終在「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的道德罪名下,被判死刑。換言之,導致默爾索死亡的,不是他殺人的事實,而是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這顯示了他「靈魂的空洞」。形而上的判決依據與絕對的、毫無希望的判決結果之間存在著一種可笑的不相稱,我們很容易地直覺到其中主觀主宰客觀的荒唐,但在評價默爾索的時候,又不自覺地運用起來,這正是對他第二次不公正的對待。

加繆選擇了第一人稱來寫作也有突出默爾索的真實性的考慮,他說:「通常以第一人稱敘述便於傾吐內心的機密,在《局外人》中第一人稱則用來表現客觀性。」如果用「他」來寫,無疑更符合「道德的自然」——我們可以在默爾索拒絕看母親的遺容時作「無情無義」或者「不忍相看」等任意一種道德解讀。但這就與作者的本意相悖了,於是加繆讓默爾索本人搶在所有的「推測」之前自我剖白:「我很愛我的媽媽,但那天我又疲勞又發困,沒有體會到當天發生的事情的意義。」對於拿著社會道德標尺的讀者,使用「第一人稱」近乎是挑釁了,其暗語是:你越是覺得「我」不可理喻、越要否定「我」的存在,「我」越要把所思所想所感原原本本地說出來,要你親臨「我」的內心世界。這造成了讀者在「相信」與「不相信」間不停搖擺的局面,直到最終放下那把尺子,確實地承認「我」存在的客觀性,連同承認個人情感反應差異的客觀性。

如同加繆面臨評論界對《局外人》的口誅筆伐時所說:「『道德』橫行,否定是一種選擇,以為否定是放任的人是蠢貨。」我並不把《局外人》當作「號召向默爾索學習」的綱領,與此剛好相反,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每個人都保留著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權利,作為自己的權利。作為讀者,我們也理應尊重默爾索的這項權利。

參考文獻:

[1]阿爾貝·加繆.《局外人》[M].柳鳴九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6

[2]羅歇·格勒尼埃.《陽光與陰影:阿爾貝·加繆傳》[M].顧嘉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5

[3]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許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8

[4]阿爾貝·加繆.《思索死刑》[M].石武耕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

_THE END_

註:文章首發於『萌芽論壇』微信公眾號

有償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捌』 《局外人》讀後感

【導語】讀書若水,川流不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讀書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豐富讀者的精神世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局外人》讀後感1

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短小精煉、含蓄內斂,以傳統的現實主義風格寫成。一個淡泊寡慾、與世無爭、本分守己的小職員因為一起糊里糊塗的人命案而被司法機關判處斬刑,主人公默爾索善良誠實、老實本分,與社會與人群沒有任何危害性、進攻性,對工作兢兢業業、毫無怨言,就連多打幾分鍾電話、請假參加母親的葬禮也唯恐引起上司不滿;

在公寓,與左鄰右舍也相處得不驚不喜,可以聆聽丟失狗的沙拉瑪諾嘮叨,又能與雷蒙坐下來聊天喝酒;對待情人瑪麗更是萬事皆可,結婚也可以,維持現狀也可,似乎沒有一點兒自己的思想,只要你想都可以。這樣一位在社會邊角生活的小人物因為這起命案成為一個公眾人物,司法、媒體、神父以及所有關心這件事兒的人們都對他的私人生活產生濃厚興趣,認為有果必有因,母親去養老院的起因,沒見母親最後一面,守靈時抽煙、喝咖啡牛奶,下葬後第二天與瑪麗游泳、看電影等生活細節,都成為導致他殺人的內因,他的命運已經不取決於那件命案的客觀事實本身,而是取決於這所有的「莫須有」,意識滲透到法律,決定了參與者的態度與立場,從而也控制了事件運行的結果。

《局外人》雖然篇幅短、規模小,內容比起其他司法著作內容不豐富、枝葉不茂盛,但卻是法國二十世紀一部重分量的大傑作,而阿爾貝·加繆也因此而躍居世界性經典作家之列,確實非常值得一看!

《局外人》讀後感2

看到默爾索在葬禮上沒有哭,不記得母親年紀,我回想了一下外公葬禮上我沒有哭,死去時的具體歲數也不清楚,心裡就「咯噔」一下,偽裝的時間太長我差點兒忘了自己也如此冷心冷肺!外公對我很好,我很喜歡和外公呆在一起。他在文革前是一名語文教師,文革後當了茶廠的會計。外公喜歡剪報,我就看他剪,把他不要的部分拿來折紙。或許是文革經歷過什麼吧,外公不喜歡說話,人一直淡淡的,我在他書桌旁邊也不知道為什麼下意識的不發出聲音。後來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鄰居跑到學校叫我趕緊回家,我雖然疑惑,但還是有條不紊地收拾了書包回家了,到家才知道外公去世了。

外公是在書桌後面的大方椅上去的,手上還端著剪報本子,看來是死了也要帶著剪報啊!我當時腦子里只有這個。葬禮很繁瑣,我作為外公唯一的後代,請了好幾天假。其實我什麼也沒做,我甚至連葬禮花了幾天拜了幾桌酒都沒有印象,我只記得蓋棺之前要大家圍著棺材一遍繞著一邊哭喪,我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一點想哭的感覺。甚至我內心只有一點遺憾,遺憾自己以後會更加孤單了,我覺得外公的死是順其自然的,沒有什麼值得哭的,他老了,自然死亡,我見鬼的覺得他走的挺好,是好事兒!

我想著這些跟著人群走,突然感覺手臂被人揪了一下,媽媽看不過去讓我哭,我突然連遺憾都沒有了,只覺得煩躁,我內心覺得這樣不對,可是我就是不難過就是哭不出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我看過很多書,在書里感受著別人的「正常」的情緒。同學從來不會覺得我冷漠,因為我會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適當的情緒,盡管我的內心心如止水,畢竟我不再是初中那個不會偽裝自己的我了。同學都說我很溫和,他們喜歡向我傾訴內心的不安茫然痛苦,我也會適當附和著。當年高考差一分上211,周邊的人都在為我惋惜,可是我的內心沒有一點波動,但是我會平靜地在朋友圈發一條哀莫大於心死的話來滿足朋友們想要安慰自己的.心。我的內心就是默爾索,但我討厭他,因為他沒有任何偽裝,他那麼直接真誠,彷彿沒有意識到自己游離在社會道德倫理准則之外。但是我又羨慕他可以一條路子走到底,沒有心理負擔,乃至最後離開那個對他來說可有可無的世界!我自己也在等待,等著自己有一天再也沒有力氣去偽裝,然後徹底隱居山林做一隻離群的大雁。

《局外人》讀後感3

一開始讀這本書,覺得描述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宛轉曲折的心理描寫,主人公對一切都超淡然。

雖然一開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後來反思,難道母親去世就一定要哭嗎?如果跟母親感情確實一般,沒有想哭的沖動,又為何要假裝難過擠出眼淚只為了別人誇贊自己孝順?難道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子一定要有個合適的時間嗎?這些問題也不斷的讓我隨著主人公拷問自己。世俗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嗎?

答案當然不是。

雖然這小說最後也顯示了,與世俗的入世、投入和執著相比應該下地獄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獄。所以在與世俗做抗爭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主人公最後與神父的一番對話才顯示自己臨死前對於世俗觀點對於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緒,但他依然對於自己生死也存在無所謂的態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許會試著在法庭發言為自己奪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爾索對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於是社會就受到了威脅」這是作者對摩爾索的評價。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像的脆弱,大眾意識比想像的更淺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戰,但挑戰之前如果你沒有摩爾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

『玖』 《局外人》是一部什麼電影

電影《局外人》:《The outsiders》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83年作品
講述了六十年代俄克拉荷馬州,一貧一富的兩幫少年之間的仇恨與斗爭。
很多參與演出的演員日後成為好萊塢的巨星,例如:湯姆.克魯斯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電影局外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精疲力盡的資源 瀏覽:815
鵝平均圖片環境搞笑電影 瀏覽:469
恆一廣場海曙區橫店電影院 瀏覽:961
英文電影片段30詞 瀏覽:230
電影丟羊多長時間 瀏覽:143
以下放勞動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孤島驚魂電影圖片 瀏覽:991
十二金剛電影圖片 瀏覽:542
樹枝人電影視頻迅雷下載 瀏覽:167
學電影出國去哪個大學好 瀏覽:119
小麗說電影最新 瀏覽:413
拍電影那個電影是什麼電影 瀏覽:938
看電影哪個app會員更好 瀏覽:220
經歷上海電影網 瀏覽:832
戰狼電影迅雷 瀏覽:186
一部歐洲皇子復仇歷史電影 瀏覽:152
驚濤駭浪電影災圖片 瀏覽:179
宋小寶怎麼不演電影 瀏覽:182
好黃的動漫電影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254
范冰冰早期電影大全圖片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