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看電影雜志上海工作站

看電影雜志上海工作站

發布時間:2022-10-29 02:13:10

Ⅰ 看電影雜志的官方網站是

《看電影》雜志並沒有官方網站,這是他們在上一期剛剛正式聲明過的

樓主想查,不如給他們寫信,找以前的雜志,在《挺進報》那幾頁里,肯定有聯系地址和郵箱

另外,其實訂雜志不很安全,我以前訂的電影雜志也有丟過,因為可能有人會順手牽羊;到處都有報刊亭,買雜志也是很方便的,還能保證時效

Ⅱ 看電影雜志的投稿郵箱是什麼

《看電影》雜志的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供讀者參與的欄目為「挺進報」的各個欄目。稿件字數2000左右,註明所投欄目,務必留下你的具體聯絡方式(姓名、地址)。
我是《看電影》的忠實粉絲,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你的影評,呵呵~

Ⅲ 如何評價《看電影》雜志,以及其近年來發生的變化

《看電影》前身是1983年作為娥眉電影製片廠內部發行刊物創刊的《電影作品》,1999年11月,改名為《看電影》並開始向全國發行,成為從學刊轉變為大眾雜志的成功代表。

《看電影》是以學刊轉型的雜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電影理論雜志《電影作品》,原刊物極具藝術性和風格,但是也由於太小眾,幾年前開始「變臉」,利用封面設計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顯「看電影」,內容上迎合、滿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國外最新的碟片資訊、超級碟蟲的影評、鮮艷清晰的海報和劇照,幫助碟友淘碟、讀碟、品碟。與廣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該雜志由四川峨影廠為出版方,在哈爾濱出刊,雜志社現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磯、柏林、巴黎、首爾都設有工作站,該雜志經常能采訪到電影界重量級的人物和重要的電影事件。

Ⅳ 看電影的發展歷史

《看電影》原名《電影作品》,主管主辦為四川峨眉電影集團。原名《電影作品》。1999年和大嘴公司合作,改名《看電影》,在哈爾濱出刊,在當時中國電影幾乎全盤淪陷的情況下,創造並延續了迷影精神。
2004年,雜志製作搬遷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磯、柏林、巴黎、首爾都設有工作站。2013年改為《看電影周刊》,是世界上第二本周刊類的電影雜志。每月四期,每期152頁,全銅版紙,彩色印刷。每月發行的四本刊物中,三本普通版,每月5日、15日和25號發行,15元/本;一本《看電影·午夜場》,每月30日發行,16元/本,集中推出關於電影的各類專題。
總體來說,《看電影》是份很大眾也很出色的電影雜志。該雜志經常能采訪到電影界重量級的人物和重要的電影事件。十幾年來,以專業、精準、風趣、犀利,在影迷中享有「中國影迷第一刊」之稱。作為影迷必備的聖經類讀物,《看電影》在推動中國影迷成長的同時,也見證和記錄了中國電影的急速成長,從[教父]到[英雄]的報道,是中國電影報道模式的大調轉,也是中國電影崛起的曦光。
《看電影》是中國發行量及影響力最大的電影雜志,全國發行每期64萬份。同時也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國內電影刊物,2002年就無死角報道了奧斯卡頒獎典禮,十幾年來,連續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同時為香港電影金像獎等國內國際知名電影頒獎禮的官方合作媒體。
《看電影》獲得國內電影公司尊重與合作的同時,更是與北美的八大電影公司,乃至歐洲的電影公司,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是中國電影地標式期刊,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媒體品牌。
《看電影·午夜場》
一本集專題、深度、發燒、迷影於一體的電影雜志,每年的年度盤點,被影迷譽為 「不可錯過的電影盛宴」。《看電影·午夜場》是一本最具時代性的迷影手冊,對最具電影精神的電影人物的挖掘,對可能被錯過的電影事件的解析,對電影的精度解讀,旨在傳遞一種深具迷影質感的觀影精神。

Ⅳ 《看電影》和《看電影 午夜場》的影評投稿信箱(編輯聯系方式)

看電影在電影評論咨訊類雜志里算比較出色的,我大學了十分喜歡,幾乎每期必買,尤其是午夜場。
以前也投過稿,個人感覺你直接寫影評不容易被採納,較多的結合自己的觀影經歷和心情感悟比較易被採用,我就被採用過。剛開始勸你別寫太長的,慢慢來。

書面信件投稿地址:
上海市郵政信箱025-049號
《看電影》策劃組 收
郵編:200025

電子郵件投稿/鱷魚在線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回答的夠真誠了吧,講究的話分就給我吧。

Ⅵ 介紹一些在上海有發行的電影雜志吧.

《環球銀幕畫刊》不錯,我的最愛。我覺得他們的水準這么多年來就沒下來過,只是發行得少,12元8角,大概月初發行,在眾多類似雜志中,不是那麼顯眼。
如果你喜歡歐美方面的電影這本雜志一定會讓你覺得物有所值,他們的視角也很獨特,文章讓人讀起來酣暢淋漓,看得出編者很專業。因為他們對外國影片的介紹似乎從來不依據那些什麼排行榜上的好萊塢商業片目,而是依靠內容詳實、資料完備的國外權威文獻資料。他們的影人欄目,如「電影世家的輝煌——亨利·方達和它的兒孫們」、「荒原上的歌手——西部電影的藝術大師」、「美國名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等等都是品位極高的文章,還有很多電視台的電影專題節目也大量借鑒了它的創意,作為影迷,應是必備的電影雜志。而且畫面考究,值得收藏。

Ⅶ 求:《看電影》雜志社北京地址

《看電影》雜志社不是在上海嗎?

Ⅷ 為了電影,你敢大膽去闖盪嗎

我與小沈(微信名:見鬼的信仰)在資料館相識是在四五年前的資料館,當時只知道他是大學生,想考電影學院研究生。當時我還在做電影門戶網站的編輯,繁忙的穿梭於西直門和小西天之間,在華影銀光中摸索著自己的方向。

小沈不是一個典型性影迷,在資料館周圍對電影執著的年輕人也並不在少數,但大多都會隨著畢業、工作,電影這個念頭就會被 社會 消磨殆盡。而小沈畢業後隨即成為了電影媒體編輯,而後又跳轉進入了影視行業。

我非常欽佩小沈這樣的電影新青年,為了電影大膽得去闖盪。於是我就把他的迷影經歷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國產大片烙印「廠院童年」

沉迷漫畫反溯電影根源

我家原來在鄭州周邊的一個鎮,是從老家沈陽遷過來建的廠院區,所以都是東北人,沒有本地人。廠院里只有工人劇場,沒有正式的電影院,小時候也會在劇場放電影,但印象都已經很模糊了,依稀記得在劇場看過張藝謀的《英雄》,而且還是滿場。

直到我去鄭州上中學看了《赤壁 (上)》,才知道什麼是電影院,那時對電影也沒什麼認識,只當是放暑假的一個余興節目。

我小學開始上網,逐漸就開始在網上看漫畫了,中學時已經看過很多經典漫畫了。有次偶然得知漫畫的分格畫法是從電影那學過去的,就覺得漫畫有意思,電影應該也很有意思,就慢慢開始找些電影去看,但沒有任何體系和參考,對電影是種單純的吸引。那時看得很多電影,現在有些印象的片子也叫不出名字了,很多都是因為封面海報漂亮才去看的。

「風吹麥浪」《太平輪》

結交學長「迷影情」

自己正兒八經的去看電影,也是到北京上大學之後。最初讓我覺得對電影產生興趣的是吳宇森的《太平輪 上》(2014),是影片公映後自己去看的。因為自己學得是心理學,《太平輪》里那種「風吹麥浪」的鏡頭給我感覺特別舒服,而且鏡頭意象也特別符合心理學。我也感覺到電影鏡頭呈現的心理意象,比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要更直接,覺得自己要多看些好電影,可能有助於對專業的理解。

大學時遇到個留級的學長,住我隔壁寢室。我大一時他已經有3000 +的閱片量了。而且他也很懂,也是從小看碟起來的。正巧我也想多看些好電影,可以直接管他要就行了。

學長也很熱心,比如看經典好萊塢的,比利·懷爾德、希區柯克直接拷了好幾部給我;費里尼、伯格曼、左岸派電影、法國新浪潮、德國新電影、各種新浪潮……都直接拷給我去看。學長他成體系的給我去介紹去講電影,推薦我去看。很多電影導演都是成作品序列的給我推薦,從他那我學了好多東西。兩三年間,學長推薦了我看了八九百部片子的,現在回想大多都是影史上的名片,而且印象都特別深。

「小西天」鼓掌獨一份兒

「魔力時刻」踏定電影路

學長他不是一個很能聊天的人,但每次和他都會交流觀感,偶爾也會對我略微糾偏。學長算是給我建立了最初的影視美學基礎,而且他還推薦我去電影資料館來看電影。在我大二大三時來資料館看了第一個片兒——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巴別塔》(通天塔),之後又去資料館看了他的《愛情是狗娘》。

那時剛來資料館看電影,感觸最深的就是放完電影後觀眾們鼓掌;以前去院線電影看片兒,覺得那隻是一種 娛樂 ,資料館電影映後鼓掌,那是對電影藝術家的創作贊美和致意,這是北京電影資料館獨有的,別的地方沒有。

小時候看漫畫,總覺得會有另外的平行世界存在。後來長大來北京上大學,就在資料館看電影那一兩年裡,突然覺得看好電影是可以投入到另外一個世界中去的,一個完全脫離現實世界的電影時空。

記得那年在資料館看《美國往事》,當面條決定買車票離開紐約,去水牛城,那個門兒一關一開,面條就慢慢變老了。讓我第一次感受到電影視聽語言展現「時間性」的那種魔力,它就像一種魔法!以前覺得這種 情感 、情緒是說出不、摸不到的,看了這個鏡頭才知道這是可以被具象化的,能把人類復雜的 情感 用影像傳達出去是很了不起的!之後我就決定要考電影學院研究生學電影!升到大四就開始考電影學院了,但這幾年因為自己的一些事兒,幾次考研並不太順。

新媒體影評初嘗試

雜志社裡「畫」影史

我個人的影評寫作是上大學時開始的,當時跟著另一個學長經常去鯨魚放映室。在鯨魚放映室結識了陸支羽老師,那時「看電影看到死」公眾號剛開不久,是他鼓勵我嘗試去寫影評。

到了大四畢業,我還想是考電影學院,就想先找份和電影相關的工作。於是就去《看電影》做了電影編輯。最初來《看電影》也是抱著「朝聖」的一個心態,高中時就經常買《看電影》午夜場,雖然很多文章也看不太懂,但給我電影特別神聖的一個感覺。

在《看電影》工作的一年裡,主編阿郎對我的電影寫作方面幫助特別大。阿郎看電影很細致,即使都看過的電影,他能發覺到一般人看不到細節,能講的非常詳細,文字書寫也非常精細。剛入職的時候,給我們每個新人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改,而且改完會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改,紙媒的書寫規范是怎樣的。

《看電影》雜志雖然也是媒體,但我工作的一年裡,並沒有為院線新片寫過通稿。所有的電影選題、都是自己在策劃會上提,喜歡什麼就去寫什麼,阿郎老師唯一的要求就是文字質量要過關。我還是要感謝《看電影》雜志為我提供選題方面的這份自由。

看電影「瞎話電影史」欄目(左)

後來我在《看電影》移動端公眾號「電影破事兒」(現遷移為公眾號「破詞兒」)做內容運營編輯,和另一位編輯同事合作做了一個「瞎話電影史」的欄目。我來作畫,同事來做文稿,有點類似日本那種漫畫家和小說家的聯合創作,就是給讀者們簡化介紹電影史,也算是在《看電影》做編輯的一個小亮點吧!

2019年初我離開了《看電影》雜志,3月份就決定到上海去發展。在上海並沒繼續做電影媒體,不過算是進入到影視產業中了,希望自己能在電影行業的磨練中繼續成長。

Ⅸ <看電影>雜志怎樣

<<看電影》是以學刊轉型的雜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電影理論雜志《電影作品》,原刊物極具藝術性和風格.但是也由於太小眾.幾年前開始「變臉」,利用封面設計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顯「看電影」,內容上迎合、滿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國外最新的碟片資訊、超級碟蟲的影評、鮮艷清晰的海報和劇照,幫助碟友淘碟、讀碟、品碟。與廣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該雜志由四川峨影廠為出版方,在哈爾濱出刊,雜志社現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磯、柏林、巴黎都設有工作站.該雜志經常能采訪到電影界重量級的人物和重要的電影事件.
《看電影》為半月刊,全銅版紙彩色印刷,品牌廣告連篇累牘,在報攤上暢銷,被譽為「中國影迷第一刊」,今年看電影又推出了每月發行一期的<<看電影午夜場>>,定價略高於<<看電影>>,集中推出電影的各類專題,每次都有新鮮的選題.
總的來說,這是份很大眾也很出色的電影雜志.
參考資料:產業化進程中廣電學術期刊走勢分析 王曉明

Ⅹ 看電影雜志社在上海的地址

地址 上海市盧灣區永嘉路41號海佳大廈
郵編 200020
電話 021-64155508
通訊地址 上海市025-049郵政信箱

閱讀全文

與看電影雜志上海工作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蘇電影實時票房 瀏覽:236
3d眼鏡游戲電影完整版 瀏覽:104
電影過年好在線 瀏覽:47
塞巴斯蒂安電影完整版 瀏覽:540
s開頭電影軟體是什麼 瀏覽:190
有一部韓國電影做粉的 瀏覽:370
致青春2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632
電影票怎麼發給朋友 瀏覽:142
為什麼是他電影歌曲 瀏覽:73
朝鮮抗日戰爭電影全部 瀏覽:570
如何評價電影大逃殺 瀏覽:340
電影交換溫柔在線觀看 瀏覽:129
反映民國戰爭的電影 瀏覽:403
優盤怎麼下電影 瀏覽:886
漢服女小電影 瀏覽:431
微電影2015 瀏覽:282
吳磊北京電影學院圖片 瀏覽:479
電影少林小子完整全集 瀏覽:346
隱秘而偉大電影精彩片段 瀏覽:315
廖俊波微電影觀看心得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