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該怎樣讓其走出國門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一點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但是,更多的還是在國內的影響力,如果想要走出國門,那麼最好在三個方面努力,第一點就是電影本身的質量,第二點,加大中國電影在國外的宣傳力度,第三點,把特定的想要對外輸出,提高影響力的中國電影的內容形式多點國外元素。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第三點,不能只拍中國人看的懂的電影,如果想要加大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像國內有的只能是中國人自己能看的懂的梗就要減少輸出,必須將某些計劃輸出的電影的形式和內容上面,稍微加入一些國外的元素,也並不是說崇洋媚外,只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想要增強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開始就必須讓別人接受自己。
B. 如何提升中國電影的文化品質
培養市場啊。
C. 如何在電影方面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對於觀眾,提升其藝術鑒賞能力,即積極引入國外價值觀優秀正確,有一定社會意義的電影,或者獲獎電影。
對於市場,提升電影文化消費,引入國外大製作、商業大片等,同時加大對本土電影人的扶持政策,完善電影審查制度。(我們的制度存在漏洞,不然也不會有手撕鬼子、蝙蝠車大戰日軍陣地這種不是太好的影視作品面世)
對於本土文化,電影人製作電影時可考慮讓電影承擔起除商業之外的責任,比如通過電影加大本土優秀文化,傳統文化的宣傳。等等
D. 為什麼中國紀錄片優秀,電影卻很差優秀電影越來越少
記錄片和電影在製作思維上,原本就有不同之處,如同水彩畫和油畫,同樣都是畫,但從材料和技法應用上就有不同,連保存的方式都不一樣。
紀錄片不像新聞節目,製作紀錄片收回成本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紀錄片作為一種高品位的視聽文化產品,在國際化的市場環境中將會蘊含著無限的商機。一個充滿藝術芬芳和無限商機的中國紀錄片大市場,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呈現在世界面前!
如果喜歡小編的話記得點贊哦。
E. 現在的電影只追求票房而不求品質
你好!
所謂票房不是中國電影的全部,並不是說中國電影可以輕視票房。某種意義上講,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是衡量當下電影產業市場化程度的主要參照物,也是考量特定國家電影產業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尺。世界電影大國都注重票房,甚至以票房對GDP的貢獻最大化為榮。就中國電影而言,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進程中市場化的馬前卒,雖然產業化之路僅有十餘年,但票房業績的迅猛增長已經證實了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正確選擇。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應當重視票房的重要性,應當正視電影產業的經濟屬性,換句話說,電影產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常識。
其實,市場經濟體制註定了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主要內驅力,追求商業利潤和資本增值是電影產業的分內之事。再往深處說,無論電影作品思想多麼深刻,藝術價值何等非凡,如果沒有電影資本的豐厚積累和良性循環,就無法保證電影作品的再生產,拒絕票房的電影多半會在「窮困潦倒」中銷聲匿跡。如此,電影的「大眾化」歸宿和「化大眾」使命就是一句空話,電影服務人民和時代的藝術承諾恐怕也難以兌現,電影領先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更難以找到用武之地。總之,無法進入市場被大眾所接納和認可的電影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之作。所以,我們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實現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繁榮發展,必須正確看待票房在電影產業坐標體系中的獨特存在。
擔當藝術功能
市場化不該損失文化精神
票房固然重要,但是票房並非中國電影的唯一。健康的中國電影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商業性的票房利潤指標,一方面是藝術性的文化精神指標。在這里,商業性是藝術性的基石和保障,藝術性是商業性的引領和升華。
誤以為高票房就等於電影的成功,瘋狂炒作和造勢去忽悠票房,而不是用口碑和品質去贏得尊嚴,甚至時常出現「票房注水」和「挖牆腳」等諸多不雅鬧劇,這讓中國電影多少有些迷失了健康良性的發展方向。
只要票房利潤指標,電影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化世導俗的獨特功能可能會被低俗和惡俗的生活沉渣所淹沒,在資本邏輯的助推下「黑黃賭毒暴」就會壟斷銀幕,污穢低俗的價值觀念就會大行其道,絕對的市場化必將掏空中國電影的文化品質與精神內涵,絕對的票房指標也讓中國電影留給人的思考空間和文化內容甚為干癟。長此以往,觀眾中間出現「淺思維」和「淺文化」的現象難以避免,只相信現象、不相信本質,只相信印象、不相信思考,只相信傳言、不相信事實,貿然質疑一切,武斷懷疑一切,患上難以治癒的浮躁病和狂躁病,這對於社會健康發展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內傷。
當然,倘若只尊崇文化精神指標,忽視電影「高起低落」的大眾化旨歸,一味地追求「高起高落」和「雲山霧罩」的深奧性,把大眾藝術硬生生地拍成了小眾藝術,如此高蹈務虛、不接地氣的電影也很難深入人心。從常識上看,無法走進觀眾的藝術通常不會獲得觀眾的接受,無法讓觀眾接受就談不上影響觀眾,無法影響觀眾就難以培育大眾的審美趣味和陶冶國民的文化情操。
在商業性和藝術性之間
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體系
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既不能極端追求票房的商業性,也不該無度尊崇藝術性,重要的是在創作中掌控和拿捏好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度」,做到「有商業的藝術」與「有藝術的商業」之間的和諧一致,從而達到鹽溶於水,有味而無痕的境界。因此,扭轉票房與藝術之間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要堅守並繼續拓展中國電影的市場化成果,雖然票房整體的蛋糕做得很大,但票房前三名依舊沒有烙上中國印記,說中國電影市場化已經成功還為時尚早。另一方面,要下決心著手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旗幟鮮明地弘揚中國文化精神,勇敢地表達當代的文化訴求和文化理想,勇於參與中國文化的整體提升和國際傳播。
就此,不妨從三個角度去尋求突破:首先,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過去的回望歷史的電影作品。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的構建離不開對過往社會歷史、文化遺產與民族精神的審視,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是中國電影文化建設的本分和職責。像早年的《紅高粱》等電影,通過對歷史文化精神的思考,來照亮和引領現實人生的征程,具有中國文化的深度和民族精神的厚度,時隔多少年都讓人難以忘卻。
其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現實的觀照時代的電影作品。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苦難和艱辛,房價、醫療和教育的高成本即是當今社會繞不過的話題,中國電影應在此處用良知去表現普羅大眾的現實煩惱和內心情愫,藝術性地表達對現實人生的人文關懷和撫慰。倘若說藝術是時代的良心,那麼沒有現實關懷的電影藝術就是時代的不孝之子。早年以現實關懷為使命的《鄰居》、《人到中年》等作品,讓人由衷懷念它們為人民大眾而生的品質,相比之下,今天許多過目即忘的電影多半隻是為名利而生的商品罷了。
再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未來展示想像力的電影作品。藝術是民族前進的引路明燈,不僅應當為民族發展指點迷津,而且應該為社會進步提供希望與信念。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不是天馬行空般的烏托邦,而是基於現實困境和現實訴求的合理想像和理性預言,譬如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好萊塢電影《阿凡達》、《2012》都屬於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創作典範,它們為人生與社會超拔苦難點燃希望之火。當然,這些作品想像的根基多立足於現實境況,因為任何脫離現實的理想都不會具有恆久的生命力。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的建立不該也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出現,電影文化只有融入中國文化整體提升和整體轉換的大格局中方可大有作為。沒有成熟的當代中國文化,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當代電影文明,對此,我們應在清醒中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文化自覺和文化先覺的特色之路。
F. 為什麼國產電影越來越受歡迎
1、影院硬體
中國內地已經成長為全球銀幕數最多、票房第二高的電影市場。國產電影的產量和品質迅速崛起。中國電影實現了質的飛躍,不但中小成本電影類型趨向多樣化,內容日益精緻化,觀眾口碑也在日益提高,逐步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2、技術手段
線上、移動端購票選座為代表的新科技火速發展,方便了受眾。
3、觀眾欣賞水平
在看片過程中陶冶了藝術情操,不但懂得了分辨好片與爛片,還懂得自己喜歡什麼樣的電影,有選擇地去看,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流行。站在時代的路口,回顧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不變的是觀眾對高水平電影的渴求,電影人對卓越的追求。
國產電影的現狀:
從資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經探索出了中國獨資、中外合資、民間融資、大陸香港合拍等多重電影投資渠道,並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投資環境,這對於我國電影產業的又快又好發展是重要的進步。
從電影管理機制看,我國電影管理部門已經在電影指導、審查及監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這對於國產大片的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國產影片的發展成績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認真關注和反思。
G. 中國電影應該注重文化品質
在注重文化品質,限制商業因素的同時,也要增強觀賞性、趣味性,貼近生活。好的電影要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而不應遠離生活,陽春白雪縱然高雅,但卻曲高和寡。只要找到好方法,就能拍出各層次觀眾都喜歡看的同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質的好電影。
H. 《長安十二時辰》是如何用視覺品質提升國產網劇質量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受到觀眾贊譽的就是該劇的製作水平,無論是導演、編劇、演員、美術,還是敘事手法、場面調度、畫面構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同類國產網劇的製作水準。縱觀以往由網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或多或少都存在敘事不清、邏輯混亂、視覺審美尷尬,甚至各種穿幫鏡頭等問題,以古裝劇、玄幻劇尤為明顯,《長安十二時辰》的播出則讓許多觀眾眼前一亮,被譽為國產網劇中的良心之作。
I. 你認為中國電影(內地電影)的優勢在哪裡在哪些方面應該改進
優勢:
一,市場。中國人口眾多,一般的電影作點廣告、宣傳都會有所回報。
二,國有電影廠。比如說長春電影製造廠,曾經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的生長。
三,五千年的文化和十幾億的同胞,造就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傳說。這也為中國電影提供了許多素材。
應該改進:
一,電影的內涵及其寓意。虛無、空洞、凌亂,這樣的電影不僅影響導演和演員的聲譽,更是傷害了人民的視聽神經。應該拍一些能震撼我們心靈和反映社會問題的電影。
二,導演。好電影需要好演員,也要有好導演。國內有許多好演員,但好導演就很少了。象張藝謀八、九十年還能拍出一些象《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優秀作品,可惜快廢了。
三,過度地追求市場。大量的廣告,高規格的排場,恢弘華麗的大場面,這些都不能掩飾他們的目的:讓觀眾掏錢!這就造成了目前國內電影「多而不精」、場面好看但寓意缺乏的局面。可悲啊!!
J. 紅海行動體現哪三個層次的愛國主義
《紅海行動》用三個層面詮釋了愛國主義。
第一個層次表現的是蛟龍突擊隊對集體同胞的解救,所表達的愛國主義與其他同類影片並無區別。
第二層面則突出了對個體同胞的解救,以此種表現,凸顯了國家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而影片的愛國主義表現也因此被賦予了人文厚度。
第三個是「解救人類危機」的層次,升級到反恐、反戰和拯救人類的高度,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當今世界性嶄新的話語主題,體現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