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美國電影業對全世界

美國電影業對全世界

發布時間:2022-10-17 05:13:09

『壹』 一夜之間,怎麼全世界的名導都在罵漫威

既大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發表了 「漫威不是電影」 的「鄙視」言論之後,一語激起千層浪。好萊塢輿論場紛紛變成了漫威戰隊營。

而另一位世界電影殿堂級大師《教父》系列的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在法國領盧米埃終身成就獎時又說: 「馬丁說它不是電影的時候簡直太客氣了! 他還沒說 漫威電影令人討厭。

《十二猴子》導演 特瑞·吉列姆 就更不客氣了,直言道: 我恨超級英雄電影,那就是一坨屎! 長大點好嘛!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做青少年。」

但是「油腔滑調」的托尼斯塔克, 小羅伯特·唐尼 前兩天在節目上也被問及對漫威的看法,他卻說道: 「漫威電影一直存在質疑,但如果認為這是對電影藝術的沖擊,是『麻煩問題』的所在,我很願意成為『問題』之一。 當你像頭野獸一樣橫沖直撞闖進來,並且改寫行業競爭模式時,這就很厲害了 。」

唐尼說的那頭 野獸 ,指的正是 漫威

然而,漫威所代表的一系列好萊塢超英大片真的有如此令人不屑嗎?

其實這樣的電影發展模式,也是由另一位殿堂級大師掀起來的風潮。

對,就是 斯皮爾伯格

1975年,他用 700萬美元 製作費拍出的驚悚片 《大白鯊》 ,在全球收回 4.7億美元 票房,從此開啟了 好萊塢「大製作」 (Blockbuster) 的黃金時代

自此, 「大製作+全球發行」 成了美國電影產業的靈葯,一直延續至今。

只是今天,葯方變 成了「超級英雄」。

不知不覺的,百年好萊塢變了,像唐尼所說, 美國電影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美國電影業的商業模式 大戰

現在美國電影業格局,已經分化成涇渭分明的 「兩大陣營」 ——以「五大」(過去是「六大」,迪士尼今年3月正式收購福斯,變成「五大」)為首的 傳統好萊塢製片公司 ,對峙以Netflix和亞馬遜為首的 科技 互聯網公司

「五大」分別是: 迪士尼(福斯) 環球 華納兄弟 派拉蒙 索尼

對「五大」而言, 每部電影都是獨立的產品——每個產品都必須能 賺錢

好萊塢走的是「全球發行」路線,所以每部電影都要同時在北美賣、在南美賣、在亞洲賣……所以唯 有「普世價值+視覺奇觀+強品牌號召力」 ,才能讓世界各地的影迷掏錢買單。

「鋼鐵俠能拯救世界,我喜歡鋼鐵俠,所以我要去看鋼鐵俠和漫威電影! 」

Netflix、亞馬遜、甚至是新入局的蘋果…… 他們製作電影的目的和「五大」完全不一樣。

亞馬遜是電商巨頭,它做電影可不是為了靠電影本身 賺錢 —— 亞馬遜意在讓你成為它的 Prime用戶

每月花12.99美元升級成Prime用戶後,除了可以免費看亞馬遜的視頻內容,還能享受到很多購物優惠和電商增值服務。

亞馬遜想要的是100萬個喜歡看電影的用戶,而不是1000萬個買張票看場電影的消費者。

其他互聯網公司思路大同小異。

華爾街允許 科技 互聯網公司低利潤運行,因為他們最看重的是「成長性」和「盈利預期」,而不是現在就賺大錢。

但是,「五大」的股東們可絕對不會允許你的電影產品盈利只有1%。

在好萊塢,星星點點夾在兩大陣營中間的,還有一些 小的獨立製片公司

它們是 迷你版「五大」 ,在如今極端有限的空間里,掙扎著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最近有點火的 新銳獨立製片公司A24 ,曾出品過「以小博大」的佳作《月光男孩》、《伯德小姐》,並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

A24的資金來自私募,它們主要依靠 作品口碑 社交網路 免費營銷,節省下大筆推廣費。

同樣在奧斯卡上異軍突起的《逃出絕命鎮》出品方 Blumhouse ,是「五大」之一環球影業「豢養」的小製片公司。

它們只做 「迷你成本」的恐怖片 ,預算普遍在 500萬美金以內

如果成片讓環球看著順眼,就會幫Blumhouse做影院發行;如果沒看上,環球就會在其他小渠道發行影片,至少收回成本,不至於賠錢。

運氣好的話,Blumhouse還能幫環球賺大錢。比如「意外」叫好又叫座的《逃出絕命鎮》、之前的《人類清洗計劃》系列,還有引進到國內的《忌日快樂》。

在「五大」眼中,只要不是「超級英雄」或者「成功品牌的續集」,製作預算就必須非常低。

所以,你只會看到500萬美元成本的電影,但很少能看到 30 00-5000萬美元成本的電影。

很多預算夾在中間的 「劇情片」快被擠壓沒了

品牌化運營——好萊塢的救命稻草

客廳數字電視、電腦、ipad、 手機 ……互聯網把全世界的內容都送到了你家裡。

光Netflix一家流媒體公司今年就會製作 超過700種內容

在美國,這個趨勢日益顯著:如果沒有足夠強的理由,人們就不想離開家。

現在還能讓美國人花十幾塊美元、穿戴整齊抬起屁股走進電影院去的,大概只有現象級影片了:比如《逃出絕命鎮》、或是《黑豹》——因為如果不第一時間去影院看,你會跟自己的社交圈脫節。

一部電影出來時,你能在任何地方的廣告位看見它、和你周圍的朋友們同時看到它、不停討論它、為之興奮……這可不僅僅是『我ipad播放器列表上的任務『,」

《大銀幕》作者Ben Fritz說:

「Nerflix們唯一的問題就在於,該怎樣建立自己影片的 『特別感』 ,讓觀看自己影片成為 『文化儀式』 ,用戶渴望 第一時間成群結伴 的享受這個作品。

這是傳統電影公司僅剩的幾個競爭優勢了——他們懂得如何 把電影變成 社會 現象 ;而互聯網公司還不知道該怎麼做。」

的確,對於《星球大戰》和《復聯》系列電影,沒有比去電影院觀看它們更過癮的了。

「品牌(IP)儀式感」 成了傳統電影公司的救命稻草,與對抗互聯網最強大的武器

在這種環境下,「五大」變了——變成了 「品牌經理」 ,電影公司核心業務也變成 「如何更好的管理這些品牌IP」

帶有IP屬性的電影,如今已經學起了電視劇的操作模式。 比如漫威影業就引入了 「漫威宇宙 階段 (Phase),模仿美劇中 「季」 (Season)的概念。

「你買蘋果產品是因為你愛蘋果,」Fritz說, 「你去看漫威電影,因為你忠於漫威,這已經改變了電影公司的經營策略。」

「當 羅伯特·艾格 2005年統領迪斯尼 時,他把公司電影部門的運營核心轉向IP,他對 盧卡斯影業 皮克斯 漫威 的並購,讓迪士尼一躍成為好萊塢霸主,得以續寫自己的輝煌。」

這時,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星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票房表現不如《星戰7:原力覺醒》, 這些「續集」多半在首周票房爆炸後,勢頭迅速衰減。

「星戰」外傳《漢·索羅》至今負面不斷,是否預示著「星戰」品牌力已被過度開采而透支?

影迷們也會審美疲勞。即便是續集,大家也在期待不一樣的元素。

對於漫威超英電影來說,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黑豹》。

「電影」的定義被挑戰

近幾年,美國電影的最高榮譽——奧斯卡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過去奧斯卡重量級獎項往往會頒給當年的票房最佳,比如《雨人》或是《阿甘正傳》。

但現在的票房冠軍《復聯4》,絕不可能入奧斯卡的法眼。這也是因為商業模式變了。

其實好萊塢也意識到,最 賺錢 的電影,並不能讓他們引以為傲。

行業對電影的理解,從根本上出現了分化。

如果說電影應該具有基本的藝術價值,而不是純粹的商品,那麼好萊塢已經很少製作這類影片了!反而是互聯網公司接過了這項工作。

如果用「是否在影院觀賞」來界定電影,那麼你在 手機 上看的電影難道不是電影?

科技 互聯網公司在 花大價錢製片、采購好內容

亞馬遜已經在獨立電影圈裡遊走3-4年了,它取代了過去 探照燈影業 (Searchlight Pictures)和 米拉麥克斯影業 (Miramax)的位置,成了獨立電影市場的大買家。

歷史 上第一次,一家互聯網公司獲得了奧斯卡獎。

互聯網公司越來越放膽把重金砸向內容製作,2017年Netflix在內容製作上花費了60億美元,今年計劃砸80億美元;亞馬遜2017年的內容預算是45億美元。

Ben Fritz說:「我聽到的版本是,互聯網公司拿著支票簿四處游說, 經常開出兩倍於環球和華納的價格,而且立刻打預付款……拒絕Netflix簡直太難了!

重金之下,互聯網公司聚攏了一大批好故事、和有才華的電影人。

當然,對電影人而言,電影的定義也有了分歧。

一類觀點以大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為代表, 他認為電影就是為影院而生的,應該眾人一起在最好的影院環境里欣賞。

在他觀念里,你寧可別看《敦刻爾克》,也不該在DVD或者是 手機 上看這部作品。

Netflix一位負責內容的高管說, 你能在一夜間看完的,就是電影; 得花上好幾夜、或是好幾周時間才能看完的,就是電視劇; 能否稱得上是」電影」,完全取決於內容時長。

現在市面上的「電影」,有些遵循的是諾蘭的定義、有些則符合Netflix高管的定義。

什麼是電影? 什麼是電視 娛樂 ?

哪些片子應該在電影院放映?哪些只適合流媒體觀看?

哪些片子可以參評奧斯卡?

它們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了。

但現實是,像諾蘭、斯科塞斯、科波拉那樣有話語權的大導演不多,畢竟他們是被人請著去拍片,自己想拍的電影分分鍾就有人搶著來投資。

可其他導演如果想掙錢的話,他只能選擇去拍超英電影和商業大片,要是想拍自己想拍的作品,恐怕就要去找Netflix和亞馬遜拿錢了……

『貳』 急求!!美國電影業的產值資料,在全球電影業的佔有率,在美國GDP的比重.最好說明出處

第一節 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縱觀美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抓住主導產業而逐漸成為世界強國(現在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只是一個普通的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少參與國際事務。但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時期,美國以外交手段為渠道,著重發展軍工產業,逐漸成為世界霸主。從冷戰後期到上個世紀末,美國逐漸轉變為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為主導產業引領世界發展。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在發展網路產業的同時,漸漸轉向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頗具影響的「文明沖突論」。該理論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文明沖突」模式成為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國家間的對抗和聯合;最可能升級為更大規模戰爭的地區沖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雖然這種理論還存在爭議,但該理論認為文化將成為將來國際競爭中的決定因素卻得到認同。可以說,美國現階段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於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大國,有多元的文化。同我國相比,沒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也不是文化資源大國,卻是一個文化產業強國。在美國,文化產業有著多種不同的提法,例如,版權產業、創新產業、內容產業、信息產業、藝術產業、休閑娛樂產業等,而版權產業使用最多。通過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表述商業和法律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在美國版權產業,尤其是核心版權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尖端技術和雄厚資本的支持下,美國文化產業取得了另世人驚嘆的發展。根據《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2004年報告》提供的數據,在1997年-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增速是3.51%,超過同期美國GDP2.4%的年均增長速度;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125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11.97%。在就業方面,2002年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548.4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4.02%。同年,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1147.6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8.41%。僅核心版權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遠多於飛機、鋼鐵、葯品、紡織、食品加工和電子器件等傳統知名產業。

目前,美國有1500多家日報,8000餘家周報和小報。《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都超過100萬份。有1.22萬種雜志,1965家電台,電視台1440家,擁有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網。好萊塢是世界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其先進的電影生產流水線和成熟的商業運作經驗使它多年來壟斷世界電影市場,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製作世界聞名。音像業已經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行業之一,曾以每年12%—20%的勢頭增長,其出口額已經超過航空業的出口額。到20世紀末,美國的傳媒產業走向集約化和巨型化,如2000年有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並而成的媒體巨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鏈,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以上。文化產業與製造業、金融業相互融合,共同組成的產業群憑借其規模優勢開拓國內國際和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美國文化產業不斷向世界各國滲透,成為對外擴張的重要渠道,音像產品占據了40℅以上的國際音像份額,電影出口額占據世界電影市場80℅的份額。1996年,其文化產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圖書雜志和計算機軟體)的出口首次超過汽車、農業、航空和軍火等傳統行業,位居所有出口產品之首。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當然與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和經濟全球化的充分擴張(美國領導著全球經濟浪潮)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但美國有眾多產業為何文化產業獨樹一幟,這要從美國內部去尋找答案。美國是一個極賦創新精神的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顯得那樣與眾不同。

在行政體制上,美國沒有文化部;在文化政策方面,至今沒有一個官方文化政策文件。其實,這正是美國文化政策的精妙之處,美國採用「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政府高水平的管理,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府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首先是美國政府注重通過法律加強對版權的保護。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版權法》、《半導體晶元保護法》、《跨世紀數字版權法》、《電子盜版禁止法》《偽造訪問設備和計算機欺騙濫用法》等一系列有關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為版權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是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規范的團體,鼓勵多元投資機制和多種經營方式,鼓勵非文化企業和境外資金投入文化產業。現在美國投資主體非常多樣,一是政府投資大。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政策導向的團體。二是吸收非文化部門和外來投資,來自於各大公司、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的數額遠遠高於各級政府的資助。

再次是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融資體制。一些有實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如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等,背後都有金融大財團的支持。

第二,政府高水平地的引導和管理。在美國,政府機構中保護版權產業的機構很健全。政府機構中設有版權辦公室——隸屬於國會圖書館,主要負責版權的登記、申請、審核等工作,以及為國會等部門提供版權咨詢;美國貿易代表署——負責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貿易談判;海關——主要負責涉及知識產權產品的進出口審核等相關工作;商務部國際貿易局、科技局和版權稅審查庭。此外,隨著版權產業的需要,美國政府還成立了一些直屬政府部門的工作小組,加強對版權的監督和保護,如柯林頓政府設立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信息政策委員會等機構。

各州政府和市政府等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文化產業。例如,紐約市政府比國家藝術捐贈部門有更高的年預算。在布隆伯格(Bloomberg)市長的領導下,文化產業在紐約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並且通過電影戲劇廣播市長辦公室等機構改進了對文化產業的服務。的職責是使每個地區都有文化生活,用於資助文化事業的經費由政府核定,議會審查批准。同時要保證這些活動符合法律的規定,凡是背離法律規定的,政府有權給予取締。美國在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時不僅運用經濟的、行政的、行業自律的手段,還非常重視法律的約束。

第三,重視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並能引導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在經濟和政治因素促成的基礎上,科技含量高是其重要原因。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它直接構成了美國文化產業的輸出機。如果缺少了電視、電影、收音機、印刷新聞媒介和廣告這些傳媒的支撐,那麼,至少美國文化的傳播不會如今日這般普泛與深入。尤其是在大眾傳播媒介領域,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地球通訊衛星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美國文化產業具備了向全世界擴展的「橋梁」和「利器」。

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品,尤其是好萊塢的電影、幾大電視網的肥皂劇及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在世界各地都形成了這種媒介霸權。首當其沖的就是《星球大戰》、《阿甘正傳》、《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諜中諜》等好萊塢大片,特別是那些投資巨大的娛樂影片搶佔了全球票房的大部,甚至全球正在放映的電影中85%都來自好萊塢。

第四、放眼全球,充分吸收國際資本、世界文化資源和各國人才,同時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藉助貿易自由化潮流,美國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向全球輸出的主導權,且正在從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動中受益。特別是在資本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美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者,無論是好萊塢的電影製片廠還是流行音樂的唱片公司,其實都是以外來跨國資本為主的。在文化產品製作中,則立足於全球市場需求並引領潮流,牢牢把握海外銷售市常美國的電影產量僅佔全球的6%,而市場佔有率卻高達90%。輸出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並通過影響人們的觀念來進一步培育消費市場成了美國人發展文化產業的法則。

『叄』 美國好萊塢電影對世界電影的發展有怎樣的貢獻,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電影

好萊塢對電影有著一套成熟的商業文化運作模式。電影在好萊塢,是一條慾望的生產和滿足的文化流水線。在多年摸打滾爬的歷練中,好萊塢掌握了一套「勾兌」大片、名片和「奧斯卡」影片的釀造秘方,就像可口可樂神秘的「7X」秘方一樣。

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與眾不同、身價倍增,它能「化腐朽為神奇」,化平淡為「可口」和「可樂」。雖然好萊塢的這個配方是個高度機密,但裡面至少含有這樣一些基本元素:慾望、愛情、自由、正義、神話和美國夢等等,這些我們在幾乎每一部好萊塢大片里都能找到。

事實上,這個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萊塢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它作為全球「夢工廠」和「印鈔機」的最大源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電影。

好萊塢(Hollywood),港譯「荷里活」,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西北部郊外,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好萊塢」一詞往往直接用來指美國的電影工業,由於美國許多著名電影公司設立於此,故經常被與美國電影和影星聯系起來,好萊塢是世界聞名的電影中心,每年在此舉辦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則是世界電影的盛會。

好萊塢不僅是全球時尚的發源地,也是全球音樂電影產業的中心地帶,擁有著世界頂級的娛樂產業和奢侈品牌,引領並代表著全球時尚的最高水平。

『肆』 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的優勢在哪

我覺得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它最大的兩個優勢就是第一,它的品牌優勢非常明顯,就是現在全世界的各國基本都清楚,好萊塢電影基本上代表著電影界的就是比較優質的比較好的一個電影招牌,然後就是他們的特效做的非常棒。像美國的很多動作大片或者科幻大片都是通過好萊塢的特別的技術才能夠做出來的,因為國內的話拍不出來那麼科幻的或者動作那麼大的科幻片。

『伍』 說說看好萊塢電影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與以往美國編年體電影史不同,《美國電影美國文化》以好萊塢電影與美國文化現象之間的關聯為線索,一邊講解電影本身,一邊剖析電影背後所折射出的文化現象,普及了好萊塢電影的本質——藝術與工業的雙重性,雜糅進政治、經濟、文化事件,闡述了好萊塢商業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之間的關系。這本書是羅格斯大學美國電影課程教材,還被指定為美國公共藝術教育節目《美國電影》配套讀物。它既是一本學術專著,也是一本普及讀物,無論你是專業電影人還是電影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新視角和新知識,提高電影鑒賞水平。

『陸』 好萊塢被譽為世界電影天堂,為何它在世界上能有這么大的影響力

好萊塢之所以聲名大噪,成為世界電影中心,這得歸功於大衛格里菲斯、弗朗西斯伯格斯等諸多人士。在1907年的時候,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著他的拍攝團隊來到了洛杉磯,當時的他正在拍攝《基督山伯爵》也是由此發現了好萊塢風光明媚,光線充足是取景的天然場所,於是乎便將好萊塢這塊寶地介紹給了同行。

再加上好萊塢這塊寶地成名之後,直接使得美國許多的著名公司都設立於此,就讓這塊地方聚集的明星、大牌製作人、導演更多了,註定會讓這塊地方發展得更加快,甚至是其他地方無可替代的。

『柒』 美國電影業發展基本態勢

美國電影之所以能風靡全球並成為美國的支柱性產業,除了美國政府與電影市場主體之間良好的互動之外,還得益於各種電影行業組織發揮的橋梁作用。重要的行業組織主要有美國電影協會(MPAA)、美國影院業主協會(NATO,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Owners)等。
美國電影協會成員由美國六大製片巨頭的負責人組成,為保證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最大收益,該協會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面向海外市場的政策,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版權政策。該政策規定,任何國家上映好萊塢電影,都必須先獲得好萊塢的同意,交納一定的版權費以購得放映權。如果一家公司反對某個國家的購買,那麼好萊塢其它幾家大公司也會對這個國家關上大門。這樣的政策讓好萊塢各大公司在對外策略上相當一致。
美國電影協會每年向貿易署提交美國電影在世界各國遭遇的貿易壁壘報告,以便政府有針對性地採取保護性、支持性措施。該協會還在世界各地招募人員,協助其發現各國、各行業對美國影視的盜版行為。由此可見,美國電影協會在某種程度上充當著好萊塢電影業有力保護者的角色。
回顧2015年的北美電影市場,5000多家影院在365天里放映了來自160間發行公司的689部新片,影片數量較2014年的702部有所回落。其中,大規模(指同一時期在超過600家影院放映)發行影片164部,超過2014年的153部,創下歷史新高;年度總票房則比2014年的103.6億美元上漲近7.4%,達到創紀錄的111.22億美元,北美市場大盤在100億美元至110億美元的區間內徘徊了7年之後,終於首度突破了歷史性的110億美元大關。同時,2015年全年還售出了13億3360萬張電影票,觀影人次停止了連續2年的下跌態勢,止跌回升。
2015年年內共有27部影片票房超過1億美元,比2014年少了4部;10部影片票房破2億美元,數量上雖持平2014年但卻不敵2013年的13部;但票房超3億美元影片方面,2015年卻達到7部之多,為歷年之最,與2014年的2部相比簡直堪稱「大躍進」;而票房破4億美元的影片,2014年一部也沒有,2015年卻有三巨頭《復仇者聯盟2》、《侏羅紀世界》和《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不過,超級大片雲集的代價,卻是大量的中小型影片嚴重被「吸」。
年內五大電影檔期,不僅暑期檔在《侏羅紀世界》、《復仇者聯盟2》、《頭腦特工隊》和《小黃人》等四駕馬車的協力推進下以44.86億美元的大盤成績創下歷史紀錄,冬季檔、春季檔、秋季檔和假日檔的大盤表現,也均處於歷史前列水平。同時,傳統上的七八個小檔期之中,馬丁•路德金紀念假期、總統日、復活節和聖誕節四個周末,均有影片刷新相應檔期的開畫票房紀錄,並帶動大盤創下新高。可以說,在年內大大小小的所有重要檔期中,2015年不僅實現了零失誤,更不乏創造紀錄者。
分月來看,2015年的北美票房分布相對而言十分均勻。盡管只有9月刷新了歷史紀錄,但由於其他月份的大盤成績均位居歷史前茅,年度總票房終於攀上了歷史最高峰。也就是說,如果只看單月票房,2015年的北美市場給人的印象便是一個「穩」字,這應該是好萊塢片商最樂於看到的情況。但是,如果將全年大盤分解成52個周來看,問題就出現了:2015年在周末大盤紀錄被兩度打破、有8個周末的大盤成績刷新歷史同期之最的同時,竟也有另外5個周末逼近了歷史上的最低谷;全年大盤成績最高的周末是《原力覺醒》君臨的第51周,票房3.13億美元,這個數字比它的前一周竟然高出了3倍以上!然而,周末票房大盤的大起大落只是2015年北美影市的一個表象,背後的真相則是好萊塢大片票房號召力的兩極分化。

『捌』 如何看待好萊塢電影對世界的影響

所謂美國人個人英雄主義只是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類型,好萊塢之所以能成為好萊塢絕不僅僅是憑借的這個,還包括它的風格,類型,題材,深度,技術水平等等。所謂文化侵略政策,我也不太認同這一說法,我從小接觸好萊塢電影,除了一些視覺感管享受以為,也或多或少了解到它許多電影所傳達出的一些思想,而這些思想中很大一部分並不是宣揚美國英雄主義,相反,我看到的是一些普世價值觀,關於愛,關於拯救,關於生活,關於成長,關於是非選擇等等,而我們作為人,雖然會受外界影響,但不代表就一定要被外界因素所決定,好萊塢電影也是如此,我受它好的影響,正面積極的更多,而對於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之類的我其實並不買賬,我也沒有刻意往這方面想,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不是嗎?還有,對於好萊塢電影所聯想到的文化侵略論,我想說,文化本無侵略,事在人為,你非要把它與政治聯系起來,那它自然就會成為政治的附庸,手段,但我們也要反省自身,就好比落後是要挨打的,同樣道理,首先我們不能選擇排斥外來文化,排斥意味著自封,自封必然不會進步,而是應該自己去有選擇的吸收,其次,我們要強大自己,如果我們自身文化發展不起來,那任何外來文化對我們來說都可以是一種「侵略」,就好比說我們與對方比賽輸了,不追問自己是不是太弱,而是怪對手太強一個道理。

『玖』 美國電影產業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好萊塢嘛,卓別林就是在好萊塢拍的電影,美國的電影可以說是推動了全球的電影產業,包括影響到我們現在的電影.可以說美國電影的確啟發了我們很多東西,影響了一代人或幾代人吧

『拾』 為什麼美國電影的影響力那麼大

電影的影響其實跟國家的影響差不多,因為美國在地球上影響比較大,所以自然他出的電影關注的人會非常的多,而且他的電影本身特效也非常的棒,而且語言是英語國際通用的語言,當然接受的人會比較多,而且美國的電影都比較科幻,是象徵著未來的事情,所以說關注的人會出奇的多,他是當下年輕人關注的熱點。

閱讀全文

與美國電影業對全世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年電影春節票房 瀏覽:363
慶祝新中國成立的微電影 瀏覽:302
半島是什麼電影 瀏覽:877
李煥英你好電影免費視頻 瀏覽:290
世界奇妙物語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133
央視六套沙漠系列電影 瀏覽:800
迅雷為什麼搜不到電影 瀏覽:602
av天天電影網迅雷下載 瀏覽:639
阿瓦隆迷霧電影圖片 瀏覽:47
大聖電影2020迅雷下載 瀏覽:260
孫紅雷在監獄電影叫什麼 瀏覽:662
電影購物狂片尾曲叫什麼 瀏覽:857
玫瑰計劃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844
單車變摩托是哪個電影 瀏覽:239
電影長城怪物圖片大全 瀏覽:792
快手怎麼拍微電影 瀏覽:877
020年北京國際電影節 瀏覽:426
電影里最孤獨的圖片大全 瀏覽:987
電影你好李煥英最新票房 瀏覽:812
時間規劃局電影角色分析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