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滬劇團演出的滬劇《雷雨》瀿渏的扮演者是誰
有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瀿渏扮演者是馬莉莉,另一個是茅善玉。
2. 1959年上海滬劇界聯合公演滬劇《雷雨》引起轟動。下列中哪兩位演員分別主演繁漪與周朴園
丁是娥、解洪元。
1959年,滬劇界大會串,據宗華改編本演出於人民大舞台,由丁是娥飾繁漪,解洪元飾周朴園,王盤聲飾周萍,袁濱忠飾周沖,石筱英、小筱月珍分飾魯媽,趙雲鳴飾魯貴,楊飛飛飾四鳳,邵濱孫飾魯大海。
此次演出,陣容強大,流派爭艷,合作和諧,為滬劇界前所未有之盛會。
角色形象:
繁漪是一個被扭曲的性格相當復雜的人物,她既是周家的女主人,又是這個罪惡家庭的受害者和叛逆者。她有美好的嚮往,然而在這令人窒息的家庭里都不能實現。
丁是娥恰如其分、層層遞進地刻劃了她對丈夫周朴園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與大少爺周萍的糾葛中,她著重展示繁漪的痴情和忍耐,這正是這個人物的性格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定表現。
正因為這樣,她才能把繁漪最後看來不近人情的報復行為演繹得順暢自然,相當符合人物的性格邏輯。由於丁是娥對戲中女主角繁漪的成功演繹,她贏得了「活繁漪」的美稱。
3. 求話劇《雷雨》電影資源,1984年版
《 雷雨》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94PFcGTVJD4FrHT-nwHruA
《雷雨》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劇情片,由孫道臨執導,孫道臨、顧永菲、秦怡等主演,於1984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曹禺的同名話劇,講述了煤礦主周朴園專制、偽善,在他的控制下,周家變成了壓制人性的枯井,最終,多年的積怨在雷雨之夜爆發,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4. 話劇雷雨主要講的是什麼
內容概括:周家的老爺周朴園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周平是他和前妻所生,小兒子周沖是他和現妻所生。當年周朴園愛上了當婢女的侍萍並且生下了周萍,但是由於侍萍的身份低微,生了孩子之後就被趕了出去,侍萍投水自殺,但是沒有死,後來嫁給了四鳳現在的爹。四鳳得知周萍和自己是兄妹之後受不了這個打擊,所以在那個風雨交加夜晚跑了出去,周朴園的小兒子周沖追了出去,沒想到四鳳不小心碰到了斷裂的電線觸電而死,周沖碰到了觸電的四鳳也死了,周萍精神崩潰在房間里開槍自殺了。
作品簡介: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
創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魯大海的人物形象。幾經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於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文學季刊》1卷第3期。
作者簡介: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省潛江縣,出生於天津。1922年進入南開中學,1925年參加南開新劇團,先後演出過《玩偶之家》、《國民公敵》等劇,也曾改編並參加演出了《財狂》、《爭強》等劇,舞台實踐又給他的戲劇創作增添了豐富的經驗。
5. 為什麼說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
都說上海人喜歡看越劇,其實,越劇來自浙江紹興的嵊縣,並不是上海的地方戲。真正可以稱為上海地方戲的則是滬劇。
滬劇源於江蘇吳淞江、黃浦江一帶農村的民歌小調,吸收彈詞等曲調後形成為一種灘簧調。 先是兩個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後發展成三個人的同場戲,在到廟會搭台唱戲時稱為「唱高台」,演唱的劇目有《賣紅菱》、《借黃糠》、《阿必大回娘家》等清裝戲。辛亥革命前後進入上海,易名為「申曲」,但仍是坐唱形式。後又把電影《孤兒救祖記》改為申曲,又增加了上海的文明戲演員,逐漸改為幕表制、增加布景軟片,並開始改編文明戲。30年代後又演出了《孟麗君》、《玉蜻蜓》等。同時又根據時事新聞編演了《阮玲玉自殺》、《姐妹花》等「西服旗袍戲」。1941年成立「上海滬劇團」,才正式改名為滬劇。因此劇種採用江、浙長江三角洲一帶的方言,生長、流行於上海及附近的杭、嘉、湖一帶,所以屬於上海地方戲,因上海境內的黃浦江又名春申江或申江,申也就成為上海的別名。因古稱上海境內的吳淞江下遊人海處為滬瀆,滬也就成了上海的簡稱。可知,無論是滬劇,還是申曲,都是上海地方戲的意思。
上海滬劇團的第一個戲就是根據外國電影改編的《魂斷藍橋》,接著又排演了《雷雨》、《秋海棠》、《家》、《上海屋檐下》、《駱駝祥子》、《亂世佳人》等中外名著,同時涌現出楊月英、石筱英、楊飛飛、解洪元、丁是娥等一代滬劇表演藝術家。1953年成立了上海滬劇院,又編演了《雞毛飛上天》、《羅漢錢》、《星星之火》、《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使滬劇成為擅長編演現代題材的年輕劇種。後起之秀的茅善玉等也成為深受江、浙一帶觀眾喜愛的新一代的演員。
6. 滬劇雷雨的經典唱段有哪些
經典唱段有「盤鳳」「吃葯」「花園會」「撕支票」「四鳳獨嘆」「五重唱」
滬劇雷雨的經典唱段有「盤鳳」「吃葯」「花園會」「撕支票」「四鳳獨嘆」「五重唱」,《雷雨》本是一出被業界公認為講述北方家族的故事,在滬劇舞台上,用吳儂軟語演繹成了江南故事、海派風格。
因為滬劇擅演戲劇沖突強烈的悲劇故事,而這正是《雷雨》文本的特點,而滬劇的西裝旗袍海派傳統,更是給這個故事賦予了獨特氣質。
五一國際勞動節《雷雨》
2020年5月1日的「勞動最光榮,致敬奮斗者」慶五一國際勞動節滬劇專場演出中,錢思劍、朱儉、吉燕萍、洪立勇、徐蓉、王麗君、吳爭光等著名滬劇演員與2013」級滬劇青年演員團將分別演繹《庵堂相會》《紅燈記》《雷雨》《大雷雨》《蘆盪火種》《昨夜情》。
以及《璇子》《碧海青天夜夜心》《血染姊妹花》《叛逆女性》《龍鳳花燭》等滬劇經典唱段。其中《今日夢圓·雨中情》《星星之火·啟發楊桂英》都歌頌了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勞動者的故事。滬劇院希望通過這場演出致敬那些在疫情中奮斗拼搏的最美勞動者。
7. 上海滬劇團演出的滬劇《雷雨》瀿渏的扮演者是誰
主要演員:
茅善玉
飾
蘩
漪
陳
瑜
飾
魯
媽
王明達
飾
周朴園
朱
儉
飾
周
萍
錢思劍
飾
周
沖
洪立勇
飾
魯大海
王麗君
飾
四
鳳
金玉明
飾
魯
貴
8. 滬劇繁綺最後結局
蘩漪是買辦資本家周朴園的妻子,與周的長子周萍有染,而周萍卻厭惡與後母的曖昧關系,熱戀著年當青春的女傭魯四鳳,被蘩漪發現,蘩漪盤鳳就是蘩漪發現後盤問四鳳。
滬劇《雷雨》是中國現代戲劇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劇本通過周魯兩家8個人物在一天內發生的沖突,折射出清末民初約30年的復雜社會生活。1959年7月,上海人滬,藝華,勤藝,愛華,長江,努力六大滬團在人民大舞台聯袂上演《雷雨》,演員陣容匯集了當時各劇團的一流名家,處在藝術巔峰時期的他們在各自角色的塑造和開掘上都獲得了巨大成功,劇本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被成功地滬劇化,產生了盤鳳,四鳳獨嘆,撕支票,幽會等至今仍傳唱不衰的經典名段,演出後引起轟動,成為滬劇劇種經典保留劇目。
這一唱段的音樂性在中國戲劇里很出色,小夜曲般的優美,深沉,抒情而富有變化。柔情,纏綿,海派味道十足,傷感,惆悵和自我蹂躪,炫技恰當,有些勃拉姆斯古典浪漫主義的情調。作為戲劇情節里的人物性格表現,繁漪傾訴著內心的痛苦,又要顧及身份,不能把什麼都直白的「捅破」。盤問畢竟受到名份等的制約,所以言語上必須有個度的限制。而情緒宣洩則不受限制,在唱腔上表現出了非常復雜的不安和無助,顯然是個很委屈的弱者。
9. 滬劇誕生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1911年,本灘進入上海各游藝場演出後,初期仍以坐唱為主,沒有化妝,不久全部恢復戲曲形式。隨著班社的增多,戲班演員的規模也擴大到了10人左右。
隨後,本灘演員邵文濱等人帶頭聲明廢棄本灘戲曲中部分淫穢劇目,宣稱本劇種為改良本灘,並改名為「申曲」。
申曲獲得飛速發展,編演了時裝新戲《離婚怨》。該劇由上海文明戲演員范志良,根據上海城內某事件構思而成,由演員劉子雲和丁少蘭排演。劇情取材於現實生活,所以演員的服裝基本是西裝和旗袍。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受其他劇種形式的影響,申曲恢復了站立表演的形式。又由於文明戲,就是早期的話劇演員們的參與,演出實行幕表制,並使用軟布畫景。在這一時期,申曲演員大量改編文明戲的演出劇目,其中有源自彈詞的戲劇,如《玉蜻蜓》、《珍珠塔》和《孟麗君》等。
後來,演員們又演出大量以新聞時事和電影故事為題材的劇目,如《黃慧如與陸根榮》、《阮玲玉自殺》、《空谷蘭》和《姐妹花》等,這些劇目後來都成為滬劇的中期傳統劇目。
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步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和音樂等。
這時期的劇目多取材於城市生活,劇中人物穿西裝、旗袍出場,為此大家也稱它為「西裝旗袍戲」。西裝旗袍戲為滬劇藝術帶來了大量的都市觀眾,對後來的滬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初,時裝新戲進入了輝煌時期,並進入大上海的劇場、游樂場、電台,通過這些方式的傳播,成為了上海知名的劇種。
申曲歌劇公會成立,會員有200餘人。1934年改組為申曲歌劇研究會,會員達395人。至1938年,申曲團體猛增到30個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和施家班等。
申曲團體有的改稱「劇團」,如文濱劇團和施家劇團,社團的規模也由10多人發展到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他們先後在中央大戲院舉行文戲班大會串,成功地上演了中西融合的多場話劇式的西裝旗袍戲,打造了一種上海的都市歌劇,及時再現了現代都市民眾生活狀態及其喜怒哀樂,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
1938年,在大中華劇場,施家劇團由施春軒改為幕表演出了根據現代劇作家及戲劇教育家曹禺同名話劇改編的滬劇《雷雨》。主演金耕泉、施春軒、邵鶴峰、俞麟童、施文韻、施春娥和楊美梅等。
次年在東方劇場,由解洪元、楊雲霞、俞麟童和夏福麟領銜的新光劇團也以幕表演出了該劇。其他如文濱、敬文及上海滬劇社也競相以幕表演出了該劇。
20世紀40年代初,《申曲畫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申曲的劇種起源、沿革發展和演出情況,並建議將申曲正式改為「滬劇」。
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時首演《魂斷藍橋》,使外國戲本地化演出。該劇編劇戈戈,導演嚴幼祥,王雅琴和解洪元分飾男女主角,演出借鑒了電影和話劇的藝術表現手法,使觀眾有面目一新的感覺。該劇劇情哀怨曲折,多次演出均受觀眾歡迎。
該劇摒棄了幕表制,採用固定劇本,舞台軟布幕景也改為立體布景,化妝改水粉為油彩,並運用了燈光效果。此舉為上海各個滬劇劇團相繼效仿,使整個劇種舞檯面貌為之一新。從此,上海市各申曲班的演出廣告都開始正式以滬劇之名進行宣傳。
20世紀40年代以後,在話劇和電影的影響下,上海滬劇社建立了編導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在演唱藝術方面,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並出現了各種滬劇流派,涌現出大批的著名演員,如楊月英、筱月珍、王筱新、施春軒、筱文濱、石筱英、解洪元、邵濱孫、楊飛飛、丁是娥、王盤聲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上海風行的劇種很多,但最後只有滬劇以其源於民間,富有表現現實生活的能力,以及音樂委婉柔和和曲調優美動聽等藝術特點,紮根上海,並成為唯一壯大上海地方戲的一個劇種。
新中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上海滬劇院的前身上海人民滬劇團成立。同時,上海市還建立了藝華、勤藝、努力、愛華和長江等以演藝滬劇為主的劇團。
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和舞台美術人員整理改編了一些傳統劇目,並把創作演出重點放在現代戲上。由於現代戲更能貼近人們的生活真實,程式化東西較少,易於表現都市風情風貌,因此格外受到觀眾熱烈贊揚和好評。
在這個階段,滬劇舞台出現了大批反映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對提高滬劇的音樂唱腔、表導演水平以及舞台美術的推陳出新都起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滬劇編導和樂師等工作者運用各種創作技法,不斷在傳統基礎上對唱腔進行變革發展,還創造性地應用了一板二眼和重唱等形式,許多曲牌也被發掘出來,發揮其表現生活和表達感情的潛力,以增添滬劇的藝術魅力。
滬劇的舞檯布景最初為台上一桌一椅,至20世紀20年代末,舞台上開始有了布景,在布上繪有客廳、山水、田園、草舍和綉房等。
20世紀40年代初期,滬劇開始用立體舞台裝置代替軟幕布景,並開始運用燈光效果,使演員們在表演上和舞台節奏上更加豐富多彩。
滬劇在發展的道路上,吸收借鑒了多種音樂劇的元素,並結合本身的特點,歌舞並重,營造出了繁華絢爛的特色,既發揮出了滬劇傳統唱腔優美動聽和委婉動人的優勢,又讓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們感受到了它那美輪美奐的藝術魅力,最終使之成為了我國戲劇百花園知名的劇種。
滬劇
10. 上海滬劇院的演出劇目
滬劇舞台有不少久演不衰的優秀傳統劇目。近年來經過劇院整理加工,更受觀眾歡迎。像《陸雅臣賣娘子》、《庵堂相會》、《借黃糠》、《胡錦初借妻》和《阿必大回娘家》等早期傳統劇目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被稱為「西裝旗袍戲」的《碧落黃泉》、《大雷雨》、《叛逆女性》、《雷雨》、《少奶奶的扇子》、《家》和《石榴裙下》等中期傳統劇目,近年來推陳出新,也深受觀眾喜愛。
滬劇善於反映現代生活,上海滬劇院充分發揮這一藝術優勢,創作演出了大量表現新時代、塑造新人物的優秀現代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編演的《羅漢錢》、《星星之火》、《蘆盪火種》、《雞毛飛上天》和《紅燈記》;新時期以來編演的《一個明星的遭遇》、《姊妹倆》、《明月照母心》、《風雨同齡人》、《今日夢圓》和近年來創作演出的《董梅卿》、《心有淚千行》、《上海老師》、《大紅喜事》、《龍鳳逞強》、《宋慶齡在上海》和《一文錢》等劇目在上海和全國均產生過較大影響。《蘆盪火種》和《紅燈記》還被移植成現代京劇,為廣大群眾所熟悉。有些劇目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連續劇熱播全國、蜚聲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