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才能考上北京電影學院、需要具有哪些條件.導演系 除文化課外,還要學什麼大家幫幫忙
對電影技術和術語有初步的了解,懂電影分析,對一部電影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知道一些電影大師和一些經典的電影作品。
參考書目:
《世界電影史》(法)喬治·薩杜爾
《論電影藝術》(美)歐納斯特·林格倫
《電影美學》(匈)貝拉·巴拉茲
《電影語言》(法)馬塞爾·馬爾丹
《電影是什麼?》(法)安德烈·巴贊
《電影的本質——物質現實的復原》(德)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
《文化概念》(法)維克多·埃爾
《一葦集》(台灣)杭之
《讀書》1992年第1期
《電影作為藝術》(德)魯道夫·愛因漢姆
《普通語言學教程》(瑞士)索緒爾
《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蘇)普多夫金
《並非冷漠的大自然》(蘇)愛森期坦
《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美)約翰·霍華德·勞遜
《電影藝術講座》
《藝術心理學》金開城
《藝術和視知覺》(德)魯道夫·愛因漢姆
《視覺思維》(德)魯道夫·愛因漢姆
《世俗神話——電影的野性思維》(匈)伊芙特·皮洛
《思維發展心理學》朱智賢、林崇德
《普通心理學》彭冉齡主編
《現代思維形態學》朱青君等
《論銀幕思維的綜合性》(蘇)日·葉菲莫夫,《世界電影》1992年第4期
《心理學與文學》(瑞士)榮格
《塔爾科夫斯基對高級編導班的講座》,《世界電影》1991年第2、3、4期
《質朴節制的導演處理》(蘇)塔爾科夫斯基,《世界電影》1991年第2、3、4期
《電影導演的藝術世界》鄭洞天
《大島渚談電影》(日)《頓悟》雜志1989年2月
《電影劇本的結構》(日)新藤兼人
《或此或彼》(丹)索倫·克爾凱郭爾
《電影的元素》(美)波拉克
《劉慧芳——婦聯工作的悲哀》,《中國婦女報》
《藝術》(美)克萊夫·貝克爾
《藝術問題》(美)蘇珊·朗格
《情感的形式》(美)蘇珊·朗格
《電影的觀念》(美)斯坦利·梭羅門
《電影感受剖析——運動》(蘇)金茲堡
《電影美學基礎》譚霈生
《戲劇技巧》(英)貝克
《電影隨想錄》(法)雷納·克萊爾
《作家與銀幕》(美)沃爾夫·里拉
《希區柯克論電影》(法)特呂弗
《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李幼蒸
《美學》(德)黑格爾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美)悉德·菲爾德
《心理學原理》(美)威謙·詹姆斯
《寫電影劇本的幾個總題》夏衍
《電影美術造型》韓尚義
《影像的美學與心理學》(法)讓·米特里
《電影藝術辭典》
《愛森期坦文集》(蘇)愛森斯坦
《論編劇、導演、演員》(蘇)普多夫金
《蒙太奇原理》鄧燭非
《塔爾科夫斯基訪談錄》(蘇)《通向銀幕之路》雜志
《場面調度設計》(蘇)羅姆
《鏡與世俗神話》戴錦華
《視點論》(美)摩里塞特
《認識電影》(美)路易斯·賈內梯
《審美空間延伸與拓展》姚國強、孫欣
Ⅱ 鴛鴦樓的電影相關介紹
《鴛鴦樓》是鄭洞天導演於1987年導演的一部反映城市大齡青年婚姻狀況的影片。他作為電影學院的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色的表現。因此,在此片中飾演六對大齡青年夫婦的演員都是該院的學生,這也是鄭洞天的一次嘗試,因為做導演要盡量發揮演員的潛力,調動演員的演技,讓演員真實地表現自己,才能獲得觀眾的稱贊,《鴛鴦樓》又一次獲得成功,繼《鴛鴦樓》後,鄭洞天又導演了影片《秘闖金三角》,並擔任編劇之一。
Ⅲ 請問廣播電視學專業的書籍具體有哪些
一、中國電影電視史(26部)
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1、2),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少白《影心探賾》,文化藝術出版社
李少白《影史榷略》,文化藝術出版社
鍾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陸弘石、舒曉鳴《中國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李道新《中國電影批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 星《中國電影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酈蘇元、胡菊彬《中國無聲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舒曉鳴《中國電影藝術史教程1949-1999》,中國電影出版社
孟犁野《心中國電影藝術史稿1949-1959》,中國電影出版社
丁亞平《影像中國:中國電影藝術1945-1949》,文化藝術出版社
翟建農《紅色往事:1966-1976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饒曙光、裴亞莉《新時期電影文化思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編《新時期電影10年》,重慶出版社
任仲倫《新時期電影論》,上**藝出版社
倪震《改革與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尹 鴻《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影視文化》,北京出版社
高小健《中國戲曲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酈蘇元《中國電影理論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大衛"鮑德威爾《香港電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
盧非易《1949-1994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遠流出版社
郭鎮之《中國電視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鍾藝兵、黃望南《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陳飛寶、張敦材《台灣電視發展史》,海風出版社
回復
2樓
2011-09-12 21:11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二、世界電影電視史(15部)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烏利希"格雷戈爾《世界電影史1960年以來》(第3卷上、下)中國電影出版社
克莉斯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易斯"雅各布斯《美國電影的興起》,中國電影出版社
理查德"麥特白《好萊塢電影:1891年以來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華夏出版社
邵牧君《西方電影史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任遠、彭國利《世界紀錄片史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埃里克"巴爾諾《世界紀錄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夏爾"福特《法國當代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芝芳《當代俄羅斯電影》,文化藝術出版社
若昂"貝納爾"達"科斯塔《葡萄牙電影史》,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袁華清等《義大利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岩崎昶《日本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張學智《日本電視》,中國電影出版社
山本喜久男《日美歐比較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回復
3樓
2011-09-12 21:13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思君思國思美人
最佳攝影
6
發覺LZ很博學啊
回復
4樓
2011-09-12 21:13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阿虎0000
最佳配角
11
演員的自我修養?、
回復
5樓
2011-09-12 21:14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三、世界電影理論與思潮史(7部)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游飛、蔡衛《世界電影理論思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帕特里克"富爾賴《電影理論新發展》,中國電影出版社
尼克"布朗《電影理論史評》,中國電影出版社
基多"阿里斯泰戈《電影理論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亨"阿傑爾《電影美學概述》,中國電影出版社
葉"魏茲曼《電影哲學概說》,中國電影出版社
回復
6樓
2011-09-12 21:14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四、影視理論、美學與批評(47部)
張紅軍《電影與新方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王志敏《現代電影美學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
金丹元《影視美學導論》,上海大學出版社
陳犀禾、吳小麗《影視批評理論與實踐》,上海大學出版社
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
戴錦華《鏡與世俗神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李道新《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郝 建《影視類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 川《電影史學新視野》,學林出版社
李顯傑《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中國電影出版社
張江華等《影視人類學概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保羅"霍金斯《影視人類學原理》,雲南大學出版社
B"日丹《影片的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
愛森斯坦《蒙太奇》,中國電影出版社
愛森斯坦《並非冷漠的大自然》,中國電影出版社
愛森斯坦《愛森斯坦論文選集》,中國電影出版社
普多夫金《普多夫金論文選集》,中國電影出版社
邵牧君導論《電影理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中國電影出版社
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員》,中國電影出版社
丹尼艾爾"阿里洪《電影語言的語法》,中國電影出版社
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
貝拉"巴拉茲《可見的人/電影精神》,中國電影出版社
魯道夫"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伊夫特"皮洛《世俗神話》,中國電影出版社
斯坦利"卡維爾《看見的世界》,中國電影出版社
歐內斯特"林格倫《論電影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諾埃爾"伯奇《電影實踐理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羅伯特"艾倫、道格拉斯"戈梅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影出版社
查希里揚《銀幕的造型世界》,中國電影出版社
雷乃"克萊爾《電影隨想錄》,中國電影出版社
克里斯汀"麥茲《電影與方法:符號學文選》,三聯書店
克里斯汀"麥茲《電影的意義》,江蘇教育出版社
大衛"鮑德威爾《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北京大學出版社
大衛"鮑德威爾《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托馬斯"沙茲《舊好萊塢、新好萊塢:儀式、藝術與工業》,廣播電視出版社
陳犀禾《當代美國電視》,復旦大學出版社
曲春景《中美電視劇比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約翰"塔洛克《電視受眾研究:文化理論與方法》,商務印書館
尼爾"波茲曼《娛樂致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勞拉"斯"蒙福德《午後的愛情與意識形態》,中央編譯出版社
羅傑"希爾福斯通《電視與日常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
穆迪《電視的影響與兒童電視病》,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冉華《電視傳播與電視文化》, 武漢大學出版社
赫爾曼、麥克切斯尼《全球媒體:全球資本主義的新傳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
回復
7樓
2011-09-12 21:16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有的
回復
8樓
2011-09-12 21:16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表示以上書籍我大多隻是看過簡介而已。
回復
9樓
2011-09-12 21:17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六、電影電視專業雜志(11種)
《當代電影》、《電影藝術》、《世界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卷》;《中國電視》、《中國廣播電視》、《電視研究》、《當代電視》、《現代傳播》、《南方電視學刊》
學習電影必讀書目
丹尼艾爾 阿里洪:《電影語言的語法》,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版。
喬治 薩杜爾:《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
斯坦利 梭羅門:《電影的觀念》,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版。
唐 利文斯頓:《電影和導演》,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版。
魯道夫 愛因漢姆:《藝術與視知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卡雷爾 賴茲,蓋文 米勒:《電影剪輯技巧》,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版。
魯道夫 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版。
李 R 波布克:《電影的元素》,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
古拉德 米勒森:《電視和電影照明技術》,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
《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
王樹薇:《色彩學基礎與銀幕色彩》,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
周傳基:《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年版。
周登富:《電影美術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版。
王志敏:《現代電影美學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版。
鄭洞天:《電影導演的藝術世界》,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版。
張會軍:《電影攝影畫面創作》,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年版。
鄭國恩:《電影攝影造型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年版。
呂志昌:《影視美術設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姚國強:《影視錄音》,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回復
11樓
2011-09-12 21:20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PICC
手機屏都裂開了花,你咋還能笑出花? 全國網點,上門維修,在線索賠,立即投保只需30元!
廣告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延伸閱讀
1、《導演功課>,馬梅大衛著,曾偉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費里尼對話錄》
3、《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 》
4、《斯科塞斯論斯科塞斯》
5、《法斯賓德論電影 》
6、 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反思》
7、《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8、《伯格曼論電影》
9、《文德斯論電影》
10、《希區柯克論電影》
回復
12樓
2011-09-12 21:22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延伸閱讀
1、《導演功課>,馬梅大衛著,曾偉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費里尼對話錄》
3、《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 》
4、《斯科塞斯論斯科塞斯》
5、《法斯賓德論電影 》
6、 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反思》
7、《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8、《伯格曼論電影》
9、《文德斯論電影》
10、《希區柯克論電影》
回復
13樓
2011-09-12 21:22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詩詩的內內
miaoqiushiliu
最佳配角
11
演員的基本修養
回復
14樓
2011-09-12 21:23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其他著名著作簡介:演員的自我修養
《演員自我修養》(第1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建立演員創作體系方面的宏偉意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和第三卷有著有機的聯系,因為第三卷是第二卷的直接繼續。第二卷和第三卷都為我們接受"體系"的中心部分一第四卷中所敘述的創造舞台形象等問題作好了准備。可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沒有把第三卷和第四卷寫完,因此這兩卷書的出版,僅僅是把為這兩卷書而准備好的手稿材料發表出來。這一次版本附了一些備考性質和教學研究性質的註解。做出這些註解,是企圖使讀者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這部著作的一系列特點上,並且企圖表明,《演員自我修養》(第1部)里所提到的某條原理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和教學活動的各個不同階段是怎樣演變著的;《演員自我修養》(第1部)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表演技術方面的一些最後的發現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等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 俄國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理論家。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個富商家庭,1938年8月7日卒於莫斯科。1877 年在家庭業余劇團舞台開始演員生涯。1885年取藝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88年末與莫斯科一些文藝界名流創辦藝術文學協會及附屬劇團,逐漸完成了從業余演員向專業演員的過渡。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聶米羅維奇-丹欽科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見,決定創建新型的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10月莫斯科藝術劇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的歷史悲劇《沙皇費多爾·伊凡維奇》宣告成立。一個月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丹欽科聯合執導的契訶夫名劇《海鷗》獲得轟動性成功,標志著一個新的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誕生。十月**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藝術風格有了新的變化。在導演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熾熱的心》和伊凡諾夫的《鐵甲列車14-69》時,給舞台演出充實了新的時代精神。[1]
而1999年周星馳與張柏芝合演的喜劇之王則擴大了本書在中國的知名度。
回復
15樓
2011-09-12 21:28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世界電影史》是一部在歐美電影史論界廣有影響的世界電影史著述,也是一本在西方國家十分暢銷的電影教科書,美國許多大學的電影系和傳播系均以此書作為教材。此電影史論浩繁淵博,系統周詳,上至電影誕生,下至20世紀80年代,主要從劇情(故事)影片、紀錄影片、先鋒實驗影片三大塊來綜述百年電影發展史。
本書電影史的體系架構相當具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電影藝術、電影美學 《世界電影史》(美)克莉絲汀·湯普森等著風格、電影大師等方面的系統論述之外,本書對電影工業的發展也有資料詳盡的獨到論述。本書無論在電影史的整體外觀,還是在某些特殊細節上都提供了對電影史形貌的新穎見解,不僅是一次對世界電影歷史的生重新整合,也是對世界電影研究學術史的一次系統探索和批判。 本書從三個原則性問題介入電影的歷史: 1.電影媒介是如何被運用,即電影語言是如何逐步產生、發展、成熟並規范化的? 2.電影工業的環境——電影製作、發行與演映的狀況如何影響電影媒介的發展? 3.電影藝術的世界性潮流與電影市場的國際化趨勢是如何出現的?
《中國電影史》介紹了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個地區)電影的發展流變。百年的中國歷史處於激烈的動盪之中,而國內的和國際的戰爭、政權的更替、制度的**或變革等社會的激化狀態,則成為百年中國電影歷史背景的主要特徵。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和不同的階段性特徵中,中國電影都呈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面貌和藝術特點。分時期、分階段地對中國電影的生存狀況、藝術形態進行了描述,對出現在中國電影歷史中的事件、人物、作品和現象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論述和闡釋,勾勒出了一條清晰的中國電影史發展脈絡 內容介紹本書把中國電影史看作是一部由電影藝術、電影工業等等多維體系組成的綜合史,全書分為十二章、五十四節,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個地區)電影的發展流變。
電影劇作理論和電影學理論著作:一、《詩學》亞里斯多德
二、《李漁 》
看了這本書,你不得不驚嘆清代的李漁確實稱得上是位天才。他總結出來的戲劇理論堪與亞里斯多的《詩學》比美。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他針對具體的創作中的選材、情節處理、結構方式、情節主線與副線的關系、創新、人物性格把握、人物語言的寫作等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創作原則來。其中很多原則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相當的真理性。如果你能將這本書與亞里斯多的《詩學》對應著讀,肯定會有更好的效果。這部書對中國戲劇影視創作的影響非同小可。例如夏衍所著《電影劇本寫作的幾個問題》一書就分明受到《閑情偶寄》深刻的影響。
《閑情偶寄》中國戲曲理論專著,是我國最早的系統的戲曲論著。清代李漁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後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閑情偶寄》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 、種植 、頤養等8部,內容較為駁雜,戲曲理論、養生之道、園林建築盡收其內。而涉及戲曲理論的只有《詞曲部》、《 演習部 》、《聲容部》,故後人裁篇別出,輯為《李笠翁曲話》。
三、《美學》黑格爾
沖突理論是戲劇創作的最根本原則,也是電影創作中影響深遠的理論。第一個明確提出「沖突律」的人便是黑格爾。他所總結出的以沖突為布局依據的思想指導今天也還沒有什麼理論上的突破。如果你讀了勞遜的《戲劇與電影的編劇理論與技巧》和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就會發現,他們的理論全都是建立在黑格爾戲劇美學所提出的原則之上的,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超越。
黑格爾的《美學》是西方美學史上具有別時代意義的宏篇巨著。 《美學》,原是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期間所作的「美學講演錄」,後整理成書,在黑格爾去世後四年,於1835年出版。 黑格爾的美學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基礎上的。黑格爾認為,他研究美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刺激藝術創作,而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藝術」。《美學》的中心線索是黑格爾為美下的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觀」並以此認識為基礎前提上所進行的論證。當然,這僅僅是他的一家之言,後期的哲學家很多人不贊同黑格爾的觀點,但黑格爾美學的歷史和里程碑意義卻無法抹殺。 《美學》第一卷 黑格爾[1]是整部著作的總論,也可以說是核心前提,後面的幾部都是對第一卷的一種藝術史的驗證。它大體上談了幾個部分的內容。首先指出「理念就是概念與客觀存在的統一」,黑格爾把藝術確定為絕對精神的體現,它是絕對精神的第一個階段。。緊接著論述「理念的最淺近的客觀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種美就是自然美」,但他否定自然美崇尚藝術美。後面談「理想「的特點以及論藝術家創作的一般規律。 從方法論的角度,黑格爾把他的辯證法運用於美學。他認為最高的實在也是一個運動的、動態的過程,充滿著矛盾和對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來理解和論證實在,常人的抽象思維只能孤立靜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單獨地思考它們的特殊的階段和對立,而不能思考對立面的統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於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實在,那麼正確的方法必須論述實在的所有矛盾,並表明它們如何調和、保存於一種協調一致的整體中。所以思維就必須從最簡單、抽象和空洞的概念開始,前進到比較復雜、具體和豐富的概念,前進到總念,這就是黑格爾辯證法的認識。 他對美有一個宏觀的定義「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他所說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實在。他認為美就是普遍與特殊、一般與個別、客觀與主觀、理性與感性等的統一。這種統一是通過藝術的感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黑格爾說:「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關的本質」。理念是唯一絕對的實在,整個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過程,美和藝術也是理念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一個環節、一種表現。所以黑格爾美的定義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 《美學》黑格爾現」。他認為理念的發展有幾個階段,在邏輯階段,理念僅僅作為抽象的、純邏輯的概念而存在,不具備任何物質的或經驗的內容,通過純粹抽象的概念、范疇之間的轉化和過渡,它由簡單到復雜、由抽象到具體。在此階段,理念採取了自然的物質形式,在背後決定著自然從機械性經物理性到有機性的發展,有機體的最高階段是人,隨著人的出現,絕對理念又要進入自我否定,從自然進入精神,從而進入精神階段。在精神階段,理念戰勝物質,回復到與它本身相適應的精神的形式,返回自己的家園。由於經過了前兩個階段的自我否定,也即否定之否定,所以它既不是邏輯階段的純粹抽象的思維和概念,也不是自然階段那種受物質束縛的受動的東西,而是概念與自然的統一,具有豐富的內容。如果說邏輯階段是抽象的存在,自然階段是自在,它們都沒有認識到它的本質,沒有達到自我意識和自由的最高水平,在其中思維和存在、主體與客體都沒有同一,或者不能說一切對立都充分調和了,那麼只有在理念演化的精神階段,它才把自己的本性向自己顯示出來,作為自在自為的存在,認識自己、實現自己、回復到自己。主觀精神(從本能到理性的個人意識)、客觀精神(包括法、道德、法律的社會意識)、絕對精神(藝術、宗教和哲學)是精神階段又經歷了三個小階段。黑格爾把藝術確定為絕對精神的體現,它是絕對精神的第一個階段。作為理念,它是絕對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種較低級的顯現。正因為如此,藝術將會揚棄自己,轉化為更高的宗教和哲學階段,這體現了絕對精神發展的必然性:在它之後的宗教與哲學更深刻地把握了真實的理念。黑格爾認為美學研究的范圍是藝術,美學的正當名稱是「藝術哲學」。藝術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於自然美。「藝術美的職責就在於它須把生命的特別是把心靈的生氣灌注現象按照它們的自由性,表現於外在的事物,同時使這外在事物符合概念。」黑格爾指出,藝術創作就是使思想感情外化為作品,成為可以從中認識自己的…』心靈既是「作為自然物而存在」,又是「為自己而存在」,它「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只有受到生氣灌注的東西,即心靈的生命,才有自由的無限性」。因此,只有涉及這較高的境界而產生出來的美才是真正的美,這就是藝術美。黑格爾認為詩是藝術的最高階段,戲劇又詩的最高階段,在詩中,精神的方面已完全從感性物質中解放出來,精神和物質的分離使作為理念的感性顯現的藝術自我取消了,詩既是一切藝術的解體也是向另一個更高的領域即宗教的過渡。 黑格爾的《美學》在美學研究中運用了辯證發展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它以「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個定義為中心,強調了藝術與人生重大問題的關系,並且深入地討論了藝術的理性內容和藝術的發展史,史無前例地拓寬了美學研究的范圍。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的美學的最高成就,對現代美學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戲劇技巧》貝克
貝克的這本書是戲劇編劇理論的經典之作。應該將它與布輪退爾的《戲劇的規律》、亞卻的《劇作法》和勞遜的《戲劇與電影的編劇理論與技巧》聯合在一起讀,便能看到它們之間的承上啟下關系。
五、《電影劇本寫作基礎》悉德.菲爾德
好萊塢有一種被人們泛稱作「電影編劇手冊」式的書籍。這類書的寫作目的十分明確:知道初學編劇的人入門。這些書沒有什麼文化理論深度,所有的內容都很僵死,尤其顯得匠氣。但它們也有優點,那就是可操作性很強。《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便是這種書中最最典型的一本。它是流行與好萊塢的編劇教材。通過它,你可以了解到美國人是如何學習電影編劇的。
書是供所有人使用的:為那些以前從沒有過寫作實踐的人,也同樣為那些在自己的寫作方面沒有獲得過多少成功而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基本寫作方法的人。小說家、劇作家、雜志編輯、家庭主婦、生意人、醫生、演員、電影剪輯師、廣告片導演、秘書、廣告商和大學教授等等,全都上過這個班並從中獲得過收益。本書的目的是使讀者坐下來,並從有選擇、有信心、有把握的地位出發來編寫一個電影劇本。他可以完全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寫作中最難的事就是要知道寫些什麼。當你讀完本書時,你將確切知道寫一個電影劇本要做些什麼。至於你是否要寫,那是你自己的事。寫作是件個人的事——你或者寫,或者不寫。
悉德·菲爾德(Syd Field),美國著名編劇,製片人,最暢銷的電影編劇著作作家。著有《電影劇本寫作基礎——從構思到完成劇本的具體指南》。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自1982年首版以來已被譯成16種語言,在世界250多所大學用作教材,《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題解決指南》是續篇,進一步揭示了劇作的奧秘和技巧。他曾在全球許多國家任教,現在是好萊塢電影公司的劇本審稿人以及編劇顧問。 悉德.菲爾德的書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的「電影文學」教育,他--或者說「他們」好萊塢--把電影編劇工作技巧化和技術化了,使得所謂高不可攀的「電影文學藝術」,變得易於學習、分析和領會,所以這本書和它的姊妹篇自翻譯出版以後受到國內電影工作者和編劇愛好者的高度評價。
六、電影劇本寫作的幾個問題
夏衍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戲劇、電影劇作家。由於他有著豐富的創作實踐,所以他在談編劇經驗的時候總會用十分通俗的語言講解十分專業化的問題。那些經驗都是有很強的創作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而且,他的理論總是具有中國特色,一點沒有拉了外國人的大旗作虎皮的意思。
七、電影藝術 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
《電影藝術》第1版面世於1979年,此後歷經七次修訂,早已成為電影學領域公認的標尺性著作。本書內容宏廣,從對電影製作的技術性解說、對構成電影各元素的系統化評介,到電影分析方法的示範、電影史的梗概提要,無不做到深入淺出、思慮縝密而觀點周全。作者以一個非常系統性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巨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敘事性與非敘事性)及風格系統(攝影、剪輯、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這樣能幫助讀者在了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累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看作如同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等其他藝術一般,是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卷上的完整呈現。
Ⅳ 電影的文化品格是什麼
電影是二十世紀藝術與科學帶給人類的珍貴禮物,在人類藝術史上,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能像電影這樣吸引如此眾多的觀眾,它如此真實地記錄了那個世紀,講述著百年來人世間發生的故事。二十一世紀,中國電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昨日人涌如潮的電影院今日風光不再,中國的民族電影受到了很大沖擊。注入強大民族感情的電影究竟有沒有市場,中國電影能否贏得廣大觀眾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能否有好的票房收益,能否擋得住國外大片的沖擊,我們拭目以待。
現在人們看電影的傳統方式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買票到電影院去看電影。這個方式大約持續了電影一百多年的九十年。這十年的變化就非常大。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看電影。第一個類型,就是傳統的進電影院去看,這種觀賞我們叫做集體觀賞。還有露天影院時代。包括我們現在,有一些農村或者北京的一些小區,現在開始恢復露天影院看電影,那種就是傳統的電影院觀影方式在新的條件下的一種延續。一類就是從電視里看。就是說電視里看電影,是現在的大多數中國人接受電影的方式。從錄像帶誕生以後,有了VCD,現在特別是DVD的普及,觀映方式出現多元化的態勢。
看電影的方式更多地從電影院轉向其他幾種元素,那麼這樣的一個變化本身,實際上是我剛才講了,也只是最近這十幾年的事情。而這十幾年恰恰預示著電影生存的一個特徵,就是說全世界電影越來越相通,越來越交流。包括像中國的電影,已經全面地向世界市場開放,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每一個國家電影的生存,它必須要找到自己相應的適銷對路的觀眾,就是適合它品味的觀眾,而這種觀眾隨著不同的觀映方式,他也對電影有新的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越來越多,從觀映方式可以反映出來。所以看電影如果說它有不同的方式,每一種方式蘊含著一些文化內涵,實際上最後歸結起來,說的是你要拍什麼樣的電影給什麼樣的人看。每一部的電影觀眾的定位,就變成了一部電影製作一開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實際上一百年來的電影,在某種側面上反映了整個人類這一百年文明的進程。這個文明不光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的故事片方式的再現來表現,而更多的是以不同時代、世界上的人們在思考一些什麼問題。關於人生、關於世界、關於歷史,也包括自己怎麼活著。這些問題在各種不同的影片里,都得到過反映。那麼你要去欣賞這樣一些電影,並不一定要對它頂禮膜拜,只是它帶給你了某種很難說在一個黑屋子裡看電影,跟大家一塊兒哭、一塊兒笑就帶得給你的那種東西。而這種東西我以為是一個有文化的欣賞者所應該從電影中得到的,因為電影本身已 主講人簡介
鄭洞天,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196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導演的影片有《鄰居》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鴛鴦樓》1986年參展倫敦國際電影節;《人之初》1991年獲童牛獎最佳影片獎;《故園秋色》1998年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2000年拍攝《劉天華》。導演電視劇:《老師》1984年獲飛天獎;《尋呼媽媽》1987年獲飛天獎;《拜師》1987年獲星光獎。
內容簡介
電影是二十世紀藝術與科學帶給人類的珍貴禮物,在人類藝術史上,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能像電影這樣吸引如此眾多的觀眾,它如此真實地記錄了那個世紀,講述著百年來人世間發生的故事。二十一世紀,中國電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昨日人涌如潮的電影院今日風光不再,中國的民族電影受到了很大沖擊。注入強大民族感情的電影究竟有沒有市場,中國電影能否贏得廣大觀眾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能否有好的票房收益,能否擋得住國外大片的沖擊,我們拭目以待。
現在人們看電影的傳統方式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買票到電影院去看電影。這個方式大約持續了電影一百多年的九十年。這十年的變化就非常大。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看電影。第一個類型,就是傳統的進電影院去看,這種觀賞我們叫做集體觀賞。還有露天影院時代。包括我們現在,有一些農村或者北京的一些小區,現在開始恢復露天影院看電影,那種就是傳統的電影院觀影方式在新的條件下的一種延續。一類就是從電視里看。就是說電視里看電影,是現在的大多數中國人接受電影的方式。從錄像帶誕生以後,有了VCD,現在特別是DVD的普及,觀映方式出現多元化的態勢。
看電影的方式更多地從電影院轉向其他幾種元素,那麼這樣的一個變化本身,實際上是我剛才講了,也只是最近這十幾年的事情。而這十幾年恰恰預示著電影生存的一個特徵,就是說全世界電影越來越相通,越來越交流。包括像中國的電影,已經全面地向世界市場開放,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每一個國家電影的生存,它必須要找到自己相應的適銷對路的觀眾,就是適合它品味的觀眾,而這種觀眾隨著不同的觀映方式,他也對電影有新的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越來越多,從觀映方式可以反映出來。所以看電影如果說它有不同的方式,每一種方式蘊含著一些文化內涵,實際上最後歸結起來,說的是你要拍什麼樣的電影給什麼樣的人看。每一部的電影觀眾的定位,就變成了一部電影製作一開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實際上一百年來的電影,在某種側面上反映了整個人類這一百年文明的進程。這個文明不光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的故事片方式的再現來表現,而更多的是以不同時代、世界上的人們在思考一些什麼問題。關於人生、關於世界、關於歷史,也包括自己怎麼活著。這些問題在各種不同的影片里,都得到過反映。那麼你要去欣賞這樣一些電影,並不一定要對它頂禮膜拜,只是它帶給你了某種很難說在一個黑屋子裡看電影,跟大家一塊兒哭、一塊兒笑就帶得給你的那種東西。而這種東西我以為是一個有文化的欣賞者所應該從電影中得到的,因為電影本身已經提供了這些。
Ⅳ 中國大陸電影的六代導演的作品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從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不了解什麼是電影,他們往往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張石川(1889—1953)、鄭正秋(1888—1935)。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以及早期最有影響的《孤兒救祖記》等都出自他們兩人之手。但兩人相比,鄭正秋比張石川更有藝術主見與追求,張石川的製片方針是「處處惟興趣是尚」,鄭正秋則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眾,而且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強,結構嚴謹,戲劇沖突較強。特別是後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賞,表演的樸素細膩,導演手法的自然流暢,使得該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創下連映60天的記錄。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第二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鄭君里、費穆、吳永剛、桑弧、湯曉丹。 這個時期,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也屬於由萌芽到起步階段。 「第三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第三代導演」中成蔭、水華、崔嵬、謝鐵驪、謝晉、凌子風、李俊最有代表性。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六十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還包括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材的人。他們雖然學藝於六十年代,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其藝術才華到1977年以後才發揮出來。幾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導演」,一旦沖出起跑線,便顯示出穩健的創作實力和持久的藝術後勁。他們以開放的視野,吸收新鮮的藝術經驗,不懈地探索藝術的特性,承上啟下,力圖用新觀念來改造和發展中國電影。他們提出中國電影要「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的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 在「第四代導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 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2004年,賈樟柯、王小帥、朱文組成的第六代,終於集體登堂入室。在歷經了十年坎坷之後,這些「奔四張」的導演,開始掙扎著在電影市場的夾縫中艱難求生。這些依舊希望張揚自我的導演面對藝術、官方、市場,「一個頭兩個大」。看來,即使上岸了,第六代仍然徘徊在主流的邊緣…… 2005,中國電影百年,第六代導演突然迸發出強勁的創作力,寂寥的中國影壇突然煥發了勃勃生機。陸川的《可可西里》、顧長衛的《孔雀》、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賈樟柯的《世界》、王小帥的《青紅》,每一部,都有參加過國際電影節的光環,而且相繼在國內上映。
Ⅵ 演<<寶蓮燈>>里的嫦娥叫什麼
顏丹晨 飾 嫦 娥
顏丹晨個人小檔案:
生日: 3月9日
出生地:湖南湘潭
血型: A
星座: 雙魚座
身高: 166CM
體重: 47KG
藝術創作小結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96級本科班。
現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藝術創作人員中心演員。
中國電影表演學會會員。
授邀擔任2004年度中國電影童牛獎評委。
2005年度中國百部優秀兒童音像製品評委。
主要電影作品:
《背起爸爸上學》——飾演 姐 姐
[由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投拍。導演:周有朝/攝影:楊輪。]
此片榮獲:首屆北京市「文化藝術獎」。
第五屆「飛虎杯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第29界瑞士吉福尼國際電影節「銅神鷹獎」。
「第六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 「優秀影片獎」。
《花季、雨季》 ——飾演 謝欣然
[由深圳影業公司投拍。導演:戚健/攝影:趙小丁。]
此片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
「第六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 「優秀影片獎」。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呼 我》 ——飾演 柳 丁
[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投拍。導演:阿年]
此片在第54屆嘎納電影節影展、第57屆威尼斯電影節以及第53屆瑞士洛迦納電影節上展映。
並在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與紐約大學電影系主辦的「中國新電影展」上作為首場放映影片。
《劉天華》 ——飾演 殷尚真
[由南京電影製片廠投拍。導演:鄭洞天]
此片獲「第八屆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黃浦軍人》 ——飾演 虹 雲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投拍。導演: 寧海強]
《胡同里的陽光》——飾演 娟子
[由中影集團拍攝。導演:安戰軍]
主要電視作品:
《程咬金》 ——飾演 應小翠
[由山東電視台拍攝。導演:王文傑。]
《對門對面》 ——飾演 王 虹
〔由中博時代影視公司拍攝。導演:陳偉明。〕
《金手指》 ——飾演 施佩珍
〔由中央電視台拍攝。導演:江 洪。〕
《永樂英雄》 ——飾演 寒 煙
〔導演:於 敏。製片人:張紀中。〕
《長河東流》 ——飾演 陳圓圓
〔由中央電視台拍攝。導演:彭軍 〕
《寶蓮燈》 ——飾演 嫦 娥
〔由中央電視台攝制。〕
《范府大院》 ——飾演 念 春
〔由中央電視台攝制。導演:王小列。〕
《為你燃燒》——飾演文艾
[由無錫太湖影視拍攝。導演:蔣家峻]
《精衛填海》 ——飾演 素 女
[由山西電影製片廠拍攝。導演:梁國冠]
《關東金王》——飾演鳳芝
[由中央電視台攝制。導演:張中偉]
《商賈將軍》——飾演素芬
[由中央電視台攝制。導演:李三林]
《別問我是誰》 ——飾演 李 楠
[由中央電視台攝制。導演:潘峰]
《女子戲班》 ——飾演 高小菊
[由中央電視台攝制。 導演: 熊見平]
《跤王》 ——飾演徐靜心
[由中央電視台攝制。 導演: 邵方]
個人獲獎情況:
中國電影華表獎「電影新人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女演員獎」。
被《羊城晚報》評選為「我最喜愛的改革開放銀幕形象」之一 。
Ⅶ 關於著名導演的問題
太多了,寫不下了,我只說中國的吧
鄭正秋
編導故事片:
1913:難夫難妻(與張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個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淚碑 楊小真
1928:黑衣女俠 俠女救夫人 血淚黃花(前集)
1929:血淚黃花(後集) 刀下美人 戰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後集)
1931:紅淚影 玉人永別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兒經(與洪深、張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電影劇作: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大鬧怪劇場 張欣生
1923:孤兒救祖記
1924:玉梨魂 苦兒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後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婦人 盲孤女 早生貴子
1927:掛名的夫妻 俠風奇緣 山東馬永貞 車遲國唐僧鬥法
1928:美人關 火燒紅蓮寺(第一集) 大俠復仇記 女偵探
1929:新西遊記
1930:娼門賢母
1931:恨海
導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雲塔 碎琴樓
1935:熱血忠魂(與張石川、徐欣夫、吳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1924:苦兒弱女 誘婚
張石川
張石川(1890-1953),中國電影導演,事業家。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的導演。
1916年,他創辦幻仙影片公司,將文明戲《黑藉冤魂》搬上銀幕。
1922年由他和鄭正秋等人發起組織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主要作品有:《火燒紅蓮寺》第五至第十六集的編劇;《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第一至第十六集、《白雲塔》、《孤兒救祖記》、《擲果緣》、《難夫難妻》等片的導演;《黑籍冤魂》中的男演員之一。
沈浮沈浮,原名沈哀鵑,又名百寧。天津人。家境貧寒,早年失學,曾做小販、照相館徒工。1924年入天津勃海影片公司任演員,自編自導自演無聲喜劇短片《大皮包》。1933年在上海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曾任《聯華畫報》編輯,後任編導。先後編導《出路》、《無愁君子》等影片。所作電影劇本《狼 山喋血記》被認為是較優秀的國防電影作品。抗日戰爭爆發後,與陳白塵、白楊等組織上海影人劇團,輾轉至重慶,導演舞台劇《草莽英雄》、《 兩面人》、《日出》、《雷雨》、《 霧重慶》、《群魔亂舞》等,同時創作話劇劇本《重慶二十四小時》、《 金玉滿堂》、《小人物狂想曲》等。 抗戰勝利後到北平,任中電三廠副廠 長,編導影片《追》。後至上海,加入昆侖影業公司。1948年編導影片《 萬家燈火》,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充分表現了下層知識分子覺醒的過程。 1949年編導《希望在人間》,導演手法細膩含蓄,生活氣息濃郁。同時還參與編寫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 建國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 56年導演影片《李時珍》。同年赴蘇聯考察寬銀幕立體聲影片導演業務。 1958年導演了中國第一部寬銀幕立體聲影片《老兵新傳》,於1959年獲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後相繼導演《萬紫千紅總是春》、《北國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其創作態度嚴謹,富於探索精神; 風格朴實沉厚,抒情意味濃郁;結構布局和節奏處理,尤見功力。曾任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一屆委員、第二至四屆常務理事,中國影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編導故事片1926:大皮包 1933:出路1935:無愁君子 1937:聯華交響曲·三人行天作之合自由天地1946:聖城記1947:追1948:萬家燈火(與陽翰笙合作編劇)1949:希望在人間 電影劇作 1936:狼山喋血記1949:烏鴉與麻雀(與王林谷、徐韜、趙丹等合作)導演故事片1954:斬斷魔爪1956:李時珍1959:老兵新傳萬紫千紅總是春1963:北國江南1979:曙光演出影片1926:大皮包1936:迷途的羔羊1937:藝海風光·電影城
鄭君里,曾用名鄭重,千里。1911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中山,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導演。自幼家境貧寒,進義學念書。因酷愛藝術,讀到初中二年級,毅然中途輟學,考入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學習,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29年夏,在南國社參加《莎東美》、《卡門》等劇的演出,與陳白塵等創辦《摩登》戲劇半月刊。1931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起草《最近行動綱領——現階段對於白色區域戲劇運動的領導綱領》。同時,他還加入摩登劇社、大道劇社,演出《乞丐與國王》、《血衣》、《亂鍾》等劇。1932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為基本演員,先後在《火山情血》、《奮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擔任主要或重要角色,並參加上海業余劇人協會,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劇。在銀幕和舞台上,以形體動作灑脫自如,並善於把握並表達角色的內在情緒,富於藝術魅力而成名。抗戰爆發後,任上海救亡演劇三隊隊長。1940年,在重慶加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新聞影片部主任,歷時兩年,赴西北、西南地區拍攝各兄弟民族團結抗戰的長紀錄片《民族萬歲》。1943年,參加中國藝術劇社,導演了《戲劇春秋》、《祖國》等劇。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任昆侖影業公司編導委員會委員。1947年,與蔡楚生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雖是在老藝術家指導下的電影導演學步之作,卻已顯露出他作為一名電影導演的非凡的稟賦與才華。翌年,他參加了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的集體創作,並單獨執導了該片,以強烈的使命感和鮮明的時代感,真實地記下了蔣家王朝的「最後罪惡史」。影片在人物刻劃、場面調度、鏡頭處理,以至細節運用等方面,都體現出他對電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現能力。影片於1957年榮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50年代後,他的電影導演藝術步入鼎盛時期,影片《宋景詩》(與孫瑜合導)場面宏偉,氣勢磅礴,反映了當時魯西農民起義的真實面貌。他執導的《林則徐》和《聶耳》,被譽為「紅燒頭尾」,是上影向建國1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1961年導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細刻的手法和富於詩情畫意的鏡頭畫面,動人地描述了血吸蟲病人苦妹子從絕症中獲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舊社會悲歡離合的遭遇。影片較好地借鑒了傳統藝術的經驗,體現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銳進精神。長期以來,他還致力於電影、戲劇的翻譯和著述。《論抗戰戲劇運動》,在1939年曾以單行本出版。進入40年代後,他即以開始《角色的誕生》的構思和撰稿。在他的藝術道路上,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論著有《角色的誕生》、《畫外音》,譯著有傑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講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等。鄭君里是一位擅長駕馭「重頭戲」著稱,以拍攝人物傳記片見長的電影藝術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於監獄。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中國影協、劇協常務理事、上海影協常務理事。
費穆,字敬廬,號輯止,1906年生於上海。中國電影導演。
1916年費家遷居北京,因長年苦讀,致左眼失明。後開始接觸電影,撰寫影評,辦電影雜志,翻譯英文字幕和撰寫說明書。
1932年至上海任聯華影業公司導演。同年執導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這部電影充分顯示出他的導演才華。之後,他又陸續導演了《人生》、《香雪海》、《天倫》。
1936年由他導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記》,被認為是國防電影的代表作。抗日戰爭爆發後,費穆拍攝了《北戰場精忠錄》。「孤島」時期,導演了《孔夫子》、《世界兒女》及京劇戲曲片《古中國之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後,費穆轉向戲劇舞台。抗戰勝利後重返影壇。
1947年,他執導了由京劇大師梅蘭芳主演的戲曲片《生死恨》。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達到了建國前戲曲片拍攝的最高水平。
1948年,導演《小城之春》。
1949年5月去香港,創辦龍馬影片公司,執導影片《江湖兒女》,片未竟而病逝。
費穆憑借《小城之春》開啟了中國詩化電影的先河,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開始發現費穆,認為他把中國傳統美學和電影語言進行完美的嫁接,開創了具有東方神韻的銀幕詩學。
姓名:謝晉 出生年月日:1923年11月21日 生肖:豬 星座:天蠍座
籍貫:浙江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縣
學歷: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個人簡歷及工作成就(獲得獎項):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在家鄉度過童年,並上了一年小學。
三十年代隨父母遷居上海繼續讀小學。
1938年 赴香港讀中學。
1939年 回上海就讀於大夏附中、稽山中學高中,業余時間到華光戲劇專科學校、金星電影訓練班學習,指導老師有黃佐臨、吳仞之等,並參加由於伶等人支持的學生戲劇活動,在多幕劇《岳雲》中扮演岳雲。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話劇科,受教於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名家。
1943年 就讀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後主動輟學,跟隨馬彥祥、洪深、焦菊隱去重慶中國青年劇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黃花崗》、《雞鳴早看天》、《郁雷》等戲中擔任劇務、場記和演員。這一時期,確立了向導演專業發展的藝術志向。
1947年 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專業復學,導師余上沅。
1953年 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導演)義大利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環》(導演) 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剪輯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文匯報》、《中國電影時報》新時期十年電影獎(1977一1987)故事片獎、導演獎。
法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5年 美國十大城市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鎮》(導演) 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獲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水晶球獎」,(演員徐松子獲「捷克戲劇家協會評委獎」);捷克第40屆勞動人民電影節榮譽獎;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頒發的1989年發行影片評論獎、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法國第1屆蒙彼利埃電影節「金熊貓獎」。任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前後曾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於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1988年 作品:《最後的貴族》(導演) 獲第1屆中國電影節榮譽獎。
任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第5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任第7屆中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1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
1991年 作品:《清涼寺鍾聲》(導演)《啟明星》(導演)1992年 8月8日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成立於上海,任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美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93年 作品:《老人與狗》(導演) 獲上海電影評論學會1993年「十佳影片」獎。2月任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校長;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任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任第8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第2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兒谷》(導演)獲1995年第4屆全國大學生電影節特別榮譽獎。5月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院長;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6年 任第6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鴉片戰爭》(導演) 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錄音獎、最佳道具獎、最佳男配角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上海影評人獎「永樂懷」1997年「十佳影片」榮譽稱號。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1998年 任第4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任第9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個人榮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出版《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
擔任副導演的影片: 《啞妻》(48年,大海大同電影廠)《雞毛信》(53年,上影廠)擔任導演的影片:
《女籃五號》(57年,上影廠,57年獲世界青年聯歡國際影片展覽「銀質獎」,58年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紅色娘子軍》(6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64年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萬隆獎」)
《大李、老李和小李》(62年,上影廠)
《舞台姐妹》(64年,上影廠,獲第二十四屆倫敦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第十二屆葡萄牙菲格臘.達.福日國際電影節評委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榮譽獎——國際電影導演獎。
《天雲山傳奇》(8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第四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牧馬人》(81年,上影廠,獲第六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84年,上影廠,獲第八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芙蓉鎮》(86年,上影廠,獲第六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卡羅維伐
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最後的貴族》(89年,上影廠)
《清涼寺鍾聲》(91年,上影廠)
《啟明星》(92年)
《老人與狗》(93年)
《女兒谷》(95年)
《鴉片戰爭》(97年,峨眉廠,獲第十七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三次擔任「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擔任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干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獲獎情況及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瑾》
《女籃五號》獲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
《紅色娘子軍》獲1962年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3屆亞非電影節上獲得「萬隆獎」第3名
《舞台姐妹》獲第24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
《啊!搖籃》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天雲山傳奇》獲得1980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首屆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4屆百花獎最佳影
片獎
《牧馬人》獲1982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6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獲19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第8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芙蓉鎮》獲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獎
張暖忻簡介
張暖忻(1940—1995) 於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以《沙鷗》一片獲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著又拍攝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張暖忻是紀實美學最早的實踐者。她的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的探索。《沙鷗》中以新穎的電影語言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敘述形式,《青春祭》中營造的含蓄、飽滿而又溫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紀實風格顯示出來的潛在激情,在中國藝術電影創作中是獨樹一幟的。
作品:
雲南故事
青春祭
沙鷗
南中國1994
你好,北京
閨閣情怨
鄭洞天,河南羅山人,生於重慶,在上海讀中小學,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任過文學編輯,導演助理等工作。1976年,鄭洞天調回北京電影學院任教,並從事電影創作。先後與謝飛等合作導演了《火娃》、《向導》等片。後者獲得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1981年,鄭洞天與徐谷明合作導演了影片《鄰居》,獲得次年的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被視為第四代導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確立了「紀實美學」的風格。此後,鄭洞天又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台灣往事》等影片。
鄭洞天除了擔任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還曾擔任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這使他比一般的電影學者更能深切的體會和認識到電影作為工業的基本特性以及電影作為工業對個人化電影創作的巨大制約(他自己的創作實踐就證明了這一點)。鄭洞天任電影學院教師以來,為中國電影事業培養了不少導演人才。同時,在電影評論、電影藝術創作等方面都有較高的建樹,他的評論文章,論文在電影界有一定的影響。
作品
台灣往事
鄭培民
故園秋色
人之初
秘闖金三角
鴛鴦樓
鄰居
向導
火娃
吳貽弓,男,漢族,1938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大學文化。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任上海海燕電製片廠導演助理。1977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3年4月當選為上海第六屆政協委員。1984年任上海電影局副局長,兼任全國影協副主任、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1985年3月任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理。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1989年1月後,任上海電影局局長、中共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第六屆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文藝一級導演。中共第十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導演的影片有《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等。《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城南舊事》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和1984年第十四屆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黃蜀芹(1939-),導演,原籍廣東番禺,生於上海。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曾任《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等影片的執行副導演。1983年,其獨立導演影片《青春萬歲》,於次年獲蘇聯塔什干國際電影節紀念獎,1984年的《童年的朋友》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首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1987年,黃蜀芹與人合作編劇並導演影片《人鬼情》,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法國第十一屆克雷黛國際婦女節公眾大獎。1996年,執導兒童片《我也有爸爸》,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由錢鍾書同名小說改編的著明電視連續劇《圍城》,為黃蜀芹贏得了1991年第十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二等獎和最佳導演獎;首屆國際電視節金熊獎等。1996年起兼任上海新文化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Ⅷ 鄭洞天的人物經歷
在上海讀中小學,1961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66年畢業,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任過文學編輯,導演助理等工作。
1976年鄭洞天調回北京電影學院任教,從事電影創作,評論和理論研究。先後與謝飛等合作導演了《火娃》、《向導》等片。後者獲得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1981年,鄭洞天與徐谷明合作導演了影片《鄰居》,獲得次年的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被視為第四代導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確立了「紀實美學」的風格。此後,鄭洞天又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台灣往事》等影片。
1992年任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人之初》獲1992年第一屆長春電影節銀獎,第五屆中國少年兒童電影童牛獎最佳影片獎和評委會導演獎以及第十三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另憑《台灣往事》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獎及第十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著有《電影導演的藝術世界》、《僅僅七年:1979~1986中青年導演探索回顧》等。
鄭洞天同時撰寫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在讀者中具有很大的影響。80年代執導的《鄰居》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提名;《向導》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90年代執導的《人之初》獲童牛獎最佳影片獎,評委會導演獎;《故園秋色》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2003年執導的《台灣往事》榮獲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優秀導演獎;2004年被評為首屆「北京市十佳電影藝術工作者」;2005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