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上海市電影局黨委辦公室主任

上海市電影局黨委辦公室主任

發布時間:2022-10-10 07:15:40

1.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來臨之際,電影《1921》亮相大銀幕,用光影藝術致敬建黨百年。該片以1921年的上海為背景,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後的歷史事件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1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拍攝,黃建新監制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點影片《1921》,作為開幕影片在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進行首次公開放映。

日前,在上海市電影局的指導下,電影《1921》舉行了專家研討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電影處副處長陳曉達,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智良,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吳海勇等黨史專家,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龔金平,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等著名電影理論家、評論家,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等出品方代表及《1921》聯合導演鄭大聖、製片人任寧和演員王仁君,以及各媒體記者出席了會議。黨史專家、電影學者、媒體記者就影片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意義等進行了研討,對於影片給予了「如教科書般真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完整歷程」的高度肯定。

電影《1921》以時代「橫截面」視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後的故事,全景式重現了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們,突破國際各股復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在上海共聚順利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見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影片以豐富的細節、立體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視角,探尋「一大代表」們為救亡圖存無悔付出的「心靈源動力」,被譽為「建黨題材新時代經典之作」。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韌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智良高度肯定了該片的宏大敘事,把1921年前後國內外大事通過藝術手法凝練在一部電影中。同時,作為上海城市文化史最權威的專家之一蘇教授也對於該片首次真實還原了上世紀20年代上海的城市全貌給予了極高評價,他認為從大的城市風貌到小的造型道具細節,劇組都下了狠功夫,而且也通過對當時租界文化、東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真實展現深刻揭示了上海為什麼可以成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歷史原由。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吳海勇高度肯定了《1921》「是藝術和真實的高度融合」,並且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上映具有重要意義。黨史教育需要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把建黨故事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如果說《開天闢地》是寫實主義的作品、《建黨偉業》是群星璀璨的演繹,那《1921》就是聚焦式的、年輕化的真實還原,在嚴謹的史料基礎上以全新的視角,用更貼近當代年輕人的藝術表現手法,去講述建黨的歷史,對於黨史教育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普及意義重大。吳海勇認為影片的年輕調性,是為了讓年輕觀眾更容易走進歷史故事找到共鳴,同時細膩展現了「先輩少年時」的建黨初心。吳海勇表示,「我最欣賞的是青年毛澤東在租界,看著法國獨立日慶典卻被擋在外面。這段想像太漂亮了,這就是達到了藝術和歷史的巧妙融合」,片中青年毛澤東偶遇上海法租界慶祝盛典,卻被擋在門外,遭遇了明明是中國人卻無法踏上中國土地的委屈憤懣,隨後以毛澤東夜跑的情景,穿插他成長經歷的蒙太奇剪輯,以合理化想像的生活情景,串聯一代偉人樹立改變喪權辱國社會現狀決心的成長道路和動力來源,以此凸顯先輩們堅決要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原因。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認為電影《1921》在同類題材里是水平非常高的一次創新性創作,令人驚喜,為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又開辟了一個新的高度,尤其是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先輩青年時代的奮斗歷程和革命動力,「真正把年輕人當年輕人來書寫」、「毛澤東的形象站起來了」、「何叔衡說讀書人革命,就是要真正能抬起頭來,這場戲很動人」。

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龔金平表示,原來覺得這類建黨故事很難拍,沒想到電影《1921》讓自己深深地震撼和感動,除了電影的宏觀和厚重之外,同時在還原歷史情景和人物心境上又極其細膩真實,「在歷史氛圍中表達彼時中國的處境,以及普通個體的掙扎,展現了黨不是突然建立的,而是歷經困惑與迷茫,但目的很堅定,擔得起慶祝建黨100周年的意義」,同時他肯定了諜戰、追車、動作等類型元素的觀賞性。

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解讀了《1921》作為主旋律作品的新嘗試:新穎的國際視角、加入「一大會議」的籌備人視角、補充大量歷史細節,他還為片中細膩詮釋的年輕人,最後為革命犧牲的命運而深深動容。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盛贊《1921》滿足了觀眾對建黨起點的歷史和審美期待,「既能領略建黨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又能理解先輩為什麼去追求革命事業,用人物、情感和價值觀去和當下觀眾交流」,他肯定了影片類型化思維和主旋律題材的融合,還高度肯定了演員的詮釋:「我能夠沉浸在角色中,沒有特別在意演員,說明他們的演繹是成功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周年,站在2021年這一百年交匯的歷史節點,我們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因此,觀眾和時代都需要符合當下時代和文化語境的、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影視作品。而《1921》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大事件,以先輩少年時為核心、以豐滿人物為中心、以挖掘細節為重心的細膩表達,探尋第一代共產黨人完成「用28年時間就改變舊中國」這一「中國奇跡」的初心動力,生動鮮活再現教科書上的記載,激勵當代年輕人汲取榜樣力量,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2

有上百位知名演員出演的電影《1921》,上映4天票房即將破3億,成績比較理想。用「比較」二字,是因為它好於同題材的《革命者》,卻遠遠遜於同樣如此大牌面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這說知名演員數量上的多少,並不能決定電影口碑和票房的好壞。

看過該影片的觀眾,一部分在為能一部電影看到這么多知名演員而高興,一部分在為電影里的歷史情節、人物而感動,也有一部分觀眾認為這部主旋律的電影非常「好看」,只是這部分觀眾並不佔多數,畢竟《1921》在豆瓣目前的評分只有6.7。

知名編劇汪海林顯然不是第三種觀眾,因為他寫了長長的一段影評,為影片中的歷史感動、誇部分演員不錯,卻批評影片的敘事主線雜亂、流量明星太多、故事缺乏深度不夠聚焦。

編劇汪海林近兩年並不以「編劇」為主責主業,反而在娛評、影評等方面為更多網友所熟知。比如他時不時地與肖戰、肖戰粉絲展開網上「攻防戰」,也時不時地對其他流量明星進行「正義的規勸」。但他這段對《1921》的影評,確實有見地,也得到了部分網友的支持。

汪海林以《1921》為樣本,重申「依賴流量明星給影片帶票房的思路是徹底失敗的思路,這樣一個模式是反電影的」,感嘆「電影界需要反思,什麼時候能夠回到電影本體上來,不旁騖,專注於電影?」道出了電影界目前需要改進的.現狀。

拍電影是追求藝術,還是追逐利益最大化,不同的電影人有不同的思考。《1921》無疑想要在追求藝術的同時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上百位知名演員中流量明星佔了一大半,不為票房,難道是為了錘煉他們的演技?

誠然,流量明星出演《1921》更能彰顯他們的愛國情懷,這點必須予以支持。許多年輕的觀眾因為他們的出演而願意走進電影院,通過這部電影來了解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那些令人敬仰的先輩。如果把《1921》當作一部「教育」片,它顯然起到了該有的教育意義。

比如,王俊凱受刑的那段,雖然時長很短,卻較為震撼。甚至連資深演員祖峰都誇王俊凱:雖然年紀輕,但已經是「老」演員了,很成熟,職業素養很好,表演很有經驗。

如果連祖峰都認為王俊凱演得好,那麼王俊凱的粉絲和關注王俊凱的觀眾,多數也會為王俊凱的表演點贊,為《1921》點贊。這就是《1921》的教育意義所在。

但不是所有的流量演員,都有王俊凱這樣感人的戲份,有的演員甚至只能稱之為「露個臉」,連「混個臉熟」的記憶度都不夠。還有一些演員的角色,只是個「工具人」,他們的故事並沒有展開,他們的精彩並不能在幾秒、十幾秒的鏡頭里展現。

這也是為什麼汪海林認為「流量明星減少一半,影片會好得多」的原因所在。為了讓部分流量明星「露臉」,導演和編劇勢必會給他們加戲,但電影的時長有限、電影的主線不能亂、主角的戲份不能減,「加戲」必然會破壞電影的完整性、統一性,這也是這部電影「不夠精彩」的原因所在。

電影界需要反思,《1921》也應反思。

2. 上海電視台的機構、隊伍

1958年4月,上海電視台籌建組建立時,由趙慶輝任籌建組負責人。同時從上海電台技術部、服務部抽調了技術骨幹盧樹人、張青嚴、徐英、王忻濟、陳紹楚、張慶科、黃允、朱錫珪、蘇揚等9人,前往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廣播器材廠、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等單位,學習有關電視技術方面的知識。同年8月,從上海市電影系統調配了一批編播人員:周峰(導演、參加電視台領導)、朱盾、鄒志民、肖振芬(攝影)、張羅山、喬善珍(放映)、蘇黎元(洗印)、梁十千(美工師)等8人,又從上海電台文藝部抽調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許諾、周寶馨、李尚奎、江波、沈西艾、王宗堯等6個青年,先後去北京電視台實習,為電視台開播作準備;在上海電台其他部門選調胡文金(音響)、俞鴻祥(燈光)、毛玉麟、沈曾修(技術人員)及總務保衛人員徐世新、陳松喬、李偉民、章華健等,由上海市委宣傳部調入的李寶性負責行政管理。這批籌建組成員,成為上海電視台開播的基本隊伍。
上海電視台建台初期,隸屬於上海電台,編制30人。開播時因工作需要,實際工作人員為34人。電視台副主任趙慶輝、周峰,下設3個組:編播組15人,技術組12人,行政組5人。
隨著電視製作和播出時間的增加,工作人員逐步增加,1966年全台人員增加到108人。充實了領導成員。電視台主任宋丹、副主任周峰、奚里德。下設5個組:新聞組、節目組、演播組、技術組和行政組。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幹部隊伍被打亂,原有的組織機構處於癱瘓狀態,1967年1月18日起,電視台實行軍管。1968年4月,電視台建立了「革命委員會」。1968年9月,上海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上海電視台。接著,電視台的全部工作人員分為大、小兩個班子:「大班子」集中搞所謂「鬥批改」,後來借「四個面向」的名義將一批技術業務骨幹排擠出電視台;「小班子」留在台內工作,一共38人,組織機構設政治新聞、技術、行政3個組。
1973年6月13日,上海市廣播事業局成立,上海電視台成為與上海電台並列的局屬單位。由於籌建彩電中心需要,先後從「大班子」或「四個面向」調回一批技術和業務骨幹,工作人員補充到176人。設置了政治新聞組、演播組、技術組、管理組以及一個參加彩電會戰的工作班子。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為適應工作重點的轉移、電視事業的發展,上海電視台不斷改革體制,調整組織機構。
1978年,上海電視台成立臨時領導班子,由鄒凡揚、奚里德、陳國儒、柳星三等4人組成。鄒凡揚為負責人。
1979年3月28日,經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批准,上海市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劉冰兼任台長,副台長柳星三、周峰、奚里德、陳國儒、趙慶輝,同時成立台委會,由正副台長6人組成。(同年4月16日增補王忻濟、鄭禮濱為台委會委員)。
1979年和1980年相繼成立人事科(後改為組織科)、財務科,人事、財務相對獨立。在上海市廣播事業局核定的人員編制和財務預算的前提下,電視台自行吸收、聘用各方面人才,自行財務收支核算。1980年6月1日,上海市廣播事業局所屬的電視教育辦公室劃歸上海電視台領導,後改建為社教部。
翌年,上海電視台建立部一級建制,設五部一室:新聞部、文教部、電教部、技術部、管理部、台辦公室。
為擴大電視節目宣傳,1982年1月《上海電視》雜志出版發行。翌年1月,上海電視台因陋就簡,辦起了中國電視系統第一家動畫製片廠。
1984年1月31日,上海電視台成立黨委會,上海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龔學平兼任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和總編輯,韓士敏為黨委副書記,時敏、鄭禮濱為副台長兼副總編輯,趙慶輝為顧問,何正聲為總工程師。同年3月1日,電視台下設機構作了適當調整,設7部、2室、1組。即:新聞部、文藝部、電視劇部、社教部、對外部、技術部、管理部、黨委辦公室、總編辦公室、黨委紀律檢查組。同時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劃歸上海電視台領導。1985年1月,上海電視台經營公司成立,之後幾年,相繼成立了上海電視台技術公司、製作公司、咨詢信息服務公司、貿易服務公司、服務部、電視台二台經濟信息服務公司,以及上海正大綜藝電視製作有限公司、沈傳薪——黑川音樂製作有限公司兩家中外合資、合作公司,共9傢具有法人資格的三產企業。
1985年11月22日,上海電視台調整領導班子,龔學平兼任台長、黨委書記,鄭禮濱任副台長、總編輯,時敏任副台長、副總編輯,宋明玖任副台長,卑根源任黨委副書記(後兼紀委書記),吳安甫任總工程師。1986年6月2日,上海電視台成立編委會,由鄭禮濱、時敏、卑根源、宋明玖、李海林5人組成。
1986年12月,上海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達到967人。
1987年1月10日,經中共上海市委同意,上海電視台定為相當於副局級單位。同年3月19日,市委宣傳部同意下列人員組成上海電視台領導班子:
台長:龔學平(兼);黨委副書記:金閩珠;紀委書記:卑根源;副台長:鄭禮濱、時敏、宋明玖、王根發、李海林。
1987年5月,為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屬機構有較大變動。機構設置有:第一編輯室,錄制編輯的節目使用8頻道播出,對外呼號「上海電視台一台」;第二編輯室,錄制編輯節目使用20頻道播出,對外呼號「上海電視台二台」;電視劇製作中心;廣播電視藝術團;廣告經營部;台辦公室;台黨委辦公室;台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電視台技術部、管理部分別劃歸上海市廣播電視局技術中心、服務中心直接領導,上海電視台的建制相應減少,在編人員為724人。
為改革人事制度,上海電視台在80年代前期曾兩次向社會公開招聘人才:1980年11月27日,上海電視台與上海電台聯合公開向社會招聘有志從事廣播電視的編輯、記者,報名應聘的有4000餘人;1983年8月,再次向社會公開招聘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編輯、記者、導演等業務人員。兩次共聘用記者、編輯、導演44人,播音員(節目主持人)2人。1988年3月,又公開招聘節目主持人5名。1985年3月,上海電視台又在台內首次實行幹部聘用制:對下屬部、室主任,總工程師的聘用期為兩年;部、室副主任,副總工程師,科長,副科長聘用期為1年,視其聘用期的業績和表現,或續聘,或解聘。
1989年7月,金閩珠任上海電視台黨委書記兼台長。1991年12月30日,金閩珠任上海電視台黨委書記,盛重慶任上海電視台台長兼黨委副書記,孫重亮任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張少峰任副台長。
上海電視台為適應電視事業發展的需要和特點,注重隊伍年輕化和知識化。據1993年在698個工作人員中統計,35歲以下的206人,佔30%;36歲至45歲的301人,佔43%;46歲至50歲的99人,佔14%;51歲至59歲的86人,佔12%;60歲以上的6人,佔1%。高等院校本科專科畢業的有430人(其中研究生10人),佔62%;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87人,佔12%;初、高中文化程度的180人,佔26%。
1987年以來,上海電視台根據工作人員的學歷、資歷和工作業績,評定職稱。到1993年12月止,先後被評定為新聞、文藝、技術、經濟、政治高級職稱的有9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的有16人,副高級職稱的79人。除歷年來已辦理退休、離休的40人外,現職的有55人。

3. 局裡的黨委辦公室主任算領導不算有前途嗎

肯定是領導呀,一般屬於正科級,有時副科級高配,有沒有前途靠個人能力,許多都是由辦公室主任晉升上去的

4. 78歲的原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朱永德去世了,他生前有哪些代表作品

原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朱永德於2021年2月5日去世,其生前曾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第一創作室主任、製片人辦公室主任,上海電影電視集團公司總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等職務,是國家一級攝影師。網友都去其的去世表示太突然了,紛紛哀悼,祝老人家一路走好。為何一個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會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是因為其生前給大眾帶來了不少好的作品,而他生前有哪些代表作品:

《牧馬人》

《牧馬人》由謝晉執導,朱永德利用自己豐富的拍攝經驗指導美術師到攝影棚中搭景,呈現出契合影片主題表達的效果。此影片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榮譽獎。

以上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5. 求歌詞:中國少先隊隊歌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 愛祖國,愛人民, 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 不怕困難,不怕敵人, 頑強學習,堅決斗爭, 向著勝利勇敢前進, 向著勝利勇敢前進,前進! 向著勝利勇敢前進,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沿著革命先輩的光榮路程, 愛祖國,愛人民, 少先隊員是我們驕傲的名稱。 時刻准備,建立功勛, 要把敵人,消滅干凈, 為著理想勇敢前進, 為著理想勇敢前進,前進! 為著理想勇敢前進,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
我們新中國的兒童 我們新少年的先鋒 團結起來繼承著我們的父兄 不怕艱難不怕擔子重 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 學習偉大的領袖毛澤東 毛澤東新中國的太陽 開辟了新中國的方向 黑暗勢力已從全中國掃盪 紅旗招展前途無限量 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 勇敢前進前進跟著共產黨 我們要擁護青年團 准備著參加青年團 我們全體要努力學習和鍛煉 走向光輝燦爛的明天 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 戰斗在民主陣營---最前線 我們的旗幟火一樣紅 星星和火把指明前程 和平的風啊吹動了旗幟 招呼我們走向幸福的人生 我們手牽這手 我們肩並著肩 我們向前 我們向前 我們向前 永遠跟著毛澤東 永遠跟著毛澤東
作者簡介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1.16—1978.06.12),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四川樂山人。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2] 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3]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馬思聰
馬思聰
馬思聰(1912—1987),廣東海豐人。中國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早年(12歲)赴法國學習小提琴。1931年回國,先後在廣州音樂院、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任教。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先後任中山大學教授、中華交響樂團指揮、貴陽藝術館館長等職。1945年抗戰勝利,先後擔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廣州藝術音樂系主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校長、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等。1950年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並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創作》主編等職。1966年後長期旅居美國。1987年5月,病逝於美國費城。[4]
周郁輝
周郁輝,1927年12月9日出生於山東省龍龍口市中村。17歲時考入抗日軍政大學牙山分校。「抗大」畢業後,被分配到膠東軍區十三團工作,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擔任第三野戰軍九縱隊教導團、九兵團教導團政治幹事、指導員、宣傳幹事、文工隊長等職。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志願軍九兵團教導團文工隊隊長,1953年任二十七軍政治部助理員,1955年轉業,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宣傳處任副科長,1959年調任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黨委辦公室主任,後為專業編劇。1965年調北京任文化部電影局藝術處副處長,1973年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專業編劇,1978年任中央樂團領導小組成員,1981年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宣傳司副司長,1983年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辦公廳副主任。1987年在北京病逝,終年60歲。
寄明
寄明(1917—1997)原名吳亞貞。女作曲家。生於江蘇蘇州,原籍江蘇淮安。自幼會演奏多種樂器,曾在上海國立音專主修琵琶、鋼琴,後參加抗日救亡歌詠活動。1937年畢業於上海國立音專鋼琴系。1939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曾任東北音專副校長兼教務長。建國後長期從事電影作曲,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起創作的《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於1978年被選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並於1980年獲全國少年兒童歌曲評比一等獎。[5]

6. 顏建平的人物簡介

1972.11—1977.03 上海市汽車運輸第一場103車隊職工、場團委委員
1977.03—1980.02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黨支部書記)
1980.02—1984.05 上海市運輸營業所黨委宣傳科、辦公室幹事(其間:1983.09—1984.05 上海市委黨校第10期培訓班學習)
1984.05—1984.09 上海市委整黨辦公室秘書組工作人員
1984.09—1985.11 上海市聯運公司黨委書記助理兼公司工會主席
1985.11—1990.01 上海市聯運公司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工會主席、副經理(1985.09—1987.01 上海市司法局企業法律顧問專修班學習) 1990.01—1990.12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黨支部書記、四處副處長
1990.12—1992.07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黨支部書記、四處處長(1990.11—1992.07 華東政法學院政府法制專業證書班學習並畢業)
1992.07—1993.11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人事處副處長(正處級)、機關黨委辦公室主任
1993.11—1996.04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人事處處長、機關黨委組織委員、機關黨委辦公室主任、機關工會主席(其間:1994.02—1996.02 復旦大學法律系研究生在職人員課程進修班學習;1994.09—1994.12 上海市委黨校第8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員)
1996.04—2000.11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督查室主任、機關黨委委員、機關工會主席(1994.09—1997.07 復旦大學成教院經濟法專升本班學習)
2000.11—2001.02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副局級巡視員、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督查室主任、機關黨委委員、機關工會主席
2001.02—2003.01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副局級巡視員兼區政處
處長、機關黨委委員、機關工會主席
2003.01—2006.11 閘北區副區長、區委政法委副書記
2006.11— 中共閘北區委常委,副區長,區委政法委副書記
現任中共上海市虹口區委副書記、區人大黨組書記。

7. 沈駿的工作經歷

1971.10——1984.07,上海市盧灣區房屋修建公司工程隊工人、團支部書記、黨支部副書記、書記;
1984.07——1986.04,上海市盧灣區城市建設委員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1986.04——1988.07,共青團上海市盧灣區委書記;
1988.07——1990.05,中共上海市盧灣區委組織部副部長;
1990.06——1993.01,上海市盧灣區建設局局長、黨委副書記兼區住宅辦公室主任;
1993.01——1993.10,上海市盧灣區政府辦公室主任;
1993.10——1994.10,上海市盧灣區區長助理、區政府辦公室主任;
1994.10——1997.12,上海市盧灣區副區長;
1997.12——1998.08,中共上海市徐匯區委常委、副區長;
1998.08——1999.03,中共上海市徐匯區委副書記、代區長;
1999.03——2003.04,中共上海市徐匯區委副書記、區長 ;
2003.04——2008.01,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深水港工程建設指揮部黨組書記、常務副總指揮,上海臨港新城管委會第一副主任;
2008.01——2013.01 ,上海市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
2009年09月兼任虹橋商務區管委會主任
2008年01月30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2011年6月 由於《上海市靜安區膠州路公寓大樓「11·15」特別重大火災事故》原因,給予上海市副市長沈駿行政記大過處分
2013年6月起任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8. 袁靜的資料

袁靜(1911- ),筆名舒非。劇作家,電影評論家。廣東興寧人。1930年入廣東戲研究所戲劇文學系學習。1932年後參加組織廣州前衛劇作者同盟。後任上海中國左翼紅家聯盟執行委員,延安魯藝、東北魯藝戲劇系主任,牡丹江魯藝文工團團長,沈陽魯藝文藝學院教育處處長、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文化部電影局電影本創作所所長、電副局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所所長,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黨委書記,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中國影協書記處第一書記、研究員,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文聯第四屆第同,中國影協第三屆常務理事、第四屆副主席、著有話劇劇本《民族公敵》、《死角》,電影論文集《電影求索錄》、《影壇風雲錄》等。

閱讀全文

與上海市電影局黨委辦公室主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物流微電影 瀏覽:29
秒速五厘米電影資源 瀏覽:23
電影少年的你哪裡不好 瀏覽:101
鬼六系列電影免費看 瀏覽:819
達速電影網迅雷下載 瀏覽:728
奧特曼之母大電影圖片 瀏覽:406
青龍偃月刀電影下載迅雷 瀏覽:890
拍攝微電影後期價格 瀏覽:538
最新電影電視劇在線觀看 瀏覽:841
天長地久電影是講哪個 瀏覽:109
劉德華最新電影拆彈專家2 瀏覽:347
悲劇愛情電影分析 瀏覽:657
天羅地網電影迅雷 瀏覽:301
世界上最最好看的電影排行榜 瀏覽:483
老電影路漫漫主題歌在線收聽 瀏覽:977
一放電影免費 瀏覽:498
電影香魂女資源 瀏覽:63
電影瘋狂的外星人主題曲下載 瀏覽:933
電影成績單分析 瀏覽:974
微電影高校數字藝術作品 瀏覽: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