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柏林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國莫斯科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Ⅱ 請問某德國總理刺激好萊塢影視發展的政策
第三節 新德國電影的初期
60年代初期,德國電影所出現的危機主要表現為:政府對電影停止實行經濟保險。導致了大公司的倒閉或合並(如:新電影藝術公司、聯盟電影公司和烏發—漢薩電影公司);影片質量下降,但對娛樂片所繳納的稅卻不降低;以及電視的發展和競爭等。在1961年中,「德國電影獎」評委會竟然找不到一部值得授予「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的人人選。德國電影在經濟與藝術上處於了最低點,酗年代中期,德國年產量僅為60部影片,觀眾人次也降為1億人左右。
一、「奧伯豪森宣言」
1962年,來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導演們,帶著一紙宣言來到了國際短片電影節所在地奧伯豪森,他們參加第八屆國際電影節,宣稱要「創立德國新電影」。他們對60年代的美國電影和德國商業片表示不滿。由26個大都從拍攝短片開始走上影壇的電影導演、攝影師和製片人們提出了這項宣言,其主要內容是「因循守舊的德國電影的崩潰終於使我們所擯棄的思想立場喪失了經濟基礎」;「正如在其它國家那樣,在德國短片也已成為故事片的學校和試驗場所」;「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語言」;「我們現在
要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我們准備在經濟上冒一些危險」;「舊的電影已經死亡,我們相信新的電影」。大致這樣一些內容的宣言,標志著西德電影的轉折點。此後,他們籌建「德國青年電影基金會」,計劃以500萬馬克資助10部故事片的創作。然而,這項建議未受到認真地對待。經過長時間的籌集資金,1965年「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正式成立,並在以後的3年中資助了20部影片的創作,其中最多的一部投資達30萬馬克。德國青年電影創作者拍攝出了在國際上產生影響的、
至今仍有意義的作品。這些影片從1966年起,開始進入了商業發行網。
二、德國青年電影
這是新德國電影發展的初期階段,德國青年電影的先驅者之一是讓—瑪麗。斯特勞布。他於1933年出生在法國尼斯,1958年來到德國,並在流亡德國期間拍攝了實驗影片。他的全部作品都是與妻子達尼埃爾,西耶共同攝制的。她做過丈夫影片的編劇、製片、導演、剪輯等工作。斯特勞布的影片追求的是一種布萊希特式的啟蒙戲劇風格,他堅持台詞、原著、思想真實可情,要求演員「少做動作,多念台詞」。他的作品往往嚴肅、莊重而又細膩。斯特勞布的代表作品是《沒有和解》(1965年),是根據海因利希·伯爾的小說《九點半鍾的檯球》改編而成的。影片通過三代人的生活將希特勒時代的德國與聯邦德國在戰後現實做了對比,演員口中是極具有文學化台詞,影片演員的說話方式、
場面調度和畫面構成旨在讓人們體驗現實,而不是面對現實。這種風格,體現了導演試圖按照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所要達到某種間離效果的追求,同時它還使人們想起電影史上著名的德國表現主義流派。許多的影評家都注意到這是一部「用歷史的閃回鏡頭直接回顧了納粹時代」的影片,「是一部有政治現實意義、風格新穎的先鋒派影片」。
亞力山大。克魯格也是先驅人物之一。他出生於1932年,曾做過法學家、律師、作家等,他導演了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別》(1966年)。影片表現了一個從民主德國來到聯邦德國的妨娘阿尼塔·G的艱難生活,她處處受到人的打擊,被人踐踏利用。影片劇情大幅度跳躍,採用了不少紀錄手法和漫畫式的表演。「影片之所以產生好的效果,不僅由於影片的敘事手法,還由於影片對主要人物命運的同情,對社會的批判,發人深思的諷刺和它特定的內容」。這部展現『『冷漠、落後、家長式作風,當權者的變態心理」的影片曾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銀獅獎。
還有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和作品:福爾科·施隆多夫於1966年拍攝了《青年特爾勒斯》,這部「對早期法西斯精神的探討」的影片獲得了戛納電影節「國際批評家獎」;威爾格。赫爾措格於1967年拍攝的《生活的標志》影片描述的是士兵施特羅斯特策克在一個無所事事的小島上如何因荒誕處境變瘋的故事,赫爾措格希望表現「希臘風光中陰森可怕而在理智上又無法理解的力量」,這部影片已經可以看出該導演後來的一貫的風格和追求;約翰內斯,沙夫的影片《紋身》講述了一個16歲的小夥子如何槍殺了自己的養父,「簡單的最後行動代表了青年人對傳統社會的空談和自滿的抗議」。這部影片與法國新浪潮電影頗有共同之處,「它體現了新德國電影與新浪潮電影相結合的特徵:導演們想要表達的是他們親自目睹和經歷過的事情」。以後還有:彼得·沙莫尼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狐狸禁獵期》;烏爾里西·沙莫尼拍攝的點畫派風格的影片《它》和《年復一年》;哈羅·曾夫特拍攝的《慢跑》;克里斯蒂安·里舍爾特拍攝的《倒立吧,夫人》;漢斯—於爾斯,波蘭德拍攝的《貓和鼠》;愛德加·賴茨拍攝《進餐》等等。
第四節 新德國電影的四大導演
70年代中期,新德國電影進入創作高潮,這一時期代表人物是威爾格·赫爾措格、福爾科·施隆多夫、賴納·威爾納·法斯賓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爾格·慧爾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說藝術家是一個「離群索居者」的話,新德國電影中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人物是赫爾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樣,他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孤獨的藝術家。赫爾措格說:
「就因為我是獨自一人,而且還將獨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難將我的影片歸人這里的某個流派」。
1967年,他在希臘拍攝了《生活的標志》一部短片之後,又在薩哈拉拍攝了《法塔·莫爾迦納》(1968年);拍攝了《誅儒也是從小長大》(1968年);1973年,他到了秘魯和巴西,拍攝了《阿吉爾——上帝的憤怒》,影片採用傳說中紀實手法,描寫了1590年到黃金國探險的僧侶阿吉爾的故事。表達了某種社會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現實面前的失敗。這是一部「妄想和放縱的敘事詩」。1976年,他執導的影片《人人為自己,上帝反大家》記敘了上個世紀一個遭受社會偏見的棄兒卡斯伯·豪譯爾的故事,他心理愚鈍和反常。這部半記錄、半自傳體的影片揭露了特權和教會制度為基礎的社會的虛偽和利己
主義。8毫米膠片拍攝的主人公夢境很有特色,成為赫爾措格「最有力量和風格最統一的影片」,榮獲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獎。1978年,他還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間幽靈諾斯費拉杜》。1982年,赫爾措格導演了《陸上行舟》,主人公夢想在亞馬遜河上游的森林裡建起一座歌劇院,讓偉大的卡魯素來唱歌,他開始了旅行並在士著人幫助下把行舟搬過山嶺。影片在瑰麗壯觀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樸純真的民風中激盪著藝術家更加執迷、顛狂的心理狀態。赫爾措格說到:「我的影片是由於某種強烈的迷戀產生的……」,這部影片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孤獨和瘋狂、異域疆土的自然風光成為赫爾措格影片的一貫的主題。在赫爾措格的影片中,他熱衷於刻畫那種邊緣與孤獨的人物,探討人物「瘋狂的迷戀」的心智,在這一點上他與法國「左岸派」電影有近似之處。他的影片極富浪漫色彩,有強烈的造型意識和動人的古典音樂。他的電影劇作略欠一籌,一如《陸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戲劇張力,令觀眾感到沉悶、拖杏,有時晦澀、難懂。
福爾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學,然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他曾做過馬勒、雷乃和梅爾維爾的副導演,也是從短片開始創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處女作《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影片編劇是他後來的妻子和主要合夥人特洛塔。
1967年《劇烈的爭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簽訂了6年的合同,開始轉向拍攝歷史題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窮人的暴發》起源於民間傳說,敘述了民工攔路搶劫一輛錢車的故事,表達了下層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會,「對具有新特徵的鄉土電影的發展是個貢獻」。1972年後,他從歷史轉向當代,拍攝對德國社會現狀進行精闢分析的系列影片,並從1960年「作者電影」較窄的觀念轉到較大的觀眾層面。
1975年《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描寫一個收容無政府主義者的年輕婦女最終成了輿論界的犧牲品。1976年他拍攝了根據尤斯奈爾原著改編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國》中,他「技藝更加精湛」。1978年《錫鼓》影片通過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孩子的故事對德國歷史及現實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這部史詩般的巨幅畫卷於1979年同《現代啟示錄》並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閡大獎,1980年又贏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獎。
他的80年代仍然是豐厚的;《偽造》(1981年)、《斯萬的愛情》(1983年)、《一個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長導演藝術片,是一個「在所有導演中最具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的人」,也是一個注意市場和同觀眾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電影劇作,有濃厚的文學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錫鼓》等,對處於社會重壓下的人物變態心理的描寫以及他對文學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國「左岸派」電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對電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對觀眾的顧及、與電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這些導演以及新德國電影的其他人明顯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國拍片,而這些「超級製作削弱了他的藝術才華」。
賴納·威爾斯·法斯賓德
新德國電影多產的天才法斯賓德是多面手,他曾做過記者、戲劇編劇、戲劇導演。
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從舞台轉向電影,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棲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總共導演了29部長故事片和一部5集電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電影節轟動的《愛比死更冷酷》「表現了毫無用處的可憐人」,影片中的移動攝影不同反響,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謹防神聖的妓女》把戲劇排演的喜怒哀樂搬上銀幕。
1971年,法斯賓德在《四季商人》里講述了一個無法滿足母親要求的菜商在飲酒後死亡的故事。影片僅用了l1個拍攝工作日,充滿風格化與舞台藝術痕跡,法斯賓德的創作風格達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關於同性戀的主題。1972年,法斯賓德僅用了10天拍攝完成了《佩特拉·馮·康德的辛酸淚》。1973年,他導演《惡夢吞噬靈魂》片中60歲的老婦嫁給了一個年輕的摩洛哥外籍工人,當她能夠戰勝社會的種族偏見時,卻無法克服他們面對的種族差異。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強權》又一次顯示了法斯賓德偏愛的主題,一個同性戀青年被人利用後又被拋棄,慘死街頭。1977年導演的《中國輪盤賭》、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題材的《瑪麗亞·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與施隆多夫聯合導演的《秋天的德國》、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題的影片《莉莉·馬蓮》問世。1981年4月法斯賓德在「世界報」采訪他時說:「如生命允許,我希望拍攝12部反映德國各個不同時期的影片;第一個描寫第三帝國的主題是《莉莉,馬蓮》。但不是最後一個……,我在尋找自己在祖國歷史中的位置,我為什麼是個德國人?」法斯賓德的聲明體現了新德國電影藝術家的覺醒和責任。1982年,他在導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慾望》和高度風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萊爾》後離世,年僅36歲。
法斯賓德絕大部分影片的電影語言無大新意,採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模式,是一種傳統情節劇。其中最大特點是他對藝術的真誠和對社會的直言批判,他敢於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識擺上銀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種種非常態慾望和陰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賓德的美學追求和創作傾向與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手派冊」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種「烏托邦思想」和「悲觀絕望』』也同手冊派一樣消極。他的影片有時出現『『簡單化」的傾向,他的社會分析有時也難免「主觀,浮淺」。
然而,在新德國電影藝術家中,他的真誠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
威姆,文德斯
這位曾攻讀醫氣和哲學的大學生在投考巴黎高等電影學院時失敗,他在巴黎電影資料館通過觀摩大量影片自學成才。
1971年文德斯導演的第一部長片《城市裡的夏天》,這是「一個犯罪故事的歷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懼怕往昔而逃跑。他還拍攝了非情節化、不求表意的《守門員罰球時的焦慮》;這一風格同樣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愛麗絲漫遊城市》中。1976年執導《時間的進程》,1977年美國演員德尼·霍普在他氣氛神奇的影片《美國朋友》中擔任主演。
1980年,他把美國導演尼古拉·雷依的傳記故事搬上銀幕,影片記敘了在無盡的公路旅行中電影機械師與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誼與煩惱,這是一部典型歐式風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職戛納電影節的金棕閻的另一部歐式風格的公路片《德克薩斯州的巴黎》標志著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他表現了人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的隔漠。1985年他拍攝了一部關於他的偶像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紀錄片《東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這部充滿超現實主義氣氛的作品問世。遷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慣常主題,他的電影語言修詞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對運動和場景不加剪輯的「坦率、冷靜」的風格。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衰落:
同新浪潮電影—樣,新一代的德國電影人反對電影商業化,主張「作者電影」和「藝術電影」,新德國電影在美學追求和製作方式上有很多與新浪潮相似之處,幾百名導演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攝了近幹部影片,形成持續不斷的創作高潮和聲勢浩大、歷時長久的電影運動。美國新好萊塢電影運動導演科波拉對旺盛時期德國電影作過安如下的評價:「過去的10年屬於新德國電影,西德是現在唯一有所作為的電影國家」。
然而,70年代中、後期,經濟危機已經表明德國電影有衰落,電影市場出現了蕭條,德國影片在國內的放映收入幾乎無法抵償製版成本。據統計:其收入僅佔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佔4%。新電影對資助團體的依賴,使電影藝術受制於這些團體和電視台編輯部,同時也受制於主管這些部門的政治態度。「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由於提供資金過少喪失了影響,已於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賓德還曾發表了將來只在國外拍片的聲明轟動一時,引起人們議論紛紛。一些評論家認為「雖然電影導演們對運轉不靈的團體和對缺乏評論界的支持表示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別的歐洲國家或歐洲以外的國家拍攝電影的條件就比聯邦德國優越卻是使人懷疑的」。法斯賓德於80年代初業已故世,其他三大導演已到國外拍片。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主將在國外創作上的滑坡現象,證明了評論家的擔憂。90年代的德國電影市場完全被好萊塢佔領,有著先鋒運動表現主義、德國室內劇、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民族電影也已日漸消亡。
Ⅲ 德國電影的一戰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電影統治了中歐,公司數量和製片數量激增。德國政府意識到電影在宣傳方面的重要性,先後在總參謀部和武裝部屬下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向國外推銷德國影片。1917年,更進一步,把梅斯特爾公司、聯合影業公司和丹麥的諾爾基克公司合並為「宇宙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即烏發公司。除攝制故事片外,德國在這一時期更拍攝了大量新聞片和宣傳戰爭的紀錄片。1914年E.劉別謙進入電影界,因拍攝喜劇影片而嶄露頭角,1918年拍出由P.尼格麗主演的《卡門》,從而名聲大振。
Ⅳ 世界三個最重要的電影節是什麼
1、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2、金棕櫚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迄今為止,中國電影只有陳凱歌執導的由張國榮、鞏俐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獲得了該獎。
3、金熊獎和銀熊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名稱威尼斯創辦。
Ⅳ 世界的三大電影節是什麼最早發起的是哪個它們各自對應的獎項是什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最高獎項:金獅獎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
柏林國際電影節 最高獎項:金熊獎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
戛納電影節 最高獎項:金棕櫚獎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Ⅵ 德國電影的簡介
1895年11月,斯克拉達諾夫斯基兄弟用自己發明的活動放映機在柏林首次放映了自己製作的活動畫面。之後,他們的三弟建議在節目中加進雜耍,這樣便產生了德國最早的「故事片」。
隨著電影技術和電影業在各國的勃興和發展,斯氏兄弟公司的機器和影片無力競爭,終被淘汰。1896年,O.E.梅斯特也搞起電影機械和影片製造業。他在自己的「人造光攝影室」里拍攝出一些影片,如《莎樂美》(1902)等。1911年,他拍攝了影片《一個盲女的幸福愛情》,獲得了巨大成功。翌年,他又把丹麥女星A.尼爾森和導演U.格阿德聘至德國,致使他的梅斯特爾電影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德國電影業中首屈一指。當時,梅斯特爾公司年產50部影片以上,內容主要是喜劇和情節劇。從1910年開始,一些戲劇藝術家參加到電影業中來,包括著名的M.萊因哈特和他的弟子。萊因哈特為「聯合影業公司」拍了《威尼斯之夜》(1914)和《幸福島》(1914)。1913年,丹麥導演S.賴伊拍攝的敘述一個窮大學生向魔鬼出賣自己形像的《布拉格大學生》和由該片演員P.韋格納與H.加雷恩聯合導演的另一部內容怪誕、情節離奇的《泥人哥連》(1914)是戰前最重要的作品。
Ⅶ 世界文學藝術家聯合會的聯合會組織成員
世界文學藝術家聯合會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性文藝團體。它薈萃了世界各國文化藝術界的人才精華。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文學藝術理論研究,促進文學藝術不斷發展,團結世界各國家、各民族文化藝術家,推動文學藝術交流和合作;組織文學藝術各門類評獎,對優秀的創作成果和創作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發現和培養世界各國家、各民族文藝創作、評論、編輯、翻譯的新生力量,增進世界各國家和各民族最廣大文學藝術家的聯系與交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文化的進步日新月異,文學藝術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頻繁和廣泛,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使世界文化舞台更加精彩紛呈。為了弘揚世界各民族燦爛的文化藝術,促進全球文化藝術家的交流和合作,在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家及文藝團體的積極倡議和努力推動下,世界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先後接納了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中國當代作家協會、中國民族文化研究院、中國書畫家協會、中國現代山水畫協會、中國名家書畫研究院、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中華藝術家聯合會、海峽兩岸交流協會、中華兩岸三地文化交流協會、(香港)中國書畫研究會、徐悲鴻美術學院、美國藝術家協會、美國紐約攝影學會、美國中國藝術中心、美國國際中國書畫研究會、美國國際商業協會中美文化藝術委員會、美國聯邦製片導演人協會、英國美術家協會、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法國電影電視工作者協會、法國東方藝術館、法國巴黎藝術畫廊、美國國際博覽中心、韓國美術作家協會、墨西哥國家劇院、阿爾巴尼亞作家藝術家協會、德國勞工界文學社、德國藝術科學院、斯德哥爾摩皇家歌劇院、東西方藝術家協會、亞洲美術家協會、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澳門影業協會、香港電影製作發行協會、日本作家協會、日本國藝書道院、日本寫真家協會、菲律賓馬尼拉沙龍影藝會、印度文化研究所、台灣省攝影學會等上百家團體會員。並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ISIS項目中心、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聯合國北北合作組織亞太總部、國際綠色合作組織、國際廣播電視組織、歐洲廣播聯盟、國際電訊聯盟、國際傳播協會、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美國愛和迦楠國際集團、美國史丹福國際控股集團、美國摩根國際投資集團、太合麥田音樂文化發展中心、中國企業家聯合會、美國電影電視局、美國東森美洲衛視電視台、美國太平洋集團、美國漢倫國際企業投資公司、美國 BONA國立控股集團、美國安伯士國際集團、美國所羅門投資公司、美國第一投資集團、美國大成國際投資集團、美國IHO國際有限公司、美國環球資本集團、美國永安國際投資集團、美國&澳大利亞投資集團、美國史丹福國際控股集團、美國特普勒國際集團、美國USIF(時代)集團、美國格羅那公司、美國富達國際有限公司、美國索富達國際集團、美國阿爾法國際投資集團、美國 GV摩根國際投資集團、美國瓦爾德投資公司、美國托普國際投資集團、汶萊(中國)英才投資總公司、美國基泰集團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美國國際金融投資集團、美國加洲影視發行集團、美國加洲溫德納唱片發行有限公司、法國 oceanfilms 電影投資公司、 德國kinowelt電影發行公司、泰國fivestar製作公司、香港中聯投資集團、美國安徳森文化傳媒投資公司、台灣統一證劵有限公司、美國維爾國際投資集團、美國聯邦基金會、美國花旗銀行香港代表處、美國花旗銀行、美國加洲商業銀行、加拿大大豐銀行、加拿大帝國銀行、美國大通銀行、澳大利亞華語廣播電台、財富亞洲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世界華人協會、國際美術家協會、世界扶貧基金會、美國國際日報、澳門鏡藝會、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文化周刊、文匯報、大公報、中國省市領導論壇雜志社、澳門日報、星島日報、世界日報、世界華人藝術網、中華藝術導刊雜志社、中國文化藝術國際交流中心、中華企業人才培訓學院等世界數十家文藝團體結成了友好聯盟,使自己真正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文學藝術組織,以適應當今日新月異的形勢發展。
Ⅷ 奧伯豪森宣言的簡介
名言26個簽名者被稱為所謂「奧伯豪森小組」,他們基本都是稍後新德國電影的先驅。之後他們籌建了「德國青年電影基金會」,計劃投資500萬馬克拍攝10部長片。由於資金困難,直到1965年「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才正式成立。「奧伯豪森小組」在1982年被授予德國電影獎。
Ⅸ 歐洲電影史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足以讓任何一個資深影迷和電影工作者都為之興奮的產品,它系統地闡述在過去100多年裡,電影藝術在歐洲從誕生到發展、壯大、開拓的過程,按照地域的劃分系統性地對歐洲主要各國在電影藝術上的發展做了一個梳理。第一集首先就給觀眾講述了電影藝術在1895年誕生的過程,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等珍貴片段都被收錄其中。第二集講述的則是瑞典的電影,瑞典作為北歐最為重要的電影藝術發展國家,曾經誕生了伯格曼等著名大導演,但誰又曾想到,他們也經歷過電影的低谷。1912年所有瑞典電影人聚集在一起的一次盛會真正讓瑞典電影走向了世界的前沿。第三集則來到了法斯賓德、文德斯等的故鄉德國,早期的表現主義電影正是從那裡誕生而來,成為德國電影的標志之一。新浪潮運動的發源地法國是第四集的主角,它詳細介紹了法國電影工業在戰爭後的復甦與巨大先導性,其中選用了許多耳熟能詳的電影片段。第五集則帶領我們來到了英國,這個發明出特寫鏡頭和蒙太奇技術的歐洲文化大國卻在一戰以後開始沒落,被其他歐洲國家趕超,但它並沒有氣餒,一直以其獨特的古典意韻在世界電影中獨樹一幟。在第六集里我們將詳細看到有聲電影工業對電影發展歷史的影響。
《歐洲電影史》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p2q28MiYpZATz5QC1Nq5ew
Ⅹ 世界級獎項有哪些
數學家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菲爾茨獎於1932年在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設立,被認為是國際數學界的諾貝爾獎,1936年首次頒獎。該獎每4年頒發一次,每次獲獎者不超過4人,每人可獲得一枚純金製成的獎章和獎金。獎章上刻有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的頭像,並用拉丁文鐫刻「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菲爾茨獎以加拿大數學家約翰·菲爾茨的名字命名,授予取得傑出成就的40歲以下的數學家。
世界級數學界獎項——沃爾夫數學獎
沃爾夫數學獎是沃爾夫獎的一個獎項,它和菲爾茲獎被共同譽為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78年開始頒發,通常是每年頒發一次,每個獎的獎金為10萬美元,可以由幾人分得。由於沃爾夫數學獎具有終身成就獎的性質,所有獲得該獎項的數學家都是享譽數壇.聞名遐邇的當代數學大師,他們的成就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代數學的水平和進展。
世界頂級榮譽——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後添加了經濟獎)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
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加拿大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認可的國際五大電影節;也是世界四大藝術電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俄羅斯莫斯科電影節)。
電影界頂級榮譽——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就是學院獎,由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頒發。 1928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的好萊塢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僅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
1979年由普利茲克家族的傑伊·普利茲克和他的妻子辛蒂發起,凱悅基金會(Hyatt Foundation)所贊助的針對建築師個人頒布的獎項。每年約有五百多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建築師被提名,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築師及學者組成評審團評出一個個人或組合,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獻身精神,以及其通過建築藝術為人類及人工環境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被譽為建築學屆的諾貝爾獎。
音樂界奧斯卡——格萊美音樂大獎
格萊美音樂大獎(GRAMMY AWARDS )是美國國家錄音與科學學會(The National Academy of Recording Arts格萊美獎的獎杯& Science)舉行的一個年度大型音樂評獎活動。格萊美獎被譽為「音樂界奧斯卡」。第50屆格萊美獎於北京時間2008年2月11日上午在美國洛杉磯斯台普斯中心隆重舉行。艾米·懷恩豪斯 (Amy Winehouse)共獲5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郎朗與指揮大師艾森巴赫合作的貝多芬專輯獲「最佳演奏家」提名,這是中國公民第一次在格萊美獎上進行表演。
足球頂級榮譽——世界足球先生
世界足球先生,是由國際足聯在1991年創辦的,當選者也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足球先生,歷屆當選的世界足球先生的足球運動員都是在當年有突出表現的球員,足球先生一般由各國足協、各大洲足協在每年末,根據球員在當年的全部俱樂部和國家隊比賽的綜合表現來評選。
電視界的「奧斯卡獎」——艾美獎
艾美獎(Emmy Awards)是美國乃至世界范圍影響非常大的一個關於電視節目和製作人員的獎項。在美國,艾美獎被譽為電視界的「奧斯卡獎」,是與格萊美音樂獎(Grammy)、電影奧斯卡獎(Oscar)以及百老匯的東尼獎(Tony's Awards)並稱的美國藝術四大獎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