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上海大學電影學院賈樟柯

上海大學電影學院賈樟柯

發布時間:2022-10-04 03:46:35

『壹』 賈樟柯的介紹

賈樟柯,山西汾陽人,中國導演、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在報考南開大學失敗後轉學美術。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同時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04年,擔任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05年,擔任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評審。2007年,任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10年8月5日,獲得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12015年3月13日, 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宣布,2015年5月14日的開幕式上將授予中國導演賈樟柯終身成就獎(金馬車獎)。賈樟柯是獲此殊榮的首位華人導演。

『貳』 賈樟柯電影中呈現的人際關系主要是什麼

賈樟柯電影中呈現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帶著隱衷。


相關介紹:

賈樟柯,中國導演,山西汾陽人,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

1990年在報考南開大學失敗後轉學美術。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同時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04年,擔任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05年,擔任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評審。2007年,任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10年8月5日,獲得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戛納影節金馬車獎,成首位獲獎華人導演。2016年5月8日,賈樟柯憑借《山河故人》獲得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16年11月15日,賈樟柯獲頒第38屆開羅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現擔任國際作家和作曲家協會聯合會(CISAC)副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2016年,創辦全球電影短片中國內地首映平台「柯首映」。

『叄』 賈樟柯的人物經歷是怎樣的

賈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華語影視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1997年,執導的劇情片《小武》獲得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和沃爾福岡·施多德獎、第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2000年,執導的劇情片《站台》獲得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2006年,憑借劇情片《三峽好人》獲得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該片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2007年,執導的紀錄片《無用》獲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2010年,獲得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13年,憑借電影《天註定》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2014年,獲得第38屆聖保羅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得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終身成就獎;同年,電影《山河故人》獲得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2016年,獲得第18屆孟買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第38屆開羅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2018年5月,獲得第29屆福岡亞洲文化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7位華人;10月,憑借影片《江湖兒女》獲得第54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雨果獎、第25屆明斯克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19年,憑借劇情片《江湖兒女》獲得第1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編劇獎、第10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導演獎;同年,在電影《不浪漫》中擔任男主角。

(3)上海大學電影學院賈樟柯擴展閱讀:

賈樟柯的早年經歷

賈樟柯從小體現出文學天賦,中學時已經在《山西文學》發表小說。高中時創辦詩社,即便沒考上大學,山西省作家協會也願意吸納他為成員。

考大學時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當時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

1991年,賈樟柯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1993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在校期間,為了實現童年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開始電影實踐。

『肆』 賈樟柯:如何理解世界,理解人可能比理解何為電影更重要

每拍攝一部電影,都是處理各種繁雜事務的過程。導演基本上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在做出決定的工作。

每一個決定的瞬間,幾乎都是下意識的反應,人們把這歸結為一個詞: 藝術感覺

但在創作的時候,在每一個下意識的反應背後,支撐導演反應速度和反應質量的,往往是日積月累的對電影的理解。

正如黑澤明導演所言: 我一直在尋找電影之美,但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猶如出家人的修行,電影是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理解的藝術。電影有其製作的工藝和技術,也有其創作的規律和觀念。

在音頻節目電影課中,我想回到一些關於電影的常識性的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理解。

這個節目不是一系列嚴謹的學術報告,也不涉及高深的理論,也不是電影秘史的鉤沉,就是聊聊電影、聊聊天。

這個節目,僅僅是一個導演的電影學習筆記,僅僅是一家之言。即便如此, 我希望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到一些電影常識,與我一起去理解、去尋找電影的美。

長按下方海報識別

進入賈樟柯的電影世界

電影理論 · 創作實踐

到現在,我都覺得我個人的創作一直得益於理論的滋養。

我們在90年代讀書的時候,像我在的北京電影學院93級,是所有的專業都招,有很多創作的專業: 導演、攝影、美術,教學偏重於創作實踐。

而我是學電影理論的。當時,在同學里流行一種觀點,認為學理論沒有用,對於創作來說理論太遙遠、太枯燥了。

其實那個時候我也分辨不清,因為剛接觸到電影,對我來說, 我的專業是電影理論,這就是我該學的,其次才是自己去學其他專業的一些課程。

北京電影學院的課程設置很科學,我們在大一、大二有很多年級各系都要上的公共課,包括電影攝影,我們也學了兩年。教過我們的老師有穆德遠老師、趙非老師。我們在錄音方面也有專業課,表演也有。

電影確實具有實踐性的技術門檻,理論究竟能起什麼作用? 那時候不太清楚,畢竟它不像學習專業技術那麼顯而易見、立竿見影。

比如上導演課,什麼是軸線?什麼是跳軸?今天這堂課完了確實能學到具體的東西,但在創作時候會馬上面臨這個問題。攝影也是,學習膠片原理,掌握不同鏡頭的特性,這些知識有了之後,在實踐中馬上可以使用,可以印證它。

手繪攝影軸線圖 軸線是所拍的畫面中的虛擬線條

軸線規律是設置攝像機機位所遵循的原則,看是否「跳軸」

但是理論是虛無的,在實踐中往往感覺碰不上,所以就覺得理論好像可有可無。然而隨著電影工作的深入,我後來覺得, 如果把理論比作是軟體的話,那些技術的課程就是硬體,它是保證電影物質呈現的創作基礎。

電影理論首先帶來幾個層面的東西,一個就是對電影這個媒介的理解和認識,簡單說就是何為電影?第二個就是 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人? 我覺得後一個可能更重要。

前蘇聯與美國劇作理論的不同

關於第一點,媒介認識方面的理論,我想舉一個敘事方面的例子。

我們讀書的時候,電影的劇作理論一開始偏向俄羅斯式,也就是前蘇聯的劇本創作方法。

因為那時候我們劇作課的主任教員是王迪老師,他是留蘇回來的,所以他強調 劇本的文學性 ,要可以發表,要可讀,它得是一個文學作品。

王迪(1928-)1961年起執教於北京電影學院

開創了中國電影編劇科班教育模式,1994年獲北京電影學院最高成就獎「金燭獎」

後來到了大二、大三的時候,就開始設立美國劇本方法的課程了。我記得有兩個「胖胖的」美國老師來給我們做短期劇本訓練,他們的教育方法跟思路就完全不一樣。

第一堂課的時候,美國的老師就問了學生一個問題,說 「如果想讓一個人的命運改變,你們覺得有什麼方法?」 我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那時候流行一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我就開玩笑回答說:知識。這其實有些 搞笑 的成分,同學們都在笑我。

老師跟我說:你講得太籠統了,劇本需要具體的動作支持。

比如讓你的人物離開家去外地上學,就可能改變命運;比如說讓人物搬家,他會改變;比如生病,他會改變。他們舉了很多例子,完全是另外一種劇本的創作思路。

我覺得前蘇聯和美國的兩種創作體系都是高度理論化的。當你掌握了兩種體系的不同理論時,並不一定說你要選擇哪一種,而是說兩套理論會融為一種屬於你自己的方法。

敘事的反叛者

在前蘇聯式的劇本創作理論裡面,從來沒有談過敘事的跟蹤性,它的劇本氣質偏向於抒情,基本上不強調敘事的效率。但是美國的劇本創作理論,第一點就是 跟蹤性

何為跟蹤性? 就是一個觀眾從看電影的第一分鍾被什麼牽引,讓他能夠一直看到90分鍾? 是懸念、遞進的情節,還是氛圍?這個跟蹤性是由什麼造成的?

我覺得之後我大量的劇本寫作,基礎寫作都是前蘇聯式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覺得我深受美國電影理論里那種敘事跟蹤性的影響。這種敘事的跟蹤性,需要你內在有一套辦法,無論是建立起來,還是打破它,都會 讓敘事變得具有自我生長性,最少會有遞進感。

我曾經特別不滿意我第二部電影《站台》的初稿。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很多細節方面的回憶與想像寫得很准確,但整體上總覺得缺點力道。

後來我想起美國劇作理論裡面「跟蹤性」的問題,我發現當時的劇本確實是缺乏跟蹤性的。

電影到敘事中段就有一點像俄羅斯套娃,看著很豐富,但揭開一個其實跟第一個一模一樣、再揭開一個跟第二個一模一樣、揭開第三個跟第二個一樣。同一個面貌,一模一樣,只是從大變小了。

之後,我看到很多電影在敘事上都有一個通病: 推動性不夠,一直重復,遞進性不夠,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

這個時候,理論就變得很重要。所謂理論,就是前人對於創作經驗的總結。

而這個理論,它不是信條,不是說理論要求有敘事跟蹤性,你的電影就必須有跟蹤性。你可以反它,但前提是你要懂這個東西, 你要理解創作的常規是什麼。

當你成為一個敘事的反叛者,你應該有很清晰的認知,知道你到底在反叛什麼,又為什麼要反叛?

這不是亂來的,這就是理論認識在創作方面一個小小的指導,它給創作者帶來判斷時刻的參照。

精心的「判斷」更多來源於理論支撐

我覺得無論是作為一個編劇,還是作為一個導演,特別是作為一個導演,很多時候做的是判斷性工作。

小到同樣的五個道具,你究竟挑哪一個?大到挑演員,再到敘事方式的決定、情節的取捨、人物的設置。導演無時無刻不在判斷,而 在判斷的時候,一部分靠直覺,更多的往往需要理論的支撐。

之後我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同行,我發現 能夠長時間保持比較高的創作水平和旺盛創作力的導演,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電影理論。

像已經過世的阿巴斯導演,可以說是一個電影理論家;像奧利弗·阿薩耶斯,他不僅是一個電影理論家,還是一個電影 歷史 學家。再比如馬丁·斯科塞斯,在零幾年的時候,我去他的工作室做客,那時他正在剪輯《紐約黑幫》。

馬丁給我看了一些片段,然後說他為了剪這幾場戲,這兩天一直在看愛森斯坦(Eisenstein)的電影和他的理論書籍。

我想馬丁·斯科賽斯的電影語言跟愛森斯坦蒙太奇式的電影語言,差距還是很大的。但是他能夠在做決定的時候,回到電影史,回到啟發過他的導演們,尋找他現在的位置,尋找他此刻做出決定的依據。

從更大的層面來說, 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電影就是解釋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載體。

我們必須帶著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法來進行創作,這些眼光和方法來自於更大的哲學層面,來自你的基礎人文素養。

比如說你是不是接受過女權主義的一些理論?是不是在性別問題上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你是否接受過新 歷史 主義的方法?你在重新書寫 歷史 的時候,重視什麼?

「新」電影會過時?

現代理論的學習,讓我們更加貼近於人類目前理解問題、處理問題的前沿。

所以有的電影一出手,就是一部現代電影;有的電影一出手,就是一個保守的前現代電影,是過時的。

為什麼會過時?因為你看待世界的目光是舊的、是陳腐的。

怎麼保持一種新鮮的目光, 在於我們對於人類思考這個世界最新進展的理論的掌握,它要變成我們的創作軟體。

通過這些理論學習,我們變成一個現代的人,我們的電影才會具有現代精神。 如果你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30年、40年前,相對來說你的精神可供當代人分享的部分就顯得就落伍。

所以我覺得從根本上來說, 理論是一種自我建設。 當你不停地汲取理論,成為一個具有當代精神的人時,才能夠保證你的電影是屬於當代的。

你可以拍古代、可以拍未來,你也可以拍此時此刻,但是想讓電影所貫穿當代精神,需要你本人是個當代人,否則就算你拿到一個非常有當代精神的小說原著,也可能把它改得缺乏新意。

比如說《趙氏孤兒》,我從九幾年開始看過非常多的改編小說和劇本。同一個故事基礎,但不同改變有不同的側重點。

我記得有一本小說,我非常喜歡。它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仇恨應該被繼承嗎?

我覺得這很新穎。一個古老的中國戲曲故事,在一個新的翻寫小說里,提出了一個新問題:要不要繼承這筆血債?仇恨跟個體有多大關系?這就是一個新的思考。

當然,也有的改編跟幾百年前的戲曲沒什麼區別,還是忠臣良將,那我們為什麼在今天還要重復講述它?這說明寫作者本人的認知理論系統還是陳舊的。

這也就回到了本集的主題——電影的新與舊。

我覺得理論會幫助我們 成為一個擁有現代精神的電影工作者,或者說擁有現代精神的觀眾, 來繼承前人理解世界的方法, 形成一種當下的觀點。 這就是學習理論的重要性。

『伍』 外籍孩子在中國讀哪個國際學校能靠電影學院

外籍孩子在中國讀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可以。現由著名導演賈樟柯擔任院長,合作外方為加拿大溫哥華電影學院,本學院是上海市政府重點支持建立的國內第一所,也是目前唯,所整體引進北美師資、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以好萊塢電影工業規范為教學內容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學院。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人才培養

上海大學與加拿大溫哥華電影學院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聯合宣布,正式成立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首批入學人數確認為100人,學院一年制課程重在為電影製作行業快速培養成熟應用型人才,每名學生預計一年將累計參與不少於20部電影製作。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2014年秋天開始招生,首批開設的4個專業為電影製作、3D動畫和視覺特效、視覺傳媒聲音設計、影視造型設計,溫哥華電影學院是加拿大乃至全球最大的娛樂產業輸送人才教育中心,學院一年制的課程重在為電影製作行業快速培養成熟應用型人才。

說到最重要的師資,學院師資三分之二來自業界,也不乏獲得艾美獎等國際獎項的業界翹楚,導師們會將自己對電影產業動態的敏銳捕捉即時反饋到教學中,同時引入操作課題,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戰操作相結合。

學院還表示將原汁原味引進溫哥華電影學院的教學體系,從全球招募優質師資,實行雙語教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

『陸』 賈樟柯的資料

賈樟柯,著名導演,山西汾陽人,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之一。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曾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委會主席。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鍾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被譽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6年憑借《三峽好人》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獎,2010年,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授予他終身成就金豹獎,成為有史以來獲此殊榮最年輕的電影人。2011年9月12日,與演員趙濤在微博宣布結婚。
賈樟柯,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主要導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東》、《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其中《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海上傳奇》獲第30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蘭花獎。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賈樟柯還參與了大量的國際文化活動,成為當今亞洲最為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著有《賈想》、《中國工人訪談錄》等書。
生活照(19張)賈樟柯本對繪畫有所造詣的他,一次偶然的機會觀看了電影《黃土地》之後,便激發了內心對電影的熱愛。他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但失敗了兩次,直到1993年才如願以償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為了實現孩童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實踐。 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鍾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盡管這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他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8個獎,也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後,賈樟柯又拍攝了《站台》、《任逍遙》、《世界》等幾部長片。2006年在拍攝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者的地位得以確立。 在中國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 賈樟柯
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從《小武》發端,到如潮好評的《三峽好人》,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 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如何切入現實對很多導演來說困難重重,賈樟柯卻舉重若輕,這來源於其獨特的視角和敏感的心態,總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構歷史的記憶:《小武》中冷靜的鏡頭、紀實的風格立即從紛繁復雜的變遷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覺;《世界》在更大規模上表達了中國的變遷;《三峽好人》不但展示出廣闊的社會變遷圖景,而且虛構性被置於紀實性的敘述之中。他的電影有自己的世界,並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這個世界變遷的意義。 因此,如果把賈樟柯置於更宏大的歷史坐標中考量,他掀起的最大波瀾,甚至已經不是幾部電影所能概括。隔了十年回頭去看,賈樟柯影像的文本意義恰恰是對正在經歷激烈全球化變遷的古老中國的一段驚心動魄的記錄,所有的細節已經沉澱到時間的潛流里去,留下的是一個個沉默的動容、一段段不朽的絕唱。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賈樟柯曾經說過一句話,"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
生活照(11張)在由帕米爾文化藝術研究院(中坤文化發展基金支持)和清華大學人文和社會高等研究中心、《中國學術》雜志社聯合主辦的「帕米爾文化周」上,放映和研討了賈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記》,參加文化周的另兩個單元的「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化與政治」國際論壇(清華大學汪暉教授主持)與「世界的中國」國際系列講演(北京大學劉東教授主持)的中外學者觀看了影片,多有好評。這里刊登10月28日研討會的部分發言。當天的研討由著名詩人歐陽江河主持。賈樟柯自己敘述到:「這九個人物是由兩部分人組成的,一部分是我進入到這個工廠采訪的真實人物。……我覺得這九個人組合到一起的時候,他們形成了一個群像。一方面我非常喜歡群像的感覺,一直不喜歡一組固定的人物貫穿始終拍攝,因為我覺得群像的色彩可以帶來對現實的復雜性的感覺,所以首先選擇了一個群像的概念,就是我要很多人在電影里出現。這九個人物的群像裡面,人物跟人物之間有一個互動的關系,首先他們有一個時間的連續性,從1950年代初到當代,通過他們九個人的接力,來講述一個線性的歷史;每個人物又有一個封閉的但是屬於他自身的時間。」(見賈樟柯等:闡釋中國的電影詩人。)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考大學的時候,他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就立下了當導演的願望。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還大張旗鼓地印了T恤衫。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力量,開始拍攝《小山回家》,這個片子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這部55分鍾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種敏感直接的氣質,意味著真實。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溫柔。他的思考方式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賈樟柯
《小武》得了8個獎,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賈樟柯成名。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所以,2000年《站台》的拍攝不太可能沒有壓力。《小武》是一個切片,而《站台》是一個歷程。越過《站台》,賈樟柯成了新一代電影領袖。但他還在「地下」,他的電影國內看過的人還是不多。賈樟柯是以他的決心與耐心,夢想與行動換來流動的影像。《站台》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部分,並獲最佳亞洲電影獎。這是中國七十年代出生的導演第一次入圍三大電影節的正式競賽單元並獲獎。法國《世界報》為此發表題為《大師的鐵拳》的評論文章,認為《站台》表現出了驚人的電影品質,亦將成為電影史上的重要一筆。《站台》再獲殊榮,獲得第22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公共場所》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一個30分種的短片,沒有劇本與對話,只有表面的展增。賈樟柯一向是強調表面的,他拒斥人為的深度。 之後賈樟柯又拍攝了《任逍遙》、《世界》兩部劇情片。2006年,在拍攝以三峽民工為關注點的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結果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2008年的《二十四城記》是第61屆戛納電影節參賽影片。 2010年1月加拿大時間22日晚在多倫多電影節組織評選的「新世紀十年最佳電影」中,賈樟柯導演的《站台》、《三峽好人》、《世界》等三部電影榜上有名。賈樟柯再獲殊榮,他與泰國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並列成為「新世紀十年最佳導演獎」 。 瑞士當地時間2010年8月5日,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將本屆終身成就獎授予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他也是該電影節獲得此獎項最年輕的電影人。 第30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2010年10月19日上午舉行了頒獎典禮,賈樟柯執導的最新力作《海上傳奇》榮膺本屆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蘭花獎。此外,賈樟柯還當選為本屆電影節「焦點影人」,電影節專門設立「向賈樟柯致敬」單元,即向他近十年來傑出的藝術成就致敬。

『柒』 賈樟柯畢業於那所院校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

考大學的時候,他數學太差,
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

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
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就立下了當導演的願望。

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姓名:賈樟柯 性別:男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70年
籍貫:山西 學歷:研究生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理論專業】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

關於他的童年,有一則流傳甚廣的秩事。一天上午,縣城颳起了大風,上小學的賈樟柯聽到一種聲音從遠方傳來,他問父親那是什麼,父親說:"火車汽笛聲。"到他有了第一輛自行車時,頭一件事就是去看火車。騎上三四十里地,到另一座縣城。"我騎了很遠很遠的路,很累很累了,然後看到了一條鐵路。就在那兒等、等,一列拉煤的火車'轟隆隆'地開過,噢,這就是火車!"

多年之後,他拍了一部電影,叫做《站台》,火車與汽笛,記憶化作了影像與聲音。但當時,這個數學很差的孩子,理想是當個大混混兒,有權有勢。他打架,看錄像,縣城裡的青春,在一個狹隘荒蕪的空間里左沖右撞,無處可去。他的兄弟們,一拔一拔地輟學上了"社會"。

"跟個朋友去看電影,買完票他說上廁所,我就先進去了。我左等右等不見他,出來後發現他被抓走了,他搶了別人的手錶。""還有個混混兒朋友,有天騎車去酒廠玩,我們那兒出汾酒,第二天聽說他死了,他在酒廠喝了太多的酒,酒精中毒。"

只有一個賈樟柯,成了導演。回頭去追憶與表達。他有什麼不同呢。他遇到了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讓他坐在後排隨便看書,他遇到了一個好的中學校長,每天下午不上課,可以發呆、寫詩。賈樟柯過了幾年"文學青年"的生活。還在一個暑假跟著"東北虎搖滾樂團"走穴,走過山西中小城市。他跳霹靂舞。——因為這段生活,後來才有《站台》。

接著就到考大學的時候了。他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

"看完之後我就要拍電影,我不管了,反正我想當導演。"

91到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同學對他的印象是:"喜歡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志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走來走去,碰到了就來一個溫厚的笑容。"這個時候,他的年齡都比同學們大上好幾歲了。他的心裡有緊迫感。他的表達慾望也強烈得多。

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還大張旗鼓地印了T恤衫。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力量,開始拍攝《小山回家》。這個片子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得獎並不意味著好片子。這部55分鍾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這其中,有一種敏感直接的氣質,意味著真實。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一筆30萬的錢。讓他可以回家,開始他的《小武》。

"那次回家,走在路上,突然一輛卡車開過來,我一個從小很要好的朋友,在卡車上坐著。我在路邊站著,他看見我,我看見他,他沖我笑著。我當時不知道怎麼回事,因為我剛到家,稀里糊塗的,那車就開過去了。等他走遠之後,問旁邊人,才知道他是因為搶劫被拉去槍斃的,唉呀!我的感覺就像得了一場大病一樣。"

一切都在廢毀之中,而重建不知何日何時。一個叫小武的小偷,以一種手藝人的尊嚴走在一個中國的縣城街道上,他身為朋友、情人、兒子。但所有的關系都分崩離析,讓他無從站立。他被銬在光天化日之下,圍了一群人,疑惑地看著,指點著。鏡頭暴露了,它以自己的暴露為代價,撕開慣性的麻木。這是一個好作品,沉痛,溫柔。他的思考方式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小武》得了8個獎。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賈樟柯成名。

他成了"中國電影的希望",所以,《站台》的拍攝不太可能沒有壓力。但這是一塊在他心頭壓得太久的石頭。他必須搬開它。

《小武》是一個切片,而《站台》是一個歷程。從80年到90年。再隔了十年回頭去看,賈樟柯有了一段讓自己平靜的距離——他用的,幾乎全是中景與全景,沒有特寫。在這個距離外觀照,人物的面目不再有細節的記憶,而悲歡不再如當日般在身心的表面煎熬,它們沉澱到時間的潛流里去,留下的,是一個會意的笑,一個沉默的動容。

這個影片的情緒,化成了一個標志式的影像。三個年輕人坐在一輛自行車上,前面的人展開手臂,後面的崔明亮,向著觀眾坐在後座上,他斜側著頭,有一種茫然而又隱忍的表情。他們在汾陽灰暗的街道上如此飛翔。

越過《站台》,賈樟柯成了新一代電影領袖。但他還在"地下",他的電影國內看過的人還是不多,至少,象片子里的三明那樣的人,沒有看到他的影片。

"我常常會突然在一種強烈的絕望之中,對自覺失去信心,對電影失去興趣。那些無法告訴別人的怯懦,那些一次又一次到來的消極時刻,讓我自覺意志薄弱。"

電影導演是一個將情緒與思想形形式化的職業。賈樟柯是以他的決心與耐心,夢想與行動換來流動的影像。絕望與薄弱或者是不可少的,一個滿足的人,不太可能是藝術家。嚴苛地對待內心,並以實際方式去解決,是一個電影工作者的素質。他必須得在長期的瑣屑的工作中保持熱情。堅持一種完美主義的態度。

《公共場所》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一個30分種的短片,沒有劇本與對話,只有表面的展增。賈樟柯一向是強調表面的,他拒斥人為的深度。

而最近看到的他的片子,是一個5分鍾短片:《狗的狀況》。他自己攝影,狗市,一隻只狗被扔進麻袋,一隻小狗掙扎出來,從一個破洞中露出頭,它出不去,眼睛四下張望。它的眼神溫和而困惑。

他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捌』 賈樟柯三部曲哪三部

賈樟柯三部曲如下:

1、《小武》

中國導演賈樟柯出品的一部獨立製片的電影,為北京電影學院學生作業作品。

2、《站台》

中國電影導演賈樟柯的第二部長篇故事片電影,2000年出品,被譽為「平民化的史詩作品」。

這部影片以賈樟柯的故鄉山西汾陽為背景,講述了幾個歌舞演員從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生活。

3、《任逍遙》

中國電影導演賈樟柯自編自導的第三部故事長片電影,由法、日、韓三國聯合出品,香港胡同製作公司執行製作,於山西大同即興拍攝,描寫工人子弟的生活。

作者簡介:

賈樟柯,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主要導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東》、《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其中《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著有《賈想》、《中國工人訪談錄》等書。

『玖』 賈樟柯三部曲哪三部

1.《小武》

《小武》是賈樟柯編劇並執導的獨立製片劇情電影,該片講述了生活在中部某小縣城的梁小武在接連失去友情、愛情和親情後最終失去自由,成為囚徒的過程。

2.《站台》

《站台》是由賈樟柯編導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汾陽縣文工團的一群年輕人在社會變革浪潮中由「尋找」到「回歸」的成長故事。2000年,該片獲得第57節威尼斯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3.《任逍遙》

《任逍遙》是由賈樟柯執導並編劇,該片是賈樟柯《故鄉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講述了兩個少年為擺脫無盡的無聊也為了給自己定位而出去搶劫銀行的故事。

人物簡介

賈樟柯(Jia Zhangke),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華語影視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拾』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領導名單

當前(2021年6月)領導:會長:李少紅,副會長:馮小剛、尹力、賈樟柯、張揚、王紅衛。

1、李少紅

李少紅,1955年7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華語影視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主要作品有橘子紅了、紅粉、大明宮詞、紅樓夢、戀愛中的寶貝、四十不惑、血色清晨、銀蛇謀殺案等。

主要作品有愛情麻辣燙、落葉歸根、皮繩上的魂、飛越老人院、向日葵、岡仁波齊、洗澡、無人駕駛等。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官網-協會成員

閱讀全文

與上海大學電影學院賈樟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電影不合史實 瀏覽:874
延吉電影院時間表 瀏覽:914
微信電影網址 瀏覽:231
佐佐木明希電影全集 瀏覽:551
拍婚紗照MV和微電影哪個好 瀏覽:134
手機放電影音量小 瀏覽:437
看一部電影需要多長的時間 瀏覽:819
電影票預售後如何取票 瀏覽:217
日本有哪些惡心的電影 瀏覽:456
偶爾看電影發朋友圈怎麼寫 瀏覽:925
我的世界怪物電影怎麼做 瀏覽:403
韓國電影微熱講的 瀏覽:747
國外如何保護本國電影產業 瀏覽:425
兄弟老婆什麼電影 瀏覽:927
朋友電影西瓜影音 瀏覽:232
哪些電影結尾在奧地利取景的 瀏覽:19
侏羅紀世界1080電影天堂 瀏覽:981
微電影視頻後期的加工與製作 瀏覽:502
三個小時的外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121
電影有許多時間可以選英文怎麼說 瀏覽: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