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斷舍離,是最頂級的自律
文|未央(富書專欄作者)
龍應台在《目送》寫到:「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深信不疑, 人生亦是如此,不是所有闖進你生命長河的人都會天長地久。
兩個小沙彌分別住在兩座山上。
他們常常會在下山挑水的路上相遇,久而久之,變成為了好朋友,約定每天一起挑水的時間,風雨不改。
有一天,一個小沙彌沒有下山挑水,另一個小沙彌想,他大概是午睡睡過頭吧。
然而第二天第三天,連續幾天,小沙彌都沒有等待他的小夥伴,他著急了,心想小夥伴一定是生病了,我要去看看他。
於是,他爬上小夥伴的那座山,卻看見小夥伴和一群小沙彌正玩得開心。
小他上前問道:「這幾天挑水沒有等到你,我以為你生病了,來看看你。」
誰知小夥伴帶他到後院,指著一口井說:「前段時間我一直在挖這口井,最近終於挖到水了,以後再不用下山挑水了。」
小沙彌竟無言以對,失落地下了山,他怎麼也想不通,誓言旦旦約好一起下山挑水,對方怎麼就突然挖了一口井呢。
他找到師傅,道出苦惱。師傅淡然笑道:「人世間的緣分自有天意,緣至則聚,緣盡則散。沒有誰一定離不開誰。」
小沙彌說:「可是還是放不下。」
師傅便讓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往杯子倒熱水,一直將水倒滿溢出。
小沙彌被燙到鬆了手,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
師傅說道:「 人生就像河流,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會飄走,沒有什麼是無法接受,無法割捨的。痛了自然就會松開手了 。」
世間的感情皆是如此。
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說過的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終點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會自始至終陪著你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要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有人在中途上車,有人在中途下車,有人陪我們到終點,有人只能陪我們看一段風景。
時光無法幫我們留住所有人,總有人要走。
當你的觀念我無法認同,我的主張你不再支持;當你成為飛鳥,只嚮往天空,當我成為游魚,只嚮往海水,「我們」就成為了「你」和「我」。
不再是一體,不再適合同行。
所以,張愛玲和炎櫻不相往來了,魯迅和閏土隔閡了,塞尚和左拉決裂了......往日情誼,如雲煙過際,終究了無痕跡。
友情也有榮衰,如同瓜熟蒂落,是自然而然的事,當它來臨不必嗟嘆良久,因為「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你只需承認,它結束了,然後像開始一樣友好祝福,告別分手。
我們需要的一種可有可無的淡定,可來可去的從容。
電影《一代宗師》中,一直喜歡葉問的宮二最終道別葉問:「我喜歡過你,但也只能到這里了。」對生命中註定無緣的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1915年,16歲的張幼儀嫁給徐志摩。
這場婚姻從開始就註定是場悲劇。
徐志摩想要的是自由戀愛,厭惡舊式的包辦婚姻;他想要風采奕奕、浪漫多情的風情女郎,張幼儀只是他稱為「鄉下土包」的舊式婦女。
對別人能春天般溫暖,對自己的妻子卻如嚴冬般殘酷無情。
遠赴英國照顧徐志摩,卻換來他提出離婚的要求;在得知妻子懷孕後,一句話判了孩子的死刑:「趕快把他打掉!」
二兒子在德國出生後,徐志摩出現了,手裡拿著離婚協議書,逼仄地讓她快快簽名,好去追准備回國的林徽因。
往事一幕幕湧上心頭,她毅然選擇在上面簽字。
高貴的簽字,高貴的離婚,高貴的結束。
我不再追光,要成為一束耀眼的光。
鳳凰涅槃重生的張幼儀,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積攢許久的光,終於讓自己閃閃發亮,不再是為了徐志摩能看見她,而是為了照耀自己前行的路。
她創辦了雲裳時裝公司,引領上海甚至整個中國的 時尚 潮流。
她執掌了上海女子商業銀行,被譽為金融界傳奇女強人,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
「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我可以在你身後,像影子追著光夢游;我也可以華麗轉身,成為一束別人追著的光。
張幼儀做到了,她帶著女性獨有的堅韌和努力,活出女王的風范。
尼采說過:「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2018年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僅僅是因為錯過下車地點的小事情,乘客卻大發雷霆,對公交車司機人身攻擊。
而司機也罔顧車上十幾人的性命,邊開車邊和乘客大打出手。
最終的結果,是全車15人墜江死亡,同時也付出自己生命的沉重代價。
如果司機能預知自己和車上所有的乘客墜江而死,他還會和乘客打架嗎?他還會用生命去驗證「沖動是魔鬼」這句話嗎?
不糾纏,看似是放過了別人,實則是放過了自己;不糾纏,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劉嘉玲在最紅的時候,被人綁架,拍下裸照,更被無良媒體刊登出來。
一個如日中天的女人,除了要隱忍被人屈辱的暴力,更要忍受被人嘲笑的壓力。
她的一生差點就毀在這里,但是20年後,她說:「那些人,我統統已經原諒了。」
她的原諒,不是原諒對方的暴力行為,而是放過自己。
我沒有把這件事放心上,不是原諒你,而是不想用你的錯來懲罰我自己。
這是最明智的做法。
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10%是由發生在你身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人生有太多重要的事情值得我們去追求,不好的事情既然都發生了,就忽略它的存在,把心思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
佛說:「浮世塵緣,一生一滅,拈花一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瞬便是永恆。」
我們都在浮世中尋找、經歷、感悟,歡喜或悲哀著塵世的因緣。
執念會蒙蔽我們的雙眼,看不見自己的需要。
對於生命而言,擁有讓心歸零的勇氣,是我們一生追尋的目標。
一個人能夠放下東西越多,他就越富有。
一顆空杯可以盛好茶,一顆空心可以盛萬物。
餘生,斷舍蠅營狗苟的紛擾,放下執念。
餘生,想要的奮力去追逐,不想要的竭力去斷舍離。
作者簡介:未央,第四期寫作營1班學員,熱衷用文字書寫生活,喜歡用攝影記錄瞬間,醉心用 美食 自愈靈魂HR,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❷ 有沒有關於整理術和斷舍離有關的電影求推薦
沒有,謝謝你的推薦
❸ 請問,有個日本電影,是關於斷舍離的,請問電影名字是什麼
應該是《我的家裡空無一物》
❹ 斷舍離的十個心法
近年來,有一個話題很火,那就是斷舍離。
「斷舍離」讓我們學會了對物品進行舍棄和精簡,剔除那些無意義的東西,不讓過度的物質侵佔生活,才能讓生活回歸簡單與自由。
在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中,女主麻衣將「斷舍離」發揮到極致。物品無論珍貴與否,有沒有特殊的意義,一旦無用只有被淘汰的命運,常被身邊人指責「偏執」。
那麼,究竟該如何正確「斷舍離」?在格雷琴·魯賓新書《秩序給我自由》中,有10個技巧可以嘗試下。
01 不要過於追求極簡主義
建立秩序不在於擁有的物品的數量,而在於我們是否真的想要自己所擁有的物品。
對於一些人來說,一切從簡會讓他們感到更自由、更快樂。但一切從簡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宣稱「擁有極簡會讓我們更快樂」,就好比說「每部電影的時長都應該是 120 分鍾」一樣,每部電影都有其適合的時長,正如每個人擁有的物品的數量和類型也不相同。
有人會對擺放一隻花瓶的空架子很滿意,有人則喜歡書架上擺滿書、照片和紀念品。我們必須決定什麼樣的秩序對自己來說是更適合的。
與其在擁有的數量上無比糾結,不如考慮一下扔掉那些多餘的東西。
02 要有條理,但過猶不及
把每樣東西都放在固定的地方,既方便也高效,但是請不要做過頭了。
如果你花了很多時間按字母順序排列湯類罐頭或者把家裡的圖書分成 15 類,那麼你就應該簡化你的整理方法了。
而且,有些物品就是無法保持井然有序,也不值得花太多時間整理。比如,你花了好幾個小時把彩色蠟筆和樂高木分門別類,第二天卻發現它們又混在一起了。
03 前男友法則
盤點一下衣櫥里的衣物。每拿出一件衣服時,問一問:
它現在合身嗎?
你經常穿它嗎?
你喜歡它嗎?
這件衣服的版型還適合你嗎?
這件衣服穿著是不是有些不舒服呢?
如果你不能決定是否保留一件衣服,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穿著這件衣服在街上碰到前男友,我會開心嗎?」 通常,這個問題會幫你更好地做出決定。
04 小心「某一天,某個人」的理由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保留某件物品,是因為我們認秩序給我自由為「某一天,某個人會需要它」。
問問自己:某一天,某個人需要這件物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05 請收藏小紀念品
人會出於情感上的需求收藏東西。每每看到紀念品,回憶起從前的快樂時光,我們總會感到非常幸福。但是,認真思考紀念品的去留也是很重要的。
06 明智購物
對於某些人,購物習慣會導致雜亂問題。如果是這樣,試著養成以下購物習慣:
除非你有明確的購物目標,否則不要逛商店。
購物要迅速。在商店待的時間越長,買的東西就越多。
不要推購物車或者提購物籃。如果你只用手拿著要買的東西,那你肯定不會買太多。
那些提供試吃、試用的東西會引發購買的沖動,所以拒絕免費樣品吧。
靠近收銀台時要小心,因為那裡到處都是可以讓你產生購買欲的東西。
清除網上賬戶信息,這樣每次購物時你都需要重新輸入你的所有信息。
07 當心「易買難用」的陷阱
有些東西買起來容易,買完後也令人滿意,但使用起來卻很難。
08 定期整理文件
不要讓文件堆積在角落裡。成堆的文件會顯得很亂,而且重要文件也容易丟失。
如有可能,沒有用的文件就立刻扔掉。
09 用照片來判斷雜亂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工作中,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著手清理,試著拍張照片,通過觀察照片來決定從哪裡開始。
❺ 怎樣用斷舍離的方式做時間管理
斷舍離這個概念最初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推出來的。其中斷是指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指處理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則是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舒適的空間。
總結一下:
斷:意味著你處理掉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每天集中精力做好最重要的3-5件事;
舍:舍棄那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學會甩掉背上的猴子;
離:讓最好的狀態代替最大的作用,在處理完當天的任務後有足夠的時間享受生活。
用斷舍離的方式做時間管理,就是從丟棄不適合自己的東西開始,到逐漸認識到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最後學會聚焦你生活中真正重要東西的過程。
-------------------------------------------------------------------------------
做生活有心人,一起更好成長,歡迎關注木木的公眾號LiFe記(MULIFE09)。
❻ 如何放下一個不可能在一起的人
俗話常說,拿起容易放下難。特別是一段感情里,一旦你深陷其中,用心去愛過,就很難真正放下。
可是,如果那段感情不值得你付出,那你為什麼要自尋煩惱呢?
如果你愛得很深,那麼你的生活里都會是對方的影子。
你走過河邊長廊的時候,會回想他在你身邊挽手散步的場景;
你到街邊小店吃串串的時候,會回味他坐在對面喂你吃飯的溫暖;
你回家的時候,你會回憶他站在窗檯下等你的模樣。
但是,一直活在過去的人,永遠無法擁抱未來。
如果你始終擁抱著過去不願意放手,那麼當新的機會到來時,你要如何去擁抱新的開始呢?
所以,已經結束的感情,就徹底的放下吧。過程或許很難,但在這偌大的人世間,只要你下定決心去忘記一個人,就一定做得到。
04.
和他保持距離
距離可以拉淡一切關系,很多異地戀,異國戀的情侶,誰能長長久久的撐下去?
很多時候,距離遠了,就不會有那麼多放不下的東西了。
《三十而已》里,顧佳知道許幻山婚外情的時候,理智的安排好家裡的一切,自己買了機票,離開了上海。
她想離開那個讓她傷心的地方,離開許幻山帶給她傷害的,去一個安全的地方療傷。
她去了新的地方,換了一個地方,也換了一種心情。
其實,人生沒有什麼坎兒是邁不過去的,顧佳靜靜的坐著,流過了淚,嘗過了被背叛的滋味,她現在要開始重新生活。
如果有一個地方讓你感到傷心,那你就沒必要再留戀,如果一個人給你帶來傷害,那你就應該和他保持距離。
藕斷絲連是感情里的大忌,既然感情結束了,那就當互不相識,保持距離最好。
❼ 怎樣做到斷舍離!放空自己
他都有對象那你們就沒未來了,
問問自己,
浪費自己以後的時間在沒把你放心上的人
身上是否值得,
想想就會有答案了。
之後可以選擇多與朋友交流或者去旅個游
換個心情。
❽ 如何對一個人做到斷舍離
刪掉微信、電話還有照片,斷絕一切與她的聯系。想像她已找到另一半默默祝福吧,內心的遺憾會減少,雖然偶爾午夜夢回會有不甘,閉上眼靜靜哭一場就好。
1.強大自己,只有強大了自己,就算你胡想了,也不會有什麼壞的結果,所以,強大個人的精神,以及能力,也會減少胡思亂想了。
2.尋找他人,如果你一個人的時候,獨處有胡思亂想的話,不妨多接觸一些人,和他們接觸後,就會有話而聊,也阻塞了你的胡思。
3.聽聽音樂,如果你能用音樂占據你的身心的話,那麼,你也不會再有更大的空間去胡思亂想了。
4.看看電影,如果你看電影的話,也會被其中的情節吸收,尤其是一些恐怖片,所以, 看恐怖片的話,會讓你忘記胡思。
5.出去散步,如果你出去散步,看到外面的風景,人和車流,那麼,你也不會再胡思亂想了,而是會被外界的活力所吸收。
6.深深入眠,當然了,如果你睡著了,自然也不會胡思亂想了。不妨好好來一場深眠吧。
7.談場戀愛,當然了,如果身邊有一個愛你的人,則不會有這樣的現象的出現的。你整天都想著幸福了,哪還來想其他的。
❾ 一半一半,剛剛好
《警世格言》里說:「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世間並無十全十美的事物,豐於此者,必缺於彼。
做人,亦是如此。
友誼:一半是牽掛,一半是陪伴
一個人的生命,我認為,一半是活在朋友中的。
最開心的時候,是跟朋友在一起聊天,也許是分享生活里的喜悅,又或者是交流生活當中遇見的煩心事。
好朋友甚至可以不用經常見面,也不會覺得生疏,離得再遠,也有說不完的話,甚至不用多說,彼此都懂。
每年回家過年的時候,都會跟好久沒見的朋友見面聊聊天。
老實說我們平時甚至都不經常聯系,QQ很久沒用過了,微信彈窗上一條消息還是節日祝福。
好像在不同的階段,友情會在生活中的比重也會減少。但是當我情緒陷入低谷的時候,只用發一個朋友圈,就會有人在彈窗里問我:嘿,還好嗎?
這些傢伙啊,平時無聲無息,但是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就突然都會冒出來關心你。
年紀越大,朋友好像就越少。但留下來的那幾個就是真的關系很好。
逐漸的,我都成長為大人,但是大家坐在一起的時候,好像都是孩子。開玩笑的去搶奪盤子里最後一塊肉,猜你手裡剩下的撲克是哪一張。
正是因為我們用了整個青春的時間去互相陪伴,互相包容,所以可以無所顧忌地說話,肆意釋放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其實我們有時候需要的真的很簡單,就是陪伴。所有的煩心事好像只要說出來就覺得不過如此。
世間的關系好像沒有比朋友更穩定的了。
就像范瑋琪的歌里唱的那樣: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相信,朋友比情人更死心塌地。」
他們大吃大喝大哭大笑,拉拉扯扯打打鬧鬧,
奮力把你從不敢求助的孤獨里拽出來,推推搡搡若無其事地,擁著你向前走去。
他們讓你在日常的冷寂里感受到年節的暖,你不敢說謝謝,但你知道人生花團錦簇,某一刻終於和自己有關。
愛情:一半是信任,一半是坦誠
有時候愛情並非經受不住挫折,而是經受不住一次次的刻意為難。
一味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並不能真正地避免矛盾的發生,它總會在堆積到某一個點的時候爆發出來,遲早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大方地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因為只有說出來,問題才有從根本上解決的可能。
「他一整天不回我消息又不接我電話,你幫我分析分析,他有沒有可能正在和別的女人在一起啊?」
「今天我們又吵架了。可我想不通的是,為什麼以前每次他都會哄我,這次就不哄了呢,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自從朋友阿芒談了戀愛,我就時常收到她發來諸如此類的消息。
身為局中人的阿芒可能並沒有發現,她發來的那些消息里,字里行間透著滿滿的猜疑和不安全感。
我可以感受得到阿芒在這段感情里的那些掙扎。所以後來聽到她分手的消息時,我並沒有多意外,反而覺得這對她來說應該是一種解脫。
其實我可以理解,當你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便會忍不住想要了解他的全部。
只是有時候,憑借著強烈的主觀情緒引發的猜測,不僅會讓你自己活得辛苦,還會傷害到那個你愛的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即使你的心裡已經有了很多疑問和不滿,但如果不是到了必要時刻,你絕不會主動提出來。有時候你寧願打電話跟朋友說這些問題,卻不願和近在眼前的另一半好好地談一次心。
你變得小心翼翼,你變得敏感多疑,你企圖臆想出你不在時他所有的動態和心理活動,為此你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豐富的內心戲。
可是這樣真的不累嗎?當在乎超出了正常的范圍,就容易變成可怕的佔有欲,最後傷人傷己。
就像麥克尤恩在《贖罪》里寫的那句話:
「人,歸根結底是一個物質存在,很容易受損傷,卻不容易修復。」
不是所有的傷口都可以完美地復原,即使後來不再流血,也仍然會有一個疤痕留在那裡,提醒你,傷害曾真實地發生過。
而愛情也是這樣。
電影《原諒他77次》里有一句台詞說: 「我覺得如果一段關系失去了信任,就已經可以判死刑了。」
兩個人在一起,如果有一個人總是愛胡亂猜測懷疑對方,究其原因,要麼是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要麼就是不夠信任對方。
當感情出了問題的時候,你通常會想是不是對方變心了,卻很少及時地反省自己,為什麼沒有給對方足夠的信任。
比起當感情里的「福爾摩斯」,不如愛得輕松一些。
一段好的感情不應該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兩個人共同承擔。
願你在以後的日子裡,能給對方多一點信任,願你能和對方開誠布公,也願你們能愛得熱烈又坦盪。
回憶:一半是珍藏,一半是遺忘
家裡大掃除時,跟隨一堆凌亂雜物出現的,是翻湧的回憶。
有兒時最喜歡的玩物,有陪伴七八年的舊手機,有以前珍藏的雜志……一段舊時光塵封在舊物里,翻出來展開時,是激活的記憶,是一台時光機。
以前看過一部關於斷舍離的電影:《時光機》
這部電影講述了從瑞典歸國的女主小琴,為改變生活方式,用「斷舍離」的6步方法,將與母親、哥哥同住的堆滿舊物的家,改裝成極簡主義風格的故事。
第一步:定下目標,尋找靈感
第二步:別緬懷過去
第三步:別感情用事
第四步:不要動搖,不要有心
第五步:別再增加東西
第六步:決定了就別回頭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琴和上了年紀的媽媽,以及開服裝網店的哥哥住在一起,兩個人都很念舊。這個任務要怎麼完成?
女主的家和我們大部分人的家差不多。幾十年的家當堆在小小的空間,負重前行,物品堆砌成了一面半高的「牆」。
小琴的目標是讓房間干凈整潔無異物。這意味著:要丟掉全部舊物。
小琴是個冷酷理性的人,她一步一步展開行動,毫不猶豫地把無用的舊物丟進龐大的黑色垃圾袋。
直到翻到一份舊時成績單,小琴猶豫了。她在意的並不是成績和評語,而是最後一行家長的簽名:艾瑞克劉。那是爸爸的名字。
這個男人,在她童年時狠心離開了自己和母親。
小琴一閉眼,把成績單塞進了垃圾袋。讓那些糟糕的回憶,隨著成績單一起被丟掉吧。「垃圾袋就像黑洞,扔進去就消失了。」
媽媽是個守舊的人,一切舊的東西,都是媽媽生命的一部分。家裡堆滿的物件,是媽媽不想忘卻的舊日憂傷。
父親不辭而別後,這些舊物像枷鎖一樣捆綁著媽媽,日復一日。
一架父親彈過的、早已失去音準的巨大鋼琴,占著不小的空間。這架鋼琴見證過小琴一家的快樂,父親曾經用它為小琴彈奏過生日歌。可這種快樂早已在小琴的家裡不復存在。
鋼琴彷彿成了母親回憶父親的唯一方式,也是母親過往婚姻的證明。扔了,她就一無所有了。
哥哥也是抱著朋友送他的紀念品不鬆手:「東西有沒有用,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的心意,這心意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兩種觀念在家裡激烈碰撞。
最終,哥哥在她的勸說下,改變了想法:「我只是習慣了現在這樣,忘記了可以改變。」
小琴丟掉了好友過去送她的生日禮物時被朋友發現了:「我的禮物無法讓你怦然心動了嗎?」
小解釋,但發現語言很無力,內心受到了動搖,開始產生了無法輕易割捨的情緒。
於是,她開始將物品歸還給曾經的主人。
接下來,往事浮現,友情、愛情、親情……東西能扔下,感情卻難舍。
第一對耳環歸還的非常順利。耳環的原主早就忘了,收到的時候異常開心。
一本畫冊更是讓一位朋友喜出望外:當年他托小琴買回來的畫冊,卻被小琴自己偷偷留下了,這么多年都沒有兌現諾言。多年過去,他依然惦記著這本畫冊。
翻找舊物的過程中,一些故事和回憶也隨之涌來。
小琴的好友准備結婚,小琴幫她找一張老照片。那是這對情侶尚未相戀時,第一次同框時的畫面。誰能想到,相片中這兩個還不熟識的年輕人,會在10年之後走入婚姻殿堂,而那張機緣巧合的照片,正是自己拍的。
這張普通的合影對小琴來說毫無用處,但對這對情侶來說,卻無比珍貴。交付照片的時候,記憶像潮水般涌來,他們幸福的哭了。
歸還物品,給小琴帶來了無法言說的體驗——這不只是和一些物品的告別;也是和他人、和過去的自己交流。
新年,小琴一個人住在曼谷的酒店,電視里放著新年煙火。小琴拿著唯一的全家福,進行了最終的靈魂抉擇——與父親,斷舍離。
父親無情離去,一身輕松,卻留給媽媽傷痛的回憶。
媽媽不願意扔掉鋼琴、保險杠和家裡的一切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承載過曾經的幸福。媽媽每天唱同一首歌,對曾經的愛情和拋棄難以釋懷。
最終,小琴還是瞞著媽媽賣掉了鋼琴。電影結尾,小琴面對原來擺放鋼琴的空間,眼淚不止……
物品是有「生命力」的,它交織著記憶和 情感 ,遺憾和幸福。
「當我們越是加快腳步向前走,想追趕上新的自己時,舊的自己就越是如影隨形。」
「斷舍離」,治不了困境,它只是一種思考如何獲得美好生活的方式。真正的極簡主義也不是靠不買和丟棄實現的,而是:
物質充盈卻不會為慾望所牽,感情豐富卻不會為情緒所累,過盡千帆卻不會懷疑人生。
人也好,物也罷,終究都是留不住的。
為了更好的生存,人類的心理防禦機制總是會篩選那些有用的經歷,壓抑那些負面的回憶。所以我們始終都生活在不斷遺忘、迭代更新的狀態中。
拿得起,放得下,不負當下,不懼未來。
無能為力的事,斷。
無緣的人,舍。
心中煩欲與執念,離。
唯願你過往不戀,未來不迎,不負當下。
孩子:一半是興趣,一半是培養
之前,一位廣州媽媽寫了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傳遍了整個朋友圈。
據說,這位媽媽月薪3萬,有個能賺錢的老公,夫妻倆只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兒,家裡大頭的支出由老公負責,但她仍然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壓力巨大。
因為她為女兒定製的暑期計劃是這樣的:
一趟美國游學,10天20000元;在家請阿姨照顧,5000元;10節鋼琴課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樣一算,孩子僅僅一個暑假,就花費了35000元,這還沒算上生活上的開支。
這篇文章一出,引起了許多父母的共鳴。
在他們看來,這是 育兒 「標配」,達不到這樣的配置,就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有個朋友也是這樣的 育兒 觀點,她說,有些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
她懷二胎的時候,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對著肚子里的寶寶唱英文字母歌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出生之後不會太抗拒,之後再進行催眠式的教育,為的就是讓小孩比別人早學會從A唱到Z。
為什麼這么急著讓孩子接受「教育」呢?
她說,大兒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學習,導致面試了好幾家幼兒園都失敗了,別人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班,而自己的大兒子6個月的時候是在玩,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其實現在,這並不是極端個例,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相信你也曾看到,很多孩子剛出生幾個月,就被帶去上各種班,話還說不順溜,就開始不停地學習。
我的童年也有著各種補習班,繪畫,鋼琴,跆拳道……可是我卻覺得,現在的孩子比我兒時要忙碌得多。
暑假想帶表弟表妹來老家玩,阿姨卻總是拒絕:「他們下周就要開始夏令營了」、「妹妹的補習班馬上就要開課了,下次吧」……
都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看著妹妹上補習班時疲憊的表情,一點都沒有八九歲孩童應該有的活力,也不知道這樣的忙碌是否是值得的,但是好像停下來片刻,都會被「別人家的孩子」彎道超車。
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曾被熱切的期望著,也許這樣的熱切期盼會成為孩子肩上的重擔,守護孩子純真天性的同時,怎樣將他們培養成優秀的人才,這就是我們未來亟需解決的問題了。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是各自的花期不同。
有些花,破土而出後便能燦爛綻放;而有些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期。
多給點耐心,不要看到別的種子開花結果,就斷定自己孩子不是好種子。
相信孩子,靜待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從一開始,他就註定是要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半因半果,半得半失
未來之事多兩半
而人生,就在這一半一半之中
做人做事,不求事事周全
只求不負一半
這樣方能知足常樂,生活圓滿